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届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检测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正确的实验操作对实验结论、人身安全都非常重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 A、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盏酒精灯,错误, B、倾倒液体时,瓶塞应倒放在实验台上,瓶口紧靠,标签向手心缓慢倾倒,正确, C、给量筒内的液体读数时,视线应与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错误, D、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试管中的液体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 1/3,错误,故选 A 考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关于下列化学用语中数字 “3”的含义正确的是( ) ; Fe3+; 3H; SO
2、3 A 中的数字 “3”表示铝原子有三个电子层 B 中的数字 “3”表示铁元素的化合价为 +3价 C 中的数字 “3”表示三个氢原子 D 答案: C D、 中的数字 “3”表示铝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有 3个电子或 中的 “Fe3+”数字 “3+”铁离子带 3个单位正电荷或 中的数字 “3”表示一个三氧化硫分子中含有 3个硫原子。 试题分析: A、 中的数字 “3”表示铝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 3,错误, B、元素符号右上脚的数字:表示离子所 带的电荷数,所以 中的数字 “3”表示一个铁离子带三个单位正点荷,错误, C、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所以 中的数字 “3”表示三个氢原子,正确,故
3、选 C, D、 中的数字 “3”表示铝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有 3个电子或 中的 “Fe3+”数字 “3+”铁离子带 3个单位正电荷或 中的数字 “3”表示一个三氧化硫分子中含有 3个硫原子。 考点:化学用语 鉴别下列物质所使用的方法或试剂,正确的是( ) A氧化铜和木炭:看颜色 B铝与铝合金:比较硬度 C硬水与软水:加明矾 D:滴入紫色石蕊溶液 答案: B D、 CO2和 CO等 试题分析:鉴别物质往往利用物质性质的不同,然后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然后根据出现的不同现象加以区分, A、氧化铜和木炭,都是黑色固体,所以错误, B、一般说来,合金的熔点比各成分低,硬度比各成分大,抗腐蚀性能更好,所以铝
4、合金比铝的硬度更大,正确, C、鉴别方法硬水与软水:用肥皂水,有浮渣产生或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泡沫较多的是软水,而不是加明矾,错误,故选 B, D、 CO2和 CO等 考点:物质的鉴别 在下列实验中,试管内固体质量随时间变化关系如下图的是( ) A给装有木炭和氧化铜粉末的试管加强热 B往装有锌粒的试管里逐滴加入过量的稀盐酸 C往装有硫酸铜溶液的试管里逐滴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D往有铁钉的试管中逐滴加入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 答案: A 试题分析: A、木炭和氧化铜粉末高温加热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因为铜是固体,但显然比氧化铜的质量更小,正确, B、往装有锌粒的试管里逐滴加入过量的稀盐酸,所以锌应该全
5、部被消耗,所剩的固体质量应为 0,错误, C、硫酸铜溶液的试管里逐滴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生成了氢氧化铜沉淀,固体质量应该逐渐增大,错误, D、往有铁钉的试管中逐滴加入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 Fe + CuSO4 = Cu + FeSO4,根据参加反应铁质量与生成铜的质量,可知,固体质量应该增大,错误故选 A 考点:图象题的解答 甲、乙、丙、丁表示四种物质,其微观示意图见下表,甲和乙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丙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微观示意图 A甲、丁的化学式相同 B只有丙物质属于单质 C若 16g乙参加反应,则生成的丙质量为 32g D反应中,反应物分子中所
6、含氧原子总数是生成物分子中所含氧原子总数的 2倍 答案: C 试题分析:据微观图及各微粒的结构图,甲的化学式为: H2S,乙的化学式为O2,丙的化学式为: S,丁的化学式为: H2O,所以 A、 B错误,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2H2S+O2=2H2O+2S,根据化学方程式,乙( O2)与丙( S)的质量比 =32: 232,所以 C正确,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质量均不变,所以反应物分子中所含氧原子总数等于生成物分子中所含氧原子总数,错误,故选 C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从 2013年 9月 1日起,国家气象中心便于每天 8时和 20时进行全国 24小
7、时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发布重度污染预警启动应急措施的条件为:连续 12小时 AOI大于 200,且当前 PM2 5小时浓度大于 150微克 /立方米,预计未来24小时不会明显好转。下列情况不会增加空气中 PM2 5的是( ) A汽车排放尾气 B秸秆焚烧还田 C工厂排放的废气 D植树造林 答案: D 试题分析: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有害气体(一氧化碳( CO)、二氧化氮( NO2)、二氧化硫( SO2)和烟尘。污染来源: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及汽车排放的尾气,都会增加空气中PM2 5, B、秸秆焚烧还田,会产生大量的烟尘, D、植树造林,不仅可以产生氧气,还可以
