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九年级中考网上阅卷适应性调研(一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sumcourage256 文档编号:310801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40.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九年级中考网上阅卷适应性调研(一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3届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九年级中考网上阅卷适应性调研(一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3届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九年级中考网上阅卷适应性调研(一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3届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九年级中考网上阅卷适应性调研(一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3届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九年级中考网上阅卷适应性调研(一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九年级中考网上阅卷适应性调研(一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变化。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雪融化 B玻璃破碎 C车胎爆炸 D食物腐烂 答案: D 试题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A、冰雪融化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只是水的状态发生了改变,属于物理变化; B、玻璃破碎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只是玻璃的形状发生了改变,属于物理变化; C、车胎爆炸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只是气体的分子间的间隙发生了改变,属于物理变化;

2、D、食物腐烂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 D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点评:正确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关键是判断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方法是比较变化前后物质的差别:是只限于物质的状态等的变化,还是物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溶液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B饱和溶液 就是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 C溶液组成中一定含有水 D融雪剂的原理是利用某些物质水溶液的凝固点低于 0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溶液的特征分析。 A、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就是均一、稳定的纯净物,故不属于溶液,

3、错误; B、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再继续溶解某一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即饱和溶液只针对于某一溶质而言,仍可继续溶解其他溶质,错误; C、溶液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溶质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溶剂不一定是水,例如碘酒中的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错误; D、在水中加入融雪剂后,其凝固点会降低,而沸点会升高,所以其凝固点要比水的凝固点要低,即其凝固点要低于 0 ,正确。故选 D 考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 点评:熟练掌握溶液的三个特点:均一性、稳定性、混合物,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此外,还要掌握饱和溶液的条件限制,及水溶液的性质等知识。 下列归纳或类推中,

4、正确的是 A将氯化氢和 SO2分别通入石蕊试液中,溶液都变为红色,所以它们都属于酸 B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C一氧化碳和氢气都能夺取氧化铜中的氧,它们都具有还原性 D离子是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所以带电荷的微粒一定是离子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已有知识分析判断。 A、氯化氢和 SO2分别通入石蕊试液中,能形成盐酸和亚硫酸,而盐酸和亚硫酸都能使石蕊变红,而不是氯化氢和 SO2使石蕊变红,错误; B、中和反应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而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某些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也能生成盐和水,但不是中和反应,错误; C、由于一氧化碳和氢气

5、都能夺取氧化铜中的氧,故其为还原剂,具有还原性,正确; D、带电荷的微粒,有质子、电子等,且都不是离子,错误。故选 C 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点评:理解和熟记相关概念、理论以及常见物质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严格按概念或定义进行分析,在解此类题时,可熟记一两个特例,有利于对概念的理解和判断。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下列相关装置及操作正确的是 A发生装置 B排水法收集氧气 C验满 D存放氧气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分析。 A、发生装置的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可防止管口的冷凝水回流到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错误; B、由于

6、氧气不易溶于水,故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正确; C、氧气的验满,必须要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错误; D、由于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所以存放氧气的集气瓶必须瓶口向上正放,错误。故选 B 考点:氧气的制取装置,氧气的收集方法,氧气的检验和验满 点评: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少年儿童按下图时 间就餐,口腔残留食物的 pH在一天中的变化如下: 已知口腔若经常保持酸性,容易发生蛀牙,如果只从这一点考虑,你认为三次刷牙时间最好安排在 A三次吃点心后 B早、午、晚餐 C早餐、午餐、晚睡前 D早、午、晚餐后 答案: A 试题分析:稀溶

7、液的酸碱性常用 pH表示, pH=7,溶液显中性; pH 7,溶液显酸性,且 pH 越小,酸性越强; pH 7,溶液显碱性,且 pH 越大,碱性越强;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每次吃点心后,口腔残留食物的 pH都接近 6.5,即为酸性,故容易发生蛀牙,所以三次刷牙时间最好安排在三次吃点心后 。故选 A 考点:溶液的酸碱性与 pH值的关系 点评:熟练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 pH 的关系,解题时要注意 pH的范围是 0 14,中性是 7,酸性小于 7,碱性大于 7,且越大碱性越强,越小酸性越强。 下图表示治理汽车尾气所涉及反应的微观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中单质的化学式为 O2 B该反应使有毒气体转

