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福建省师大附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选项中,关于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A刘备在荆州受到刘表款待,获许屯兵新野。刘表的后妻蔡夫人始终对刘备心存疑虑,时时劝刘表要防备刘备。 B在单福辅佐下,刘备连连得胜。曹操得知单福就是隐姓埋名的徐庶。不禁长叹: “贤士都归了刘备。刘备眼看羽翼渐丰,该怎么办呢? ” C曹操攻打樊城。刘备弃樊城往襄阳撤退,百姓随其同行。众人劝刘备弃民先行,刘备不忍舍弃百姓独行,因此行动迟缓。 D张飞横矛立马长坂坡,发出三声巨雷般的断喝,竟然将曹操的大将夏侯 诺酶蔚榱眩 孤矶 溃 皇甭伊瞬芫 蠼拧 /p 答案: D
2、 试题分析: “夏侯 贝恚 皇窍暮 窍暮罱堋 br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A级。 点评:识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考查的是课外阅读的积累。平时阅读或复习时应注意对情节中的何时何地何人何事这几个关键要素的识记。解答选择时,也应重点从何时何地何人何事等方面进行检索,找出存在问题项。 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朱自清写荷 塘月色时,正值蒋介石发动 “四一二 ”反革命政变。 B楚辞,原指楚地歌辞,经屈原再创造,成为一种风格独特的新诗体。它的篇幅较长,句式参差错落,多用语气词 “兮 ”字。 C马丁 路德 金,牧师,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 35
3、岁获得诺贝尔和平奖,1963年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前发表我有一个梦想。 D中国上古时代,姓和氏是不分的。进入阶级社会,姓氏一分为二,贵族男子称氏,妇人称姓。称氏是为了区别贵贱,称姓是为了区别婚姻。 答案: D 试题分析:中国上古时代,姓和氏是有分别的。姓的偏旁是 “女 ”,反映母系氏族社会 的特点。通过姓来区分不同的部族。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A级。 点评:文学常识重在平时的积累和整理归纳。在识记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作者所处的朝代,可按作者所处朝代的先后顺序对作者排列识记。另外应特别注意文学常识中的专有术语和并称,弄清楚其内容。 下列选项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4、是 A作为邀请外国俱乐部队来访的 始作俑者 ,该公司担心客队不能尽遣主力上阵。 B五月天演唱会一票难求,真是 炙手可热 ,体现了五月天受年轻人欢迎的程度。 C公园里摆放的各种盆栽菊花,姹紫嫣红,微风一吹,更是 风姿绰约 ,美丽极了。 D当年的第一台计算机轰动了世界,而现在即使是上市没有多久的产品也很快成为 明日黄花 。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褒贬误用。始作俑者,含贬义,比喻首先做坏事的人。 B项,用错对象。炙手可热,手摸上去感到热得烫人。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只能用于形容权势,且该词也含有贬义。 C 项,对象不对。风姿绰约,形容女子风韵姿态柔美动人。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
5、用成语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E级。 点评:第一、可以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 把握成语大意,切忌不能望文生义; 第二、体会成语的感情色彩; 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 第四、尽可能找出选项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第五、四个选项权衡比较,使用排除方法,选出认为合要求的。 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只从一个方向考虑问题:路子越走越窄。换个角度想一想,或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B “我们会善待这些藏品, ”博物馆馆长说, “请大家全力以赴,做长久的打算。 ” C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问题在于,有了 “过 ”,是任其自由发展,还是从“过 ”中
