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甘肃省武威第五中学高二11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bowdiet140 文档编号:316137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8.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甘肃省武威第五中学高二11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2-2013学年甘肃省武威第五中学高二11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2-2013学年甘肃省武威第五中学高二11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2-2013学年甘肃省武威第五中学高二11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2-2013学年甘肃省武威第五中学高二11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甘肃省武威第五中学高二 11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美国越来越难以得心应手地对付这些挑战。未来美国的全球地位是否会下降,将取决于美国有效调整自己的霸权模式,适应新的世界。 B将于 2013年建成的京沪高速铁路,不仅能使东部地区铁路运输结构得到优化,而且有利于铁路运输与其他交通方式形成优势互补。 .奥运圣火登顶珠峰的瞬间,无论是参与登顶的勇士,还是全世界观看这一壮举的人们,无不毫无例外地感受到了心灵的震撼。 D由于环境污染,常继发厌氧细菌的严重感染,极易发生破伤风,致使在当地或运送外地途中救治不及而

2、死亡。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前面说 “是否 ”,后面只说一种情况,属 “搭配不当 ”,应在 “美国 ”后加 “能否 ”。 C项重复累赘,删除 “毫无例外地 ”; D项,这个句子中的介词 “由于 ”在句首,造成主语残缺。去掉 “由于 ”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常见语病的能力 点评:作为语病考查题,本题考查了三种常见语病:逻辑照应问题,语义赘余问题,成分残缺问题,考查比较全面。难度也很适中。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 一组是( 3分)( ) 印度有个古老的传说:鸿蒙之初,虎与人本是手足兄弟, , , , , , ,可悲的是世界上并不存在丁古 阿内妮神,目前 8个

3、老虎亚种已经灭绝了 3个,每天太阳落山时,这个越来越稀少的族群,不知道明天是新希望的升起还是末日的来临。 人设计骗虎过河,用毒镖射死了它 虎选择住在繁茂森林中,人则筑室而居 丁古 阿内妮神发现了它,伏在虎的尸体上暖了十年 有一天,人想侵占森林,与虎兄弟展开了一场恶斗 虎的尸体顺流而下,金色的条纹在水中闪闪发光 直到几百只虎从尸骨中新生,长啸着跃入森林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前一句提示可知,下一句应该陈述 “虎 ”与 “人 ”,故最好的选择是 句,排除 C、 D 两项;再根据 句推断下一句应该为 ,接着应该陈述 “人 ”的计策,因此 必须放在 前面。从而断定为 B项。 考点:

4、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能力 点评:因为本题的故事性很强,既有时间先后关系,也有逻辑关系,因此推断起来比较轻松。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在青岛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向我们这样的大学生 汗牛充栋 ,比比皆是,根本算不 得什么。 B在一次新生欢迎仪式上,校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 “七月流火 ,天气虽然炎热,但充满热情的岂止是天气? C人要是有一颗象草木一样 “不怨寒暑移 ”的心,就不会抱怨天气变化、寒暑交替,遇事就会处变不惊, 安之若素。 ” D领导干部要正确把握方向,制定符合实际的工作方针,就必须深入基层,必须做仔细的调查,必须改变 目无全牛 的工作作风。 答案:

5、 C 试题分析: A汗牛充栋:运书很多累得使牛出汗,书多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指形容藏书非常多。对象误用; B七月流火:天气变凉的信号。望文生义; D目无全牛:比喻技术娴熟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意思误用。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常见成语的能力 点评:本题的四个成语都是高频成语,学生的理解应该是到位的,因此,做出本题的难度不大。 现代文阅读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强音 一种文学作品,越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就越是会具有可以拨动世界各国人民心弦的共鸣力。 中国作家莫言获得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实至名归。 瑞典文学院的授奖评语,用了专为莫言 “量身打造 ”的概念 “ 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

6、、历史和当代相融合 ”。国际舆论普遍认为,莫言的作品展现了将独特性与世界性相结合而产生的文学魅力。 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总是体现着独特性与世界性的深刻辩证关系。莫言作品于世界而言的独特性就是其浓郁的中国特色。莫言写作的根在中国,在中国的历史与现实。莫言作品的独特性,又令人欣慰地为世界所理解。事实上,优秀的作品所体现的精神追求,堪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这是人类文明得以从文学中获取发展与进步力量的原因所在。 瑞典著名汉学家罗多弼在谈到中西文化的差异时说: “我们都是人,归根结底,我们具有同样的需求、同样的喜怒哀乐,每个人都有他的独特性,每种文化也都有它的独特性。 但是我相信独特性还是以普遍性为基

