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浙江省台州中学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一次统练试题语文试卷与答案.doc

上传人:wealthynice100 文档编号:315237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9.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2012学年浙江省台州中学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一次统练试题语文试卷与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1—2012学年浙江省台州中学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一次统练试题语文试卷与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1—2012学年浙江省台州中学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一次统练试题语文试卷与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1—2012学年浙江省台州中学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一次统练试题语文试卷与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1—2012学年浙江省台州中学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一次统练试题语文试卷与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12012 学年浙江省台州中学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一次统练试题语文试卷与答案 选择题 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踯 躅 ( zh) 创 伤( chung)哨 卡 ( k) 阒 无一人( q) B 黏 泥( nin)蹒 跚 ( shn) 痉挛 ( jnglun)风驰电 掣 ( ch) C脚 踝 ( k) 犄 角( j)忧 悒 ( y)卷 帙 浩繁( zh) D茶 卤 ( l)发 绺 ( ji) 赝 品( yn) 纡 尊降贵( y) 答案: B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我透过香烟的烟雾望过去,眼光在火红的碳块上停留了一下,过去关于在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

2、红的旗帜的幻觉又浮现在我脑际,我想到无数红色骑士潮水般地骑马跃上黑色岩壁的侧坡。 B我对中等贵族的生活方式还记忆尤新, 那都是不久以前的事, 它同富裕的庄户人家的生活方式有许多共同之处,同样都刻勤刻俭,同样都过着那种老派的安宁的乡居生活。 C然后她带着睡醒时所常有的那种坚决和温柔,抱着她的朋友,但是注意到索尼亚脸上的迷惑神情,娜塔莎的脸上表现了荒张和怀疑。 D当素芭钻进牛栏,用双臂抱住萨劳的脖子,把自己的脸颊紧紧贴在它的耳旁,亲热地磨蹭,那时班劳就用爱抚的目光注视着她,用嘴舐她的身子。 答案: D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近日, 81岁的中国药理学家屠呦呦获得 2011

3、年度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的消息路人皆知,这一奖项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 B孙家栋院士向前来参观的人们介绍我国绕月探测工程五大系统的特点,如数家珍,他特别强调这五大系统处处是 “中国制造 ”的。 C很多 90后的青年在很多方面与传统观念有冲突,但我们 不能求全责备他们的某些过激言论。 D元旦前夕,二十多位书画高手在省书画院组织的 “壬辰龙年迎新书画大赛 ”上欢聚一堂,舞文弄墨,一展风采。 答案: B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许多有识之士认为,安全、诚信以及防止文化不受污染等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制约互联网行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瓶颈。 B携带两颗间谍卫星的日本 H2

4、A 型火箭在日本种子岛太空基地发射升空,但火箭在升空后不久即失去控制,地面控制人员不得不下达指令让火箭自行引爆。 C据专家介绍,出血热的发病区域集中在农村和城市边缘地带,而城市居民染上此病主要是因为在野外、草地或者其他潮湿的地方接触螨虫所致。 D首次载人航天飞机的圆满成功,进一步激发了中华民族开创美好未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热情,必将带动和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 答案: B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共 6分,每小题 2分) 城市中的礼与乐 刘士林 礼、乐与城市文明有密切关系,这可从什么是文明,文明与城市的关系,以及什么是城市文明的核心内容等角度加以认识与阐释

5、。 首先,在中国文献中, “文明 ”最早见于易 乾 文言和尚书 舜典,是指人们创造的用以区别 “先进 ”与 “落后 ”、 “文明 ”与 “野蛮 ”的一整套 “形式符号系统 ”,也就是先秦儒家津津乐道的 “礼乐制度 ”,它们的主要功能是为政治服务,所以古代中华民族的 “文明 ”主要是指 “政治文明 ”。 其次是 “文明 ”与 “城市 ”的关系一直十分密切,这在中西民族是高度一致的。在起源的意义上,英语中的 “文明 ”( civilization)一词即源于拉丁文的 “civitis”(城市)。在中国周代,建立 “城市 ”的标志是不同于野蛮部落的祭祀与礼仪中心, 如诗经 大雅 记载的 “乃立冢土

