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二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过去的儿童教育是注入式教育,只要把种种的死知识、死教训装入他头脑中,就以为满足。 , , , ; 。 。儿童自由的读物,实在极少。我们出版这个儿童世界的宗旨就在一弥补这个缺憾。 教师教一课,他们就读一课 刻板庄严的教科书,就是儿童的唯一读物 我们虽知道之前的不对 然而小学校里的教育仍旧不能十分吸引儿童的兴趣 而且各种教育,仍旧是被动的,不是自动的 也想尽办法去启发儿童的兴趣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中 “之前的不对 ”紧承起句, 紧承 句分析
2、, 是教育弊端的两面, 分别与 相对应, 也与下句的 “自由的 ”密切相连。 考点: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能力,能力层级为 E级。 点评:正确地选择句子并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应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要特别把握句首与句尾的关键词,关注句中的语序词、代词等重要词语。要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一致,句序合理,衔接、 呼应自然。 平开仄合,仄起平收是作对联的原则,请根据此原则判断,下列哪一组对联次序颠倒? A九日场期万种愁,一名科举三分幸 B梅迎春意添新色,鸟代风光报好音 C艾叶如旗招百福,菖蒲四剑斩千妖 D血溅总嫌刀口味,骨松偏畏棒头粗 答案: A 试题分析: “平开仄
3、合,仄起平收 ”即是上半联的开头的字为平声字,末字必为仄声字;下半联的首字必为仄声字,末字必为平声字。 A联:上联末字 “愁 ”字为平声字,下联 “幸 ”为仄声字。所以,这一组对联次序应颠倒。 B、 C、 D各联都符合 “平开仄合,仄起平收 ”的原则。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E级。 点评:仄起平收,是一种写诗或写对联的格式,传统习惯是 “仄起平落 ”,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对联的上联,必须是仄声结尾,即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现代汉语中的三四声字,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一二声字。 下列划线的文言实词使用正确
4、的一项 A悟以往之不 谏 (劝止) 恨 晨光之熹微(遗憾) 策 扶老以流憩(鞭子) B 景 翳翳以将入(日光) 俨 骖 于上路(严肃的样子) 舸舰迷 津 (渡口) C 穷 且益坚(困厄)不 矜 名节(怜惜)今兹捧 袂 (衣袖) D北 冥 有鱼(通 “溟 ”,海) 生物之以 息 相吹也(气息) 抢 榆枋而至(触、碰)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谏,挽救,挽回;策,拄着;拄着棍杖。 B项:俨,在此是使动用法,使 整齐,即驾驭。 C项:矜,夸耀,自夸。 考点:考查学生文言文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B级。 点评:对文言实词的复习,以 “本 ”为本。前一个 “本 ”指课文。一定要把有
5、限的精力用在 “认真读好教科书 ”上,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考题取自课外,但考点均在课内。语文学习没有捷径,只有通过自己独立地逐字逐句地读 懂课文,才能从中真正掌握必备的知识,形成可靠的阅读能力。这一过程是任何人不能替代的。要准确理解文中字、词、句的含义,特别要注意文章中的注释、重要的词句及一些有深意的句子。 依次填人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当年国语课本定位极为明确: 吸收现代文明 从而博纳多种价值和宽容各种思想 继承传统价值 不以强横的标准答案:采桎梏学生 以母语教育为本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提供的句子, 句之间存在先后逻辑关系, 句之间存在递
6、进逻辑关系,均不能割裂,故可排除 B、 C、 D选项。 考点: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E级。 点评:句子排列能力的考查,目的是通过语段结构关系的客观规定性考查考生语言理解能力、语言组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同时考查考生的思维判断能力。 语段内部的句子排列次序是句子根据语意的需要进行的正确组合,这种组合具有不可随意更改的逻辑性,所以句序安排也有一定的规律:或以空间先后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或以时间先后为序;或以事物发展 前后、正反为序;或以人们的认识规律为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或以主次轻重为序。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近视
