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河南省镇平一高高三年级下学期第四次周考语文试卷与答案.doc

上传人:Iclinic170 文档编号:316616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5.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河南省镇平一高高三年级下学期第四次周考语文试卷与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2届河南省镇平一高高三年级下学期第四次周考语文试卷与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2届河南省镇平一高高三年级下学期第四次周考语文试卷与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2届河南省镇平一高高三年级下学期第四次周考语文试卷与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2届河南省镇平一高高三年级下学期第四次周考语文试卷与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届河南省镇平一高高三年级下学期第四次周考语文试卷与答案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目前,校园里 “差生 ”观念之所以流行,是因为我们习惯了用一个标准 学习成绩评价所有的学生,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受到限制,导致野蛮区分孩子优劣的怪事 层见叠出 。 B构建高效语文课堂,就是要把死气沉沉的语文课,变成 栩栩如生 的 “活语文 ”,就是要把语文学习与火热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C目前,政府部门开始了又一轮运动式的突击检查治理 “地沟油 ”的行动。这种“围剿式 ”的集中整治,虽有 立竿见影 的效果,却难以走出 “一管就见效,一松就泛滥 ”的怪圈。 D “织围

2、脖 ”(即 “写微博 ”)是当前的时尚,如今互联网已迅速进入 “围脖时代 ”,不仅名人热衷于 “织围脖 ”,普通人也纷纷成为 “织男 ”“织女 ”, 乐此不疲 。 答案: B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龙在我国古代始终代表一种神性,又是九五之尊的象征, , , , , , ,以增加人民对于龙的敬畏之忱。 虽然龙舟竞渡的风俗习惯长江之南凡有河流处即通行 服装艺术上随便用龙是受禁止的 且逢年过节舞龙灯的习俗具有全 国性 每逢天旱,封建统治者就去庙中祈雨,把应付责任推到龙王身上 是广大人民娱乐节目之一 但另一方面,南方各地任何县城必有龙王庙 A B C D 答案

3、: B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 A学校要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减少学生作业量和考试次数。 B为了缓解河南省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和人口老龄化,河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增加了 “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的可以生育第二个子女 ”的规定。 C湖北省中山医院 33岁的护士肖芳连续三次口对口的人工呼吸,使一位呼吸骤停、心脏停搏的大妈 “起死回生 ”,被网友用手机视频在网上传播后,感动了全国众多的网民。 D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实现交会对接,标志着我国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实现了

4、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的重大跨越。 答案: D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9分,每小题 3分 ) 上世纪末,散文创作空前繁荣。其中最火爆、最活跃的散文形式呈两极化发展:一方面是思辨化、大型化,即所谓 “大散文 ”,如文化散文、思想随笔等;一方面呈情感化、软化、细化趋向,即所谓 “小散文 ”,特点是侧重表现都市生活的细微感受,关心世俗红尘中自身的瞬间体验。 “小散文 ”把散文的自由、随意和飘洒发挥到极致,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精深的生命探求,消解了文学的审美性,而呈现出一种所谓的 “散文的消费性格 ”:短短的篇幅,甜甜的语言,浅浅的哲学,淡淡的哀愁。也有人把它归纳成一种模式 温

5、馨感人的小故事,加上娓娓倾谈的小情调, 加上模糊不清的小感悟,给在快节奏、重功利、轻人情的现代生活中奔走的人们一种廉价的抚慰。同样属于这一类型的,还有所谓“明星写作 ”。它因作者本身的广告效应、读者的好奇心理和对于成名的期待与想象而拥有巨大的读者市场。不过,就整个发展趋势看, “小散文 ”也好, “明星写作 ”也好。轰动的热潮都不会维持很久。相反的,那些体现着浓重的人文精神,体现着审美意识与历史感,深入人的心灵境域,抵选人性深处的思想随笔和文化散文,倒是有着长久的文学生命力。它们或者采用平实、自然的话体风格,抒写达观智慧的人生经验,使人感受到冬天炉边闲话、 夏日豆棚啜茗的艺术氛围;或者表现为对

6、传统文化的审视与反思,流露着一种浓酽的文化乡愁;或以理性视角、平常心理和世俗语言表选终极性、彼岸性的话题。 文化散文的兴起,有其现实的、社会的根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面时全球化的浪潮,加上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影响,人的主体意识、探索意识、批判意识、超越意识大大增强,审美趣味发生变化,人们的文化观念、生活观念发生了重大变革,文学艺术的含义与功能随之也发生了转换。文学观念趋向多样与宽容,各种文学话语、理论话语逐步呈现出表现自我的自觉性,放弃以往散文创作过于直白的政治功 利目标,摆脱商业时代物质主义、金钱至上的价值取向对文学的扭曲,致力于新的表现领域与抒写方式,终于使散文以自由的心态、优雅的

