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江西省高三高考压轴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cleanass300 文档编号:316581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2.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江西省高三高考压轴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2届江西省高三高考压轴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2届江西省高三高考压轴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2届江西省高三高考压轴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2届江西省高三高考压轴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届江西省高三高考压轴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城 垣 (hun)玷 辱( din)洗 漱 ( sh)开门 揖 盗 (y) B 冠 名( gun)栏 J( shn) 中 风( zhng) 逡 巡不前( qn) C 穹 窿 qing 抚 恤 ( n)处 方 ch)缠绵 悱 恻( fi) D 舸 舰( g) 妩 媚( f)内 讧 (hng)独辟 蹊 径 (x) 答案: B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蒙蔽风采 侦察兵大才小用 B疏朗翱翔敲门砖堕落腐化 C福分 签署入场券形影相掉 D彗星 付梓度假村偷工简料 答案: B 下列句

2、子中划线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失去双臂的残疾人刘伟通过长时间的艰苦训练,一举斩获 “中国达人秀 ”大赛的冠军。他用双脚熟练地弹奏钢琴的绝技让我顿生 高山仰止 之情。 B “孩子的眼泪落在母亲心里,凝成了一根针 ”,每次读到这样精彩的句子,我总会抄写在笔记本上。多做些 寻章摘句 的工作,对写作水平的提高肯定会有帮助的。 C分析人士认为,戛纳峰会成果 “总体积极 ”,再次体现出各方在面对世界经济新的紧迫挑战时 风雨同舟 、合作共赢的态度。 D明年,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相继升空,空间站建设大幕即将拉开。对于航天人来说, “大考 ”即将 接踵而至 。 答案: C 下列各句的表达上没有语病的一

3、句是( ) A “我自横刀向天笑,别看广告,看疗效! ”,经典名句与小品台词混搭出的“本山体 ”以独具个性的风格为无数网友所倾倒。 B北大光华学院将于 2012年试行 “光华自主招生计划 ”,在北大自主招生的基础上增加学院自主选拔项目,并承诺加大向农村地区的照顾力度。 C伴随着新民主党表达支持新一轮援助方案的意向,帕潘德里欧宣布了取消由全民公决决定是否接受欧洲联盟新一轮援助。 D一年来美俄 “重启 ”关系的进程表明,虽然两国都有尽快改善双边关系的愿望,但事实上,彼此对对方的一些成见却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 答案: D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年轻时不擅长把

4、握自己,做什么事都走极端显得过度。太急切地表现, , , 。太过于胆怯, , , 。一审势,看准了再做,二适度,得体地表现。古语说:“放者流为猖狂,收者入于孤寂。惟善操身心者,把柄在手,收放自如。 ” 不太得体 就容易太夸张激昂 就害怕见人 机会来了也显不出你 常滥情失控 连一句整话都说不出 A B C D 答案: D 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卫回家后,后父摩德斯通常常责打他,并且剥夺了他母亲对他的关怀和爱抚。母亲去世后,后父立即把不足 10岁的大卫送去当洗刷酒瓶的童工,让他过着不能温饱的生活。他历尽艰辛, 最后找到了姨婆贝西小姐。 (大卫科波菲尔) B觉新 20岁时,父亲死了

5、,觉新就挑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但他不久就发现了这个家庭的勾心斗角。二叔早就死了,三叔克明跟他比较接近,四叔克安和五叔克定暗中和他作对。他不得不极力避免和他们冲突,以便过几天安静日子。觉新的妻子瑞珏美丽善良,给了他不少安慰。 家) C林黛玉,其特点可概括为 “凄美 ”二字。 “凄 ”则主要表现在林黛玉的 “身世凄凉、纤弱多病 ”, “美 ”则表现在 “外延、内涵、艺术 ”这几个方面。两者相加就构成了林黛玉 “凄美 ”的悲剧形象。(红楼梦) D曹操崛起于乱世,扫荡群雄,一统中原。擒吕布、诛颜良、扫袁术、灭袁绍等重大战役时,突出地表现了他非凡的胆略与军事才干。(三国演义) 答案: D 现代文阅读 阅