6、”。按照礼仪制度组织起来的人类活动,构成了最初的城市生活方式。在实践的意义上,依附于城市的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主要功能在于建立 “夷夏之别 ”,有 “礼乐 ”即 “夏 ”(文明人),失 “礼乐 ”则为“夷 ”(野蛮人)。英文的 “civilization”一词,最初也是指城市居民的风俗、习惯和道德的高贵。城市文明的出现,第一次从文化模式上区别开 “文明人 ”与 “野蛮人 ”,构筑了 “城市 ”与 “乡村 ”在生活方式上的分界线。从当代语境看,与乡村、城镇及传统城市相比,城市、特别是大都市的 “物质文明 ”与 “政治 文明 ”均获得了更高的发展,因而,一般性的 “物质文明建设 ”与基本的 “政治、

7、法律制度建设 ”,已不能体现出城市文明在当代的发展水平,而作为一个社会更高发展目标的 “精神文明建设 ”与 “文化理想追求 ”才是其代表或象征。 再次,城市文明的核心在于 “礼 ”与 “乐 ”。乐记说: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借别。 ”引申地说, “礼 ”的功能在于划定秩序, “乐 ”的目的在于生产和谐。没有 “序 ”的人群是野蛮的、混乱的,而丧失 “和 ”的社会则是僵化的、非人性的,只有这两者的和谐发展,才能使人既在 “礼 ”的前 提下 “相敬 ”,又在 “乐 ”的引导下 “相亲 ”。从当代的视角看,城市文明的核心即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系统。在表面上,

8、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涉及到它的各个方面,但从 “人文学 ”等相关研究入手,如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金耀基先生说: “人文学主要有两大块,一个是美学,一个是伦理学,分别讲什么是美的,什么是善的。 ”由此可知,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的主体是 “城市的善 ”与 “城市的美 ”,前者用来维持生产秩序、规范行为,后者用来调节情感,旨在使人获得快乐与自由。 “礼 ”与 “乐 ”、 “城市的善 ”与 “城市的美 ”,其和谐发展对于当代人十分重要。没有 “礼 ”的约束与规范,人口众多而拥挤的城市必然混乱不堪;而失去 “乐 ”的疏导,则会直接影响到都市人的心理健康与精神生态。 (选自光明日报) 【小题 1】从原文看,下列

9、对 “文明 ”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 “文明 ”一词最早见于我国古代文献易 乾 文言和尚书 舜典,其核心在于 “礼 ”与 “乐 ”。 B “文明 ”与 “城市 ”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非常密切的,这一点在中西方不同的民族中都是高度一致的。 C “文明 ”是指人们创造的用以区别 “先进 ”与 “落后 ”、 “文明 ”与 “野蛮 ”的一整套“形式符号系统 ”,其功能在于建 立 “夷夏之别 ”。 D因为 “文明 ”的主要功能是为政治服务的,所以古代中华民族的 “文明 ”主要是指 “政治文明 ”。 【小题 2】下列各项,不能证明 “文明与城市 ”关系密切的一项是( )( 2分) A在起源

10、的意义上,英语中的 “文明 ”( civilization)一词即源于拉丁文的“civitis”(城市)。 B在中国周代,建立 “城市 ”的标志是不同于野蛮部落的祭祀与礼仪中心,如诗经 大雅 记载的 “乃立冢土 ”。 C城市文明的出现,第一次从文化模式上区别开 “文明人 ”与 “野蛮人 ”,构筑了“城市 ”与 “乡村 ”在生活 方式上的分界线。 D按照礼仪制度组织起来的人类活动,构成了最初的城市生活方式。英文的“civilization”一词,最初也是指城市居民的风俗、习惯和道德的高贵。 【小题 3】下列对原文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在当代市,特别是大都市的 “物质文明