7、患者都应当接受专业医师的检查,选择合适的眼镜,切忌不要因为怕麻烦、爱漂亮而不戴眼镜。 B本市国税局绘制出 “税源分布示意略图 ”,解决了税源管理辖区划分不清、争议扯皮等问题的发生。 C为加强国际交流,提高山东环保产业水平,省政府拟举办 “生态山东建设高层论坛 ”暨第五届环保产业博览会。 D日本在野党强烈指责财务大臣 “口无遮拦 ”、公开谈及政府去年入市干预日元 具体汇率的行为是极不负责任的。 答案: C 试题分析: A、不合逻辑,属否定失当。 “切忌不要 ”, “忌 ”本身就含有 “不要 ”的意思。将 “忌 ”改为 “记 ”或将 “切忌不要 ”后的 “不要 ”删去。 B、句式杂糅。将句尾“的发
8、生 ”去掉或将 “解决 ”改为 “避免 ”“防止 ”等意义的词语。 D、表意不明。 “公开谈及 ”和 “极不负责任的 ”主语是 “在野党 ”还是 “财务大臣 ”表意不明确,存在歧义。所以答案:应为 C选项。 考点: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级。 点评:对于病句,首先应弄懂考试大纲中六种病句的类型,并把握它们的典型特征。具体辨析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看词性,辨词义,查用词是否恰当;找主干,辨枝叶,查搭配是否得当;看结构,辨关系,查语序是否恰当;看句意,辨逻辑,查表达是否恰当;看照应,找对象,查成分是否残缺。 下列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张教授准备充分,在论坛上 信口开河 ,博
9、得了与会同仁的阵阵掌声。 B学校出台新举措,要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鼓励社团活动, 大快人心 。 C他俩多年未见,今天一见面就热烈拥抱, 交头接耳 。 D食品安全关乎国计 民生,各有关部门一定要恪尽职守,对各个检验检疫环节都要 战战兢兢 ,如履薄冰,务必保障食品安全。 答案: D 试题分析: A句,褒贬误用。信口开河,比喻随口乱说一气 ,指说话没有根据;不可靠。 B句,对象用错。大快人心,指坏人坏事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用于表达群众的感情。 C句,望文生义。交头接耳,形容两个人凑近低声交谈。 D句,战战兢兢,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考点: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
10、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E级。 点评:考查成语一般采用选择辨析题型,要求直接辨析成语在句 中运用恰当与否,没有提供可作比较的两者。这就对考生了解成语词义,掌握辨析方法,理解和把握语境的要求更高。解题难度加大了,更有利于检测考生灵活运用成语的能力。成语在结构上是个短语,但在使用上只能当一个词来用。因此,正确使用成语和使用实词原则上没有什么区别。通常要注意这些方面: 色彩不明 轻重失度 断词取义 对象误用 谦敬错位 功能混乱 不合语境 望文生义 形近混淆 特定用法。 下列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赍发玷辱长嘘短叹哀声叹气 B纯粹髭须云宵凭心而论 C树阴绊倒拮据草菅人命 D撮合酒撰揣测不共带
11、天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项:嘘 吁、哀 唉; B项:宵 霄、凭 平; D项:撰 馔、带 戴。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规范字形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A级。 点评:字形辨析主要是考查别字,也就是考查某字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是否用对。每一个汉字都有音形义,音形义统一,才可能不出错。要检查出对错,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逐个审读容易出错的字,这些同音字一部分是表义功能尚存的形声字,我们可以从它的形旁大致判定这个字的含义。由此来分析在这个语词中它是否恰当。还有一部分独体字或表义的 形旁失去功能的形声字,这部分字有的可以由分析这个词语的结构来判定,特别是成语,有的可以结合整个词语来理解。 下
12、列划线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 A. 奢 侈 ( ch) 憎 恶( zng) 滑 稽 ( j) 地 壳 ( qio) B. 央 浼 ( mi) 拈 轻怕重( nin) 祈 祷( q) 讥 诮 ( qio) C. 庇 佑( b) 迤逦 ( y l) 连 累 ( li) 木 讷 ( n) D 翘 首( qio) 傩 送( nu) 棕 榈 ( l) 睥睨 ( b n) 答案: A 试题分析: B项:拈,应读 nin; C项:迤逦,应读 y l; D项:睥,应读 p。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汉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A 级。 点评:除 D 项 “翘首 ”的 “翘 ”和 “连累 ”的 “