6、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铜梦 流变 二块废弃的铜片,在漂流人间数千年后,又被投掷在高温的熔炉里重新提炼,洗浴身上所有的杂质。他重新融入精纯的铜浆之中,和所有的同伴化为新的整体。 他曾蕴在铜山中和其它元素结缡为幻美的结晶,曾经被熔铸为远古时代的巨鼎,曾经是皇帝花苑中伫立台阁上的铜鸟,曾经被压缩为打印上年号与币值的制钱,曾经被僧人牢牢钉死在山门上成为 衔住门环的狮头环扣,他又化身为扰人的滴漏,夜夜震动易碎的诗人心房。那些记忆渗透在他的梦中,而沸腾的锅炉正将一切的意识都煮成氤氩的蒸汽。 当他清醒过来,已经成为一具魁梧塑像的颜面,迎着晨曦,他感受到清凉的南风。眼前是一座城市,一层层的楼房乱中有序的铺

7、展成巨大的扇形视野。到了正午,他被娇纵的阳光晒得烫热,焕发出强烈耀目的金属色泽,车辆们都得绕着他台座周围的圆环缓缓通行。 塑像傲视的立姿成为市景的一部分,他不再是一群铜分子的凝聚体了。即使过去的历史已经模糊得无法辨识,他却毫不在意。 他开始相信自己是塑像人物的化身 ,他甚至顿悟到什么是寂寞。对于铜本身而言,寂寞是一种根本不存在的情绪,他也曾经蛰伏在看不见光的矿脉深处,地球自转了几十亿年也不曾让他如今一般触发寂寞的念头。接着,他慢慢相信自己拥有心灵,意识到自己正在无声的意识着这个世界。从行人的眼光中,他看出了塑像人物和人民之间那种既熟悉又疏离的情感,他从人类眼光的变化体悟出崇高与敬畏之间的不同。

8、崇高是一种无法用言辞超越、更谈不上有任何可能被具体描述的心灵震撼;而敬畏,仅仅是一种避凶趋吉的礼仪。 他也意识到这座铜像似乎也寄藏了人类的梦,而且是许许多多哭嚎失声的梦。他遁入塑 像尊者的生命史里,体会这种身着戎装,僵直的站立在市区中央的困惑。 塑像人物生前最骄傲的手势完全呈显在台座上方,塑像的脸庞上也镂刻出一连串战争遗留下的凿痕。 塑像人物本身的残梦也入侵了清醒的铜材。 颜面上的铜,也开始目睹那个人过去的荣光,每当他举起右拳向忠诚的子民们宣告祖国人民的使命时,无数人群如痴如狂的被那种神妙的手势导引 颜面上的铜,早已失去了光泽。他最后学到的感情是自怜。灵巧的鸽子在塑像的肩授和军帽上漫无节制的排

9、泄。随着塑像的陈旧,路人不再有崇高的震撼,不再有敬畏的眼神,他们以鄙夷取代了礼赞;最后路人连鄙夷的心情都没有,他们回报塑像的是无表情的冷漠。 在这座城市有史以来首度被侵略者攻陷的时候,铜像的眼睛流出了金属结晶构成的眼泪:他仍然屹立着,直到这座城市光复后,才被自己的同胞推倒,送进陈旧老迈的炼铜厂。 从每个城市送来的、一式一样的铜像如同巨大的弃尸,无理的横陈肢体,彼此压挤,等待着分解,以及毁灭。 颜面上的铜块再度被解放 了,但是马上又被模铸成形,这次他被分割成几百发尖锐闪亮的子弹。当他们以高速呼啸着破空的穿入人体,一切多余的梦境都在血光中归于寂灭。 (本文作者是台湾作家林煜德,流变是铜梦中的一个章

10、节 ) 【小题 1】根据本文内容,请分点概括叙述 “铜 ”的 “流变 ”历程。( 4分) 【小题 2】本文用了大量的篇幅写 “塑像 ”从铸造到毁灭的过程,试分析其中蕴涵的寓意。( 6分 ) 【小题 3】本文的结尾具有可多向解读的广阔空间:若从积极的方面评价,这个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考 若从消极的方面评价,其缺点是什么 (以上两问选做一问 )( 7分 ) 【小题 4】下列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 ) A本文思想深邃,行文思路大开大阖,借写铜的 “流变 ”,以冷峻犀利的目光透视从远古到当代的人类文明史,以此表达作者对历史的看法。 B本文作者构思巧妙,赋予本是一种金属的铜以丰富