7、础的,甚至可以说,独特性是普遍性的具体体现。 ”莫言自己说,他的小说 “描写了广泛意义上的人。一直是站在人的角度上,一直是写人,我想这样的作品就超越了地区、种族、族群的局限 ”。莫言的获奖表明,一种文学作品,越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就越是会具有可以拨动世界各国人民心弦的共鸣力。一部文学作品,越是植根于中国人民生活和民族传统的深厚土壤之中,就越是能够具有世界影响力。只有那些贴近中国实际、贴近中国民众生活的作品,才能永远站立在世界文学的舞台之上。 改革开放 30多年来,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迅猛发展。中国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同时,文化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世界范围内出现了重新认识、

8、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潮。随着大量中国作家的作品被译介到国外,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互动与交叉影响。中国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显然只是个时间问题。瑞典日报刊登莫言的照片时,特意加了中国之声这样的标题,认为莫言的获奖标志着中国、亚洲的文化和经济地位在全球不断上升。澳大利亚外长卡尔称, “对中国人来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如同将宇航员送上太空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是中国崛起的一个重大 象征 ”。一些媒体还把此次新闻与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联系起来,认为这也是中国全球软实力战略的成功。 国家的繁荣与精神产品的影响力成正比,中国文学已经传递出迈向世界的强大足音。来自世界的正向回应让人们看到

9、,不断涌现的彪炳时代的中国精神产品,能够不断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来源人民日报 钟声) 【小题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莫言的获奖表明,一种文学作品,只要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只要植根于中国人民生活和民族传统的深厚土壤之中,就会具有可以拨动世界各国 人民心弦的共鸣力和影响力。 B人类文明得以从文学中获取发展与进步力量,其原因是优秀的作品所体现的精神追求,堪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C莫言认为:自己的小说描写了广泛意义上的人。一直是站在人的角度上,一直是写人,这样的作品就超越了地区、种族、族群的局限。 D随着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迅猛发展,文化也

10、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世界范围内也出现了重新认识、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潮。 【小题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3分) A东西方的文化,其差异在于人的差异,每个人都有他的独特性,每种文化也都有它的独特性。 B只有那些贴近中国实际、贴近中国民众生活的优秀作品,才能永远站立在世界文学的舞台之上。 C随着大量中国作家的作品被译介到国外,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频繁互动与交叉影响,中国文学的影响力也将会不断的上升。 D中国作家莫言收获的诺贝尔文学奖毫无疑问地提升了中国乃至亚洲的文化和经济在全球地位。 【小题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3分) A “魔幻现实

11、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相融合 ” 的授奖评语 是国际舆论对莫言的作品展现了将独特性与世界性相结合而产生的文学魅力的肯定和认可。 B莫言作品的独特性在于他写作的根在中国,在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是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 C文化能够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能够被彼此的理解和认同,是因为我们都是人,都有共同的意识形态,归根结底,我们具有同样的需求、同样的喜怒哀乐。 D莫言的获奖无疑是来自世界的正向回应,这将促进中国不断涌现出彪炳时代的精神产品,不断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D 【小题 3】 C 【小题 1】 试题分析:原文是 “越是 就越是会具有 考点:本题

12、考查学生理解重点句子含义的能力 点评:从设错的角度看,文章的表述语设错选项的差别很小,仔细体会,有一个程度和表述范围的差异。学生把两句话放在一起比较,不难看出错误所在。 【小题 2】 试题分析:原文是:认为莫言的获奖标志着中国、亚洲的文化和经济地位在全球不断上升。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概括重点语句的能力 点评:学生在做这类理解句子含义的选择题时,一般的方法是先找准与选项相关的答题区域,再根据关系密切的句子进行比对,一般的,设置的选项都是原句比对,很少有 推论或者延伸观点的,比如本的区域是第六节的这句话:瑞典日报刊登莫言的照片时,特意加了中国之声这样的标题,认为莫言的获奖标志着中国、亚洲的文