8、吸收一些灰尘,故选 D 考点: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在探究二氧化锰、氧化铜、氧化铁对过氧化氢溶液分解速率的影响的过程中,没有必要进行控制的变量是( ) A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B催化剂的质量 C反应容器的形状 D反应前过氧化氢溶液的温度 答案: C 试题分析:在设计对比探究性实验时,当有多个变量时,要注 意控制变量,在探究二氧化锰、氧化铜、氧化铁对过氧化氢溶液分解速率的影响,由于影响过氧化氢溶液分解速率有很多: 1、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 2、催化剂的质量, 3、反应前过氧化氢溶液的温度, 4、催化剂的种类等,故选 C 考点:对比探究性实验的设计 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9、( ) A手术麻醉时用液氮作冷冻剂 B急救病人时用氧气供人呼吸 C电解水时用石墨作电极材料 D稀有气体制作电光源 答案: B 试题分析: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A、手术麻醉时用液氮作冷冻剂 ,是利用液氮汽化吸热,错误, B、急救病人时用氧气供人呼吸,利用氧气能供给呼吸,是化学性质,正确, C、电解水时用石墨作电极材料,是利用石墨的导电性,是物理性质,错误, D、稀有气
10、体制作电光源,是物理性质,错误,故选 B 考点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填空题 某校兴趣小组同学为探究铁的化学性质,如图进行了以下三个实验,请回答有关问题: ( 1)实验一: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分), 实验结束后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是 ; ( 2)实验二:关闭 K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导管内液面上升;打开 K,滴加稀盐酸,观察到导管内液面下降,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关闭 K,导管内液面上升的原因是 ;导管内液面下降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2分) ( 3)实验三: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 , 这一现象说明 (填 “铁 ”或 “铜 ”)的活动性更强。 答案:( 1) 3Fe+2O2 Fe3O
11、4( 2分);集气瓶破裂 ( 2)铁生锈消耗了瓶内的氧气,瓶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液面上升;Fe+2HCl=FeCl2+H2 ( 3)有红色固体析出,蓝色溶液变浅绿色;铁 试题分析:( 1)实验一是铁丝燃烧的实验,所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3Fe+2O2 Fe3O4,实验前要在瓶底集气瓶底部铺少量的细沙或加少量的水,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瓶底,致使集气瓶炸裂 ( 2)铁在有空气、水的情况下,会生锈,关闭 K一段时间后,铁生锈消耗了瓶内的氧气,瓶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液面上升,打开 K,滴加稀盐酸, 铁会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使烧瓶内的气体增多,压强增大,所以观察到导管内液面下降,发生的反应化学方
12、程式: Fe+2HCl=FeCl2+H2 ( 3)由于铁的活动性比铜强,所以铁能置换出硫酸铜溶液中的铜,所以现象是:有红色固体析出,蓝色溶液变浅绿色 考点:铁生锈的条件,铁的化学性质 以下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 1)写出仪器 的名称: ; (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和氧气均不需要选择的装置是 ;(填序号) ( 3)写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 2分),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满的方法是 ; ( 4)某同学要设计实验证明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是否能产生二氧化碳,证明所产生气体是否二氧化碳的操作是 ;另一位同学要用实验证明氨气具有还原性,能将氧化铜还原,他应将装置 (
13、填序号)略加改进,改进的方法是: 。( 2 分) 答案:( 1)水槽; ( 2) D ( 3) CaCO3+2HCl CaCl2+H2O+CO2 将燃着的木条放于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则满 ( 4)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A; 将橡皮塞除去,并将导管伸入到试管底部 试题分析:( 2)收集方法的选择,考虑的是气体的溶解性和气体的密度,二氧化碳密度 比空气大,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所以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不能用排水法和向下排空气法,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易溶于水,既可用向上排空气法,也可用排水法,而不能用向下排空气法,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和氧气均不需要选择的装置是 D (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
14、碳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 CaCO3+2HCl=CaCl2+H2O+CO2,验满的方法:将燃着的木条放于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则满 ( 4)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是: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是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O2 + Ca(OH)2 = CaCO3 + H2O,要证明氨气能将氧化铜还原,因为反应条件是加热,所以 选择装置 A进行改动,结合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所以将橡皮塞除去,并将导管伸入到试管底部 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及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 生活离不开水。净化水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 1
