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江西省上高二中高三第八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rimleave225 文档编号:316549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0.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江西省上高二中高三第八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2届江西省上高二中高三第八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2届江西省上高二中高三第八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2届江西省上高二中高三第八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2届江西省上高二中高三第八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届江西省上高二中高三第八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 A鹰 隼 ( s n) 瓦 ( w)刀铁 锨 ( xin)胼手 胝 ( d )足 B 褫 ( ch )夺踟 蹰 ( ch) 彳 亍 (ch)踯 ( zh)躅 C 荨 ( qin)麻 荨 ( xn)麻疹 骰 ( tu)子让煤气 熏 ( xn着了) D 趿 ( t)拉 唾 ( tu)沫 择 ( zhi)菜 锃 ( chng)亮 答案: B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扭怩 /扭捏交接 /交结急风暴雨 /疾风劲草 B姻缘 /因缘机遇 /际遇促膝谈心 /抵足谈心 C口型 /口形

2、飘荡 /漂荡轻歌曼舞 /清歌妙舞 D意想 /臆想定势 /定式唾手可得 /唾手可得 答案: A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很多人感叹:现在我国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生活也变富裕了,可是过年的味道却似乎显得越来越 了。 有的人时喜欢热闹,有的人喜欢安静;有的人在闹市里住久了,就想找一个 的地方呆一段时间。 无论学什么,最重要的就是兴趣和是恒心。没有兴趣和恒心,遇到困难就容易打退堂鼓;有了兴趣和恒心,碰到难题就会想方设法,反复 ,百折不挠,非把问题解决不可。 A淡薄 清净 捉摸 B淡泊 清静 捉摸 C淡薄 清净 琢磨 B淡泊 清静 琢磨 答案: C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 ) A由于我国近年来汽车数量越来越多,燃油量越来越大,我国自己石油的生产,已经远远不能自给,必须每年进口大量石油。 B李先生认为服饰公司侵犯了自己的权利,将之诉至法院,要求停止侵害,并提出 30000元人民币的经济索赔和 2000元人民币的精神损害抚慰金。 C国家质检总局提出, “十一五 ”期间要形成 10个左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竞争力较强、知名度较高、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定份额的世界级品牌。 D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建设的启动,对道路、交通、媒体、通讯等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相关,长沙商业圈无疑也将面对重新洗牌的机会。 答案: C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4、 ) 我(柯云路)是 1968年 12月离开北京到山西插队的。到村里不久,就赶上了农历新年,也就是中国人最重视的春节了,由于大年三十睡得太晚,我是在初一半前晌才走到街上的。 , 。 。 , 。从这儿就能看出谁家的日子过得好, 谁家的女人能干。 去家里磕头拜年被当做旧风俗早已禁止, 人们就在街口互道过年好 每个人都一身新袄新裤,包括脚上的新鞋。 问候的同时也用目光彼此打量,看谁家的新衣最合体,谁家的花袄最漂亮 猛然眼前一亮,但见家家户户,老老少少都喜气洋洋地立在街口 这使还是平日劳动打扮的知青们很是乍眼 A B C D 答案: B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惜春父亲贾敬一味好

5、道炼丹,别的事一概不管,而母亲又早逝,她一直在荣国府贾身边长大。由于没有父母的怜爱,养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心冷嘴冷。抄检大观园时,她咬定牙,撵走毫无过错的丫环入画,对别人的流泪哀伤无动于衷。四大家族的没落命运,三个本家姐姐的不幸结局,使她产生了弃世的念头,后入庵为尼。 B觉慧热心地参加黎明周报的工作,经常在周报上发表文章。他对这种新的生活方式的兴趣越来越浓,跟他的家庭离得越来越远,即使是与二哥觉民,也有了距离。(家) C卡西莫多对爱斯梅拉达怀有无限的感激的纯真的爱慕之情。 他快活地看着熟睡的美人,突然醒来的姑娘被他的丑脸吓坏了。他急忙逃走,跑到钟楼是用自己的头拼命地撞击着大钟,低沉的钟鸣如泣如