8、化为无毒气体 C反应物都属于氧化物 D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答案: AD 试题分析:根据该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是 CO和NO,生成物是 CO2和 N2,故该反应可表示为 2CO+2NO=N2+2CO2。 A、由微粒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图中的单质是生成物 N2,错误; B、由该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将有毒气体 CO和 NO转化为无毒气体 CO2和 N2,正确; C、由微粒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反应物是 CO和 NO,它们都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故属于氧化物,正确; D、根据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反应物是 CO和 NO,是两种化合物

9、,故不可能是置换反应,错误。故选 AD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点评:分子是由 原子构成的,且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是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是化合物分子。试题通过给出微粒的模型,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以检测考生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的意识和能力。 对于反应: X+Ca(OH)2 Y+Cu(OH)2,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A X一定是 CuSO4 B X和 Y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差为 24 C该反应类型可能是置换反应 D Y中一定含有钙元素 答案: BD 试题分析:根据复分解反应的规律分析。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10、可知,反应物 X 中一定含有 Cu ,但 X 不一定是 CuSO4,可 以是其他可溶性的铜盐,如 CuCl2也能与 Ca(OH)2反应,生成 Cu(OH)2沉淀和氯化钙,错误; B、根据质量守恒可知,反应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和 =生成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和,所以 X 和 Y 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差与 Cu(OH)2与 Ca(OH)2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差相等,即 98-74=24,正确; C、根据碱的化学性质,结合复分解反应交换成分的规律分析,由于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碱,故应为碱和盐反应生成新碱和新盐,且碱不能与金属铜反应,所以该反应不可能是置换反应,错误;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物 Y中一定含有

11、钙元 素,正确。故选 BD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反应类型的判定,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熟练掌握复分解反应的规律,即反应物交换成分得到生成物,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某固体粉末可能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钠和碳酸钙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取少量固体加入足量的水,搅拌,有不溶物; 过滤,向滤液中加入盐酸,有气泡产生。下列对固体粉末成分的判断中,不正确的是 A一定有碳酸钠 B可能有氢氧化钠 C一定有碳酸钙 D一定有氢氧化钙 答案: CD 试题分析:根据题给物质的性质分析,固体粉末加足量水,有不溶物说明有碳酸钙,但要注意碳酸钙可

12、能是固体粉末中原有的成分,也可能是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的;过滤后向滤液中加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滤液中有碳酸钠,即固体粉末中一定有碳酸钠;由此可知,固体粉末中可能有碳酸钙,也可能有氢氧化钙,也可能有氢氧化钠。故选 CD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点评:解答这类物质的组成的鉴别题,要学会寻找并抓住 “题眼 ”,即有特征的物质或现象,并逐步分析 “筛选 ”,这就要求学生要熟练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反应的现象等基础知识。 下列图像与对应 的叙述相符合的是 A图 是刚打磨过的等质量的铁片和铝片分别与足量且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反应 B图 是向 H2SO4和 MgSO4的混合溶液中滴加 NaOH溶液 C图

13、是向 pH=13的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加水稀释 D图 是化学反应中,原子总数随时间的变化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具体变化时的物质量的关系,结合图像分析判断。 A、等质量的铁片、铝片分别与足量且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反应,则金属会完全反应,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在金属等质量的情况下,铝生成的氢气比铁要多;另由于铝的活动性比铁强,故铝与稀盐酸反应比铁快,即在相同时间内,铝反应所放出氢气的质量大于铁,也就是表示铝的斜线要更靠近纵轴,错误; B、向 H2SO4和 MgSO4的混合溶液中滴加 NaOH 溶液, NaOH 与两者都能反应,但由于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镁沉淀能溶于酸,故在开始有酸的条件下,无沉淀物生

14、成,错误; C、向 pH=13的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加水稀释,碱性会减弱, pH值减小,但由于其始终为碱液,故 pH将无限接近 7但不能等于或小于 7,错误;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总数不变,故应是水平线,正确。故选 D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酸碱溶液的稀释,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点评:本题是化学反应中定量关系和图象相结合的题型,题目难度较大;要准确解答此类题,关键要对化学反应知识熟练,并能结合图象的数学意义,综合考虑;图象的意义要抓住三点: 抓图象的起点, 抓图象的终点, 抓图象的变化过程。 一定条件下,下列物质在密闭容器内反应一段时间,测得反应产前后各物质

