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Iclinic170 文档编号:316046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4.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2-2013学年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2-2013学年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2-2013学年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2-2013学年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 A当我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在坎坷的人生路上艰难跋涉之后,再听到这首二泉映月,不觉感慨万千,文思飞扬。 B悲愤可以出诗人,牢骚却并不一定能兴家国。这一观点在北宋大政治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阐述。 C中国传统文化是最爱惜生命的,哲人的 “未知死,焉知生 ”和普通百姓的 “妤死不如赖活着 ”,都体现出一种极强的生命意识。 D志大略疏的袁绍,文武兼资的曹操,弘毅宽厚的刘备,任才尚计的孙权,都有统一天下之志,而后袁绍因为败亡,演成了三分之局。 答案: C 试题分析:

2、 A项由于滥用介词造成主语残缺; B项搭配不当; D项关联词语语序不当, “袁绍 ”应放于 “因为 ”之后。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 ( ) A个别同学常常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随手将用过的垃圾扔在地上,给美丽的校园抹上了不和谐的色彩。 B强化忧患意识,清醒面对存在的矛盾和问题,非但不会影响一个社会的发展,还将催生变革 的动力,帮助一个社会在解决矛盾与问题的过程中健康前行。 C物美价廉的国产手机不满足于国内 3G市场的业绩,开始在国际市场谋求新的突破,这一做法越来越受到国外同行业的关注。 D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最大限度地减少香烟的危

3、害,特别是劝阻有瘾青少年戒烟,对预防肺癌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有重要意义。 答案: B 试题分析: A“用过的 ”余赘 C 搭配不当,国产手机不能 “谋求突破 ” D 不合逻辑,应该是 “劝说戒烟 ”。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 A面对又一波来势汹汹的圈地囤地热潮,某些相关职能部门不仅没有严把审批关,反而 推波助澜 ,从中渔利。 B北国的春天总是姗姗来迟,可当春风吹来的时候,那些冰冻已久的小溪河流便在不知不觉间 涣然冰释 了。 C “简练为文 ”是适应快节奏运行的时代要求的,所以写作时应删除 繁文缛节 ,追求 “句无

4、可削 ”“字不得减 ”的高水准。 D在世界杯足球赛上,南美队的高超技艺,欧洲队的粗犷勇猛,非洲队的灵巧、迅速,无不表现得 炉火纯青 。 答案: A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这种感受一直在心里,如 此温暖,又如此自然。 台北的天空,刚下过小雨,跑道边有些许积水,天空中弥漫着一层薄薄的诗意。 没有意外,没有文化上的冲击,没有任何特别的异样。 低头,猛然发现机翼下的风景已从港岛的摩天大厦变成了鱼池与田野。 有的,只是一种从未离开的熟悉。 飞机一落地,我的耳边便传来空姐清脆的笑声。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 “这种感受 ”紧承 “熟悉 ”; “机

5、翼下 ” “跑道边 ” “飞机一落地 ”呈现时间和空间上的转换。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鲁迅先生自写了狂人日记后,一发而不可收,其后作品不绝如缕,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崇高的地位。 B我们虽然缺乏经验,但可以向国内外先进企业学习,起初可能是邯郸学步,但最终一定会走出自己的路子来的。 C师生座谈会上,张老师说: “刚才姜波同学说得比较全面,但难免挂一漏万,请大家补充。 ” D回到家乡,在田间漫步,恰好碰上李大爷,寒暄之后,他高兴地对我说:“今年五风十雨,一 定能大丰收啊! ” 答案: D

6、 试题分析: A项 “不绝如缕 ”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也比喻技艺等濒临失传;也比喻微妙的声音连绵不断。此处用来形容作品不当。 B项 “邯郸学步 ”比喻模仿别人不到家,连自己原来会的东西也忘掉了。是贬义词,用在此处感情色彩不符。 C 项 “挂一漏万 ”形容所举甚少,遗漏很多。常作为谦词,用在此处谦敬错位。 D项 “五风十雨 ”指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场雨,形容风调雨顺。用在此处恰当。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新道德主义这一提法,是与中国的传统道德主义相对而言的。它们的本质区别在于能否区分知识

