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人教新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eastlab115 文档编号:316345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0.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人教新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2人教新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2人教新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2人教新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2人教新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选出对下列句子加点字的音、义判断正确的一项( ) A故不积跬步( j,积累) B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n,低劣) C锲而不舍( sh,遗弃) D金石可镂( lu,雕刻) 答案: D 选出对下面句中划线的 “一 ”和 “十 ”判断正确的一项( ) 骐骥 一 跃 用心 一 也 不能 十 步 驽马 十 驾 A 相同, 相同 B 相同, 不同 C 不同, 不同 D 不同, 相同 答案: D 选出划线的 “而 ”所表示的关系不同的一项( )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而 绝江河 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而 见者远 C青,取之于蓝, 而

2、 青于蓝 D积善成德, 而 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答案: D “疾 ”字有以下几个常用义: 小病, 苦痛, 痛恨, 快、迅速, 强、猛烈, 通 “嫉 ”,妒忌, 弊病,缺点。试确定下面句中的 “疾 ”字该选用哪一个义项,在后面括号里标明号码。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 )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 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将恐深 ( ) (海瑞)素疾大户兼并 ( ) 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 ) 会长老,问人民所疾苦 ( ) 答案:按照顺序, 。 “绝 ”字有以下几个常用义: 杜绝、断绝, 隔绝, 极、尽、穷尽, 停止、消失, 无路可通, 很、非常, 渡过。试按 “疾 ”字要求做练习。 非能水也,而

3、绝江河 ( )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 ) 佛印绝似弥勒 (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 答案: 。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 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典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小题 1】这段话论述了什么道理?论证上有何特色? 【小题 2】翻译下面的句子。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答案: 【小题 1】 学习的重要作用。 作者用了五个比喻,把抽象的道理变为平常可见的形象的事

4、物,形象生动,深入浅出。 【小题 1】登上高处来招手,手臂并没加长,但远处的人都能看到;顺着风来呼喊,声音并没有增强,可听到的呼喊声很清楚。 【小题 1】本题考查的是学生概括文段内容并把握论证方法及表达效果的能力。开头作者用 “终日而思 ”“不如须臾之所学 ”先来阐说,接着就用 “而望 ”“不如登高之博见 ”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 “学 ”和 “思 ”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 “登高而招 ”“顺风而呼 ”“假舆马 ”“假舟楫 ”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善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

5、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 【小题 1】重点:而(表示修饰)、也(啊)、而(然而)、加疾(增强)、彰(清楚) 【参考译文】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的 洪亮,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阅读下文,回答小题。

6、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 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疆本 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 备而动时 ,则天不能病 ;循道而不忒,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 而疾,妖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荀子天论) 注: 应:适应。 疆本:疆,通 “强 ”;本,指根本,农业生产。 养:指养生的东西。 动时:指耕作适时。 病:有 “害 ”的意思。 【小题 1】借助于工具书,读通这段文字,然后说一说

7、,这段文字主要说了什么,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小题 2】依次解释文中加点的词,假如一时解释不出,则想一想学过的课文中是否有同义或近义的。 ( 1)之 _( 2)循 _( 3)道 _ ( 4)之 _( 5)倍 _( 6)薄 _ ( 7)以 _( 8)然 _( 9)于 _ ( l0)分 _ 答案: 【小题 1】这段文字主要说了天行有常,事在人为。也就是说:自然的发展变化有它的客观规津,这种客观规律不是人的主观愿望所能改变的,但是人能够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消祸得福。社会治乱的根源不在天而在人。这段话论证方法的特点是正反论证。从文段中 “则天不能贫 ”和 “则天不能使之富 ”等几

8、组对比中可以看出,作 者用对比论证的方法,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自己的道理。 【小题 1】应之以乱则凶 它,指自然规律。循道而不贰 “ 循 ”,遵循、依照。 “道 ”,规律。使之饥 它,指国家、社会。倍道而妄行 通 “背 ”,违背。寒暑未薄而疾 迫近。读 b。不可以怨天 因为 后面省略 “之(这) ”。其道然也 这样。故明于天人之分 “ 于 ”,对。 “分 ”,职分。读fn。 【小题 1】对议论文观点的概括主要看文段的开头和结尾,有的要看一些提示性的词语,比如, “所以说、总之、综上所述、从上面看出、不难理解 ”等等。论证方法在中学阶段主要有以 下几种:正反对比论证,喻证法,例证法,引证法等等。

9、【小题 1】关注多义词,关注一词多义,关注语境 下面三节文字选自荀子 劝学篇,按要求完成小题。 甲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乙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为芷,其渐之 硬唤 瞬环 渲史遣幻酪玻 呷灰病示 泳颖卦裣纾 伪鼐褪 浚 苑佬捌 姓 病 br丙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

10、也。 注: 端而言,蠕而动;端,微言;蠕,微动。意思是说极细微的言行。 禽犊:小的禽兽。古人相见,常拿小禽兽作礼物。 兰槐:一种香料。 【小题 1】选出加括号的词中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 ) A古之 (学者 )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B小人之学也, (以为 )禽犊 C诚宜 (开张 )圣听 D近岁 (风俗 )尤为侈靡 【小题 2】指出 “所以 ”的用法、意义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 A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B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 C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D吾知所以拒子矣,吾不言。 【小题 3】选出与 “教使之然也 ”中的 “然 ”的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

11、( ) A沛公然其计,从之 B杂然相许 C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D昭阳以为然,解军而归 【小题 4】翻译下列句子。 ( 1)一可以为法则。 ( 2)形乎动静。 ( 3)其渐之 硬唤 瞬环 br( 4)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小题 5】根据课文内容,这三节文字分别应插入课文的哪节之后? 甲文在课文 _后;乙文在课文 _后;丙文在课文 _后。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1】 B(表原因) 【小题 1】 C 【小题 1】( 1)一切可以给人作准则。 ( 2)表现在言行举止上。 ( 3)若把它浸入臭水中,那么君子就不愿接近,平民就不愿佩戴。 ( 4)蓬草生长在苎麻中,不

12、用扶持就可以长直;白色的沙子混入黑泥之中,就会和黑泥一同黑起来。 【小题 1】分别填 “文末 第三段 第一段 ” 【 小题 1】 A.学者:古指求学的人;今指学术研究有一定造诣的人。 B.以为:凭借 获得。 C.开张:此指广泛,今指开业 【小题 1】 A、 C、 D三项都解释为 “用来 ” 【小题 1】例句中 “然 ”解释为 “这样 ” , A.认为 对 B. 的样子 D.对。 【小题 1】( 1)重点 一:一切,法则:楷模,榜样;( 2)重点 乎:于,在,动静:行为举止;( 3)重点 渐:浸染,之:代指兰槐之根,服:佩戴;( 4)重点 而:就,涅:黑泥 考查翻译句子主要有以下几个重点关注点:实词的理解情况,虚词的落实情况,语气的达成情况,句式的表达情况, 句意的连贯情况。所以,平时在翻译课文,理解文章的时候就要加强这方面的意识。 【小题 1】主要根据三个小段的内容决定,第一段讲学习的必要性,而课文主体讲的是重要性,故应该放在后面;第二段讲的是外部因素对学习的作用,放在课文的第三段后合适,第三个小段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总结性的言论,所以放在第一部分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