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广东省广州六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deputyduring120 文档编号:316486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1.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广东省广州六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2届广东省广州六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2届广东省广州六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2届广东省广州六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2届广东省广州六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届广东省广州六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譬 如 /开 辟壁 橱 /躲 避迤 逦 /风光 旖 旎 B 调 度 /调 控相 貌 /牦 牛 摒 除 /屏 息凝神 C戏 谑 /虐 待 鼎 盛 /酩 酊 茶 杯 /并行不 悖 D 溯 源 /夙 愿 铮铮 /挣 扎不 啻 /瓜熟 蒂 落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 p/ p, b/ b,y/ y; C项, xu/ nu,dng/ dng ,bi/bi; D项,s/ s,zhng/ zhng,ch/d; B项, dio/tio, mo/mo,bng/bng。 考

2、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常见字字音的掌握情况,难度中等。 点评:本题中 A项中 “迤 逦 /风光 旖 旎 ”, B项中 “摒 除 /屏 息凝神 ”, C项中 “鼎 盛 /酩 酊 ”较难。 “迤逦 ”出现在阿旁宫赋中, “旖旎 ”则为常见词, “摒除 ”考查的是学生的音调习惯, “酩酊 ”是常见词。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随着社会的发展, 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书上有些比较可靠的民间歌谣,虽然不多,但很可贵。因为它是第一手的资料,纯粹的资料,不是经过 的。 好风景固然可以打动人心,但若得几个情投意合的人,相与 其间,那才真有味儿;这时候风景觉得更好。 A终身窜改徜

3、徉 B终身篡改徘徊 C终生篡改徜徉 D终生窜改徘徊 答案: A 试题分析: “终生 ”:一辈子,终身:一生的, “终身教育 ”是一个固定词组;篡改: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经典、理论、政策等。窜改:改动,改动成语、文件、古书等。如窜改原文。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豫不决;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 考点: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能力,难度中等。 点评:本题的难点在 “终身 /终生 ”这一对词语的辨析上,不过只要平时关注报刊,“终身教育 ”这个高频词应该是可以有印象的。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 “童梦圆 ”中的 “童 ”是指一些因

4、为种种原因失去上学机会的孩子们,他们大多正值 10-18岁的 豆蔻年华 ,生活在西部贫困的农村地区。 B我还有什么呢,人既不帅,家境且差,又不善钻营,除了一个不算太笨的大脑和一双尚属勤快的手, 别无长物 ,唯有自我奋斗,发愤图强,汗水里争前途,苦干中谋生存。 C闯关东讲述的是从清代开始的一场悲壮迁徙,河北、山东 一带的贫苦农民在天灾人祸的压迫下,扶老携幼向北进发,进入一直被清政府以 “龙兴之地 ”名义封闭的东北三省。其中的悲惨和凄凉, 罄竹难书 。 D高鸿宾称: “纽约时报有一篇报道说中国在毒水里养鱼。我想大家是有常识的,毒水里能养鱼吗?鱼能在毒水里活着吗?我个人认为这个报道有点 耸人听闻 ,

5、误导公众。 ” 答案: D 试题分析: A,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时,对象误用; B,别无长物:原指生活俭朴。现形容贫穷。意思误解,望文生义; C项,罄竹难书:比喻事实(多指罪恶)很多,难以说完,褒贬误用。 D,耸人听闻: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惊。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理解常见成语的能力 点评:本题易错点在 B项的 “别无长物 ”上,很多同学对这个词的确切意思不是很了解,造成与设题陷阱相同理解。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新司法解释是对社会道德环境的一个指导,它使婚姻少了一些杂质。父母可以给子女买房,也可以不给子女买房,也可以鼓励女方父母买房,起到移风易俗的

6、作用。 B中国人通过 3年的刻苦攻关,终于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出了 “嫦娥一号 ”人造月球卫星。人造月球卫星有望年内飞向 38万公里 外的月球。 C地震发生后,当大批子弟兵前往救援的同时,许多专业心理救助人员也赶赴灾区,帮助灾民恢复地震造成的心理创伤。 D为改善医疗资源配置不平衡的状况,未来 3年里,不仅国家将修路以方便农民外出就医,同时还将修建两千个县级医院。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最后两个分句缺少主语,属于偷换主语错误,可以改为 “它鼓励 ” ; C项, “当 ”与 “同时 ”搭配不当。 “恢复 创伤 ”不合逻辑,应为 “治愈 创伤 ”。 D项,关联词逻辑关系混乱, “不仅 ,还 ”