7、与道德领域。中国的传统道德主义,不管旧儒家还是新儒家,虽然它们之间也有不同与变异,但在本质上,都未能区分开知识与道德,甚至坚决反对这种区分。这就是中国传统道德主义的核心纲领:知行合一。即统一知识与道德。 中国哲学始终强调的是知行合一与体用不二,知识、理性、理论总要紧紧围绕现实来做文章,并形成了中国实用理性传统。由于这种传统,直到今天人们仍未自觉意识到康德区分思维与存在的伟大启蒙作用,包括中国当 代第一流的思想家们,都希望用中国的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来批判康德。他们都认为康德割裂了天人合一这一道德宇宙论的哲学核心。而从根本上暴露的是,这些新旧儒者不能容忍区分知识与道德,即不能让道德脱离经验世界,变

8、成先验的存在。 那么,中国的传统道德主义,在经验世界中的具体的 “行 ”是怎样的呢 表面上孔子与康德一样,都提出 “道德高于知识 ”,但是 “孔子虽毕生抬举道德,高扬人的伦理主体性,但由于他只是在经验世界中进行这种活动,所以他标举的道德价值,仍是不够崇高,不够 道德 的 ”。把道德与实用挂靠起来,以某种经验范式作道德标准 ,就必然会鼓励各种冒牌伪劣产品涌现,产生伪君子和假道学。因此,与儒家伦理理想总建立在某种 “模范 ”或 “典型 ”上完全相反,康德认为,由榜样而求道德,恰是加于道德的致命伤。 从功利、知识角度探寻道德,事实上总是为恶披上道德外衣。道德的世俗标准,也会扼杀道德的真实源泉,为不道

9、德、伪道德大开方便之门。知行不仅不能统一,合乎道德,而且越有知识,就会伪装得越隐蔽,危害也越大。于是,知识成为伪道德的根源。所以俗谚谓:仗义半从屠狗辈,负心都是读书人。所以章太炎先生说: “农人于道德为最高 ”, “知识愈进, 则离道德也愈远。 ”毛 泽东先生甚至讲手工脚上沾着牛屎的农民也比知识分子千净,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看到了知识与道德的分裂与背道而驰。 基于以上反思与觉悟,新道德主义者就必须在区分知识与道德的基础上提倡 “道德高于知识 ”,由此看来,不建立起超验的道德本体,不下大气力培养中国人性对纯洁道德理念的信仰,不把知识与道德隔绝开来,而想重建中国道德文化,恐怕仍然只会是对传统文化

10、的再次非理性的利用和盲目开垦,最终仍不会在人们心中树起道德的原则。 (选自一个新道德主义者的思想手记,有删减 ) 【小题 1】下列对于道德主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道德主义是与中国的传统道德主义相对而言的,前者能区分知识与道德领域,而后者的核心纲领是知行合一。 B康德区分思维与存在的哲学思想对新道德主义者产生了启蒙作用,促使他们区分知识与道德。 C新道德主义者与传统道德主义者对道德的看法从本质上讲是有相同之处的,他们都提出了 “道德高于知识 ”的观点。 D中国的传统道德主义不与经验世界相脱离,不让道德变成先验的存在,而新道德主义则与之相反。 【小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

11、思的一项是( ) A今天人们还不能自觉意识到康德区分思维与存在的伟大 启蒙作用,是因为中国的实用理性传统。 B毛泽东先生讲手上脚上沾着牛屎的农民也比知识分子干净,可见道德大旗是擎在劳动人民手中的。 C孔子虽然提出了 “道德高于知识 ”,但由于他所讲的 “道德 ”脱离不了经验世界,所以他标举的道德价值,仍是不够道德的。 D如不能区分知识与道德,而从功利、知识角度探寻道德,那就是为恶披上道德外衣,为不道德、伪道德大开方便之门。 【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德高于知识的成立,是建立在区分知识与道德两大领域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道德是道德, 知识是知识。 B道德与

12、实用是不能联系起来的,若以某种经验范式作道德标准,就必然会鼓励各种冒牌伪劣产品涌现,产生伪君子和假道学。 C “仗义半从屠狗辈,负心都是读书人 ”, “仗义 ”与 “负心 ”的两相对照,说明知行不能统一,知识与道德是分裂的甚至是背道而驰的。 D只要下大气力培养中国人性对纯洁道德理念的信仰,把知识与道德隔绝开来,就能最终在人们心中树起道德的原则。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B 【小题 3】 D 【小题 1】 试题分析: “新道德主义者与传统道德主义者对道德的看法从本质上讲是有相同之处的 ”错。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 “毛泽东先