11、的人格内涵, “铜 ”的流变史实则就是铜造福人类,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 C “塑像人物本身的残梦也入侵了清醒的铜材 ”,这句话在文中起转折作用,表明曾经清醒的 “铜 ”在目睹了人们对塑像的态度变化后变得迷茫。 D本文在意象的营造上具有浓郁的寓言色彩,象征手法的运 用自然贴切、不露痕迹;看似客观的描写中,实则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和态度取向。 E本文没有艰涩的词语,也不用怪异的文句,只在冷静的叙述中让思想自然的流淌,语言内蕴丰富而富有张力,让读者在思考中获得启迪。 答案: 【小题 1】 最初只是铜矿石, 后被铸造为各种器物, 再被熔铸为塑像, 最后被造成子弹。 【小题 1】作者以此是隐喻人类历史上

12、对英雄崇拜的消解,象征主宰人类的权威精神的崩溃;从一个侧面展现人类历史上创造与毁灭、理智与疯狂、清醒与困惑相交织的情形。 【小题 1】这样的结尾是警醒人类要重新审视自身的行为 (或反思 战争对人类文明的毁灭 ),呼唤人类理性精神的回归;在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担忧中表现出一种清醒的自觉。这样结尾太消沉,让人在人类自身创造与毁灭的非理性轮回中看不到希望与美好。 【小题 1】 BC 【小题 1】概括叙述 “铜 ”的 “流变 ”历程,要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概括。 【小题 1】写 “塑像 ”从铸造到毁灭的过程,是借此及彼,借 “塑像 ”从铸造到毁灭的过程来隐喻人类历史上对英雄崇拜的消解,从一个侧面展现人类历史

13、上创造与毁灭、理智与疯狂、清醒与困惑相交织。 【小题 1】此题为评价题,要从 “积极的方面 ”或 “消极的方面 ”中的一方面答题。 【 小题 1】 B项, “造福人类,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 ”对原文理解错误, “铜 ”既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推动者,又是毁灭者; C项,这句话在文中并不是起转折作用,写人们对塑像的态度变化是在此句之后, “铜 ”并没有迷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俗,与其说是一种文化现象,莫如说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最初的 “俗 ”,源于人的生存本能,体现出人对自然的生存选择与适应。当人的生存选择与适应 “习惯成自然 ”时,我们就有了 “俗 ”。 “积习成俗 ”便是对 “俗

14、 ”之成因最原初的表述。 “积习 ”而 “成俗 ”,说明 “俗 ”是特定时空中特定人群的 “集体无 意识 ”,是无需言明的默契也是无需理析的律令。随着人类社会组织日趋复杂且日趋精密,乡民社会的默契需要规范并敞亮为 “乡约 ”,于是 “约定俗成 ”成为 “俗 ”的自觉构建。这种体现出乡民社会 “民风世情 ”的俗,也往往成为 “法 ”的适用基础。中国古人所说 “王道无非人情 ”,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俗,在一定语境中其实是人们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也是人们维护社会秩序的准绳。因此, “约定俗成 ”之 “俗 ”往往又具有道德 “约法 ”的指向,在我们这个格外看重 “名正言顺 ”的国度尤其如此。荀子 正名

15、曰: “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 谓之不宜。 ”这句话让我们联想到 “命名 ”这个词。对一个事物的指称以及进而的评判 “合适 ”与否,可以 “约之以命 ”,也可以以 “约 ”代 “命 ”。这种以 “乡约 ”替以 “天命 ”的方式,体现出荀子 “人定胜天 ”的理念。 无论是 “积习成俗 ”还是 “约定俗成 ”,都说明 “俗 ”是一定乡民社会的内在秉性和价值取向。当外乡人试图与之交往或融入之时, “入乡随俗 ”就成为一个必要的沟通方式。 “入乡随俗 ”是为着交往和融入的需要去附随某种文化养成;不过随着交往的深入,也有可能变 “附随 ”为 “追随 ”,通过 “文化认同 ”而实现

16、“身份归属 ”。但是就一般情形而言, “入乡随俗 ”并不意味着放弃原有的文化身份, “随俗 ”作为 “入乡 ”的权宜之举,是为着缩短距离感与释放亲和力 但是, “积习 ”也好 “约定 ”也好, “俗 ”的 “群体性 ”呈现总有其 “局限性 ”。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锐的是空间局限,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 ”说的是时间局限。固然,局限性决定了 “俗 ”的特殊性,众多的特殊性又构成了 “俗 ”妁多样性并呈现出文化的丰富性;但显而易见的是,适宜某一社会的 “俗 ”,对其余乡民社会可能 “不宜 ”;某一乡民社会彼时之 “俗 ”,也可能在时过境迁后变得 “不宜 ”“ 俗 ”的空间 “界域 ”与时间

