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天津市天津一中高三4月月考语文卷(有解析).doc

上传人:eventdump275 文档编号:314390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8.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2012学年天津市天津一中高三4月月考语文卷(有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1-2012学年天津市天津一中高三4月月考语文卷(有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1-2012学年天津市天津一中高三4月月考语文卷(有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1-2012学年天津市天津一中高三4月月考语文卷(有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1-2012学年天津市天津一中高三4月月考语文卷(有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1-2012学年天津市天津一中高三 4月月考语文卷(有解析) 选择题 下列加线字的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顷 刻( qng) 中 看( zhng) 呱 呱坠地( g) 扛 鼎之力( gng) B下 载 ( zi) 剽 ( pio)窃 量 体裁衣( ling)势不可 当 ( dng) C连 累 ( li)洗 涮 ( shun)博闻强 识 ( zh) 嬖 臣宠妾( p) D 乘 客( chng)眩 晕 ( yn)疾风 劲 草( jng)发生口 角 ( jio) 答案: A 下列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 A仓皇掎角之势鸠占雀巢兵来将挡,水来土淹 B床第矫揉造作平心而论有志者事竞成 C渲泄饮鸩

2、止渴鬼鬼崇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D青睐矢口否认崭露头角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答案: D 下列语段横线上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英雄不怕出身低,不少现在的大明星,在未踏入演艺圈前,几乎都有一段 的血泪史。 为创作新绘全本三国演义,他与夫人再度携手,赴三国古战场 ,与千古风流人物进行灵魂碰撞。 亚明先生听此情况,立即表示要把这幅原作送给我。我再三 ,他执意要送。 孔子作春秋曰: “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 ”就是说,夷狄到了中原地区, 了华夏文化习俗,他们就成了华夏族。 A辛酸查访推卸袭用 B辛酸察访推谢习用 C心酸查访推谢袭用 D心酸察访推卸习用 答案: B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3、 A我们可以从他的失败这一现象反映两个问题:一是他不善于把握擦肩而过的机遇,二是他一遇到挫折就一蹶不振。 B他们只具有普通人的才智,所受的教育也很一般,但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善于抓住机会、制造机会,最终走向成功的彼岸。 C这次邂逅相逢,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彼此,我们都不再是二十年前懵懂莽撞的少年了。 D我们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使塑料业务增长了两倍多。虽然功名显赫,但我显然已经得罪了总部的一些强权人物。 答案: C 现代文阅读 (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跟着炊烟回家 马国福 父亲说,孩子,疲惫的时候,你就跟着炊烟回家。他说这话的时候一脸的恬静安详,似乎炊烟成了一个乡间的导师,让那些懵懂的

4、心灵找到情感的慰藉,人生的方向。 记忆里的村庄,炊烟和着日升日落的节拍,发出开启新生活的信号。没有风的时候,一束束炊烟像一个个浓墨重彩的感叹号,提醒人们繁忙的一天开始了。黄昏的时候,我们从地里干完活,走在回家的 路上,大老远就能看见一束束炊烟,慢慢地穿过林梢。夕阳的余晖洒在林梢间,像涂上了一层层金粉。那时候,我就想,一辈子再也不离开这个村庄了,只为在每天的日升日落中看这炊烟升起又熄灭,熄灭又升起,多好啊! 肩膀上扛着铁锹的父亲说:傻孩子,一辈子窝在这个村庄里有啥出息啊!有本事的人都到城里去工作,哪有像你这样没有上进心的人啊! 土地就像一根宿命的绳子,把父辈一生都拴在土地上,让他们无法脱离那日复

5、一日年复一年的沉重劳动。多年后,我通过知识解开这根绳子离开村庄,到城里谋生。想到村庄里的乡亲们沿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亘古传 统,从事永无止境的繁重农活,他们的生活依然很不宽裕,我的心就微微作痛。我知道,父亲当初给我说那番话有他的道理。也许,父亲看透了生活的本质,当时父亲之所以给我狭隘的幸福定义自有他的苦衷吧。 有时候,在城市中受了伤,我就想回到村庄,对着那见证我年少岁月的炊烟,大哭一场。我知道,我的滂沱泪雨,会被炊烟带走,让我无所牵绊地上路、追求。像一缕空气消失在风中,像一抹炊烟擦干我的眼泪,坐在故乡的山冈上遥望炊烟,我的心会归于平静。城市生活衍生的计较、竞争和苦恼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从炊烟

