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cleanass300 文档编号:316013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4.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2-2013学年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2-2013学年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2-2013学年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2-2013学年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二 12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每对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 刹 那 /千年古 刹伺 候 /伺 机而动 薄 利 /日 薄 西山 B 辟 易 /鞭 辟 入里号 召 /昭 告天下史 乘 /千 乘 之国 C拖 累 /连篇 累 牍 载 体 /载 誉归来 间 架 /间 不容发 D 强 颜 /强 弩之末 冠 名 /冠 盖云集 露 面 /崭 露 头角 答案: C 试题分析: A. ch, c/s, b; B. b/p, zho/zho, shang; C. li, zi , jin ;D.qing/qing, gun/gun

2、, lu/l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点评:本考点注意考查识记、辨别能力,一般不要求拼写,考查重点在声母、韵母的辨读上,近几年语音试题主要考查多音字、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异形字和其它容易误读的字。复习时应以课本中 2500个常用字和次 1000个常用字为主。 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闻有声自西南来者 A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B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 C胡为而来哉 D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答案: B 试题分析:例句是定语后置句。 A. 判断句、被动句; B. 定语后置句; C. 宾语前置句; D. 判断句。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3、 点评:要想掌握特殊句式,首先要了解现代汉语句子成分,古汉语特殊句式一般包括:主谓倒装、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被动句,对于特殊句式类型也可以记住句式标志。本题涉及到了四种。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活用情况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徐孺 下 陈蕃之榻 屈 贾谊于长沙 B梁以此 奇 藉 砭 人肌骨 C此天之 亡 我 目 吴会于云间 D无不 膝 行而前百忧 感 其心 答案: A 试题分析: A. 下:使动用法,使 放下;屈:使动用法,使 屈身。 B. 奇:意动用法,认为 特别;砭:名词作动词,刺。 C. 亡:使动用法,使 灭亡;目:名词作动词,看。 D. 膝:名词作状语,用膝盖;感:使动

4、用法,使 感慨。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 点评:词类活用主要考查名词、动词、形容词三类词性的词类活用,作此类题型,要熟悉各类词的各种活用类型,其次还要不断总结活用规律。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草拂之而变色 /襟三江而带五湖 平明,汉军乃觉之 /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 A两个 “而 ”相同,两个 “之 ”也 相同 B两个 “而 ”相同,两个 “之 ”不同 C两个 “而 ”不同,两个 “之 ”相同 D两个 “而 ”不同,两个 “之 ”也不同 答案: C 试题分析:而:连词,表顺接 /表并列;乃: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点评:

5、文言虚词考查的范围是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8个,要求能既够辨别词性(用法),又能够理解其意义。因此需要学生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注意整理总结。本次所考虚词紧扣考纲要求。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A 披 绣闼披:打开 躬 逢胜饯躬:亲自 B宇文新州之 懿 范懿:美的、好的烟 霏 云敛霏:很盛的样子 C亦何 恨 乎秋声恨:埋怨以兵法部 勒 宾客及子弟勒:统率 D骑能 属 者百余人耳属:跟随自矜功 伐 伐:讨伐 答案: D 试题分析:伐:功劳。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用法。 点评:紧扣课本的基础知识,对

6、于实词的掌握,主要从平时入手,注意积累一词多义,特殊的义项做重点记忆。本题一般用代入法是最快捷的方法,代入后可以从语法角度、语意角度考虑正确与否。 下列各项中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两位律师指出,根据法庭调查的事实和新城分局刑警队出具的书面证明材料看,王宣是在并未被采取强制措施时就交代了自己的罪行。 B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复排的大型历史话剧蔡文姬定于 5月 1日在首都剧场上演,日前正在紧张的排练中。 C湖南省历史博物馆近日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该馆展出了数以万计的八千年前新出土的栽培稻。 D有关商品房质量的投诉,这些年一直居高不下,原因之一就是目前建设中大量采用的现场浇铸施工工艺使

7、得施工质量难以控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 A. 结构混乱(句式杂糅), “根据 看 ”,可以把 “根 据 ”改为 “从 ”,或者删去 “看 ”。 B. 不合逻辑, “日前 ”指几天前,与 “正在 ”矛盾,应该为 “目前 ”。 C. 定状语语序不当,应将 “新出土的 ”调至 “八千年前 ”。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 点评:修改病句要清楚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首先从句子主干入手,如果主干没问题,然后分析修饰语和中心语的搭配,除了理论之外还需要语感。所以语感的培养对语文很重要。 下列各句中 ,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2分 ) A杨振宁教