17、 “代沟 ”在交 流之时,既可能交融也可能交锋。 我国作为五千年不间断的文明古国,作为多民族一体化的文化大国,其最重要的构成特征就是在发展中丰富,同时又在丰富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发展的动因是每一个体的 “自强不息 ”,丰富的成因则是个体之间的 “厚德载物 ”,前者意味着 “奋发 ”而后者意味着 “包容 ”。也因此, “和而不同 ”成为众多个体保持个体特质又顾及和谐相处的 “公约 ”。 “公约 ”可为更大空域和更长时段的 “约定 ”,成为众多个体超越一已 “俗 ”念、求取 “公约 ”的共同理想。这个 “共同理想 ”因超越局限性、特殊性之 “俗 ”而被称为 “雅 ”,如荀子 荣辱 所言: “越人

18、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 ” (节选自中国艺术报 2011年 11月 23日) 【小题 1】下列关于 “俗 ”的解说, 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所谈的 “俗 ”并非 “俗气 ”“庸俗 ”之意,而是指民风民俗;俗可以说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但更确切说应是一种文化现象。 B俗,最初是因 “积习 ”而成。后来随着社会组织日趋复杂和精密,一定的乡民社会需要规范、透明的公约,俗就依 “约定 ”而成。 C积习成俗表明 “俗 ”是特定时空中特定人群的 “集体无意识 ”,也是无需言明的默契和无需说理的律令,而这是日后施行法律的基础。 D俗,虽有着它的地域性和时间性,但不论是 “积习成俗 ”的 “俗

19、”还是 “约定俗成 ”的 “俗 ”, 都体现着乡民社会的内在秉性和价值取向。 【小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俗,在一定情况下是人们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也是人们维护社会秩序的准则:对一个人的言行进行评判,就可以用 “乡约 ”的方式。 B入乡随俗是外乡人与某个乡民社会进行沟通、交往和融入的一种方式,但随着交往的深入,外乡人都会通过文化认同完全融入当地社会。 C俗具有特殊性和多样性,不同空间界域和不同时间代沟的俗相遇时,有可能相互交融,包容同化;也有可能互不相容,相互交锋。 D作为多民族一体化的文化习俗既要不断发展,又要不断丰富。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个体的奋发,而丰富的形

20、成则有赖于个体间的相互包容。 【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人所讲的 “王道无非人情 ”表明,国家的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乡民社会 的民风世俗,法律的制定也会照顾到百姓的风俗习惯。 B荀子讲的 “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 ”表明,约定俗成的 “俗 ”往往具有道德 “约法 ”的指向。 C荀子所言 “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 ”,讲的就是真正的贤人君子会跳出带有局限性的一己之俗,而追求代表共同理想的 “雅 ”。 D当今时代,我们要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使我国成为文化强国,就应该彻底摒弃具有个体特质的 “俗 ”文化,而追求全民族共

21、同认可的 “雅 ”文化。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1】 B 【小题 1】 D 【小题 1】 A从原文 “俗,与其说是一种文化现象,莫如说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 ”可知俗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现象,但更确切说应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 C原文 “成为 法 的适用基础 ”的是 “约定俗成 ”的 “俗 ”。 D原文是都体现着一定乡民社会的内在秉性和价值取向。 【小题 1】错在 “外乡人都会通过文化认同完全融入当地社会 ”,原文是 “也有可能 ”。 【小题 1】错在 “应该摒弃具有个体特质的 俗 文化 ”,原文是 “和而不同 ”。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刘洁,长乐信都人也。

22、昭成时 ,慕容氏献女,洁祖父生为公主家臣,乃随入魏。赐以 妻妾,生子堤,位乐陵太守,封信都男。卒。洁袭堤爵。数从征讨,进爵会稽公。后与永安侯魏勤及功劳将军元屈等击吐京叛胡,为其所执,送赫连屈丐。 洁声气不挠,呼其字而与之言,神色自若。屈丐壮而释之。 后得还国,典东部事。明元寝疾,太武监国,洁与古弼等选侍东宫,对综机要。 太武即位,奇其有柱石用,委以大任。及议军国,朝臣咸推其能。迁尚书令,改为钜鹿公。车驾西伐,洁为前锋。沮渠牧犍弟董来距战于城南,洁信卜者之言,以日辰不协,击鼓却阵,故董来得入城。太武微嫌之。洁久在枢密,恃宠自专,帝心稍不平。 时议伐蠕蠕,洁言不如广农 积谷,以待其来,群臣皆从其议

