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辽宁省大连协作体高二上学期竞赛题语文卷.doc

上传人:ideacase155 文档编号:314184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4.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年辽宁省大连协作体高二上学期竞赛题语文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0年辽宁省大连协作体高二上学期竞赛题语文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0年辽宁省大连协作体高二上学期竞赛题语文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0年辽宁省大连协作体高二上学期竞赛题语文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0年辽宁省大连协作体高二上学期竞赛题语文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0年辽宁省大连协作体高二上学期竞赛题语文卷 其他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 1) , 谣诼谓余以善淫。(离骚) ,驰椒丘且焉止息。(离骚) ( 2)纵一苇之所如, 。 ,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 ( 3) ,四弦一声如裂帛。 ,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 答案: ( 1)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步余马于兰皋兮 ( 2) 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3)曲终收拨当心画 东船西舫悄无言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3分) A最令我敬佩的是钱学森老人的人品,他胸无城府,朴实无华,心灵如蓝天一般透明,在今天这个年代实在难能可贵。 B在哥本哈根

2、气候大会上,虽然与会各国都对气候恶化表达了深切的忧虑,但在减排问题上却同床异梦,很难达成共识。 C年逾花甲的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谈起论语来如数家珍,其深厚的中华文化功底,让在场嘉宾不禁暗暗称道。 D菲律宾军方 23日说,大约 100名武装人员当天在南部马京达瑙省制造了耸人听闻的血腥事件,至少杀害 36人,这是近年来菲律宾南部发生的最严重政治暴力事件。 答案: D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 的一句是( 3分) ( ) A在第十个记者节即将来临之际,丹阳 日报社本着开门办报、服务读者、打造品牌、提升影响,举办记者节暨首届读者节系列庆祝活动。 B在教育问题上,网民的留言多集中在农村教育上,包括办学经费严重

3、不足、教师待遇太低、人才流失严重、地方政府不执行中央编制政策等。 C沈纯德认为,不仅在比赛中服用兴奋剂破坏了竞赛的公开、公平和公正,对运动员自身的身体健康也将带来极大的伤害,同时更严重破坏了田径运动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D “飞人 ”刘翔以 13秒 34的战绩,延续着复出后的奇迹,一举夺得十一届全运会 110米栏冠军,同时成为全运会历史上首个三夺 110米栏冠军的第一人。 答案: B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当今画坛,批评家正在变成贬义词,仿佛批评家是隔夜的麻辣汤,全部变了质。这实在是让人笑不起来的笑话。我结识的批评家,几乎都是爱读书爱思考的高手,几乎都是有正义感的人物

4、,也是自强不息的奋斗者。作为批评界的一员,反躬自问:画家蔑视批评家,肯定是有原因的。究其原因如下: 画是有形的诗,讲究直觉与意境。批评是无形的思,侧重理性与逻辑。诗与思是宿敌 。柏拉图要把诗人逐出他的理想国,诗人对他也没有好感。儒家诗圣杜甫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的诗句,被儒家思想家朱熹颇为不屑地批评说: “道它作甚 ”言下之意是很无聊很没有意思。 书面语言限制了批评的表达。语言表达的障碍,言不由衷是态度虚伪,词不达意是水平欠佳,言不尽意是效果有限。 “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 ”意思是话语不能贴切地、充分地表述思想,于是周文王借用卦象去传达。卦象的延伸就是画,东汉刘熙解释说:

5、 “画,挂也。 ”古文挂、卦,音同义同而形似。这意味着古人认为画画比说话优越。 批评文章通常是即兴的随 笔,与写意画相通。写意画家的作品,不经意的败笔很常见,如同颜真卿打叉画圈的行书或黄宾虹的乱笔,感觉很自然。批评家的文章却不能有败笔。批评家如果引经据典,会被讥之为卖弄 ;不引经据典,批评就成了知心话,说多了则假。这样的文本,又会被认为没有深度。如果形而上地议论,画家便指责批评家不会细微地体味作品。在怀有一流技术的画家看来,批评界人士都是眼高手低、离腔走调的空谈家。普通画家看批评家,也会像老板看老婆,越看越难看。 广义的批评既有指责,也有赞赏。凡是自大的画家无不希望批评界赞赏自己而指责他人。于

