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1届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卷 其他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9分) ( 1) _,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 2)故不积跬步, 。 ( 3) ,青雀黄龙之舳。 ( 4) _ _ ,只是朱颜改。 ( 5)芳与泽其杂糅兮, 。 ( 6)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晚有儿息。 ( 7) , 崖转石万壑雷。 ( 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 ( 9) ,泣孤舟之嫠妇。 答案: ( 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2)无以至千里 ( 3)舸舰弥津 ( 4)雕栏玉砌应犹在 ( 5)唯昭质其犹未亏 ( 6)门衰祚薄 ( 7)飞湍瀑流争喧 ( 8)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2、( 9)舞幽壑之潜蛟 文学名著阅读 【小题 1】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 A家中的觉新因为与同学们一道向督军请愿,被高老太爷训斥了一顿,不许再出门 觉慧常常吹箫,那种声音,似乎是直接从心灵深处发出来地婉转地哀诉,使得空气里充满了悲哀。原来他得知梅从宜宾回省城来了。 B裕华丝厂车间里全速力转动的几百部丝车突然一下子都关住了。被压迫者的雷声发动了! 吴荪甫 的裕华丝厂所有的丝车全部停工,愤怒的女工们要求赶走钱葆生、薛宝珠、屠维岳等人。他只好亲临工厂,工人们把吴荪甫的汽车包围住,后来,在屠维岳的帮助下,汽车从厂后门开走了。(子夜) C吴荪甫朝外站着,脸上
3、的气色和平时不同;他一眼看见李玉亭,招了招手,就喊道: “玉亭,请你到小客厅里去坐一会儿;对不起。 ” 端午节过去了,军阀混战一天比一天紧张,上海的公债市场波动不定,谣言四起。吴荪甫和杜竹斋的纠纷依然没有解决。李玉亭总打算做和事佬,他认为吴荪甫的刚愎自用是祸根。(子夜) D黑暗中隐约现出许多狞笑的脸。 这些脸向她逼近。有的还变成了怒容,张口向她骂着。她畏怯地用手遮住眼睛,又坐了下去。 夜深了,鸣凤在仆人下房里,静静地想着自己的命运和前途。这段文字描写她想到自己的归宿,感到恐惧而出现的情景。(家) E他们开始捶门,又叫 “三少爷 ”,也没有用。觉慧在里面大声说: “我不开。我屋里没有鬼 ! ”他
4、索性走到床前,躺下去,用手蒙住耳朵,不去听外面的叫声。 高老太爷病重,在陈姨太的提议下,开始为高老太爷捉鬼治病。当整个高公馆都笼罩在浓重的祈神活动之中时, “只有这两扇门是紧紧关住的 ”。 (家 ) 【小题 2】简答题。 (任选一题每题 l00字左右 )(5分 ) ( 1)家中有段话 -“觉民一个人在花园里踱了几个钟头,他问自己: 屈服呢?还是奋斗到底? 这个时候他有点踌躇了,因为决定了怎样行动以后便没有挽回的余地。 ”请问发生了什么事情,让觉民 “有点踌躇 “?事情的经过怎样? ( 2)请简述子夜中吴荪甫最后惨败的情节。 选( ) 答案: 【小题 1】 AC 【小题 1】( 1)高老太爷给觉
5、民订婚一事。( 1分)事情经过是:高老太爷六十六寿辰时,冯乐山要把侄女许配给觉民,高老太爷答应了,但觉民与琴相恋,坚决反对这件事。( 1分)可是高老太爷不答应,觉民向大哥、继母求助,可二人都没有办法。( 1分)后来在觉慧的支持下,觉民逃出了高家,到了同学家住下来,家里人怎么逼问觉慧,觉慧都不告诉他们觉民的住址。( 1分)直到高老太爷弥留之际,才答应取消觉民与冯家的亲事。( 1分) ( 2)吴荪甫孤注一掷,抛出 150 万公债与赵伯韬作最后的决斗。( 1 分)可是,赵已经掌握了吴的底细。紧要关头杜竹斋却趁他们压价时站到了赵的一边,大量扒进。吴荪甫倾家荡产,彻底失败了。( 2分)他绝望地用手枪准备
6、自杀,但并未开枪。( 1分)最后他与少奶奶登上了去外地避暑的轮船。( 1分) 【小题 1】 A. 觉新与觉慧两者位置应互换; C应是有纠纷的是吴荪甫和赵伯韬 ,对一个得 3分。 【小题 1】 5分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6分) 孟子曰: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 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 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 (孟子 离娄上 ) 注 节文:礼节,礼仪,在这里用作动词。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智的 B孟子认为能恭 C孟子认为,乐 D孟子认为人之实质