6、吸 取教训,变 “过 ”为前进的动力。 D今天,无偿献血成为杭城一道亮丽的风景。在武林门献血点, 3名三、四十岁的公安干警分别献出 200毫升鲜血。 答案: B 试题分析: A不能有两个冒号,路子越走越窄后的句号不对。 C“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的问号有误,问号应放在引号内。 D三四之间的顿号有误,表概数不能用顿号,应将顿号去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E级。 点评:首先,能够正确理解语意,辨别语气,分析语言结构,这是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前提;其次,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这是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基础。看来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与阅读同步进行,在阅读时就开始注意标点符
7、号的正确使用,根据文章中的语气、语意来逐渐找到运用标点符号的方法与规律。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送子涉淇, 至于 顿丘 B枝枝相覆盖,叶叶相 交通 C比好游者尚不能 十一 D可以 无悔 矣 答案: D 试题分析: A古:一直到,今:另提一事; B.古:交错相通,今:运输邮电事业总称; C.古:十分之一,今:数字十一; D.不后悔。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B级。 点评:形成 “古今异义 ”的原因并不来源于词本身,而是来源于古人的表达习惯。同时,古代的词汇没有现代这么丰富也是造成古今异义的重要原因之一。文言文教学中,古今异义词也要放
8、在句子中,常见的加以适当提示,学生读的多了,见的多了,这些词义自然一看就明白。如果把它单独解释,就又说不清了。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芳菲菲其弥章 B箱帘六七十 C匪来贸丝 D屈心而抑志兮 答案: D 试题分析: A “章 ”通 “彰 ”; B.“帘 ”通 “奁 ”; C.“匪 ”通 “非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B 级。 点评: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 “通假 ”就是 “通用、借代 ”,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
9、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原因之一。 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扣舷 而 歌之顺流 而 东也 B步余马 于 兰皋兮苏子与客泛舟游 于 赤壁之下 C余与四人拥火 以 入夫夷 以 近,则游者众 D修禊事 也 褒之庐冢 也 答案: C 试题分析: A.连词,表修饰; B.介词,在; C.表修饰 /表并列; D.句尾语气词。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B级。 点评:在高考中,这种题目的形式,选项的材料一来源于文本,一来源于课内。因之
10、,文言文虚词的复习须立足于课本,以课本为本,以之为辐射,形成自己的能力。当然,对于文言虚词我们也得学会一些判定的方法,便于我们的识记,益于我们课外的运用。 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苟余情其 信 芳自可断来 信 B 谢 家来贵门多 谢 后世人 C留待作 遗 施采之欲 遗 谁 D 适 得府君书而吾与子之所共 适 答案: C 试题分析: A.副词,的确 /名词,媒人; B.动词,辞别 /告诉; C.均为动词 ,赠送;D.副词 ,刚才 /动词 ,享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B 级。 点评: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题一般是三对一错,我
11、们可以认定自己熟悉的、有把握的选项,把它排除掉;对没有把握、持怀疑态度的选项,则可或推断,或代入,根据上下文进行甄别。但是真正需要警惕的,反而是比较熟悉的词,它的解释恰恰是常见却又常常出错的。 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 A义愤填赝缭铐签署蕈菌 B气概袅娜斑驳没精打采 C岐视怯懦惦记淅沥 D心急如梵枷锁候车室放肆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义愤填赝 义愤填膺 缭铐 镣铐; C项:岐视 歧视; D项:心急如梵 心急如焚。 考点:本题 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规范字形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A级。 点评:形近字往往由于形旁的改变而造成意义的改变,我们除了在平时应注意归纳整理常见形旁的含义以外