7、前后内容颠倒。 考点:本题考查了语病的四个小点:偷换主语(缺少正确主语),搭配不当,逻辑混乱,关联词位置关系等。 点评:本题的四个小点中,搭配不当的比较隐蔽,属于口语中经常出现的错误,关联词的位置、逻辑关系是设错中常见的,学生部应该在这项中纠结。难度中等。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从去年开始,因全球密集发生大型跨国石油公司漏油事故,使公众对石油公司的安全措施和责任意识产生怀疑。 B “神马都是浮云 ”、 “鸭梨 ”、 “围脖 ”、 “非常艰难的决定 ”、 “至于你信不信 ”、“hold住 ”等网络词语一夜窜红的主要原因是一 部分网民在背后推波助澜所造成的。 C调查显示,食用西式蛋

8、糕、咖啡、巧克力等有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风险,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们都含有氢化油这种物质。 D以往私有概念对人们是陌生的,人们对私有财产的归属普遍缺乏安全感,现在物权法将给私有财产提供法律安全保障。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项,介词滥用,造成后面分句无主语,去掉 “使 ”; B项,杂糅,要么就说 “主要原因是 ” 要么就说 “是 造成的 ”; D项,介词 “对 ”误用,应该为 “对于 ” 考点:本题考查语病的常见病例,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 点评:本题考查了三个常见的语病点:两个是关于介词的,一个是句子的杂糅,对于句子杂糅,最好做一个系统的总结。介词的错误有两种,一是滥用,一是误用

9、。难度较大。 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窗临湖开着,满眼波光, , , , , , 。这一切构成了一帧夏晚的佳作,充满了幽闲与静穆的味儿。 近处水浅的地方长着浓密的芦苇 这时常有三两归巢的水鸟展着乌黑的翅膀从水面剪过 远处可以望见琼岛上的白塔和湖里的倒影 村隔岸的晚云分外绯红 芦苇深处时有青蛙出没,在水面打着一个个水圈儿 近黄昏,四周的暮色深了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给出的引导句可以断定,本小节文字是一段景色描写。按照我们日常对景色描写的理解,描写一定有一个很清晰的顺序,这个顺序可以是空间的,也可以是时间的,当然,从逻辑上看,也能是虚实结合的(

10、逻辑顺序)。被选择的 6个小句子,我们看到有 “远处 ”“近处 ”字样,那么,我们遵循一般的由远到近的顺序排列。所以先选择 ,在 和 两个句子的位置关系上,我们很容易比较出,应该先选择 ,因为,如果 紧接在后面,则表明这句 是远处的景色,而这句中 “芦苇深处有青蛙出没 ”显然不是作者能从远处看到的。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逻辑关系的推断能力和语意连贯的掌握情况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两个小节点:一是知道写景的顺序,二是推断情节、场景的合理性。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智慧之书 余光中 知识爆炸不一定就是智慧增高。我相信,今人的知识一定胜过古人,但智慧则未必。新知识往往比旧知识丰

11、富、正确,但是真正的智慧却难分新旧。知识,只要收到就行了。智慧却需要再三玩味,反复咀嚼,不断印证。如果一本书愈读愈有味,而所获也愈丰,大概 就是智慧之书了。据说天路历程的作者班扬,生平只熟读一部书:圣经。弥尔顿是基督教的大诗人,当然也熟读圣经,不过他更博览群书。其结果,班扬的成就也不比弥尔顿逊色多少。真能善读一本智慧之书的读者,离真理总不会太远,无论知识怎么爆炸也会得鱼忘筌的吧。 叔本华说: “只要是重要的书,就应该立刻再读一遍。 ”他所谓的重要的书,正是我所谓的智慧之书。要考验一本书是否不朽,最可靠的试金石当然是时间。古人的经典之作,已经有时间为我们鉴定过了;今人的呢,可以看看是否经得起一读

12、再读。一切创作之中,最耐读的恐怕是诗了。就我而言, “峨眉山月半轮秋 ”和 “岐王宅里寻常见 ”,我读了几十年,几百遍了,却并未读厌,所以赵翼的话 “至今已觉不新鲜 ”,是说错了。其实,散文、小说、戏剧甚至各种知识性文章等等,只要是杰作,自然也都耐读。奇怪的是,诗最短,应该一览无遗,却时常一览不尽。相反地,卷 帙浩繁、令人读来废寝忘食的许多侦探故事和武侠小说,往往不能引人看第二遍。凡以情节取胜的作品,真相大白之后也就完了。真正好的小说,很少依赖情节。诗最少情节,就连叙事诗的情节,也比小说稀薄,所以诗最耐读。 朱光潜说他拿到一本新书,往往选翻一两页,如果发现文字不好,就不读下去了。我要买书时,也