6、熄灭又升起的自然景观中汲取继续抬头前行 的力量。计较会让自己更加痛苦,竞争会让自己更加疲惫。一切计较、竞争和苦恼,比与我的生命水乳交融的炊烟还轻,我为什么不放下呢?村庄里可以没有高楼大厦,家里可以没有美味佳肴,灵魂的仓库里可以没有金银细软,但村庄里不能没有炊烟,人的精神家园里也不能没有炊烟。炊烟是村庄里所有人灵魂的导师,她让我们在人生的坐标里找准自己的标尺,时刻保持对生活的信心。 我一直怀念炊烟。远离了村庄的炊烟,我的生命似乎成了一条断流的河,一块荒芜的田地。只有炊烟,以及村庄里那些与炊烟站在一起的风物,才能让我的生命保持长久的美感、幸福和丰盈。 心里空虚的时候,我常常打电话给父亲,说我看不到

7、炊烟的落寞。父亲说,孩子,疲惫的时候,你就跟着炊烟回家。 通完电话,晚上我就会做梦,梦见炊烟舞动的画面,梦中的炊烟就是一场大雨,湿润我干涸的河流,让我的内心汹涌起思乡的碧波,一波一波,顺着河流的方向回家。 漂泊的宿命已经不能让我经常回家了,命运把我羁押到远方。一年回一次家,看一次炊烟,对我而言是命运的大赦。我只能在梦里跟着炊烟回家。炊烟是一个村庄全部的重量,是生活在炊烟扎根的土地上所有人们的希望。炊烟对我的意义就是灵魂的意义。 一个人的灵魂断炊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我的灵魂里每天舞动着的,那是一束束炊烟。 【小题 1】文章第二段描绘了记忆中的炊烟图,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4分) 【小题 2】文章

8、第三段父亲为什么要对 “我 ”说那番话?( 6分) 【小题 3】文中两次出现 “父亲说,孩子,疲惫的时候,你就跟着炊烟回家 ”,有何作用?( 4分) 【小题 4】文章的标题是 “跟着炊烟回家 ”,请结合全文探究其深刻意蕴。( 6 分) 答案: 【小题 1】围绕 “炊烟 ”这一主体,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2分),描绘了乡村的恬静幽美安详,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2分)。 【小题 1】( 1)土地是农民的宿命 ,让他们一生离不开土地( 2分);( 2)繁重农活永无止境,而生活却依然很不富裕( 2分);( 3)到城里工作或许能过上幸福生活( 2分)。 【小题 1】 点题( 1 分);

9、 前后照应( 1 分); 表现了父亲对孩子的理解、关爱( 1分); 有助于文章主旨的表现(概括出大意即可)( 1分)。 【小题 1】 在疲惫的城市生活中,慰藉思亲怀乡之情;( 2分) 在城市遭到挫折时,汲取前行的力量,在人生坐标里找到自己的标尺;( 2分); 在生命变得荒芜、空虚时,让自己拥有美感、幸福和丰盈的精神家园。( 2分) 【小题 1】本题考查 “鉴赏作品的形象, 语言、表达技巧 ”考点,能力层次为 E,侧重 “鉴赏评价 ”能力的考查。 【小题 1】本题考查 “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点,能力层次为 C,侧重“分析综合 ”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

10、确的分析、归纳。 【小题 1】本题考查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考点,能力层次为 B,侧重 “理解 ”能力的考查。 【小题 1】本题考查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考点,能力层次为 F,侧重 “探究 ”能力的考查。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 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具体答题时,还要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冠作隧意的褒贬。本题可以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去思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1、。 漫说姓名文化 当我们热热闹闹地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我以为,其实遗忘了最大的一笔遗产,这就是姓名文化。汉族的姓名文化经数千年积累演变,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文化系统,蕴涵着丰厚的人文信息、民俗资源、历史积淀、社会符号、文明指向、思想意趣、家族身 份、修养成果。这一文化系统不但影响了其他民族,也辐射至周边地区。 人人都有自己的原初之根、文化之根,这个根是民族、国家和省籍、家乡不能替代的。在我们的五千多个姓氏中,大多源于上古,几乎都存有自己的起源故事和嬗变历史。从先秦姓与氏的 “别婚姻 ”“别贵贱 ”,到秦汉的姓氏合一,再到中华民族大家庭内许多民族纷纷采用汉姓,每个姓就是一部历史。 根的意识曾是我