8、授对别人把他和什么歌星 同日而语 ,估计不是不屑一顾就是 一笑了之。 B小夫妻俩背井离乡,从山西来到江苏,白手起家,盘下一家小面馆,通过几年的 惨淡经营 ,小面馆的生意煞是红火。 C日本右翼政府无视历史,无视中国政府的警告,对中国领土钓鱼岛实行 “收购 ”“国有化 ”,我国政府派出公务船、科考船以至海军船到钓鱼岛海域我领海及专属经济区巡航、执法、维权,这是天经地义、 无可厚非 的。 D当人们纷纷向灾区人民捐钱捐物的时候,你却无动于衷, 细大不捐 ,这样做,不感到羞愧吗? 答案: B 试题分析: “同日而语 ”指同一事物,不同时间的比较。这里应用 “相提并论 ”, “相提并论 ”,是指把不同的事

9、物不加区别的混在一起来谈论或对待。 “无可非议 ”,前提是做得好,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做得妥当。 “无可厚非 ”,前提是做的不是很好,但不能过分责备。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可以谅解。 .细大不捐:小的大的都不抛弃。望文生义。 B. “惨淡经营 ”指费尽心思、辛辛苦苦的经营筹划,后指在困难的境况中艰苦地从事某种事业。常被错用于经营得不好。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点评:成语运用题在高考中 属必考题。考查成语一般采用选择辨析题型,要求直接辨析成语在句中运用恰当与否,没有提供可作比较的两者。这就对考生了解成语词义,掌握辨析方法,理解和把握语境的要求更高。解题难度加大了,更

10、有利于检测考生灵活运用成语的能力。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布署萦绕响遏行云捷然不同 B厮打桎梏坐壁上观破釜沉舟 C阻梗谛造砭人肌骨防御攻事 D陷阱融洽惨淡栗冽耳熟能详 答案: D 试题分析: A. 部署、截然不同; B. 作壁上观; C. 缔造、防御工事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点评:本考点考查的对象主要是常见字、常用字、易混字,特别是易混字,即因音近、形近或音义相近而容易混淆的常见、常用字。考查的重点是音形相近易混的词语、成语或熟语。所设置的别字误区多与生活实际关系密切,干扰性强,迷惑性大,不易直接作出判断。但只要我们识记时联系意思去记,就问题不大。

11、 现代文阅读 访北大教授钱理群 钱理群,北京大学资深教授,生于 1939年,中国内地最具影响力的人文学者之一,被视为北大的神话和传奇。 记:印象中古人立传必歌功颂德,您怎么看自己写的这本我的精神自传? 钱:我的精神自传没有歌功颂 德,应该只是一本个性化非常鲜明的思想学术人生自传,更是一部结合我个人身心创痛和研究心得,来总结 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思潮的变迁和中国经验的得失,反省思想界、知识界、学术界所遭遇的大问题、大困境,表达一个真正知识分子的立场和追求的东西。 记:您觉得进入上世纪 9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出现的哪些新问题值得反思? 钱:知识分子在 90年代后出现了新问题,那就是知识分子与民众的

12、分离。首先是生活本身的变化,知识分子自身越来越贵族化,越来越脱离中国的土地,特别是两极分化之后知识分子越来越关注自己,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一种自恋、自怜 、自娱之中,而忽略了身外的广大的世界。而且在发展过程中也有知识分子把知识分子与民众关系的问题推向极端,在他们心中,民众就是暴民,民众总是非理性的。这就导致了知识分子与民众的分离。 记:从上世纪 80年代以来,我们一直期待能出一个像鲁迅那样有知识分子精神的人,您觉得有可能吗? 钱:我们年轻的时候,所有人类文明都在被批判,所以我们的知识结构有非常严重的缺陷,跟鲁迅那个年代不能相比。知识结构有缺陷,生存状态紧随其后,暴露出致命的问题,所以我们这一代是最

13、没趣味的、最没文化的一代,就是这样一个差距,导致我们不太可能再出 现鲁迅这样的人,至少在我们这一代不会有。我在北大每年都要讲鲁迅,都受到学生的欢迎。这说明,喜欢思考问题的人还是很多的,他们对鲁迅的态度可以分成两派,一派接受鲁迅,另一派不接受鲁迅,但我发现,这与学生个人的生命选择有关系,一部分人选择 “生命之轻 ”,他们就难以接受鲁迅,另一部分人选择 “生命之重 ”,他们就接受鲁迅。 记:您曾是被北大学生投票直选出来的 10位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退休 5年,您现在可以评价一下目前北大的状态吗? 钱:就目前北大的现状,我只能说她已经和我们理想的北大渐行渐远了。北大的很多传统已经被摒弃。令 人焦虑的

