2013届江苏省句容市九年级上学期期中统考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syndromehi216 文档编号:310740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59.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江苏省句容市九年级上学期期中统考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3届江苏省句容市九年级上学期期中统考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3届江苏省句容市九年级上学期期中统考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3届江苏省句容市九年级上学期期中统考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3届江苏省句容市九年级上学期期中统考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江苏省句容市九年级上学期期中统考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我们生活在绚丽多彩的物质世界里,下列色彩是由化学变化呈现出来的是 A雨后的彩虹 B夜晚的霓虹灯 C节日的礼花 D彩色的图画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雨后彩虹是因为阳光射到空中接近圆形的小水滴,造成色散及反射而成。 B 、当外电源电路接通后,变压器输出端就会产生几千伏甚至上万伏的高压。当这一高压加到霓虹灯管两端电极上时,霓虹灯管内的带电粒子在高压电场中被加速并飞向电极,能激发产生大量的电子。这些激发出来的电子,在高电压电场中被加速,并与灯管内的气体原子发生碰撞。当这些电子碰撞游离气体原子的能量足够大时,就能使气体原子

2、发生电离而成为正离子和电子,这就是气体的电离现象。带电粒子与气体原子之间的碰撞,多余的能量就以光子的形式发射出来,这就完成了霓虹灯的发光点亮的整个过程。 C、节日的礼炮是由于燃料燃烧产生的光,属于化学反应 ; D、彩色的图画则是由于光的物理性质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 . 下列符号中,既表示一个原子,又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A Fe B O C N2 D 2H 答案: A 试题分析: A、 Fe属于金属元素,可表示铁元素,表示一个铁原子,还能表示铁这种物质,故选项符合题意; B、 O可表示氧元素,表示一个氧原子,但不能表示一种物质,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2H表示两

3、个氢原子,不是元素符号,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该符号是氮气的化学式,不是元素符号,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 2H表示两个氢原子,不是元素 符号,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难度不是很大,考查学生对元素符号与与化学式含义的理解、掌握及灵活运用进行解题的能力 在化学世界里没有生命的阿拉伯数字也变得鲜活起来,它们在不同的位置表示着不同的含义。下列化学符号中数字 “2”表示的意义错误的是 A Ca2+中的 “2”表示一个钙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 B 2CO中的 “2”表示两个一氧化碳分子 C 中的 “2”表示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为 +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

4、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 2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价 D CO2中的 “2”表示一个氧分子由两个氧原子构成 答案: D 试题分析: A、根据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因此Ca2+中的 “2”表示一个钙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故 A说法正确; B、根据标在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因此 2CO中的 “2”表示 2个一氧化碳分子;故 B说法正确; C、根据标在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化合价的数值; 中的 “2”表示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 为 +2价,故

5、C说法正确;D、根据标在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个数;因此CO2中的 “2”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两个氧原子;故 D说法错误;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 现有 FeO Fe2O3 Fe3O4 FeS四种含铁化合物,其含铁元素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FeO铁元素的质量分数 = Fe2O3铁元素的质量分数 = Fe3O4铁元素的质量分数 = FeS铁元素的质量分数 = 根据计算可知铁元素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

6、故选:B 考点:本题是考查根据化学式通过计算比较铁元素的质量分数的大小,题目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单一,只要记住求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公式即可解答 区分下列各组物质的两种方法都正确的是 需区分物质 方法一 方法二 A 空气和氧气 用带火星木条检验 闻气味 B 硬水和软水 观察颜色 加明矾搅拌 C 铜丝和铁丝 用磁铁吸引 观察颜色 D 二氧化碳和氮气 澄清石灰水 燃着的木条 答案: C 试题分析: A、氧气可以助燃,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一氧化碳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可用带火星的木条鉴别,一氧化碳和氧气都是无色无味气体,无法用闻气味的方法鉴别;故 A不可选; B、硬水和软水都是无色液体,无法用观察颜色