12、,在解答此类题目时可采用同义相比的方法判别错别字,即采用结合词语本身含义进行同类词语联想来判明错别字。对于成语中的错别字,汉语中很多成语都是由古汉语中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或典故演化而来的,因此,辨析字形时,如果了解一些熟语的来源及相关的传说,那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蓊蓊 郁郁( wng) 瞠 目结舌 (tng)绕树三 匝 ( zh)桂 棹 ( zho) B商 榷 qu优 劣 ( li)敛 裾 (j)否泰 ( p ti)如天地 C 猗 郁 (y)落 蕊 ( li)匪我 愆 ( qin)期 肄 ( y)业 D犹可 说 ( tu)也 氛 ( fn)围 肋 (
13、 li )骨 瞥 ( pi)见 答案: B 试题分析: A 瞠 chng 匝 z C 蕊 ru D 瞥 pi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汉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A 级。 点评:正确识记汉字读音,虽然只是考查记忆能力,但也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的问题,正确识记汉字读音,也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方法得当,可以提高记忆、答题的效果。在解题时注意下面几种易读错的情况: (1)形似字的读音。(2)读音与声旁不一致的形声字的读音。高考题更多的是检测这一类字。由于古今的音变,许多形声字和声旁的读音已不一致了,具体表现在: 声旁与本字的声母、韵母相同而声调不同。 声旁与本字的声母相同而韵母不同。
14、声旁与本字的韵母相同而声母不同。 声旁与本字的声母韵母均不同。 (3)多音字的读音。 现代文阅读 天目 山 去天目山,是心里积存已久的一个念想,不是为观光,是为了那些大树。几十年里,只要说到树,天目山就从父亲的眼神里巍然升起,他一遍遍说,假如你没去过天目山,根本不明白什么叫树。其实不全是为了树,我知道,是为了一个人。几十年来,若是提起他的名字,母亲的眼神就会倏然暗淡下去, 她的双眼仿佛是海潮淹没的沙滩。 她喃喃说,我要和你一起去。 去天目山,于是变成一种夙愿和仪式,无论是为了树,还是为了人。 只是,我没有想到,登天目山那一日,会遇上那样一场弥天大雾。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呼啸而过,远山近树忽而
15、不见了。山中古 老的禅源寺,隐匿在苍白的雾气里。下车寻路,林间的青石板小径如雨泼过似的,湿漉漉地腻滑,只几步便消失在浓烟样的水雾中。 母亲默默地走在前面。白色的纱幕被她的脚步豁开一个缺口,影子穿过去,纱帘瞬间又闭合了。山路通往林深处,在那深不可测的绿巷中,我隐约看见了一排排树,昂然立于路旁。它们竟是那样的高大,浓密的云雾遮去了树梢,树尖伸到望不见尽头的天上去了;最令人惊叹的是树干之直,刀削般笔挺,像一根根气度轩昂的罗马石柱,支撑着绿屋的穹顶。褐色的树皮一片片如鳄鱼的鳞甲,已被千年的风霜锤磨成坚韧的岩石。 他究竟倒在哪一 棵树下了呢 鲜血从他年轻的胸膛里流淌下来的时候,他或许就靠在了那棵大树的树
16、干上。他依托了大树,所以牺牲的那一刻仍像树一样站立。龙爪般的树根至今还留着他的血迹,只是被蒙蒙的雾气暂时稀释了。 那个无风无雨的春日,那些被父亲无数次赞颂和崇仰的天目山大树,就这样从漫山飘忽的浓雾中,和那个叫萧洪明的故人一起,若隐若现地走来。我看不清他的面孔,只听见他脚上沉重的铁链,一声声从森林尽头传来。我不知道他在匆匆离去前,是否还有心情观赏这些天目山的稀世大树。 57年前的树叶早已零落成泥,但我清晰地看见他灼热的目光仍在枝条上缠绕 。 半个世纪过去了,如今我所见的,是被他熟读过的那些树。陡峭的石阶两旁,柳杉武士样雄伟,顺坡排列,阵势逼人。再抬眼,金钱松破雾而出,穿云摩天,傲气十足。若不是弥
17、天大雾遮挡了视线,就可望见悬崖峭壁的林莽中那几百棵千年银杏。等到秋天,山谷里定是黄叶灿烂,一片金光四射。 几十里山路,不是在走,是在仰望,瞻仰那些永远的树。当那一排枪声在冰冷的山谷里响起来的时候,惟有这些树,是沉默的目击者。后来那些离乱梦魇的岁月,仍是这些树,在荒野莽丛中陪伴他。他年轻的生命终止在 27岁那个年纪,大树却已千年。 母亲依然走在前面 。从上山那一刻起,她的双目就被山峦雾气染得湿润。树林深处鸟鸣啁啾,声声如歌,让人想起遥远的青春季节:一群女生欢笑着从禅源寺的临时课堂上跑出来,手拉手围着寺前的老银杏树,雄壮的抗日军歌惊飞了树上的小鸟 待她几年后重回天目山,却是被押解着,一步步踩着前头