6、是,偏重赞赏的批评 ,除了当事人之外,会受到画坛广泛的排斥,斥之为吹捧。反之,对于批评界的指责,画家又以外行为由加以抵制。 批评文章如果是艺术品的说明词,就降格为应用文。批评文章如果把作品视为直观的现实,就成了社会学、文化学的业余议论。批评家如果把作品作为解释的容器,可以装进不同的观念,画家会质疑:那我在那里 晋唐以来的价值观,看重的是文章,其次是书法,最后是绘画。而今反过来了:画最值钱,书法其次,文章最贱。按照国营牌价,名人一篇文章的稿酬,相当于书法名家在宣 纸上写一撇或名画家在画上 滴一点。批评家与画家在社会回报上失衡,造 成两者之间不平等的关系,画家怎能不看轻批评家 低稿酬制度下的批评家

7、为了混稿费,文章越写越长。一个二三流画家的几件庸作,批评文章动辄几千字,比苏东坡评论二王、张旭、怀素、颜真卿、王维、李思训、吴道子等名家的文字加起来还长。不长就不学术的西式文本摧毁了一字千金、字字玑珠的传统,怎能让人器重 大画家都是有思想的人物,如果涉足批评,肯定比很多批评家高明。又由于轻文重画是全社会的综合态度,致使进入批评界的一流人物实在是太少。就凭你那几个筋斗翻来翻去,他能看得上眼吗 批评界的内斗削弱了自身。进入学术的前沿地带,批评界的老同事老朋友也很难形成共识,价值判断往往不一致甚至南辕北辙,容易发生冲突,让外界产生一盘散沙的印象。 来源:中国书画 彭德画家为何轻视批评家 【小题 1】

8、从原文看,下列关于 “画家轻视批评家 ”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画是有形的诗,批评是无形的思,诗与思是宿敌。 B书面语言限制了批评的表达,话语往往不能贴切地、充分地表述思想。 C批评界人士都是眼高手低、离腔走调的空谈家,不会细微地体味作用。 D低稿酬制度下的批评家为了 混稿费,文章越写越长,无法让人器重。 【小题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周文王借用卦象去传达思想,卦象的延伸就是画,没有卦象就没有画,卦象其实就是画的起源,或者说卦象就是最早的画。 B批评文章应是对艺术品的评价,但如果只是对艺术品的客观介绍,那就降低了批评文章的品味,成了

9、应用文。 C从价值观上看,当代的书画价值要远远高于文章的价值,这和晋唐以来中国长期形成的价值观截然相反。 D大画家都是很有思想的,如果他们能写批评文章,一定会提高批评文章的品格,但是现在真正写批评文章的一流人物实在太少 【小题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批评家正在变成贬义词,其结果是批评文章越来越被画家轻视。 B画家的作品可以有不经意的败笔,批评文章则不允许出现败笔。 C画家总是希望批评界赞赏自己而指责他人,这无疑增加了批评的难度。 D批评文章应学习一字千金、字字玑珠的传统,不应盲目效法西式方本。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1】 A 【小题 1】

10、D 【小题 1】此项与原文细节不符。原文 “在怀有一流技术的画家看 来,批评界人士都是眼高手低、离腔走调的空谈家 ”,这只是某些画家的看法; “不会细微地体味作品 ”不属于 “怀有一流技术的画家 ”的看法。 【小题 1】 “没有卦象就没有画,卦象其实就是画的起源,或者说,卦象就是最早的画 ”文中无据,属于主观臆断。 【小题 1】 A、因果倒置; B、扩大了范围,第四段原文是 “写意画家 ”; C、扩大了范围,第五段原文是 “凡是自大的画家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分) 李叔同的传奇人生 如果说有一种人生华丽而不刺眼,铅华洗尽,返璞归 真,历尽世间的奢华百态仍清澈如水,那么这种人生

