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届江苏连云港东海县初三中考模拟(一)生物卷(带解析) 选择题 某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一些细胞,他判断为植物细胞,因为他观察到了 A细胞壁和液胞 B细胞壁和细胞膜 C细胞质和细胞核 D细胞膜和细胞质 答案: A 试题分析:植物细胞除了和人体细胞一样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以外,一般还具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是植物细胞所特有的结构,所以该同学是因为发现了细胞壁和液泡,才判断是植物细胞,故选 A。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动植物细胞的区别,解此题的关键是掌握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可结合细胞结构图进行记忆。 亲爱的同学们,或许你对包装花哨、种类繁多的 “5角零食 ”颇感兴趣,有的
2、同学甚至用它替代正餐。对此现象,下列说法科学合理的是 A建议学校组织食品安全知识讲座 B只吃膨化食品,不吃麻辣食品 C “5角零食 ”中添加了大量的防腐剂,但对人体无害 D零食中的营养成分更全面 答案: A 试题分析:食品安全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食品原料的成分和质量安全问题,二是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储存、销售过程中人为的改变其性质而产生的安全问题,零食中的主要营养成分是糖类,营养不全面,许多食品添加剂(如色素、香精、防腐剂等,有些甚至含有激素)对健康有明显危害,建议学校组织食品安全知识讲座,教会同学们知道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因此,选项 A符合题意,故选 A。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食品安
3、全。 如图所示毛细血管示意图,下列关于毛细血管的叙述错误的是 A静脉血经肺部毛细血管转变成动脉血 B组织细胞间隙的 毛细血管中 O2的浓度大于组织细胞中 O2的浓度 C肾小球毛细血管中流动的是静脉血 D小肠毛细血管回流的静脉血中,营养物质含量增多 答案: C 试题分析: A、肺循环:右心室 肺动脉 肺部毛细血管 肺静脉 左心房在肺循环中,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网时,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由于肺泡 O2的浓度大于肺部毛细血管中 O2的浓度,肺泡 CO2的浓度小于肺部毛细血管中 CO2 的浓度,中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内的氧进入血液,这样,静脉血就变成了动脉血,不符合题意; B、体循环:左心室
4、 主动脉 全身各级动脉 全身各处毛细血管 全身各级静脉 上、下腔静脉 右心房通过体循环,将富含养料和氧的血液送到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组织细胞间隙的毛细血管中 O2的浓度大于组织细胞中 O2的浓度,组织细胞间隙的毛细血管中 CO2的浓度小于组织细胞中 CO2的浓度,进行气体交换,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将运来的养料和氧供细胞利用,同时,把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运走,这样,血液就由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变成了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不符合题意; C、动脉血是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后,含氧 气较多,含二氧化碳较少,颜色鲜红的血液,静脉血是氧气与血红蛋白分离,含氧气较少,颜色暗红的血液,
5、动脉血、静脉血的区别主要是含氧量的高低以及颜色是鲜红还是暗红,血液由入球小动脉流入肾小球,经肾小球滤过后的血液,由出球小动脉流出,仍然是动脉血,故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D、血液流经小肠毛细血管时,由于小肠的吸收功能,血液中的营养物质(或养料)会明显增多,又因在组织的毛细血管处发生气体交换,血液中的氧扩散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血液,故为养料丰富的静脉血,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 血液循环的途径。 你捉到了一些蚯蚓,但明天上实验课时才会用;那么,今天晚上你用下列哪种处理方法能够让蚯蚓存活时间最长 A将蚯蚓放在装有干木屑的烧杯中,用纱布盖上 B将蚯蚓放在留有少
6、量水的矿泉水瓶中,并拧紧瓶盖 C将蚯蚓放在装有湿润土壤的烧杯中,用纱布盖上 D将蚯蚓放在装有小石子的花盆中,并喷洒大量的水 答案: C 试题分析: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蚯蚓的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因此,蚯蚓需要生活在潮湿的土壤中,以保持体壁的湿润,故将蚯蚓放在装有湿润土壤的烧杯中,用纱布盖上蚯蚓存活时间最长,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蚯蚓的特征。 下列有关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蝗虫的发育包括受精卵、幼虫和成虫三个时期 B鸟卵的结构中将来可以发育成雏鸟的是胚盘 C雏鸡属于早成雏,早成雏的亲鸟不具有育雏行为 D哺乳动物的关节由关节头、关节窝和关节囊组成 答案: D 试