13、生讲手上脚上沾着牛屎的农民也比知识分子干净 ”是为了证明 “知识成为伪道德的根源 ”“知识与道德分裂 ”甚至 “背道而驰 ”。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3】 试题分析 : “只要 就 ” 表示的是充分条件关系,原文分句间是必要条件关系。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 (25分 ) 梁漱溟:胡同里走出的 “中国的脊梁 ” 安福胡同,梁漱溟先生的摇篮。 一生放言无忌的梁漱溟先生,生长在一个清朝末年的民主家庭。父亲梁济对儿子完全是宽放的,从不干涉他的思想、行为。 “父亲对我信任且放任,是由于我少年时

14、一些思想行径很合父意,很邀嘉赏而来。例如我极关心国家大局,爱读三名臣书牍 )三星使书牍等书籍,写日记,勉励自己。 ” 在教育孩子这一点上,梁济很有些西方化味道,不让其读四书五经之类的古书,在读过三字经后,便让他读传播世界新知识的地球韵言。这在当时是一破例的事。 彭翼仲先生办报 经营蚀本,债台高筑,几乎自缢。父亲梁济先生慷慨解囊,拯救朋友于危难。儿子梁漱溟年龄虽小,却能见其大者: “见出当时艰难情形和他们做事动机之纯洁伟大。 他们一心要开发民智,改良社会。这是由积年对社会腐败之不满,又加上庚子亲见全国上下愚蠢迷信不知世界大势,几乎招取亡国大祸所激动的 ”。 “大约从十岁开始,父亲和彭公的人格感召

15、,使我幼稚的心灵隐然萌露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而鄙视那般世俗谋衣食求利禄的 自了汉 生活。 ” 地安门中学,梁漱溟先生的母校。 1906年夏天, 13岁的梁漱溟考入 “顺天中学堂 ”,地址在地安门外 明清两代兵将局旧址。他在这里度过了美妙、充实的 5年半的读书时光。 韶华壮志,书生意气。梁先生在国文课上,总喜欢做翻案文章,不肯落入俗套。一王姓老师年逾古稀,对其恼恨之余批语道: “好恶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 ”但亦有一范姓老师对他赏识有加,曰: “语不惊人死不休。 ” 关于中学时期的自学,梁先生深有体味: “学问必经自己求得来者,方才切实受用。 ”“到十四岁以后,我胸中渐渐自有思想见解,或发于

16、言论,或见之行事。先父认为好的,便明示或暗示鼓励,他不同意的,让我晓得他不同意而止,却从不干涉。十七八岁时,有些关系颇大之事,他 仍然不加干涉,而听我去。就在他不干涉之中,成就了我的自学。 ”梁漱溟先生认为, “自学的根本,是一片向上心。所谓自学就是一个人整个生命的向上自强,要紧在生活中有自觉。有智慧识见发出来,就是生命向上自强之效验,就是善学。因此,一个人必须力争上游,倾所谓一片向上心,大抵在当时便是如此。向上心驱使我在两个问题上追求不已:一是人生问题,二足社会问题 (即中国问题 )。 ” 也许人们难以预料,为了研究、解答以上这两个问题,梁先生所用的自学资料,不是图书馆诸多名家的皇皇巨著,竟

17、然是社会上热门的维新派报纸。 “无论在人生问题上或在中 国问题上,我在当时已能取得住在北中国内地的人所能有的最好的自学资料。我拥有梁任公先生主编的新民丛报新小说国风报和民立报等。这都是当时内地寻常一个中学生所不能有的丰富资料。 ” 西海西沿 2号,梁漱溟先生的老宅。 梁漱溟先生的旧居遗址,垂柳、碧波、山石、小桥,叠加成画;一片祥和。秋天的阳光如同那成熟的智慧,并不刺人眼目,和煦、熨帖地照在身上,冷暖适中,不卑不亢。 正是在这里,父亲梁济于 1918年投湖自尽前几天,曾问过只有 25岁的儿子漱溟: “这个世界会好吗 ” 梁漱溟先生回答父亲: “我信任世界是一天 一天往好里去的。 ” 父亲梁济在