14、是现在的中学教育与升学无关的不教,大学与就业无关的不教。这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这完全与做学问相违背。大学不能成为职业学校,也不是一个取得就业资格的地方。这样发展下去的话,大学就失去了最根本的东西,这就是学术和精神。 【小题 1】上世纪 9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出现了什么新问题?试分条概括出现的原因。( 6分) 【小题 2】钱理群为什么认为现今出一个像鲁迅那样的人不太可能?( 6分) _ 答案: 【小题 1】知识分子在 90 年代后出现了新问题,那就是知识分子与民众的分离。( 2分) 知识分子贵族化,脱离民众。 知识分子过于关注自己,而忽略了包括民众在内的身外的世界。 有的知识分子把知识分子与民

15、众关系的问题推向极端,认为民众总是非理性的(每 点 2分,以上三点答对两点即可得满分) 【小题 2】 知识结构有缺陷。成长的时代,所有人类文明都在被批判,跟鲁迅那个年代不能相比。 生存状态有问题。是最没趣味的、最没文化的一代,和鲁迅那个年代比有差距。 部分选择 生命之轻 的人,难以接受 鲁迅。(每点 2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首先要审清题,本题是两问,包括问题和原因。问题:知识分子与民众的分离。原因:注意 “这就导致了知识分子与民众的分离 ”中的 “这 ”是上文内容,因此本答案:只需从上文筛选整合即可:知识分子贵族化,脱离民众。 知识分子过于关注自己,而忽略了包括民众在内的身外的世界。

16、有的知识分子把知识分子与民众关系的问题推向极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点评:这是一道筛选信息、整合信息的题,要想答对,首先要根据题干要求,必须把答题区间找对,从中筛选出对答案:有帮助的信息,然后还要会概括 ,要点要简洁,尽量使用文中词语。本题答案:比较有条理,有根有据,很好。 【小题 2】 试题分析: “我们年轻的时候,所有人类文明都在被批判,所以我们的知识结构有非常严重的缺陷,跟鲁迅那个年代不能相比。知识结构有缺陷,生存状态紧随其后,暴露出致命的问题,所以我们这一代是最没趣味的、最没文化的一代,就是这样一个差距,导致我们不太可能再出现鲁迅这样的人,至少在我们这一代不会有。 ”从中看到

17、,作者主要表述了两个意思:知识结构有缺陷:成长的时代,所有人类文明都在被批判,跟鲁迅那个年代不能相比。生存状态有问题:是最没趣味的、 最没文化的一代,和鲁迅那个年代比有差距。 “一部分人选择“生命之轻 ”,他们就难以接受鲁迅 ”。 考点:分析文本的主要观点。 点评: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题思路: 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 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 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花 事 潘向黎 (1)三月里,不记得是哪一天了,到花园一看,母亲种的贴梗海棠开了。白色的,很柔

18、,花瓣圆圆的,很润,是江南娇小女儿态,居然冲寒而来,让人心头一热。连续两个月反反复复的病好像好了起来。 (2)三月底,樱花开了。特地去复旦南区看,原先最大的一株,不知道为什么少了很粗的一枝,不知道是台风刮断了,还是砍掉的。这一来就不成气势了,一瞬间的失望几乎变成气愤。真是不如不来,不来的话,这里的樱花在记忆中照旧浮一片云霞。 (3)可是若是不来,待到花期过了,肯定以为是人辜负了花。谁知却是花辜负人。可是那么美妙,那么短暂, 比起辜负来,还 是宁可被辜负吧 。 (4)四月中旬。竟不知道自己住的小区里有樱花。就在后面一个自行车棚前面,有三大棵,是日本晚樱,似乎又叫八重樱的,一棵白色,两棵粉色。想必

19、是自己也知道是迟了,于是格外盛大地开了,在花下仰了头看,一层花上面还是一层花,竟是花天。让人薄醉的明媚梦境,难怪 “花天 ”是和 “酒地 ”连在一起。 (5)想起上一次这样仰看樱花,是几年前在扬州的徐园,就在院子门内一侧,牡丹正开,盛大无比,色泽灼人,上面居然一棵樱花,密密盖住了天,这种搭配在别处从未见过,给人的感觉足够奇异,简直有几分妖魅。人坐在中间的石凳上,眼睛被花光照得晕眩,只好闭上,还觉花气填满了肺腑。人生到此,还有什么愿望?大概只有一个:希望这个梦不要醒来。 (6)但是樱花还是谢了,最初几瓣飘落,就让人担心风雨。但是风雨该来的时候还是来了,于是樱花雪一阵比一阵密。一夜风雨之后,出门时

