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河南省安阳一中分校高二第二次阶段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feelhesitate105 文档编号:316062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0.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河南省安阳一中分校高二第二次阶段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2-2013学年河南省安阳一中分校高二第二次阶段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2-2013学年河南省安阳一中分校高二第二次阶段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2-2013学年河南省安阳一中分校高二第二次阶段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2-2013学年河南省安阳一中分校高二第二次阶段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河南省安阳一中分校高二第二次阶段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句中划线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 省 所怙汝来 省 吾 B将成家而 致 汝衔哀 致 诚 C使取汝者 始 行汝之子 始 十岁 D 诚 知其如此所谓天者 诚 难测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项分别解释为 “知道 ”和 “探望 ”, B项分别解释为 “使 来 ”和 “表达 ”, C项都解释为 “才 ”, D项分别解释为 “如果 ”和 “确实,的确 ”。 C项两个 “始 ”都解释为 “才、刚刚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一词多义情况的辨析能力 点评:本题集中考查了祭十二郎文中的几组一词多义的情

2、况。 A、 C三项较简单, B、 D两项相对较难。对于课文中出现的一词多义情况,最好的记忆方法就是结合语境理解含义,并加以归纳整理。 C 项两个 “始 ”都解释为 “才、刚刚 ”。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艺术家富于感情,单凭直觉思维;他恍然大悟,无须推理。 这种看法未免失之武断,甚至是错误的。 真正的科学家,既有推理能力,也有相当的想象力,有时还会越过复杂的推理而直接得到答案:;否则,他的科学研究也会受到影响。 人们习惯于把艺术和科 学说成是毫无内在联系的完全不同的东西。 真正的艺术家,既有想象力,也有相当的推理能力,并且深知自己的作为;否则,他的艺术创作会受

3、到影响。 科学家相当冷静,光靠理性思维;他循序论证,无须想象。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 提出 “人们的习见如何 ”总观点, 单独解释 “艺术家 ”,乃 “分说 ”的一部分,语段为 “先总后分 ”的结构,所以, 应为最先; 先提及 “艺术 ”后提及 “科学 ”,所以,在分说 “人们的习见 ”的部分,需要先阐明 “艺术家 ”,后阐明 “科学家 ”,因此 紧跟 ;而这种观点是被反对的,因此, “这种观点 ”指的是 ,接 顺理成章;接下来再按顺序分述艺术家与科学家的共同点;所以排序最恰当的是 。 考点:本题重点考察考生语言表达连贯和文段逻辑顺序安排的能力。 点评:作此题宜结合排除法,先

4、通读语段,大致了解材料信息中心 思想,再根据结构以及语意关系判断其先后顺序。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近视患者都应当接受专业医师的检查,选择合适的眼镜,切忌不要因为怕麻烦、爱漂亮而不戴眼镜。 B本市国税局绘制出 “税源分布示意略图 ”,解决了税源管理辖区划分不清、争议扯皮等问题的发生。 C为加强国际交流,提高山东环保产业水平,省政府拟举办 “生态山东建设高层论坛 ”暨第五届环保产业博览会。 D日本在野党强烈指责财务大臣 “口无遮拦 ”、公开谈及政府去年入市干预日元具体汇率的行为是极不负责任的。 答案: C 试题分析: A、不合逻辑,属否定失当。 “切忌不要 ”, “忌

5、”本身就含有 “不要 ”的意思。将 “忌 ”改为 “记 ”或将 “切忌不要 ”后的 “不要 ”删去。 B、句式杂糅。将句尾“的发生 ”去掉或将 “解决 ”改为 “避免 ”“防止 ”等意义的词语。 D、表意不明。 “公开谈及 ”和 “极不负责任的 ”主语是 “在野党 ”还是 “财务大臣 ”表意不明确,存在歧义。所以答案:应为 C选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常见语病的能力 点评:本题贴近社会生活实际,选材广泛,既联系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联系了社会时事,又有山东的地域色彩。并且句子中的语病设计严格按照考试大纲 和考试说明要求的六种类型,涉及了不合逻辑、结构混乱、表意不明等语病,意在考查考生辨析病句

6、的能力和准确表达的言语意识。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在这次演讲比赛中,来自基层单位的选手个个表现出色,他们口若悬河,巧舌如簧 ,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B陶渊明早年曾经几度出仕,后来因为不满当时黑暗腐败的政治而走上归隐之路,过起了 瓜田李下 的田园生活。 C抗洪救灾形势严峻,各级领导都坚守岗位,没有擅离职守、 久假不归 现象,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D五四时期,革命青年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 奔走呼号 ,奋不顾身,表现出高尚的爱国情操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答案: D 试题分析: A巧舌如簧:舌头灵巧得就像乐器里的簧片一样,形容能说会道,善于狡辩。含贬义。 B瓜田