18、60岁生日前写下敬告世人书后投积水潭自尽。遗言: “国性不存,国将不国。必自我一人殉之,而后让国人共知国性乃立国之必要 我之死,非仅眷恋旧也,并将唤起新也。他更从父亲的言传身教中,懂得了国事大于家事、国家命运重于个人生命的人生道理。 人们很难想象,猝然失去挚爱的父亲,梁漱溟先生是怎样平复内心伤痛的。就在父亲沉湖一年之后,他开始写作为其奠定学者地位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如果说今日中国不少学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自信,持有自尊,倡导自强,那一点儿不奇怪。但是,生逢乱世,饱经 扰攘,在国家积弱、民不聊生的悲惨境况下,却仍然坚信中华文化伟力无穷者,乃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梁漱溟先生是也 ! 【小题 1

19、】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 A父亲的信任且放任只是建立在梁漱溟少年时的一些思想行径很合父意,很邀嘉赏的基础上,可见这个 “民主家庭 ”奉行的并不是真正的民主。 B梁漱溟先生的父亲梁济亲历清末、民国时期的动荡,在 60岁生日前写下敬告世人书后,带着对旧世界的眷恋投积水潭自尽。 C旧居遗址的描写,在一片祥和的秋日景象中。烘托出梁漱溟先生的成熟智慧和不卑不亢 ,并引出后文先生对未来人生的思考。 D在国家积弱、民不聊生的悲惨境况下,梁漱溟先生仍然坚信中华文化伟力无穷,认为中国文化较之西方文化更 “深厚 ”。 E 安福胡同、地安门中学、西海西沿 2号,这一个个地方勾勒出

20、梁漱溟先生的生命轨迹,从这里我们也看到了一代大师的成长。 【小题 2】梁漱溟先生对自学有怎样的认识 请简要概括。 (6分 ) _ 【小题 3】在梁漱溟先生的人生里,父亲对他有哪些影响 请简要概括。 (6分 ) _ 【小题 4】生逢乱世,父亲梁济带着 “这个世界会好吗 ”的疑问投湖自尽,梁漱溟却坚信世界 一天一天往好里去。做法不同,但都称得上 “中国的脊梁 ”。对此,你怎么看 请谈谈你的理解。 (8分 ) _ 答案: 【小题 1】选 E得 3分,选 C得 2分,选 B得 1分。 【小题 2】通过自学获得的学问才能切实实用;开放民主的教育氛围方能成就自学;自学的根本是向上心 。 (每点 2分,共

21、6分 ) 【小题 3】民主宽放的家庭氛围,使得梁漱溟先生思想开放,也成就了他的自学;西方化的教育理念,使梁漱溟先生从小就接触世界新知识;父亲的言传身教,使梁漱溟从小萌露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懂得了国事大于家事的人生道理。 (每点 2分,共 6分 ) 【小题 4】 示例:他们都是中国的脊梁。鲁迅先生说: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在国家积弱、民不聊生的悲惨境况下,梁漱溟先生仍然坚信中华文化伟力无穷,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自信,持有自尊,倡导自强,堪称 “中国的脊梁 ”。是父亲梁济的言传身教教会儿子国事大于家事、国家命运重

22、于个人生命的道理。父亲的死 “非仅眷恋旧也,并将唤起新也 ”,是以身殉国,是舍生取义,父亲也是 “中国的脊梁 ”。 (观点 2分,能结合文本分别从梁漱溟先生和父亲梁济两个方面阐述 6分,共 8分 ) 【小题 1】 试题分析: A项 “这个 民主家庭 奉行的并不是真正的民主 ”理解错误; B项父亲的自尽 “非仅眷恋旧也,并将唤起新也 ”; D项 “中国文化较之西方文化更 深厚 ”属无中生有。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阅读文章第八段,梁漱溟先生有这样几句话: “学问必经自己求得来者,方才切实受用 ”、 “就在他不干涉之中,成就了我的自学

23、” 、 “自学的根本,是一片向上心 ”。可总结归纳为通过自学获得的学问才能切实实用;开放民主的教育氛围方能成就自学;自学的根本是向上心。 考点:体 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3】 试题分析:阅读第二、三、四、八段得知,父亲梁济对儿子完全是宽放的,从不干涉他的思想、行为。 在教育孩子这一点上,梁济很有些西方化味道,让他读传播世界新知识的地球韵言。梁济先生慷慨解囊,拯救朋友于危难。使儿子幼稚的心灵隐然萌露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而鄙视那般世俗谋衣食求利禄的 “自了汉 ”生活。这可以总结归纳为民主宽放的家庭氛围,使得梁漱溟先生思想开放,也成就了他