13、化和经济地位在全球不断上升。学生经过比对很容易看出错误所在。 【小题 3】 试题分析: “都有共同的意识形态 ”,文中没有这一表述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点评:文章第二节的相关信息是 “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总是体现着独特性与世界性的深刻辩证关系。 ”显然,选项中给出的判断是对文章的一种误解和随意延伸,是无中生有。一般的,只要是文章中没有出现的概念和延伸的观 点,我们都视作错误。 说 荷 赵文英 无数次邂逅荷,从未像现在这样令我感到心灵的震撼。往日蓄得一池清冽冽碧水的荷塘滴水不见,在早已焦渴得干巴巴龟裂的土地上,一群群壮硕挺拔的荷昂扬如常地站立,周围还有倔强地从地缝中钻出尖尖角

14、的小荷。原来在水里生水里长的荷,虽无雨洗尘、无水滋润,田田荷叶依然绿干亭亭翠叶如盖,片片相连相拥相依,充溢着一派勃勃生机;一枝枝饱满的花蕾、粉荷初露的莲花,在灼灼阳光下,显得出奇的艳丽、鲜亮,婀娜多姿地摇曳在清新、生动的碧绿中,丰润鲜灵有流香。 荷,在恶劣的环境中创造着生命的奇迹,它勃 发的英姿,是对肆虐旱魔的冷冷嘲讽,更是不言屈服的顽强抗争。 早就听说过荷的故事。一颗在地层深处沉睡几千年的古莲子,一经挖出,只要给它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它便奇迹般地长出绿叶,绽放花朵,结出果实。这就是生命不甘泯灭的勇敢而执著的荷。 每有狂风袭来,静静的荷便如千万勇士高举着盾牌,凝聚起强大的力量,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15、。最终,狂妄的风在它的面前乖乖地败退。荷,静立如山,依然故我。 若遇暴雨突至,秋雨绵绵,站成一林舞姬的荷,便如玉指纤纤弹起无数古筝,那顿挫有致、浸透着生命高贵气息的缕缕清音,似一朵朵初绽的音符, 挟着荷空灵、洒脱的美韵轻轻飞扬。活得精精神神,活得清清白白,即使红颜褪去青春不在,生命的歌也是回肠荡气,掷地有声。 当凛冽的寒风裹着雪片飞来,在荷的周围疯狂地咆哮、翻卷时,荷的叶,被撕碎了,荷的枝,被折断了。荷还是不肯摧眉折腰,还是不肯跪倒于地,惟见冰天雪地中屹立着它独立自尊、不馁不屈的铮铮傲骨。 在风雨冰雪的洗礼中,在百搬磨砺的锤炼中,荷,洗尽铅华,风清骨俊,矫健中自有别样的典雅端庄、柔媚明艳。而它

16、不受风尘诱惑的潇洒出尘,那一派清远的标致与神韵,不知令多少爱荷的人如醉如痴! 据记载,远古,荷还不被西 方人认识时,它却早已赢得了中国人民的赏识与喜爱。那些精神的种荷者,更是将荷看做高尚人格的化身和楷模。他们远离人欲横流的凡俗社会,隐居山间,徜徉在去俗清雅的荷塘浅吟低唱,赞荷、咏荷、赋荷,借荷出泥不染、刚正不阿的高风亮节,抒发自己不慕荣华不求高贵不媚不谄恪守淡泊的品格和情操。那些闪烁着高尚灵魂光辉的荷,早早地就在诗经中绽放了: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 ”。而后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等众多的荷姗姗而来,纷纷亭亭玉立在诗人华美、

17、隽永的诗章中,尽展君子的 襟怀、佳人的风采,至今还在荷皎皎如玉的花瓣上熠熠生辉, 轻轻叩动着红尘人的心扉 。 楚楚动人的荷,永远是一首迷人的旋律。穿行在画屏般的荷塘,风吹绿叶送爽,缕缕荷香盈袖。今夜,不知谁会沉醉忘却归路,在这高雅、脱俗的净地,细拂心尘,顿开茅塞, 静静聆听一次有关生命真谛的诉说? 荷,不答,只有被它感动得宠辱皆忘的人,才能走进它满载生命之花的梦中。 (选自美文 2002年第 10期,有删改 ) 【小题 1】文章第 段描写荷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 分) 【小题 2】文章第 - 段描绘了荷跟风雨冰雪的顽强抗 争。联系上下文看,写这些有什么作用?( 4分) 【