11、建设 ”与 “政治、法律制度建设 ”,已不能体现出城市文明发展水平,应当予以废弃。 B “礼 ”与 “乐 ”是城市文明的核心内容。也是城市人文精神系统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这两者和谐发展,才能使人 “相敬 ”“相亲 ”。 C “城市的善 ”主要用来维持生产秩序、规范行为; “城市的美 ”,主要用来调节情感,旨在使人获得快乐与自由。前者属 “美学 ” 范畴,后者属 “伦理学 ”范畴。 D尽管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涉及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要研究城市人文精神,却只能从 “人文学 ”的研究入手。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1】 C 【小题 1】 B 【小题 1】 A“文明 一词最早见于我国古代

12、文献 ”有误,另外 “城市文明 ”的核心才是礼与乐; C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主要功能在于建立 “夷夏之别 ”; D “文明 的主要功能是为政治服务 ”表述不正确。原文为:先秦儒家津 津乐道的 “礼乐制度 ”,它们的主要功能是为政治服务。 【小题 1】说的是城市文明的出现的意义 【小题 1】 A“应当予以废弃 ”说法绝对; C前者属 “伦理学 ” ,后者属 “美学 ”范畴;D“只能从 “人文学 ”的研究入手 ”表述有误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 1619 题。(共 13分) 假如赶快些 美国 詹姆斯 道森 从前,有一个人与他的父亲一起耕作一小块地。一年几次,他们会把蔬菜装满那老旧的牛车,运到附近的城市去

13、卖。除姓氏相同,又在同一块田地上工作外,父子二人相似的地方并不多。 老人家认为凡事不必着急,年轻人则个性急躁、野心勃勃。 一天清晨,他们套上了牛车,载满了一车子的货,开始了漫长的旅程。儿子心想他们若走快些,日夜兼程,第二天清早便可到达市场。于是他用棍子不停催赶牛车,要牲口走快些。 “放轻松点,儿子, ”老人说, “这样你会活得久一些。 ” “可是我们若比别人先到市场,我们更有机会卖好价钱。 ”儿子反驳。 父亲不回答,只把帽子拉下来遮住双眼,在座位上睡着了。年轻人甚为不悦,愈发催促牛车走快些,固执地不愿放慢速度,他们在四小时内走了四哩路,来到一间小屋前面,父亲醒来,微笑着说: “这是你叔叔的家,

14、我们进去打声招呼。 ” “可是我们已经慢了一小 时。 ”着急的儿子说。 “那么再慢几分钟也没关系。我弟弟跟我住得这么近,却很少有机会见面。 ”父亲慢慢地回答。 儿子生气地等待着,直到两位老人慢慢地聊足了一小时,才再次起程,这次轮到老人驾驭牛车。走到一个岔路口,父亲把牛车赶到右边的路上。 “左边的路近些。 ”儿子说。 “我晓得, ”老人回答, “但这边的路景色好多了。 “你不在乎时间? ”年轻人不耐烦地说。 “噢,我当然在乎,所以我喜欢看美丽的风景,尽情享受每一刻。 ” 蜿蜒的道路穿过美丽的牧草地、野花,经过一条发出淙淙声的河流 这一切年轻人都没有看到,他心里翻腾不已 ,心不在焉,焦急已极,他甚

15、至没有注意到当天的日落有多美。 黄昏时分,他们来到一个宽广、多彩的大花园。老人吸进芳香的气味,聆听小河的流水声,把牛车停了下来。 “我们在此过夜好了。 ”他叹一口气说。 “这是我最后一次跟你作伴, ”儿子生气地说, “你对看日落、闻花香比赚钱更有兴趣! ” “对了,这是你许久以来所说的最好听的话。 ”父亲微笑说。 几分钟后,他开始打鼾 儿子则瞪着天上的星星,长夜漫漫,儿子好久都睡不着。天不亮,儿子便摇醒父亲。他们马上动身,大约走了一哩,遇到另一位农夫 素未谋面的陌生人 力图把牛车从沟里拉 上来。 “我们去帮他一把。 ”老人低声说。 “你想失去更多时间? ”儿子勃然大怒。 “放轻松些,孩子,有一