13、是如此。这种态度,不能斥为形式主义,因为一个人必须想得清楚,才能写得清楚;反之,文字夹杂不清的人,思想一定也混乱。所以文字不好的书,不读也罢。有人立刻会说,文字清楚的书,也有一些浅薄得不值一读。当然不错,可是文字既然清楚, 浅薄的内容也就一目了然,无可久遁。倒是偶尔有一些书,文字虽然不够清楚,内容却有其分量,未可一概抹杀。某些哲学家之言便是如此。不过这样的哲学家,我也只能称为有分量的哲学家,无法称为清晰动人的作家。如果有一位哲学家的哲学与唐君毅的相当或相近,而文字却比较清畅,我宁可读他的书,不读唐书。一位作家如果在文字表达上不为读者着想,那就有一点 “目无读者 ”,也就不能怪读者可能 “目无作

14、家 ”了。朱光潜的试金法,颇有道理。 凡是值得读的智慧之书,都值得精读,而且再三诵读。古人所谓的 “一目十行 ”,只是修辞上的夸张。 “一目十行 ”只 有两种情形:一是那本书不值得读,二是那个人不会读书。精读一本书或一篇作品,也有两种情形。一是主动精读,那当然自由得很;二是被迫精读,那就是以该书或该文为评论、翻译或教课的对象。要把一本书论好、译好或教好,怎能不加精读?所以评论家(包括编者、选家、注家)、翻译家、教师等等都是很特殊的读者,被迫的精读者。这种读者一方面为势所迫,只许读通,不许读错,一方面较有专业训练,当然读得更精。经得起这批特殊读者再三精读的书,想必是佳作。经得起他们读上几十年几百

15、年的书,一定成为经典了。普通的读者呢,当然也有他们的影响力,但是往往接受特殊读者的 “意见领导 ”。 【小题 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5分) A班扬与弥尔顿相比,成就并不逊色多少:这说明知识多不一定就意味着智慧高。 B古人的经典之作可以让人一读再读,不会生厌; “至今已觉不新鲜 ”一说未必准确。 C诗歌情节最少,这是诗歌最耐读的根本原因。 D一个人必须想得清楚,才能写出清楚的文字;文字夹杂不清,一定意味着写作的人思想混乱。 E被迫精读者因为有专业训练而且 “为势所迫 ”,所以精读能力要比主动精读者更强。 【小题 2】对作者所说的 “有分量的哲学家 ”的理解,不符合文意

16、的一项是:( ) A其人写作,虽有一定的内容,但文字表达却不太清楚。 B他们思想混乱,因而文字夹杂不清,浅薄得不值一读。 C他们的作品亦有可取之处,不能一概抹杀。 D他们称不上 “清晰动人的作家 ”,是因为在文字上有点 “目无读者 ”。 【小题 3】在作者看来,知识与智慧的区别是什么?( 4分) 【小题 4】从全文看,对于智慧之书的试金石是什么?( 4分) 答案: 【小题 1】 C E 【小题 2】 B 【小题 3】( 1)知识有新旧之分,新知识往往比旧知识更丰富、正确 ( 1 分),而智慧难分新旧( 1 分);( 2)知识只要求接受( 1 分),智慧需要不断品味、不断印证 【小题 4】( 1

17、)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1分) ( 2)文字的表达( 1分)是否为读者着想( 1分) ( 3)是否经得起特殊读者的再三精读( 1分) 【小题 1】试题分析: C项, “诗歌情节最少 ”是诗歌最耐读的原因之一,而不是根本原因。 E项,被迫精读者 “读得更精 ”,但并不代表他们的精读能力要比主动精读者更强。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点句子的能力 点评:整体上看, C选项与原文的差异比较明显, E项,强加因果,要学生在阅读时更加细 心,要反复推敲。 【小题 2】试题分析:原文说他们 “文字虽然不够清楚,内容却有其分量,未可一概抹杀 ” 所以不能说他们的书浅薄得不值一读。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

18、重要信息的能力,等级 C 点评:难度不大,只要找准原文句子,认真对比就行。 【小题 3】试题分析:首先划清答题域,主要集中在文章的第一节,再进一步梳理、概括:除了这小节后半部分举例论证之外,前面的句子划分为两个意群:一是知识的新旧,一是知识的接受。这两句话相对应的,智慧的特征也在对比中凸显出来。 考点:主要考察学生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梳理 和概括有一些障碍,但是只要理出第一节的论证方法就行。(对比、举例) 【小题 4】试题分析:答题域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用几个意思颇相近的词组来结构这一部分 “最可靠的试金石 ” “朱光潜的试金法 ”“值得读的智慧之书 ”这三个词组,告诉读者