18、小题 3】根据第 段的内容概括古代精神的种荷者 “种荷 ”的主要方式。( 4 分) 【小题 4】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 5分) ( 1)第 段最后说,在古代文人的诗章中,荷尽展君子的襟怀,至今还在 “轻轻叩动着红尘人的心扉 ”,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2分) ( 2)第 段说,楚楚动人的荷,能使人 “静静聆听一次有关生命真谛的诉说 ”,这 “生命的真谛 ”是什么?( 3分) 答案: 【小题 1】主要运用了反衬(或对比)的手法,描写早已焦渴得干巴巴龟裂的土地上荷的倔强,荷的勃勃生机。这样写突出了荷在恶劣环境中不言屈服的抗争精神。 【小题 2】在上文描写的基础上,使荷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

19、形象更为丰满。表明荷的美好品行是千锤百炼的结果。 【小题 3】写诗作文,赞颂荷处泥不染,刚正不阿的高风亮节,抒发自己不慕荣华不求高贵不媚不谄恪守淡泊的品格和情操。 【小题 4】( 1)古诗文中所赞美的荷的高尚人格直到今天还在影响着物欲横流的世俗社会中的人,还在纯洁着为名利得失纷争的心灵。 ( 2)不论在何种恶劣的环境和情形下, 遭受怎样的痛苦和创伤,都应该坚持高风亮节、保持生命的伟力。 【小题 1】 试题分析:对第一节手法的判断,主要从以下几句话中入手: “无数次邂逅荷,从未像现在这样令我感到心灵的震撼。往日蓄得一池清冽冽碧水的荷塘滴水不见,在早已焦渴得干巴巴龟裂的土地上,一群群壮硕挺拔的荷昂

20、扬如常地站立,周围还有倔强地从地缝中钻出尖尖角的小荷。 ”“虽无雨洗尘、无水滋润,田田荷叶依然绿干亭亭翠叶如盖,片片相连相拥相依 ”从这两句话里可以看出,这里用了反衬的手法,这样写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突出荷花在恶劣环境中的顽强抗争的精神。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散文中常见表现手法的能力 点评:本题涉及的手法还是比较明显的,作用的分析也不太难,一般的,都是为了突出文章主要表现对象的某一方面的特点。 【小题 2】 试题分析:文章的 1-2节主要是为了表现荷与干旱的抗争,这样的描写还不足以表现出荷的顽强抗争的特性, 4-6节的描写正是在前面两节的基础上更全面地展现荷的这一特点,使荷的形象更丰满,精神更突

21、出。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句段作用的能力。 点评:本题的题目中有答题方向的暗示:联系上下文,上文第 2节中,很清楚地提到了荷的精神,第 7节也提到了荷受 到的千锤百炼。这些都能提醒学生分析出答案: 【小题 3】 试题分析:从第 8节结尾处可以看出,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写古代文人们以诗文来赞美荷,在心灵深处种植一株不朽的荷。那么,很显然,古代的种荷方式就是就是赋诗,作文。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 点评:本题变相考查了学生概括的能力,问得很巧,表面上问种植荷的方式,实际上考查了学生提取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 【小题 4】 试题分析:( 1)这是一道句子含义理解题,理解句子含义主要看这

22、个句子中有没有具有象征、比喻含义的部分,有指代意思的部分和有弦外之音的部分,把这 些部分的内涵分析出来就行了。本句中 “君子的襟怀 ”“红尘中的心扉 ”都是具有特定内涵的部分,君子的襟怀:纯洁高尚的品格;红尘中的心扉:被功名利禄蒙蔽的心灵,把这些内容带进句子整理即可;( 2)从前文看,荷经受了干旱、风雨冰雪的洗礼,但是她却从未失去自己的君子襟怀,因此,这种精神才最让作者感动,这也是作者最深的人生启示。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 点评:本题的难度很大,既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还考察了学生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尤其是第 2个小题,学生回答可能会出现偏差,如,答成 “荷的抗争精神 ”

23、等等。 文言文阅读 管仲论(节选) (北宋)苏洵 管仲相威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 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 “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

24、近 ”而已。 呜呼!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威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 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小题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霸诸侯, 攘 夷狄攘:打击 B 顾 其

25、使威公得用三子者顾:探望 C吾意以仲 且 举天下之贤者以对且:将要 D可以 絷 威公之手足耶絷:束缚 【小题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管仲 “不知本 ”的一项是( )( 3分) 管仲相威公,霸诸侯 其言曰 “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 ” 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 仲能悉数而去之耶 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 彼固乱人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 A B C D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作者认为齐国的安定强盛,不是由于管仲,而是由于鲍叔。齐国的祸乱,不是由于竖刁、易牙、开方,而是管仲。 B桓公是个音乐不停歇于耳,美色离不开眼的人。如无此三