11、非李叔同大师莫属。少年时,他是上海滩有名的翩翩公子,风流儒雅,气度不凡。 “二十文章 惊海内 ”;留学日本,李叔同以敏锐的艺术灵感创造了很多中国艺术史上的第一;学成归来,先后在天津、上海、浙江教书。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教授图画音乐课期间,他以其高尚的品格、精湛的艺术、渊博的学识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开启了中国近代艺术教育的一个新局面。 他的学生,著名画家丰子恺,曾形象地称 “文艺的园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 ”。大师在音乐上的造诣颇深。留学日本期间创办了我国第一部音乐刊物音乐 小杂志。他竭力提 倡音乐 “琢 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 ”的社会教育功能。一首送别意蕴无限,最后传唱于大江

12、南北,家喻户晓,那含义深邃、意境悠远的歌词,那恬静典雅、抒情流畅的曲调,传唱了一个世纪,润泽了几代人的心灵。淡雅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凄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 在近现代美术史上,大师也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执教杭州一师期间,为了改革中国美术课历来只授临摹画帖的状况,他开设了室内室外写生课,以训练学生绘画基本功。 1914年他在教课时采用了男性裸体模特写生,具有历史性的开创意义。 提到 中国近代戏剧史的发展,人们也不会忘记这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留学日本期间,他在东京组织成立艺术团体 “春柳社 ”。 1907年该剧社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编剧的茶花女第三幕,李叔同饰演女主人公。日本有一位老戏剧家松居,他对李叔

13、同的演技极为欣赏。他说看了这个戏,他想起在法国蒙马得尔小剧场那个女优杜菲列所演的茶花女 李叔同年轻时,即以才华横溢而瞩目文坛。出家前夕,他将清光绪二十六至三十三年( 19001907 年)间的 20多首诗词自编成书卷。其中就有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哀国民之心死等不少值得称道的佳作,表现 了他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出家前的五六年间,他还有 30余首歌词问世。词家寇梦碧在读李叔同先生诗词中说: “叔同先生词,则兼婉约豪放之长,而题材之博大,内容之深广,实为突起异军,超越乡贤。 ” 李先生严谨而不拘束,夏 D尊先生曾经指出李叔同先生做人的一个特点,他说: “做 样,像一样。 ”执教一师,他

14、脱下西装,穿上黑马褂、布鞋,配戴金丝边框眼镜,为人师表,他一丝不苟。 他的艺术成就为古老而禁锢的中国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从此中国艺术融入了世界文化的舞台,他严谨而美学化的教育精神为这个浮华的社会注入了 一剂清新的空气。先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又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小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 A李叔同少年时,是上海滩有名的风流公子,因此在之后的岁月里,他努力追求铅华洗尽、返璞归真的人生,事实证明他做到了。 B在中国音乐史上,李叔同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送别意蕴无限,充分体现出他的 “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 ”的音乐主张。 C

15、李叔同为古老而禁锢的中国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了改革中国美术课历来只授临摹画贴的状况,他在教课时采用了男性裸体模特写生,具有历史性的开创意义。 D由于 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加上自身无力改变这样的现实,李叔同终于选择了出家,这种思想在他后来的诗词创作中可以看出来。 E在作者看来,李叔同是个多才多艺,在许多艺术领域都有建树的艺术家。他严谨但并不拘泥,对此,作者的评价是 “做一样,像一样 ”。 【小题 2】文中夏 D尊先生说李叔同 “做一样,像一样 ”,哪些地方能体现出这个特点?请简要概括。( 6分) 【小题 3】文末说 “先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又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16、 ”, 作者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6 分) 【小题 4】作者认为 “李先生严谨而不拘束 ”,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案: 【小题 1】 BC 【小题 1】 音乐方面,他创作了我国第一部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提倡音乐的社会教育功能; 在近现代美术史上,他开设了室内室外写生课,且在教课中采用了男性裸体模特写生,具有历史性的开创意义; 在戏剧是发展史上,他组织成立了 “春柳社 ”,扮演过茶花女,因演技高超而受到日本戏剧家的高度评价; 在文坛上,他创作的诗词题材博大,内容深广,超越世人; 在做教师时,他脱下西装,穿上黑马褂、布鞋,戴上金丝边