20、倒吸一口气,台阶下,堆了一堆的粉色花瓣。 (7)本来想改后主词一个字, 叹一句:砌下落樱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8)正好我白发苍苍的母亲走过樱花树,抬头说: “不要这样嘛。 ”我就觉得不必说了。 (9)今年天暖得疯疯癫癫,花期都乱了,还没到谷雨,牡丹都开过了。好不容易到了植物园,人家告诉我,牡丹都谢了。心想,只要还有三四朵,让我看看,也算没白来这一趟。到了一看,十停里谢了七八停,开着的那些也是萎靡。 (10)站在这样的园中,才明白什么叫大势已去。 (11)牡丹是热闹到不避杂乱的花,红的,粉的,紫的,白的,黄的,还有一种接近黑色的紫绛。花前的小牌子都写了品种名,无心看。没有花,秃秃 地光知道名

21、称做什么用?若有花时,更不需要了,它本身就是最好的说明。 (12)这有点像爱情,爱着的时候不需要任何概念和定义,不爱了,多少种界定和解释都不能挽救。 (13)那么,地上的花瓣是没有结果的爱情,而那些没有花只剩名称的植株,是无爱的婚姻。 (14)春天是一年中最让人心烦的季节。伤感细密而粘稠,有时让人觉得自己脆弱到可耻。 (15)春暖花开?不,春天是花谢的季节。你不会在别的季节里,看到这么多的花凋谢。 (16)许多花争先恐后地开了,然后谢去,一场场花事是一个个陷阱,等着我们的心情陷进去,防不胜防。 (17)对人,为了躲避散时惆怅,你可以不聚,可是对花,你能怎么样?那花该开时就开了,你不能不看,不能

22、不爱,那花该谢时就谢了,丢下你狼藉满地的心情。 (18)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谁不怜?可是怜又能怎么样呢? (19)为了想躲过心痛,其实不要花开。但是春天一到,偏偏花开,偏偏花谢。 (20)五月六日,立夏。 (21)昨天半夜,或者说今天的凌晨,起风了,然后打起了雷,怪不得昨天开始头疼。雨下下来了,头渐渐不疼了。起来出门,看到第十宿舍围墙外的地上,一片雪白的细碎落花。那几棵绣球不落则已,一落就到了这步天 地。 走近了看,五瓣五瓣的,依然精细着,像满地的小篆,曲曲折折的心事无人能懂。比起 “立夏 ”这个抽象的节气,这满地的雪白小篆,更加让人彻悟,春天过去了。 (22)过去也就过去吧。一千

23、个春天都凋零了,一万场悲喜都凋零了,多少代看花人都成了别人的追忆。 【小题 1】第 (5)自然段中写观扬州徐园樱花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 【小题 2】赏析第 (21)自然段划线的一段文字。( 6分) 【小题 3】作者通过春天的花事的描述,寄寓了哪些人生感悟?结合全文,加以概述。( 6分) 【小题 4】第( 3)段中,作者说 “比起辜负来,还 是宁可被辜负吧 ”,这句话应如何理解?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请阐述你的理由。( 6分) 答案: 【小题 1】描绘了 “八重樱花之盛景 ”,表现自己对花天美景的陶醉之情,为下文抒写樱花凋谢的伤感之情作铺垫。 【小题 2】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

24、写出绣球花凋零落地的情形,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春天逝去的伤感之情。通过对比手法,揭示时光必然流逝的道理,也表达了作者的旷达之情。 【小题 3】( 1)美丽往往是短暂的,我们不应错过。 ( 2)人世沧桑,世事无常,有些东西是无可挽留的。 ( 3)爱情和婚姻时常隔离,很难完美地结合在一 起。 ( 4)对于那些逝去的美好,那些无可挽留的事实,坦然待之。(答到三点即可得 6分) 【小题 4】( 1)宁可花辜负人,人不可辜负花;( 2)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 3分)不赞同:尽管鲜花是美好的,但如果我们看不到鲜花盛开的美景,就不必浪费时间和精力。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很多,而人生短暂,我们应该理

