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福建省南安一中高二年上学期期末考语文试卷与答案.doc

上传人:bonesoil321 文档编号:315502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届福建省南安一中高二年上学期期末考语文试卷与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1届福建省南安一中高二年上学期期末考语文试卷与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1届福建省南安一中高二年上学期期末考语文试卷与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1届福建省南安一中高二年上学期期末考语文试卷与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1届福建省南安一中高二年上学期期末考语文试卷与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1届福建省南安一中高二年上学期期末考语文试卷与答案 其他 (一)默写( 10分) 1、心非木石岂无感? 。 2、 ,两朝开济老臣心。 3、 ,惟有幽人自来去。 4、熊咆龙吟殷岩泉, 。 5、岁暮阴阳催短景, 。 6、 ,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7、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8、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 。 答案:略 选择题 下列各项中,对红楼梦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A贾琏便将路上相遇湘莲一事说了出来,又将鸳鸯剑取出,递与三姐。三姐看时,上面龙吞夔护,珠宝晶莹,将靶一掣,里面却是两把合体的。一把上面錾着一 “鸳 ”字,一把上面錾着一 “鸯

2、 ”字,冷飕飕,明亮亮,如两痕秋水一般。 鸳鸯剑是柳家的传世之宝。对这把宝剑的描述是红楼梦一书中又一处绝妙的隐喻。 “龙吞夔护、珠宝晶莹 ”象征着柳尤爱情是弥足珍贵的;两剑 “合体 ”,也说明二人其实是志同道合、相得相配; “冷飕飕,明亮亮,如两痕秋水一般 ”,象征着这一对 “鸳鸯 ”各具皎洁纯净而又特立独行的品格、性情。(第 66回) B读毕,遂焚帛奠 茗,犹依依不舍。小鬟催至再四,方才回身。忽听山石之后有一人笑道: “且请留步。 ”二人听了,不免一惊。那小鬟回头一看,却是个人影从芙蓉花中走出来,他便大叫: “不好,有鬼。晴雯真来显魂了! ” 宝玉听丫头说,晴雯去做了芙蓉之神,宝玉见大观园不

3、久要散,悲痛不已,后来竟然神思意想,作了一篇芙蓉女儿诔,在月下芙蓉花前哭着读了出来,祭祀完毕,正准备回去,不想从芙蓉花中走出一个人来,把宝玉吓了一跳。宝玉看到芙蓉花影中走出的人是宝钗,且满面含笑地夸赞,不觉红了脸。(第 78回) C宝玉呆了半晌,忽然大笑道: “任凭弱水三千 ,我只取一瓢饮。 ” 黛玉道: “禅门第一戒是不打诳语的。 ”宝玉道: “如有三宝。 ”黛玉低头不语。 宝玉见到薛姨妈,看她对自己不像从前亲热,不禁满腹狐疑。和黛玉谈起这件事,又说到宝钗病了自己没有去看看,被黛玉说了一通。宝玉听后呆了半晌,便说了 “天地间没有我便干净 ”,黛玉听了这话,也拿禅语回敬他,直到宝玉说出 “任凭

4、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这样的誓言后,黛玉才低头不语。(第 91回) D凤姐告诉道: “你的玉有了。 ”宝玉睡眼朦胧,接在手里也没瞧,便往地下一撂,道: “你们又来哄我了。 ”说着只是冷笑。凤姐连忙拾起来道: “这也就奇了,怎么你没瞧就知道呢? ”宝玉也不答言,只管笑。(第 95回) 这段话说的是宝玉失玉之后,有人声称拾到玉后上府领赏时的情形。这时,王夫人也进屋里来了,见他这样,便道: “这不用说了。他那玉原是胎里带来的一宗古怪东西,自然他有道理。想来一定是真的。 ” E、那侍女进去不多时,出来说: “请侍者参见。 ”又有一人卷起珠帘。只见一女子,头戴花冠,身穿绣服,端坐在内。宝玉略一抬头,