16、天你也可能掉进沟里。我们要帮助有所需要的人 不要忘记。 ” 儿子生气地扭头看着一边。 到另一辆牛车回到路上时,几乎已是早晨八点钟了。突然,天上闪出一道强光,接下来似乎是打雷的声音。群山后面的天空变成一片黑暗。 “看来城里在下大雨。 ”老人说。 “我们若是赶快些,现在大概已把货卖完了。 ”儿子大发牢骚。 “放轻松些 这样你会活得更久,你会更能享受人生。 ”仁慈的老人劝告道。 到了下午,他们才走到俯视城市的山上。站在 那里,看了好长一段时间。二人不发一言。 终于,年轻人把手搭在老人肩膀上说: “爸,我明白你的意思了。 ” 他把牛车掉头,离开了那个叫作广岛的地方。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小题 1】

17、文中划线的句子 “老人家认为凡事不必着急,年轻人则个性急躁、野心勃勃 ”。换成这样写 : “父亲认为凡事不必着急,儿子则个性急躁、野心勃勃。 ”请根据称谓的不同,叙述角度的变化,谈一谈表达效果的变化。( 4分) 【小题 2】小说多次写到沿途的风景,请分析文中划线句 “蜿蜒的道路 ” 景物描写的作用。( 3分) 【小题 3】 .结合小说中父亲的形象,谈 谈你对文中 “爸,我明白你的意思了 ”的理解。( 2分) 【小题 4】这篇小说采用了 “欧 亨利式结尾 ”。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它的妙处。( 4分) 答案: 【小题 1】 “老人家 ”“年轻人 ”是站在普通人的视角上叙述的。 “父亲 ”“儿子 ”是

18、站在儿子和父亲的视角上叙述的。 原句 “老人家认为凡事不必着急 ”表达了历经沧桑的老年人的人生感悟,改句则是以儿子的视角写小说中父亲的想法; 原句 “年轻人则个性急躁、野心勃勃 ”表达的是普通年轻人的个性特点,改句则是以父亲的视角谈儿子的个性。 改句难以体现普遍性和客观性。 【小题 1】 写出了沿途 风景的美丽,象征了人生旅途的美好。 儿子对此视而不见,心不在焉,反衬了儿子的急躁功利的形象。 父亲一路欣赏,烘托了老人享受人生美丽的主题。 【小题 1】 父亲一路上慢慢悠悠,访兄弟,快乐聊天;绕远路,欣赏风景;助农夫,义不容辞。 儿子则一路地责怪、埋怨、发怒。后来,终于理解了父亲在享受着人生的美丽

19、。 【小题 1】 “欧 亨利式结尾 ”的特点: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又在情理之中。 小说的结尾 “出乎意料之外 ”的是:到了下午,他们才走到俯视城市的山上时,发现原来上午广岛原子弹爆炸了。 “在情理之中 ”则是父子俩一 路停留慢行,父亲有 “放松些,你会活得更久 ”的语言暗示。 作品以这样的方式结尾,暗示享受人生比赚钱更重要,从而增加了小说情节的生动性,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小题 1】注意视角不同。 【小题 1】本题考查 “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考点,能力层次为 E,侧重 “鉴赏评价 ”能力的考查。 【小题 1】在实践着 “放松些,你会活得更久 ”的人生哲学。 【小题 1】

20、 “欧 亨利式结尾 ”的特点: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又在情理之中。结合此特点作答。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4分) ( 1)子由问孝。子曰: “今之孝,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 U7C秋白园 :常州工学院党委宣传部 U7C秋白园 :常州工学院党委宣传部 ( 2)子夏问孝。子曰: “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 U7C秋白园 :常州工学院党委宣传部 ( 3)孟子曰: “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恭敬者,币之未将者也 。 ”(孟子) 【注】 币,礼物;将,送;币之未将者也:礼物送上去之前

