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河北省邢台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最近 400年的突飞猛进,大自然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似乎已 泾渭分明 ,不再神秘。人们不再敬畏自然,凭借手中的科学技术,肆意改变环境。 B这位专家的回答让我有一种 醍醐灌顶 的感觉,实在没想到这个困扰我两年的问题他却理解得那么轻松。 C在施工过程中,因疏忽造成的安全事故 如期而至 ,人员伤亡严重,救援队伍很快赶到现场,克服困难抢救危重人员,并对轻伤者进行了处理。 D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经常有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会聚在这里,他们各具民族
2、风格与艺术特色的优美歌声在大厅内 交相辉映 ,久久回荡。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 “泾渭分明 ”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可改为 “一清二楚 ”; B项醍醐灌顶: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符合语境。 C如期而至:按照约定的期限到了,褒贬使用不当。 D交相辉映:各种光亮、彩色等互相映照,一般用于颜色,用于歌声不妥,适用对象错。 考点:本题 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 点评:成语的使用要注意适用对象,不可用错对象,如 “浩如烟海 ”专指文献书多, “相敬如宾 ”专指夫妻之间互相尊敬。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艺术家富于感情,
3、单凭直觉思维;他恍然大悟,无须推理。 这种看法未免失之武断,甚至是错误的。 真正的科学家,既有推理能力,也有相当的想象力,有时还会越过复杂的推理而直接得到答案:;否则,他的科学研究也会受到影响。 人们习惯于把艺术和科学说成是毫无内在联系的完全不同的东西。 真正的艺术家,既有想象力 ,也有相当的推理能力,并且深知自己的作为;否则,他的艺术创作会受到影响。 科学家相当冷静,光靠理性思维;他循序论证,无须想象。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作此题宜结合排除法,先通读语段,大致了解材料信息中心思想,再根据结构以及语意关系判断其先后顺序。 提出 “人们的习见如何 ”总观点, 单独解释 “艺术家
4、 ”,乃 “分说 ”的一部分,语段为 “先总后分 ”的结构,所以, 应为最先; 先提及 “艺术 ”后提及 “科学 ”,所以,在分说 “人们的习见 ”的部分,需要先阐明 “艺术家 ”,后阐明 “科学家 ”,因此 紧跟 ;而这种观点是被反对的,因此, “这种观点 ”指的是 ,接 顺理成章;接下来再按顺序分述艺术家与科学家的共同点;所以排序最恰当的是 。 考点:本题重点考察考生语 言表达连贯和文段逻辑顺序安排的能力。 点评:连贯题相对较难,考生首先要把几句话完整的看一遍,了解大体的意思,然后根据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来排列,在这之中要注意一些标志性的词语如代词(这或这些、它)等。最好用排除法来解答。 下列
5、选项是四则 “遗失启事 ”的主要内容,其中表达通顺、得体的一项是( ) A本人昨天在体育馆遗失一副红色羽毛球拍,您若及时联系鄙人,不胜感激之至。 B昨日本人不慎丢失随想录一书于阅览室,期盼拾得者璧还原物,谢谢哟。 C本人昨日在图书馆不慎丢失黑色眼镜一副,希望拾得者与我联系,不胜感激。 D昨日本人遗失饭卡于学校饮食服务中心,肯请拾者高抬贵手交还,万分感激。 答案: C 试题分析: A应为为 “不胜感激 ”且 “鄙人 ”语体不合; B前面是文言文,后面是现代文口语 “谢谢哟。 ”语体不合; D应为 “高抬贵手 ”用词不当,言重了。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语言知识运用的得体、通顺。 点评:做好这样的题,
6、考生要多掌握文化常识,注意说话的场合、对象,语体的使用也要规范,不可乱用。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文学史向来以 “风骚 ”并称, “风 ”指的是诗经中的 “国风 ”, “骚 ”指的是离骚,它们分别开创我国诗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传统。 B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与木兰辞并称为 “乐府双璧 ”。 C楚辞,原指楚地歌辞,经屈原再创造,成为一种风格独特的新诗体,它的篇幅较长,句式参差错落,多用语气词 “兮 ”字。 D汉魏晋时期,五言诗日趋成熟,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诗人及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作品都很好的继承了 “风 ”“骚 ”的传统。 答