13、累 ”之外,本题重点考查形声字的读音。形声字中那些声旁相同、字形相近、读音或同或异的词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的对象。对待形声字,要克服 “认字认半边 ”的 “惯性 ”,因为许多声旁现在不能代表该字的读音了,我们要反复记忆,不断积累,同时要特别注意随时整理,经常复习。 下列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帝嘉其义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译:汉武帝赞许他这种通晓情 理的做法 ,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 ,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 ,顺便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 ,以答谢他的好意。 B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译:我这么做的原因,是把国家的急难放在第
14、一位,把个人的恩怨放在后面。 C复驾言兮焉求 译:还要驾车出去说些什么,追求什么呢? D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译:或许能够使刘氏侥幸地寿终。 答案: C 试题分析:应译成 “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呢? ”言,无义,用于句中或句首,作语助词。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级。 点评:在文言文翻译试题中往往会设置几个关键得分点,这几个关键得分点多数是句中的关键词语。文言句中的关键词包括: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多义词、常见实词、常见虚词。考生只要找出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明确其含义,并准确翻译,就能得分。反之,就会丢分。 下列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野马也,尘埃也
15、,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译:山间的野马,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 B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 译:没有遇到杨得意那样引荐的人,虽有文采也只能独自叹惋。 C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译:他对于招 福的事,没有拼命追求。 D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译:生下我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弃我而去了。 答案: A 试题分析:应译为:山间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野马,山间的雾气。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C级。 点评:要翻译句子,必须先理解句子。理解文中的句子,要求能够根据语境读懂、领会每一语句的具体含意,并能对该句从内容和表达等方面作出输电网
16、杂技。正确理解文中的句子,就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特别是多义实词、重点虚词、相关句式,并且要把握某些句子的特殊含意。 下列选项对划线的文言实词解释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 A行 比 一乡(合)小年不及大 年 (年龄)众人 匹 之(比) B而莫之 夭阏 者(阻塞) 怒 而飞(气势盛) 志 怪者也(明确) C时运 不齐 (有蹉跎)云销雨 霁 (雨过天晴)纤歌凝而白云 遏 (阻止) D 襟 三江而带五湖(衣襟) 善 万物之得时(羡慕)饥冻虽 切 (急迫) 答案: B 试题分析: B项;怒,奋发;志,记载,记录。 C项:不齐,遭遇逆境,命运不好。 D项:襟,意动用法,以 为襟; 考点:本题考查文言文常见文言
17、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级。 点评:文言文实词释义要特别注意一词多义现象。试题对文言文实词的考查,是考查其在文中的意思,所以一定要联系具体的语境。解答时,可根据实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借助联想类别推断、连文推断等方法和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等知识,在特定的语境中揣测其含义。 现代文阅读 人类衣食住行这类维持生存的生活方式没有太大不同,即使有不同,也没有根本的意义。比如,用筷子还是用刀叉或者直接用手抓吃饭,对于人类的命运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是主张义先利后还是义后利先,主张人是目的还是手段,把自然看作是与自己同属一个整体还是与己无关的对象,却 足可影响人类甚至整个地球的命运。因此,这里