26、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他开始不重用他们,只是由于管仲在。 C如果齐桓公问询时,推荐天下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虽死,齐国却不能说没有管仲了。 D桓公死后宫廷发生内乱,五位公子争抢君位,此祸蔓延,直到齐简公,齐国无一年安宁。 【小题 4】把下面三个(含两个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 1)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 2)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 3)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C 【小题 3】 D 【小题 4】 ( 1)功业的成就

27、,不是成功于完成之日,必有一定的因素引起;祸乱的产生,不是发生于作乱之时,也必有根源预兆。 ( 2)朝廷又特地颁下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恩,任命我为洗马。 ( 3)所以那些才智足以授予一个官职、品行顺合一方、道德符合一君主心意、能力使一国之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斥 之类一样。 【小题 1】 试题分析:顾:回头看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辨析文言文实词语境义的能力 点评:本题考查了多义词 “顾 ”的用法, “顾 ”在文言文中常用的有三个意思:回头看、难道、不过(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学生可以用代入法分别解释所在句子,比较那种解释更加通顺,合乎语境。 【小题 2】 试题分析:

28、是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 是假设管仲这样做; 说的是“竖刁、易牙、开方 ”,而非管仲 考 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点评:做文言文筛选题,一是要看清题目的要求,是筛选出哪方面的信息,做到心中有数;二是,要审清楚题目的表达,是 “直接 ”还是 “能表现 ”这样的笼统语言;三是逐条分析,渐次排查,逐个排除,最终得出结论。 【小题 3】 试题分析:由 “威公薨于乱 ”可知,齐桓公死于宫廷内乱,不是 “齐桓公死后宫廷发生内乱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点语句的能力 点评:从学生的错误率来看,文言文的信息筛选和文章内容理解题目都是失分较多的题型,究其原因有二:一是没有把每一个选项的内

29、容和文章相关信息进行认真 比对;二是不太掌握设错的原则,比如,一般多文章内容的分析,主题的分析多不设错误,而对手法的分析就可能设错;对事件的性质一般不设错误,而对时间、地点、人物等方面的对应关系一定会设错。 【小题 4】 试题分析:主要语言点:( 1)所由起:兴起的原因;所由兆:预兆的信息。( 2)特:特地,寻:不久,除:拜授官职。( 3)知:同 “智 ”,智慧,比:符合,而:才能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点评:出于月考的需要,本题设置了一个课外阅读文章的句子和两个课文的句子,阅读短文的句子语言点不多,但是要翻译通顺不容易,比较 拗口;课内的翻译句子,语言点分明,尤其是逍遥游中

30、的句子,难点集中,句式要求也很高,能考查出学生平时基础的扎实程度。 【参考译文】管仲做丞相辅助,称霸诸侯,打击夷、狄等异族,到死时都使齐国富强,诸侯不敢背叛。管仲死后,竖刁、易牙、开方被重用。桓公死于宫廷内乱,五位公子争抢君位,此祸蔓延,直到齐简公,齐国无一年安宁。 功业的成就,不是成功于完成之日,必有一定的因素引起;祸乱的产生,不是发生于作乱之时,也必有根源预兆。因此,齐国的安定强盛,我不认为是由于管仲,而是由于鲍叔。至于齐国的祸乱,我不认为是竖刁、易牙 、开方,而是管仲。为什么呢?竖刁、易牙、开方三人本就是乱国者,但重用他们的是齐桓公。有了舜才知道流放四凶,有了仲尼才知道杀掉少正卯,那桓公

31、是什么人,回头看来,使桓公重用这三个人的是管仲啊!管仲病危时,桓公问及丞相人选。此时,我想管仲将推荐天下最贤能的人来作答,但他的话不过是 “竖刁、易牙、开方三人,不讲人情,不能亲近 ”罢了。 唉,管仲以为桓公真的能不用这三个人吗?管仲和桓公相处多年了,该知道他的为人了吧。桓公是个音乐不停歇于耳,美色离不开眼的人。如无此三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他开始不重用他们,只是由于管仲在 ,一旦管仲没了,这三人就弹冠相庆了。管仲以为自己的遗言就可束缚桓公吗?齐国不怕有这三人,而是怕无管仲。有管仲在,那这三人就只是普通人罢了。若不是这样,天下难道缺少跟这三人一样的人吗?即使桓公幸而听了管仲的话,杀了这三人,