7、李下: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 C久假不归:长期借去,不归还。 D项,奔走呼号,指一边奔跑,一边喊叫,形容为办成某事而到处宣传,以争取同情和支持。符合题意,使用恰当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常见成语的能力 点评:本题 A选项考查了学生对成语色彩的辨析, B、 C考查了学生理解中容易望文生义的两个成语。三个成语都是常 见的成语,所以,推断出答案:不难。 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居是州, 恒 惴栗。恒:经常,常常 B 觉 而起,起而归觉:睡觉 C到则 披 草而坐披:拨开,分开 D 缘 染溪,斫榛莽缘:沿着,顺着 答案: B 试题分析:觉:睡醒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语

8、境义的能力 点评:本题的四个选项精选了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四个实词。用语境推断法或者代入法都可以推断出答案:。如,使用代入法:睡觉了就起来,显然说不通。故选择 B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用法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 传 其事以为官戒也 B驼 业 种树 C早实以 蕃 D甚者 爪 其肤以验其生枯 答案: C 试题分析: A名词作动词,做传; B名词意动用法,以 为业; D名词用作动词,用手指甲掐。 C,蕃,茂盛,没有活用现象。 考点:本题考查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 点评: C项的 “蕃 ”是一个常见的实词,在周敦颐的爱莲说中出现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所以,学生判断出答案:不难。

9、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飘轻裾, 翳 长袖翳:遮蔽,遮掩 B妒宠而 负 恃负:依仗 C 濯 清泉以自洁濯:洗 D闻其言而 壮 之壮:豪壮 答案: D 试题分析:壮:推崇、赞许 考点:本题考查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文言文中 “多之 ”“奇之 ”“重之 ”“美之 ”“轻之 ”这类的结构,学生应该看得很多,这类结构都是形容词意动用法的常见架构。解释为 “以 为多 ”(赞许) “以 为奇 ”(认为 与众不同)等等。 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吾少 孤 孤:孤单 B而汝抱无涯之 戚 也戚:忧愁,悲伤 C汝之纯明而不 克 蒙其泽乎克:能够 D 比 得软

10、脚病比:近来 答案: A 试题分析:孤:幼年丧父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的语境义能力 点评:本题的诗词都是从祭十二郎文中精选的重点实词,难度不大,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语境推断出每个实词的语境义。而且,文化常识比较好的同学都应该知道,鳏、寡、孤、独在文言文中都是有特定含义的词语。 现代文阅读 教我如何不想他 林天宏 鲁迅曾这样比较过同为 “新文化运动 ”的领军人物的刘半农与陈独秀、胡适的区别: “如果将韬略比做武器仓库的话,陈独秀的风格是仓库门大开,里面放着几只枪几把刀,让别人看得清清楚楚,外面则竖一面大旗,旗上写着: 内皆武器,来者小心 ! 胡适的做法,是库门紧关,门上贴

11、一张小纸条,说 “内无武器,请勿疑虑! ”这两位都是高人,一般人见了,望而生畏,不上前。可刘半农没有什么韬略,他没有武库,就赤条条的一个人,冲锋陷阵,愣头愣脑。所以,陈胡二位让人佩服,刘半农却让人感到亲近 ” 的确,读时人回忆刘半农的各类文章,其性格之诙谐幽默、不拘小节跃然纸上。 刘半农在巴黎留学时,正值一战后,欧洲经济萧条,货币贬值。留学生的日子难熬,刘半农便将书房命名为 “化子窝 ”。好友赵元任夫妇曾前往看望,临别时拍全家福留念,刘半农竟指挥众人,坐在地板上,伸出手来做乞讨状 。 归国后,刘半农从事民间文学研究。他在报上刊出启事,广泛征求方言中各种骂人的话,赵元任和钱玄同见报后联袂登门拜访

12、他,分别操中国各地方言,把刘大骂一顿。骂过后,彼此抚掌大笑。 刘半农爱好音乐,他曾与赵元任合作,由刘做词,赵谱曲,创作出上世纪 30年代最为流行的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她。 一日,刘半农前往赵元任家饮茶,适逢不少青年学生也在赵家小聚。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这个憨态可掬的土老头就是刘半农,遂有失态之举。刘半农便当场作了首打油诗,自我解嘲道: “教我如何不想他,可否相共吃杯茶?原来这样一老朽,教我如何再想他? ” 于是,时人评品这个 “矮个子,方头颅,生气勃勃 ”的江苏人,送其一字 “浅 ”。 “浅 ”有二意,一为 “胸无城府,浅如清溪 ”。出国留学前,昔日上海滩文友在酒家宴送,席间对诗,满是卿卿我我的词藻。