15、的质量如下 : 物质 X Y Z W 反应前质量 /g 10 2.2 16.2 0.9 反应后质量 /g a 4.4 8.1 1.8 根据上表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X、 Z是反应物, Y、 W是生成物 B a 15 C反应中 Y、 W两种物质变化的质量比为 229 D Z为化合物 答案: A 试题分析:由反应前与反应后的质量关系可知,反应前 Y的质量是 2.2g,反应后是 4.4g,则说明反应中生成了 2.2g;反应前 W的质量是 0.9g,反应后是 1.8g,则说明反应中生成了 0.9g;由此可知, Y、 W均为生成物,且反应中总共生成了 2.2g+0.9g=3.1g;而 Z则

16、是由 16.2g变成 8.1g,即在反应中反应掉了 8.1g,即Z为反应物,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 X也为生成物,且在反应中生成了 8.1g-3.1g=5g,故该反应可表示为 ZX+Y+W。 A、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只有 Z为反应物,错误; B、由于反应中生成了 5gX,故 X反应后的质量为 15,正确; C、反应中 Y、 W两种物质变化的质量比 =2.2g: 0.9g=229,正确; D、根据题意,该反应可表示为 ZX+Y+W,即由 Z分解生成了另三种物质,故 Z为化 合物,正确。故选 A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点评:首先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判断反应的反应物与生成物,反应后质量增

17、大的物质为反应的生成物、质量减小的物质为反应的反应物;解答本题还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判断,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 在 “甲 +乙 盐 +水 ”的反应中, “甲和乙 ” 不可能是 A HCl和 NaOH B CO2和 Ca(OH)2 C H2SO4和 Fe2O3 D H2SO4和 BaCl2 答案: D 试题分析:能够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可以是:碱性氧化物和酸的反应、酸性氧化物和碱的反应,以及酸碱中和反应。 A、 HCl和 NaOH属于中和反应,能够生成盐和水; B、 CO2能和 Ca(OH)2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其中碳酸钙属于盐; C、硫酸和氧化铁反应,

18、生成硫酸铁和水,其中硫酸铁为盐; D、硫酸和氯化钡反应,生成了硫酸钡沉淀和盐酸,没有水的生成,错误。故选 D 考点: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点评:理解和熟练掌握常见酸碱盐的化学性质,以及它们间的相互反应,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下列滴管使用或放置图示正确的是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基本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分析判断。 A、使用胶头滴管时,要先挤压胶头,排出空气,再将其伸入溶液中吸取,否则由于空气的进入,可能会导致溶液的变质,图示做法正好相反,错误; B、胶头滴管不能平放于桌面上,否则药品可能会腐蚀胶头,错误; C、洗净的胶头滴管,可胶头向上放在洁净的烧杯中,正确; D、将残留试液的胶头滴管倒持

19、,会由于残留液的倒流而腐蚀胶头,错误。故选 C 考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下列物质属于酸的是 A BaCl2 B H2SO4 C Cu(OH)2 D CaO 答案: B 试题分析:酸是指在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A BaCl2是由钡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错误; B H2SO4是由氢离子和硫酸根构成的化合物,属于酸,正确; C Cu(OH)2是由铜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碱,错误; D CaO 是由钙、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错误。故选 B 考点:常见的氧化物、酸、

20、碱和盐的判别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物质类别的判别,要抓住氧化物、酸、碱、盐的特征、熟悉 常见的物质的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科学家发现月球土壤中含有较丰富的氦( He-3),其原子核内质子数为 2,中子数为 1,则氦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A 1 B 2 C 3 D 4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 =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判断,由于该氦原子的原子核内有 2个质子,则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2。故选 B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点评:对于原子来说,核内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核电荷数;另外,相对原子质量 =核内质子数 +核内中子数,要熟记这两个等式。 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

21、理性质的是 A氧气用于切割金属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铁粉用作食品保鲜吸氧剂 D小苏打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答案: B 试题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A、氧气用于切割金属,是利用了氧气能支持燃烧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错误; B、干冰用作人工降雨,是利用了干冰升华时吸热的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正确; C、铁粉用作食品保鲜吸氧剂,是利用铁能与氧气、水分反应生成铁锈的性质 ,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错误; D、小苏打用于治疗胃酸

22、过多,是利用了碳酸氢钠能与酸反应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错误。故选 B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分析物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如果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就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 下列有关物质所含元素质量比的数值正确的是 A水 (H2O) m (H) :m(O)=1:8 B乙炔 (C2H2) m(C) :m(H)=1:1 C氨气 (NH3) m(N) :m(H)=14:1 D二氧化硫 (SO2) m(S) :m(O) = 1:2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 =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个数之