19、,这三节文字都围绕着一个问题展开 什么样的书是好书,智慧之书。知道这一点,我们只要在其中筛选出几条信息即可。 考点:考查学生梳理文章结构和行文思路的能力,能力等级: D 点评:本题看似很难,其实只要认真,来回看文章的主体部分,结构还是很清晰的,尤其是几个意思差不多的句子就能给我们很 好的提示。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 22分) 陆游字务观,名游,山阴人。盖母氏梦秦少游 而生公,故以秦名为字而字其名。或曰公慕少游者也。绍兴末始赐第。学诗于茶山曾文清公。尝从紫岩张公游,具知西北事。天资慷慨,喜任侠,常以踞鞍草檄自任,且好结中原豪杰以灭敌。自商贾、仙释、诗人、剑客,无不 探挥巍;陆希

20、 魑 枋 约囊饣指础樗亮鞔 虻弥 杂 凇 u上乙 其处而韪之,旋除删定官。或疑其交游非类,为论者所斥。上怜其才,旋即复用。上手批以出,陆游除礼部郎。上之除目,自公而止,其得上眷如此。公早求退,往来若耶、云门,留宾款洽,以觞咏自娱。 官已阶中大夫,遂致其仕,誓不复出。 韩 腚泄逃 涑觯 阄 觥: 猜礁郊海 脸鏊 姆蛉穗 钋倨鹞瑁 鞴 剩 小胺缮辖跹 P红绉 ”之语。又命公勺青衣泉,旁有唐开成道士题名,韩求陆记,记极精古,且以坐客皆不能尽一瓢,惟游尽勺,且谓挂冠复出,不惟有愧于斯泉,且有愧于开成道士云。先是,慈福赐韩以南园,韩求记于公。公记云: “天下知公之功而 不知公之志,知上之倚公而不知公之自

21、处。公之自处与上之倚公,本自不侔 。 ”盖寓微词也。又云: “游老,谢事山阴泽中。公以手书来,曰: 子为我作南园记。 岂取其无谀言,无侈辞,足以导公之志欤! ”公已赐丙第人谓公探孝宗恢复之志故作为歌诗以恢复自期至公之终犹留诗以示其家云王师克复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则公之心方暴白于易箦 之时矣 。 (选自叶绍翁四朝闻见录 陆放翁,有删节) 【注】 秦少游:宋代词人,名观,字少游。 乙:画 “乙 ”字形状的记号,从前读书时常用到,主要用来表示停顿或修改。 侔:音 mu,相等。 易箦: 指弥留之际。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其得上 眷 如此亲属 B知上之倚公而不知公之自

22、处 处理 C盖寓 微 词也细微 D足以 导 公之志欤开导 【小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故 以 秦名为字而字其名留宾款洽, 以 觞咏自娱 B 为 论者所斥公勉 为 之出 C上 之 除目,自公而止知上 之 倚公而不知公之自处 D 其 得上眷如此韩 腚泄逃 u其出 【小题 3】下列各句,都能表现陆放翁以 “克复中原 ”为己任的一组是 尝从紫岩张公游,具知西北事 常以踞鞍草檄自任,且好结中原豪杰以灭敌 上手批以出,陆游除礼部郎 留宾款洽,以觞咏自娱 慈福赐韩以南园,韩求记于公 至公之终犹留诗以示其家云 A B C D 【小题 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

23、的一项是 A有人说,陆游的母亲在生他前梦见了秦少游,所以就用秦少游的名和字分别作为陆游的字和名。 B孝宗皇帝喜欢陆游的诗作,爱惜他的才华,不顾朝廷中一些官员的反对,仍然任用陆游为官。 C陆游官至中大夫之后,为了进一步实现自己抗金的愿望,他与韩 腚辛 掀鹄矗 餐 烫旨撇摺 D韩 腚星鬃孕葱徘肭舐接挝 显白 刺饧牵 接涡聪铝恕赌显凹恰罚 敝幸硕院 腚械牟宦 【小题 5】断句和翻译。( 10分) ( 1)用 “/”给下列文段断句。( 4分) 公已赐丙第人谓公探孝宗恢复之志故作为歌诗以恢复自期至公之终犹留诗以示其家云王师克复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则公之心方暴白于易箦之时矣。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24、6分) 上乙其处而韪之,旋除删定官。( 3分) 官已阶中大夫,遂致其仕,誓不复出。( 3分)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B 【小题 3】 A 【小题 4】 C 【小题 5】( 1)公已赐丙第 /人谓公探孝宗恢复之志 /故作为歌诗 /以恢复自期 /至公之终 /犹留诗以示其家云 /王师克复中原日 /家祭毋忘告乃翁 /则公之心 /方暴白于易箦之时矣(每错、漏 2处扣 1分) ( 2) 皇上勾画圈点他的诗作并且 赞赏 他的诗,立即决定 授予 他删定官的 官职 。( “韪、除 ”各 1分,句意 1分) 他的官位已经 升 到了中大夫,就 辞官退休 了,发誓不再出来做官。( “阶、致仕 ” 各