21、就该具有的。 【小题 1】从( 1)( 2)两则材料中概括孔子 “孝 ”道的核心 内容。( 1分) 【小题 2】结合上述三则材料,简要概括儒家的仁礼观。( 3分) 答案: 【小题 1】敬(或:敬和爱)( 1分) 【小题 1】仁(爱与敬)是礼的内核,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和目的( 2分)。没有仁爱只有物质的 “礼 ”是虚假的,与动物牲畜没有差别。行孝道,或与人交往,我们提倡发自内心的爱与敬,反对徒具形式的行孝或礼物交往( 1分)。 【小题 1】略 【小题 1】本题考查 “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点,能力层次为 C,侧重“分析综合 ”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

22、析、归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共 9分,选择题每小题 2分) 冯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而搏髀曰: “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 ”唐曰: “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 ”上怒,起入禁中。 良久,召唐让曰: “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 ”唐谢曰: “鄙人不知忌讳。 ”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那,杀北地都尉卯。上以胡寇为意,乃复问唐曰: “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 ”唐对曰: “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 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 而奏之 。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

23、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遣选车千三百乘,彀骑万三千,百金之士十万,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后会赵王迁立,其母倡也。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五符 。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

24、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 ”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末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余,不能复为官,乃以唐子冯遂为郎。遂字王孙,亦奇士,与余善。 (选自史记 张释之冯唐列传 )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 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军市租尽以 飨 士卒良久飨:犒劳 B唐 谢 曰: “鄙人不知忌讳。 ”谢:谢罪 C且云中守魏尚 坐 上功首虏差六级坐:获罪,犯罪 D文吏以法 绳 之绳:捆绑 【小题 2】下列各组句

25、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冯唐 以 孝著 以 大中臣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B 乃 复问唐曰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乃 有所不得已也 C 臣闻上古王者 之 遣将也 君子 之 仕也,行其义也 D 委任 而 责成功 蟹六跪 而 二螯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冯唐不仅有真知灼见,而且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批评最高统治者,是难得的令人折服的杰出之士。 B此文一笔两涉,冯唐之所以能显示自己品格的卓异,是因为遇到了 “从善如流 ”的汉文帝。文章通过对话描写,再现了敢于直谏的良臣和勇于纳谏的贤君形象。 C冯唐虽然杰出,但仕途却大起大落,坎坷不平,最后

26、连一个官职都保不住。唐代王勃也有 “冯唐易老,李广准封 ”之叹。 D这段文字体现了司马迁一贯的风格:朴实的叙写,蕴蓄着强烈的爱憎之情;许多生动的心理描写,显示着强烈的文学性。 【小题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 ) 良久,召唐让曰: “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 ”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1】 C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用 【小题 1】 D 【小题 1】过了好一会儿,召见冯唐,责备他说: “您怎么当众羞辱我呢 难道没有无人的地方(不能私下告诉我)吗 【小题 1】绳:纠正,制裁。 【小题 1】 A 介词,因为; 介词,凭 身份。 B 副词,表两事顺承 ,于

27、是,才; 副词,是,就是。 D 连词,表递进,并且,而且; 连词,表并列,又。 【小题 1】这篇传文主要采用的是对话描写,因而 “许多心理描写 ”这一说法不准确。 【小题 1】让:责备 奈何:怎么 众:当众 独:难道 操作:每句 1分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共 4分) 安肃道中 清 严遂成 水粼粼渌菜畦香,塔影如龙卧夕阳。 高柳乱蝉风不住,残声曳过浣衣塘。 【注】严遂成 (1694- ),浙江吴兴人 ,清朝雍正二年进士 ,仕途坎坷 ,只做过山西等地区的知县。 【小题 1】诗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图景 ,请简要描述。( 2分) 【小题 2】诗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