18、不考虑作为物质现象的中国文化,而考虑这些现象中所渗透的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或者说,中国之道。 中国文化从产生的时候起,就推崇德性,倡导侍德者昌,侍利者亡,这是我们祖先的信念。我们的先人推崇的那些开天辟地的圣贤,其共同的特点就是舍己为人,克己让人,给人类造福,他们都有博大的胸怀,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牺牲自己,成全众人。被我们中国人奉为文明始祖的人,无论盘古、女娲、还是伏羲、神农、或黄帝、尧、舜,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创造文明,与民兴利,公而忘私,品德高尚。 中国文化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也有种种不足为人道的地方,但是它的文化精神就总体而言是高尚的,是不会过时的,只要人类希冀在和平与平等
19、的世界上生活的话。中国精神或中国之道的核心可以概括为如下几项: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和而不同的共同生活原则和思想原则、义利之辨的道德理念、己立立人与己达达人的淑世情怀、四海一家与天下太平的世界愿景等。这些中国之道并非中国文化所独有,但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中国文化能够复兴的根据。这些理念与西方现代性的许多原则是不相容的,却是人类生存下去不可或缺的,现代中国文化要有不 同于现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只有建立在这些普适的理念基础上,而不能以已证明是有根本问题的某些西方现代性原则为基础。 当然,中国文化的复兴绝不是说只是将这些理念单纯在重申一下,而是要将它们予以现代的阐发,因为文化复兴实际
20、是文化重建,这就需要我们不是把西方文化作为敌对的东西或对立的东西,而是要把它最为助缘。中国之道的理念若是普适的,它就能吸纳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就一定会有兼容性。重建中国文化不是恢复传统文化,而是发展中国文化。 【小题 1】下列有关本文中的 “中国之道 ”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之道是指渗透这中 国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的现象。 B中国之道并不存在于所有中国文化现象之中。 C中国之道的核心包括天下为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思想。 D中国之道建立在普适理论基础上的高尚的文化精神。 【小题 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任何生活方式都不足以影响人类的命运,无关乎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
21、。 B中国文化一贯推崇的德性,既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也是复兴中国文化的核心 C只要中国文化不过时,人类就能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生活。 D体现中国文化精神一系列理念与西方现代性原则具有不兼容性。 【小题 3】根据文中提供的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A坚持中国之道,并能吸纳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中国文化才能够发展,复兴。 B西方文化中也可能包含中国之道的某些内容。 C西方现代性原则不具备有利于人类生存下去的普遍意义。 D现代中国文化要具备不同于现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就必须重建中国传统文化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B 【小题 3】 C 【小题 1】试题分析:原文是 “这些现象中所渗透的中
22、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或者说,中国之道。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B级。 点评:首先要清楚,命题者的命题原则是 “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 ”;其次, “重要概念 ”不是来自于生活或我们的经验积累,而是来自于文本,因而不需要也无办法强加理解;第三,对 “概念 ”的属性、内涵的理解必然来自于文本,而对于外延的理解可能会需要我们的一些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小题 2】试题分析: “也是复兴中国文化的核心 ”错,应是复兴中国文化的依据。 考点: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 C级。 点评:正确理解文意和题意 ,确定筛选范围,即
23、索检相关的信息区域,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内容,然后再对诸多信息进行检视。在索检相关的信息区域过程中,善于借助信息标志,如关联词语、表顺序词语、指代性词语、插入性词语、首括句、总结句、过渡句、呼应句、设问句、反问句等。 【小题 3】试题分析: “西方现代性原则不具备有利于人类生存下去的普遍意义 ”太绝对化。 考点: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想象和推断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C级。 点评: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要求吃透原文,合理推想。每一个选项都要求在原文中找到文本根据,如果找不到,就 可推断为错误,就像有 “像 ”必有 “物 ”一样。平时要多练习、多积累,做题时要讲究客观性和