25、 1分,句意 1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 A项,眷顾、关爱; B项,自处( ch),处,安置,安排; C项,微词,隐晦的批评,微,暗含的,隐蔽的。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实词的语境义掌握情况 点评:难度不大,学生根据具体语境,可以选择代入法进行验证。 “自处 ”的理解是三项中比较生僻的一个。 【小题 2】 试题分析: B项,被,介词 /因,介词。 A均解为 “来,用来 ”,表目的,连词。C均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助词。 D均指代陆游,代词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般常见虚词的理解情况。能力要求不高 点评:本题的难点是 C 选项中 “之 ”的理解,对于 “之 ”取消独立性的,一是

26、看 “之 ”是不是处于主谓之间,二 ,这个主谓是不是已经成为大句子的一个小部分,也就是被取消了独立性。 【小题 3】 试题分析: 体现皇帝对陆游的重视。 表现陆游归隐的生活。 韩 腚醒 肼接挝 显靶醇 br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点评:本题的 和 比较容易看出来,不是表现传主的 “复国之志 ”, 表现的是陆游的闲逸生活,稍微有一点难度,但是与选项要求也有很明显的差异。 【小题 4】 试题分析: “与韩 腚辛 掀鹄矗 餐 烫旨撇摺辈坏薄接我压橐 牟辉僮龉伲缓蟠鹩 腚懈闯鑫 伲 哉飧鲅 瘢 醯煤芾 巍 br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分析重点信息的能力 点评:文章中很明显交代了陆游的出仕心迹

27、:他既矛盾有愧疚。所以,这个选项的错误应该是很明显的。整体难度很小 【小题 5】( 1)断句的要点: 理清这小节文字的大致意思; 几个标志:故、犹、则,这些前面肯定要断句; 小节中的两句诗歌可以帮助断句 考点:考查学生断句的能力 点评:文言文断句的基础核心是读懂文章的大致意思,对于一些虚词,发语词,连词,对称句等等,能够帮助我们正确断句的标志,我们要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积累、巩固。 【参考译文】 陆游,字务观,名游,是山阴人。大概是因为他母亲梦见秦少游后生 了他,所以用秦少游的名作为陆游的字,而把秦少游的字作为陆游的名。也有人说(这)是因为陆游仰慕秦少游的缘故。绍兴末年,(陆游)才被赐及第。他向

28、茶山曾文清学习诗歌。曾经跟从紫岩张公四处游历,详细地了解了西北边境的战事。陆游天性激昂慷慨,喜欢行侠仗义,常常把策马草拟檄文作为自己的使命,而且喜好结交中原的英雄豪杰,以求消灭敌人。从商人、道士、和尚到诗人、剑客,没有不广泛结交的。在剑南做官的时候,写作诗词,都寄托着恢复中原的志向。(他的诗词)在书肆广为流传,有人得到了这些诗词并把它们呈送到孝宗皇帝那里。 皇上勾画圈点他 的诗作并且赞赏他的诗,立即决定授予他删定官的官职 。有人疑虑陆游交往过杂,由此他被品评的官员排斥。皇上爱惜他的才华,马上重新任用他。皇帝亲自批准陆游官职,授予陆游礼部郎的职位。孝宗皇帝亲自任命官员,到陆游为止再也没有其他人,

29、陆游得到孝宗皇帝的关爱到了这样的程度。陆游请求提前退隐,在若耶、云门之间往来,接纳宾客亲切融洽,用饮酒做诗来自娱自乐。 他的官位已经升到了中大夫,就辞官退休了,发誓不再出来做官。 韩 腚屑岢窒肴盟 錾剑 接我蛭 闱吭俅巫龉佟: 腚泻芨咝寺接文芄楦阶约海 灾燎氤鏊 畛璋 乃姆蛉说 嘧湃钋亵骠嫫鹞瑁 笕 接蔚拇收拢 事接涡聪铝恕胺缮辖跹 P 红绉 ”的诗句。又让陆游舀取青衣泉的泉水,青衣泉旁边有唐代开成道士题跋。韩 腚星肭舐接涡匆黄 牵 接嗡 吹募羌 【 拦叛牛 乙蛭 谋隹投疾荒芫 黄埃 挥新接尉 艘簧祝 宜 顾底约捍橇斯儆衷俪隼醋龉伲 獠坏 抢 郧嘁氯 依 钥 傻朗俊饲埃 雀;屎蟀涯显吧痛透 腚