7、题分析: A、蝗虫的幼虫和成虫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相似,只是大小、翅膀有无、生殖器官发育成度不同,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包括受精卵、幼虫和成虫三个时期,不符合题意; B、鸟卵的结构,由外向内依次是卵壳、卵壳膜、气室、系带、卵黄膜、卵黄、胚盘等,雏鸡由胚盘发育而来,胚盘是由受精卵分裂发育而来,为卵黄表面中央一盘状小白点,是胚胎发育的部位,不符合题意; C、早成雏从鸟蛋里孵出来时身体外表已长有密绒羽,眼已张开,在绒羽干后,就随母鸟找食,晚成雏出壳时还没充分发育,身体外表没有或只有很少绒羽,眼不能张开,需要由母鸟衔虫喂养,鸡、 鸭等的雏鸟为早成雏,啄木鸟、家鸽、麻雀等的雏鸟为晚成雏,不符合题意; D、
8、关节是指骨与骨之间能够活动的连接,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部分组成,关节面包括关节头和关节窝,符合题意; 故选 D。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以及结构特点。 下列关于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玻片标本的操作,正确的是 A制片时先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B取材时用牙签在舌头上轻刮 C盖盖玻片时盖玻片一边先接触水滴 D染色时稀碘液滴在盖玻片上 答案: C 试题分析: A、制片时先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为保持细胞的 形状,故错误; B、取材时用牙签在口腔侧壁上刮取口腔上皮细胞,故错误; C、盖盖玻片时盖玻片一边先接触水滴,再慢慢放下,防止出现气泡,故正确; D、染色是将染液滴于盖玻片
9、一侧,用滤纸从另一侧吸去染液,故错误; 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制作临时装片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选择恰当的实验器材(试剂),是保证实验获得可靠结果的关键因素之一。下列实验器材(试剂)的选用正确的是 A用碘液来检验是否存在淀粉 B用显微镜观察植物花的结构 C用沸水对叶片进行脱色处理 D用菜青虫成虫探究取食行为 答案: A 试题分析: A、淀粉遇碘液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因此可以选用碘液来检验淀粉的存在,故符合题意; B、花的结构较大不需要放大很多就能观察因此可以放大镜观察花的结构,而显微镜观察的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因此不能使用显微镜观察花的结构,故不不符合题意;
10、C、叶绿素能溶于酒精,不能溶于水,因此在植物制造淀粉的实验中,应将叶片放入酒精隔水加热进行脱色处理,故不符合题意; D、菜青虫成虫是菜粉蝶只吸食一点露水和花蜜,无法用用菜青虫成虫探究取食行为,我们一般用菜青虫幼虫期进行实验,故不 符合题意; 故选 A。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物实验中常用仪器及其正确操作方法。 司机对信号灯的关注是行车安全的重要环节。下列有关视觉形成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如果信号灯过暗,司机眼睛的瞳孔将变小 B要看清远处的交通标志需调节睫状体的曲度 C形成信号图像和视觉的部位分别是脉络膜和视觉中枢 D信号灯光线进入眼球的顺序是角膜 瞳孔 晶状体 玻璃体 视网膜 答案: D 试题分
11、析: A、虹膜中央有瞳孔,瞳孔的大小可以调节,能够控制进入眼球内的光线,光线强,瞳孔变小,光线弱,瞳孔变大,因此信号灯过暗,司机的瞳孔由小变大,故 A错误; B、当我们刚看了近处的物体再看远处物体时,为了使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上,则眼睛的晶状体变薄,并对光线的折射能力变弱,如果晶状体的调节后还看不清远处物体时,此时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需要通过凹透镜来调节,故 B错误; C、由分析视觉的形成过程可知,形成信号图象和视觉的部位分别是视网膜和视觉中枢,故 C错误; D、由分析视觉的形成过程可知,信号灯光线进入眼球的顺序是:角膜 瞳孔 晶状体 玻璃体 视网膜,故 D正确; 故选 D。 考
12、点:本题考查的是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如图表示绿色开花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所示的传粉方式是异花传粉 B受精是 中的精子和 结合的过程 C 将来发育成种皮 D胚珠里面的细胞数目决定着果实里面的种子数目 答案: B 试题分析:绿色开花植物的花成熟以后,花粉落在雌蕊柱头上,在柱头上粘液的作用下,花粉开始萌发,形成花粉管,花粉管穿过柱头和花柱,到达子房,在花粉管萌发的过程中,花粉管中的生殖核进行有丝分裂并形成两粒精子,花粉管通过珠孔进入胚珠内部后,顶端破裂,释放出两粒精子,其中一粒与卵细胞结合,另一粒与中央的两个极 核融合,完成双受精过程,因此在柱头上的 是花粉,在花柱中的