23、。帝决行,乃从崔浩议。既出,与诸将期会鹿浑谷。而洁恨其计不用, 欲沮诸将,乃矫诏更期 ,诸将不至。时虏众大乱,景穆欲击之,洁执不可。停鹿浑谷六日,诸将犹不集,贼已远遁,追至石水,不及而还。师次漠中,粮尽,士卒多死。洁阴使人惊军,劝帝弃军轻还,帝不从。洁以军行无功,奏归罪于崔浩。帝曰: “诸将后期,及贼不击,罪在诸将,岂在于浩 ”又洁矫诏事遂发,舆驾至五原,收洁幽之。 太武之征也,洁私谓亲人曰: “若军出无功,车驾不返,即吾当立乐平王。 ”洁又使右丞张嵩求图谶,问: “刘氏应王,继国家后,我 审有名姓不 ”嵩对曰: “有姓而无名。 ”穷验款引,搜嵩家,果得谶书。洁与南康公秋邻及嵩等皆夷三族,死者

24、百余人。洁既居势要,内外惮之,侧目而视。籍其家,财产钜万。太武追忿,言则切齿。 (节选自北史 刘洁传 ) 【小题 1】下列对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迁 尚书令迁:贬斥、放逐 B太武微 嫌 之嫌:讨厌 C收洁 幽 之幽:幽禁 D 籍 其家,财产钜万籍:登记、抄拣 【小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内外惮 之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 之 强 B 乃 随入魏 乃 遂私见樊於期 C洁 以 军行无功 是 以 君子远庖厨也 D奏归罪 于 崔浩 月出 于 东山之上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洁能文能武,太武

25、帝认为他是国家柱石,朝中大臣也都认为他有才干。正因如此,刘洁得以久居高位,恃宠自专。 B刘洁长于征战,在与董来作战时,居然听信占卜者的无稽之谈,鸣金收兵,贻误战机,致使太武帝对他心生不满。 C在讨论征伐蠕蠕时,太武帝听从崔浩的建议,刘洁心生怨愤,横生掣肘,导致远征失败,后竟嫁祸崔浩,自食恶果。 D太武帝对刘洁的问题早有发现,并心生厌恶,常给予警醒;刘洁充耳不闻,还阴谋篡逆,最终导致祸国败家的结局。 【小题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分) (1) 洁声气不挠,呼其字而与之言,神色自若。屈丐壮而释之。 (4分 ) ( 2) 帝日: “诸将后期,及贼不击,罪在诸将,岂

26、在于浩 ”( 4分) ( 3)欲沮诸将,乃矫诏更期。 ( 4分)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1】 B 【小题 1】 D 【小题 1】 (1)刘洁不屈不挠,喊着赫连屈丐的名字和他说话,神情脸色毫无异样。屈丐认为他勇敢而释放了他。 (2)皇帝说: “诸将在约定日期未到,致使没有打败贼人,罪在他们,怎么在崔浩呢 ” ( 3)(刘洁)想阻止诸将,便改动了诏书上所规定的日期。 【小题 1】迁:升迁 【小题 1】 A代词,他;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B副词,于是。 C介词,把;介词,因为。 D介词,在;介词,从。 【小题 1】太武帝对刘洁既没有敲警钟,也没有采取措施,而是照

27、常重用,只是矫诏事发,才幽禁了他。 【小题 1】( 1) “挠 ”“壮 ”“释 ”各 1分,句意 1分( 2)后 ”“击 ”“岂 ”各 1分,句意1分( 3) “沮 ”“乃 ”“更 ”各 1 分句 意 1分 参考译文: 刘洁,长乐信都人。昭成帝时,慕容氏向魏进献女儿,刘洁的祖父刘生是侍奉公主的家臣,于是就随公主入魏。测生被赐给妻妾,生了儿子刘堤,刘斑官至乐陵太守,被封为信都男后去世。刘洁继承了刘堤的爵位,他多次跟随皇上出征,晋爵会稽公。后来,他和永安侯魏勤、功劳将军元屈等一起攻打吐京的叛胡,被叛胡抓去,送给赫连屈丐。刘洁不屈不挠,喊着赫连屈丐的名字和他说话,神色自若。屈丐因他的勇敢而释放了他。