18、他沉稳的脚印。直到今日,她一抬眼仍能看见他坦然的目光,如阳光下流淌的山涧小溪,从石缝里透出乌亮的光泽。 母亲站住了,站在一棵柳杉树下。树身奇粗,三人合抱仅围大半圈,瘢痕累累,深藏的皱褶中写满沧桑。枝条上没有一片绿叶,惟有躯干依然屹立,像一尊古老的石像。在我的 惊叹中,母亲说,这就是真正的大树王,现在它死了。五十多年前,我曾见过它活着的样子,树冠就像一把巨大的伞,整个开山老殿都被它遮住了。一阵山风袭来,雾气旋转着,雪花般从它粗糙的枯枝中穿过。刹那间,油绿的树叶似一树繁花,缀满了它坚韧的枝干,青枝摇曳,生机盎然,满山坡都是杉叶林涛的哗响。大树王在我的想象中复活,抑或说它从未死去。 雾越发浓了,洇湿
19、了母亲的头发。父亲说,他们已是第三次到天目山了,但没有人知道那个 57年前被枪杀的革命者,究竟葬在哪里。我说,你找不到他,因为他已经变成了一棵树。 世事变迁,惟有天目山的 树,是永远的。为着他们那一代人的理想,半个世纪之后我们依旧对他们深怀敬意。然而,在缥缈的雾中我们似乎模糊了他们理想的内容。山民说,天目山东西两峰之巅,各有一池,池水清冽,冬夏不涸,颇似双目仰望苍穹,故得名 “天目山 ”。我想象那清澈的池水,像是他在诘问苍穹。 山林寂静,水气迷茫。雾中影影绰绰的大树 无言,没有回声。 【小题 1】第 段中画线句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是 。 (2分 ) 【小题 2】第 段这句话的含义是 。 (3分
20、) 【小题 3】对文中写 “树 ”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5分 ) A描写雾气越来越浓厚,烘托了天目山大树悠 久的历史沧桑感。 B第 段写树形神兼备,赋予了树轩昂、雄健、不屈的气质。 C描写 “大树王 ”死而复生的情景,突出了它顽强的生命活力。 D浓墨描写大树,层层铺叙,为篇末揭示赞美先烈的主旨服务。 E本文以登山行踪为顺序,始终贯穿对大树的描述,脉络清晰。 F天目山的树在父母眼里是一种植物,在作者眼里是人的象征。 【小题 4】第 段中写天目山得名的原因,其意图是 。 (5分 ) 答案: 【小题 1】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眼眶里饱含着泪水,表达了母亲的悲伤之情。 细解: 【小题 2】去天目山,不仅是为了
21、看树,更是为了缅怀先烈,这是积久的愿望和庄重的活动。 【小题 3】 B E 【小题 4】天目山有东西两池,像双目仰望(诘问)苍穹( 2分),在作者看来是表达对遗忘先烈、淡忘历史的现象的责问与担忧,以及对理想、信念的坚守( 3分)。 【小题 1】试题分析:先明确喻体 “ 海潮淹没的沙滩 ” 泪水多,再结合前面 “母亲的眼神就会倏然暗淡下去 ”及后文对故事原委的叙述,可知,流泪表达的是极度的悲痛之情。比喻的效果是:形象。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的表现力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C级。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比喻的 表达效果。一般来说,用比喻来对某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
22、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使语言生动形象,还可以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对道理进行比喻,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小题 2】试题分析: 这个句子倒装,调整过来是:无论是为了树,还是为了人,去天目山,(于是)变成一种夙愿和仪式。 “夙愿 ”,意为一向怀着的愿望,久已有的愿望 ; “仪式 ”,指典礼的秩序形式。从第一段来看,作者虽然说 “无论是为了树,还是为了人 ”,但实际上不仅为了树,更是为了人。这个人是革命先烈,牺牲于此,因某种原因,作者及
23、其家人一直没有去探望、缅怀,所以,成为夙愿,而 “去天目山 ”的行为便也具有了某种 “仪式感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体会语句重要含意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D级。 点评:解答文学作品词句的含义,不仅需要把握该词句概括的生活内容,更重要的是要从中剖析出作者的情感倾向。 【小题 3】试题分析: A项错在对雾的作用的分析上,这里的雾应属于 “历史迷雾 ”的象征,即遮蔽了英烈 形象的时间等历史因素,肯定不是要表现 “大树悠久的历史沧桑感 ”,大树在文中被突出的形象是伟岸、坚毅等英雄形象。 C项错在对描写 “大树王 ”死而复生情景作用的分析,此处应为一种崇高精神的复活。 D项错在对篇末揭示的主旨的分析,篇
24、末应是对当今 “模糊 ”英烈的理想的忧思。 F项错在 “天目山的树在父母眼里是一种植物 ”,在父母的眼中,这些大树也是一种象征。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C级。 点评:这类多选题,供选肢的正项和误项混杂在一起,所谓解题就是 “指正识误 ”。一般说来 ,“指正 ”(指认正确选项 )较容 易 ,“识误 ”(识别错误选项 )颇困难。因为供选肢中所谓的 “误 ”,决不可能 “一望而知 ”,必然会以 “似是而非 ”的面目出现。换句话来说,就是命题的 “设误 ”必是干扰的设置。因此 ,如果把着力点放在辨误上 ,则事半功倍。 【小题 4】试题分析: 细解:这道题目触及到本文的