15、)茶杯内的纱网,可将茶叶与茶水分离,便于饮用,该设计利用的化学原理是 ; ( 2)自制净水器中常加入 ,用于除去水中的异味和色素; ( 3)井水中含有较多的钙、镁离子,为降低硬度,生活中可采 用的方法是 ; ( 4)采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过滤。图中还缺少的一种仪器是 ,其作用是 ;过滤后观察发现,滤液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有: (写出一点即可)。 答案:( 1)过滤; ( 2)活性炭; ( 3)煮沸; ( 4)玻璃棒;引流;滤纸破损等 试题分析:( 1)过滤 :适用范围:用于分离难溶性固体与液体(或可溶性固体),所以茶杯内的纱网,可将茶叶与茶水分离,便于饮用,该设计利用的化学原理是:过滤 ( 2)
16、常用的吸附剂:活性炭(具有吸附性):除去水的难溶性杂质、色素和异味 ( 3)硬水软化的方法:蒸馏(实验室或工业上采用)、煮沸(日常生活中采用) ( 4)过滤所需仪器:铁架台、烧杯、玻璃棒、漏斗 , 玻璃棒的作用:引流作用,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可能原因有 :A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 B倾倒液体过滤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C滤纸破损 考点:水的净化 美国两位科学家利用碘元素,借助放射学进行了 “G蛋白偶联受体 ”研究,揭开了 “细胞如何感知周围环境 ”之谜,获得了 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图 和图 是碘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及碘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 ( 1)由图 可知碘元素的一点信息是:
17、; ( 2) A、 B、 C中与碘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填字母); ( 3)碘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排在第 周期; ( 4)碘化镁的化学式是 。( 2分) 答案:( 1)碘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26 9(合理即可); ( 2) C; ( 3)五; ( 4) MgI2; 试题分析:( 1)元素周期表中任一种元素的方格上可以反映出这样几个信息:1、原子序数(也就是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核电荷数), 2、元素符号, 3、元素名称(从中可以判断元素的分类), 4、相对原子质量(而在原子中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中子数,所以结合前面的质子数,可以大约推算出中 子数) ( 2)元素的化学性质由原子的最外层
18、电子数决定。当两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则这两种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据图碘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7,所以选 C ( 3)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电子层数周期数,碘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显示,有五的电子层,所以周期数为五 ( 4)碘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显示,最外层有 7个电子,只需得到一个电子就稳定,而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 2,需失去 2个电子才稳定,根据得失电子数要相等,所以碘化镁的化学式是 MgI2 考点:元素周期表, 原子结构示意图 多彩的 “碳 ”,多姿的生活,让我 们一起走进 “碳 ”的世界: ( 1) “碳海绵 ”是已知最轻的固体材料(如图所示),由碳元素组成,具有多孔结
19、构,弹性好。它对石油有很强的吸附能力(不吸水),将吸入的石油挤出后仍可恢复原状。下列关于碳海绵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A具有吸附性 B不可重复使用 C可处理海上石油泄漏 ( 2)目前,人类以煤、石油、天然气等含碳的化石燃料为主要能源。请从下列表格中分析,与煤相比,用天然气做燃料的优点是 。 1g物质完全燃烧 产生二氧化质量 /g放出热量 /kJ 甲烷 2 75 56 碳 3 67 32 请写出天然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2分) ( 3)过多的二氧化碳会加剧温室效应,但另一方面二氧化碳也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可用于扑救档案资料室发生的火灾,这是因为 。( 2分) 答案
20、:( 1) B; ( 2)燃烧热值高或单位质量燃烧排放二氧化碳量少(写到一点即可); ( 3) CH4+2O2 CO2+2H2O( 2分) 液态二氧化碳气化时吸热、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 试题分析:( 1)依题可知,具有多孔结构,所以具有吸附性,对石油有很强的吸附能力(不吸水),所以可处理海上石油泄漏,将吸入的石油挤出后仍可恢复原状,说明可以重复使用 ( 2)从上面的表中数据,天然气做燃料的优点:燃烧热值高或单位质量燃烧排放二氧化碳量少 ( 3)灭火的原理:( 1)消除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可用于扑救档案资料室发生的火
21、灾,这是因为:液态二氧化碳气化时吸热、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 考点:单质碳的吸附性,燃料的燃烧,灭火的原理 用化学用语填空: ( 1)氟元素 ; ( 2) 2个氢氧根离子 ; ( 3) 4个五氧化二磷分子 ; ( 4)硝酸银中氮元素的化合价 ; ( 5)写出一个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化学用语: 。 答案:( 1) F; ( 2) 2OH-; ( 3) 4P2O5; ( 4) ( 5) C、 S、 He等(合理即可) 试题分析:( 1)元素符号的识记,氟元素: F ( 2)根据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