13、他无法忍受,讽刺道 “真是一群鸳鸯蝴蝶 ”。酒宴遂不欢而散。 还有一次,时任世界日报总 编辑的成舍我向刘半农约稿。刘半农问,我写的都是骂人的,你敢登吗?成舍我回道,只要你敢写我就敢登。刘半农便写了一篇南无阿弥陀佛戴传贤,直斥考试院院长只念佛不做事。戴传贤看到后大为光火,又不敢拿刘半农出气,只好将世界日报停刊 3天。 刘半农之 “浅 ”,还在于其所学颇杂。他曾自言: “学问既爱好,爱好既学问。 ”其专业是实验语音学,但也从事语法研究、汉字改革;作为诗人,他著有瓦斧集和扬鞭集;作为散文家,著有半农杂文;他还客串翻译,出版过茶花女、国外民歌译及法国短篇小说集;也从事民间文学 研究,搜集民谣,编 中国

14、通俗曲总目稿;他甚至还是摄影家,参加中国最早的摄影社团 “光社 ”,并写有专著半农谈影,被誉为中国现代摄影理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刘半农治学半生,最为 “出格 ”的举动,便是采访名妓赛金花。其时,身为北大著名教授,前去采访一个名声不佳的妓女,被市井传得沸沸扬扬,但刘却不为所动。通过多次采访,结合研究历史,刘半农拂去了蒙在赛金花身上的历史迷雾。刘半农去世后,赛金花一袭黑衣,专门前往追悼,一时传为奇谈。有后人评论: “ 五四那一辈,认真者往往认真过分,只认死理;潇洒者又往往难有所 成。像刘半农这样的人物,实在教人无比怀念。 ” 1934年 6月下旬,为了调查蒙古族牧区民俗,刘半农远赴塞外,夜宿

15、百灵庙一间乡村草房。其他人都睡在土炕上,而他自备一行军床,于房中支架独卧,故作僵硬状,开玩笑说: “我这是停柩中堂! ”听者大笑,却不料一语成谶。考察途中,刘半农被虱子叮咬,染上回归热,回京后耽误了治疗,于当年 7月中旬离世。 在众友吊唁的挽联中,以刘半农生前挚交赵元任最为贴切。多年来,赵刘二人一个作词,一个谱曲,珠联璧合,而今,斯人已逝,赵元任伤感地写道: “十载凑双簧,无词今后难成曲;数人弱一人 ,教我如何不想他。 ” 【小题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在鲁迅看来,刘半农、陈独秀、胡适虽然同为 “新文化运动 ”的领军人物,但三人的风格不同,斗争的韬略也

16、不同,给人的印象也不同。 B刘半农诙谐幽默,不拘小节的性格感染到了他的朋友赵元任一家,从而加深了朋友之间的友谊。 C时人评论刘半农时,送其一 “浅 ”字,一是因为他 “胸无城府,浅如清溪 ”;二是因为他所学颇杂,研究的领域颇为广泛;这一 “浅 ”字并无贬义,反有几分褒的意味。 D刘半农顶着舆论的压力,采访名妓赛金花,终为赛金花正名,表现了他治学的严谨、认真和为人的潇洒,这正是他让人敬仰和怀念的原因所在。 E性格决定命运,刘半农诙谐幽默、不拘小节、特立独行的性格对他的生活有重大影响,他调查蒙古牧区民俗时的一句玩话 “一语成谶 ”,让人感慨良多,具有警示意义。 【小题 2】文章第一段写鲁迅先生对刘

17、半农等人的看法,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何作用? 【小题 3】文章题目 “教我如何不想他 ”的妙处何在?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小题 4】时人认为刘半农为人、治学都 “浅 ”,你认为为人和治学是 “浅 ”一些好,还是 “深 ”一些好,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 8分) 答案: 【小题 1】 A C 【小题 2】 运用了对比、比喻的修辞手法。( 2分) 这样写表现了刘半农没有韬略,胸无城府,直来直去的性格特点,同时为下文具体写刘半农的思想性格和为人作铺垫。 【小题 3】文章题目巧妙地化用了刘半农、赵元任合写的歌曲名 “教我如何不想她 ”, “她 ”换为 “他 ”,用来代指刘半农;( 3分)题