5、见是黛玉的形容,便不禁的说道: “妹妹在这里!叫我好想。 ” 这段文字选自红楼梦第 116回:得通灵幻境悟仙缘,送慈柩故乡全孝道。宝玉的 魂魄被和尚带入太虚幻境,宝玉翻开橱上的 “金陵十二钗 ”,有所领悟。从屋里退出后,宝玉以神瑛侍者的身份见到潇湘仙子等人。宝玉醒后,竟然像换了个人,把儿女情缘看淡了。(第 116回) 答案:选 B D两项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动时期,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和 ”的理念也逐渐趋于成熟。其成熟的重要标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 “和 ”与 “同 ”两个范畴的对举,二是 “和

6、实生物 ”与 “和而不同 ”这两个重要命题的提出。 “和 ”与 “同 ”两个概念的对举,是由西周末年郑国的史官史伯提出来的。据国语 郑语载,郑桓公问史伯: “周其弊乎? ”史伯回答说,恐怕要必然走向衰败。衰败的主要原因,是周的统治者 “去和而取同 ”,即没有处理好 “和 ”与“同 ”的关系,一味地追求 “同 ”而抛弃 “和 ”。在史伯看来, “和 ”与 “同 ”是内涵不同的两个概念。 “和 ”是 “以它平它 ”,即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而 “同 ”则是 “以同裨同 ”,即相同的东西再加上相同的东西,无论加多少,最后还是绝对的单一体。因此, “和 ”体现的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多样性的统

7、一,而 “同 ”则是由相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单一性的简单同 一。多样性的统一,能够使这个共同体 “丰长而物归之 ”,即丰富、发展并生成新东西。而单一性的简单同 一,则只能是 “同则不继 ”。说文: “继者,续也,从从系。 ”因此, “不继 ”则为 “绝 ”,即不能产生任何新东西,从而使单一的同一体走向衰亡和灭绝。 可见, “和 ”与 “同 ”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只有在两者对举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理解 “和 ”的内涵,这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 “和 ”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据,也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也就是史伯提出的 “和 实生物 ”这一命题的确切涵义。 春秋时期

8、的思想家晏婴,发挥了史伯提出的 “和实生物 ”的思想,进一步扩展和深化了 “和同之辨 ”的内容。据左昭 二十年载,晏婴在回答齐景公 “和与同异乎 ”的问题时,明确指出 “和与同异 ”。他认为, “和 ”好比做羹汤或弹奏音乐,只有 “济其不及,以泄其过 ”,方能成为美味佳羹或动听的乐曲。如果一味地 “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搏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 晏婴以五味相济、五音相和的例子来说明 “和同之异 ”“济其不及,以泄其过 ”,即后来儒家所谓的 “中庸 ”。意谓如果一道羹汤味道太淡, 就增加调料。如果太浓,就加水冲淡。这样才能使汤的味道平正适中而增加食欲。如果用清水去调剂清水,谁还

9、能去喝它呢?也如同琴瑟,如果老是弹一种音调,谁还能听它呢?由此晏婴得出一个结论: “同之不可也如是。 ” 春秋末期,处于社会急剧分化、急剧变动中的孔子,继史伯、晏婴等思想家的 “和同之辨 ”,更明确地提出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即后来所称的 “和而不同 ”的哲学命题,把殷周以来蕴涵在六经之中丰富的 “和 ”的思想资源,引进到儒家的思想体系之中,从而进一步启发了先秦诸子对 “和 ”的深入讨论,遂使 “和 ”或和谐理念成为中华 文化的公共话语,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节选自 2008年 9月 22日光明日报,李中华 “和 ”论) 【小题 1】下列对 “和 ”与 “同 ”二者之

10、间关系的理解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 A “和 ”与 “同 ”是古代哲学中的两个概念, “和 ”体现的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多样性的统一,而 “同 ”则是由相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单一性的简单同一。 B “和 ”与 “同 ”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 “和 ”是在不同中产生同,而“同 ”是同上加同,它们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 C “和 ”好比做羹汤或弹奏音乐,只有 “济其不及,以泄其过 ”,方能成为美味佳羹或动听的乐曲; “同 ”是一味地 “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搏一,谁能听之? ” D “和 ”是 “以它平它 ”,即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而 “同 ”则是