25、主旨。虽然看起来是考查几个句子的作用,但是这几个句子位于句末,意义非常。作者表面在谈论 “天目山得名的原因 ”,实际的用途却是由情及理,将全文的思考引向深入:将烈士为理想而牺牲这一事件放到 57年后现实背景下思考,反思当下,并表明自己的态度。现实是 “我们似乎模糊了 他们理想的内容 ”,这让烈士 “诘问 ”,实际上是自己对这种 “模糊 ”(遗忘先烈、淡忘历史)的责问与担忧。作者这种深刻的反思,又体现出对理想、信仰的坚守。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C级。 点评:散文特别是抒情散文的阅读,标题非常重要。无论是地名、人名还是物名,在作者的笔下常常成为寄托深远的艺
26、术形象(文学形象),我们在阅读时要予以特别关注,按照作者行文的脉络和情感的线索,把握其外在特征和所承载的丰富情感与深刻思考,把它作为读懂文本的一把钥匙。我们教材中此类文本也很多,如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等。考查的就是对文本的整体理解。 文言文阅读 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 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 。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庄王以为币轻,更小以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市令言之相曰: “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 不定。 ”相曰: “如此几何顷乎? ”市令曰: “三月顷。 ”相曰:“罢,吾今令之复矣。
27、 ”后五日,朝,相言之王曰: “前日更币,以为轻。今市令来言曰 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之不定 。臣请遂令复如故。 ”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 楚民俗好庳 车,王以为庳车不便马,欲下令使高之。相曰: “令数下,民不知所从,不可。王必欲高车,臣请教闾里使高其捆 。乘车者皆君子,君子不能数下车。 ”王许之,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 此不教而民从其化,近者视而效之,远者四面望而法之。故三得相而不喜,知其材自得之也;三去相而不悔,知非己之罪也。 (选自史记 循吏列传) 【注】 次行:秩序。 庳:低、矮。 捆:门槛。 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8分) ( 1)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 4分) (
28、 2)王许之,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 4分) 答案:( 1)虞丘相向楚庄王推荐孙叔敖来代替自己 。( 4分,进、以、“于楚庄王 ”倒装各 1分。语言通顺 1分) ( 2)楚庄王同意了他的请求,过了半年,百姓全部自己增高了他们的车子 。( 4分,之 1分,居 1分,高 1分,语言通顺 1分) 试题分析:这两个句子的翻译,难度不太大。翻译时,一方面要注意其中的句式,如( 1)句 “进之于楚庄王 ”为状语后置句,译时应调整:向楚庄王推荐他;一方面,要注意句中的的几个关键词语的解释和翻译:以,目的连词,来,用来;居,过,停留;高,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使动用法。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
29、力,能力层次为 C级。 点评:要翻译句子,必须先理解句子。理解文中的句子,要求能够根据语境读懂、领会每一语句的具体含意,并能对该句从内容和表达等方面作出输电网杂技。正确理解文中的句子,就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特别是多义实词、重点虚词、相关句式,并且要把握某些句子的特殊含意。 名著导读 阅读下 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 之间违仁,造次 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选自论语 里仁) 【注】 终食:吃顿饭的工夫。 造次:紧迫,仓促,急迫。 ( 1)下列各项中,对论语选段内容的