32、但其余的这类人,管仲能全部列出而除掉吗?唉!管仲是不懂得从根本上着眼的人啊!如果齐桓公问询时,推荐天下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虽死,齐国却不能说没有管仲了。这三人又有什么可怕的,不说也可明白啊! 诗歌鉴赏 南海旅次 曹 松 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 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道有书来 城 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 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小题 1】从前两联看,诗人的归思为什么 “不易裁 ” (3分 ) 【小题 2】颈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有何作用 (4分 ) 【小题 3】请赏析尾联的妙处。 (3分 ) 答案: 【小题 1】登高望乡,归思难收;客居南海,远寓故乡;家书断绝,

33、音信不通。 【小题 2】清晨城头上号角吹响,寒霜消散;城外渐渐消退的潮水中茁漾着月影。营造凄清的氛围,烘托诗人悲凉的心境。 【小题 3】尾联运用比喻手法,把内心的归思比作待放的百花,年复一年,被春风唤醒、引发,形象生动地表达了难以抑制的乡思 【小题 1】 试题分析:从标题看,很容易判断这首小诗是一首羁旅行役诗,进行预判以后,我们可以推测诗歌的一些常见、可能出现的内容:比如远离家乡啊,漂泊啊,家书不到啊,经年投荒啊,秋风起,归思荡,或者又是一年春来秋往等等。仔细阅读就看出,首联写引起归思的原因是登高,颔联写自己所处之地,鸿雁难到,家信不至;为什么鸿雁到不了呢?是因为身处南海,离家太远,大雁到衡阳

34、就飞回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重要信息的能 力 点评:对于诗歌中信息的筛选,一般的原则是绝句,每句都要分析;律诗,分析四联,古人作诗,每一联的内容不同的,且各有表述的方向。学生抓住这点就能养成逐次分析的习惯,不会漏点。 【小题 2】 试题分析:本联是从时间上来写自己眼前的景象,从早晨开始,一直写到夜晚,早晨,清冷的空气里传来飘渺的号角声,寒霜消尽;入夜,城外渐退的潮水荡着冷冷的月光。这些物象为我们创设了一个冷寂凄寒的氛围,折射出诗人孤独凄苦的内心世界。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中形象的能力 点评:本题是一道典型的形象赏析题,要求学生分析描写的景象,并 分析其作用,一般的,这类题目学生要抓

35、牢每一个物象,并辅以合理的想象,还原画面,景色描写只有两种,一是具有象征含义的景物,一是富含感情的景物;富含感情的景色描写,我们不仅要分析其中的感情,还要分析由景物叠加构成的意境。 【小题 3】 试题分析:从尾联的上句很容易看出,作者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一手法的使用形象而又贴切的写出作者年年、月月、时时易被触动的思想之情。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常见表现手法的能力 点评:本题的难度不大,学生能根据诗句很快判断出手法,并能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分析比喻手法的作用。 语言 表达 请你将下面这个长句改成三个短句。可调整语序,适当增减词语,做到既保留全部信息,又语言简明。( 6分) “山寨 ”是

36、涉及手机、游戏机、汽车等不同领域进而发展到文化领域的具有仿造性、快速性、平民化、低成本、高回报的特点的一种产业现象。 答案: “山寨 ”是一种产业现象。 “山寨 ”涉及手机、游戏机、汽车等不同领域进而发展到文化领域。 “山寨 ”具有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低成本、高回报的特征。 试题分析:长句改成短句的方法是:一、找出主干,二、提出修饰成分,并未这些成分加上主语,一般的,主语要与原来句子的主语保持一 致。本题的主语是 “山寨 ” ,修饰语有两个:涉及领域,特点,那么加上句子的主干,正好是三个短句。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变换、选用句式的能力 点评:将长句转化为短句的方法,就是将长句的修饰成分提取出

37、来,单独成句,与原句的主干成分并列,形成一组短句。整体难度不大 下面这段话中划线的词语存在滥用、误用现象,请按要求进行修改。( 5 分) 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出现的过量碳排放是形成气候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而要减少碳排放就要相应优化和约束某些消费和生产活动。一些学者 尽管 对气候变化原因持有不同看法, 但 由于 “低碳生活 ”理念至 少顺应了人类 “未雨绸缪 ”的谨慎原则和追求完美的心理与理想, 所以 “低碳生活 ”理念也就渐渐被各国所接受。低碳生活的出现 不禁 告诉人们,你可以为减碳做些什么, 还 告诉人们,你可以怎么做,在这种生活方式逐渐兴起的时候,大家 于是 开始关心,我今天有没有为减碳做