11、 “以同裨同 ”,即相同的东西再加上相同的东西,无论加多少,最后还是绝对的单一体。 【小题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和实生物 ”哲学命题最早是由西周末年郑国的史官史伯提出来的,它的意思是说 “和 ”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据,也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动力。 B “和而不同 ”的 哲学命题是由孔子把殷周以来的 “和 ”的思想资源引进到儒家的思想体系之中,从而使和谐理念逐渐成为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C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是孔子第一次将 “和 ”与 “同 ”的概念进行对举,并明确提出这也是区分君子与小人之间不同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标准。 D “和与同异 ”是由春

12、秋时期的思想家晏婴,在发挥 “和实生物 ”思想并扩展深化了 “和同之辨 ”的内容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的哲学命题。 【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着重论述了中国古代有关 “和 ”的含义及其意义,观点明确,论 据充实,但它毕竟是属于先秦时代的,对我们今天所谈论的和谐理念的建设借鉴意义不大。 B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从史伯 “和实生物 ”的思想到孔子 “和而不同 ”的哲学定位,再到先秦诸子对 “和 ”的拓展和发挥,使 “和 ”的理念更加充实和明确。 C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 “和谐 ”的民族,可以说中国的哲学智慧集中体现在一个 “和 ”字上,它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13、 D晏婴以五味相济、五音相和的例子来说明 “和同之异 ”“济其不及,以泄其过 ”,不仅形象生动,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朴素的辩证观点。 答案: 【小题 1】 【小题 1】 C 【小题 1】 A 【小题 1】只有 B项是从二者关系的角度阐述的,其他三项虽然阐释了 “和 ”与“同 ”的概念含义的不同,但没有阐释二者之间的关系。 【小题 1】最早把 “和 ”与 “同 ”进行对举的是史伯。这里有意使用 “第一次 ”也是增加迷惑性。 【小题 1】该选项中的 “对我们今天所谈论的和谐理念的建设借鉴意义不大 ”是错误的,本文论述 “和 ”的真正目的就是要阐述对现实的借鉴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14、狼 性 尹全生 隆冬时节,北国边陲的禅山屯银装素裹。 陶大夫的侄子在大城市混阔了,不远千里回到禅山屯,要接父母到城 里去享清福。 回乡的当天晚上,侄子提着礼品来看望陶大夫。寒暄过后,侄子掏出 一张处方,说近年来自己总感身体不适,可是经多家大医院检查,并没有发现明显疾患,无奈之下找到一位很有名的老中医诊断,开了这张处方。 年近六十的陶大夫中医造诣颇深,尤其擅长疑难杂症,方圆百里久负盛名。只是由于没有文凭,又看不惯大小城市医院的乱收费,他一直都在民间行医。 陶大夫在处方上扫了一眼: “既然是大城市名中医开的处方,你直接拿去抓药得了,为什么还要拿回来给我看? ” “我发现那老中医开处方时,思忖再三,

15、欲言又止,神色很是古怪,而且,那 老中医口头交代的药引子更古怪 狼心一个! ” “狼心? ”陶大夫这才认真审视那张处方。审毕,他问侄子什么地方不适,一脸憔悴的侄子说: “我总感到心里发慌、发虚,吃饭不香,夜里还总是做噩梦,惊醒后浑身冷汗淋淋的。 ” 陶大夫把脉过后又逐字审视处方,审毕喃喃自语道: “真可谓命之理微,医之理亦微;天下至变者病也,至精者医也。 ” “你是说这处方不对症? ” “这处方出自高人手笔,症既洞彻,药必效灵。你照处方抓药服用定可见效。不过 ” 陶大夫也是思忖再三, “不过,狼心难得啊。 ” 禅山屯四周山高林密,群狼出没,得狼心不是难事,可这一带早已禁猎。侄子说这天寒地冻时节