24、主观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吃透原文,又要充分调动知识积淀,融会贯通,大胆推断。 最后的黄豆 爷爷是染布的。他爱吃黄豆出了名。 在镇子西头,爷爷十七岁那年刷刷地架起了好几口大染锅。这吃饭的手艺是 “偷 ”来的。爷爷从小喜欢跑进大染坊找老板的儿子斗蛐蛐。有时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爷爷便蹲在一旁,直愣愣地盯着热气腾腾的大染锅。爷爷蹲着看染布时,就从兜里摸出几粒炒熟的黄豆塞到嘴里嚼,这样一蹲就是一两个时辰。“呆瓜! ”染布师傅往往这么笑 话爷爷。当爷爷染出第一锅布时,大家才知道爷爷并不呆。 那年,家里遭了大灾,爷爷架起几口大锅开始染布。开业那天,镇子里所有人都听到爷爷一边敲锣一边喊话,开张头半个月染
25、布不收钱,染坏了一赔二。爷爷没钱请帮工,自己把麻绳往肚子上一勒,一把黄豆往嘴巴里一塞,一边香甜地嚼着,一边搅动大染锅。当爷爷嚼完三四把黄豆时,青布便染成了。青色衬着爷爷额头的汗珠,沉稳得像傍晚袭来的夜幕。 后来,那家大染坊被爷爷挤垮了。没过半月,爷爷快乐地嚼着黄豆把那几口锅搬进了大染坊。于是,镇子里又有了大染坊。那名声像染布匠拿搅锅棍敲锅一样,咣 咣当当响得很。在嚼着一把又一把黄豆时,爷爷兜里也开始响着咣咣当当的银元声。 有了钱,除了每天有滋有味地多嚼几把黄豆,还娶了奶奶。迎亲那天,爷爷喝了好多酒,醉了,进洞房时还绊了一脚,兜里的黄豆全撒在地上,他捡了好一阵子。奶奶什么反应,到现在我也不知道。
26、后来跟我讲这事时,爷爷还叹气,这一绊,不是什么好兆头,要不,后半辈子也不会活得这样磕磕绊绊。说这事时,爷爷喘着粗气,我帮着捶了半天背,他还是喘得满脸猪肝紫。 其实,爷爷在生父亲的气。 闲时,爷爷经常是一边慢慢地嚼着黄豆一边跟我聊天,像在咀嚼他的一生。他说,父亲是 一个 “倒钱筒 ”。父亲是爷爷的独苗,奶奶宠着他,惯着他。听爷爷说,父亲才十岁,就开始进大烟馆。没钱,就赊账。烟馆老板拿着赊账本来讨钱时,爷爷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 我十岁那年,三天三夜,父亲跟人赌输了。大染坊被抵了赌债。那一天爷爷没有嚼他的黄豆,唉声叹气,一脸乌云。 搬出大染坊时,爷爷习惯性地掏出黄豆,
27、迟疑了一下,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 没几年,爷爷病得不行了。父亲依然整天不着家,爷爷的安危只是他耳边刮过的一阵微风。 临终前的那个晚上,爷爷示意我到他 跟前。他手中攥着一个小布袋,打开来,是些黄豆。昏暗的灯光下,豆子炒得金灿灿的。爷爷说,这辈子只剩下这点黄豆了。他的声音很轻,连他旁边油灯的火苗都没有动一下。他颤巍巍地拈出一颗豆子,习惯性地放入口中,又想嚼它。不知是黄豆太硬还是爷爷老了,牙口不行,他没嚼动,又把豆子放入袋中。 他叹叹气,说这辈子就爱这黄豆,人走了带上它,也算来这世上留个念想。他慈爱地对我说,如果你长大了真活不下去,可以再到爷爷这里来拿这黄豆吃。不过,
28、你要是争气,最好就别来扰我了。他语气中满是沮丧。 我愣愣的,不太明白,点了点头。 第二天早晨, 爷爷走了,手里紧紧攥着那小袋嚼不动的黄豆。邻居帮忙葬了爷爷后,父亲才回来。没人怪他,他在邻里眼中只是一个能够看得见的影子。 父亲长号着,声音凄厉,如同塌了脊梁。大家都知道他为什么哭。整整两天两夜,他雇了好几个人把小院子掏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连瓦背也全掀掉了,还是没有找到传说中爷爷那几坨金子。他疯了。 后来,一个金匠跟我说爷爷确实有几坨金子。不过,爷爷临终前偷偷让他把它们打成了一颗颗金珠子。 我蓦然明白,爷爷那小袋黄豆是什么了。爷爷给我留了一笔活命钱。 有人曾问我,金子最终找到了吗? 当然没有。爷爷的坟
29、头早被我 平了。当时还有人说,我跟我那疯了死掉的父亲一样,也是忤逆不孝。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企业,人们称我是什么 “著名企业家 ”。不久前,一次慈善大会上,我说了,死后捐出全部财产。我那个儿子和老婆都不跟我说话了。 为什么这么做?有记者问我。我一时语塞,眼前浮现出爷爷那小袋最后的黄豆。 (改自王琼华最后一碗黄豆 ) 【小题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 A “我 ”平掉爷爷的坟头,是既不想让任何人打扰爷爷死后的安宁,又表明了不依赖祖辈财富、自己创业的决绝。 B文中说 “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 疯长 ”,一是形容他处于青少年时期,身体长得快;二是形容他备受溺爱,
30、放纵无拘。 C本文语言平实,情感饱满,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性格各具特点,叙事手法新颖,主题有教益。 D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时,爷爷蹲在一旁看人染布,这暗示着爷爷对读书的渴望和对财富的羡慕。 E本文运用动作、语言、细节和对比等艺术手法,生动凸显人物个性;人物行为也具有深厚寓意。 【小题 2】小说中 “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 ”,这一行为反映了爷爷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 (6分 ) 【小题 3】小说多次写到爷爷嚼黄豆,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 (6分 ) 【小题 4】小说以 “最后的黄豆 ”为标题,寓意何在? (4分 ) 答案: 【小题 1】答 E给 3分