30、校 腚邢蚵接嗡髑笠黄 恰接卧诩侵行吹溃骸疤煜碌娜酥 滥 墓 腿床涣私饽 闹 鞠颍 朗弦兄啬 床涣私饽 淖晕野才拧 约旱陌才藕陀胧隙阅 囊兄兀 静幌嗟取!闭馐前岛 艘 薜呐 馈 炙担骸拔依狭耍 痪 挛褚 釉谏揭醯暮 小 鬃孕葱爬矗 担骸 肽闾嫖倚础赌显凹恰贰! 训朗撬饕 切 挥汹泼牡挠镅裕 挥泄 衷廾赖奈恼拢 愎挥美纯 寄 闹鞠蚵穑 甭接我丫 翊捅 冢 腥怂德接翁角笮 诨实刍指粗性 拇笾荆 孕聪率 瑁 鸦指粗性 魑 约旱钠谂巍铰接瘟僦帐保 沽粝铝耸 锤 募胰丝矗 兴担骸巴跏 烁粗性 眨 壹牢阃 婺宋獭!蹦敲绰接蔚睦硐耄 谒 偎赖氖焙蚧褂邢月逗捅戆住 /p 诗歌 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作品,回答后面的

31、问题。( 7分) 读长恨辞 宋 李觏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四块玉 马嵬坡 元 马致远 睡海棠 ,春将晚,恨不得明皇掌中看。霓裳便是中原患。不因这玉环,引起那禄山,怎知蜀道难! 注: 此句化用了长恨歌中 “夜雨闻铃断肠声 ”。据明皇杂录,玄宗逃奔蜀地,在经过斜谷口时,大雨如注,正思念杨贵妃的玄宗听到雨声与铃声相应和,倍感凄楚和痛苦,于是创作了雨霖铃曲。 睡海棠:比喻杨贵妃。 【小题 1】李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 作简要分析。( 3分) 【小题 2】李诗和马曲都以唐玄宗和杨贵妃事入诗,但对唐玄宗的态度不同,试作分析。( 4分) 答案: 【小题

32、1】对比( 1分),唐玄宗对宠妃杨玉环的死是思念不已,涕泪 “倍沾襟 ”( 1分),而对为抵御叛军浴血奋战而丧身沙场的万千将士却毫不 “动心 ”( 1分),借此指出唐玄宗并非 “圣明天子 ”,只不过是一个 “不爱江山爱美人 ”的昏君而已。 【小题 2】李诗通过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死和抵抗叛军而死的将士的不同情感( 1分),表达了对唐玄宗的严厉谴责( 1分);马曲借唐玄宗与杨贵妃终日游戏作乐发出了兴亡之叹,但将安史之乱的祸因归结于对杨玉环( 1分),对唐玄宗仅仅是隐含讥讽之意( 1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从诗歌内容入手,难以理解的是后两句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会有学生把

33、“军中死 ”误解为是杨贵妃死在乱军之中。其实这是对史实的偏解,杨贵妃是军人逼迫唐玄宗赐死的,所以并非死在乱军之中,因此 “军中死 ”应该理解为 “在军中死去的人 ”那么不管是谁,在军中死去,定是战死,对于战死的人,君王却毫不动心,这样分析,手法就显而易见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 常见手法的理解和辨析。 点评:难度较大,有理解上的障碍,不过还有一点学生可以抓住 “倍沾襟 ”与 “不动心 ”也可以得出对比的手法。 【小题 2】 试题分析:李诗中,作者的态度很明显,对李隆基的荒淫、冷血都予以无情的谴责和辛辣的讽刺,而认真分析马致远的曲子,不难看出作者的笔触并未指向唐玄宗,而更多的聚焦在杨玉环,

34、而曲子中 “霓裳便是中原患 ”,更是直指杨玉环是惹起中原祸患之根。字里行间只隐隐流露一些对李隆基的不满,并不十分挞伐。 考点:考查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点评:难度较大,一些内容分析既要抓准方向,又要辨析其中情 感,加上一些句子理解的障碍,可能造成理解上的偏差。 【赏析】 李诗读长恨辞,可说是一篇读书札记。长恨辞即白居易的长恨歌,它以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李诗正是读了该诗后所抒发的感慨。诗的启首两句是说:通向蜀道之路比上天还难,何况是久雨不停的夜晚,值此时刻,唐玄宗想起了被缢死的杨贵妃,眼泪就伴着铃声不断地流了下来。 “蜀道如天 ”是对李白蜀道难中“

35、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的化用,极言通往四川的道路艰险。 “淫 ”,言雨之多。“乱铃声里倍沾襟 ”一句则是化用了 长恨歌中 “夜雨闻铃断肠声 ”。诗人以 “乱铃声 ”极写玄宗的凄惶心情,以 “倍沾襟 ”极写玄宗对杨贵妃思念之深。后两句是说:在那逃亡之际不知有多少为抵抗叛军而流血牺牲的将士,君王却不哀痛,毫无怜惜之心。这后两句便同开头两句形成鲜明的对比:唐玄宗对宠妃杨玉环的死是思念不已,涕泪 “倍沾襟 ”,而对为抵御叛军浴血奋战而丧身沙场的万千将士却毫不 “动心 ”,唐玄宗是 “圣明天子 ”么?只不过是一个 “不爱江山爱美人 ”的昏君而已。 马致远这首小令以曲写史,意在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诗意