28、后来得以回国,主管东部诸事务。明元帝生病期间,太武帝主持国政,刘洁与古弼等人被选派服侍皇太子,帮他处理机要大事 。 太武帝即位,认为刘洁是个像国家的柱石一样的奇才,委以重任。在议论军国大事时朝中大臣都认为刘洁有能力,他因此而升迁为尚书令,改为钜鹿公。不久,大军征伐西部的沮渠牧犍,刘洁为先锋。沮渠牧犍的弟弟董来在城南接战,刘洁相信了占卜者的无稽之谈,以日月和时辰不合击鼓收兵,使董来得以进城。太武帝因这件事对他有些不满。刘洁因长久主管枢密,自恃皇帝对他的宠幸,办事独断专行,太武帝为此心中也有些不安。 在商议征伐蠕蠕时,刘洁提出不如广积粮食,等待蠕蠕前来,大臣都赞成他的意见,但太武帝坚持出征,采用了

29、崔浩的意见。出征时, 皇帝和诸将约定了日期在鹿浑谷会集。刘洁因自己的计策未被采用,想阻止诸将,便改动了诏书上所规定的日期。到了约定的日期,各位大将都没到鹿浑谷。这时候,敌兵大乱,景穆帝打算带兵去袭击敌兵,刘洁不让他去。军队在鹿浑谷停留了六天,诸将还未到达,贼兵已逃远了,他们追到石水,没追上就回兵了。部队到达大漠中间,粮食已尽,士兵死了很多。刘沽暗地里派人骚扰部队,趁机劝皇帝抛弃军队,带少数人轻装而回。皇帝不接受刘洁的建议。刘洁把这次军队出征失利的原因上奏皇帝,把罪过归于崔浩。皇帝说: “诸将在约定日期未到,罪在他们,怎么在崔浩呢 ”后来刘洁更改诏书上的日期的事被揭发出来,当皇帝到五原时,就把刘

30、洁幽禁起来。 太武帝这次出征时,刘洁曾私下对他的亲信说: “如果这次出师不利,太武帝不能回来,我应当立为乐平王。 ”刘洁又向右丞张嵩询问谶书,他问: “刘氏应当统治天下,以继魏国,不知有我名姓没有 ”张嵩回答说: “有姓而无名。 ”(皇上 )于是穷追查证,搜查张嵩的家,找到了那本谶书。刘洁和南康公秋邻、张嵩等都被夷灭三族,死的有一百多人。刘洁身居要职,朝廷内外都怕他,对他侧目而视。刘洁的家被抄没,抄出家产巨万。太武帝十分后悔和气愤,每次说起刘洁便咬牙切齿 。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8分) 采 桑 女 唐彦谦 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 侵晨采桑谁家女,手挽长条泪

31、如雨。 去岁初眠 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 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 注: 唐彦谦,唐末诗人。 初眠,据蚕书记载,蚕卵孵化成虫后九日,开始蜕皮,蜕皮期间不食不动称 “眠 ”,七日一眠,经过四眠,蚕虫才吐丝结茧。 【小题 1】这首诗语言既朴素又生动, “桑芽才努青鸦嘴 ”一句写景状物就精细传神,试选一角度赏析。( 4分) 【小题 2】诗人通过采桑女的遭遇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试结合全诗分析( 4分) 答案: 【小题 1】 炼字的角度: “努 ”, 用力伸出、用力冒出的意思。( 1分)一 “努 ”字,把桑芽写活了,精细地刻画出 “桑芽 ”在春风中正在缓慢生长的动态( 1分),给画面增加了艺术情

32、趣。( 1分) 修辞的角度:这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1分)诗人把 “桑芽 ”比喻成 “青鸦嘴 ”, ( 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桑枝上那斑斑点点的嫩芽的颜色和形状。( 1分) (如学生答到工笔描写,可酌情给分。 ) 【小题 1】 诗人通过采桑女子的悲惨遭遇,深刻揭露了唐末 “苛政猛于虎 ”的社会现实( 1分),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1分) 由于春寒,导致桑叶二月才吐芽儿,蚕事比往年推迟,而里胥却催她交新丝,揭露了苛政带给人民的痛苦。( 1分)清晨采桑、挽长条而哭的描写,则可看出诗人对采桑女的同情。( 1分) 【小题 1】此题为赏析 “桑芽才努青鸦嘴 ”一句,赏析的角度可考虑,炼字