16、不会有人巡山,即使被人发现了他也能摆平,请陶大夫再帮忙猎一只狼。陶大夫早年喜欢打猎,有猎狼绝技在身。他应承了侄子的要求后便开始准备猎狼用具:先宰了只鸡,将一把锋利的三棱刮刀沾上鸡血放到室外,待鸡血冻住后,将三棱刮刀再次沾血 如此反复多次,三棱刮刀的利刃被鸡血严严实实地包了起来。 第二天,两人一道走进了白雪皑皑的山林。陶大夫选好猎狼场所后,先将刮刀头朝上插进雪地里,又从怀里掏出矿泉水瓶子,将水浇在刮刀旁,转眼间刮刀就被牢牢冻 在雪地上了。之后,两人到下风头找地方隐蔽起来。 大雪封山,一只断了吃食的饿狼循着血腥味儿找到了刮刀。饿狼最先企图将三棱刮刀叼走,努力失败后,就迫不及待地用舌头舔刮刀。被舔化

17、的鸡血散发出浓烈的血腥味儿,饿狼越舔越快,越舔越有力,三棱刮刀渐渐露出了锋利的刀刃,但狼并没有停止舔食。 侄子感到奇怪,悄声问陶大夫: “刀刃已经露了出来,它怎么还在舔? ” “狼的眼睛只顾观察四周动静,没发现已经舔到了刀刃 就是看到了刀刃它也不会停下的。 ” 侄子大惑不解,问这是为什么。陶大夫说狼嗜血成性,已经舔到了不顾一切的“忘我境界 ”, 把不住自己舌头了。 “而且,三棱刮刀的槽很深,虽然刀刃已经露了出来,但刀槽内遗留的鸡血还没舔净呢! ” 远远看去,狼迅速抽动的舌头舔到了刀刃,舌头开始流血了,而狼仍然没有停止舔食。 侄子忍不住又问: “那家伙难道不觉得疼? ” “狼本性贪婪,又正舔到兴

18、头上,在血腥味的诱惑下,已经感觉不到疼了。我就是摸准了狼的本性,才琢磨出这一猎狼招数。 ” “真是怪事 舌头血流如注,它竟不知道疼! ” “就是知道疼它也不会停止 这就如同世上的贪官赃官,明知道贪污受贿是犯罪,甚至可能掉脑袋,可是有几个肯收手的? ” 零下二三十度的冰天 雪地里,侄子的脑门儿上居然沁出了汗珠。 狼这时舔的实际上已经是自己的血了。它舌头上淌出的血越来越多,舌头抽动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因此淌出的血就更多 最终,贪婪的狼腿一软瘫倒在地上 它已经失血过多,垂垂死矣! 该过去拖死狼了,做药引子的狼心唾手可得,而侄子的双脚似乎被冻在了雪地上,痴呆呆地看着陶大夫: “我现在觉得,用狼心做药引子

19、让人心里发怵。 ” “听说你在外面当局长,对吧? ”陶大夫也没去拖死狼,却拖住侄子要下山, “实话对你说吧:那服中药本来就不需要,药引子更不需要 狼心、良心只差一个偏旁啊!那老中医的用意 你难道现在还不明白? ” (微型小说选刊 ) 【小题 1】指出下列对作品内容赏析错误的两项 ( )( ) (5分 ) A米兰 昆德拉把小说家分为三类:叙述式,描写式,思考故事式。尹全生的这篇小说,属于描写式,这篇作品情节曲折,故事引人入胜,做到小说和故事有机结合,让读者在着迷中获取愉悦和思想。 B在特定的环境中,人与狼很相近。 “狼心 ”这味药下得好,的确是给各种欲火旺盛的人的一味良药。小说中陶医生说: “狼

20、心、良心只差一个偏旁啊! ”这句话可谓点睛之笔,可见作者对小说特性把握准确。 C这篇小说就像激光束, 能很准地直射一些社会的阴暗面,披露社会的死角,让主人公的灵魂受到了振颤,对某些人起到了警示和教育的作用。也使读者在阅读中受到启迪,从而校正自己人生的方向。 D “利令智昏 ”是当人性被物欲所消释取代,疯狂地鲸吞原不属于自己的猎物,甚至达到贪婪忘我 “境界 ”而成狼性。作者充分捕捉到狼性在特定情境中的充分暴露,意在表明人要比狼聪明和精警得多。 E.本文正如作者说的那样 “从小我角度认识事物只能是鸡零狗碎,虽洋洋万言不能称其大。如果从大我即一个社会阶层或一个民族甚至全人类视角去发现挖掘揭示社会复杂