30、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论语这一章中,论述了孔子追求仁德的自我修养及其重要性,说明仁是取舍一切的标准,是人须臾不可离的道德。 B一个有仁德修养的人,对贫贱也是不喜欢的,可是要用 正当的方法致富,取得功名与地位,慢慢摆脱贫贱,而不能走歪门邪道。 C仁是人的主宰,是人们的主导思想,离开了仁,即使其他方面有成就,也达不到仁的最高境界。 D人们必须正确把握仁,以仁作为操守。吃饭的时候要遵循仁的准则,时间紧迫的时候,也不能失去仁而颓废、沮丧。 ( 2)孔子是怎样认识富贵与仁德的关系的?( 4分) 答案:( 1) D ( 2)富贵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这样才
31、符合仁德;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 试题分析: “吃饭的时候要遵循仁的准则,时间紧迫的时候,也不能失去 仁而颓废、沮丧 ”错。孔子是说,君子在事业上取得成功,泰然处之;在失意时,也不颓丧、怨叹。顺利时要依靠仁而成功,失意时要依靠仁而安定,而不为环境所左右。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文化经典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 点评:这类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对文化经典阅读材料内容的理解,这就要求考生要理解材料的内涵。它一般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一定的信息。因而诵读语段,扫除文字障碍,弄懂文本意思,是做题的关键。 参考译文 孙叔敖,是楚国的处士。相国虞丘向楚庄王推荐他来取代自己的职位。孙叔敖做了三个月的
32、楚相,教化引导百姓,上下祥 和,民俗美善,政令宽松,令行禁止,官吏中没有奸邪之人,盗贼不起。秋冬季节他劝说百姓进山采矿,春夏兴修水利,大家都得到了好处,百姓都为这样的生活感到快乐。 楚庄王认为钱币太轻,就把小钱改成大钱,百姓使用不方便,都不做生意了。管理集市的官员对孙叔敖说: “集市混乱,百姓不知道到哪里安身,社会秩序无法安定。 ”孙叔敖问: “这样的情况有多少时间了? ”管理集市的官员回答: “有三个月的时间了。 ”孙叔敖说: “停止使用大钱,我下令从今天开始恢复使用小钱。 ”五天后,到了上朝的日子,孙叔敖上奏庄王: “以前以为小钱太轻,换成了大钱。 如今管理集市的官员来说 集市混乱,百姓不
33、知道到哪里安身,社会秩序无法安定。 我请求下令恢复使用小钱。 ”庄王答应了,下令三天,集市恢复得像原来一样繁荣了。 楚国百姓习惯喜欢矮小的车子,楚王认为矮小的车子不便于马拉,想下令让百姓把车改造成高大的。孙叔敖说: “政令下达多次,百姓无所适从,不宜强制下令改车。大王如果一定要百姓把车改造成高大的,我请求大王下令把街巷两头的门限加高。乘车的都是有身份的人,有身份的人不肯频繁上下车。 ”楚王同意了,过了半年,百姓都自愿地把车改造成高大的了。 这种做法就是不用教育的手段而百姓却 能顺从君王的心意改变自己的行为,其他国家,不论远近,看在眼里,都跟着效仿这种做法。所以,孙叔敖三次为相,但不为之欣喜,因
34、为他知道自己的才干并且欣赏自己的才干;三次被罢免相国,也不后悔自己的行为,因为他知道那不是自己的过错。 请从下面两题简答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字数在 100左右。 ( 1)简述刘皇叔跃马过檀溪的故事。 ( 2)简述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答案: 刘表夫人蔡氏听到刘备反对刘表立幼子为继承人,遂与其弟蔡瑁密谋,以刘表名义在襄阳设宴欲害刘备( 1分)。宴上,荆州幕宾伊籍将蔡氏阴谋密报刘备,并引其从西门逃脱( 1分)。蔡瑁闻讯,追至檀溪,刘备纵马下溪,马前蹄忽陷( 1分)。刘备大呼 “的卢,的卢,今日妨吾 ”,马遂纵身而起,跃过檀溪( 1分)。刘备脱险( 1分)。 由于徐庶的推荐,求贤若渴的刘备便带关羽、张
35、飞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 1分)。第一次,小僮说诸葛亮外出( 1分)。第二次,刘备他们冒雪来访,只见到诸葛亮的弟弟。刘备留信表敬慕之情( 1 分)。第三次,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拱手立于阶下一直等到诸葛亮睡醒( 1 分)。诸葛亮为刘备的诚心所感动,终于答应出山( 1分)。 试题分析: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情节的识记能力,能力层次为 A级。 点评:考前针对性复习要做到 “点面结合,纲举目张 ”, “面 ”、 “纲 ”即小说原著全书的主要内容、情节、主题等, “点 ”、 “目 ”就是小说中重点的章节。在整体把握原著内容基础上,抓住塑造主要人物的主要情节与场面的章节来精读。复习过程中,应注意掌握