31、,答 A给 2分,答 B给 1分,答 C、 D不给分。 【小题 2】心态:反映出 “爷爷 ”在产业被抵债之后内心的痛苦、失落和气愤。分析: “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 ”是因为内心痛苦,没兴趣嚼黄豆了; “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 ”寓意其守成的失败,也表达了对儿子败家的气愤。 (答出心态给 2分,每点分析 2分。意思答对即可 ) 【小题 3】 生动揭示 “爷爷 ”心理,反映 “爷爷 ”专注、执著和顽强的性格特征; 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将 “爷爷 ”创业、守成过程中的各环节紧密联系起来; 为情节发展做铺垫,使故事情节更丰富、更合理。 (每答出一点给 2分。意思答对即可 ) 【小题 4】寓意:一是 “爷爷 ”
32、通过一生奋斗留给 “我 ”的物质遗产,是现实世界中的财富;二是 “爷爷 ”留给 “我 ”的人生教训,启发 “我 ”对物质有清醒认识,是精神财富。 (答出寓意每点给 2分;意思答对即可。 ) 【小题 1】试题分析: B项,那句话主要说明 “父亲 ”的恶习肆意形成背离了 “爷爷 ”的愿望; C 项, “情节跌宕 起伏 ”错误,本文情节发展自然,水到渠成; D 项,“这暗示着爷爷对读书的渴望和对财富的羡慕 ”错误,主要是 “爷爷 ”要偷学染布手艺。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C级。 点评:小说的要素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对小说的考查主要是从人物形象、情节、
33、环境和主题等这四个方面设题考查,解答问题时也往往从这几个方面考虑。其中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中心任务,次要人物形象要为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服务。因此,在小说中,写其他人物目的还是为了写主要人物形象。我们要考虑的是,写其他人物形象,是如何为主 要人物形象的塑造服务的。 【小题 2】试题分析:这是一句有关人物的动作描写。动作是人物内在心理的外在表现,体会时要结合上下文,尤其要考虑败家父亲对爷爷的影响。 “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 ”是因为内心痛苦,没兴趣嚼黄豆了; “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 ”寓意其守成的失败,也表达了对儿子败家的气愤。 考点: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能力层
34、次为 D级。 点评:要注意语句深层含义的挖掘,要能依据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观点态度、文中人物的性格,读出言外之意。 【小题 3】试题分析:题目中 “嚼黄豆 ”是小说 主要人物的一个习惯动作,而且问的是 “在全文 ”有何作用,因些回答本题除考虑到结构上起到线索的作用外,主要应围绕小说三要素与主题的关系来分析。 考点: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D级。 点评:分析人物形象,准确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是读懂小说的关键。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
35、和性格特征;三是把人物放在典型环境中去认识理解;四是注意文本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小题 4】试题分析: “最后的黄豆 ”既是 “爷爷 ”留给我的物质财富,更是精神财富,也是 “爷爷 ”留下的人生教训。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像小说中的父亲,即使有再多的财富,到头来也只能挥霍一空。题目中 “最后 ”可谓 “题眼 ”,引人深思。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点评:本题借对小说标题的探究来探计作者的创作意图,并对作品进行有创意的解读,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时既要紧扣文本内容,又要根据要求联系现实谈出自我的感悟。探究时应注意选择