21、生活的境遇再小也是 大。 ” 【小题 2】本文写的是 “狼性 ”,却在文中三次提到谈论药的处方的情节,请联系内容说说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4分) 答: 【小题 3】打狼是帮助病人作药引子的重要过程,为什么打死狼后 “没有去拖狼,却拖住侄子要下山 ”?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分析。( 6分) 答: 答案: 【小题 1】 AD 【小题 1】 第一次:侄儿回顾老中医开处方的表情这个细节描写暗示病人得的不是实病,而是心病 狼心病,为下文抓药打狼作铺垫。第二次:陶大夫看药方后吞吞吐吐,断断续续、欲言又止的语言和表情等细节描写,表现出陶大夫认同老 中医的处方,并且要给侄儿根治,在情节上起到留有悬念和为下文的抓药

22、打狼再次铺垫的作用。第三次:小说结尾处的打猎现场,陶大夫的一番话,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体现出小说的艺术魅力。 作者在故事情节的发生过程中层层预设和铺垫,神龙见首不见尾,制造悬念,具有吸引读者的作用,使小说的主旨在层层推进的情节下水到渠成,自然地流露出来。(大意正确即可) 【小题 1】 从小说的内容看,狼心并不是作药引的材料 良药,陶大夫想借打狼的机会,让陶局长看看打狼的过程。 让他知道狼表面看是很聪明的,但是贪婪成性、贪得无厌、迷失自我,必然 导致死亡的悲剧结局。 让陶局长见证饿狼悲剧的全过程,以狼喻人,剖示狼性的弱点与悲剧命运,就是剖析狼与人的弱点和悲剧命运。目的是警示陶局长从悲剧的噩梦中警

23、醒。 因此狼心已经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应将狼心换成良心,从现实中清醒并得到警示。(大意正确即可) 【小题 1】略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1 题。( 12分) 独狐信,云中(今山西大同)人也。本名如愿。魏初有四十六部,其先伏留屯者为部落大人,与魏俱起。祖俟尼,和平中,以良家子自云中镇武川,因家焉。父库者,为领人酋长,少雄豪有节义,北州咸敬服之。信美容仪,善骑射。正光末,与贺拔度等同斩卫可瑰,由是知名。后为葛荣所获。信既少年,自修饰服章,军中号为独孤郎。及尔朱氏破葛荣,以信为别将。从征韩娄,信匹马挑战,禽贼渔阳王袁肆周。后以破元颢党,赐爵受德县侯,迁武卫将军。贺拔胜出镇荆州,乃表

24、信为大都督。 及胜弟岳为侯莫陈悦所害,胜乃令信入关,抚岳余众。 属周文帝已统岳兵,与信乡里, 少相友善,相见甚欢,因令信入洛请事。至雍州,大使元毗双遣信还荆州。寻征入朝,魏孝武雅相委任。 及孝武西迁,事起仓卒,信单骑及之于 e涧。孝武叹曰: “武卫遂能辞父母,捐妻子从我,世乱识忠良,岂虚言哉! ”进爵浮阳郡公。时荆州虽隐东魏,人心犹恋本朝,乃以信为卫大将军、都督三荆州诸军事,兼尚书右仆射、东南道行台、大都督、荆州刺史,以招怀之。既至,东魏刺史辛纂出战,信纵兵击纂,大败之。都督杨忠等前驱斩纂,于是三荆遂定。东魏又遣其将高敖曹、侯景等奄至。信以众寡不敌,遂率麾下奔梁。居三载,梁武帝方许信还北。信父