36、理解:杨贵妃就如暮春时节的睡海棠那般娇媚美艳,使得唐 明皇恨不得将她时时放在掌上赏玩。霓裳曲便是中原的祸患。不是因为有了这个杨玉环引起了那个安禄山的起兵造反,唐明皇又怎会向四川逃难,怎会知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首曲子借唐玄宗与宠妃杨玉环终日游戏作乐,发出了兴亡之叹。但作品对杨玉环的责备重于玄宗,表明作者由于历史观的局限,仍有 “女人祸水 ”的消极思想。这就减弱了这首咏史诗的份量。但全曲造词清新、畅达自然,后世流传甚广。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根据题目作答( 7分) 相见欢 金陵城上西楼 宋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 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

37、 朱敦儒:北宋末年大变乱发生,他经江西逃往两广,在岭南流落一个时期。 【小题 1】试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一句。( 3分) 【小题 2】本词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结合词的下阙作简要分析。( 4分) 答案: 【小题 1】词人运用 情景交融 的抒情手法( 1分),描写了 落日映照万里河山,大江奔流的悲凉壮阔 的景观( 1分),抒发内心 因国家衰亡而生的抑郁苍茫之情 ( 1分)。 【小题 2】 中原丧于敌手,贵族纷纷南逃 ( 1分),诗人通过诗句直接抒发了自己 渴望收复中原失地的迫切之情 ( 1分),又 以 “悲风吹泪 ”之句 ( 1分)表达自己的 亡国之痛 ( 1分)。 【小题

38、1】 试题分析:景和情的关系有以下几种: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景结情。这类题目的答题格式:指明手法,还原景象,分析景色的深层意蕴(特别是有象征、隐喻含义的),分析其中蕴含的感情。本题中 “万里夕阳 ”是一个象征意义的景象, “大江流 ”则蕴含一种静穆悲壮的气氛。结合注释,我们不难推断其中蕴含的情感。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中景物描写与感情抒发之间的关系。能力等级为C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一要指明情景关系,二要分析景色的内涵意蕴,三要点明情 感。 【小题 2】 试题分析:首先审题,题目中要求的是结合下阕,所以,感情应该有下阕内容提供依据。其次,梳理内容,中原乱 国家衰败,焦心;簪

39、缨散 无人扭转,寒心;悲风吹 国家破亡 碎心。最后,总结情感。 考点:考查学生梳理诗词、分析诗词中情感的能力 点评:比较简单,词句中有比较明显的感情表达。 【赏析】 此词是作者南渡后登金陵城上西楼眺远时,抒发爱国情怀的词作,全词气魄宏大,寄慨深远,凝聚着当时广大爱国者的心声。上片写金陵登临之所见。开头两句,写词人登城楼眺远 ,触景生情,引起感慨。金陵城上的西门楼, 居高临下 ,面向波涛滚滚的长江,是观览江面变化,远眺城外景色的胜地。接下来,作者写自己在秋色中倚西楼远眺 。 “清秋 ”二字,容易引起人们产生凄凉的心情。词中所写悲秋,含意较深,是暗示山河残破,充满萧条气象。第三句描写 “清秋 ”傍

40、晚的景象。词人之所以捕捉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的意象,是用落日和逝水来反映悲凉抑郁的心情。下片回首中原,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达词人的亡国之痛,及其渴望收复中原的心志。 “簪缨 ”是贵族官僚的服饰,用来代人。 “簪缨散 ”,说他们在北宋灭亡之后纷纷南逃。 “几时收 ”,既是词人渴望早日恢复中原心事的 表露,也是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的愤懑和斥责。结尾一句,用拟人化的手法,寄托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对中原人民的深切怀念。此词将作者深沉的亡国之痛和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读后令人感到荡气回肠,余味深长。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7分)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

41、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注: 本诗是诗人被贬至柳州后于初春二月触景生情之作。 羁思:客居他乡的思绪。 【小题 1】结合全诗,分析让诗人有 “春半如秋 ”之感的原因。( 4分) 【小题 2】诗中 “乱 ”字用得精当,耐人寻味,请作简要分析。( 3分) 答案: 【小题 1】一是 春雨后百花凋零、榕叶满庭,如秋日景象 ;二是 仕途不顺 ( “宦情 ”) 远离故乡 ( “羁思 ”),使诗人心中倍感 凄苦(或 “情绪低落 ”),如身处穷秋 。( 4分) 【小题 2】 “乱 ”在此指 声音嘈杂 , 莺啼声声 ( 1分),实表现诗人的 心烦意乱( 2分)。 【小题 1】 试