36、 “最深的一点 ”。 文言文阅读 陶澍,字云汀,湖南安化人嘉庆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给事中。澍疏劾河工冒滥,及外省吏治积弊巡南漕 ,革陋规,请浚京口运河。二十四年,出为川东道。总督蒋攸 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 道光三年,陶澍就擢巡抚。安徽库款,五次清查,未得要领。澍自为藩司时,钩核档案,分别应劾、应偿、应豁,于是三十馀年之纠 ,豁然一清。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赈务核实,灾民赖之无失所。又怀远新涨沙洲阻水,并开引河,导之入淮。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保障农田。各县设丰备仓于乡村,令民秋收后量力分捐,不经吏役,不减 粜,不出易,不假贷,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 而去其弊。 创辑安
37、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 道光五年,调江苏。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澍毅然以身任,亲赴上海,筹雇商船,体恤商艰,群情踊跃。事竣,优诏褒美,赐花翎。 江苏频遭水患,由太湖水泄不畅。疏言: “太湖尾闾在吴淞江及刘河、白茆河,而以吴淞江为最要。治吴淞以通海口为最要。 ”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择贤任事,至八年工竣。澍自巡漕时, 条奏利害,至是先浚徒阳河,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 后在总 督任 ,与巡抚林则徐合力悉加疏浚,吴中称为数十年之利,语详则徐传。 晚年将推淮北之法於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后咸丰中乃卒行之。十九年,卒。遗疏上,优
38、诏轸 惜,称其 “实心任事,不避嫌怨 ”。 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用人能尽其长,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并赖王凤生、俞德源、姚莹、黄冕诸人之力。左宗棠、胡林翼皆识之未遇,结为婚姻,后俱为名臣。 (选自清史稿 陶澍传有删节) 【注】 漕:水道运粮。 社仓法:用义积谷备荒的方法 风痹:手足麻木不仁之症 轸:痛。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是 A陶澍就 擢 巡抚擢:提升 B分别应劾、应偿、应 豁 豁:免除 C 已 病风痹已:已经 D不减 粜 粜:卖 【小题 2】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具体表现陶澍 “实心任事 ”的一组是 总督蒋攸 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 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劝
39、捐数十万金 亲赴上海,筹雇商船 条奏厉害,至是先浚徒阳河 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 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 A B C D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澍调查了安徽的账务账目,解决了财务上的难题;他还鼓励老百姓修筑堤坝以防止水灾。 B陶澍在担任安徽巡抚的时候,在各县乡村设置了丰备仓,命令老百姓在秋收后量力捐献,丰备仓中的粮食不得拿出去交易或借贷。 C道光五年,在漕运受阻的时候,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漕运。 D陶澍除了有很强的办事能力外,还善于发现人才,善于利用人才。 【小题 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条奏利害,至是先浚徒阳河,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
40、诸工。( 5 分)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D 【小题 3】 C 【小题 4】 1) 条奏利害,至是先浚徒阳河,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 分条奏明利害关系,到这里先疏通了徒阳河,再按照次序发起刘河、白茆、练湖、孟渎各个工程。(得分点:条,分条,一条条地;是,这;浚,疏通;以次,按照次序;举,发起。每点 1分,共 5分) 【小题 1】试题分析:已,不久。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含义,能力层级为 B级。 点评:一词多义是文言实词的重要特点,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即上下文来推断词义。一方面我们应该掌握大纲规定应掌握的觉见的文言实词,既要了解文言实词的本义,学会
41、根据本义去推断其引申义 。一方面要学会借助上下文语言环境进行推断,掌握文言文实词推断的方法,并能熟练地去运用。 【小题 2】试题分析: 表现陶澍政治操守; 表现陶澍应对水灾所采用的策略; 表现陶澍见义勇为的性格特征。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综合分析信息筛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 点评:在做此类题时,要特别注意选项中的所涉及的这样一些要素: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等。弄清楚此后,把选项回扣到原文之中进行对照,字字句句落实。此类考查,考的往往很细,做题时读题(选项内容)和原文都须仔细。 【小题 3】试题分析:由原文 “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 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 ”可知,首先倡