22、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 1个电荷时, 1要省略,由于 1个氢氧根离子带 1个单位正电荷,故可表示为 OH-,而要表示离子的个数,在离子符号前面加数字, 2个氢氧根离子: 2OH- ( 3)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所以 4个五氧化二磷分子: 4P2O5 ( 4)表示某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在元素符号正上方标出化合价。符号在前,数字在后。若数字为 1时,不能省略,硝酸银中氮元素的化合价:( 5)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物质,说明这种物质的化学式就是该元素的元素符号,像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固态非金属单质 考点:化学用语 下列有关铜、铁、铝的说
23、法正确的是( ) A缺铁性贫血里所说的铁是指铁元素 B黄铜不是合金,而是纯金属 C铝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 D人类最早大规模使用的金属是 答案: A 铁 试题分析: B、黄铜是铜锌合金,不是纯金属,错误, C、铝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氧,错误,故选 A, D、铁 考点:金属的性质 下列有关分子和原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B分子可直接构成物质,而原子要先构成分子后才能构成物质 C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解产生原子,这些原子又重新组合构成别的分子 D 答案: C D、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等 试题分析:运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答, A、分子由原子构成,所以
24、同种物质的分子比同种物质中的原子要大,但是,对于不同种物质来说,分子不一定比原子大,错误, B、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三种:分子、原子、粒子,即分子可直接构成物质,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错误, C、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正确,故选 C, D、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等 考点:分子和原子 某粒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粒子易失去电子 B该粒子是阳离子 C该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D 答案: B D、该粒子化学性质较稳定或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等 试题分析: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金属元素: 1、最外层电子数 4 易失电子 2、非
25、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 4 易得电子 3、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 8( He为 2) 不易得失电子 最外层电子数为 8(若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为 2)的结构叫相对稳定结构A、从结构示意图看,最外层电子数为 8,为稳定结构,错误, B、原子核内质子数 12核外电子数 8,表示的是阳离子,正确, C、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2 4,属于金 属元素,错误,故选 B, D、该粒子化学性质较稳定或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等 考点:图象题的解答 计算题 某同学需测定某 100g过氧化氢溶液中所含过氧化氢的质量。他取 10g二氧化锰放入烧杯中,并将该过氧化氢溶液全部加入,不同时间用电子天平测量其质量
26、,所得读数如下表所示: 反应时间 /min 0 1 2 3 4 5 6 烧杯及所盛物质总质量 /g 335 70 334 30 334 00 333 50 333 00 332 50 332 50 ( 1)试分析, 100g过氧化氢溶液完全反应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 2分) ( 2)计算 100g过氧化氢溶液中过氧化氢质量分数为多少 (写出计算过程)( 6分) ( 3)请分析该方法测定结果可能会偏大的原因有 (写出一点即可)( 2分) 答案:( 1) 3 2g ( 2) 6 8% ( 3)该反应放热使水分蒸发。 试题分析:化学反应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
27、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由于反应后有气体生成没有加进去,所以随着反应的进行,质量会越来越少,直至最终质量不变,说明反应结束,故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氧气质量 =335 70g-332 50g=3 2g,再根 据化学反应方程式: 2H2O2 2H2O+ O2中过氧化氢的质量与氧气的质量关系,即可算出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再根据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表达式,便可求出结果 解:(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氧气质量 =335 70g-332 50g=3 2g ( 2)设反应前溶液中含溶质过氧化氢质量为 2H2O2 O2+2H2O 68 32 x 3 2g 68: 32=x: 3 2g 解得 x=6