36、各部著作的情节梗概,熟悉主要人物、情节,以及作品的主题和主要艺术手法;理清情节线索,把握关键情节点(事件),尤其要注意前后情节的联系和呼应,力求面、线、点结合。在熟悉文学名著全书内容梗概的基础上,归纳简述能体现作品主题或推动情节发展的重大事件,分析简述能体现主要人物典型 性格的事件或场景。 默写 根据课文填出下面句子的上下句。(每句 1分,共 20分) 1.举酒属客, _, _。(赤壁赋苏轼) 2.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_, _。(赤壁赋苏轼) 3. , ,信可乐也。(兰亭集序王羲之) 4.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 ;(兰亭集序王羲之) 5.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_,
37、 _。(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6.然力足以至焉, _, _。(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7. _, _。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离骚屈原) 8. _, _。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氓) 9. _, _。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孔雀东南飞) 10. _, _。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短歌行曹操) 答案: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4或取诸怀抱,悟 言一室之内 5.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6.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7.固时俗之工巧兮, 凉婢囟 拇 br8.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9.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10.明明如月,何时
38、可掇 试题分析:这几个句子都是课文中的名篇名句,相对来说难度不大,但有些字还是容易写错的,如句中的 “窈窕 ”、 “幽壑 ”的 “壑 ”、 “嫠妇 ”的 “嫠 ”、 “掇 ”等字都是容易写错的;而有些字,如 “痢薄霸伞钡茸郑 不嵋蛞艚 敉 蛐谓 闯伤帧 br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A级。 点评: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 名句名篇,默写的句子集中在课本要求背诵的篇章中,而且又以名人名篇为重点,所以范围并不是很广,相对来说也并不难。要注意书写的准确性,错漏一个字,全句就没分了。在应试时还应注意:要突破生僻难写字。对于文质兼美的名言名句,多数同学能熟读成诵,但在考试中却得不到分,
39、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生僻字、难写字书写有误,一字之差,导致丢分,实在遗憾。这就要勤于动笔,重点突破。要注意同音异义词。读音相同,意义不同甚至相反的词语在名句名篇中大量存在,这也是命题人设置陷阱的热点。复习中应该特别注意这些同音异义词,通过有意识地分析比较, 既知其音,更知其义。要注意同义异形词意思相同而字形迥异的词在名句名篇中也是屡见不鲜的,这类词对学生有更大的迷惑性和误导性,是考试得分的 “盲点 ”之一,也应引起高度重视。 作文 请以 “勇者无畏 ”或者 “畏者方能大勇 ”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清晰,论证方法得当,字数 800以上。 答案:略。 试题分析:这是标题内容相对、二选一的议
40、论文,可选其中的一篇来写作。 题目解读及立意:这两个题目,都是立意非常明确的命题,可以此为观点来加以阐发即可。勇者无畏,无畏者敢于面对所有的困难与挑战,才能从绝望中寻找希望,在艰难中 收获成功。 畏者方能大勇,怕自己落伍于时代的潮流,因而特别注重学习进修,不断充实自己;怕自己言行有误,因而自律特严,从不稍有懈怠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力层次为 E级。 点评:审清题意、精心立意是考场作文的关键,要想写出优秀的文章,必须弄清题意,精心立意,在规定的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发挥自已的写作水平。审题中不经意的任何一处疏漏或偏误,都会造成偏离题意甚而背离题意。明确写作要求考场作文的要求,一般包括标题、文体、字数、写作范围等。动笔前,首先要认真读题,审清题意,了解命题人的意图和要求,且不可对题目 一晃而过,草率动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