42、题分析:分析原因类考题,主要是梳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并加以适当筛选。首先读懂题目:春半如秋 春天过半,感觉像秋天。弄懂意思,原因就好入手分析了。人在秋天,感情一般是低迷的 “ 意转迷 ”,为什么低迷呢 ?无非就是眼前景、心头事、胸中情。景 百花凋零,树叶乱飞,诚如秋天;事:自己被贬,宦游远地 心中凄楚;情:被贬压抑,远宦思乡 感情怆然。 考点:考查学生分析、筛选信息的能力 点评:难度适中,学生主要要理清诗歌中各要点之间的关系:情感 景物 事情 人物形象 意境物象 【小题 2】 试题分析:本题试题很典范,一般的,对于外景的描写,都关乎人物内心的情感。如 “暗 ”“乱 ”“冷 ”“空 ”等等都是。

43、 考点: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词语深层含义的理解辨析能力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学生一般都能准确答出 【赏析】 这首诗写于柳州刺史任上。 时当二月,又处南方温热地带,柳州早已是百花盛开,春色满园了。可是一场意外的暴风雨却洗劫了百花,送走了春色。这在过着谪居生活的诗人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打击。本来他还可以寄情景物,排遣内心忧怨的,而现实竟是这样冷酷无情 !哀凉的心绪触发了他的诗思。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诗篇起句便直抒胸臆。 “宦情 ”与 “羁思 ”,原本就有必然联系。长年游宦在外,远离故土与亲人,旅途漂泊的艰辛,离亲别故的悲怨,有谁能不动心动情呢 屡遭贬窜,此种心情理当加倍沉重 “

44、共凄凄 ”三字,真实地 表现了作者这时候的特殊心态。 “宦情 ”之苦与 “羁思 ”之深叠相撞击着诗人的心扉,他要寻求解脱,而又无可奈何,在这种心境的支配下,他只好走出书房,漫步庭院。而当他目睹了已经过去大半的春光以后,这种情绪反而愈趋沉重了。 “春半如秋 ”,用语平淡而新鲜,写出一种常人不曾,也不会有的独特感受,的确是愁人眼中之景,心中之情相互感应的凝结品。 “意转迷 ”三字,则就 “春半如秋 ”作承转,极言意绪的迷乱烦恼。 三、四两句,偏重叙事描写。说 “山城过雨 ”,人们似乎还难于体味这场雨的份量和内涵,故后面紧接着补写了 “百花尽 ”三字。此雨非 早春润物之雨,它横掠山城,下得大,来得猛

45、,涤荡万物。此一句,遥扣题面,把第二句 “春半如秋 ”四字亦落到实处,同时又引带出末尾一句。 “榕叶满庭莺乱啼 ”。柳州多檀椿树,冠大身屈,四枝旁出,以其不材,故能久而无伤。但是经过这场暴风雨的洗劫,那些百年老榕也叶落满庭了。此等情景令诗人伤心,莺啼之声又格外增添了一重伤感情绪。那一个 “乱 ”字,分明是诗人心烦意乱的精神状态的真实反映。 这首诗写景肃杀萧条。写情凝重深沉。二月春光正浓之际反呈现百花凋零、榕叶满庭的暮秋景象,反激起诗人一片宦情与羁思,其构思立意均不同常态,而其遣辞造语又极平淡。苏轼东坡题跋曾就柳宗元的诗与陶渊明的诗作出评论说: “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

46、子厚之流是也。 ”内容丰富充实而字面却略显枯干淡泊的作品,其实正是诗人苦心锤炼的结果,是诗歌创作艺术的极高境界。这样的作品往往 “发纤 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 ”,咀嚼久之,才能得其真味。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7分) 塞下曲 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 ,烟尘飞至今。 注 (qnqn):马跑得很快。 卢龙塞: 古地名。 【小题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3分 ) 【小题 2】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 寄寓了诗人哪些感情 (4分 ) 答案: 【小题 1】( 1)诗句中有 戍楼、卢龙塞 等边塞地名;有

47、 胡马、铁衣、战马 等与边塞征战相关的事物;有 边将 这样的征战沙场的人物形象。(每答到两个意象得 1分,共 3分) 【小题 2】( 2)刻画了一个 饱受戍边之苦 、 思乡之愁 的边将形象。 (2分 )表达了 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 ,和 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倦 ,寄寓了诗人 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情感 2分,答到一点得 1分) 【小 题 1】 试题分析:边塞诗的标准是什么?这很难界定,但是,我们总有一些共识:有没有边关的景,有没有边疆的情,有没有边境的 “战 ”,有没有沙场的 “兵 ”。主要符合这些特征,我们就可以认定为边塞诗。试题中还要求结合诗句来分析,那么,学生只要筛选出诗歌中的这些信息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