7、案: A 试题分析: A中的 “浪漫主义 ”和 “现实主义 ”交换。 考点:此题考查的文学常识。 点评:考生要对中国古代文学常识记住,记准,包括作家作品及特点朝代等,平时多积累。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中国科学院最近研究发现,喜马拉雅山冰川退缩,湖泊的面积扩张,冰湖溃决危险性增大,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B今年我省天气形势复杂,西江、北江可能出现五年一遇的洪水;省政府要求各地要立足防大汛、抢大险、抗大旱,做到排查在前、排险在前、预警在前,确保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C近年来世界艺术品拍卖价格屡创新高,许多有眼光的国际大 商人纷纷购买、收藏有价值的艺术品,希望以这种投资方式实现资
8、产保值和增值。 D 1999 2011年间,我国造林 6643.36万公顷,人工林面积位居世界第一,但是土地沙漠化、植被覆盖率和森林病虫害等依然十分严重,令人担忧。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项句式杂糅,研究发现的是后文的三种情况,而 “引起广泛关注 ”的主语是前文的中的三种情况,此 “三种情况 ”既已经作为 “研究发现 ”的宾语,则不可再作引起的主语,可去掉最后一句; B语序不当,应为 “排查在前、预警在前、排险在前 ”; D项搭配不当, “植被覆盖率 ”与 “十分严重,令 人担忧 ”不搭配,关联词 “但是 ”使用也不当。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辨析病句。 点评:句式杂糅,是指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类
9、型的句子杂糅在一起,从而造成语句结构的混乱,这种题型经常考查,是难点,考生应该平时多练习。常见结构有 “原因是 造成(引起、诱发、作怪)、本着 为原则或从 为出发点、是为了 为目的 ”等。 现代文阅读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自然、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其实质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 生态文明不仅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哲学问题。生态哲学将生态理念引向社会生活,将自在的哲学本质转换为自为的生态智慧。西方深层生态学的代表人物奈斯说: “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理想,我称之为生态智慧。 ”生态
10、智慧重建的不仅是自然生态平衡,更重要的是要重建人的精神生态和整个文明生态的平衡。现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不仅包括外部自然生态的危机,而且也包括社会内部的自然生态的危机,前者导致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后者导致人类社会系统的破坏。生态哲学是走向生态文明的理论准备,是人与自然关系反思后 的生态觉悟,以及作为这种觉悟的生态智慧和理念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推进。 生态文明既反映人类对自然生态的认识和改造,又反映人类将认识和改造自然生态所获得的积极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所取得的一系列积极成果,包括: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的重建、人与人的协调关系的构建、人类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建是要建立自然生态,
11、即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这是人类社会关系协调的基础;人与人的协调关系的构建则是要建立社会生态,是使各种社会矛盾的合理解决获得和谐有序的状态,这是自然生态重建的根本保障;人类各种文 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目的是建立多元互补的文化生态,为社会生态的构建营造和谐有序的文明环境,为自然生态的重建奠定健康稳定的社会基础。 【小题 1】下列关于 “生态文明 ”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建设和谐社会所应遵循的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 B生态文明就是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 C生态文明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其目的是协调人类社