23、比,进行分析解答。 A、水( H2O)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 =( 12):( 161) =1: 8,正确; B、乙炔( C2H2)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 =( 122):( 12) =12: 1,错误; C、氨气( NH3) 中氮、氢元素的质量比 =( 141):( 13) =14: 3,错误; D、二氧化硫( S02)中硫、氧元素的质量比 =( 321):( 162) =1: 1,错误。故选 A 考点: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化合物中元素质量比的计算,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依据溶解度曲线可判断,甲的溶解度比乙的大 B

24、将甲、乙的饱和溶液从 t2 降到 t1 ,析出甲的质量大 C将 t2 时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取降温的方法 D t1 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各 100g,其溶质的质量一定相等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图分析。 A、不同物质的溶解度要在同一温度下才能比较它们的大小,由于题目中没有说明温度,故不能比较,错误; B、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故将 t2 时的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 t1 时,都会有溶质析出,但由于不能确定甲乙两饱和溶液的质量,故不能确定其溶质的析出量,错误; C、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由于甲物质的溶解度是随温度的

25、升高而增大的,故要将 t2 时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取升温的方法,错误; D、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 t1 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根据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 分数 = 100可知, t1 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则各 100g甲和乙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一定相等,正确。故选 D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固体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熟记和理解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以及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生产生活中经常用到各种消毒剂,下列对消毒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26、 A消毒用酒精中有约 75的乙醇,乙醇( C2H6O)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 2: 6 B环氧乙烷( C2H4O)是高效消毒剂,其氢元素质量分数为 9.1% C H2O2中氧元素化合价为 -2 D灰锰氧是高锰酸钾的俗称,其化学式为: K2MnO4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已有知识分析。 A消毒用酒精中有约 75的乙醇,而乙醇( C2H6O)中碳、氢元素质量比 =( 122) : ( 61) =4:1,错误; B环氧乙烷( C2H4O)是高效消毒剂,其氢元素质量分数 =100%=9.1%,正确; C在 H2O2中,已知 H的化合价为 +1价,结合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可知氧元素化合价为

27、-1,错误; D灰锰氧是高锰酸钾的俗称,其化学式为 KMnO4,而不是 K2MnO4,错误。故选 B 考点: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化学式的书写 点评:本题涉及的知识点较多,但难度不大,属于对基本化学计算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相关计算的公式,即可正确作答。 食品安全问题已引起人们广泛关注,下列行为没有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是 A利用地沟油制售食用油 B在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提高牛奶含氮量 C在食盐中添加适量碘酸钾,补充人体所需的碘元 素 D在生产豆芽过程中添加尿素、恩诺沙星、无根剂等非食品添加剂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题

28、意分析。 A、由于地沟油会破坏白血球和消化道黏膜,引起食物中毒,甚至致癌,所以利用地沟油制售食用油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B、三聚氰胺容易在人的肾脏沉积,造成结石,所以在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C、人体通过食用适量的碘盐来补充碘的摄入,能防止甲状腺疾病,所以在食盐中添加适量碘酸钾,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D、尿素、恩诺沙星、无根剂等非食品添加剂的摄入,会在人体内产生亚硝酸盐,可致癌,所以会对人体健康造 成危害。故选 C 考点:亚硝酸钠、甲醛等化学品的性质与人体健康,微量元素、维生素与健康的关系及摄取方法 点评:食品安全问题是社会热点问题,也是考试考查的热点之一,只要熟练掌握相关物质

29、的性质,即可正确作答。 央视 3.15晚会曾曝光,某品牌肉制品中含瘦肉精。某种瘦肉精的化学式C12H19Cl3N2O,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瘦肉精是有机物 B该瘦肉精分子中含有氮分子 C该瘦肉精由碳、氢、氯、氧四种元素组成 D瘦肉精由 12个碳原子、 19个氢原子、 3个氯原子、 2个氮原子和 1个氧原子构成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瘦肉精的化学式 C12H19Cl3N2O 分析。 A、由于瘦肉精中含有碳元素,故属于有机物,正确; 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故瘦肉精的分子中不可能含有氮分子,错误; C、瘦肉精是由碳、氢、氯、氮、氧元素五种元素组成的,错误; D、瘦肉精是由瘦肉精分子构成的,