6、诉。 D曹操为了离间马超与韩遂之间的关系,想到了 “抹书 ”之计。即曹操亲笔作书一封,单给韩遂,中间朦胧字样,在要害处,自行涂抹改易,然后封起送给韩遂,故意使马超知之。马超必然索书来看,看后必然猜疑,疑则必生乱。曹操派谋士贾诩按计行事,最后获得了成功。(三国演义) 答案: D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苦 夏 冯骥才 这一日,终于搁下扇子。来自天上干燥清爽的风,忽吹得我 衣诀飞举,并从袖口和裤管钻进来,把周身滑溜溜地抚动。我惊讶地看着阳光下依旧夺目的风景,不明白数日前那个酷烈非常的夏天突然到哪里了。 四季是来自于宇宙的最大节拍。在每一个节拍里,大地的景观便全然变化与更新。四季还赋

7、予地球以诗,故而悟性极强的中国人,在绝句中确立的法则是:起,承,转,合。这四个字恰恰就是四季的本质。起始如春,承续似夏,转变若秋,合拢为冬。合在一起,不正是地球生命完整的一轮?为此,天地间一切生命全部依法从着这一节拍,无论岁岁枯荣与生死的花草百虫,还是生命百岁的漫漫人生。然而在这生命的四季里,最壮美 和最热烈的不是这长长的夏么? 女人们孩提时的记忆散布在四季,男人们的童年往事大多在夏天里。这是由于我们耳时的伴侣总是各种各样的昆虫。蜻蜓、天牛、蚂蚱、螳螂、蝴蝶、蝉、蚂蚁、蚯蚓,此外还有青蛙和鱼儿。它们都是夏日生活的主角;每种昆虫都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快乐。甚至我家人和朋友们记忆最深刻的细节,也都与昆

8、虫有关。比如妹妹一见到壁虎就发出一种特别恐怖的尖叫,比如邻家那个斜眼的男孩子专门残害蜻蜓。比如同班一个最好看的女生头上花形的发卡,总招来蝴蝶落在上边;再比如,父亲睡在铺了凉席的地板上,夜里翻身居然压死了一只蝎子。这 不可思议的事使我感到父亲无比强大。后来,父亲挨斗,挨整,写检查;我劝慰和宽解他,怕他自杀,替他写检查 那是我最初写作的内容之一。这时候父亲那种强大感便不复存在。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包括夏天的以为全部发生了变化。 在快乐的童年里,根本不会感到蒸笼般夏天的难耐与难熬 .惟有在此后艰难的人生里,才体会到苦夏的滋味。快乐把时光缩短,苦难把岁月拉长,一如这长长的仿佛没有尽头的苦夏。但我至今不喜

9、欢谈自己往日的苦楚与磨砺。相反,我却从中领悟到 “苦 ”字的分量。苦,原是生活中的蜜。人生的一切收获都压在这沉甸甸的苦字的下边。然而 一半的苦字下边又是一无所有。你用尽平生的力气,最终所获与初始时的愿望竟然去之千里。你该怎么想? 于是我懂得了这苦夏 它不是无尽头的暑热的折磨,而是我们顶着毒日头默默又坚忍的苦斗的本身。人生的力量全是对手给的,那就是要把对手的压力吸入自己的骨头里。强者之力最主要的是承受力。只有在匪夷所思的承受中才会感到自己属于强者,也许为此,我的写作一大半是在夏季。很多作家包括普希金不都是在爽朗而惬意的秋天里开花结果?我却每每进入炎热的夏季,反而写作力加倍地旺盛。我想,这一定是那