12、会关系。 D生态文明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它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小题 2】下列 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要实现生态文明,人类必须重建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构建人与人的协调关系,创建人类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 B构建生态文明必须把生态理念引向人的社会生活。 C生态觉悟在反思人与社会关系后产生,它在自然领域的扩展和推进构成生态哲学。 D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是由现代人类所面临的外部自然生态危机造成的。 【小题 3】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西方学者奈斯之所以说 “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思想 ”,是因为西方传统生态理念陷入困境,需要引进东方智
13、慧。 B人类要走向生态文明,必须从理论上认真研究生态哲学。 C生态文明不只是一个理论和认识问题,还是一个实践问题。 D人类各种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与社会生态的构建及自然生态的重建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C 【小题 3】 A 【小题 1】试题分析: A说 “生态文明是 客观规律 ”不对,原文应是 “生态文明是 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 C项是讲 “生态文明 ”的作用, D项是讲 “生态文明 ”范畴。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 点评:对重要概念的理解,需要考生回到原文对照,注意不可偷换概念,不可把作用范围外延当做概念来理解。 【小题 2
14、】 试题分析: C项,偷换概念, “生态觉悟 ”包涵 “生态哲学 ”,两者概念内涵不一致,不能将属于 “生态哲学 ”的表述说成是 “生态觉悟 ”。原文语句 “生态哲学是走向生态文明的理论准备,是人与自然关系反思后的生态觉悟,以及作为这种觉悟的生态智慧和理念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推进。 ” 考点:本题考查概括、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点评:偷换概念是出题人经常设置的一个陷阱,考生应该准确的捕捉文中的信息,注意解释的对象是什 么,外延和内涵是否和题干中要解释的一致。 【小题 3】 试题分析: C项因果关系不成立。文中没有提及哪方智慧更好的内容。 考点: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
15、点评:推断题的解答要有依据,不可无中生有的强加一些条件,或者牵强附会的联系。 克罗齐的求索 事业成功的种子往往播撒在苦难的土壤之中。 1883年,卡萨米西奥拉大地震夺去了贝尼代托 克罗齐的双亲和妹妹的生命,被埋在废墟下的他侥幸得救。当时他 17岁,温馨的生活在暴虐的自然面前顷刻灰飞烟灭。这场灾难给青年时代的克罗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也使他在人生 之旅和学术之途上更为关注自我心灵的充实和人类社会的精神景况。 1886年克罗齐辍学,开始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他一度潜心于他的家乡那不勒斯以及欧洲的历史研究,期望能在喜欢的学术事业中求得情感的解脱。期间,他结合自已从未放弃的美学志趣,把历史与艺术联系起
16、来进行思考。他发现,历史与艺术都以人为焦点,着力于表现独特而个别的事实,不关心抽象概念或一般法则。艺术不是世俗理解中的娱乐手段,它创造的是一个可能的事实;历史则提供实有的真实,表现为真实的发生过的一切。 1902年,克罗齐出版了影响深远的美学,为现代美学做出 了开拓性贡献。中国美学家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对克罗齐的美学思想曾作过专章介绍。意大利哲学家金蒂雷赞赏克罗齐不仅发现了想象的规律,而且引入了心灵发展的概念。在共同的学术兴趣和理论探讨中,克罗齐和金蒂雷的友谊也由此得到发展。在美学中,克罗齐重点对过去时代的 “错误的美学 ”尤其是 “自然主义美学 ”和 “唯理主义美学 ”进行批驳,肯定了 “心
17、灵性 ”和 “非逻辑性 ”特点,把艺术和美学从对道德与理性的依附中解放出来。 然而,学术上的创获并未使克罗齐摆脱椎心的痛苦和深刻的孤独。在潜意识里,他渴望公众对他的工作有所关注。 1903年他开始创办涉及文学、历史与哲学的文化刊物 批评。克罗齐在自传中曾说: “创办批评杂志标志着我的生活中一个新时期的开始。 ”他主要负责文学与历史,前期曾邀请金蒂雷负责哲学。在长达 42年的办刊过程中,克罗齐渐渐达到了他所期待的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协调统一的理想。 1920年 6月至 1921年 7月,克罗齐担任意大利教育部长,发起了意大利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改革运动。 在进行社会活动的同时,克罗齐不断修正完善他的