24、的自学;西方化的教育理念,使梁漱溟先生从小就接触世界新知识;父亲 的言传身教,使梁漱溟从小萌露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懂得了国事大于家事的人生道理。 考点: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小题 4】 试题分析: “父亲梁济写下敬告世人书后投积水潭自尽。遗言: “国性不存,国将不国。必自我一人殉之,而后让国人共知国性乃立国之必要 我之死,非仅眷恋旧也,并将唤起新也。他更从父亲的言传身教中,懂得 了国事大于家事、

25、国家命运重于个人生命的人生道理。 ”他的父亲想以死唤醒国人,让人们明白共知国性乃立国之必要,有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的民族责任感和自信心。而梁漱溟更是从父亲的言传身教中懂得国事大于家事、国家命运重于个人生命的人生道理。所以他们都是 “中国的脊梁。 ”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田畴字子泰,右北平无终人也。好读书,善击剑。率举宗族他附从数百人入徐无山中,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百姓归之,数年间至五千余家。袁绍数遣使招命,又即授

26、将军印绶,皆距不受。绍死,其子尚又辟焉,畴终不行。 畴常忿乌丸昔多贼杀其郡冠盖,有欲讨之意而力未能。建安十二年,太祖北征乌丸,未至,先遣使辟畴,又命田豫喻指。畴戒其门下趣治严。门人谓曰: “昔袁公慕君,礼命五至,君义不屈;今曹公使一来而君若恐弗及者,何也 ”畴笑而应之曰: “此非君所识也。 ”遂随使者到军,署司空户曹掾,引见谘议。 明日出令曰: “田子泰非吾所宜 吏者。 ”即举茂才,拜为 令,不之官,随军次无终。时方夏水雨,而滨海 聪拢 筒煌 惨嗾谑仵枰 坏媒 婊贾 晕食搿 br畴曰: “此道秋夏每常有水,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为难久矣。旧北平郡治在平冈,道出卢龙,达于柳城;自建武以来,陷坏

27、断绝,垂二百载,而尚有微径可从。今虏将以大军当由无终,不得进而退,懈弛无备。若默回军,从卢龙口越白檀之险,出空虚之地,路近而便,掩其不备,蹋顿 之首可不战而禽也。 ”太祖曰: “善。 ”乃引军还,虏候骑见之,诚以为大军去也。太祖令畴将其众为乡导,上徐无山,出卢龙,历平冈, 登白狼堆,去柳城二百余里,虏乃惊觉。单子身自临阵,太祖与交战,遂大斩获,追奔逐北,至柳城。军还入塞,论功行封,封畴亭侯,邑五百户。畴固让。太祖知其至心,许而不夺。 辽东斩送袁尚首,令 “三军敢有哭之者斩 ”。畴以尝为尚所辟,乃往吊祭。太祖亦不问。畴尽将其家属及宗人三百余家居邺。太祖赐畴车马谷帛,皆散之宗族知旧。从征荆州还,

28、太祖追念畴功殊美,恨前听畴之让,曰: “是成一人之志,而亏王法大制也。 ”于是乃复以前爵封畴。畴上疏陈诚,以死自誓。太祖知不可屈,乃拜为议郎。年四十六卒。 (节选自三国志 田畴传 ) 注 蹋 顿:三郡乌丸部族的首领。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 项是 (3分 ) A 营 深险平敞地而居营:驻扎 B畴常忿乌丸昔多 贼 杀其郡冠盖贼:残忍 C不战而 禽 禽:捉住 D太祖知其至心,许而不 夺 夺:使改变 【小题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田畴 “有政治远见 ”的一组是 (3分 ) 袁绍数遣使招命,又即授将军印绶,皆距不受 其子尚又辟焉,畴终不行 畴以尝为尚所辟,乃往吊祭 畴

29、戒其门下趣治严 太祖赐畴车马谷帛,皆散之宗族知旧 畴上疏陈诚,以死自誓 A B C D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田畴率领整个家族以及归附他的人员共几百人进入徐无山,亲自耕种来养活自己的父母。因为百姓归附他,所以几年间就达到了五千多户。 B太祖北征乌丸的时候,自己还未到,就先派遣使者征召田畴,又命令田豫委婉说明意图。田畴欣然从命,告诉他的门客赶快整治行装。 C田畴欲借曹军之力消灭乌丸,当时盛夏霪雨不停,道路泥泞,敌扼守险要。他于是献妙策,做向导,出其不意擒蹋顿、胜乌丸。 D为报答袁尚征召赏识之恩,田畴冒着生命危险,吊祭袁尚,太祖并未责难。太祖所赐