17、框眼镜,为人师表,他一丝不苟。 【小题 1】李叔同多才多艺,文艺的园地几乎被他走遍了,而且他在很多艺术领域都卓有成建树,最后他又远离了这一切,出家为僧,将生命最大化地归于平淡,因此说他是 “绚丽至极归于平淡 ”。这句话是对李叔同的整体评价,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 【小题 1】赞同作者的观点。李叔同先生在做学问上非常严谨。这主要表现在他无论在哪一领域, 都能认真去做,非常负责任。( 2分)如教书,他对自己的要求就是为人师表,一丝不苟。( 2分)同时李叔同先生一点也不拘谨,他在所从事的领域,无论是音乐,还是美术、戏剧,都极度创新意识,( 2分)如他以敏锐的艺术灵感创造了很多中国艺术史上的第一,创办

18、了我国第一部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首倡男性裸体模特写生,改变只授临摹画帖的状况等。( 2分) 不赞同作者的观点,只要结合原文,言之有理也可。 【小题 1】 5分。对一个给 2分,两个全对给 5分。 A项根据文意看不出前后之间有因果关系,且李叔同是 “风流儒雅 ”的少年公子, A项叙述与原文有别。 D项对李同叔出家原因的阐述在文中缺少根据,并且 “这种思想 ”在他出家创作的诗词中也可以表现出来。 E项 “做一样,像一样 ”不是作者的评价,是夏丐尊先生的评价。 【小题 1】每答对 1点给 1分, 5条全对,给 6分。 【小题 1】每句 3分,共 6分。 【小题 1】每点 2分,共 8分。 阅读下面的

19、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儿行千里 我第一次骑单车穿越中国的途中,母亲还不时将一封封家书提前寄到我将到达的地方,好让我每次到达一个陌生的城镇,都会收到家人的问候,它温暖了我一程又一程。每次风尘仆仆地归来时,我的背囊里总塞有一 摞沉甸甸的家书。 在一座乡村,一个农妇的儿子爱上了美丽的贵族少女。备受单相思煎熬的他,做出了离家到庄园主家当花匠的决定。启程的那天,雨丝纷飞。孤独的母亲坐在滴雨的屋檐下目送儿子欢天喜地朝远方的庄园走去,年轻的农夫欢快地走着,他吹着欢快的口哨,始终也没有回过头。 秋收的一天,他自告奋勇爬上高高的草垛,卖力地干活,因为他心爱的少女正在楼上的阳台注视这里。高傲的少女或许也被这劳动的

20、场面所感染,顽皮地向草垛上的人们伸出了手臂,年轻人踮起脚尖为了握一握少女的纤手,不幸从高高的草垛上跌落摔死。 母亲闻讯赶来了。与 儿子分别已久,万万没有想到会以这种结局重逢。当儿子在村人的嬉笑中下葬的时候,她紧紧地搂住冰冷的儿子,没有一丝抱怨,两行热泪从这位一生倔强从不落泪的农妇的脸庞上滑落。她说: “我的孩子 !” 从小到大看电影无数,许多影片别说情节,就连名字也记不大清楚了,但少年时看过的这部外国影片至今记忆犹新。 我恰恰是影片中那样一个孩子,疯狂地爱上了去远方的大路。多少年行色匆匆地行于中国的地图,拎起行囊道一声: “我去西藏了 !”“我去黑龙江了 !”头也不回便出了家门,一心直奔目的地

21、。 直到有一天,我离开院子走了很远,忽然漫不经 心地回了一下头的时候,发现年迈的姥姥、两鬓染霜的父母仍然伫立在阳台上,望着我。 我每次出远门的时候,家人都是这样久久地凝视着我的背影,只是因为我从不回头,所以从不知道。我还不知道,即便我度完周末离家去江对岸的报社上班的时候,他们同样在阳台上目送着我的离去。 我回头的那一天,第一次向他们扬起了手。我永远记得家人的笑容。 一年一年过去了,站在阳台上的亲人一个个离我而去,如今只剩下母亲,以她不变的柔情站在那里。 1998年我得到去南极中国长城站采访的机会,出发的时候,身为画家一生拿惯了油画笔的母亲为我赶织了 一双厚厚的羊毛袜子。当时考察队发的靴子没有女