10、些沉重的人生的苦夏,煅造出我这个反常的性格习 惯。我太熟悉那种写作久了,汗湿的胳膊粘在书桌玻璃上的美妙无比的感觉。 在维瓦尔第的四季中,我常常只听 “夏 ”的一章。它使我激动,胜过春之蓬发、秋之灿烂、冬之静穆。友人说 “夏 ”的一章,极尽华丽之美。我说我从中感受到的,却是夏的苦涩与艰辛,甚至还有一点儿悲壮。友人说,我在这音乐情境里已经放进太多自己的故事。我点点头,并告诉他我的音乐体验。音乐的最高境界超越听觉;不只是它给你,更是你给它。 年年夏日,我都会这样体验一次夏的意义,从而激情迸发, 心境昂然。一手撑着滚爽的酷暑,一手写下许多文字来。 今年我还发现,这伏夏不是被秋风吹去的,更不是给我们的扇

11、子轰走的 夏天是被它自己融化掉的。因为,夏天的最后一刻,总是它酷热的极致。我明白了,它是耗尽自己的一切,才显示出夏的无边的威力。生命的快乐是能量淋漓尽致地发挥。但谁能像它这样,用一种焚的形式,创造出这火一样辉煌的顶点? 于是,我充满了夏之崇拜!我要一连跨过眼前辽阔的秋,悠长的冬和遥远的春,再一次与你相遇,我要一连跨过眼前辽阔的秋,悠长的冬和遥远的春,再一次与你相遇,我精神的无上境界 苦夏! 【小题 1】文章中写到父亲的两件事,其作用各是什么?( 4分) 【小题 2】结合全文,说明下面语句表达的含意。( 6分) ( 1)音乐的最高境界是超越听觉:不只是它给他,更是你给它。 ( 2)一手撑着滚烫的

12、酷暑,一手写下许多文字来。 【小题 3】通观全文,作者产生夏之崇拜的原因是什么?( 7分) 【小题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当秋意来临时,作者感到惊异茫然,因此借夏去秋来之时机,对整个夏天做了回顾性思考。 B文中以绝句法则喻四季,与后文谈音乐相呼应,都表现出作者对夏天的审美意义的认识。 C和 “我 ”的创造旺盛期在夏季不同,别的作家没有经过苦夏 的锻造,他们的创作力旺盛期在秋天。 D文中有 “汗湿的胳膊粘在书桌玻璃上 ”这样的细节,表明了 “我 ”在苦夏中经过锻造,获得精神的满足。 E作者对苦夏的感悟,既含有苦夏给予作者的,也含有作者结合自己的经历给予苦夏

13、的。 答案: 【小题 1】第一件事写出童年的趣味生活,与苦夏作对比;第二件事则暗示自己的生活已经开始面临苦难,并引出下文对苦夏的思考。 【小题 1】( 1)通过维瓦尔第的乐曲,强调 “我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充分感受到夏的苦涩、艰辛,甚至悲壮。 ( 2)体现出我感悟到苦夏的意义后,昂然的生命状态。(或 “作者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一方面和酷暑搏斗,一方面获得巨大的创造力 ”。)(意思对即可) 【小题 1】产生夏之崇拜的原因是,在作者看来,夏天是苦难的象征,但苦难使人们具有承受力,并因承受苦难而可以产生巨大的力量(创造力量),可以使人们有苦涩、艰辛、悲壮的审美感受,同时苦难到达极致,可以激发出战胜苦

14、难超越苦难的生命力量。 【小题 1】 AC 【小题 1】写父亲是为了是为苦夏服务。 【小题 1】本题考查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考点,能力层次为 B,侧重 “理解 ”能力的考查。 【 小题 1】本题考查 “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点,能力层次为 C,侧重“分析综合 ”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 【小题 1】此题对本文的赏析,是在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汉服,未必可称 “国服 ” 在声势空前的 “传统文化热 ”中,消逝已几百年的 “汉服 ”也被从历史的箱箧中翻捡出来,为五彩缤纷的服装之苑增添了一个小小的 “亮