18、目与文章结尾相呼应,揭示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友人和后人对刘半农先生的怀念。( 3分) 【小题 4】第一种观点: “浅 ”一些好。就做人来说,耿直坦率、光明磊落 、敢作敢为、是非分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是非常可贵的品质,这种品质在刘半农身上体现得很鲜明。就治学来说,多点学问、当个杂家没什么不好,学问广博有利于自己在某一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刘半农 “所学颇杂 ”,也使他在专业之外多有造诣。 第二种观点: “深 ”一些好。从为人处世来说,当然应当正直、诚实,光明坦荡,但也应考虑方法问题,要适应环境,适应社会,善于与他人处好关系,否则不利于生存和事业的发展。刘半农在文友为自己饯行的宴席上直接讽刺文友就很不

19、合适。从治学上来说,爱好广泛、学问渊博是好事,但不可过多过杂,人生有限,知识无涯 ,与其多门通,不如一门精,刘半农如果在某一两个方面有精深的研究,可能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小题 1】 试题分析: B项,文中没有提及赵元任一家和刘半农的友谊起因,更谈不上是刘半农的诙谐幽默拉近距离这一说法; D项,采访赛金花不能表现刘半农的治学严谨; E项,诙谐幽默, “一语成谶 ”让人感慨是对等,但是没有警示意义,胡乱联系。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句子和概括内容的能力 点评:本题的三个设错点都是和文本有较大出入的,做这类选择题,主要是要吃透文本,在比对中要认真仔细,不要想当然。如,本题中 D 选项,采访

20、是真,但是 由此就说表现传主的治学严谨,显然是言过其实,另外,也犯了无中生有的毛病。 【小题 2】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设计范围很小,也很清楚,所以分析运用的修辞手法,学生应该是得心应手的。三个人个各有特点,显然是对比;同时把三个人的风格比作一个武库的管理者,把他们的思想比作武库中的武器,显然是比喻。同学再结合具体的句子,分析这样表达的特殊效果。另外,不要忘记,这一部分处于文章的开头部分,在文章中的其他作用也要考虑,最显明的作用,是在文章内容、结构上的作用。这样,就可以得出完整答案:。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理解文章中常 见修辞方法的能力 点评:本题有两个地方比较重要 :一是对比的目的是什么?

21、二是这样对比的作用是什么?后一个关键点中,铺垫(与下文呼应也可以)的作用很容易被学生忽视。 【小题 3】 试题分析:题目要分析 “教我如何不想他 ”这个标题的作用,很明显,这是刘半农的一句歌词,选择这样的标题,让人一看标题就是些刘半农;第二,标题已经将 “她 ”改成 “他 ”,很巧妙地表达了人们对刘半农的怀念;第三,就是文章的结尾也是这句话,这就形成了文题呼应。第三条容易被忽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标题的作用 点评:标题的用意(原因、作用、效果 、好处) 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概括故事情节、暗示比喻象征、揭示小说主旨。 结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铺开情

22、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1、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 “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的作用。 2、如果以物件(物象)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 “作为结构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寄托作者情感、揭示文章主题、隐含比喻象征意义 ”的作用。 3、如果以形象特征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 “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的作用。学生应该根 据文章标题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如本题中的文题呼应这一作用,容易被忽视,但是,这一作用恰恰是标题最常见的作用。学生在平时练习时应该注意归纳哪些作用是基本的,哪些是特殊的。 【小题 4】 试题分析:首先要弄清楚 “深 ”

23、和 “浅 ”在文中分别是什么意思,弄清楚意思,我们就可以结合自己所学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这个人生哲学话题了。做人 “深 ”好在能在复杂的环境里保全自己; “浅 ”好在不城府,直接而简单,明明白白我的心。做学问 “深 ”好在达到一个高度,开辟一个新天地;做学问 “浅 ”亦好,好在不必穷一生而只通一径,可以广开 “学路 ”,建树 多多。只要谈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就行。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文本探究文本涉及某些观点内涵的能力 点评:本题是一道半开放题,说开放,是因为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说半开放是因为,学生在表述观点的时候,不能脱离文本的某些内涵解释。因此,吃透文本的精神和内涵是关键。 文言文阅读 韦丹字

24、文明,京兆万年人,早孤,从外祖颜真卿学。顺宗为太子,以殿中侍御史召为舍人。新罗国君死,诏拜司封郎中往吊。故事,使外国,赐州县十官,卖以取赀。丹曰: “使外国,不足于资,宜上请,安有贸官受钱? ”即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未行,而新罗立君死,还为容州刺史。教民耕织,止惰游,兴学校,民贫自鬻者,赎归之,禁吏不得掠为隶。始城州,周十三里,屯田二十四所,教种茶、麦,仁化大行。以谏议大夫召,有直名。刘辟反,议者欲释不诛。丹上疏,以为 “孝文世,法废人慢,当济以威,今不诛辟,则可使者唯两京耳 ”。宪宗褒美。拜晋慈隰州观 察使,封咸阳郡公。阅岁,自陈所治三州,非要害地,不足张职,为国家费,不如属之河东,帝