18、理论学说。他在一次交流活动中说: “正如每一个对自已所做事情感到要负责的人一样,我喜欢反复写过的并发 表的那些东西,喜欢经常回味和审查它们,以求看一看是否可以发现一些不妥之处,是否可以进一步加以展开 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会的。 这就是说,他所懂得的事情只是慢慢才学会的;似乎还应当加上一句 “ 人也不是死后才会的 ”。因此,人往往要像前几年那不勒斯的一位外科医生所做的那样,他也是我在参议院的一位同事,有一次做手术时他突然感到不舒服,觉得自己要死了,于是把手术刀交给一位同行,说 请你来干下去 。 ” 克罗齐不仅勤奋钻研,而且注重研究方法。方法是抵达学术高原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办刊前期,克罗齐完成了
19、“心灵哲学 ”的 系统阐发工作。在他看来,历史是人的创造,体现为人的活动,而人的活动要受心灵的支配,因此把握历史的关键在于把握心灵活动。哲学不过是历史学的方法论,追求美、真、益、善的心灵哲学,作为对心灵活动形式与规律的研究,其意义在于为创造历史和阐释历史提供方法论的依据。 在克罗齐心中,意大利民族始终具有美丽的形象。它从遥远的古罗马走来,创造过文艺复兴的灿烂文化。但 20 世纪 20 年代,意大利的历史脚步踏上 “迷途 ”。身外残酷的历史情境,克罗齐怀着对心灵自由和精神解放的执著坚守,坚持以著述和主编的刊物抵抗法西斯专制主义。 1923年 ,金蒂雷加入了法西斯党。克罗齐以巨大的道义勇气,与宣扬
20、积极主义理论的金蒂雷展开针锋相对的公开论战,彼此持续几十年的友谊宣告破裂。 1925年,克罗齐发表了著名的反法西斯知识分子宣言,反对恐怖政策,并征集到数百名知识分子的签名。他的寓所在 1926年几次遭到法西斯党徒的洗劫。 1944年 4月,金蒂雷被击毙于佛罗伦萨街头。克罗齐闻讯,曾长久地倚在寓所的门框上,遥望北方深邃的蓝天 “我将死于工作。 ”这是晚年的克罗齐在他人问及自己健康状况时一句平静的回答。创造性的努力、自由的激情以及深刻的公民责任感,既是意大利民 族性格的基本素质,亦折射出克罗齐的人格理想。 (摘自张敏克罗齐美学论稿,有删改) 【小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
21、是( 4分) A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全方位展示了克罗齐独特的人生轨迹和思想行为,凸显了他的人格魅力和学术影响力。 B克罗齐把艺术从对理性的依附中解放出来,而他对艺术的认识又有别于世俗的理解,他认为艺术不是用来娱乐的。 C本文择取了克罗齐的重要人生阶段,记述了这位 20世纪前半期有重要影响的理论家兼社会活动家,以史带论,史论结合。 D文中 “我将死于工作 ”克罗齐 晚年的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他终生的创造性努力,让人钦佩。 E. 克罗齐主张,历史与艺术都着力于表现普遍法则,都以人为焦点,历史与艺术的区分界限与真实和虚构。 【小题 2】克罗齐是如何达到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协调统一的?请结合全文概述。(
22、 6分) 【小题 3】 “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会的。 ”克罗齐在其后又加上一句: “人也不是死后才的 ”。如何理解克罗齐这一拓展的内涵?请结合原文简析。( 6分) 【小题 4】克罗齐一生经历了大地震、社会动荡和战争带来的苦难,但最终大有成就。有人说: “苦难是人生的财富 ”。请结合原文和现实人生,谈谈 你的看法。( 8分) 答案: 【小题 1】 AE 【小题 2】克罗齐自主学习、独立研究,把自己的理论思考推到一个高峰,在诸多理论领域造诣很高,但理论创获并未使他停止追求。他渴望公众对他的工作有所关注,创办文化刊物批评,发起教育改革运动,参与抵抗法西斯等社会活动。在进行社会活动时,他不断修正完善理论
23、学说,继续勤奋钻研,注重研究方法、从而达到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的协调统一。 (概述理论成就,给 2分;概述实践活动,给 2分;解说理论与实践的协调统一,给 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 3】克罗齐的拓展不仅强调人获取知识靠后天的 学习,而且强调了这种学习的紧迫性,学习、追求要贯穿生命整个过程,体现了克罗齐勤勉探究、不断自我完善、积极进取的精神品质。文中克罗齐从青年开始自主学习,持之以恒,珍惜在世时光,提升生命质量,用自己的一生实现了对这句话的拓展。(答出拓展的内涵,给 4分;结合原文分析,给 2分。意思答对即可。) 【小题 4】观点一:认同这个说法。 苦难成就了克罗齐。青年时期经历的大地震给他带