30、 1个瘦肉精分子是由 12个碳原子、 19个氢原子、 3个氯原子、 2个氮原子和 1个氧原子构成,错误。故选 A 考点: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点评:熟练掌握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作出正确解答。 填空题 用化学用语或序号填空 ( 1)用化学用语填空: 太阳上最丰富的元素是 ; 由 4个磷原子和 10个氧原子构成的分子 ; 5个铝原子 ; 既不含有电子,也不含有中子的微粒 ; ( 2)按照一定的依据把物质分类,是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用途的捷径。现有物质: 硫酸溶液 氢氧化钠 氯化钙 氧化铜 锌粒用序号填空:属于混合物的是 ,属于单质的

31、是 ,属于盐的是 ,属于碱的是 ,属于氧化物的是 ( 3)用下列变化现象的序号填空: A溶液由紫色变为蓝色 B发光发热,产生白烟 C 黑色粉末变成红色 D两瓶无色气体混合产生白烟 氯化氢和氨气 钠在氯气中燃烧 氢气在加热条件下还原氧化铜 氨气通入滴有紫色石蕊的水中 ( 4)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它能改善着我们的生活。现有氮气、干冰、盐酸、氢氧化钠、硝酸钾等五种物质,用化学式填空: 俗称烧碱的是 。 农田施用的复合肥料是 。 可用于人工降雨的是 。 人体胃液中含有的成分是 。 充入食品包装袋内的保护气是 。 答案: (1)H P4O10 5Al H+ (2) (3) DBCA (4)NaOH KN

32、O3 CO2 HCl N2 试题分析:根据已有知识分析。 ( 1)根据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分析。 太阳上最丰富的元素是氢元素,故为 H; 由 4个磷原子和 10个氧原子构成的分子为 P4O10; 根据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可知, 5个铝原子表示 5Al; 既不含有电子,也不含有中子的微粒是氢离子,故为 H+。 ( 2)按物质的分类知识进行分析,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故属于混合物的是 硫酸溶液;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故属于单质的是 锌粒;盐是由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故属于盐的是 氯化钙;碱的阴 离子全是氢氧根离子,故属于碱的是 氢氧化钠;氧化物是由两

33、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故属于氧化物的是 氧化铜。 ( 3)根据相关实验现象分析判断。 氯化氢和氨气反应会生成氯化铵固体,故两瓶无色气体混合会产生白烟,故选 D; 钠在氯气中燃烧发光发热,产生白烟,故选 B; 氢气在加热条件下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水,故可见黑色粉末变成红色,故选 C; 氨气通入滴有紫色石蕊的水中,氨气与水反应生成氨水,由于氨水显碱性,能使石蕊变蓝,故溶液由紫色变为蓝色,故选 A。 ( 4)根据题给物质的性质分析。 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故俗称烧碱,故化学式为 NaOH; 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故为KNO3; 干冰(固体二

34、氧化碳)升华时会吸热降温,故可用于人工降雨,故为 CO2; 人体胃液中含有的成分是盐酸,故化学式为 HCl; 氮气性质稳定,一般情况下,不易与其他物质反应,故可充入食品包装袋内作保护气,故化学式为 N2。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物质的简单分类,常见的实验现象,常见物质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式 点评:本题涉及的知识面较广,知识点较多,不仅考察了学生 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还考察了物质的分类等多方面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积累。 探究题 通过对化学的学习,你已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规律,请结合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 1)图

35、中标有 a的仪器名称是 。 (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可选择的收集装置是 D或 (填字母,下同)。 ( 3)实验室用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 4)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可用于制氮肥 、硝酸、药物和染料等。 若实验室用加热氯化铵和熟石灰的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氨气,则实验室制取并收集氨气应选择的装置组合是 。 工业上用氮气和氢气合成氨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已知: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气体的分子数之比)。实验室模拟合成氨气的流程如下: 流程中 “气体的混合 ”是在 F装置中进行的, F装置的作

36、用有三个:一是将氮气和氢气干燥;二是使氮气和氢气充分混合;三是 ,从而提高氮气和氢气的利用率。 答案: (1)集气瓶 (2)2KMnO4 K2MnO4+ MnO2+O2 C (3)A Zn + H2SO4 = ZnSO4 + H2 (4) BE 关键词 :观察进气导管口逸出的气泡数 试题分析:( 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回答,图中仪器 a的名称是集气瓶。 ( 2)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KMnO4 K2MnO4+ MnO2+O2;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故可用排水法收集 C。 ( 3)实验室常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由于同时生成了硫酸锌,故反