25、从之。徙为江南西道观察使。丹计口受俸,委余于官,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始,民不知为瓦屋,草茨竹椽,久燥则戛而焚。丹召工教为陶,聚材于场,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人能为屋者,受材瓦于官,免半赋,徐取其偿; 逃未复者,官为为之;贫不能者,畀以财 ;身往劝督。有吏主仓十年,丹覆其粮,亡三千斛,丹曰: “吏岂自费邪? ”籍其家,尽得文记,乃权吏所夺,召诸吏曰: “若恃权取于仓,罪也。与若期一月还之。 ”皆顿首谢,及期无敢违。有卒违令当死,释不诛, 去,上书告丹不法,诏丹解官待辨。会卒,年五十八。 验卒所告,皆不实,丹治状愈明 。大和中,裴谊观察江西,上言为丹立祠堂。刻石纪功,不报。宣宗读元和实录,见丹政

26、事卓然,它日与宰相语: “元和时治民孰第一? ”周墀对: “臣尝守江西,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殁四十年,老幼思之不忘。 ”乃诏上丹功状,命刻功于碑。 (节选自新唐书 韦丹传)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早 孤 ,从外祖颜真卿学孤:幼年丧父。 B始 城 州,周十三里城:构筑城墙。 C法废人慢,当 济 以威济:渡过难关。 D与若 期 一月还之期:约定时间。 【小题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韦丹 “助民安居 ”的一组是( ) 民贫自鬻者,赎归之 教种茶、麦,仁化大行 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 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 免半赋,徐取其偿 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 A B

27、C D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韦丹为人率直,敢于发表不同意见。旧例规定,凡出使外国,朝廷赐下州县官员名额,卖出后充作资费;韦丹认为费用应由朝廷支付,不可卖官求钱。 B韦丹认为法令废弛就会导致人们对它的轻视,因而主张严惩谋反的刘辟;对所治三州,认为并非要害之地,不必多花费国家钱财,不若划归河东管辖。 C韦丹对贪污现象仔细核查,责之甚严。仓库主管十年间侵吞粮食三千斛,韦丹抄没其家,查得实据,下令一月之内如数补还,保住国家财产不受损失。 D韦丹去世之后,裴谊建议为他设立祠堂,刻石记功,当朝宰相也认为他的功德使江西老幼思之不忘,皇上于是下令上报韦丹的功绩并

28、刻碑表彰。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D 【小题 3】 C 【小题 1】 试题分析: “济 ”是 “救 ”的意思 , “当 济以威 ”应该理解为 “应当用威慑手段来救(此危局)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中实词语境义的能力 点评:本题设置的错误还是比较明显的,用代入法就能顺利得出答案:。济,解释为 “渡过 ”,一般用于水面。如, “欲济无舟楫 ”。 【小题 2】 试题分析:运用排除法, “ 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 ”是说韦丹不愿多花费国家钱财,精简机构,整顿吏治; “ 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 ”是周墀对韦丹的高度评价和褒扬,不符合题目 “使民安居(安定地居住、生活) ”这个要

29、求,故排除ABC三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点评:做文言文筛选题,一要审清题干要求;二要看准是 “直接 ”“正面 ”,还是“能表现 ”这样的模糊表述;三要使用排除法,有时候,一个选肢就能拍出两个错项;四是对每一个选肢都要认真推敲,如本题第 句,显然是对韦丹的评价,不能直接表现他 “让百姓安居生活 ”。 【小题 3】 试题分析:并不是仓库主管十年间侵吞粮食三千斛,韦丹也不是下令他一月之内如数补还,应该是当权的官吏强取粮食,韦丹下令侵吞粮食的 “权吏 ”一月之内如数补还。 “韦丹对贪污现象仔细核查,责之甚严。仓库主管十年间侵吞粮食三千斛,韦丹抄没其家,查得实据,下令一月之内 如数

30、补还,保住国家财产不受损失。 ”和原文对照, “有吏主仓十年,丹覆其粮,亡三千斛,丹曰: “吏岂自费邪? ”籍其家,尽得文记,乃权吏所夺。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句子的能力 点评:错误选项却把侵吞粮食的主角说成是 “仓库主管 ”,实属张冠李戴。 参考译文: 韦丹字文明,京兆府万年县人。韦丹早年就成了孤儿,跟随外祖父颜真卿学习。唐顺宗做太子时,任命他以殿中侍御史的身份作太子宫内人。新罗国的国君去世,朝廷下诏书授予他司封郎中让他前去吊唁。按惯例,有谁出使外国,朝廷便给他十个州县官员的名额,让他卖官来筹集费用, 这种官员叫 “私觌官 ”。韦丹说: “出使外国,费用不足的,应向朝廷申请,怎