24、来了心理创伤,这推动他在人生之旅和学术之途上更为关注人类的心灵和精神;中年之后的克罗齐又因社会动荡和战争苦难进一步历练,更加成熟。 观点二:不认同 这个说法。 苦难并非克罗齐想要的,而是现实迫使他不得不面对的。如果没有大地震和战争,在安宁和平的正常环境和社会生活中,思想深邃、有志于学术和社会活动的克罗齐,同样会大有作为。 观点三:辩证理解。 苦难本身不是人生财富,苦难通过心灵转化才能成为人生财富;此外苦难分自然、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情况,它们给人的影响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观点明确,给 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 4分;联系实际,给 2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 A 与 C 可以说是相
25、对项, A 项中 “全方位 ”分析错,本文只是 “择取 ”。D项 “流露出他对自己身体健康的漠不关心 ”有误。 E项 “历史与艺术都着力于表现普遍法则 ”错误 ,原文第二段 “他发现,历史与艺术都以人为焦点,着力于表现独特而个别的事实 ”并非 “着力于表现普遍法则 ”。 考点:本题考查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点评:理解文章的内容,要根据原文来进行,不可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牵强附会,要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有根据的归纳概括。 【小题 2】 试题分析:题目中 “如何 ”“理论家 ”“实践者 ”“协调统一 ”是重点词。应先解释清楚二者各自的具体内容,然后分析二者关系。具体作答时还要
26、关 注题干中的 “结合全文概述 ”。 考点:本题考查概括中心意思。 点评:概括性的题目首先审清题干,明确答题的方向范围,然后从文中锁定答案:区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即可。 【小题 3】 试题分析: “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会的 ”与 “人也不是死后才会的 ”两句话说法貌似不同,实质相同,都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回答时一定要注意题干要求中 “结合原文 ”,并且是 “简析 ”。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能力。 点评:理解重点语句首先要明白语句的表面意义和深层的意义,然后结合上下文来作答,要注意深度和广度。 【小题 4】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7、。 “苦难是人生的财富 ”是一个传统的话题,题目本身难度不大。但在回答时,如果忽视题目要求中 “结合原文 ”,就容易只谈现实意义,而得不到理想的数。回答探究题时游离文本是大忌。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探究文中观点的能力。 点评:探究文中体现的观点,需要考生多方面考虑,然后选取一个一个自己最擅长的方面来表达,可以自圆其说,但是必须言之有物,言之有理,一定结合文中的事例来谈。 掐辫子 刘心武 一对白领情侣长假携游,去到一处近年开发出的山野景点,见到瀑布深潭,她高兴 得跳起来欢呼,山风掠过,将她的草帽吹落潭中,她还没回过神来,他已经跃入潭中,捞起草帽,游回潭边,跃到岸上。她还没做出反应,周边的游客已经响
28、起掌声,还有人说: “跟电影镜头似的! ” 他们躲到僻静处,他把上衣脱下,晾到灌木上。她说: “吓死我了。知道你要表达,可也犯不着这么冒险。 ”他说: “除了对你表达,其实,还有另外的内心秘密。 ”她狐疑了: “什么另外的秘密? ”他告诉她,掉在潭里的,是草帽。草帽是用什么做的?她随口说:稻草。他告诉她,不,是麦秸。把麦秸用水泡过,然后用双手编成辫子,他们老家妇女几乎一年四季都会在做完别 的活计后,来顺手干这个,叫做掐辫子。一挂辫子大约弯成五圈,近年来的收购价,是一挂一元钱,一个能干的妇女,一天掐辫子能出五六挂 她听到这儿放心了,明白他内心里,有区别于她这样的城里生城里长的人的眼光和心思,草帽
29、对她来说,不过是一种便宜的遮阳物品,可是对他来说,是他到城里来上大学以前,奶奶、妈妈、姐姐们日常掐辫子变化成的产品。她引他聊得更多。他细细叙说。他告诉她,他们那个家乡,离交通枢纽远,历史上属于兵家必弃之地,如今则属于商家缓争之处,无山无水,开发不成旅游区,离最近的一处古迹也还有百里之遥,他也曾苦苦查 阅过,竟找不出自古到今各方面的名人有出生在他们那个地方的,总之,那是一处平凡、平淡、平庸的所在。但是平实之地也有平安之福,城市化的浸润,离得还远,村庄虽然盖起了新房,却仍有古朴风貌,有人问城市膨胀耕地减少,为什么粮食还有得吃?他说,那就是因为还有他家乡那样的存在,每年还种大片的小麦,小麦收过种大片