7、的方法鉴别;故 B不可选; C、铁易磁化而能被磁铁吸引,铜因不易磁化而不能为磁铁所吸引,因此,使用磁铁也可以区分两种金属;铜丝为紫红色金属、铁丝呈银白色金属,观察颜色可以鉴别,故 C可选; D、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氮气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用澄清石灰水可以鉴别;二氧化碳和氮气都不能燃烧,所以用燃烧的木条不能鉴别故选 C 考点:在进行物质鉴别时,所选择的试剂或操作方法应出现明显不同的实验现象,才能把欲鉴别的物质区分开来 下图表示的是纯净物、单质、化合物、含氧化合物、氧化物之间的包含与不包含关系,若整个大圆圈代表纯净物,则在下列选项中,能正确指出 、 、 、 所属物质类别的是 A 化

8、合物、 氧化物 B 单质、 氧化物 C 单质、 化合物 D 含氧化合物、 氧化物 答案: A 试题分析:如图表示的是纯净物、单质、化合物、含氧化合物、氧化物之间的包含与不包含关系,若整个大圆圈代表纯净物,则: 为单质, 为化合物, 含氧化合物, 氧化物故选 A 考点:掌握物质的简单分类:物质分混合物和纯净物;纯净物分化合物和单质; 如图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前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该实验证明空气中氧气的质量约占 1/5,空气是混合物 B实验时红磷一定要过量,以确保把瓶中氧气消耗完 C插入燃烧匙时不能过慢,否则反应停止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

9、夹上升水面要大于 1/5 D如果把红磷换成铁丝,也能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答案: AD 试题分析: A、结合课本相关知识可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空气是混合物,所以 A说法不正确; B、红磷过量,能把氧气全部耗尽,实验结论精确,所以 B说法正确; C、插入燃烧匙时不能过慢,否则里边的空气受热膨胀,反应停止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上升水面要大于五分之一,所以 C说法正确; D、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不能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所以 D说法不正确 考点:该题主要考查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探究实验,该实验的结论和实验中注意事项是考查重点 科学家发现在特殊条件下,水

10、能表现出许多有趣的结构和性质。一定条件下给水施加一个弱电场,常温常压下水结成冰,俗称 “热冰 ”,下图为其计算机模拟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结成 “热冰 ”的过程中原子个数发生变化 B上述变化过程中分子间间隔没有发生变化 C在弱电场下,水分子运动从无序转变为有序 D利用该性质,人们在常温常压下可建成溜冰场 答案 : CD 试题分析: A、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变,变化的是分子之间的间隔,所以原子个数也不变;故 A说法错误; B、水变成冰分子之间间隔变大,故 B说法错误; C、水结成冰由液态变为固态,固体是有序排列的,分子运动的范围比较小,液态的水分子运动的范围大呈无序状,故 C说法正确;

11、D、根据题干中:一定条件下给水施加一个弱电场,常常压下水结成冰,俗称 “热冰 ”,所以在常温常压下可建成溜冰场故选 CD 考点: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水由液态变为固态,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分子本身不变,变化的是分子之间的间隔或距离还需要结合固体、液 体分子运动的特点考虑 下图是收集干燥 R气体并用水对它进行吸收处理的正确装置。由图中实验装置推测该气体的有关性质,正确的一组是 A B C D 密度(与空气比较) 大于 大于 小于 小于 在水中的溶解性 难溶 极易溶 极易溶 难溶 答案: C 试题分析:图中的收集气体方法:气体从位于集气瓶口的导管进入,瓶中的空气则是从位于瓶底部的导管被排出,这种收集气体的方

12、法也就属于向下排空气法,说明该气体密度小于空气;题图中采取使用漏斗倒扣在水面处吸收处理气体,这一特别的装置能防止水倒吸,说明该气体极易溶于水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了分析实验的能力,从多角度对气体的收集方法进行了综合考查,考虑收集气体的方法时,应该从气体的密度、水溶性等角度进行分析解答 许多化学物质是一柄 “双刃剑 ”。对 CO2的利弊评价不妥的是 A大气层中 CO2过多会造成 “温室效应 ” B “碳酸水 ”浇灌植物对植物光合作用有利 C利用干冰可进行人工降雨 D大气层中 CO2越多 ,抵御紫外光作用越强 答案: D 试题分析: A、温室效应的产生就是因为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的缘故; B