37、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Zn+H2SO4=ZnSO4+H2;由于该反应是固液体常温下的反应,故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A。 ( 4) 根据题意,实验室用加热氯化铵和熟石灰的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氨气,故该反应是固体在加热的条件下的反应,故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B;由于氨气是极易溶于水的气体,故不能用排水法收集,根据氨气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7,小于 29(空气的平均分子质量)可知,其密度小于空气,故用向下排空气法 E收集。 根据题意,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气体的分子数之比,结合题给的化学方程式可知,氮气与氢气恰好完全反应的体积比为 1:3;故可通过观察 F装置的两个进气导管口逸出的气泡数,来控制氮气与氢气

38、的进入量,从而控制它们反应的体积比,以提 高氮气和氢气的利用率。 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 点评:熟练掌握氧气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原理和操作注意事项,是解题的关键;此外,本题的重点是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取方法,要学会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选择发生装置,根据制取气体的溶解性和密度的大小选择收集气体的方法。 在发明电解法以前,人们常用贝壳 (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杂质不参加反应且不溶于水 )和纯碱为原料制取烧碱。某小组同学按下图所示流 程进行实验,请你参与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

39、 (1)反应 1的化学方程式是 (2)反应 3的化学方程式是 ; (3)操作 I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 、玻璃棒; (4)溶液蒸发结晶得到固体 C的过程中,常用玻璃棒搅拌,其目的是 ; 【问题与发现】 该小组同学所得固体 C一定是纯净的 NaOH吗 【猜想与假设】 根据反应原理,甲、乙、丙三位同学提出以下猜想: 甲:纯净的 NaOH 乙: NaOH和 Na2CO3的混合物 丙: NaOH和 的混合物 【探究与验证】 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设计下列方案,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如下表,请参与他们的探究并完成所缺内容。 【反思与评价】 同学们认真研究实验流程,讨论后一致认为乙、

40、丙两同学的方案、现象和推理均正确,请你根据实验流程对甲同学设计方案进行评价: 。 答案: (1)CaCO3 CaO+CO2 (2)Ca(OH)2+ Na2CO3=CaCO3+2NaOH (3)漏斗; (4)关键词 :防止液滴飞溅; 氢氧化钙 (5)稀盐酸; (6)溶液中生成白色沉淀; (7)关键词 : 结论不准确 , 未能考虑碳酸钠溶液也呈 碱性。 试题分析:( 1)根据图示可知,反应 1是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aCO3 CaO+CO2。 ( 2)根据图示可知,反应 1生成的固体氧化钙,在加入水后,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 2),而氢氧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生

41、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反应 3),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a(OH)2+ Na2CO3=CaCO3+2NaOH。 ( 3)操作 I是将固体 B和溶液分离,而将不溶水的固体物质与液体分离的方法是过滤,过滤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玻璃棒。 ( 4)溶液蒸发结晶得到固体 C的过程中,常用玻璃棒搅拌,目的是防止液体受热不均匀,造成液滴飞溅。 【猜想与假设】由于氢氧化钙与碳酸钠的反应,不一定是恰好完全反应,故反应物可能会有剩余,所以所得溶液 C中除了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之外,还可能含有氢氧化钙或碳酸钠。 【探究与验证】由于乙的猜想是氢氧化钠与碳酸钠,其中碳酸钠能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则根据乙操

42、作所出现的现象和结论可知,乙加入的是稀盐酸或稀硫酸; 由于丙的猜想是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钙的混合物,由于猜想成立,即说明一定含有氢氧化钙,故向其中滴加碳酸钠溶液,二者反应会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 。 【反思与评价】甲的设计方案不严密,在实验过程中,纯碱溶液与氢氧化钙不一定恰好完全反应,而不论剩余纯碱溶液,还是氢氧化钙溶液,均能显碱性,故无论哪种物质过量,滴加酚酞均会变红,故不能据溶液变红确定只有氢氧化钠。 考点: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 点评:本题是一道结合实验流程图探究烧碱制备的探究题,考查了学生依据相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验证型实验探究,要熟记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根据给出的实验设计方案