12、们民族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根的文字载体就是绵延不断的谱牒,根的终极意义是宗亲归属感。从前,谱牒和宗亲的广博关怀可以让人千里之外也互为依托;现在,宗亲仍可以令个人与家庭在茫茫人海中,在生疏的大千世界里,在冷漠的现代社会内,寻求到一份精神的慰藉。这宗亲早已不是血缘之亲,而是一种天然存在的横向联系。 在姓氏文化浓浓的熏陶下,不管走在哪里,仰望 “四知堂 ”的匾文,我们知道了主人姓氏的归属;远远看见 “陇右名望 ”,我们也明白了这一村的大姓是什么。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寄身于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无形的姓氏文 化则保存在有形的匾额和石刻里。 我们的人名文化历史也很悠久,包涵更为丰富。从商代的干支入名,

13、到后来的“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牲畜,不以器币 ”入名的禁忌;由春秋战国时期打破禁忌,好以贱丑隐疾为名,再到西汉以后尊崇圣洁文雅为风尚;从新莽禁用双字,到南北朝盛行二字;由唐宋时代形成的以辈次命名,再到清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三十个,非但组成了绵延不绝的人名历史,也在人名的走向转变中显示了我国历代官风民俗、文学礼仪。人名文化还包括字、号,还有学名、小名、诨名,互补互衬,传递出长辈的期待,自己的志向、性情和旨趣。 我们的人名文化最讲究避讳, “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是避讳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我国文化传统的道德观念。其中,家讳、内讳是家庭之避讳,国讳、宪讳、圣讳,属于

14、社会之避讳。在避讳中,嫌名,即避字音同或字音近之讳,最为普及。避讳的方法可以改字、空字、缺笔、换音,当然也有嫌名不讳、二名不偏讳、已祧不讳、诗书不讳、临文不讳等不予避讳的规则。那个时代,家讳这一显示民族伦理精髓的避讳最为顽强。 姓名文化,作为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一种活的传承,而这传承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我们所有人都是这传承的载 体,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对其兴衰负责。如何传承我们的姓名文化,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每个人思考。 【小题 1】下列对 “姓名文化 ”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姓名文化是一种经过数千年积累和演变,蕴含着丰富内容的独特的文化系统。 B姓名文化是一笔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对其

15、他民族和我国的周边地区都产生了影响。 C姓名文化历史非常悠久,很讲究避讳,反映了我国文化传统的道德观念。 D姓名文化是一种活的传承,我们每个人都应是他的传承者,都应对它的兴衰担负起责任。 【小题 2】下列理解和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我们源于上古的五千多个姓氏中,几乎都存在着自己的起源故事和演变历史。 B绵延不断的谱牒上的文字记录的是人们的原始之根、文化之根、它能给人一种宗亲归属感。 C人名文化比姓氏文化历史更悠久,所包含的内容更丰富,它传递着长辈的期待和自己的志向旨趣。 D人名文化最讲究避讳,避讳包括家庭避讳和社会避讳,是我国民族伦理精髓的重要体现。 【小题 3】根据文中信息,以下理

16、解和推断不正确的是 A如今,宗亲仍可以让人们在茫茫人海中和生疏世界里获得一份精神的慰藉,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现代社会里人们对自己原始之根 和文化之根的认同。 B人名的走向转变中显示了我国历代官风民俗,从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三十个这一现象可以看出,清朝是我国古代最尊崇儒家思想的一个朝代。 C在古代, “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是避讳的基本原则,但这种人名文化现象没有得以最终的延续,如今,避讳传统已在人名文化中逐渐消失。 D作者之所以认为姓名文化是我国最大的一笔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主要原因是没有任何一种文化遗产像我们的姓名文化那样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17、1】 B 【小题 1】 B 【小题 1】引用句表述的是 “人名文化 ”避讳的基本原则,属偷换概念 【小题 1】 A项转述不当,原文有 “太多 ”“几乎 ”等限定,转述以整体代局部, C项 “人名文化 ” 【小题 1】倒置因果,且 “从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 30个这一现象 ”不能充分推断 “清朝是我国古代受尊崇儒家思想的一个朝代 ”。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吴奎字长文,潍州北海人。性强记,于书无所不读。举五经,至大理丞。仁宗深器之。入为右司谏,每进言,惟劝帝禁束左右奸幸。 皇祜中,颇多灾异,奎极言其征日: “水旱饥馑,此天道之不顺也。地震为患,大河横流,此地道之不顺也。邪