13、、碳酸水能提供二氧化碳,而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原料正好是二氧化碳; C、人工降雨是通过降温的方式使水蒸气遇冷凝结,而干冰的升华正好是吸收热量,使温度减低; D、大气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时,空气阻挡紫外线的能力下降,这也是产生温室效应的一个原因。 考点:此题考查了二氧化碳的一些用途,包括人工降雨、光合作用、温室效应等 . 下列对化学实验现象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给试管内固体加热时,试管炸裂的原因可能是试管接触了酒精灯的灯芯 B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集气瓶炸裂可能的原因是没有在铁丝下系火柴 C加热高锰酸钾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水槽中出现红色原因可能是管口没放棉花团 D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原因可能是

14、液面高过了滤纸边缘 答案: B 试题分析: A、给试管内固体加热时,由于灯芯温度较低,所以若试管接触酒精灯的灯芯,会导致试管受热不均匀而炸裂;故 A分析正确; B、铁丝在燃烧时会产生高温的熔融物,为了防止高温的熔融物炸裂 集气瓶底部,通常要在集气瓶底部预先放些水或是细沙,否则会引起集气瓶的炸裂,但是与铁丝下是否系火柴没有关系,故 B分析不正确; C、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为防止高锰酸钾进入水槽或堵塞导管,导管口要放一团棉花;水槽水变成紫红色,可能是由于导管口没有塞一团棉花造成的;故 C分析正确; D、若滤液高于滤纸边缘,则滤液会从滤纸和漏斗之间的空隙中通过,则此时的 滤液仍然浑浊;

15、故 D分析正确 考点:熟练掌握实验室中常见的操作,否则会由于操作不当而引发不必要的损失或危险 “绿色化学 ”要求从根本上减少或杜绝污染。下列做法 中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是 A实验中未说明药品用量时,取用较多量药品进行实验 B实验室将废液直接倒入下水道 C化工生产中使原料尽可能地转化为产品 D对废旧电池作深埋处理,消除其污染 答案: C 试题分析: A、实验中未说明药品用量时,按最少量取用,不可浪费药品,故A说法不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 B、剩余废液要倒入指定的容器中,故不可倒入下水道,故 B说法错误; C、化工生产中使原料尽可能地转化为产品,符合绿色化学的概念,故 C正确; D、废电池的深埋处理也

16、会污染土壤,故不符合绿色化学的概念。 考点:本题考查药品的取用、废液的处理、废电池的处理等,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清新空气 B加碘食盐 C医用酒精 D干冰 答案: D 试题分析: A、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B、加碘盐中含有氯化钠和含有碘元素的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C、医用酒精是由水和乙醇组成,是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D、干冰是由一种物质二氧化碳组成的,属于纯净物故选项正确。 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确定。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的组成的,混合物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 句容正在大力推广 “LED”绿色节能光源。砷化镓 (GaAs)是光源材料,

17、 Ga为+3价,则 As的化合价为 A -3 B -5 C 3 D 5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砷化镓( GaAs)中As的化合价为: x+( +3) =0,则 x=-3,故选 A 考点: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解答本题 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答案: D 试题分析: A、用量筒量取液体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故操作错误; B、液体倾倒时瓶塞要倒放,故 B错; C、过滤要遵循一贴二低三靠的原 则,图中没有用玻璃棒引流 ,故 C错误; D、胶头滴管的用法:将胶头滴管悬空滴不能深伸入容器内,否则会污染试剂,故 D正确。 考点:学生对化

18、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掌握。 用 “分子的观点 ”解释下列现象,不正确的是 A湿衣晾干 分子不停地运动 B水结成冰 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C气体受热膨胀 分子间间隔变大 D轮胎充气 分子间有间隔 答案: B 试题分析: A、湿衣晾干是因为水分子在不停地运动,运动到空气中去了;故选项解释正确; B、水结成冰是因为水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而不是分子发生了变化;故选项解释错误; C、气体受热膨胀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随温度变化而改变,分子的大小不发生变化,故此项说法正确; D、给轮胎充气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隙,加压时分子间间隔变小;故选项解释正确 考点: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