13、与花粉相连的 是花粉管;此题中胚珠的珠孔开口朝上,而教材中胚珠的珠孔开口朝下,因此卵细胞的位置不是在下面而是在上面靠近珠孔处靠近珠孔处的 是卵细胞,胚珠中央是两个 极核, 是珠被, 是子房壁故绿色开花植物的受精是 中的精子和 结合的过程,故选 B。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受精过程,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绿色开花植物的受精过程。 植物芽尖的细胞分裂得到的新细胞与原细胞相比较,染色体的数量将 A减半 B不变 C加倍 D不确定 答案: B 试题分析:细胞分裂的具体过程是:细胞核首先由一个分裂成两个,然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一个细胞核,最后动物细胞是在原来细胞中央的细胞膜向内凹陷缢裂成两个细胞,植物
14、细胞是在中央形成新的细胞壁和细胞膜,细胞分裂中最重要的变化是细胞核中染色体的变化,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复制加倍,随着分裂的进行,染色体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因此保证了通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与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故选 B。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细胞分裂的过程。 王大爷种植的萝卜喜 获丰收,使萝卜增产的物质主要来自 A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 B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有机物 C空气中的水分和二氧化碳 D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答案: D 试题分析: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把人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
15、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由题意可知,萝卜等植物体的构成主要来源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而光合作用的原料是大气中的人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水,而土壤中的无机盐和有机物、空气中的氧气不参与有机物的制造,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的水是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来的,而不是来自于空气中的水,故选 D。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 目前人们不能完全接受转基因食品的主要 原因是 A转基因食品的质量差 B担心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C转基因食品的味道不好 D转基因食品营养物质含量低 答案: B 试题分析: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看法,如今的科
16、学技术、检测技术还不能肯定其对人类和环境的无害性,但随着研究的展开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辩论大概会有一个后果,我们当今的科技技术不能确保转基因食品将来带来的损害,目前很多转基因食品是可以食用的,如转基因大豆,转基因番茄等,因此人们之所以对转基因食品持谨慎态度,主要是因为人们怀疑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故选 B。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利用显微镜观察人的血细胞涂片,在两种不同的放大倍率下,视野分别为甲和乙,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玻片往左移,则视野中的物像也会往左移 B甲中所观察到的细胞,在乙中均可观察到 C若使用相同的光圈和反光镜,则甲比乙亮 D若在甲看中
17、到模糊的物像,则改换成乙就可看到清晰的物像 答案: C 试题分析: A、显微镜成的是倒像,若玻片往左移,则像应向右移动,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甲的放大倍数比乙小,甲中所观察到的细胞,在乙中不可能都可观察到,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物像的放大倍数越小,体积变小,视野变得越亮,甲的放大倍数比乙小,若使用相同的光圈和反光镜,甲的视野应比乙亮,故该选项说法正确; D、影像是否模糊,有多方面因素,换成乙后放大倍数过大,未必清晰,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了显微镜的成像情况,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由物镜放大倍率和目镜放大倍率的乘积决定的。 H