22、性的尺码,是母亲织的那双厚毛袜才使我的一双脚在男式靴子里没有打晃。在南极大陆的暴风雪中跋涉的时候,冰雪毫不留情地灌进了靴子结成冰砣,也多亏母亲给我的羊毛袜让我的双脚抵御了南极的冰寒。 四年前我受报社的派遣到海外追访郑和下西洋遗踪,连续三年在印度洋沿线的亚非国奔波。每次出发的时候,母亲都要帮助我准备行囊。她既担心携带的物品多累坏了我,又担心哪一样物品没带上,路上会诸多不便。于是,放进行囊中的每件物品都要掂量再三。将近七旬的老人了,她甚至还吃力地将沉甸甸的行囊试着背到 瘦弱的肩上,体验我将承受的分量。 我想起了徒步穿越中国的途中倒在罗布泊的余纯顺,他倒下的那年,社会对他的赞颂对他的宣传达到沸点。那

23、年我恰好在上海,他的家乡。经人指点我找到了他的家,上海一条弄堂里一间简陋的房子。屋子虽小,但因为只有他父亲一人而显得空空荡荡。老人低着花白的脑袋正在凝视儿子背着行囊的照片,此刻市内举办的余纯顺徒步中国事迹展览正观者爆满。 当时正午已过,听说老人还没有吃午饭,我走进厨房发现只有一把青菜,就帮老人煮了一碗清汤面,老人端着碗仍吃不下,他睁着昏花的双眼望着我说: “人们夸倒下的是个英雄,对 我这个父亲来讲,死去的是一个儿子啊 !” 我永远记住了那句话,正如我难忘阳台上亲人注视我远去的背影一样。 有一年的夏天,我遇到一位长年穿行在中国大地的背包族,和我一样被人们称为所谓的 “行者 ”,他拿出一个旅途留言

24、簿希望我在上面写几句话,我说就不用写了吧,有件事你记住就行 在路上常给母亲打个平安的电话。 【小题 1】下列对散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 ) A本文的主题可以理解为对母爱,对亲情的赞美,呼吁大家要珍惜现在拥有的亲情,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B “多少年行色匆匆地穿行于中国的地图 ”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志在四方、热衷于工作的青年形象。 C “一年又一年过去了,站在阳台上的亲人一个个离我而去 ”一句,写出了作者对故去的亲人在情感上的愧疚,表达了作者对逝去亲情的珍惜和眷恋。 D本文的细节描写非常成功,例如写母亲吃力地试背沉甸甸的行囊这一细节,就很好地刻画出既平凡

25、又伟大的母爱,让人觉得真切可感。 E作者直接引用了余纯顺父亲的话,明确的表达了作者对余纯顺行为的不理解,同时也呼吁社会不要盲目的去赞美那些忽略亲情的个人英雄主义行为。 【小题 2】文章 段写了作者少年时看过的一部外国影片,试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6分) 【小题 3】举例分析这篇散文在写作上的主要特色。(要求答出两点)( 6分) 【小题 4】论语中说 “父母在,不远游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出门旅游,外出打工,异地上学,出国留学 人们有太多的理由离开亲人。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8分) 答案: 【小题 1】 BE 【小题 1】写出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自然地引出下文,

26、同时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小题 1】 本文选取的材料很多,但是都紧紧围 绕着母爱、亲情这一线索,很好的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本文的语言有很强的抒情性,将抒情与叙事、描写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小题 1】可从下面几点展开论述: 论语中的观点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社会。 我们要珍惜与亲人在一起的时间,感受亲情的可贵,享受亲情的美好。 在与亲人分离的日子,我们要从思想到行动上去关心、关爱自己的亲人,多与亲人沟通感情。 【小题 1】 5分。对 1个给 2分,两个全对 得满分,错不扣分。 【小题 1】每句 3分。 【小题 1】每点 3分。其它的答案:,只要符合本

27、文写作特色,可酌 情给分。 【小题 1】第一点 2分,后面两点 3分。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尹师鲁墓志铭 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 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师鲁少 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迁山南东