7、在于明白仁和义的道理且在行动上不背离。 敬地遵循礼仪侍奉父母,是礼的实质之一。 的实质是乐于依礼侍奉父母、顺从兄长。 所以手舞足蹈,是因为由礼、智产生了快乐并消除了厌恶的情绪。 (2)孔子曾说过 “人而不仁,如礼何 ”,结合上面选段简要分析孔盂对于 “礼 ”的看法有什么 相同点。 答: 答案:( 1) D (2)两者都认为礼与仁密不可分 (或 “仁是礼的思想核心 ”或 “礼的实质是礼 ”)。 (1分 )盂子讲要依礼节对待自己的父母和兄长;孔子也讲到礼是不能离开仁而单独存在的。 (2分 )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15分) 顶着橡树的牛犊 随着作品在欧洲的出版,索尔仁尼琴在世界文
8、坛的声誉日隆。 1970年,因为“在追求俄罗斯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时代所具有的道义力量 ”,索尔仁尼琴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文 学奖。但索尔仁尼琴得到苏联当局的明确警告:出去后就别想再回国。没有选择主动流亡的索尔仁尼琴致信斯德哥尔摩,出于个人原因放弃诺贝尔奖。 1973年底,以揭露十月革命以来 “非人的残暴统治 ”为主旨的古拉格群岛第一卷也在巴黎出版,集中体现了索尔仁尼琴反对强权和暴力、极力消除笼罩在自己国家头上不真实的神话和虚假印象、追求正义和真理的思想。但四年后,作为国际知名人士的索尔仁尼琴还是被迫出走他乡,并被剥夺苏联国籍,从联邦德国、瑞士一直流亡到美国。 有人说,索尔仁尼琴的声誉来自对苏联的
9、批评,他作为 “铁幕 ”以西的政治工具而 被过度吹捧。但事实上,即使受到西方各国的优待,索尔仁尼琴依然像自传牛犊顶橡树中牛犊那样,在铁幕那边横冲直撞, l978年,他在哈佛大学批评西方的演讲招致美国的围攻。而 l994年被叶利钦邀请回到故乡后,他又无情揭露俄罗斯社会现实并猛烈抨击当权者, 1998年拒领叶利钦总统颁发的圣安德列勋章。 “只要还活着,或者直到牛犊顶到橡树上折断了脖颈时为止,或者是橡树被顶得吱吱响,倒在了地上为止。 ”索尔仁尼琴这样形容自己,他这个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的牛犊,总是很不明智地、数十年如一日地用自己的脑袋和犄角狂热地顶向枝干庞大根 基深厚的橡树。 索尔仁尼琴就像巴尔
10、扎克所说的那样: “作家之所以成为作家,作家 (我不怕这样说 )能够与政治家分庭抗礼,或者比政治家还要杰出的法则,就是由于他对人类事务的某种抉择,由于他对一些原则的绝对忠诚。 ”俄罗斯女作家尤利兹娅认为,索尔仁尼琴是上一代作家中最后一位代表良知的作家,他能够改变社会进程,或至少影响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索尔仁尼琴自己也认为: “文学可以加速历史前进的脚步。 ”“出色的作家,不成功的政治活动家。 ”北京大学俄语系任光宣教授这样评价这位像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用文字和口号为俄罗斯命运奔走甚至受难 的文学家。 摩罗在巨人何以成为巨人中说: “领袖不只是代表人民,而且的的确确是由人民培养出来的。有什么样的
11、人民就会有什么样的领袖,从而也就有什么样的民族和社会。 ”在俄罗斯,之所以能产生像索尔仁尼琴、帕斯捷尔纳克等伟大的文学巨人,其原因就是有这样一群具有 “强烈的尊严意识和人道主义倾向 ”的知识分子,并在普通百姓中获得广泛支持。也因如此, 1994年之后的索尔仁尼琴甚至一度被视为俄罗斯未来的先知。 “他能得到俄罗斯百姓认同主要是在于他的使命感,在大家不敢说的时候他说了真话。这也是俄罗斯 200多年来的一个传统,无论知 识分子还是普通百姓。 ”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文学专家陈建华这样评价索尔仁尼琴。 总结自己的一生,索尔仁尼琴在牛犊顶橡树中说到: “我一生中苦于不能高声讲出真话。我的一生都在于冲破阻拦而
12、能够向公众公开讲出真话。 ”但令人唏嘘的是,随着年华无情流逝,当年的 “斗士 ”索尔仁尼琴也只能坐在轮椅上接见现任总统。 “索老的身体确实一日不如一日了。 ”和索尔仁尼琴相识并长期保持联络的北京大学任光宣教授这样说。 (摘自索尔仁尼琴:俄罗斯良知) 【注】亚历山大 伊萨耶维奇 索尔仁尼琴 (1918年 11月 12日 -2008年 8月 3日 ), 苏俄著名作家、政论家、历史学家、诗人、社会活动家。 l970年,他以揭露抨击苏联时政的古拉格群岛一书,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l974年,索尔仁尼琴被当局驱逐出境。苏联解体前夕,索尔仁尼琴获得平反, 1994年返回俄罗斯 ,1997年当选俄罗斯科学院