25、母既在山东 ,梁武帝问信所往,答以 “事君无二 ”。梁武义之,礼送甚厚。大统三年至长安,以亏损国威,上书谢罪。魏文帝付尚书议之。七兵尚书、陈郡王玄等议,以为既经恩降,请赦罪复职。诏转骠骑大将军,加侍中、开府。寻拜领军将军。 20090915 六年,侯景寇荆州,周文令信与李弼出武关,景退。即以信为大使,尉抚三荆。寻除陇右十一州大都督、秦州刺史。先是守宰暗弱,政令乖方,人有冤讼,历年不能断决。及信在州,事无拥滞。 示以礼教,劝以耕桑,数年之中,公私富实,流人愿附者数万家。 周文以其信著遐迩,故赐名为信。十六年,迁尚书令。六官 建,拜大司马。周孝闵帝践阼,迁大宗伯,进封卫国公,邑万户。赵贵诛后,信以

26、同谋坐免。居无几,晋公护又欲杀之,以其名望素重,不欲显其罪过,逼令自尽于家,时年五十五。 信美风度,雅有奇谋大略。周文初启霸业,唯有关中之地,以陇右形胜,故委信镇之。既为百姓所怀,声震邻国。东魏将侯景之南奔梁也,魏收为檄梁文,矫称信据陇右,不从宇文氏,乃云 “无关西之忧 ”,欲以委梁人也。又信在秦州,尝因猎日暮,驰马入城,其帽微侧,诘旦而吏人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其为邻境及士庶所重如此。 信长女周明敬后,第四女元贞后,第七女隋文献后。周 、隋及皇家三代皆为外戚,自古以来,未之有也。 北史 独孤信传有删节 【小题 1】( 1)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捐妻子从我

27、 捐:捐献 B东魏又遣其将高敖曹、侯景等奄至。 奄:突然 C信以同谋坐免 坐:获罪。 D信美风度,雅有奇谋大略 雅:平素、向来。 ( 2)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因其固然 固:本来的 B.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独:惟独 C.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受,遭受 D.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幸: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 【 小题 2】下列对原文的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独孤信作战非常勇敢,在征讨韩娄一战中,他曾单枪匹马出阵挑战,擒获了渔阳王袁肆周,被赐爵受德县侯并被提拔为武卫将军。 B独孤信在荆州与东魏的军队作战时,他认为敌我众寡悬殊,无法取

28、胜,便率领部队投奔南梁。三年后,当梁武帝问他回到哪里去,他答说 “事君无二 ”,表示要归顺梁武帝。梁武帝被他感动,送了丰厚的礼物给他。 C独孤信原来的名字叫独孤如愿,因为他在担任陇右刺史时,判案快速,关爱百姓,信誉在远近闻名,所以被周文帝赐名后, 改称独孤信。 独孤信的三个女儿分别成为北周、隋朝以及唐朝的皇后,这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过。 D独孤信五十五岁时,晋公宇文护想杀死独孤信,但又因为独孤信的名望太重,宇文护不想亲自杀他来显示自己的罪恶,于是便逼迫得孤信在家中自杀。 【小题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 1)及胜弟岳为侯莫陈悦所害,胜乃令信入关,抚岳余众。(

29、 3分) 译文: ( 2)示以礼教,劝以耕桑,数年之中,公私富实,流人愿附者数万家。( 3 分) 译文: 答案: 【小题 1】( 1) A( 2) B 【小题 1】 B 【小题 1】略 【小题 1】略 文化经典阅读( 6分) 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孟子曰: “惠而不知为政。岁十一月,徒杠 成;十二月,舆梁 成,民未病涉也。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 ” 【注解】 徒杠:可供人行走的小桥。 舆梁,能够行车马的桥。 【小题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子产用自己乘坐的车子帮助别人渡过溱水和洧水。在孟