30、的玉米。而大田劳作之余,妇女们就维系着久远的传统,掐辫子。 她在秋阳下听他讲家乡,心里仿佛陆续注入一缕一缕的光亮。他没想到她爱听这些。他进一步告诉她,他大学四年的费用,学费是爸爸供,生活费呢,全是奶奶、妈妈和姐姐掐 辫子掐出来的。她把玩着那渐渐变干的草帽,忽然觉得,那是有生命的东西,她把草帽像宠物般拥在胸怀。 他们原来的计划,是顺那山谷跋涉到最深处,据说那谷的尽头有更高更奇更美的瀑布,那里有开发出的农家院接待游客,在那里可以吃到若干特别的鲜鱼山蔬。但是,她提议改变行程,转而去他的老家,她说她想看掐辫子,甚至想学着掐辫子。他很高兴。他们交往并不久。这是他原来幻想过却不敢贸然提出的。是的,这个假期
31、很长,他们完全来得及转换目的地。 她随他前往他的家乡。绝对距离并不远,却要先坐火车,慢车站票,熬过一夜,再换长途汽车,再换三轮摩 托,车载的终点是一处大集,从那大集镇再徒步一小时,才到他家那个村子。确实无特点可言,就是不多的树,模样雷同的房舍,不甚整洁的村道,一种只能以农村命名的混合气息。 他把她引到自己家时,已经夕阳西下。一进院,不用他指点,她就看到好几个盆,有塑料盆、铝盆,还有一只陶盆,里面浸泡着大体等长的麦秸,散发出一种香臭之间的暧昧气息。他妈妈迎面出了屋,手臂上有几挂刚掐好的辫子,不是知道他们来了表示欢迎,她是地道的不速之客。他叫完 “妈 ”就介绍说 “这是我女朋友 ”,她赶忙称呼 “
32、大妈 ”。进屋以后又见到他奶奶。姐姐已经出嫁,但就在邻 村,他说明天或许就会回来见面。奶奶坐在那里掐辫子,弄明白她的身份后咧开只剩几颗残牙的嘴无声地笑了好久。她随即听见院子里鸡在拍翅狂叫,她到门边往外看,是大妈在抓鸡。那只母鸡显然一贯得宠,万没想到今天风云突变,因此拼力挣扎,他知道她的心思,怕她跑出去拦阻,就站到她身边轻轻搂住她的腰,但是她懂得,大妈听见儿子把她介绍出来时,并没有什么强烈的表情,但是此刻她那满院抓鸡的肢体语言,把她面对意外之喜的满腔热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如此看重,并且以如此淳朴的形态表达出来,是她职场生活中不曾经历的。 晚饭后和大妈 聊天,才知道如今四季都有人进村
33、来收妇女们掐好的辫子,除了去做草帽,广东那边又有盘成 “黄金条 ”的,没多久是下元节,祭祀亡魂,要给他们烧 “黄金条 ”。 她发现东厢柴草间堆了不少废弃的辫子,大妈悄悄告诉她,那都是奶奶掐的,老人手劲不够,掐不出合格的了,可是,掐了一辈子,喜呀悲呀什么心思都掐进去了,所以不告诉人家不收,还由着老人掐 她意识到这里的妇女掐辫子其实更具有超出换钱的生命意蕴,眼睛潮湿了。 他的爸爸是兽医,那天到外地出诊,第二天一早才回来。她和他一起站在院门外,远远看到那乡村兽医骑着自行车从白杨树下过来,她忽 然想大声召唤: “爸爸! ” 【小题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 “他 ”介绍
34、麦秸辫的收购价,并说 “他 ”上大学的生活费全是家人 “掐辫子 ”换来的,蕴含着 “他 ”对亲人的感恩之情。 B “她 ”在 “他 ”家体验到了自己在职场生涯中未曾体验到的东西,不由得产生了对职场生活的厌倦。 C文中说 “平实之地也有平安之福 ”,表现出作者对城市和农村相反的情感态度。 D “那只母鸡显然一贯得宠,万没想到今天风云突变,因此拼力挣扎 ”一句,用拟人手法描写母鸡被抓时的热闹场面,烘托了大妈的喜悦心情。 E.以 “掐辫子 ”为题,点明了全文线索,凸显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小题 2】文章以 “捞草帽 ”的惊险场景开头,起到什么作用?( 6分) 【小题 3】赏析倒数第二自然段中划线的语
35、句。( 6分) 【小题 4】你读完文本后有怎样的感悟?请用两个词语概括,并分别加以简要说明。( 8分) 答案: 【小题 1】 BC 【小题 2】制造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下文。 【小题 3】答案:示例 :内容上,写了家人对奶奶的尊重与爱,同时也写出了奶奶把劳动视为生命的一部分,丰富了 “她 ”对乡村淳朴亲情的体验,深深触动了“她 ”的心灵。形式上:选取生活场景、平凡小事,蕴含深挚的感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使 “她 ”的情感变化更加合理。 【小题 4】答案:示例 :传统文化 掐辫子不能消失。日月穿梭,随着时代的脚步,老的生活用品悄悄的从人们的记忆中退出了,时至今日谁也记不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
36、的,掐辫子的场景从人们的视野里淡出;大脑中消失了,随之一段、一种民俗的历史文化则即将失去,成为人们永远的遗憾话题。如今农村,有人仍在掐 辫子,但愿于掐辫子这一传统文化永远不会消失。 【小题 1】 试题分析: B项 “不由得产生了对职场生活的厌倦 ”无中生有, C项说 “表现出作者对城市和农村相反的情感态度 ”太绝对。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文学作品艺术技巧的能力。 点评:分析概括文章的内容,考生应该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对每一个题支进行分析,不可曲解,不可无中生有,不可武断,对文章的内容技巧要准确的定位。 【小题 2】 试题分析:审清题干,第一段,意味着这样的开头对全文有重要作