28、句简要分析。( 2分) 答案: 【小题 1】诗前两句描绘了黄昏的安肃道上沁人心脾的幽美图景:清波粼粼,菜花飘香,夕阳斜照之下,矗立的高塔投下的影子,好像巨龙横卧在大地之上。 【小题 1】后两句诗描写了秋天的黄昏,高柳之上鸣蝉声乱,别有幽怨,蝉声凝滞,在风的牵拉之下,残声传过了浣衣塘那边去了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孤身客行道上而生出的思乡羁旅之愁。 【小题 1】本题考查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考点,能力层次为 D,侧重 “鉴赏评价 ”能力的考查。本题在鉴赏 过程中,要抓住诗歌里的意象,清波、菜花、夕阳,在此基础上感悟景物描写的特征,解答时一定要注意与诗句的结合。 【小题 1】本题考查 “评价思想内容

29、和观点态度 ”考点,能力层次为 C,侧重 “分析综合 ”能力的考查。 语言表达 下面是一条写观赏元宵烟花的短信,请根据语境,填写适当的短句和词语,将短信补充完整。( 2分) 小孩为快乐而来,情侣为浪漫而来, ,烟花为 而来。 答案:老人为幸福而来 /游客为轻松而来 大家 /盛世 其它酌情给分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段点评。( 100150 字)( 4分) 基于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会给地方带来巨大文化旅游收益的考虑,近十年来,山东省阳谷县、临清县和安徽的黄山市纷纷举起 “西门庆故里 ”招牌,竞争不息,西门庆也被一改在传统文学名著中 “大淫贼、大恶霸、大奸商 ”的艺术形象,华丽转身成为当地政府追捧的文

30、化产业英雄。为了 GDP和政绩,黑龙江省方正县花费 70万元为侵华日军逝者立碑,花 1500万拍剧,并令方正所有牌匾标注日文,否则工商处罚 50元,以求吸引日商投资。你如何看待这些现象? 答: 答案:我认为这些举措会遭人唾骂的。( 1分)追求名人故里的经济效益也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封建的、恶 俗的文化。为了 GDP和政绩,总不能忘记国耻,放弃尊严。( 1分)西门庆是人民心目中遭鞭挞的反面人物,拿他来当产业文化英雄搞开发,误导了美丑,会引发社会的邪恶之气。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历史罪恶,是不可饶恕的,立碑为他们歌功颂德,中华民族的子孙无颜面对世人和含泪九泉的抗日英雄。( 1分)用这种手段来提升文化

31、发展经济,其实是一种 “没文化 ”降低国格的表现。( 1分) 默写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 5小题)( 5分) 【小题 1】耳得之而为声, , ,用之不竭 (苏轼赤壁赋) 【小题 2】屈原曰: , ,是以见放。 (楚辞 渔父) 【小题 3】其为人也, ,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 【小题 4】故 ,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小题 5】 。独上高楼, 。 (晏殊蝶恋花) 【小题 6】间关莺语花底滑, 。 ,凝绝不通声暂歇。(白居易琵琶行) 答案: 【小题 1】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 【小题 1】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小题 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32、【小题 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小题 1】昨夜西风凋碧树 望尽天涯路 【小题 1】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 作文 作 文( 40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一个人非常幸运地获得了一颗硕大而美丽的珍珠,然而他并不感到满足,因为在那珍珠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斑点。他想若是能够将这个小小的斑点剔除,那么它肯定会成为世界上最珍贵的宝物。于是,他就下狠心削去了珍珠的表层,可是斑点还在;他又削去了一层又一层,直到最后,那个斑点没有了,而珍珠也不复存在了。 有人说: “十岁不应再计较零花钱,二十岁不应再计较家庭出身,三十岁不应再计较容貌,四十岁不应再计较别人的议论,五十岁不应再计较世事的不公平,六十岁不应再计较利的大小、位的高低。 ” 请以 “不计疵瑕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但要有明显的文体特征 答案: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