15、点 ”。 “穿衣戴帽,各有所好 ”,此事本来无可厚非,然而,某些汉服爱好者、提倡者表达出来的那种 “天朝上国 ”“华夏中心 ”的价值观念却不 能不令人深思;而有人进一步要求将汉服定为 “国服 ”,则期期以为不可。 “衣服 ”本来的功能只是遮身蔽体、保暖防寒,但在历史中又演化出了政治、审美的功能。在传统社会,服饰的政治功能被突出、强化,成为统治者 “治民 ”的重要部分。历代王朝都有车服制章服品第一类对着装等级制度的严格规定,早在周代即产生了比较完整的衣冠制度,自天子至大夫到士卿,服饰各有区别定制。至魏晋时期,王公贵族虽然 “服无定色 ”,但仍有八品以下不得着罗、纨、绮等高级丝绢织物的规定。唐代是

16、最开放的年代,但从唐高祖李渊起就正式颁布衣服之令,对皇帝、皇 后、群臣百官、命妇、士庶等等各级各等人士的衣着、色彩、服饰、佩带诸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规定。总之,中国古代服饰的核心是等级制度,衣冠服饰是尊卑贵贱等级序列的标志,任何人都不得僭越。今天人们所推崇的 “汉服 ”,实际只是传统社会中少数 “上等人 ”的服饰,广大 “引车卖浆者流 ”,绝不能像孔乙己那样穿长衫,只能如阿 Q那样着短装。 以 “夷狄 ”入主中原的满清王朝以血腥手段强迫汉人易服来表示对其 “臣服 ”,服装成为对一个王朝的忠诚与叛逆问题, “穿,还是不穿 ”成为 “生,还是死 ”的大问题。清王朝同时又秉承华夏 “衣冠之治 ”的传统,

17、同时制定 了种种有关穿靴、戴帽、着装、佩饰的烦琐规定,维持等级森严的统治。 服装政治化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仍大为盛行,服装成为 “革命 ”与 “不革命 ”的重要标志,在 “文革 ”中几乎只有工作服、蓝中山装和绿军装成为被允许的 “革命服装 ”。 改革开放是思想观点大解放,也是服装大解放,人们重有穿衣戴帽的自由。然而,现在一些 “汉服 ”的提倡者却再度将 “服装 ”政治化,提出 “华夏复兴,衣冠先行 ”, “恢复华夏服饰重建衣冠上国 ”, “是我们不断在寻找的民族归属感和文明标志的符号 ”,并且,主张将 “汉服 ”定为 “国服 ”,而 “国服是一个国家的外在象征和代 表,就像我们的黑头发、黄皮肤一

18、样,是我们民族的标志。国服的确立,也意味着民族自信和自尊的确立。 ” 于是,服装问题重新上升到 “爱国 ”“民族复兴 ”的道德、政治高度,在这种话语的隐喻中,不着汉服者自然居于 “不爱国 ”、不参与 “民族复兴 ”的道德和政治劣势。而且,主张将 “汉服 ”立为 “国服 ”者似乎忘记了中国还有其他五十多个民族,虽然人数少得多,但其权利与汉族不应当是完全平等的吗? 千百年来,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人们才逐渐摆脱了 “服饰政治化 ”观念,服饰成为个性表达、选择的最好形式之一。今天,重倡汉服不应是对个性的否定。宽衣博 带、长裾雅步的汉服与西装、中山装、短裙牛仔、中国其他民族服饰等各色服装纷然杂陈、供人平等

19、选择,诚然为社会多元、进步的标志之一。 (本文有删节) 【小题 1】不能说明 “汉服,未必可称 国服 ”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某些汉服爱好者、提倡者表现出来的那种 “天朝上国 ”、 “华夏中心 ”的价值观念,令人深思。 B今天人们所推崇的汉服,实际只是传统社会中少数 “上等人 ”的服饰,普通百姓与之无缘。 C人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才逐渐摆脱了 “服饰政治化 ”观念,重倡汉服不应是对个性的否定。 D中国还有其他五十多个民族, 他们虽然人数少得多,但其权利与汉族应当是完全平等的。 【小题 2】下列说法,完全符合文意的一项的是( ) A在传统社会,衣服的功能不再是遮身蔽体、保暖防寒,其政治功能被