30、子看来,这只是小恩小惠,不知道为政之道,不值得过分称赞。 B孟子认为,为政者要用手中的权力把桥修好,使百 姓没有 过河的烦恼,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否则就属于治标不治本。 C如果十一月份修好走人的桥,十二月份修好行车的桥,百姓就不会为渡河发愁了。因此为政者要有前瞻性,事先考虑好问题的解决方法。 D孟子认为子产那样治理国家,虽然仁惠,却不懂得治理政事的方法,也会应接不暇、顾此失彼,不值得提倡。 【小题 2】请结合上面选段,谈谈你对孟子 “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 ”的理解。( 3分) 答案: 【小题 1】选 C项。 “因此为政者要有前瞻性,事先考虑好问题的解决方法 ”理解有误,属强加因果。

31、 【小题 1】参考答案:孟 子认为,治理政事的人,一个个地帮别人渡河,让每个人都喜欢他,时间远远不够用;治理国家,施小恩小惠,却不懂得治理政事的方法,也会应接不暇、顾此失彼;因此当以大局为重,应注重行大德,施仁政。 【小题 1】略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 完成后面题目。( 6分) 夜泊牛渚怀古 李 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 谢将军:谢尚镇守牛渚时,偶遇家贫的袁宏,十分欣赏,彻夜长谈。袁宏得到谢尚的赞誉,从此名声大振。 (1)下列诗句与这首诗第二联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最相近的一项是( )( 2分) A问君

32、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B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C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D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2)这首诗中的 “空 ”字对颈联的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2分) 答: (3)针对这首诗尾联的内容,具体谈谈诗人的无尽情思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2分) 答: 答案:( 1)选 C项。 C项与 “空忆谢将军 ” 的表现手法均为 “用典 ”; A项是“比喻 ”或 “虚实结合 ”; B 项是 “衬托 ”或 “以乐景衬哀情 ”; D 项是 “夸张 ”或 “想象 ”。( 2分) ( 2) “空 ”字是 “白白地 ”“无用地 ”的意思,强调对谢

33、将军的怀念是毫无用处的。这个 “空 ”字统领了颈联的内容。颈联指出, “我也能像袁宏那样高吟好诗,可是没有谢尚那样的人来说,感慨当世不再有谢将军那样的爱才识才之人来赏识 “我 ”的才华,与颈联的 “空 ”来呼应,抒发怀才不遇的深沉叹息。( 2分)(大致意思正确即可) ( 3)尾联想象次日一早扬帆远去,落叶纷纷的情景,表达了怀才不遇的凄冷寂寞,体现无尽的伤感之情。( 2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6分 ) 闻邻船吹笛 杨 基 江空月寒露华白,何人船头夜吹笛。 参差楚调转吴音,定是江南远行客。 江南万里不归家,笛里分明说鬓华。 已分折残堤上柳,莫教吹落陇头花! 【注】 分:料,料想。

34、( 1)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开头与结尾处的景物描写相呼应,寄寓了诗人深厚的情感,营造了优美的意境。 B第三句写笛声由 “楚调 ”转为 “吴音 ”,其中暗含了吹笛人的内在情感。 C末尾两句情味深长, “折柳 ”含伤别之意, “陇头花 ”即 “陇头梅 ”,含思念之情。 D这首诗的体裁为七言古诗,语言质朴无华,意 蕴丰富,感人至深。 ( 2)本诗以 “闻邻船吹笛 ”为题,表现了诗人闻笛的多种感受,这些感受是什么?( 2分) 答: ( 3)这首诗开头两句 “江空月寒露华白,何人船头夜吹笛 ”与琵琶行中的诗句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都有景物描写,两处写景,作用

35、有何不同?( 2分) 答: 答案:( 1) A(诗歌结尾两句不是写景,而是诗人的心理感受) ( 2分) ( 2)诗人感受到吹笛人羁旅行役之苦 ( 或吹笛人作客他乡之久、飘泊别家之远、形色憔悴之状 ),吹笛人的思乡之情,引发了诗人浓郁的乡思(或引发了诗人共鸣)。(意思对即可)( 2分) ( 3)杨诗中 “江空月寒露华白 ”,描写了秋江月夜空寂、凄清的图景,为闻笛提供了背景,奠定了全诗悲凉、凄楚的感情基调。白诗中 “唯见江心秋月白 ”,用秋江月夜的寂静,烘托出琵琶声令人沉醉的动人效果。(意思对即可)( 2分) 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以下是某中学老师推荐给学生的部分书目