19、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逐项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下列有关实验操作和现象说法中合理的是 A将实验剩余的药品放回原试剂瓶 B用尝味道的方法区分实验室中的食盐和蔗糖 C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烟,并有白色固体生成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火星四射,并有黑色固体生成 答案: D 试题分析: A、剩余药品倒回原试剂瓶,将会污染瓶内药品,要放入指定容器,操作错误,故 A错误; B、区分实验室中的物质不允许采用品尝味道鉴别的办法,以免引发中毒事故,故 B错误; C、红磷燃烧生成的是五氧化二磷,是固体颗粒,是白烟,故 C 错误;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剧烈燃烧,火

20、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热量,故 D正确。 考点:回答本题需要知道红磷、铁丝燃烧的现象及产物、实验剩余药品的处理以及物质的鉴 别方法等知识 . 下列对有关主题知识的归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安全常识 B物质用途 加油站:严禁烟火 熄灭酒精灯:用嘴吹灭酒精灯 液态氧:火箭的助燃剂 液态氮:医疗手术 C物质的微观构成 D元素与人体健康 铜:由铜分子构成 氧气:由氧原子构成 缺钙:会导致甲状腺疾病 缺铁:会导致贫血 答案: B 试题分析: A、加油站:严禁烟火;熄灭酒精灯:用灯帽盖灭,故 A错误; B、液氢燃烧释放出大量的热,可用作燃料;液态氮气化吸热可做制冷剂,用于医疗手术,故 B正确; C、铜是

21、由铜原子构成,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故 C错误; D、缺钙会导致骨质疏松,缺铁会导致贫血,故 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主题知识的归纳,把握有关化学知识的应用 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一种小球代表一种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分子的种类发生变化 B反应前后原子数目没有变化 C示意图中的各物质均属于化合物 D该反应的本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 答案: C 试题分析: A、反应前后的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只是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个数不同而已;故 A正确; B、由反应的微观变化过程示意图,该变化前后都含三种原子、原子个数均为 9 个原子,因此反应前后原子数目没有变化;故 B

22、正确; C、反应前的反应物中有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单质分子两个,该分子构成的物质为单质,故 C不正确; D、由反应的微观变化过程示意图,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没有变化,但却可看出原子结合方式发生改变,可判断是原子的重新组合的结果;故 D正确 考点:读懂表示分子构成的模拟图,是解答问题的基础;分子构成模拟图表示分子由原子构成,结构中不同的球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 . 被誉为中国 “新四大发明 ”之一的复方蒿甲醚( C16H26O5)是治疗疟疾的有效药品。下列关于复方蒿甲醚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由 C、 H、 O三种元素组成 B一个分子由 47个原子构成 C属于化合物 D C、 H、 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是 1

23、6:26:5 答案: D 试题分析: A、根据蒿甲醚的化学式 C 16H26O5可知蒿甲醚由 C, H, O三种元素组成;故 A正确; B、根据标在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个数,可知一个蒿甲醚分子由 16+26+5=47个原子构成;故 B正确; C、根据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叫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盐、碳酸虽含碳,但其性质与无机物类似,因此把它们看作无机物因此蒿甲醚属于有机化合物;故 C正确; D、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 量比 =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个数之比;可知蒿甲醚的中 C, H, O 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1216:26: 165=96: 13: 40

24、;故 D错误;或蒿甲醚的中 C, H, O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是 16: 26: 5,故 D错误;故选 D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式的意义、根据化学式确定物质的元素组成及元素之间的质量关系以及有机物的定义,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填空题 实验室制取气体所需装置如下所示。请回答以下问题: A B C D E ( 1)装置中标 “a”的仪器名称是 _,标 “b”的仪器名称是 _。 ( 2)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一瓶的氧气,发生反应的的文字表达式为 _,所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_(填字母序号,下同),收集装置是E或 _。当用 E方法收集 O2,收集满并取出集气瓶后,停止该实验的正确操作方法是先 _。 ( 3)

25、利用如图 装置(夹持装置未画出)能进行的实验是 _。 A用高锰酸钾制氧气 B用双氧水与二氧化锰制氧气 C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制二氧化碳 ( 4)图 中的气体发生装置虽然简单,操作方便,但无法控制反应速率。请从图 III中选取 _(选填序号)与图 组装成新的气体发生装置,以达到控制反应速率的目的。 ( 5)催化剂在生产、生活和科研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制取氧气时,就常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 提出问题 红砖粉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吗? 提出猜想 甲同学认为红砖粉可以代替 MnO2作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 设计实验 在试管中加入 10mL6%的过氧化氢溶液,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