20、突出、强化、成为统治者 “治民 ”的重要部份。 B历代王朝都有对着装等级制度的严格规定。唐代是最开放的年代,但对各级各等人士的衣着诸多方面的规定也最为详细。 C服装成为 “革命 ”与 “不革命 ”的重要标示,是历史上 “服装政治化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延续和具体表现。 D宽衣博带、长裾雅步的汉服已消失了几百年,汉服提倡者将它从历史的箱箧中翻捡出来,毫无意义和价值。 【小题 3】下列推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现在的人们虽已逐渐摆脱了服装政治化的概念,但汉服的重倡仍是社会多元和进步的标志之一。 B统治者以血腥手段强迫人们易服来表示对其 “臣服 ”,服装成为对一个王朝的忠诚和叛逆问题

21、。随着社会的进步,这样的事情决不会发生。 C消失已几百年的 “汉服 ”被人们推崇,为五彩缤纷的服装之苑增添了一个小小的 “亮点 ”。 “穿衣戴帽,各有所好 ”此事无可厚非。人们应持宽容的态度。 D作者反对服装政治化,反对将汉服定为国服。并通过回顾历史,指出服装政治化的危害,给世人以警醒。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1】 C 【小题 1】 D 【小题 1】从文章首段内容可知, A项内容是汉服提倡者的表现,不属于本文作者的论据。 【小题 1】 A“衣服的功能不再是遮身蔽体、保暖防寒 ”误; B说唐代 “规定也最为详细 ”于文无据; D从文章最后一句话可知, “毫无意义和价值 ”不对。 【小

22、题 1】 A“汉服的重倡仍是社会 进步的标志之一 ”不合文意; B“这样的事情决不会发生 ”过于绝对化; C原文说:此事本来无可厚非,然而,某些汉服爱好者、提倡者表达出来的那种 “天朝上国 ”、 “华夏中心 ”的价值观念却不能不令人深思;而有人进一步要求将汉服定为 “国服 ”,则期期以为不可。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资治通鉴序 (宋神宗)御制 朕惟(想,思考)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故能刚健笃实,辉光日新 。书亦曰: “王,人求多闻,时惟(愿,希望)建事。 ”诗、书、春秋, 皆所以明乎得失 之迹,存王道之正,垂鉴于后世者也。 汉司马迁 ( chou,缀集:连缀汇集。多用于

23、著述、编辑)石室金匮之书,据左氏国语,推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采经摭( zh,采集)传,罔罗天下放失(轶)旧闻,考之行事,驰骋上下数千载间,首记轩辕,至于麟止 ,作为纪、表、世家、书、传,后之述者不能易此体也。 惟其是非不谬于圣人,褒贬出於至当,则良史之材矣 。 若稽古英考 ,留神载籍,万机之下,未尝废卷。尝命龙图阁直学士司马光论次历代君臣事迹,俾就 阁翻阅,给吏史笔札,起周威烈王,讫于五代。光之志以为周积衰,王室 徵,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平王东迁,齐、楚、秦、晋始大,桓、文更霸,犹 尊王为辞以服天下;威烈王自陪臣命韩、赵、魏为诸侯,周虽未灭,王制尽矣!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繇也。其所载明君

24、、良臣,切摩(切磋)治道,议论之精语,德刑之善制,天人相与之际,休咎庶证(吉凶、善恶各种现象)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规模利害之效,良将之方略,循吏之条,断之以邪正,要之於治忽, 辞令渊厚之体,箴谏深切之义,良谓备焉。 凡十六代,勒成二百九十六卷,列于户牖之间而尽古今之统,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是亦典刑之总会,策牍之渊林矣。 诗 云: “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故赐书名曰资治通鉴以著朕之志焉耳。 【注解】 刚健笃实,辉光日新:易 大畜: “刚健笃实,辉光日新。 ”高亨注: “天之道刚健,山之性厚实,天光山色,相映成辉,日日有新气象。 ”后常指一个人在道德、文学、艺术等方面日有长进。 至于麟止:

25、到西汉发现麒麟为止。 英考:(宋神宗)已故父皇英宗。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的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 畜 其德畜:培养 B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 繇 也繇:原由 C 勒 成二百九十六卷勒:编辑 D以 著 联之 志焉耳著:完成 【小题 2】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考 之 行事。 /不知将军宽 之 至此也。 B断之 以 邪正。 /以 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C博 而 得其要。 /君子博学 而 日参乎己。 D简而周 于 事。 /今吾 于 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小题 3】下列各选项中全都直接表现宋神宗看法的一项是( )

26、王,人求多闻,时惟建事。 诗、书、春秋,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迹,存王道之正,垂鉴于后世者也。 周积衰,王室微 周虽未灭,王制尽矣! 惟其是非不谬于圣人,褒贬出于至当,则良史之材矣。 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是亦典型之总会,策牍之渊林矣。 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A B C D 【小题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分) ( 1)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迹,存王道之正,垂鉴于后世者也。( 4分) 译文: ( 2)惟其是非不谬于圣人,褒贬出于至当,则良史之材矣。( 4)分 译文: ( 3)辞令渊厚之体,箴谏深切之义,良谓备焉。( 4分) 译文: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1

27、】 A 【小题 1】 B 【 小题 1】( 1)都是用来阐明得失的规律、存守王道的正统、给后代留下借鉴和训诫的作品。 ( 2)正是因为他判断是非不与圣人相悖,褒贬十分得当,才被称为优秀史家的人才啊 ! ( 3)词语渊博厚实的文体,规戒劝谏深刻的含义,(确实)可以称为完备齐全。 【小题 1】著:表明。 【小题 1】 A之:前一个物指代词,指代 “轶事旧闻 ”,也可译为 “它们 ”;后一个是第一人称代词,译为 “我 ”。 B以:两个都是介词,可译为: “用 ”。 C而:两个都是连词,可译为 “并且 ”或 “而且 ”。 D于:两个都是介词,可译为 “对 ”。 【小题 1】 是尚书中的话, 是司马光的

28、看法, 是诗经中的话; 才是宋神宗直接发表的分别对诗书春秋、司马迁写史记及司马光主编的史书的看法。 【小题 1】本题考查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考点,能力层次为 D,侧重 “鉴赏评价 ”能力的考核。 【文言文参考译文】 我想君子多熟悉前人的言论行事,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所以能够在道德、文学、艺术等方面天天有长进。尚书也说: “作为君王,应个个力求博学多闻,时刻想到有所建树。 ”诗经、尚书、春秋,都是用来阐明得失的规律、存守王道的正统、给后代留下 借鉴和训诫的作品。 汉代司马迁缀集皇家石室和金柜里的典籍,根据左丘明国语,推究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等,博采经籍,摭( zh)取传记,收集天下轶

29、事旧闻,考证它们(轶事旧闻)是否属实,纵横驰骋于上下数千年间,开篇记载黄帝轩辕氏,直到西汉发现麒麟为止,创作记、表、世家、书、传,使后世撰述历史的人都不能改变这种体例。正是因为他判断是非不与圣人相悖,褒贬十分得当,才被称为优秀史家的人才啊 ! 考察已故父皇英宗,在日理万机之时仍留意于典籍,也未尝辍止读书。曾命令龙图阁直学士司马光论列历代君王大臣们所做的事情,让他在皇家秘阁翻阅文献档册,供给史官、笔纸,修撰从周威烈王开始、到五代为止的历史。司马光的意见认为周朝积弱,王室衰微,礼乐仪制和军事征讨都由诸侯任意自为,周平王被迫东迁国都,齐、楚、秦、晋于是开始强大;齐恒公、晋文公先后相继称霸,还假托尊崇