28、道掌书记、知伊阳县。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贬监郢州酒税,又徙唐州。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赵元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起为经略判官。其后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州,师鲁亦徙通判濠州。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部署。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 师鲁当天下无 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而元昊臣,西兵解

29、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也。 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节选自欧阳修集 居士集卷二十七) 【小题 1】对下 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 多:赞美。 B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贷:宽恕。 C处穷达,临祸福 穷:困窘。 D舁至南阳求医舁:抬着。 【小题 2】以下各组句子中,能 分别直接表现师鲁 “博学 ”和

30、 “敢为 ”的一组是( )( 3分) A 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 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 B 通知今古,长于春秋 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 减边用 C 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 言 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D 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 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师鲁,可见他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这不单是因为他有才能,也由于他的 “忠义之节 ”。 B师鲁考中进士后为官许多年,仕途不很顺利,多次被调动官职、贬官,有时还不得已辞去官职,其原因有他仗义执言,敢作敢为,也有 “遭父丧 ”。 C本文还附带

31、提到了师鲁军事方面的才能,他在著作中表述了作战、守卫成功失败的要义和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可惜未能全部施行。 D师鲁在潞州任职,可谓勤政爱民,百姓都拥戴他;在渭州任职时的所作所为,堪称秉公执法,后被人借事中伤,遭贬官。 【小题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 1)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 5分) _ ( 2)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5分) _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1】 C 【小题 1】 C 【小题 1】( 1)他与人谈论,肯定对的,否定错的,一定要把道理说透

32、彻才罢休。不随便停止而胡乱听从别人的意见,人们也很少能超过他。 ( 2)遇事无论难易,敢作敢当。他被世人称赞的原因,也是被人嫉恨的原因,因此他最终处境艰难而死。 【小题 1】借出、借给 【小题 1】 A项 句不是直接表现 “博学 ” B项 不能表现师鲁 “敢为 ” D项两句均与题干不符。 【小题 1】 “他在著作中表述了作战、守卫成功失败的要义和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 ”这一说法错。 【小题 1】( 1)第一个 “是 ”(动词,肯定),第一个 “非 ”(动词,否定), “苟止而妄随 ”( 随便停止而胡乱听从)三处,一处 1分。 大意 2分。 ( 2) “见 于 ”(表被动), “所以 ”(两个均为

33、 “原因 ”), “嫉 ”(动词,嫉恨), “卒 ”(副词,最终),一处 1分。 大意 2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师鲁,河南人,姓尹,名洙。可是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师鲁,他的名声 被当时人看重。世上了解师鲁 的人,有的推崇他的文学才能,有的佩服他看问题有见解,有的赞美他的才干。至于说到他的忠义之节,无论处在逆境和顺境,面临灾祸和喜庆,都无愧于古时君子之风,然而天下称师鲁的人未必全部知道这些。 师鲁写文章,简洁而有章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在春秋上有专长。他与人谈论,肯定对的,否定错的,一定要把道理说透彻才罢休,不随便停止而胡乱听从别人的意见,人们也很少能超过他。遇事无论难易

34、,敢作敢当,他被世人称赞的原因,也是被人嫉恨的原因,因此他最终处境艰难而死。 师鲁年少时考中进士,做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 军判 官。调任山南东道掌书记的官职、做伊阳县知县。王文康公荐举他的才能,皇帝召见面试后,担任馆阁校勘,又调任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被贬到饶州,谏官、御史不肯替范公说话。师鲁上书,说范仲淹臣是他的师友,希 望能够一同被贬。师鲁被贬监管郢州酒税,又调往唐州。这时,父亲去世了,守孝期满,又担任太子中允、河南知县的官职。西夏赵元昊造反,陕西一带兴兵作战,大将葛怀敏上奏朝廷起复师鲁担任经略判官。以后众将在好水打了败仗,韩公被贬官做秦州知州,师鲁调往濠州任通判。过了很