18、7N9禽流感是由 H7N9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确诊的患者大都有 禽畜类接触史,疫区对患病的禽畜类采取了焚烧等防控措施。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H7N9病毒是引起该病的病原体 B患病的禽畜类是引起该病的传染源 C “对患病的禽畜类焚烧 ”措施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D若 H7N9禽流感疫苗研制成功,注射后产生抗体属于特异性免疫 答案: C 试题分析: A、病原体指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微生物占绝大多数,包括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螺旋体和真菌;寄生虫主要有原虫和嚅虫,病原体属于寄生性生物,所寄生的自然宿主为动植物和人,H7N9禽流感病毒被称为病原体,不符合题意; B、传染病的
19、流行包括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患病的禽畜类是引起该病的传染源,不符合题意; C、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可分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对患病的禽畜类焚烧 ”,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符合题意; D、免疫分为两种类型,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其中计划免疫可以有效地预防、控制和消灭某一特定的传染病,因此计划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注射疫苗产生的抗体只对 H7N9病毒起作用,而对其它的病原体无效,其作用是有针对性的,特定的,属于特异性免疫,不 符合题意; 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病原体、传染病流行的环节、传染病的预防措施的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能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分析题意
20、,灵活的答题。 关于人体生殖和遗传的叙述,错误的是 A禁止近亲结婚有利于减少人类遗传病的发生 B女性体细胞中只含有 X染色体 C青春期男孩出现遗精是正常生理现象 D人的胎儿发育所需营养是通过胎盘和脐带从母体获得的 答案: B 试题分析: A、禁止近亲结婚是降低人类遗传病发生的重要措施, A正确; B、女性体细胞中只含有 X一种性染色体,男性体细胞中含有 X、 Y两种性染色体,还有 22对常染色体, B错误; C、青春期正常生理现象是:男孩出现遗精,女孩出现月经, C正确; D、胎儿在母体子宫内发育所需营养物质是通过胎盘和脐带从母体获得的, D正确; 故选 B。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人的生殖和遗传
21、,熟练掌握人体生殖和遗传的基础知识即可解答。 综合题 下图是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和能量流动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 1)在此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组成成分是 。 ( 2)写出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损失较少的食物链 。如果一些难分解的有害物质进入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则体内有害物质积累 最多的生物是 。 ( 3)在此生态系统中若乙的数量突然减少,假设丁的数量不变,则其他生物的变化可能是 。 答案:( 1)甲(生产者) ( 2)甲 丁 丙 ( 3)甲增加,丙减少 试题分析:( 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
22、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组成成分,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因此,在此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组成成分是生产者,图中戊代表的生物是腐生细菌和真菌等,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参与二氧化碳等物质 的循环。 ( 2)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级消费者,箭头指向捕食者,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
23、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并逐级递减,每一个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约为 10 20%,食物链越长,最高营养级上获得的能量越少,因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不循环的,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数量最多的是绿色植物(生产者),此生 态系统中能量损失较少的食物链:甲 丁。 ( 3)食物链中某种生物的增减,会引发其他生物的变化,在此生态系统中若乙的数量突然减少,假设丁的数量不变,则生物甲的数量会增多,因为乙取食甲,丙的数量会减少,因为丙捕食乙,会造成缺乏食物而减少。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解