30、之物,田畴都分发给宗族知旧。 【小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 (1)明日出令曰: “田子泰非吾所宜吏者。 ”即举茂才,拜为 令,不之官,随军次无终。( 5分) _ (2)太祖追念畴功殊美,恨前听畴之让,曰: “是成一人之志,而亏王法大制也。 ”( 5分) _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C 【小题 3】 C 【小题 4】 (1)太祖第二天下达命令: “田子泰不是我所应该使用的官吏。 ”当即推举他为茂才,任命他为 县县令,但不用到官任上,而是随军队驻扎在无终。 (2)太祖回想起田畴功劳很大,后悔之前听任田畴谦让,说道: “这是成全了个人的意愿,却破坏了国

31、家的法令制度呀! ” 【小题 1】 试题分析:营:谋求。文中可译为 “选择 ”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 田畴违曹操之命吊祭袁尚,是因袁尚曾经想征他为官,这能表现其 “义 ”; 田畴把太祖所赐的车马谷帛,皆分给宗族知旧,表现出轻财好义的品德; 田畴以死拒赏,可见其重名节,不慕荣利爵禄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 C。 【小题 3】 试题分析: “擒蹋顿 ”文中未提及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

32、 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1) “宜 ”译为 “应该 ”, “之 ”译为 “到 ”,“次 ”译为 “驻扎 ”。 (2) “恨 ”译为 “后悔 ”, “是 ”译为 “这 ”, “亏 ”译为 “破坏 ”。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参考译文】 田畴字子泰,是右北平郡的无终县人。喜好读书,善于击剑。他率领整个家族以及归附他的人员共几百入进入徐无山,选择在地势险要而又平坦宽敞的土地上居住,亲自耕种来养活自己的父母。百姓归附他,几年间就达到了五千多户。袁绍多次派人召请他,又随即授予他将军的印绶,田畴都拒绝不接受。袁绍死了以后,他的儿子袁尚又征召田畴,田畴始终没

33、有应召。 田畴常愤 恨乌丸过去多次残忍杀害右北平郡的官员,有讨伐他们的想法而力量不足。建安十二年,太祖 (曹操 )北征乌丸,自己还未到,就先派遣使者征召田畴,又命令田豫委婉说明意图。田畴告诉他的门客赶快整治行装。门客对他说:“过去袁公仰慕您,以礼征召您五次,您坚守节操不屈从;如今曹公的使者一来而您好像害怕赶不上似的,为什么呢 ”田畴笑着回答说: “这不是您能明白的。 ”于是跟随使者来到军营,被任命为司空户曹掾,太祖邀他相见并与他讨论对策。太祖第二天下达命令: “田子泰不是我所应该使用的官吏。 ”当即推举他为茂才,任命他为 县县令,但不用到 官任上,而是随军队驻扎在无终。当时正是夏天,大雨不止,

34、而滨海一带又因地势低下积了水,泥泞难行,而乌丸又扼守在险要之处,曹军不能前进。太祖为此忧虑,就拿此询问田畴。田畴说: “这条路秋夏常常有积水,说它浅但不能使车马通行,说它深又不能使船浮起来,难以通行很久了。过去北平郡的郡治在平冈,可以穿越卢龙,抵达柳城;自建武以来,此路毁坏断绝,将近二百年了,可还有隐蔽小路可走。如今敌将认为我军困于无终,不能进而只得退,松懈无防备。若偷偷调转军队,从卢龙口越过险峻的白檀,专走无人之境,此路又近又方便,乘其不备,突然袭击,蹋 顿的头可不战而擒来。 ”太祖说: “好。 ”于是率领军队撤退,敌侦察的骑兵见此,真以为曹军离开了。太祖命令田畴带领他的部下做军队的向导,上

