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学年河南省驻马店市文成中学十校联合体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卷.doc

上传人:吴艺期 文档编号:313556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3.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2011学年河南省驻马店市文成中学十校联合体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0--2011学年河南省驻马店市文成中学十校联合体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0--2011学年河南省驻马店市文成中学十校联合体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0--2011学年河南省驻马店市文成中学十校联合体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0--2011学年河南省驻马店市文成中学十校联合体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0-2011学年河南省驻马店市文成中学十校联合体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卷 其他 默写下列名言名句,任选其中四句。( 8分) 1、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 _ _, _ _。 2、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_ _,_ _。 3、惟草木之零落兮, 。路曼曼其修远兮, 。 4、今两虎共斗, _。吾所以为此者,_! 5、有善始者实繁, _ _。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_ _。 答案:略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隽永( jn )户牖( yu)谬( mio)赏天高地迥( jin) B缱绻( qun)愧怍( zu)启碇( dng)文采斐

2、然 ( fi) C伛偻 (l)蹩( pi)进刀俎( z)怦( png)然心动 D纾( sh)祸 蹂躏 (ln)谥( y)号载歌载舞( zi) 答案: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慰藉 博 采众长 噩梦 贻笑大方 B取缔层峦迭嶂疏浚 残羹冷灸 C倾泄销声匿迹荒诞完壁归赵 D孱头廖廖无几 目报残守缺 答案: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越是懂得精细、深入和举一反三的阅读,就越能看出每一部作品和每一个思想的独特性、个性和局限性。 B及至时过境迁,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或者抱残守缺,化为明日黄花。 C有一双轻跳舞靴太美观了,细长到不可理喻的地步;那双带布口的漆

3、皮靴,叫人看了舍不得离开。 D人们不想活,情愿照顾殡仪馆的买卖,这种精神状态使医药一筹莫展。 答案: C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世界经济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受资金、人员、技术等劳动要素不流畅的困难的影响造成的。 B由于时代久远,诗经和楚 辞中的文言字词对我们感到非常陌生,它们像坚硬的外壳,包裹住了鲜活的生命。 C文艺作品语言的好坏,不在它是否用了一大堆词儿,是否用了某一行业的话语,而在它的词儿用的是不是地方。 D由于肖邦之家的最大魅力之一,正是在于我们能感受到在同肖邦 “促膝谈心 ”。 答案: 下列文言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 B璧有瑕,请指

4、示王 C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D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答案: A 下列加点字的词类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人皆得以隶使之 B常以身翼蔽沛公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则思知止以安人 答案: 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吾属今为之虏矣! 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C夫晋,何厌之有? D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答案: 选出下列对课文及有关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的小说品质和中国现代作家杨绛的散文老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者,在不幸的命运中都表现了小人物们人性人格的光辉。 B左传是记录春秋历史的第一部叙事详

5、备的编年体史书,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撰写的。 “左传 ”的“传 ”是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 C指南录后序是文天祥记叙自己出使元营的斗争情况以及逃脱后的艰险遭遇,并说明抄录诗篇和编纂诗集的目的。由于写在诗集的后面,故命名为 “后序 ”。诗集命名为指南录,取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的句意,表达了作者心指南宋、冒死南归的爱国之情。 D五人墓碑记是明代文学家张溥写的一篇墓碑记,赞颂了五义士面对强权英勇不屈的反抗精神,高度评价了五位义士为首的群众抗暴斗争,其中 “大阉亦逡巡畏义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都是由于 “五人之力 ”。 答案

6、: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 列各题 行吟阁遐想 黄秋耘 前几天,翻出一张旧照片,是我自己拍的武昌东湖旁边的行吟阁。这张已经开始有点褪色的照片,引起了我一段深沉的回忆。 五年前的初春,我因事去广州,路过武汉。在一个大雪后的晴天,我前去东湖,在行吟阁和屈原纪念馆一带盘桓了大半天。 不知道为什么,对于屈原,我有一种 “旷百世而相感 ”的特别感情。从少年时代起,我就爱读离骚,每读到 “长太息以掩涕 兮,哀民生之多艰 ”、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的时候,总是 “唏嘘而不可禁 ”。不过,我真正理解屈原的精神和离骚的真谛,还是在直接受到闻一多先生的教诲以后。 说起来,这是二十多年前