25、性地追求心目中美好的目标,而不能为了一个飘渺的希望辜负美好的时光。 赞同:因为鲜花是美妙的,开放的时间又是短暂的,所以主动赏花时必须的,即使看不到鲜花盛开的美景,也不必为此感到遗憾,主动赏花不在于是否欣赏到美景 ,是否被花辜负,而是为了从追求的过程中获得生活的乐趣、体现人生的价值。( 3分,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 1】 试题分析:从内容角度来看,第 (5)自然段描绘了 “八重樱花之盛景 ”,表现自己对花天美景的陶醉之情。从结构角度来看,下文写了樱花凋谢的场景,本段的“八重樱花之盛景 ”为下文的伤感做铺垫。 考点:分析文段作用。 点评:针对某句话或某段话在文中的作用,结构上,明确子或段落的位置,

26、放入全篇中,结合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然后阐述其具体作用。内容上,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因为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 思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写的,所以字里行间一定充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做此类题最重要的一点是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小题 2】 试题分析: “像满地的小篆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地的樱花比作小篆,形象生动地写出绣球花凋零落地的情形,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春天逝去的伤感之情。 “曲曲折折的心事无人能懂 ”与雪白小篆让人领悟做对比,揭示时光必然流逝的道理,也表达了作者的旷达之情。 考点:赏析文学

27、作品的语言。 点评:题干中要求 “赏析 ”重要语句 ,答题时就应从艺术手法和思想内容两个方面入手。可采用语境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和寻找解释说明法。阅读语段中往往是先有一句较为重要的话 ,然后再通过举例说明或其他方式进行解释说明。要理解这句话 ,自然要通过这些例证性的例子或解释性的语句来寻找答案:。 【小题 3】 试题分析:首先根据提干要求,锁定答题区间,即全文。 “比起辜负来,还是宁可被辜负吧 ”从中的感悟是宁可花辜负人,人不可辜负花。 “下落樱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从中的感悟是:人世沧桑,世事无常。 “地上的花瓣是没有结果的爱情,而那些没有花只剩名称的植株,是无爱的婚姻 ” 从中的感悟是:

28、爱情和婚姻时常隔离,很难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点评: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首先划定答题区间,然后提取有效信息,删除庞杂信息,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归纳。注意答案:要周详、全面,忠于原文。 【小题 4】 试题分析:首先解释这句话:宁可花辜负人,人不可辜负花,花是美好事物的象征,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本题第二问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可以是赞同,也可以是不赞同,但是无论哪种观点,都应有充分的理由。 考点:探究文章某些问题。 点评:探究性试题并不神秘,总体来说它属于 常规性试题,只是要求理解的深刻一点,思考的周全一点,做好此类题目,研究文本是基础,不求面面俱到,但求

29、有理有据。既要结合文本,又要联系实际,二者缺一不可。 文言文阅读 患盗论 宋 刘敞 天下方患盗。或问刘子曰: “盗可除乎? ”对曰: “何为不可除也?顾盗有源,能止其源,何盗之患? ”或曰: “请问盗源? ”对曰: “衣食不足,盗之源也;政赋不均,盗之源也;教化不修,盗之源也。一源慢,则探囊发箧而为盗矣;二源慢,则操兵刃劫良民而为盗矣;三源慢,则攻城邑略百姓而为盗矣。此所谓盗有源也。 ” 丰世无盗者,足也;治世无赋者,均也; 化世无乱者,顺也。今不务衣食而务无盗贼,是止水而不塞源也;不务化盗而务禁盗,是纵焚而救以升龠 也。且律:使窃财者刑,伤人者死,其法重矣;而盗不为止者,非不畏死也,念无以生

30、,以谓坐而待死,不若起而图生也。且律:使凡盗贼能自告者,除其罪,或赐之衣裳剑带,官爵品秩,其恩深矣;而盗不应募,非不愿生也,念无以乐生,以谓为民乃甚苦,为盗乃甚逸也。然则盗非其自欲为之,由上以法驱之使为也。其不欲出也,非其自不欲出,由上以法持之使留也。若夫衣食素周其身,廉耻夙加其心,彼唯恐不得齿良人,何敢然哉?故惧之以死而不惧,劝之以生而不劝,则虽烦直指之使,重督捕之科,固未有益也。 今有司本源之不恤,而倚办于牧守,此乃藏武仲所以辞不能诘也 。凡人有九年耕,然后有三年之食;有三年之食,然后可教以礼义。今所以使衣食不足,政赋不均,教化不修者,牧守乎哉?吾恐未得其益,而汉武沈命之敝 ,殆复起矣。故