35、徐无山,出卢龙,历经平冈,登上白狼堆,距柳城二百多里,敌人才惊觉。单于亲自压阵,太祖与之交战,于是大获成功,追杀败逃的敌军,直至柳城。曹军凯旋,入塞,论功行赏,封田畴为亭侯,邑五百户。田畴坚决推辞。太祖了解他的至诚之心,答应他的要求而不强迫他改变。 辽东军杀了袁尚,把首级送到太祖处,太祖下令: “三军之中,谁敢哭袁尚的就处斩! ”田畴因为曾经受到袁尚的征召 (而感恩 ),就前往吊祭。太 祖也没有责问。田畴全部带他的家属和宗族共三百余人居住在邺郡。太祖赐给田畴车、马、谷、帛,他都分发给宗族和知旧。田畴跟从太祖征讨荆州回来后,左太祖回想起田畴功劳很大,后悔之前听任田畴谦让,说道: “这是成全了个人

36、的意愿,却破坏了国家的法令制度呀! ”于是就又用以前的爵位封赏田畴。田畴上疏陈述心中的愿望,甚至用死来盟誓。太祖知道不可以使他屈从,就任命他为议郎。田畴四十六岁去世。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采桑子 欧阳修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 。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小题 1】上片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刻画出怎样的词人形象 请简要分析。(6分 ) _ 【小题 2】有人评说此词流于颓唐,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请结合下片简要分析。(5分 ) _ 答案: 【小题 1】对比。十年前的 “月白风清 ”与如今的 “忧患凋零 ”形成鲜明对

37、比。刻画出一个老病羸弱,饱经忧患,晚景凄凉,内心充满幽愤的词人形象。 (手法 2分,分析 2分,形象 2分,共 6分 ) 【小题 2】不同意。 “鬓华虽改心无改 ”,虽然久经人世沧桑,但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 “试把金觥 ”,一个 “把 ”字,更显其豪迈气概。 (观点 1分,分析每点 2分,共 5分 ) 【小题 1】 试题分析:此词是作者宋神宗熙宁四年退居颍州后所作,词中以慷慨悲壮的感情发身世之慨,读来沉郁顿挫,荡气回肠,极一唱三叹之致,在六一词中属豪放一路。全词以情语胜,写情疏隽深婉,自然真切。 此词开头是回忆。十年以前,是一个概数,泛指他五十三岁以前的一段生活。那一时期,他曾出

38、守滁州,徜徉山水之间,写过著名的醉翁亭记。后来移守杨州,又常常到竹西、昆冈、大明寺、无双亭等处嘲风咏月、品泉赏花;特别是仁宗嘉佑中,很顺利地由礼部侍郎拜枢密副使,迁参知政事,最后又加了上柱 国的荣誉称号。这期间,多少人生况味,他只以 “月白风清 ”四字概括。 “月白风清 ”四字,色调明朗,既象征处境的顺利,也反映心情的愉悦,给人的想象是美好、广阔的。至 “忧患凋零 ”四字,猛一跌宕,展现十年以后的生活。这一时期,他的好友梅尧臣、苏舜钦相继辞世。友朋凋零,引起他的哀痛。英宗治平二年,他又患了消渴疾。老病羸弱,更增添他的悲慨。后来英宗去世,神宗即位,他被蒋之奇诬陷为 “帷薄不修 ”, “私从子妇

39、”;又因对新法持有异议,受到王安石的弹劾。这对他个人来说,可谓种种不幸,接踵而来。种种不幸,他仅以 “忧患凋零 ”四字概之, 以虚代实,更有千钧之力。接着以 “老去光阴速可惊 ”,作上片之结,语言朴质无华,斩截有 力。 “速可惊 ”三字,直似从肺腑中发出。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2】 试题分析:此词下片承前片意脉,有如藕断丝连;但感情上骤然转折,又似异军突起。时光的流逝,不幸的降临,使得词人容颜渐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于是他豪迈地唱道 “鬓华虽改心无改 ”!他是把一腔忧愤深深地埋藏在心底,语言虽豪迈而感情却很沉郁。在这里

40、,词人久经人世沧桑、历尽宦海浮沉的老辣性格,似乎隐然可 见。以纵酒寻欢来慰藉余年,其中渗透着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思想感情。词中接下去就说 “试把金觥 ”。金觥,大酒杯。诗 周南 卷耳: “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本来就有销愁的意思在;但此词着一 “把 ”字,便显出豪迈的气概。 结尾二句紧承前句。词人手把酒杯,耳听旧曲,似乎自己仍陶醉在往日的豪情盛慨里。这个结尾正与起首相互呼应,相互补充。在这里,词人说 “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便补足了前面的意思,首尾相应,运转自如,于是便构成了统一的艺术整体。曲既旧矣,又复重听,一个 “旧 ”字,一个 “重 ”字,便把词人的感情和读者 的想象带到