42、导了以海运代漕运的是协办大学士英和而非陶澍。 考点:本题学生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C级。 点评:对这类题,命题者一般把阅读材料整体切分为几个方面,然后以此为切入点来设置选项;在错误选项的设置上,为了增强试题的隐蔽性和迷惑性,往往在大体正确的文意概括和分析中,设置一两处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地方,将测试点放在时间的推移和地点、事件的变化上。因为选项里所说的人和事是文中确实有的,只是因为试题移花接木、张冠李戴而隐含错误,所以,不细心推敲就很难 发现。因此,做这类题应格外细心,不放过任何一个字。 【小题 4】试题分析:这一两个句子的翻译,把握住几个实词的解释:条,分条,一条条地;
43、是,这;浚,疏通;以次,按照次序;举,发起。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C级。 点评:翻译时,既要理解透实词的语境意义,也要把握住虚词的具体用法,更要注意有无特殊句式和全句的语气、语调,点好句末标点。力求做到准确、通顺。掌握的古汉语所特有的句型也很必要,命题人员常常拿一些特殊句型来作为考点。 陶澍,字云汀,是湖南安化人。嘉庆七年进士,被选任庶吉士( 官名),传授编纂修书知识,后升任御史、给事中。陶澍弹劾治河的工人不合格而被滥予任用,以及外省吏治的诸多积久相沿的弊病。视察南漕时,革除不好的惯例,招工疏浚京口运河。二十四年,出任川东的道台(官名)。总督蒋攸 推荐陶澍的
44、治理能力为四川第一。 道光三年,陶澍被提拔为巡抚。安徽公库款项,经过五次清查,都没有头绪。陶澍从任藩司开始,就核实档案,分别给他们弹劾的弹劾,赔偿的赔偿,豁免的豁免,于是三十多年的纠缠不清的事情,一下子就被厘清了。江边发生水灾,陶澍买了十万石的粮食赈灾,仔细核对赈灾的细目,受灾民众因此而受益。 又怀远初次出现涨水,水流被沙洲堵塞,陶澍一并将它们凿开,并引导水流入淮河。淮河流经的地方,陶澍告诫民众修筑堤坝贮存河水,用来保障农业用水。每个县都在乡村设立储备粮仓,命令民众秋收后量力捐出公粮,捐粮不经过官吏之手,粮食不能出售,不能与别的商品交换,也不能借贷给别人,收成不好(就把粮食储存起来)以备赈灾,
45、等到丰年再捐出粮食,此法大略像 “社仓法 ”,但是去除了 “社仓法 ”的弊端。 陶澍创作编辑了安徽通志一书,表彰忠臣孝子节妇烈女,以此来勉励人们崇尚好的风气和沿袭好的习俗。 道光五年,陶澍被调任到江苏任职。一开始 洪泽湖决堤,漕运不通,协办大学士英和上书提出海运策略,但是朝廷内外纷纷议论并阻挠他。陶澍毅然承受了这个重任,亲自去上海筹措雇佣商船,他能体恤商家的艰难,所以得到了商人的热烈支持。海运开通之后,被皇帝重赏赐予花翎。 由于太湖水流不畅通,江苏多次遭遇水灾。陶澍上书说: “太湖下游在吴淞江和刘河、白茆河,其中吴淞江是最重要的。治理吴淞江又是以通海口为最重要。 ”于是把海运节省下来的二十余万
46、的银两用于治理吴淞江,选择贤能之人来负责事务,到了道光八年竣工。陶澍当初巡视南漕时, 就条分缕析陈述利害关系上奏皇帝,到这里就先疏通 徒阳河,要依次发起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这些工程。 后来在总督任上,和巡抚林则徐戮力同心疏浚诸河,吴中人称他们做了利在数十年的好事,此语在则徐传中有详细记载。 陶澍晚年的时候打算在淮南推行淮北的政策,后来生病且中风麻痹,没有能实施这政策,后来咸丰年间才最终施行。道光十九年,逝世。临终奏表,皇帝下诏褒奖,称他 “实心任事,不避嫌怨 ”。 陶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用人能让他充分展示他的才能,在江南治理河水,漕运,管理盐铁贩卖上面成就斐然,也依赖王凤生、俞德源、姚莹、
47、黄冕这些人的帮助。和左宗棠、胡林翼在未做官时就认 识了,他们结为儿女亲家,他们后来全都成为一代名臣。 诗歌鉴赏 对下面这首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A首句 “莫听穿林打叶声 ”,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 “莫听 ”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B “风雨 ”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 “风雨 ”和人生险途。 C “山头斜照却相迎 ”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D定风波这首词主要表现了苏轼逃避现实的消极、隐居山林的消极思想情绪。 答案: D 试题分析: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考点: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D级。 点评:诗歌是社会生活的集中反映,诗歌的思想感情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和折射 。把握时代特征和风貌,把诗歌放在时代背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