31、能有卖官得钱的呢? ”他就上疏报告应拨给的费用,皇帝命令有关部门拨给了他。还未出行,新罗国继位的国君又去世了,他回来任容州刺史。他教老百姓耕田织布,禁止游手好闲,兴办学校,百姓中有因贫困将自己卖身为奴的,将他们赎出来让他们回家,并发出禁令,官吏不得再掳掠去作奴仆。开始兴建州城,城墙长十三里,屯田二十四处,教百姓种植茶树、麦子,仁政教化得以广泛实行。朝廷用谏议大夫的官职征召韦丹还朝任职,韦丹以正直闻名。刘辟反叛,议政的官员们主张放过他不加讨伐 。韦丹上奏,认为 “在孝文帝时代,法令废弃,人们轻忽法令,应当用威慑手段来救此危局,现在不讨伐刘辟,那么朝廷能够管辖的地区就只剩下京地长安和东部洛阳这两京

32、了。 ”这得到了宪宗皇帝的赞扬,他被任命为晋慈隰州观察使,封为武阳郡公。过了一年,韦丹自己上疏陈说所管三州不是重要地区,不值得专设观察使,给国家增加了开支,不如把这三州划归河东管辖,皇上听从了他的意见。他按自己管辖的户口接受俸禄,多余的都交给官府。他裁汰了所辖八州吃闲饭的官员,没收了他们的财产。开初,老百姓不知道盖瓦屋,都是用茅草、竹子盖茅屋,遇上久旱便戛戛地 烧了。韦丹召集工匠教他们做陶瓦,把盖屋的材料集中在场子上,算了算置办这些材料花去的费用然后给它估了个出售价,不赚取任何钱。百姓自己能盖屋的,到官府领取木料和陶瓦,免去他一半赋税,慢慢地收取材料费;逃亡未回来的,官府替他盖屋;贫穷盖不起屋

33、的,送给他材料。他还亲自去劝告督促人们盖屋。有一个官吏主管粮仓十年,韦丹审察库存的粮食,少了三千斛,韦丹说: “难道这个官吏自己耗费如此之多的粮食吗? ”查抄登记他的家产,得到了全部的账目。都是当权的官吏强取的。韦丹就召集这些官吏说: “你们仗着权势从官仓强取粮食,这是犯罪,我和你 们约定一个月的时间归还这些粮食。 ”这些官吏们都叩头谢罪,到了限期没有一个敢违约的。有一个差役违反了法令被判了死刑,韦丹没有处死他,把他释放了。他离去后,上诉状告发韦丹违法,皇帝下诏将韦丹解送官府等候处理。就在此时,韦丹去世了,终年五十八岁。查验差役告发的事,都不符合实际,韦丹成功治理的情状越发显明。大和年间,裴谊

34、观察江西,上书要为韦丹修造祠堂,在石碑上刻下他的功绩,朝廷没有答复。宣宗读元和实录,看到韦丹政绩突出,有一天与宰相谈论道: “元和年间,治理百姓谁是第一 ”?周犀回答说: “我曾任江西太守,韦丹功绩卓 著,恩泽施及八州百姓,死后四十年,无论老幼对他仍思念不忘。 ”于是下诏给观察使上报韦丹的功绩,命人在石碑上刻下他的功绩。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小题 1】逃未复者,官为为之;贫不能者,畀以财。( 5分) 译文: 【小题 2】验卒所告,皆不实,丹治状愈明。( 5分) 译文: 答案: 【小题 1】逃亡没有回来的,官府替他们盖房;贫穷不能盖房的,给予他们钱财。

35、【小题 2】查验差役告发的事,都不符合实际,韦丹成功治理的情况越发显明。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语言点:( 1)复:回来;第一个 “为 ”: 替;第二个 “为 ”建造 ;畀:给;( 2)告:告发的事情;实:符合事实;治状:安定治理的情形;明:明显、分明。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点评:本题第一小题的 “畀 ”是一个生僻字,难以理解;第二句中, “治状 ”是一个难点,不过细心的同学应该记得,在文言文中经常有 “治乱 ”一词,它解释为“安定危乱 ”(安危)。本题作为文言文阅读的压轴题,难度很大。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邹明府游灵武 唐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

36、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小题 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5分) 【小题 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 “藏 ”“透 ”二字作简要赏析。( 6分) 答案: 【小题 1】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 : 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小题 2】 “藏 ”字,运用拟 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