31、仲尼有言: “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推而广之,亦曰: “用兵吾犹人也,必也使无战乎! ”引而伸之,亦曰: “禁盗吾犹人也,必也使无盗乎! ”盍亦反其本而已矣。 爰自元昊犯边,中国颇多盗,山东尤甚。天子使侍御史督捕,且招怀之,不能尽得。于是令州郡: “盗发而不 辄得者,长吏坐之。 ”欲重其事。予以谓未尽于防,故作此论。 (选自宋文鉴卷九十五,有删改) 注解: 升龠( yu):都是象酒杯一样的容器。 藏武仲句:藏武仲是周代春秋时鲁国大臣。作者引用这个典故的意思是:如果说牧守捕盗不力是有罪当罚,那么朝廷不去正本清源,养成盗贼,不是一样有罪当罚吗? 沈命之敝: “沈命法 ”是汉武帝时颁布的一

32、项法律,规定 “盗贼起,不发觉 ”,或捕盗不力者,就将有关大小官员一律处死。结果引发因官员怕治罪而相互隐瞒,以致盗贼更多,称作 “沈命之敝 ”。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 项是( 3分) A一源 慢 ,则探囊发箧而为盗矣慢:缓慢 B为盗乃甚 逸 也逸:闲适、安逸 C彼唯恐不得 齿 良人齿:排列,列入 D用兵吾 犹 人也,必也使无战乎犹:如同,和 一样 【小题 2】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不赞成对盗贼采用 “严刑峻法 ”的理由的一组是( 3分) 三源慢,则攻城邑略百姓而为盗矣。 今不务衣食而务无盗贼,是止水而不塞源也。 非不愿生也,念无以乐生。 有三年之食,然后可教以礼义

33、。 而汉武沈命之敝,殆复起矣。 A B C D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主要说明 “盗 ”的产生是由于 “衣食不足 ”、 “政赋不均 ”、 “教化不修 ”,一句话,是 “由上以法驱之 ”造成的。 B本文着重指出,如果不解决盗贼出现的这些根本问题,任何严刑峻法,残酷镇压,以至招安诱骗,都只能更加激起百姓的反抗。 C本文写作虽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但文中用大量的事实,生动的语言,论证了官逼民反这一客观的现实。 D作者引用孔子的名言,其主要用意是借此说明:做州县长官的捕获了盗贼,如果不如实公正的审理判决,就会激起更大的社会矛盾。 【小题 4】把文中

34、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 1)故惧之以死而不惧,劝之以生而不劝。( 3分) _ ( 2)天子使侍御史督捕,且招怀之,不能尽得。( 3分) _ _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C 【小题 3】 D 【小题 4】( 1)所以用死威胁他们却不能让他们害怕,用活命劝勉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感激奋发。 ( 2)天子派遣侍御史督察逮捕,并且对它们加以招安,也不能全部平息。 【小题 1】 试题分析: A项 : “慢 ”应释为 “玩忽,轻视 ”。 考点:理解文言文中常见实词的含义。 点评:要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一是识记和累积,掌握文言实词的基础知识;二是学会推断。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

35、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 能形成较高的阅读能力。推断方法如下: 1.根据学过的课内实词来推断词义。2.使用组词法来推断词义。 3.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推断词义。 4.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 5.根据字形推断词义。 6.语境分析推断。 【小题 2】 试题分析: . 是盗贼出现的一个原因; 是说明在衣食足的基础上才能对百姓施以道德教化 。 考点:筛选文中信息。 点评: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选文多为人物传记类文段, 这类选文往往涉及到多个人物、 多件事情;因而命题人在设计干扰项时,就时常采取 “张冠李戴 ”的方法,即把乙人物所做 之事 “嫁接 ”到题干指定的甲 人物身上,从而造成了表现对象的

36、错位。 【小题 3】 试题分析: D.作者引用孔子的名言,其主要用意是借此说明平息盗贼根本的办法是要根绝盗贼产生的社会土壤。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点评:此类题实际上是对文言文文意的概括和分析,它的一般解法就是比对排除法:将选项所涉及的内容在原文中找到,归纳出原文的文意,然后和选项进行比对,从而辨别出正误。只是各选项对错误处的设置比较细腻,所以做题时要细致。 【小题 4】 试题分析:注意得分点:( 1) “惧之以死 ”“ 劝之以生 ”介词结构后置;惧:使动用法,使 害怕;劝 :使动用法,使 感激奋发。 ( 2)使:派遣;怀:安抚;尽:全部。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点评:本