38、些什么呢? 滥用的是 _(填序号),需要删除。 误用的是 _( 填序号 ),改为 _ 误用的是 _( 填序号 ),改为 _ 答案: 删除; 放在句首; 改为 “不仅 ” 试题分析: 句并没有很强的因果关系,所以这个 “于是 ”显得多余,必须删除; 出事一处典型的关联词位置不当,应该放在句首; 处是一个词语的误用,应该改为 “不仅 ”,不禁: 1 经受不住,抑制不住,不由得,不由自主,情不自禁。 2 难以控制,用在这里都不妥。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了学生语言简明、得体的能力,还考查了辨析语病、辨析词语的能力 点评: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综合考查题,几个错误点的设置也很精致,既考查了语病,也考查了词义辨析

39、。 请仿照画线句的修辞和句式,在横线上另外 写出三个句子,组成语义完整的一段话。( 6分) 对善于思考的人来说,大自然是一本 “无字 ”的书。读沙漠,读出他坦荡豪放的胸怀; _; _; _。 答案:示例:读太阳,读出他普照万物的无私;读春雨,读出它润物无声的柔情;读大海,读出它气势磅礴的豪情。 试题分析:分析要仿写的句子的主要架构:读 XX,读出他 YYYY的 ZZ。然后进行适当的拟写,选择的对象为自然界的名词,如大海,天空,春雨等等都可以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 点评:难度不大,分析出架构,选择适当的,与例句一致的对象就可以了。 默写 补写出下列各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小题 1】

40、 ,奚惆怅而独悲。(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小题 2】袅袅兮秋风, 。(屈原湘夫人) 【小题 3】 ,地接衡庐。(王勃滕王阁序) 【小题 4】时维九月, 。(王勃滕王阁序) 【小题 5】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李密陈情表) 【小题 6】 。 水随天去秋无际。(辛弃疾水龙吟) 【小题 7】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 小题 8】莫道不消魂, 。(李清照醉花阴) 答案: 【小题 1】既自以心为形役 【小题 2】洞庭波兮木叶下 【小题 3】星分翼轸 【小题 4】序属三秋 【小题 5】 任抻 盼宄咧 br【小题 6】楚天千里清秋 【小题 7】人道寄奴曾住 【小题 8】帘

41、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试题分析:本题易错点:( 1)既自以 自己,形 行( 3)星分翼轸 义诊,( 5)僮 童,( 7)人道 到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是音形容易造成分离的问题,学生在记忆时可以边写边记忆,这样效果会好很多。 作文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 作家在写作,五岁的女儿吵着要他陪自己玩。作家没有时间,就将一本杂志的封底撕碎,对女儿说: “你先把上面的世界地图拼完整,爸爸再陪你玩。 ”女儿很快拼好了。作家惊讶地问女儿是怎么做到的。女儿说: “世界地图的背面是一个人的头像。我反过来拼,只要这个人好了,世界就好了。 ” 要求

42、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示例一: 换个角度会很美 1. 在生命的背景上展开论题:世界是多元的,但需要一双善于发现 的眼睛。 2. 将成见的眼光与别出心裁的眼光对比,突出 “换个角度会很美 ”。 世界诚实而公平地存在着,而每个人眼中都有着一个与众不同的 “小宇宙 ”。不同的人在各自的 “小宇宙 ”中发现着不同的色彩,演绎着各自的人生。 烈日,沙漠。两个焦渴疲惫的旅人,取出惟一的水壶,摇摇。一个旅人说: “哎呀,太糟糕了,我们只剩半壶水了!而另一旅人却高兴地说: ”是吗?真幸运,我们还有半壶水! “其实,人生中的好多事