26、管中; 准确称量 0.5g红砖粉,并放入另一支试管中,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 在步骤 的试管中加入 10mL 6%过氧化氢溶液,将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中; 待步骤 的试管中没有气泡冒出后,经过操作 A、洗涤、干燥、称量得粉末仍然为 0.5g ; 另取 10mL6%过氧化氢溶液,加入步骤 中所得固体,将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 问题讨论 a步骤 中的现象为 _,步骤 、 中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b步骤 中操作 A的名称是 _ 。若提供了铁架台、玻璃棒、烧杯还缺少的玻璃仪器为 _,其中玻璃棒的作用为 _。 c步骤 和步骤 的操作目的是 _。 d步骤 实验的目的为 _。 实验结论 : 答案:( 1)酒精

27、灯 分液漏斗 ( 2)高锰酸钾 锰酸钾 +二氧化锰 +氧气; A; C;撤出导管,再熄灭酒精灯 ( 3) B ( 4) B ( 5) a、带火星的木条不复燃 B、过滤;漏斗;引流 C、对比 D、探究红砖粉的化学性质是否改变 实验结论 红砖粉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试题分析:( 1)图中 a是酒精灯, b是分液漏斗故答案:为:酒精灯;分液漏斗 (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是固体的加热反应,所以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A;氧 气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不易溶于水,所以用装置 E或 C收集;用排水法收 集氧气实验结束时,为防止水倒流入试管,引起试管的炸裂,要先撤出导管,再 熄灭酒精灯 图 装置适用于固体

28、和液体的不加热反应,生成的气体不易溶于水所以进行的实验是用双氧水与二氧化锰制氧气故答案:为: B ( 4)分液漏斗可以通过阀门的开关控制反应的速率故答案:为: B ( 5) A、只有过氧化氢溶液生成氧气很慢,所以带火星的木条不复燃; B、要得到加入的干燥粉末,就要进行过滤、洗涤、干燥过滤中要用到的玻 璃仪器除玻璃棒外,还有烧杯、漏斗其中玻 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C、步骤 中 操作 B的名称是干燥 D、步骤 实验的目的为探究红砖粉的化学性质是否改变 实验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红砖粉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考点:实验室制取、收集氧气的实验,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实验中的有关问题和注意事项较多,同学们一定

29、要对实验的相关问题了然于心 用下列序号填空: 烧杯 试管 胶头滴管 燃烧匙 蒸发 过滤 搅拌 量取,将食盐放入水中,为使其尽快溶解可采用的操作 _;能直接加热的玻璃仪器 _ ;吸取或滴加少量液体的仪器 _;取用6.8mL某溶液的操作 _。 答案: 试题分析:在配制溶液时为了使其尽快溶解通常采取搅拌的方法,可以直接加热的玻璃仪器为试管,在实验室中通常用胶头滴管来吸取少量液体,而取6.8mL溶液通常用量筒和胶头滴管结合使用来量取 考点:本题考查实验操作的一些注意事项,了解量筒和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掌握物质的溶 解过程 葡萄中有丰富的白藜芦醇 (化学式为 C14H12O3),它具有抗癌性,能抑制癌细

30、胞的生长。 1个白藜芦醇分子中含有 _ 个原子,该物质中碳、 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是 _ ,研究发现鲨鱼体内含有的角鲨烯(化学式为C30H15)也有抗癌作用,试计算 75克角鲨烯与 _ 克白藜芦醇所含的氢元素质量相等。 答案: 14:1:4 57g 试题分析: 1个白藜芦醇分子是由 14个碳原子、 12个氢原子、 3个氧原子构成的,则 1个 白藜芦醇分子中含有 29个原子;该物质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 1214):( 112):( 163) =14: 1: 12; 设需要白藜芦醇的质量为 x,则考点: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 有关计算进行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