30、周王为辞以收服天下。直至周烈王任命臣子韩、赵、魏三家为诸侯时,周朝虽然没有灭亡,但王制却已完全毁掉了!这也是古人著书时开篇立意的原由。这本书记载圣明君主、贤 良大臣,切磋治国之道,议论中的精辟语句,道德、刑法双管的良善制度,天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吉凶、善恶各种现象的根源,权力福禄兴盛衰弱的原因,规划利害的效果,优秀将领的战略,廉谨官员的制策,用邪正为标准进行判断,从郅治与怠忽中抓住根本,词语渊博厚实的文体,规戒劝谏深刻的含义,确实可以称为完备齐全。全书共记载十六个朝代,编辑成二百九十四卷,放置在房室之中(阅之)便尽知从古到今的道统,内容广博而且得其要点,对事件的叙述简明却又周详,这也可以称作历

31、代典制法规的总汇,档册文牍的全书。 诗经说: “商朝的借鉴不远, 就是夏朝的灭亡。 ”所以赐此书名为资治通鉴,用来表明朕的心志。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两着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 登城 望湖楼晚景 刘敞 苏轼 雨映寒空半有无, 横风吹雨入楼斜, 重楼闲上倚城隅, 壮观应须好句夸。 浅深山色高低树, 雨过湖平江海碧, 一片江南水墨图。 电光时掣紫金蛇。 【小题 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两诗分别写了怎样的江西雨景?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 4分) 【小题 2】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 4分) 答案: 【小题 1】

32、登城写的是和风细雨 ,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图意境;苏诗第三句从 “横风吹雨 ”转入 “雨过潮平 ”,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 【小题 1】 刘诗通过写雨映寒空,山深树幽,倚楼眺 望的一幅水墨画,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江南水墨图。 苏诗通过写横风斜雨,潮江涌动,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雨 前,雨后的壮观美景 。 【小题 1】本题考查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考点,能力层次为 D,侧重 “鉴赏评价 ”能力的考查。本题在鉴赏过程中,要抓住诗歌里的意象 ,在此基础上感悟景物描写的特征,解答时一定要注意与诗句的结合。 【小题 1】本题考查

33、“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考点,能力层次为 D,侧重 “鉴赏评价 ”能力的考查。本题在鉴赏过程中,要抓住诗歌里的意象,在此基础上感悟景物描写的特征,解答时一定要注意与诗句的结合。 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15分) 在今年北京市人代会上,市人大代表、北京实验二小李烈校长提出的 “取消三好生评选 ”成为业界乃至社会热议的一个焦点。近年来中国教育学会顾明远会长多次呼吁停止三好生评选,因为这一做法 “过早给孩子贴了好学生与坏学生的标签 ”。对此你怎么看? 要求:观点鲜明,运用假设论证和比喻论证,不少于 200字。 答案:略 默写 诗文填空。( 5题限选 4题)( 8分) 【小题 1】 巫

34、山巫峡气萧森。 ,塞上风云接地阴。(杜甫秋兴八首 其一) 【小题 2】楚天千里清秋, 。 ,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辛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小题 3】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李密陈情表) 【小题 4】岁暮阴阳催短景, 。 ,三峡星河影动摇。(杜甫阁夜) 【小题 5】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金块珠砾,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杜牧阿房宫赋) 答案: 【小题 1】玉露凋伤枫树林 江间波浪兼天涌 【小题 1】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 【小题 1】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小题 1】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 【小题 1】鼎铛玉石,弃掷逦迤 作文 作文 阅读

35、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50分)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都在 “追求 ”。有的人追求的目标明确,有的人追求的目标模糊:有的人追求真理,有的人追求名利;有的人追求学业事业,有人的追求吃喝玩乐;有的人说追求很快乐,有的人说追求很痛苦;有的人追求一辈子硕果累累受人敬 重,有的人追求一辈子一事无成默默无闻;有的人虽然口头上说我没有什么追求,其实内心还是少不了有所追求,口头上说没有追求的人,或者是追求淡泊,或者是追求宁静,又或者是为自己的追求无果找个口;况且所谓没有追求其本身就是一种追求。可以说追求是人的天性。 既然如此,那么请认真想一想;我们过去追求过什么?我们现在追求的是什么?我们将来应该追求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去追求? 请以 “追求 ”为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 700字。 答案: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