33、的角度和修辞的角度, “努 ”字写出了 “桑芽 ”在春风中正在缓慢生长的动态,比喻的修辞手法,把 “桑芽 ”比喻成 “青鸦嘴 ” 写出了桑枝上那斑斑点点的嫩芽的颜色和形状。 【小题 1】要结合人物的经历,揭示社会现实,即唐末 “苛政猛于虎 ”的 社会现实。 语言表达 今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 “感动中国 ”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已走过了整整 10 年。 十年来, “感动中国 ”坚持鲜明的价值导向,彰显深切的人文关怀,给人以感动,给人以呼唤,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 十年来,郑培民、张荣锁、王选 阿里木,一位又一位、一群又一群平凡而值得敬仰的人走进了千千万万百姓的视野。 十年来,我们感动于一个个坚守正义

34、、扫恶打黑、诚实守信、孝悌仁爱、大爱无疆、勇攀高峰的人物。他们的事迹让民族精神熠熠生辉,让整个中国为之动容,让所有世人为之震撼。 然而,站在 2012年的料峭春寒中,我们 回首过去的十年,不禁在欣慰之余、感动之余,触动良深,感慨良多。面对倒地的老人、面对车轮下的小悦悦、面对辍学的孩子,面对 我们该怎么办?带着美好的愿景展望未来,道德向善的力量让我们怀揣着更多的憧憬、更多的期待:走过十年 “感动中国 ”之路,我们更要迈向 “行动中国 ”之路。 联系实际,就如何迈向 “行动中国 ”,谈谈你的构想。( 200字左右) 答案:示例一:一是突出正面的舆论导向,舆论应大力宣传正面的人和事,使正气成风,让好

35、人好报;二是建立健全配套措施,如何对好人好事、见义勇为的奖励与救助,道德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等等 ;三是突出 “行动 ”评价,对人的评价要不看豪言壮语,少看演讲文章,要专看行动,突出行动;四是从我做起,见诸行动, “感动中国 ”我们不能停留在 “感动 ”上,更重要的是行动,行动要从自己做起,行动才具有 “感动 ”的意义和价值。(多有度分点作答:每点3分,答 3点满分) 示例二:要从 “感动中国 ”迈向 “行动中国 ”,突出正面的舆论引导十分重要。前段时间负面报道过多,甚至以点概面,夸大其词,让社会布满了阴霾,在人们心中投下阴影,使行动者裹足不前,而正气难以升扬,正义难以伸张,道德难以彰显。其实

36、,我们的社会中处处都有好人在,时时都 有人在默默奉献,用行动给社会带来阳光、温暖和正义,但是由于缺少舆论的热情宣传,积极引导,因而难以形成风尚。因此从 “感动中国 ”迈向 “行动中国 ”,舆论要先行,要大力加强正面宣传,党政领导要充分肯定,知名人士要热情评论,这样,行动才会有榜样,有方向,有劲头,才能实现 “行动中国 ”。 默写 古诗文填空。( 5题限选 4题)( 8分) 【小题 1】杜甫旅夜书怀诗中描绘雄浑阔大境界的两句是 _,_。 【小题 2】酌酒以自宽, ,心非木石岂无感, 。(拟行路难) 【小题 3】举酒属客,诵明 月之诗, _。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_。( 苏轼赤壁赋 【小题 4】鹤

37、汀凫渚 _;桂殿兰宫, _。(王勃腾王阁序 ) 【小题 5】 _, _。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声声慢) 答案: 【小题 1】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小题 1】举杯断绝歌路难 吞声踯躅不敢言 【小题 1】歌窈窕之章 徘徊于斗牛之间 【小题 1】穷岛屿之萦回 即冈峦之体势 【小题 1】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作文 作文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50分) “扫把姐 ”真名叫张秀芳,是北京市一名普通的环卫工人。工作之余,乐观的 “扫把姐 ”钟情于自己手中的扫把,希望能扫出自己的新生活。每次干完活之后,“扫把姐 ”就会来一段 “扫把舞 ”。久而久之, “扫把姐 ”手中的扫把就像是被施了魔法,有了灵性。不曾想, “扫把姐 ”的炫舞英姿竟被人偷录下来放到了网上。超高的点击率让 “扫把姐 ”一夜之间成了网络红人; “扫把舞 ”也开始蹿红网络和电视。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