31、的能力 为了消除碘缺乏病,我国政府规定居民的食用盐必须是加碘盐。右图是一种市售碘盐包装袋上的部分说明。试回答: ( 1)碘酸钾中碘的化合价为 _; ( 2) “含碘量 ”中的碘是指 (填序号 )_; A碘酸钾 B碘元素 C碘分子 D碘离子 ( 3)由食用方法和贮藏指南可推测碘酸钾的化学性质之一是 _ ; ( 4)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写出碘酸钾的一点物理性质 _。 答案:( 1) +5 ( 2) B ( 3)受热易分解(合理即可) ( 4)固体 或可溶于水 试题分析:( 1)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钾元素显 +1,氧元素显 -2,设碘酸 钾( KIO3)中碘元素的化合价为 x,则 ( +

32、1) +x+( -2) 3=0,x=+5 ( 2) “含碘量 ”中的碘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离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碘 ”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故选 B。 ( 3)根据加碘盐图中标签信息,勿长时间炖炒、避热等,可得碘酸钾的一种化学 性质是:受热易分解或受热不稳定 ( 4)从食盐我外观可以推知碘酸钾也是白色固体,食盐能在水中溶解可以知道碘酸钾也能溶于水 考点:本 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化合价、元素、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等)进行解题的能力 小刚收集到一瓶浑浊的长江水,他要模拟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最终制成自来水。其实验过程如下所示。请回答以下问题。 ( 1)由操作

33、得到液体 C是 _(填 “纯净物 ”或 “混合物 ”) ( 2)操作 过程中常用活性炭来除去一些异味和色素,这是利用活性炭的_性。 ( 3)小刚发现经净化后的 D是硬水,日常生活中常常用 _方法使其软化后使用。操作 是消毒杀菌,这过程主要是 _ 变化(填 “物理 ”或 “化学 ”)。 答案:( 1)混合物 ( 2)吸附性 ( 3)加热煮沸,化学 试题分析:( 1)长江水静置候过滤只能除去不溶性杂质,水中还有可溶性杂质,所以为混合 物;过滤后的水中仍然含有可溶性的有色、有异味的物质,通常用活性炭来吸附,故 答案:为:吸附性;将硬水变成软水较常用的方法是加热煮沸,消毒杀菌可杀死水中的一些细菌和 微

34、生物,是化学变化 考点:本题以净化水为中心,考查了过滤操作、硬水和软水的转化方法以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解题时要针对结合所学习的基础知识,经过仔细分析后再作回答。 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水的组成。通电一段时间后,试管 a收集到的气体是 _,通过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_,该变化过程中是将转化为化学能。该反应的表达式为 _。 答案:氢气(或 H2);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电能;试题分析:根据图示,试管 a与电源负极相连,产生的氢体为氢气,气体体积为氧气的 2倍; 试管 b与电源正极相连,得到气体为氧气;水分解只产生的氢气和氧气,而氢气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氢、氧元素均来自于水,所

35、以,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该变化过程中是将电转化为化学能该反应的表达式为 考点:正极产生的气体为氧气,使用使带火星木条检验,负极产生的为氢气可简单 记作:正氧负氢或阳氧 书写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或用化学式表示反应)并注明反应类型: ( 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 )反应 ( 2)在双氧水中加入二氧化锰 ( )反应 ( 3)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 答案:( 1) 化合反应 ( 2) 分解反应 ( 3) 试题分析:( 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该反应符合 “多变一 ”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 双氧水是过氧 化氢溶液的俗称,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

36、,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该反应符合 “一变多 ”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 石灰水中的溶质是氢氧化钙,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考点: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根据反应原理书写文字表达式、判定反应类型的能力,掌握 文字表达式的书写方法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请从下列物质中选择适当的物质填空:(填字母,下同) A肥皂水 B氧气 C氢气 D明矾 ( 1)被称为最理想的 “绿色能源 ”是 _; ( 2)用于急救病人的是 _; ( 3)常用于区分硬水与软水的是 _; ( 4)常用净水剂是 _。 答案:( 1) C ( 2) B ( 3) A ( 4) D 试题分析:( 1)氢气燃烧只生

37、成水,不污染空气,是理想的 “绿色能源 ”,故填:C; ( 2)氧气能帮助呼吸,能用于急救病人,故填: B; ( 3)肥皂水能用于区分硬水和软水,故填: A; ( 4)明矾溶于水能形成胶体,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常用于净水,故填: D 考点: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用途,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进行 用化学符号表示下列意义: ( 1) 2个氮原子 _; ( 2) 2个镁离子 _; ( 3)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 _; ( 4)二氧化锰中锰元素的化合价 _ ; ( 5)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_ ; ( 6)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气体是 _ 。 答案:( 1) 2N ( 2) 2Mg2+ ( 3)