7、的事了。那时我在北平清华大学读书,闻一多先生主讲的楚辞是我最喜欢的功课之一。闻先生上课是不拘形式的,别的教师都在日间上课,他偏偏把课程排到晚间。我还记得,每当华灯初上,或者皓月当头,他总是带着微醺的感情,步入教室,口里高吟着: “士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可为真名士! ”接着,他就边朗诵,边讲解,边发挥。时而悲歌慷慨 ,热泪纵横;时而酣畅淋漓,击节赞赏。与其说闻先生是以渊博学识、翔实的考证、独到的见解吸引着我们,毋宁说他是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沉的悲悯情怀感动着我们。 1935至 1936年间,敌人的铁蹄已经越过了长城。那时候,几千里锦绣河山,几十座繁荣城市,都已经遭受践踏。旧时在那些 暂

8、时还没有沦陷的国土上,南瞻北望,又何处不是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艰难的岁月跟屈原的时代是多么相像啊!因此,闻先生的孤愤高吟、长歌当哭,就更容易引发我们的共鸣同感了。有时候,我甚至感觉到:在闻先生的灵魂里就活着一个屈原,他好像就是屈原的化身 。 且说我那天来到了行吟阁畔, 东湖两岸,积雪茫茫,素裹红装,江山如画,四顾无人,万籁俱寂,连几里外水鸟振翅的声音都听得到 。我参观过屈原纪念馆之后,又在矗立湖滨的屈原像前凭吊一番。我仿佛看到这位项上挂着花环、腰间佩着长剑、足下穿着芒鞋的古代诗人,披发伫立,蹙额低吟: “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 ”我又仿佛看到穿着破旧的长

9、袍、飘拂着长髯、背着双手的闻一多先生,昂首仰天,血脉偾张,作狮子吼:“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想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 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后来这两个形象就合而为一,何者是屈原,何者为闻先生,我都分不清楚了。 我无意以古人喻后人,以后人比古人,但一接触到与屈原有关的事物,总是情不自禁地联想起闻一多先生的风貌。的确,他们虽然相隔两千多年,但无论是对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贞,还是斗志的坚强,死事的壮烈,都是颇有些相似的。因此,漫游之余,我又忽生遐想:闻先生是湖北人,且曾几度寓居武昌,假如在行吟阁上,屈原馆中,另辟一室,陈列

10、先生的衣冠遗物、著作手稿以及金石创作,使这古今两位伟大的受国诗人相得益彰, 也许不见得是毫无意义的事情吧。作为一个景仰闻一多先生的学生,我是殷切地期望着的。 1作者在行吟阁畔产生了哪些 “遐想 ”?请简要概括。( 3分) 2屈原与闻一多的形象在作者心目中 “合而为一 ”,原因是什么?( 2分) 答: 3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 3 分) ( 1)特征: ( 2)作用: 4结合原文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5分) ( 1)作者对屈原 “旷百世而相感 ”, “相感 ”的是什么? 答: ( 2)引发作者对屈原 “相感 ”的因素有哪些? 答: 答案:、 想到屈原的

11、形象和诗句。 想到闻一多先生的形象和诗句。 想到在屈原馆中另辟闻一多纪念室。(意思答对即可) 2、因为二人对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贞、斗志的坚强、死事的壮 烈,都是相似的。 (意思答对即可) 3、 特征:秀美,宁静。 作用:以秀美的山河烘托两位爱国诗人的伟大形象,以宁静的环境衬托作者激荡的内心世界。(意思答对即可) 4、 忧国忧民的情感,九死不悔的精神。 少年时代爱读离骚,感慨不已。 青年时代聆听闻一多讲授离骚,加深了对屈原精神的理解。 五年前瞻仰屈原纪念馆,心灵再次 被触动。 (意思答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各题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

12、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 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 “拿来 ”!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 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 “拿来主义 ”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 在路上以显其 “平民化 ”,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 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

13、 “出售存膏,售完即止 ”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 “拿来主义 ”怕 有些危机。 1与 “他占有,挑选 ”这句话意思相近的一句是( )( 2分) A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B. 我们没有人根据了 “礼尚往来 ”的仪节,说道:拿来! C.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D. 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最准确的一组词语是( )( 2分) A. 徜徉 抛 摔 未免