36、:繁星 春水爱的教育伊索寓言童年宗璞散文论语莫泊桑短篇小说选西游记丰子恺散文集人类的 群星闪耀时老人与海刘墉作品选 材料二:以下是最受中学生喜欢的部分书目:哈利 波特小王子伊索寓言谁动了我的奶酪神雕侠侣花季雨季男生贾里流星花园麦田里的守望者草样年华幻城西游记 (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不超过 25字)( 2分) ( 2)你对上述材料所涉及的问题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 4分) 答案:( 1)( 2分)示例:中学老师推荐的书目和中学生喜欢的存在较大差异。 ( 2)( 4分)示例一:作为知识和文化的传播者,老师有责任引导学生走进经典,让学生通过阅读经典,陶冶情操,磨砺意志,传承

37、文化;但老师在推荐书目的时候也要注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实际需求。 示例二:中学生有权选择自己的阅读书目,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多读一些书;但只凭兴趣爱好阅读,不利全面发展,所以在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之外,还要扩大阅读面,加强对经典的阅读。(如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亦可) 简述题(二选一)( 5分)( 100字左右) 探春曾说: “ 这样的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请简述大观园里的这场风波。 在惜春看来,妙玉是 “虽然洁净,毕竟尘缘未断 ”,简述其 “坐禅寂走火入魔 ”的相关情节。 选( )题 100 来源

38、 :Z_xx_k.Com 答案: 傻大姐在园子里捡到了绣春囊,被送到王夫人手中。( 1分)王夫人令凤姐和王善保家的一起抄检大观园。( 1分)在怡红院,晴雯愤怒地将箱子倒空;( 1分)在探春室内,探春顶撞凤姐,还打了王善保家的一记耳光,流泪痛诉;( 1分)到迎春房中,查出了司棋与潘又安的情书,令王善保家的大为丢脸。( 1分) 宝玉在蓼风轩巧遇妙玉与惜春下大棋,与其闲谈,几句略带双关的话就使得她心动脸热( 1 分)要从大观园回去时,妙玉更是笑说回去的路头都要迷住了,借此让宝玉送她。( 1分)晚上回想白天 宝玉的话,妙玉是一阵心跳耳热,坐禅时神不守舍,走火入魔。( 1分)事后医生救治,病略好,但神思

39、未复,有些恍惚。( 1分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 800字。 在一场欧洲篮球锦标赛中,保加利亚队就遭遇了这样的情况。当时,根据小组赛各队的胜负和得分情况,保加利亚队必须净胜捷克 7分才能出线。比赛开始后,两队旗鼓相当,拼得你死我活,当比赛还剩下 5 秒种即将结束的时候,保加利亚队领先 2分。但是,他们必须还要赢下 5分。 稍有篮球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即使你用最短的时间投进 3分,而对手 还有一次控制球权的机会,消耗掉剩余几秒简直易如反掌。这时,保加利亚队的主教练行使自己的最后权利,果断请求暂停。教练只是简单地向球员交代了两句,比赛继续开始。两位保加利亚队

40、员从底线开球后,然后将球带向中场。捷克队员已无心恋战,全部退回到自己的半场,唯一想做的就是在防守中消耗掉转瞬即逝的 5秒。这时,令人目瞪口呆的一幕发生了。带球的保加利亚队员突然转身,大步飞奔,纵身一跳,将球狠狠地扣进了自家的篮筐!在一片惊呼声中,哨声响起,双方战成平分。到底发生了什么?保加利亚人疯了吗?观众议论纷纷。直到加时赛开打的时候,所有 人才恍然大悟,原来,保加利亚人利用反常规的做法,赢得了加赛 5 分钟的宝贵时间。接下来,保加利亚队势不可挡,连连得分。捷克队呢,队员似乎仍然没有从刚才那奇特的一幕中清醒过来,士气低迷,毫无斗志,被打得只有招架之功。结果,保加利亚队一举超出对手 7分,顺利出线。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议论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书写规范,工整。 答案: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