13、院士, 2006年获俄罗斯国家奖。 2008年 8月 3日晚因中风在莫斯科逝世,享年 89岁。 【小题 1】结合文章内容,下面不能说明索尔仁尼琴是 “顶着橡树的牛犊 ”的是 (5分 )( ) A 1970年,索尔仁尼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在世界文坛的声誉崇高。 B索尔仁尼琴在苏联大胆揭露统治者的专制与暴政,流亡西方受到优待,却又发表对西方不满的演讲。 C索尔仁尼琴的文字和思想能够影响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社会进程。 D索尔仁尼琴无情揭露俄罗斯社会现实并猛烈抨击当权者,并拒领总统颁发的勋章。 E索尔仁尼琴形容自己是个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的牛犊,总是狂热地顶向 “橡树 ”。 【小题
14、 2】请简析本文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 4分) 答: 【小题 3】你是如何理解索尔仁尼琴是 “上一代作家中最后一位代表良知的作家 ”的含义?( 6分) 答: 答案: 【小题 1】 AC 【小题 1】主要通过叙、议、评相结合的方法。文章记叙了索尔仁尼琴流亡西方前后,以及苏联解体回归俄罗斯以后的情况,并对此加以议论,再引用索尔仁尼琴的自述和他人的评论,突出索尔仁尼琴与政治家分庭抗礼,敢于讲真话,勇于批判的独立精神。 【小题 1】在俄罗斯文学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帕斯捷尔纳克等文学巨匠用文字和口号为俄罗斯命运奔走,索尔仁尼琴和他们一样,具有强烈的尊严意识和人道主义倾向。在大家不敢说真话的时候勇于冲破阻
15、拦而能够向公众公开讲出真话。尽管遭受痛苦与磨难,仍不辱使命,坚持真理与抗争,最终赢得世人的赞誉与尊重 。 【小题 1】都不是表述索尔仁尼琴像 “顶着橡树的牛犊 ”一样与政治家分庭抗礼,敢于讲真话,勇于批判的独立精神的。对一个得 3分。 【小题 1】方法 1分,简析 3分。 【小题 1】每点 2分,共 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性善论和中国的人治 如果说西方是沿着防范人的恶来设计它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观念的话,中国则是按照性善论来展开自己的政治体制和法律理念的。中国在战国的时候也曾发生过一场争论,讨论到底性善还是性恶。法家主张性恶,儒家主张性善,主张性恶的主张法治,主张性善的主张人治。
16、一开始是法治胜利了,因为秦始皇信 仰法家学说。但是恰恰是相信法治的秦王朝 15年就灭亡了,这就给了人们一个启示 搞法治是不行的,所以从汉武帝开始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性善观念就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这种性善到了南宋更加强化了,出现了一本启蒙读物 三字经,一开头就说,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 性善论和中国的人治观念有密切的关系,既然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所以治理国家就不靠法律,主要靠统治者榜样示范、以身作则,靠统治者的这种良心来治理国家。孟子说治理国家是不难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意思就是说你不是爱自己的父母 吗 你把自己爱父母的感情推广到爱别人的父母身上。你
17、不是爱自己的孩子吗 那么你把对自己孩子的感情推广到爱别人的孩子身上。所以中国的官员就有另一个称呼 父母官。 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治理国家就变成了道义模式。儒家的模式是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从正心开始,心先要正,然后要有诚意,善于分辨事物,之后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的人治论根源是对人性的一种善的假定。大家可能说,人是善良的,但是总得承认社会上总是有人不善,儒家解释说凡是人性不善的就不是人,儒家很简单地把人分为两类,一是君子,一是小人。 而小人就是禽兽,孟子说, “小人,禽兽也。 ”真正的人是君子,不是人的就是小人。其实在一个社会里相当一部分人既不是君子也不是小人,他是
18、一个中间状态,但是儒家认为不可能,不是西风压倒东风就是东风压倒西风,你要么当君子,要么当小人,小人不是人。人生下来不可能就当小人,但是君子要求高又当不了,所以没有办法就当伪君子。 有时候会感到很奇怪,中国一方面是儒家讲仁者爱人,但是儒家的刑法又非常残忍,比如凌迟,千刀万剐。你还会发现一些儒家代表人物,一旦当了官以后根本不是爱人,而是杀人不眨眼。孔子当了鲁国的司寇就杀少正卯;王阳明 也是杀人不眨眼;曾国藩是儒家代表人物,也是经常杀人;朱熹迫害自己的政治对手,手段非常残忍。这怎么解释 儒家说因为那些人都不是人,要用非人道对非人。 孟子举了两个例子证明人是善良的。一个小孩子快掉到井里,所有的人都会下