18、曲害政,群小纷争,众情壅塞,此人事之不和也。夫帝王之美,莫大于进贤退不肖。今天下皆谓之贤,陛下知之而不能进;天下皆谓之不肖,陛下知之而不能退。 内宠骄恣,近习回挠,阴盛如此,宁不致大异乎 又十数年来下令及所行事,或有名而无实,或始是而终非,故群臣百姓,多不甚信,以谓陛下言之虽切而不能行,行之虽锐而不能久。臣愿谨守前诏,或敢私挠,必加之罪。毋为人所测度,而取轻于天下。 ”拜翰林学士,权开封府。 奎达于从政,应事敏捷 ,吏不敢欺。富人孙氏辜榷财利,负其息者,至取物产及妇女。奎发孙宿恶,徙其兄弟于淮、闽,豪猾畏敛。居三月,治声赫然。除端明殿学士,拜枢密副使。治平中,丁父忧,居丧毁瘠,庐于墓侧,岁时洁

19、严祭祀,不为浮屠事。 神宗初立,奎适终制,以故职还朝。逾月,参知政事。时已召王安石,辞不至,帝顾辅臣曰: “安石历先帝朝,召不赴,颇以为不恭。今又不至,果病耶,有所要耶 ”奎曰: “臣尝与安石同领群牧,见其护短自用,所为迂阔。万一用之,必紊乱纲纪。 ”乃命知江宁。 御史中丞王陶,以论文德不押班事诋韩琦,奄状其过。诏除陶翰林学士,奄执不 可。陶又疏奎阿附。陶既出,奎亦以资政殿大学士知青州。司马光谏日: “奎名望清重,今为陶绌奎,恐大臣皆不自安,各求引去。陛下新即位,于四方观听非宜。 ”帝乃召奎归中书。及琦罢相,竟出知 青州。明年薨,年五十八。赠兵部尚书,谥日文肃。 (节选自宋史 卷三百一卜六 列

20、传第七十五 )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仁宗深 器 之器:器重 B奎发孙 宿 恶宿:往日 C以论文德不押班事诋韩琦,奎 状 其过状:陈述 D及琦罢相, 竟 出知青州 竟:竟然 【小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陛下知之 而 不能进楚怀王贪 而 信张仪,遂绝齐 B 以 故职还朝苟 以 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C 乃 命知江宁度我至军中,公 乃 入 D今 为 陶绌奎秦王 为 赵王击 【小题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吴奎敢于直言的一组是( ) 每进言,惟劝帝禁束左右奸幸 臣愿谨守前诏,或敢私挠,必加之罪 奎发孙

21、宿恶,徙其兄弟于淮、闽,豪猾畏敛 臣尝与安石同领群牧,见其护短自用,所为迂阔 以论文德不押班事诋韩琦,奎状其过 陛下新即位,于四方观听非 宜 A B C D 【小题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皇祜年问发生了很多灾异事情,吴奎陈述了 “天道 ”“地道 ”不顺及 “人道 ”不和的现象,劝谏皇帝要进用贤能贬退无才。 B吴奎代理开封知府时,处理事情敏捷,特别是对富豪孙氏侵占别人的财产和利益一事的处理,更使他名声赫然。 C宋神宗刚即位时,想召王安石到朝廷任职,在吴奎的极力劝谏反对之下,宋神宗没有重用王安石,只是任命他为江宁知府。 D御史中丞王陶因毁谤宰相韩琦而被贬,吴奎

22、也因支持王陶而受到牵连,但在司马光的劝谏下,皇帝还是把吴奎留在了中书省。 【小题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 (1)以谓陛下言之虽切而不能行,行之虽锐而不能久。 (3分 ) (2)毋为人所测度,而取轻于天下。 (2分 ) (3)诏除陶翰林学士,奎执不可。陶又疏奎阿附。 (3分 )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1】 B 【小题 1】 A 【小题 1】 D 【小题 1】( 1)认为陛下说起来虽然恳切却不能施行,实行起来虽然急速却不能持久。( 3分。) ( 2) (陛下 )不要被别人妄加揣测,从而受天下人轻视。( 3分。) ( 3)皇帝下诏任命王陶为翰林学士