37、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 “藏 ”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 “透 ”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小题 1】 试题分析:题目问人物形象的特点,那么就要筛选出人物的外在、行为、心理、动作等直接描写和相关的侧面描写。第一句是说,他做过官,第二句就能从马的侧面看出人物的特点了:清贫;第三四句出现了两个意象:剑和书,这两个意象可以看出人物的 “亦儒亦侠 ”的风采;四句话叠加在一起, 还可以推断,这是一个清正廉洁的官员。颈联写人物在雪地上行走,寒风透过单薄的衣服,这一细节足见人物的清寒。同时

38、,读者还应该联想到人物像雪一样洁净的品性。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中形象的能力 点评:这是一道形象类赏析的变式题,没有考形象,而考了形象的特点,只要学生抓住形象分析的主要方法(外在描写、内在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等),得出答案:的难度不算大。 【小题 2】 试题分析:首先学生应该知道炼字类题目的答题思路:词语释义 +代入句子还原形象或意境 +涉及的手法 +表达效果 +抒发的情感。 “藏 ”是 “遮盖、遮掩、遮 蔽 ”的意思,整个句子意思是,大雪遮掩了邹明府行走的足迹,这就为我们描摹了一副大雪纷飞,邹明府一人艰难行进的画面,邹明府行路之难,天气之寒冷,邹明府坚毅的形象都如在眼前。 “透

39、”是 “透过 ”的意思,整句意思是林间寒风吹透了邹明府单薄的衣衫,诗句充满了对邹明府贫寒的关切,更有对邹明府廉洁清正之风的敬重。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点评:本题是一道诗歌语言类中炼字类的赏析题,炼字类赏析关键的是答题的思路和步骤。本题的第一个 “藏 ”字,很多同学可能会忽视手法的分析。表达效果中,同学可能会忽略了感情的分析。这些 都是应该注意的。 默写 默写 (每空 1分,共 11分) 【小题 1】 ,月照一孤舟。 【小题 2】江流天地外, 。 【小题 3】 ,影入平羌江水流。 【小题 4】烟销日出不见人, 。 【小题 5】回看天际下中流, 。 【小题 6】 ,移石动云根。

40、【小题 7】黑云翻墨未遮山, 。 【小题 8】水枕能令山俯仰, 。 【小题 9】尺寸千里, ,莫得遁隐。 【小题 10】 ,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小题 11】 ,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答案: 【小题 1】风鸣两岸叶 【小题 2】山色有无中 【小题 3】峨眉山月半轮秋 【小题 4】 G乃一声山水绿 【小题 5】岩上无心云相逐 【小题 6】过桥分野色 【小题 7】白雨跳珠乱入船 【小题 8】风船解与月徘徊 【小题 9】攒蹙累积 【小题 10】萦青缭白 【小题 11】引觞满酌 试题分析:本题易错点:( 1)鸣 明;( 3)峨眉 蛾眉、峨嵋;( 4) G乃 唉、埃;一声 一生;( 6)过桥 桥过;

41、( 8)风船 风传;( 9)蹙 簇;( 10)缭 撩、潦;( 11)觞(写成半边 “杨 ”),酌(写成半边“勾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点评:整体难度不大,主要问题是一些地方容易记忆颠倒或者同音错别字的问题,同学在平时记忆时,注意音形义三位一体记忆,效果是最好的。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可能 ”问 “不可能 ”道: “你住在什么地方呢? ” “不可能 ”回答说: “在那无能为力者的梦境里。 ” 这是诗哲泰戈尔飞鸟集中的一句经典诗文,请你体味其中的哲理,选择合适的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议论文。 答案: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 成功缘于实干,祸

42、患始于空谈。战国赵括 “纸上谈兵 ”,两晋学士 “虚谈废务 ”,历来是治国理政的大忌。 空谈之 所以误国,其弊有四: 其一,空谈掩盖的是价值观的空洞,语言平庸意味着思想的平庸。解放思想才能解放表达,这是颠扑不破之理。缺乏创新思维,缺乏改革锐气,观念的保守落后,必继之以乏味空洞的表达。现在如果不扬弃空谈,不解放思想,中国民族也不会有复兴发展的希望,误国之深,莫此为甚! 其二,空谈筑就了专横与特权之墙。中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自古以来的故弄玄虚、自我隔绝之法,就是臆造出有特权的表达方式,比如书面语与口语的严重脱节,以及通过教育垄断维系的文字垄断即表达垄断。现在,一些地方官场八股式表达,仿佛根深蒂固,台