19、意识地去伸手抓他。这是孟子提出的证据。还有一个人性善良的证据是,任何一个人白天做尽了坏事,晚上躺到床上,月朗风清,想到白天做的事他就觉得不安。你说这怎么能证明呢 中国的儒学家不论证,他会举例子,举两个例子就证明了。西方文化重论证这一点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比较欠缺。性善论一成立就为中国古代的人治、德 治提供了基础。 (节选自中欧大讲坛人文卷,中信出版社 2009年 6月版 ) 【小题 1】下列对 “性善论 ”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 ( ) A “性善论 ”在中国并非一开始就居于主导地位。 B “性善论 ”其实是对人性的普遍真理的假设。 C儒家的 “性善论 ”施及的对象和范围都是有条
20、件的。 D如果没有 “性善论 ”,中国古代就不会有人治、德治。 【小题 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达,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 ( ) A秦王朝的灭亡,为性善观占主导地位提供了机会。 B在作者看来,伪君子是儒家学说对人们教育的结果。 C儒家代表人物杀人的行为说明其观念中对待 “人 ”和 “非人 ”判然不同。 D作者对孟子以事例来证明观点的论证方法是不以为然的。() 【小题 3】根据文意,作者对于 “性善论 ”持怎样的看法?( 3分) 答: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1】 B 【小题 1】 “性善论 ”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治国方式。 “性善论 ”有一定的副作用。 “性善论 ”的论证
21、并不充分有力。 【小题 1】假设关系不成立,故错。 【小题 1】判断错误, “伪君子 ”只是儒家学说造成的负面效果,并非有意教育的结 果。 【小题 1】每点 1分。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9分) 答谢民师推官书 近奉违,亟辱问讯,具审起居佳胜,感慰深矣!某受性刚简,学迂材下,坐废累年,不敢复齿缙绅。自还海北,见平生亲旧,惘然如隔世人,况与左右无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数赐见临,倾盖如故,幸甚过望,不可言也。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 “言之不文,行而不远。 ”又曰: “辞,达
22、而已矣。 ”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 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 !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谓雕虫篆刻者。其太玄、法言皆是类也,而独悔于赋,何哉?终身雕篆,而独变其音节,便谓之经,可乎? 屈原作离骚经,盖风雅之再变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可以其似赋而谓之雕虫乎? 使贾谊见孔子,升堂有余矣;而乃以赋鄙之,至与司马相如同科。雄之陋如此比者甚众,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因论文偶及之耳。 欧阳文忠公言 ,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
23、。纷纷多言,岂能有益于左右,愧悚不已。 所须惠力法雨堂两字,轼本不善作大字,强作终不佳,又舟中局迫难写,未能如教。然轼方过临江,当往游焉。或僧有所欲记录,当为作数句留院中,慰左右念亲之意。今日至峡山寺,少留即去。愈远,惟万万以时自爱。 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坐废累年坐:因为 B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质:形式 C若正言之正:正确 D至与司马相如同科同科:相提并论 【小题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小题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在文中对 “辞达 ”和 “文采 ”的关