37、题翻译的两个句子,需要注意的是实词的理解,考生必须把语句放在上下文语境中进行理解,以提高正确率,还要注意语句通顺,考虑句式的特点,有的还要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有的语气要体现出来,翻译出来的句子要简明通顺。 【文言文参考译文】 天下正在忧心盗贼峰起。有人问我说: “盗贼之乱可以清除吗? ”我回答说: “为什么不可以清除呢?只是盗贼有产生的根源,能够阻止它产生的根源,盗贼有什么可令人忧心的呢? ”那人 又说: “请问盗贼 (产生 )的根源? ”我回答他说: “穿的吃的不足,是盗贼产生的根源;赋税不公平,是盗贼产生的根源;道德教化不开展,是盗贼产生的根源。第一个根源 (指衣食不足 )被

38、忽视,就会掏别人腰包开别人箱柜而成盗贼;第二个根源 (指赋税不公 )被忽视,就会手拿兵器抢劫良民而成盗贼;第三个根源 (指道德教化不开展 )被忽视,就会攻占城池劫掠百姓而成盗贼。这就是所说的盗贼也有产生的根源。 ” 富足的年代没有盗贼,是因为生活富足;政治修明的年代没有盗贼,是贫富均衡;教化盛行的年代没有大的社会乱子,是人心顺畅。如今不致力于人人足 衣足食却致力于天下没有盗贼,就像堵住水流却不去堵住它的源头;不致力于用“教化 ”的方法使盗贼受到 “感化 ”却致力于用刑法禁止做盗贼,这是纵火燃烧却还要用杯水去扑灭大火。而且,所谓法律: (是 )让偷东西者受刑,将伤人者处死,其惩罚的力度够重了;但

39、是盗贼却没有平息,并不是不害怕处死,只因想到无法生活下去,以为 (与其 )坐等死亡,不如采取行动谋求出路。而且,所谓法律: (是 )让所有能够自首的盗贼,免除他们的罪行,有的还赏赐他们穿戴佩剑,官职俸禄,其恩泽够深了;但是盗贼却不受招安,并非不想活命,只是想到没有快乐的生活下去的方 式,以为做百姓是太痛苦,当盗贼是太闲适。然而不是人民自己想要做强盗,而是由于朝廷用法令逼他们做盗贼。盗贼不来自首,也并非他们自己不想自首,而是由于朝廷用不合理的法令让他们不愿悔过自新。如果衣食向来能满足他们的自身需求,礼义廉耻早就充满内心,他们就会唯恐不能列入良民的范围,哪里还敢如此呢?所以用死威胁他们却不能让他们

40、害怕,用活命劝勉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感激奋发,那么即使烦劳朝廷直接派往地方处理问题的官吏,加重督察逮捕盗贼的科条法令,原本也就不会起什么作用了。 现在有关部门不担忧考虑源头,却一味依靠惩办州县地方官, 这就如同说牧守捕盗不力是有罪当罚,那么朝廷不去正本清源,养成盗贼,不是一样有罪当罚吗。所有百姓有九年的耕种,这才有足够三年吃的余粮;有了足够三年吃的余粮,这以后才可以拿礼义来教化。如今百姓之所以衣食不足,政赋不均,教化不修,是地方官的过失吗?我担心这样做 (指惩办州县地方官 )不会有什么收效,而地方大小官吏都怕因此定为死罪而互相隐瞒,以致动乱事件转而增多的弊端,恐怕又要出现了。所以孔子说: “要我办

41、理诉讼案件,我不过也和其他办案人员一样;根本的办法是要根绝诉讼。 ”推而广之,也可说: “要我采用军事手段,我不过也和其 他将领一样;根本的办法是要根绝战事! ”再引伸推广,也可以说:“要我镇压盗贼,我不过也和其他州县官员一样;根本的办法是要根绝盗贼产生土壤! ”何不也返回到治理的根本办法去呢。 自从西夏元昊侵扰边境,国内盗贼蜂起,山东一带更加厉害。天子派遣侍御史督察逮捕,并且对它们加以招安,不能全部平息。于是下令州郡: “盗贼出现却不能逮住,长吏要牵连获罪。 ”要加重此事的惩处力度。我认为在防备方面做得不够完善,因此写了这篇文章。 诗歌鉴赏 采 桑 子 晏 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