28、8g 反应前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6 8g/100g100%=10% ( 3)结果可能会偏大的原因有:该反应放热使水分蒸发,使质量减少得更多,从而是氧气的质量增大 考点: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 探究题 四硫化钠( Na2S4)固体可替代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反应原理为: 2Na2S4+O2+2H2O=8S+4NaOH 【查阅资料】 Na2S4受热时,会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生成少量有毒气体硫化氢。 硫代硫酸钠( Na2S2O3)可溶于水,常温下与 NaOH溶液不反应。 NaOH溶液可吸收硫化氢和二氧化碳。 【实验过程】 取 0 5g碳酸钠、 0 2g硫粉混合后置于试管中,加入(如图
29、 所示,夹持装置已略去),制得 Na2S4,反应为: 4Na2CO3+12S+X2Na2S4+2Na2S2O3+4CO2, X的化学式为 ; 冷却后,取下棉花,放置一段时间,再向该试管中加入 10mL水,迅速塞紧橡胶塞,充分振荡。测量液面至橡胶塞下沿的距离,记录数据 h1(如图 所示); 将该试管插入水中(如图 所示),拔下橡胶塞,观察到 ,塞紧橡胶塞。将试管取出,倒转过来,测量液面至橡胶塞下沿的距离 h2,记录数据 h2。理论上h2: h1= ; 按照 再重复实验 2次。 3次实验 数据如下表所示。 第 1次 第 2次 第 3次 h1/cm 11 0 11 4 11 6 h2/cm 8 7
30、9 1 9 2 【解释与结论】根据第 1次实验数据,计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结果精确到 0 1); 【反思与评价】实验过程 中浓 NaOH溶液的作用是 ;若实验过程 中,取下棉花后,未放置一段时间即进行后续操作,测定结果 (填 “偏大 ”、 “偏小 ”或 “无影响 ”),理由是: 。( 2分) 答案:实验过程 O2; 试管内液面上升; 4: 5( 79: 100) 解释与结论: 20 9 反思与评价:吸收二氧化碳和硫化氢气体;偏小;氧气没有完全消耗 试题分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可以推知 X的化学式为 O2, 在图 1中,碳酸钠
31、、硫粉、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了 Na2S4,冷却后,取下棉花,放置一段时间,外面的进入试管内,此时再向该试管中加入 10mL水,迅速塞紧橡胶塞,充分振荡,发生了反应: 2Na2S4+O2+2H2O=8S+4NaOH,即充分地将试管内空气中的氧气完全消耗了,使得试管内的气体减少了将近 1/5(即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压强也减 少,这时将该试管插入水中(如图 所示),拔下橡胶塞,自然观察到:试管内液面上升,由于消耗了 1/5的氧气,所以水面上升 1/5,只剩下 4/5, 所以 h2: h1=4: 5 解释与结论:根据第 1次实验数据, h1=11 0, h2=8 7,所以消耗氧气的体积=11 0-8
32、7=2 3,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2 3/11 0100%=20 9% 反思与评价:由于反应中会生成二氧化碳,且 Na2S4受热时,会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生成少量有毒气体硫化氢,所以浓 NaOH溶液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和硫化氢气体,若实验过程 中,取下 棉花后,未放置一段时间即进行后续操作,温度没有冷却下来,在受热的情况下,生成的 Na2S4会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使得 Na2S4的量大大减少,这样就不能完全消耗的氧气 考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 推断题 A I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图中 “”表示转化关系, “” 表示相互可以发生反应(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未标出)。 F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
33、A、 B、G、 H是氧化物, C、 I是单质, D、 E中含有三种元素, D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请回答下列问题: ( 1) D的化学式是: ( 2分); ( 2)请写出 C的一种用途: ( 2分); ( 3)写出 H转变为 G的化学方程式: ( 2分); ( 4) A与 B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2分)。 答案:( 1) H2CO3 ( 2)支持燃烧或供给呼吸等 ( 3) CO+CuO Cu+CO2或 2CO+O2 2CO2 ( 4)化合反应 试题分析:解答这种类型的试题,就好比破案,寻找出对破案游泳的线索,找准突破口(又称 “题眼 ”)是题的关键,突破口主要包括:沉淀、气体、溶液的特殊颜色
34、;特征的反应、反应条件、反应形式、转化规律、基本类型等,根据突破口进行,对所给信息通过综合分析和思维加工,进行推理、比较、论证等,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 1)像这题的 “题眼 ”就是 F是天然气中最主要的成分可以推知是甲烷,根据甲烷的性质:可燃性 CH4 2O2 CO2 2H2O ,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再根据 B、 G是氧化物,可以判断 B、 G就是二氧化碳和水中的一种,同为氧化物的 B和 A又会反应,所以可以断定 B是水,那 G就是二氧化碳; D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且 D中含有三种元素,可以推知D应该是一种酸,且能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是碳酸, C是单质,能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不难推出是氧气,而单质 I能转化成二氧化碳,所以可知单质 I是碳,而作为氧化物的 H,能转化成二氧 化碳,所以 H是一氧化碳,所以( 1) D的化学式是: H2CO3 ( 2) C是氧气,它的用途是:支持燃烧或供给呼吸等 ( 3) H是一氧化碳, G是二氧化碳, H转变为 G的化学方程式: CO+CuOCu+CO2或 2CO+O2 2CO2 ( 4) B是水,作为氧化物的 A可能是 CaO,所以 A与 B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 考点:框图型推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