24、系进行了阐述,认为只要达到了 “辞达 ”,那么 “文采 ”也就自然而然地跟着而来并且用之不竭。 B苏轼在文中对杨雄鄙薄辞赋的错误进行指评,指出他错就错在不从作品的思想内容出发,而单纯从文章的形式上去结论。 C苏轼在文中对谢民师诗文的推重,实际上是对自己文学创作见解的肯定。即文学创作一方面要追求表达的最大自由,应该承 “行云流水 ”一样生动活泼而没有限制,另一方面它又要以 “止于所不可不止 ”为条件。 D本文倡导文理自然,要求作家深切体物,排斥内容浅易而为艰深之文,表现苏轼单纯的文学见解。 【小题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 (1) 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
25、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 (3分 ) 译文:_ (2) 屈原作离骚经,盖风雅之再变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可以其似赋而谓之雕虫乎? (3分 ) 译文:_ _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1】 B 【小题 1】 A 【小题 1】 (1) 探求事物的奥妙,就象系风捕影那样难,能够在心里清楚地了解所写事物的人,大概千万人中也遇不到一个,何况是能够用口说和手写把事物都表达得清楚明白的人呢? (2) 屈原作离骚,是风、雅的再次衍变,即使与日月争光也是可以的;能够因为它象赋而说是雕虫小技吗? 【小题 1】直接 【小题 1】 A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代词,它
26、的。 B都是连词,表顺接。 C竟然;表判断。 D介词用;连词来。 【小题 1】文中 “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是说,文章达到了 “辞达 ”, “文采 ”就不可多用。 【小题 1】( 1)每短句各 1分。 ( 2)可以 1分,句意 2分。 译文 苏轼启:最近分别后,多次承蒙来信问询,详细了解了你的日常生活很好,深感安慰。我生性刚直(待人)简慢,学识迂腐才智低下,因被贬而废置多年,不敢再与官宦们并列。自从渡海北归,会见平生的亲戚故友,惘然好像不是一个时代的人,何况与你过去没有一天的交情,怎么敢希求结交呢?几次蒙你亲自见临,一见如故,喜出望外,不是言语可以表达的。 你给我看的公事文件和诗赋杂文
27、,都看熟了。他们大都象行云流水,本来没有固定的形式,而常常起于所当起的地方,常常停于所不可不停的 地方,文理自然,姿态富于变化。孔子说: “语言如果没有文采,流播不会很远。 ”又说:“文辞能够达意就可以了。 ”既然说能达意就够了,就怀疑好像不用讲究文采,这是很不对的。探求事物的奥妙,就象系风捕影,能够在心里清楚地了解所写事物的人,大概千万人中遇不到一个,何况能够口说和手写都表达得清楚明白的人呢?这就是所说的辞达。辞到了能够达意,那么文采就不可多用了。 扬雄好用艰深的辞句,来装饰肤浅简单的道理,如果(把这样的道理)直接说出来,那么就人人都知道他的肤浅了。这正是他所说的 “雕虫篆刻 ”。他的太玄、
28、法言都属 于这一类。可是(扬雄)只悔恨曾经作赋,为什么呢?!他一生雕琢字句只变更了写赋的音节,便称之为 “经 ”,可以吗?屈原作离骚,是风、雅的再次衍变,即使与日月争光也是可以的;能够因为它象赋而说是雕虫吗?假使能让贾谊见孔子,(孔子会评论贾谊的道德学问) “升堂 ”有余(可以 “入室 ”)了。而扬雄因为贾谊写过赋就轻视他,竟将之与司马相如相提并论,扬雄象这类见识浅陋的事例很多。这只能与那些有识的人讲,很难和一般人说明的。这是谈论文章偶尔谈及罢了。 欧阳文忠公说:文章就象精金美玉,在市场上有一定的价格,不是什么人用嘴巴能够定贵贱的。拉拉杂杂说了那么多,怎么能有益于你呢,惭愧惶恐得很。 你所要我
29、给惠力寺法雨堂写几个字,我本来就不善于写大字,勉强写也终究写不好;并且在船上狭窄难以书写,未能按你的嘱咐办。然而我正要经过临江,定当前去游览,或许僧人要让我写录些什么,我会写几句留在院中,来安慰你的思亲之意。今天已到峡山寺,稍稍停留就离开了,越来越远了。只望你千万时时爱护自己身体,不再赘述。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 行人芳 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 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 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 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此诗作于开成四年( 839)春,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