43、上的官员 一开口,套话空话便自来水般滔滔不绝,仿佛用篱笆墙自我隔绝于大众,维系一种虚妄的、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败坏了党群之间、官民之间的互信、共识与鱼水关系。误国之深,莫此为甚! 其三,空谈屏蔽了真相,纵容了虚伪。薄熙来、雷政富等一干贪官污吏当政之时,都大言炎炎,冠冕堂皇,仿佛天下正义尽在掌握,私下却蝇营狗苟、伤天害理。此种风习还在四处蔓延,甚至影响到了孩子们,作文中的 “假大空 ”和电视镜头中的 “标准化表情与表达 ”,让下一代的失真与失实成为常态,毒化了纯真朴实的民族气质,让人为之一窒。误国之深,莫此为甚! 其四,空谈放任 了懒政之风。一些主政官员习惯于秘书和下级准备讲稿,安于成为会议和讲话

44、 “道具 ”,甘当不动脑子、不察民情、不干实事的 “三不 ”官员。久而久之,懒政、怠政、惰政成了官场流行病,漫天花架子,乏人做实事。误国之深,莫此为甚! 中华民族百余年的奋斗史,也从另一面印证了这个道理。中华民族为了崛起付出世人难以想像的巨大牺牲,在 “坚船利炮 ”的西方列强侵略下夺取民族独立的胜利;靠着 “节衣缩食、勒紧裤带 ”的奋斗精神,在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鼓起 “杀出一条血路 ”的改革勇气,用短短数十年走过西方国家两三百年历程。饱经沧 桑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走出苦难、走向辉煌,靠的不是空想清谈,而是实干苦干。 实干精神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国际形势波云诡谲,国内发展攻

45、坚克难,发展关键期,矛盾凸显期,尤其需要真抓实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 “倒计时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怎样落实为执政兴国的具体措施?深化改革已成最大共识,如何通过不断创新释放 “制度红利 ”?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强化监督、反腐防变能否落到实处?没有脚踏实地的奋斗,没有扎扎实实的工作,我们将愧对人民期待和历史责任。 总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在 这样一个历史的拐点处,我们每一个华夏子孙都应该高举 “实干兴邦 “的火炬,奋勇前进! 试题分析:一、材料分析 1.理解 “不可能 ”的存在之处:在那无能为力者的梦境里。无能为力,没有能力或力不能及。梦境,虚幻的地

46、方。连在一起,意思就是 “不可能存在于没有能力的空想中 ”。材料的观点很隐含,但是经过分析,我们还是能得到这个信息 要想让一切成为可能,就要抛弃空想,发展自己的能力,并努力实干。 2.理解 “可能 ”。 表示也许可以实现 能成为事实的属性 也许;或许 不管是哪一种,都只是一种还没有成为现实的前期属性。让 “可 能 ”成为 “现实 ”显然有一定的条件,那就是 实干 3实干不仅是拜托 “不可能 ”的前提条件,还是从 “可能 ”迈向 “成功 ”“现实 ”的唯一途径。 二、确定立意核心 1实干兴邦,空谈误国 2抛弃空想,走向成功 3实干的现实意义 4务实不务虚 5做事需要实实在在 三、经典材料 1、在

47、我们生活中,有许多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他们时不时喊出几句豪言壮语,想要如何如何,却又总不能付诸实践,所以最终仍是庸庸碌碌,一事无成。 如果将诗人艾青的 “梦里走了许多路,醒来还是在床上 ”这两句诗赠给这些人,那可是再合适不 过了。 想,不能离开做。如果说 “想 ”是一块火石,哪么 “干 ”就是一块钢片,只有两者猛烈相碰,才能迸出成功的火花。光想不干,只是白日做梦,决不会有所收获。只有抓紧时间的分分秒秒,别让光阴耗费在没有意义的空想之中,踏踏实实地去干,才能取得应有的成绩。光会做黄粱美梦的 “空想家 ”,是永远没有机会品尝成功的甜蜜的。 现实生活中,只想不干的人不乏存在。当别人来找他处理问题时,他可以滔滔不绝地谈出一大套道理来,甚至还会拍着胸脯许下种种诺言,然而,当他们吹完这些五光十色的肥皂泡后,那些要解决的问题依然如故,倒是别人白白浪费了 那么多宝贵的时间。 有理想,更要有行动。俗话说: “一万个零比不上一个一,一万个空想抵不上一次实干。 ”只有理想加上实干,才能在人生的大海中扬帆远航。否则,美好的希望只是那看似美丽的肥皂泡,一触即破。在此,我要大声呼吁:梦中的人,快快醒来,路在脚下,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在你的人生之路上迈开大步,成功在前方向你招手 2、古来有论,实干兴邦,空谈误国。空想家们善于夸夸其谈、想象丰富、渴望强烈、甚至于设想去做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