37、用,答题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作答,看看这一场景描写对全文的发展有 何作用,最后再思考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结构、艺术特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点评:分析某句或某段在文中的作用,一般从两个方面来作答,即形式和内容。形式一般是引起下文、承上启下、总结上文等;内容一般和主题联系起来。 【小题 3】 试题分析:应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分别回答。内容上是男孩的家人不愿点破奶奶掐辫子不好而不能卖的事实,表达了对奶奶的尊重与爱,同时也写出了奶奶把劳动视为生命的一部分,这些都使女孩的心灵触动,更加热爱这里的人;形式上来看,正是这样的场景,真挚、感人,给 “她 ”以 深深的触动,使
38、得 “她 ”情感变化更自然更合理。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艺术特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点评:分析某句或某段在文中的作用,一般从两个方面来作答,即形式和内容。内容要和主题联系起来,形式要和作者的行文思路联系起来。 【小题 4】 试题分析:本文的主旨应该是对于像掐辫子这样的传统文化怎样看待问题。 “不能丢失 ”,它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传承,浸透着人们的情感,还是维系感情的纽带。一种民俗的历史文化则即将失去,成为人们永远的遗憾话题。所以农村,有人仍在掐辫子,希望掐辫子这一传统文化永远不会消失。 考点:本题 考查考生探究能力。 点评:谈感悟,应注意强调个性阅读,并不能够脱离文本而随意地天马行空,一
39、味地陈述自己独特的见解,而应该紧扣文本。从文本入手,从文本中引述论据,结合引述论据围绕已定观点作分析论述。根据个人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解读文本,阐明自己的见解,这样同样是个性阅读。任何个性阅读都不能够脱离文本,观点来自文本,论据同样不能离开文本。当因个人的生活经验不足无法准确把握文本时,可以通过已学过的文章,间接掌握的人生经验,通过联想和想象帮助准确探究。 文言文阅读 彻里,燕只吉台氏。曾祖太赤,为马步军都元帅,从太祖定 中原,以功封徐(今徐州)、邳(今江苏省邳州)二州,因家于徐。彻里幼孤,母蒲察氏教以读书。 至元十八年,世祖召见,应对详雅,悦之,俾常侍左右,民间事时有所咨访。从征东北边还,因言
40、大军所过,民不胜烦扰,寒饿且死,宜加赈给,帝从之,乃赐边民谷帛牛马,赖以存活者众。二十三年,奉使江南,时行省理财方急,卖所在学田 以价输官。彻里曰: “学田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 ”遽止之。还朝以闻,帝嘉纳焉。 二十四年,桑哥为相,引用党与,钩考天下钱粮,民不胜其苦,自裁及死狱者以百数,中外骚动。廷臣顾忌,皆莫敢言。彻里乃于帝前具 陈桑哥奸贪误国害民状,辞语激烈。帝怒, 谓其毁诋大臣,失礼体,命左右批其颊。 彻里辩愈力,且曰: “臣与桑哥无仇,所以力数其罪而不顾身者,正为国家计耳。苟畏圣怒而不复言,则奸臣何由而除,民害何由而息!且使陛下有拒谏之名,臣窃惧焉。 ”于是帝大悟,即命帅羽林三
41、百人往籍其家,得珍宝如内藏之半。桑哥既诛,诸枉系者始得释。复奉旨往江南,籍桑哥姻党江浙省臣乌马儿、蔑列、忻都、王济,湖广省臣要束木等,皆弃市,天下大快之。彻里往来,凡四道徐,皆过门不入。 进拜御史中丞,俄升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汀、漳剧盗欧狗久不平,遂引兵征之,号令 严肃,所过秋毫无犯。有降者,则劳以酒食而慰遣之,曰: “吾意汝岂反者耶,良由官吏污暴所致。今既来归,即为平民,吾安忍罪汝。其返汝耕桑,安汝田里,毋恐。 ”他栅 闻之,悉款附。 未几,欧狗为其党缚致于军,枭首以徇,胁从者不戮一人,汀、漳平。 九年,以疾毙,年四十七。毙之日,家资不满二百缗,人服其廉。 (选自元史 彻里,有删改) 【注】
42、学田:旧时办学用的公田。 他栅:其他营寨。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划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不胜烦扰,寒饿且死,宜加赈 给 给:供给,施与 B则 劳 以酒食而慰遣之劳:烦劳 C民不 胜 其苦胜:能够承受,禁得起 D即命帅羽林三百人往 籍 其家籍:登记,没收 【小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卖所在学田 以 价输官 B 且 使陛下有拒谏之名 樊哙侧其盾以撞卿但暂还家,吾今 且 报府 C得珍宝如内藏 之 半 D 其 返汝耕桑 长幼 之 节,不可废也 且行千里, 其 谁不知 【小题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表现彻里 “爱护百姓 ”和 “廉洁无私 ”的一