43、,进行实验、分析和探究,并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的实验现象,来验证该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等。 某校化学兴趣 小组参观碱式碳酸镁的生产后,知道了以水氯镁石 (主要成分为 MgCl2 6H2O)为原料生产碱式碳酸镁 xMgCO3 yMg(OH)2 zH2O的主要流程如下: 【问题讨论】 ( 1)上述流程中滤液的主要溶质(写化学式) ,检验其中阳离子要用的试剂有(填序号) 。 A. 氧化钙 B. 稀盐酸 C. 紫色石蕊试液 D. 硫酸钠溶液 ( 2)上述流程中 NH3被循环使用,流程中生成 NH3的化学方程式为 。 ( 3)流程中 “加热 ” 这一环节每生成 l个分子 xMgCO3 yMg(OH)2

44、zH2O 需消耗氨的分子数为 ( 用代数式)。 ( 4)判断碱式碳酸镁是否洗涤干净,可以采取向最后的洗出液中滴加(填序号) ,然后观察现象判断。 A. 盐酸和氯化钡的混合液 B. 硝酸和硝酸银的混合液 C.碳酸钠溶液 D.稀盐酸 【组成探究一】 ( 5)已知高温煅烧碱式碳酸镁得到 MgO,用下列装置设计实验测定碱式碳酸镁的组成,装置连接从左到右依次为 A D。 ( 6)取碱式碳酸镁 4.66g,高温煅烧至恒重,得到固体 2.00g、 CO21.76g,通过计算确定碱式碳酸镁的化学式为 。( 2分)。 计算过程( 3分 ) 【组成探究二】 ( 7)有同学对用盐酸有异议,认为用硫酸更好。你的看法是

45、(填序号) ; A.同意 B. 不同意 C. 不确定 你的理由是 。 ( 8)称得的溶液质量为 g 提示:可用 中数据 【组成探究三】 更为精确的测量碱式碳酸镁受热分解过程中时间与剩余固体质量,作出如下的坐标图 ( 9)试回答 加热时,该晶体开始发生化学变化的时刻是 (填 “t1”、 “t3”或 “t5”)。 t4 t5时间段固体为(写化学式) 和 MgO 的混和物。 t2 t3时间段固体的化学式为(用含 x、 y的化学式也算对) 。 答案: (1) NH4Cl AC (2) 2NH4Cl+ CaO = CaCl2 + 2NH3+ H2O (3) 2(x+y) (4)B (5)CB (6) 4

46、MgCO3 Mg(OH)2 4H2O ;过程分步给分( 3分 ) (7)A 关键词 : HCl 挥发逸出 (8)22.9 (9) t1 Mg(OH)2 xMgCO3 yMg(OH)2或 4MgCO3 Mg(OH)2 试题分析:【问题讨论】 ( 1)根据反应流程可知,在氯化镁溶液中加入氨气和二氧化碳后,反应生成碱式碳酸镁,再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元素守恒可知,反应的另一生成物应为氯化铵,即 NH4Cl;根据流程图中的滤液加氧化钙,能反应放出氨气可知,要检验其阳离子 铵根离子,可取少量该物质放入试管中,加入少量氧化钙,并在酒精灯火焰上微热,然后将其产生的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若石蕊变蓝色,则能证明被

47、检物中含有铵根离子。故选 AC ( 2)根据流程图,结合复分解反应的规律可知,氯化铵与氧化钙反应,生成了氯化钙、氨气和水,故流程中生成 NH3的化学方程式为 2NH4Cl+ CaO = CaCl2 + 2NH3+ H2O。 ( 3)根据化学变化中的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分析,流程中 “加热 ” 这一环节, 每生成 l个分子 xMgCO3 yMg(OH)2 zH2O 需消耗氨的分子数为 2(x+y)。 ( 4)若碱式碳酸镁没洗涤干净,则最后的洗出液中会含有氯化铵,故可向其中滴加硝酸和硝酸银的混合液,则会出现不溶于酸的白色氯化银沉淀。故选 B 【组成探究一】 ( 5)根据题意,结合图示可知,要通过实验测定碱式碳酸镁的组成,需测定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由于从澄清石灰水中出来的气体会携带水, 会影响实验结果的测定,故要先吸收测定水的质量,因此装置连接从左到右依次为 ACBD。 ( 6)根据题意,碱式碳酸镁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镁、水和二氧化碳,结合题意可知,碱式碳酸镁 4.66g反应生成氧化镁 2.00g,二氧化碳 1.76g,则根据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