14、 B.徘徊 抛 摔 未免 C. 徘徊 摔 抛 不免 D.徜徉 摔 抛 不免 3对 “只不用它来宴大宾 ”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鱼翅是贵 重食品,来之不易,用来宴大宾未免可惜。 B用文化遗 产中的精华宴大宾 ,过于招摇,会造成不良影响。 C穷青年用鱼翅宴大宾,花费太大,损失太重。 D不要让文化遗产中的精华成为少数人摆阔气、装门面的东西。 4分析这两段文字中各喻体的含义:( 4分) ( 1) “大宅子 ”比喻: ( 2) “孱头 ”比喻: ( 3) “鸦片 ”比喻: ( 4) “姨太太 ”比喻: 答案: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下列各题(选择题每题 2分) 呜呼!予之生也

15、幸,而幸生也何所为?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 J;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 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 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 ”,所谓 “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危险) B主辱,臣死有余 J (同 “

16、戮 ”,杀戮) C修我戈矛,从王于师 (整治) D而幸生也何所为 (幸运) 2下列各句句读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予之生 /也幸,而 /幸生也 /何为 B 请罪 /于先人之墓,生无 /以救国难 C 诚不 /自意 /返吾衣冠 D 向也 /使予委骨 /于草莽 3.对 “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 ”一句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 A我虽然正气凛然,没什么惭愧的,但在君主和双亲面前,却没有一点事功来掩饰自己的罪过。 B我虽然光明磊落,没什么惭愧的,但在君主和双亲面前,却只能凭这微小的成绩来掩饰自己的罪过。 C我即使正气凛然,没什么惭愧的,但在君主和双亲面前, 仍然没什么好自我夸耀的。 D我即

17、使光明磊落,没什么惭愧的,但在君主和双亲面前,却只能凭这微小的成绩来掩饰自己的罪过。 4下列对文段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 作者的报国之志在文中被表达成 “忠君 ”之义,认为只要能 “重见日月 ”就死而无憾了,这体现了特定历史条件下作者真实的思想境界。 B 文中引用出师表中的句子,意在表明自己有当年诸葛亮兴复汉室那样为国竭忠尽力的崇高志向。 C 本段议论是在前文叙事的基础上展开的,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南宋王朝暗淡前景的担忧以及自己 “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的决心。 D 本段正面阐述了作者的报国之志,说明了自己九死一生、侥幸活下来的意义之所在。 5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

18、陪邻? 6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答案:、 B。 2、 C 。 其他各句句读正确划分依次为: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诚不自意返吾衣冠。 诗歌鉴赏 阅 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列各题( 5分) 双调 水仙子 居庸关中秋对月 (元) 宋方壶 一天蟾影映婆娑,万古谁将此镜磨?年年到今宵不缺些儿个,广寒宫好快活,碧天遥难问 稹叶蓝郧骞庾 薪 籽 瑁 露 阃旁参胰慈绾危 br23中国古代文学中对 “月儿 ”有多种不同的称代,此曲中 “广寒宫 ”“稹币酝猓 褂u 也是指称月亮。曲中的 “白雪 ”称代 。( 2分) 24指出这首元曲的主要写作手法并简析作品的思想感情。 (3分

19、 ) 答案:语言表达 给下列句子合理排序,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3分) 当然,这并非说文化传统是不变的。 生活中某些新的因素会慢慢积淀,并经过筛选、整合 而成为传统的新成分。 不会一蹴而就,即使在社会急剧变幻的革命时期也是如此。 因为随着时间的变化,传统中某些成分会变得无处可用而逐渐淡化以至衰亡; 一般说来,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 但是必须注意,文化传统的变化无论如何总是缓慢的、渐进的; 答案: 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对 “二十四史 ”下一个定义。 (可适当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 (3分 ) 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历史借鉴是二十四史的编撰目的。 封建统治者称二十四史为 “正史 。 纪传体是二十四史采用的体例。 对中国四千多年来的历史 ,二十四史所作的记录是比较系统的。 答:二十四史_ 答案:作文 有人寻根,有人寻友,有人寻享受,有人寻奋斗,有人寻流失的人格,有人寻未来的理想,有人寻流逝的文化,有人寻人生的信仰 “ 寻 ”是探求,是反省,是创造,可以说, 我们一生都在寻寻觅觅,正是 “寻 ”使我们的人生充实而丰富。 请以 “寻 ”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自拟题目,不少于 700字。 答案: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