24、题的关键是明确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以及生物的数量关系。 下图是缩手反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 1)请用图中的数字和箭头表示某人手指被蔷薇针刺后迅速缩回的神经传导途径 。 ( 2)该人被蔷薇刺伤后的疼痛感觉形成于 ,当再遇 到蔷薇时他会格外小心,此反射类型属于 。 ( 3)若某患者只是 处受损,用针刺 处,患者会出现的反应是_ 。 答案:( 1) ( 2) (大脑皮层的 )躯体感觉中枢;条件反射 ( 3)能够产生痛觉,但不会产生缩手现象 试题分析:( 1)发生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的组成是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灰质内,说明脊髓具有反射功能。 ( 2
25、)当手受到蔷薇刺伤后,感觉到疼,疼痛感形成于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以后见到针就会有意识的 躲避,是在第一次被针扎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条件反射。 ( 3) 是传出神经,如果此处受损,神经中枢产生的神经冲动就不会沿着传出神经传到 效应器,但神经冲动会沿上行的神经纤维传达到脑,脑中有躯体感觉中枢,能够感觉到疼痛,但不会出现缩手这种现象。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熟记反射弧的结构、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和脊髓的功能。 鹦鹉的羽色有黄色和蓝色之分。下图 1为鹦鹉羽色后代的遗传图解。请回答下列问题: ( 1)图 1中亲代鹦鹉的羽色都是黄色的,而后代中出现了蓝
26、色,这种 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 _。 ( 2)根据图 1中鹦鹉羽色在亲代与后代的表现规律可以判断出 _为显性性状。若用 H 表示显性基因, h 表示隐性基因,则亲代黄色羽毛个体的基因组成为 _。 ( 3)若图 1后代中黄色羽毛的鹦鹉和蓝色羽毛的鹦鹉交配(如图 2 ) ,请预测其后代个体的羽毛颜色,并写出理由:_ _。 答案:( 1)变异(性状分离) ( 2)黄色 Hh ( 3)若亲代的基因组成为 HH ,则后代全部是黄色(基因组成为 Hh ) ;若亲代黄色鹦鹉的基 Hh ,则后代既有黄色也有蓝色,(基因组成为 Hh 、 hh ) 试题分析:( 1)生物学上把后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后代不同个体之间存在
27、差异的现象叫做变异,由于亲代鹦鹉的羽色都是黄色,而后代鹦鹉的羽色出现了蓝色,这说明亲代与后代之间出现了差异,这种现象叫做变异。 ( 2)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 则亲代个体表现的性状是显性性状,子代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依据基因的分离规律可以由表中亲代和子代的性状表现确定黄色为显性性状、蓝色为隐性性状,蓝色基因组成是 hh,那么亲代基因组成都为 Hh。 ( 3)如果黄色羽毛鹦鹉的基因组成是 HH,那么与蓝色羽毛的鹦鹉交配,后代的基因组成都是 Hh,为黄色羽毛,如果黄色羽毛鹦鹉的基因组成是 Hh,那么与蓝色羽毛的鹦鹉交配,后代的基因组成
28、是 Hh、 hh,有黄色羽毛,也有蓝色羽毛。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以及它们与性状表现之间的关系。 探究题 某同学在研究蚕豆叶片上、下表皮气孔密度 (单位面积气孔数目 )时,采用了以下三种方案进行实验: 方案一:用显微镜观察同一张蚕豆叶片的上、下表皮装片。 方案二:把新鲜的蚕豆叶片浸没在 60 左右的热水中 (如图所示 ),观察叶片两面的气泡数目。 方案三:在一株生长旺盛的蚕豆植株上选取一片蚕豆叶,用滤纸把它上、下表皮的水分吸干,将两张浸有氯化钴溶液的蓝色滤纸 (遇水会变红 )相对应地贴在叶片上、下表皮的表面,并用回形针将其固定,观察贴在叶片上、下表皮上的滤纸,哪一张先变色,哪一张
29、的颜色深一些。 请回答下列问题: ( 1)采用方案 _可以观察到叶片的保卫细胞。 ( 2)方案二中观察到 _现象,说明叶片下表皮气孔密度比上表皮大。 ( 3)该同学采用方案三进行实验,贴上滤纸后经过较长时间,发现两张蓝色滤纸颜色都变为一样红。该同学认为蚕豆叶片上、下表皮气孔同样多,与方案二实验结论不一致。于是去问老师,老师询问了他的实验过程后,指出用方案三所做实验的结论不可靠。你认为老师这样判断的理由是_ _。 答案:( 1)一 ( 2)下表皮气泡的数目比上表皮多 (其它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 ( 3)实验时间过长导致两张滤纸都吸收了足够多的水分 (只回答 “吸收了足够多的水分 ”或 “时间
30、过长 ”得 1分;其它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 试题分析:( 1)叶的保卫细胞很小,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够看达到。 ( 2)把新鲜的蚕豆叶片浸没在 60 左右的热水中( 如图所示),观察叶片两面的气泡数目,下表皮气泡的数目比上表皮多。 ( 3)在一株生长旺盛的蚕豆植株上选取一片蚕豆叶,用滤纸把它上、下表皮的水分吸干,将两张浸有氯化钴溶液的蓝色滤纸(遇水会变红)相对应地贴在叶片上、下表皮的表面,并用回形针将其固定,贴上滤纸后经过较长时间,发现两张蓝色滤纸颜色都变为一样红,小叶同学认为蚕豆叶片上、下表皮气孔同样多,与方案二实验结论不一致原因是,实验时间过长导致两张滤纸都吸收了足够的水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步骤方法的掌握情况,考查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