35、久,韩公上奏朝廷,师鲁又到秦州做通判。又调泾州任 知州,渭州任知州,兼任泾原路经略部署的官职。到潞州任知州,处理政务有仁爱之心,潞州人至今思念他。累官升至起居舍人,掌管龙图阁。 师鲁在天下太平时唯独喜欢谈论兵事,写了叙燕、息戍二篇文章流行于世。他主张的军事备战的主张,述述了作战、守卫成功失败的要义,全是当时利害所在。又想训练土兵代替戍守的士卒,来减少边境的开支,以此作为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都未能施行。等到元昊臣服,西部边兵解处戒备,师鲁离开现职,他的言论主张也得罪了一些权臣。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称赞师鲁的人,对于师鲁的才能,也未必全部了解。 开始的时候,师鲁在渭州任职,有违背他管理(节制、调度)

36、的将吏,想按军法杀掉他们却未能做到。这以后一些官吏到京师,向朝廷上书控告师鲁把公家的钱借予部将,师鲁被贬做崇信军节度副使,又调职监管均州酒税。有病,缺少医药,抬到南阳求医。病好了,依着几案坐着,看到幼子在眼前,也没有疼爱的表情,和宾客谈话,最终不涉及他的私情。享年四十六去世。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11分) 水调歌头 叶梦得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拼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 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 ! 注 靖康之后,

37、叶梦得随宋高宗南渡,深得高宗亲重。后高宗向金求和,梦得被调离长江前线,无所作为,于是上疏告老,隐居于湖州卞山石林谷。此词即作于其间。 【小题 1】词的上片前四句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有什么作用 ( 5分) 【小题 2】本词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简要指出是哪几种。( 6分) 答案: 【小题 1】 诗人选用秋色、秋霜、黄花、房屋(小窗低户)、小路等意象,( 1分)描绘出秋季来后诗人隐 居之处凄美、幽僻的景象。( 2分) 为后文抒发情感作铺垫。( 2分) 【小题 1】 对朝政的不满;( 1分) 壮志难酬、英雄空老的感喟;( 2分) 想以山水自娱,( 1分) 但又无法忘怀国家的安危,时刻惦念着抗金战

38、事的矛盾、痛苦( 2分) 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一段话,在横线处补写一句总起句。( 3分) 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事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 “礼 ”的原则反对厚葬颜渊;又因为 “礼 ”的需要,孔子见南子,使子路感到很不高兴。孔子虽不喜欢阳货 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 答案:示例:孔子对 “礼 ”非常重 视。 将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七字对联,并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4分) 芝兰绕阶 黄牛耕地 翠柳迎春 桃李满目 千里绿 春绣锦 座凝香 万山金 新春对联 : 。 教师办公室对联: 。

39、 答案: 新春对联:翠柳迎春千里绿 黄牛耕地万山金 教师办公室对联:桃李满目春秀锦 芝兰绕阶座凝香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7分) 【材料一】 2010年堪称经典翻拍年,不光 “四大名著 ”纷纷走上荧屏,银幕上同样争相向经典致敬。除了徐克筹 拍 3D版新龙门客栈外,倩女幽魂唐伯虎点秋香 2等即将开拍,或已经上映。初步算来,纳入拍摄计划的翻拍影片就有 7部之多。 【材料二】昨天下午, “经典文艺作品改编创作及法律问题 ”研讨会在上海市文联举行,面对时下的改编热、翻拍热,与会专家们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 2分) ( 2)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

40、( 5分) 答案: ( 1)文艺作品改编热、翻拍热受关注(或引发热议)。( 2分) ( 2)观点一:改编、翻拍不利艺术创新。 观点二:改编、翻拍也是艺术创造。 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 60分) 英国伦敦的一家私立中学里,有一尊雕像,这尊雕像颠覆了人们传统的审美视觉和思维习惯,以独特的造型吸引着广大观众。 在许多学校,它们的雕像或飞扬,或跨越,多象征着探索和进取。而伦敦这家私立中学的雕像,却是一尊倾斜的巨人。雕像的基座是大理石的,通体青黑色,高有五六米,上面的巨人一只脚连着基座,另一只脚踏空,身体朝前下方倾斜,与地面呈四十五度角。 前去参观的中国一所著名中学的一位校长目睹此景大为动容,说: “这才是最有价值的经验 ”。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 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字。 答案:答案:不一,属于开放性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