38、 H2O ( 4) (5) Al (6)SO2 试题分析:( 1)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 上相应的数字,故 2个氢原子表示为: 2N ( 2)根据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 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 1个电荷时, 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进行书写 ( 3)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水,写出其化学式即可 ( 4)根据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进行书写 ( 5)地壳

39、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0、 Si、 Al、 Fe、 Ca. ( 6)二氧化硫能使 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写出其化学式即可 考点: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常见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化学式、离子符号等)的书写和理解能力 探究题 请你参与下列探究: 【问题情景】在课外活动中,小斌按照课本实验(见图 1)探究微粒的性质时,闻到了刺激性的氨味,于是,小斌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图 2 的实验装置,进行同样的实验,结果不再有刺激性的氨味,并且快速出现实验现象,得到了和课本实验同样的结论。 【实验探究与结论】小斌用图 2装置进行实验。 ( 1)滴入少量浓氨水后,湿润的酚酞滤纸条产生的现象是 _;从微观角度分析,

40、此现象可说明的结论是 _。 ( 2) “图 2的实验装置,快速出现实验现象 ”说明固体氢氧化钠遇到浓氨水时可能会 _ (填 “放热 ”或 “吸热 ”)。 ( 3)和课本实验比较,小斌改进后的装置的优点是(写出两点) _ ; _ 。 【思维拓展】小媚受小斌实验的启发,将图 2装置进一步改装成图 3装置,用于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 ( 1)打开活塞 K滴入稀盐酸后,小试管中发生的反应的表达式为 _ ,发现两条用紫色石蕊试液润湿的试纸都变红,请你分析两条 试纸变红的情况是 _ 。 A下面先变红,上面后变红 B上面和下面一起变红 C上面先变红,下面后变红 D以上均有可能 小媚从课本实验中知道,二氧化碳和

41、水本身都不能使石蕊变色,因而她认为以上两个变化可验证的二氧化碳的性质是 _ 、 _ 。 ( 2)小柔认为小媚的装置还可以验证: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小柔为完成自己的两个验证实验,对小媚的实验进行的简单改进:验证 的操作是 _、验证 的操作 _。 答案:( 1)变红 构成物质的微粒是运动的 ( 2)放热 ( 3) 节约药品 实验时间短或环保(合理即可) ( 1)碳酸钙 +盐酸 氯化钙 +水 +二氧化碳 A 能与水反应能与水反应、密度比空气大 ( 2)在大试管底部预先放少量澄清石灰水或用玻璃棒蘸取放在支管口在大试管底部预先放少量澄清石灰水或用玻璃棒蘸取放

42、在支管口、用燃着的木条放在支管口 试题分析:实验探究和结论:( 1)通过图示可知,浓氨水通过分子运动可到酚酞溶液中,氨 水呈碱性,它能使酚酞变红色; ( 2)浓氨水中含有水,氢氧化钠溶与水放出大量的热,是分子运动加快,氨水受热易分解为氨气和水; ( 3)图 2的装置,该装置可以使反应的药品量大大减小,由于本身装置是密闭的实验装置,所以减小了氨气的污染,再加上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的作用,反应速度快; 思维拓展:( 1)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密度大,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所以应是底部的石蕊试纸变红,而后上部的再变红; ( 2)只要使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与石灰水接触,就可验证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验证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可采 用燃着的木条接触二氧化碳; 【思维拓展】( 1)碳酸钙 +盐酸 氯化钙 +水 +二氧化碳; A;能与水反应; 密度比空气大; ( 2) A在大试管底部预先放少量澄清石灰水或用玻璃棒蘸取放在支管口; B 用燃着的木条放在支管口; 考点:虽然氨气是碱性气体,二氧化碳是酸性气体,但它们本身不会使酸碱指示剂变色,氨气和二氧化碳通到酸碱指示剂中使酸碱指示剂变色的原因是:氨气与二氧化碳分别与水反应生成氨水和碳酸,氨水和碳酸分别显碱性和酸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