43、就像那半壶水一样,换个角度,就有了不同的心情、不同的答案:。 爱迪生为了寻找适合做灯丝的材料,进行了一千多次实验,当有人嘲笑 他的失败时,他却自豪地说: “我已发现了一千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 ”这样的胸襟,这样的气度,这样的智慧,真让人拍案叫绝。而这一切,不正是源于爱迪生与众不同的思考角度吗? 换个角度,我们要有推翻成见的勇气和别出心裁的智慧。一个普普通通的苹果,所有的人都规规矩矩地纵向剖开,而一个五岁的小女孩却固执地横向切开了,于是,她闪亮的大眼睛发现了苹果里的 “星星 ”!这个故事,长久以来一直打动着我的心,吸引着我去思考。 为什么常常是孩子们有发现的乐趣呢?为什么孩子们眼中的世界总是那么

44、新鲜、有趣呢?我想正是因为孩子的 “无知 ”才造就 了他们独具的慧眼,才使他们有探索世界的勇气和热情。于是,儿童有时让人敬畏,而我们是否也可以从中得到些许启迪呢? 世界这么大,让我们睁大双眼用单纯而善感的心灵,用宁静平和的呼吸,去感受世界的多姿多彩,用孩子般的热情与好奇打开观察世界的多棱镜。多角度的斑谰色彩定会让我们惊喜不已:原来,恼人的雨水冲洗下的绿叶会如此纯粹鲜灵;无名无香的野花小草也自有一份平凡的生机与美丽;生命中的挫折也可以变成使人成长的营养;失败也可以是人生旅途中醒目的坐标 换个角度吧,生命会展现出另一种美。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罗丹的话总是那么经典而耐人寻味。 示

45、例二: 换一种眼光 关键构思 1. 从一首寓言诗中鸟世界存在的互相鄙视的怪圈入手展开论述。 2. 由鸟及人、以鸟喻人,用 “鸟的怪圈 ”类比人生社会中存在的怪圈。 有一首寓言诗,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怪圈:麻雀鄙视燕子,燕子鄙视黄鹂,黄鹂鄙视百灵,百灵鄙视鹦鹉,鹦鹉鄙视喜鹊,喜鹊鄙视苍鹰,而苍鹰呢,成为这一怪圈的完成者 它竟鄙视起麻雀来了!这使我想起了围成一圈的 “多米诺 ”骨牌,你能说清到底谁是压在谁的上面吗? 人们常常为这类事情困惑。鸟类终究不懂得 “懦夫 ”与 “勇士 ”、 “好高骛 远 ”与 “脚踏实地 ”的区别,人类却懂得;于是,凡事便总要问 “谁比谁好?谁又不如谁?究竟谁赢了?究竟谁是

46、最差的? ”遗憾的是,这类问题常常很难找到答案:。我于是要说: “来!换一种眼光。 ” 很多人惯于标榜自己是 “辩证唯物主义者 ”,却同时在不知不觉中犯着 “形而上学 ”的错误。每一种鸟都 “敏锐 ”地发现了别人的 “污点 ”,而对别人所发现的自己的污点浑然不觉,乃是因为它们无一例外地犯了片面看事物的错误,忘记了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的古训,这是其一;其二,百灵会唱歌,苍鹰飞得很高,这些都是客观事实,而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立场、角度上 却会做出截然不同的评价。好比苍鹰,喜鹊觉得它 “好高骛远 ”,也许苍鹰自己,或者许多别的人,恰恰以为这是勇气与力量的体现。 如果换一种眼光呢?以喜鹊为例,假如它

47、换一种思维方式思考一下:我这种生活是不是有些 “失节 ”呢?苍鹰飞得高的勇气和力量我有没有呢?这样情况便不同了:怪圈被打破,鸟类将成为由各个富有个性的个体完善融合而成的整体。 以鸟喻人,人们在复杂的社会中奔波,每天接触着形形色色的人与事。如果我们不换换眼光,而总是以某种思维定势来评判谁是谁非,在看别人和看自己时下意识地采取两种标准,那么,就会严重影响我们对自 身、对别人及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再美的世界,也就只能是雾里看花,甚至连花也不像了。 所以,让我们学会换一种眼光看世界,不以偏概全,也不以主观否定客观。这样,鸟类的怪圈才不会再出现在人间,我们才能在对主、客观清醒认识的基础上更好地改造世界,建设美好的生活。 示例三: 爬上屋顶看风景 从一位儿童心理学家 “蹲下来 ”发现了儿童不愿呆在商场的原因这一生动事例,引出 “换一种角度的重要性。 1. 结合自己思想认识的转变这一事实阐发话题。 我曾在钱江晚报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人们发现三四岁的孩子不喜欢呆在商场里。这让在人们 很不解:商场里五颜六色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