23、,吴奎坚持认为不可以。王陶又上奏吴奎迎合依附。 ( 4分。) 【小题 1】竟:终究 【小题 1】 A 项,前一个为连词,表转折,却;后一个为连词,表递进,而且。B项,都为介词,凭借,凭着。 C项,前一个为副词,于是,就;后一个为副词,才。 D项,前一个为介词,由于,为了;后一个为介词,替,给 【小题 1】 句是吴奎代理开封知府时的所作所为, 句是司马光的谏言 【小题 1】吴奎并未支持王陶,而是反对王陶 【小题 1】( 1)谓:认为;切:恳切;锐:急 速( 2)测度:揣测;取轻:轻视,看轻;被动句式( 3)除:授予;执:坚持;疏:上奏;阿附:迎合依附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8分

24、 ) 归至武阳渡作 刘克庄 夹岸盲风扫楝花,高城已近被云遮。 遮时留取城西塔,篷底归人要认家。 (1)这首诗选取的是游子归家时的一个片段情景,二、三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答案: 【小题 1】二句前半句鞋 “高城已近 ”,家乡近在眼前,心情轻松愉快,后半句波折顿起, 天边飘来乌云,高城被遮,诗人的情绪转为懊丧,三句为无可奈何,只望乌云能放过城西高 塔,因为那是他回家的指南 【小题 1】明白如话,质朴直率 语言表达 下面是日常生活中的三个交际情境,加线的谦敬辞分别存在使用不得体的错误,请解释原因并加以改正。( 6分) 肯定专家的水平

25、: “您的文章写得真好,本世纪散文百家,您必能 忝列 其中。 ” 接受朋友礼物: “既然你这么客气,又这么真诚,那我就 笑纳 了。 ” 询问长辈年龄: “老奶奶,请问您 芳龄 。 ” 答案: “忝列 ”,谦辞,表示自己位列其中辱没他人,心中有愧。此处错误做敬辞。应改 为 “名列 ” “笑纳 ”,客套话,用于请人收下礼物,是敬辞,此处误做谦辞。应改为 “愧领 ” “芳龄 ”,一般用于年轻女子。此处用错对象。应改为 “高寿 ” 提取并整合下面材料的主要信息,给 “自主招生 ”下定义。( 3分) 自主招生由高校自行组织考试,扩大了高校自主权,是深化高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 高校通过考试选拔出

26、具有超常创新和实践能力,或在文学、艺术、体育等方面有特殊才能,或综合素质名列前茅的应届高中毕业生。 考生通过招生考试并与高校签订协议,可被降分录取。 自主招生制度始于 2003年,首先在 22所大 学进行试点,现在已经在 80所大学实行。 答案: “自主招生 ”是一种高校通过自行组织考试并签订协议的方式,选拔并录取具有超常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或在文学、艺术、体育等方面有特殊才能,或综合素质名列前茅的应届高中毕业生的制度。 在中国有这样一群儿童: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将他们留在了农村。这个特殊群体被称为留守儿童。下面是某省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部分调查数据:【小题 1】从以上的数据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27、( 2分) 【小题 2】请针对留守儿童现象,写一句公益广告词。(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2分) 答案: 【小题 1】( 1)留守儿童渴望得到父母关爱;( 2)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突出。( 3分。答对一点 1分,答对两点 3分。其他合理答案:正常判分) 【小题 1】示例:留下你的关爱,守护他(她)的心灵。 名著导读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的三国志,成书早于范晔的后汉书,后人因为推重陈寿的史学与文笔,于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史外,加上三国志,合称为 “前四史 ”。 B “风骚 ”一词起源于诗经和楚辞。 “风 ”是诗经中传统的表现手法, “骚 ”指楚辞开创者屈原的代表作

28、离骚, “风骚 ”并 称,后来成了文学的泛称。 C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唐人为了与以前的古体诗相区别,故名之为 “近体 ”。这种诗的主要特点是篇有定句,句有定字,韵有定位,字有定声,联有定对。 D法国作家莫泊桑、俄国作家契诃夫和美国作家欧 亨利以写短篇小说名噪于世,有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的美称。 答案: B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60分 ) “被 ”是当今网络走红的词语之一,表示在不愿意或不知情的状态下被强加了某种行为或称号,网民在 “捐款 ”“就业 ”“代表 ”等不及物动词加上 “被 ”字,表达着他们的情绪。其实这种 “被 ”一直就跟随着我们,我们被父母安排,被领导安排,被人情安排。这看似荒谬,却也恰恰表现了社会、个人生活的现实。对此我们难道不会思绪万千吗 请以 “我们的被时代 ”为题作文。 要求: 立意自定; 诗歌除外,文体不限; 不少于 800字; 不得抄袭,不要套作。 答案: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