42、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小题 1】 “好梦频惊 ”是全词点睛之笔,词中引起 “好梦频惊 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4分) 【小题 2】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请具体分析。( 6分) 答案: 【小题 1】 因时光流逝而惊梦。 因容颜的易老而惊梦。 因离别的痛苦而惊梦。 因无尽的思念而惊梦。 因西风的骤起而惊梦。 因月色的惨白而惊梦。 因高楼的雁叫而惊梦。 (每点 1分,四点就可 ) 【小题 2】 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作者借哀景抒发悲情,骤急的西风、惨白的淡月、高楼的雁叫都渲染了一种伤 离别、苦相思的悲情。 运用衬托的手法。以

43、时光的 “只解 “不信 衬托人的敏感多情;以雁归衬托人未归。 运用拟人的手法。首句将时光拟人化,说 “时光 ”“催人老 ,表达了时光流逝、容颜易老的伤感。 (三种手法答出两点即可。手法 1分,具体分析 2分,各 3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 “好梦频惊 ”写每当希望 “好梦 ”多留一霎的时候,它就突然破灭了。而且每当一回破灭,现实的不幸之感就又一齐奔集而来。此时,室外的各种音响 “ 梧桐昨夜西风急 ”,各样色彩 “淡月胧明 ”,以及室中人时光流逝之感 “时光只解催人老 ”,情人离别之痛 “长恨离亭 ”,春酒易醒之恨 “泪滴春衫酒易醒 ”,把刚才的好梦全都打成碎片了。这里, “好梦频惊 ”四

44、字为点睛之笔,承上启下,把室中人此际的感受放大成为一个特写的镜头,让人们充分感受其中沉重的分量。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点评:理解古诗词的思想感情要充分利用诗词本身的暗示信息,这些暗示信息可以是诗歌的标题,可以是诗前的小序,也可以是诗后的注解。这些内容,有的给我们提供了创作的时代背景,有的介绍了作者的经历,有的交代了作者的创作动机或创作经过,有的则直接指向作者的情感基调。 【小题 2】 试题分析:借景抒情的手法。 下片写春去秋来,触景生情,作者词中借哀景抒发悲情,骤急的西风、惨自的淡月、高楼的雁叫都渲染了一种伤离别、苦相思的悲情。 “时光只解催人老 ”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了时光

45、以人的情感 “解 ”, 表达了时光流逝、容颜易老的伤感。运用反衬的手法,燕子成双入对,如往常一样衔泥搭窝在杏树之上,衬托词人的相思离别之苦。 考点:鉴赏文学做作品的表现手法。 点评:诗歌本身比较简单,易于理解。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无论着眼于全篇,还是着眼于一句,此类试题的答题规律一般是,先明确指出运用了何种技巧,然后结合诗意说明这种技巧如何运用,最后指 出这种技巧如何传达出诗人情感,或在凸显出主题方面起到什么作用。至于文字的多少,可以酌情根据分值决定。 语言表达 仔细阅读下面的漫画,按要求答题。( 5分) 【小题 1】漫画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2分) 【小题 2】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写一则短评

46、, 50字以内。( 3分) 答案: 【小题 1】这幅漫画讽刺了学科歧视(学科瘸腿)的现象( 2分); 【小题 2】长期下去将导致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质下降,对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也会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必须捍卫语文学科的地位( 3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首先应该看懂漫画内容,画 面中的某所高校录取标准是英语考得好不好,而不是语文考得好不好。很明显是一种学科歧视现象。 考点:语言表达准确。 点评:透过画面,挖掘出漫画蕴涵的深刻道理。要看懂漫画,将漫画的直观图像所反映的内容同生活、社会实际联系起来,想想自己周围有没有漫画中所要歌颂或讽刺的对象,从而理解、把握漫画的要义。 【小题 2】 试题

47、分析:漫画所反映的现象,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应该予以批评。可以从这样做的后果角度去写。注意观点一定要明确,字数不能超过 50字。 考点:语言表达鲜明、准确。 点评:在写作时,作者要抓住事物的核心,用正确 的世界观进行辨析思考,通过剖析这些表面看来细小,实则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倾向性的具体现象,兴发于此,而意归于彼,大胆干预现实生活。 默写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小题 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鱼鳖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 【小题 2】飞湍瀑流争喧 , 。(蜀道难) 【小题 3】夜深忽梦少年事, 。(琵琶行) 【小题 4】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 。(滕王阁序) 【小题 5】 ,黟然黑者为星星。(秋声赋) 【小题 6】画栋朝飞南浦云, 。(滕王阁诗) 【小题 7】 ,只是朱颜改。(虞美人) 【小题 8】文章合为时而著, 。(与元九书) 【小题 9】 ,任重而道远。(论语) 答案: 【小题 1】数罟不入 闯 br【小题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