30、做官的杜牧即将离任,回京任职。他的朋友、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要到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潜山)去,诗人便先为他送行,并赋此诗相赠。 ( 1)首联描绘了一幅 图(限四字),有什么作用?( 2分) ( 2)请从景情关系上赏析本诗( 4分) 答案:( 1)春郊送别(春日送别、初春送别也算对) 这联不只是写景而已,它还交代了送行的时间、环 境,渲染了分别时的气氛。 ( 2)( 4分)乐景写哀情,用江南的一切都充满着生机和希冀的美景及朋友(裴坦)的倜傥风流和热情自信,反衬自己宦海浮沉,不得意的满腹愁情,表达了一种送别朋友之后的空虚无着、怅然若失的伤感之情。 语言表达 有位老者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风吹雨打不回头
31、,力瘁筋摧勿怨尤。何必计较鞭加背,此生原是拓荒牛。 ”这首诗可以想象成若干电影镜头,前两个镜头的脚本已经写出,请续写最后一个特写镜头。 (特写是一种电影艺术手法,把人和事物的局部放大、突出,造成清晰而强烈的视觉形象。 )要求: (1)想象合理,与上面的 镜头相连贯; (2)能表现拓荒牛的精神风貌; (3)字数不超 80 个字。( 3 分) 远景:灰色的天幕下,广袤荒芜的原野一直铺展到天尽头。风冷冷地吹着,冰凉的雨斜斜地打在地上。若有若无的绿意浮在空气中,一块块黝黑的泥土被一片片地翻开来。 近景:一个农夫,戴着斗笠,穿着蓑衣,扶着犁,在齐膝深的泥土里艰难地行走着。手中的皮鞭高高举起,猛地一挥,在
32、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发出“啪 ”“啪 ”的鸣响。 特写: _ _ 答案:(特写 :)牛弓着腰吃力地往前走,喘着粗气。它的头微微低着,木轭深深勒紧脖根,肩峰上的牛毛在冷风中抖动。但是,它的眼睛热切地直视着前方,透着一股犟劲、韧劲和顽强不屈的精神。 阅读下列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7分) 材料 1:中国青年报社日前进行一项家教调查,讨论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谁承担了更多的教育责任 ”的问题。结果为: 46的人选择了母亲, 28.7的人表示 “父母均担 ”, 11.4的人选择了其他,仅有 3的人表示是父亲。 材料 2: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家教中存在不少问题,尤以父教缺失为最。其原因大致有几种:生
33、活压力大, 男性忙于赚钱养家;男性的职业压力更大,无暇他顾;观念形成的问题;整个社会不重视男性教育。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 2分) 答: _ (2)你对上述材料涉及的问题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 5分) 答: _ _ 答案:( 1)我国家教中母教偏重、父教缺失的问题严峻。 ( 2)示例一:在家教中,父教与母教同样重要。父母是孩子的第 任老师。孩子最早是从父亲身上观察和思考怎样做男人,从母亲身上观察和思考怎样做女人的,父母别无选择地要成为孩子的榜样。 示例二:在家教中,应纠正父教缺失的不良倾向。父教缺失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意识到父教在子女教育中的重大作用。为人之父要承担家长责任,严于
34、律己,再忙也不能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要多跟孩子沟通,关心孩子成长。 示例三:过多地依赖母教而缺乏父教,会造成男孩女性化的倾向,从而缺乏勇敢担当重任的精神。不管男 孩女孩,都不能缺少父教。父亲会让男孩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也会让女孩更具有自立精神。 作文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道旁树被斫去许多枝丫,修剪成特定的形态,引得路人止步赞叹不已。 道旁树伤心地说: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 正在修剪的园丁安慰说: “美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 正当两人争论不休时,路人提出了建议:你们两个对换一下吧。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侧面或者一个角度构思作文,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少于 800字。 答案:答案:不一,属于开放性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