43、组是 A帝从之,乃赐边民谷帛牛马有差 所以力数其罪而不顾身者,正为国家计耳 B号令严肃,所过秋毫无犯 具陈桑哥奸贪误国害民状,辞语激烈 C则奸臣何由而除,民害何由而息 彻里往来,凡四道徐,皆过门不入 D今既来归,即为平民,吾安忍罪汝 薨之日,家资不满二百缗 【小题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 1)学田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 3分) ( 2)谓其毁诋大臣,失礼体,命左右批其颊。( 3分) ( 3)未几,欧狗为其党缚致于军,枭首以徇。( 4分)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C 【小题 3】 D 【小题 4】( 1)学田是用来供给祭祀典礼
44、、培养人才,怎么可以卖呢?(关键词:所以、安、鬻)( 2)皇上说他诋毁重臣,不合礼制,让左右打他的脸(关键词:毁 、失礼体、披)( 3)没多久,欧狗被他的同党绑着送到军营,被斩首示众。(关键词:未几,为,徇) 【小题 1】 试题分析:只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就不难看出,句子 “则劳以酒食而慰遣之 ”的主语是 “彻里 ”。结合语境我们不妨这样分析:决定以德服人、以怀柔政策平叛的彻里将这些主动归降的人召来怎么还会 “烦劳 ”他们呢?再从下文彻里还安抚他们、打发他们回家更可以判断将 “劳 ”解释为 “烦劳 ”不合语境 ,应为 “慰劳 ”之意。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实词的解释。 点评:文言实词的解
45、释,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根据语境把握用法,注意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小题 2】 试题分析:两个 “之 ”字均作结构助词用,作 “的 ”解释。 A项第一个 “以 ”,介词,释为 “用、拿 ”;第二个 “以 ”,连词,表修饰关系。 B项第一个 “且 ”,连词,释为“况且、再说 ”;第二个 “且 ”,时间副词,释为 “将要 ”。 D项第一个 “其 ”,副词,表祈使语气,释为 “还是、一定 ”;第二个 “其 ”,助词,用于代词 “谁 ”之前,构成 “其谁 ”结构,不译。 考点: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比较。 点评:文言虚词的意义比较灵活,考生平时要总结归纳高考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最好放到典型的
46、句子当中记忆。 【小题 3】 试题分析:考生答题可用 “排除法 ”。 A项第一句 “帝从之,乃赐边民谷帛牛马有差 ”,主语是元世祖而非彻里,要突出的是世祖善于纳谏,有恤民爱民的仁德之心。命题人以 “张冠李戴 ”的方式设置陷阱,据此排除 A项。 B项第二句 “具陈桑哥奸贪误国害民状,辞语激烈 ”,是突出彻里的刚正不阿及其大无畏的勇气,而非突出其 “廉洁无私 ”,据此排除 B项。对于 C项第一句,结合上下文分析,我们可以 理解彻里慷慨陈辞的动机主要是出于为国家、为朝廷、为圣上尽力尽忠,而并非仅出于 “爱护百姓 ”;第二句 “凡四道徐,皆过门不入 ”,可说明彻里 “无私 ”,但并不能证明彻里 “廉洁
47、 ”,故 C项也可排除。 考点: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点评:考生解答这类信息筛选题,只要能一一弄清各选项每句本身的意义,并能判断其是否分别能与题干中对应的筛选要求(如本题 “爱护百姓 ”“廉洁无私)相符,就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小题 4】 试题分析:注意 “所以(用来 ) ”“安(怎能) ”“鬻(卖) ”“毁诋(诋毁) ”“失礼体(不合礼制) ”“批(打) ”“未几(没多久) ”“为(表被动) ”“徇(巡行示众) ”的解释。 考点:此题考查翻译重要的文言语句。 点评:文言句式的翻译是考查的综合方面,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都是要涉及到的,考生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语句要通顺。 【
48、参考译文】 彻里是燕只吉台氏人。他的曾祖父太赤,任马步军都元帅,跟随太祖平定中原,因功分封徐、邳二州,所以在徐州安家州。彻里幼年丧父,母亲蒲察氏教给他读书。 至元十八年,世祖召见他,他应答安详文雅,世祖很喜欢他,让他经常侍奉在身边,民间的事情太祖经常向他询问意见。他跟随世祖征讨东北边疆回 来,趁机进言说大军经过的地方,百姓经受不住骚扰,饥寒交迫接近死亡的边缘,应该给予赈济,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于是分别赐给边疆人民粮食、布帛、牛、马,依靠这些生存下来的人很多。至元二十三年,他奉命出使江南,这时行省正急于整理财政,卖掉所在地区的学田,用所得的钱充实府库。彻里说: “学田是用来供应祭礼、培养人才的,怎麽能够卖掉呢 ”立即制止了这种做法。回到朝廷上报此事,皇帝很高兴地听取了他的意见。 至元二十四年,桑哥任丞相,他推荐任用自己的朋党,查核全国的赋税,人民难以忍受疾苦,自杀和在监狱中死亡的要用百来计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