41、十年以前的环境里。 这首词以情语取胜,即使谈到十年前后的景况,也是在抒发感情时自然而然地带出来的,因而情感充沛,有一气呵成之势;又沉郁顿挫,极一唱三叹之致,已颇具豪放派之词风。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语言表达 仿照下面的哲理诗,另选意象,再写一首诗,要求句式与示例基本相同。 (5分 ) 不顾一切地捕捉蝴蝶,蝴蝶飞向了远方;静静地欣赏蝴蝶,蝴蝶飞落在你的肩上。 答案: 示例:毫不顾忌地摘取鲜花,鲜花枯萎在手上;默默地观赏鲜花,鲜花绽放在你的身旁。 (内容 2分, 句式 2分,语言 1分,共 5分 ) 试题分析:注意内容、句式、语言。 考点:选用、仿用

42、、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默写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 【小题 1】 _, _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 【小题 2】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 (过秦论 ) 【小题 3】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峦。 , 。 (蜀道难 ) 答案: 【小题 1】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小题 2】一夫作难( nn)而七庙隳;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小题 3】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小题 1】 试题分析:注意 “益 ”、 “移 ”等字体的书写。 【小题 2】 试题分析:注意 “难 ”、 “隳 ”等字体的书写。 【小题 3】 试题分析:注意 “

43、扪参 ”、 “胁 ”、 “膺 ”等字体的书写。 考点: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 (60分 ) 2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乡土作品崛起的莫言,蜚声中国文坛,对其赞誉铺天盖地。那时,王干年少轻狂,锋芒毕露,喜欢跟人较劲,且专挑实力雄厚者,莫言便是其一。在 1988年 10月的读书 上,王干发表一篇题为反文化的失败 莫言近期小说批判的泼凉水文章,反响巨大。一些支持莫言的人都非常不满,纷纷质疑王干的动机。甚至,王干本人也隐约感到,也许真的开罪了莫言。 不久,王干去鲁院办事,没想到莫言也在那儿读研,更巧的是,午餐时,两个“

44、冤家对头 ”竟在食堂相遇。王干心里没底,想回避,然而已经没有时间,只见莫言径直朝他走来。 “也许他会还我一个难堪吧。 ”王干这样寻思着,站在原地,后脊有些凉意。可是,没想到的是,莫言走过来,竟然是这样说的: “是王干吧,你那篇文章我看了,写得挺好的。大家都说: 王干批评你。 我不禁吓了一跳,一看文章,百分之五十一表扬,百分之四十九批评,还是表扬为主嘛。 ”说完,嘿嘿一笑,主动伸出手。王干赶紧也伸出手去,两位 “冤家 ”的手,就这样紧握在一起。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略 试题分析:和莫言不打不成交审题立意 材料:

45、 2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乡土作品崛起的莫言,蜚声中国文坛,对其赞誉铺天盖地。那时,王干年少轻狂,锋芒毕露,喜欢跟人较劲,且专挑实力雄厚者,莫言便是其一。在 1988年 10月的读书上,王干 发表一篇题为反文化的失败 莫言近期小说批判的泼凉水文章,反响巨大。一些支持莫言的人都非常不满,纷纷质疑王干的动机。甚至,王干本人也隐约感到,也许真的开罪了莫言。 不久,王干去鲁院办事,没想到莫言也在那儿读研,更巧的是,午餐时,两个“冤家对头 ”竟在食堂相遇。王干心里没底,想回避,然而已经没有时间,只见莫言径直朝他走来。 “也许他会还我一个难堪吧。 ”王干这样寻思着,站在原地,后脊有些凉意。可是,没想到的是,莫言走过来,竟然是这样说的: “是王干吧,你那篇文章我看了,写得挺好的。大家都说: 王干批评你。 我不禁 吓了一跳,一看文章,百分之五十一表扬,百分之四十九批评,还是表扬为主嘛。 ”说完,嘿嘿一笑,主动伸出手。王干赶紧也伸出手去,两位 “冤家 ”的手,就这样紧握在一起。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以上是王干和莫言不打不成交博文节选) 如何审题立意呢? 1 要读懂故事。读后就让我们去考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