7、格调、深刻的人生思考走近读者,从而实现了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的精神对接。 由于文学环境的宽松、心态的自由和生存方式的转换,作家也好,读者也好,存在着回归文学本体、张扬人文精神、重视生命体验,从而获得较高的美学品质的审美期待,这构成了今日散文繁荣兴盛的基础。 (节选自王充闾文学创作与生命体验 ) 【小题 1】下列关于 “小散文 ”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散文 ”具有情感化、软化、细化的趋向 ,其特点是侧重于表现都市生活的细微感受,关心世俗红尘中自身的瞬间体验。 B “小散文 ”虽然把散文的自由、随意和飘洒发挥到极致,但它同时也消解了精深的生命探求和文学的审美性。 C “小散文 ”的 “消费

8、性格 ”表现为短短的篇幅、甜甜的语言、浅浅的哲学、淡淡的哀愁,其共有模式是温馨感人的小故事,加娓娓倾谈的小情调,加模糊不清的小感悟。 D “小散文一能给现代生活中奔走的人们带来廉价的抚慰,但从整个发展趋势来看,它和 “明星写作 ”一样,所引起的轰动热潮不会维持太久。 【小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是 A尽管具有思辨化、大型化特点的 “大散文 ”是上世纪末最火爆、最活跃的散文形式之一,但它却不及 “小散文 ”和 “明星写作 ”那样能引起轰动的热潮。 B “明星写作 ”能拥有巨大的读者市场,既是因为作者本身的广告效应,又是因为它能满足读者的好奇心理和对于成名的期待与想象。 C

9、“大散文 ”选材多样,可以抒写达观智慧的人生经验,可以表现对传统文化的审视与反思,也可以以理性视角、平常心理和世俗语言表达终极性、彼岸性的话题。 D因文学环境的宽松、心态的自由和生存方式的转换,作家和读者中都存在着回归文学本体、张扬人文 精神、重视生命体验,从而获得较高的美学品质的审美期待。 【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思想随笔和文化散文之所以具有长久的文学生命力,是因为它们体现着浓重的人文精神,体现着审美意识与历史感,能深人人的心灵境域,抵达人性深处。 B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全球化的浪潮,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影响,人们审美趣味、文化观念、生活观念的变化等都对文

10、化散文的兴起产生了影响。 C以往的散文创作追求过于直白的政治功利目标,受到商业时代物质主义、金钱至上的价值取向的扭曲,而今日的散文创作已摆脱了这些影响。 D对新的表现领域与抒写方式的探索,使散文能以自由的心态、优雅的格调、深刻的人生思考走近读者,从而实现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的精神对接。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1】 A 【小题 1】 C 【小题 1】以偏概全,原文是 “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 ” 【小题 1】无中生有,说 “大散文 ”“不及 小散文 和 明星写作 那样能引起轰动的热潮 ”原文中无此信息 【小题 1】说法绝对,原文中 “逐步呈现出表现 自我的自觉性 ”意味着散文还没能完全摆脱

11、外在影响,达到彻底的自觉,所以说 “今日的散文创作已摆脱了这些影响 ”过于绝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5分 ) 历史的 “暗室 ”:周海婴早期摄影集 最近出版的历史的 “暗室 ”:周海婴早期摄影集呈现了意味丰富的画面意象。周海婴之子周令飞说,在父亲拍摄的两万余张照片中, 90%的画面都是有人物的。用艺术批评家朱其的话说,周海婴也拍摄了一些空镜头的景观。有些是非常冷僻的角落,比如音乐堂的门口一个人也没有,或者一个院子的边缘,或者一些水泥墩子叠在一起。他关注人们密集视线的盲区, 并且 “在大风景和大场景中,角落里通常会有一个人 ”。 作为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大半生都扮演着一个民族精神旗手之

12、子的角色,也因此在公众的眼中成为伟大父亲的影子。他似生活在一种家族荣誉的心理负重中。他曾说, “我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是与我父亲联系在一起的。 ”这固然是荣光的、炫目的、名垂青史的,但也是多么沉重的一件事。 周海婴出生于 1929年。鲁迅为之取名 “海婴 ”,意即 “上海出生的孩子 ”。 1936年鲁迅逝世时,周海婴 7岁,实际上对父亲没有什么深刻记忆。他大多数时候是从一个民族的宏大传说中认识父亲的。 他当然也得到了父爱。许 广平著的鲁迅回忆录中提到一个细节:在上海,他们家雇了一个善良纯朴的老女工,鲁迅要孩子叫她姆妈,不许直呼其名。每逢吃饭,她都来到鲁迅书房做清洁或者带小孩玩耍。 “有一次,她和海

13、婴在三楼阳台上一页页吹纸片,说是放鸢。孩子看到纸片上下飞舞,高兴极了。我们不看犹可,一看,却是鲁迅书架内的一本书被撕去大半本 因为她是文盲,不懂得鲁迅嗜书如命的脾气,只图博得小孩子欢喜 但鲁迅并没有责备。 ”周海婴自己也表示,他从父亲的遗物 如信件,那里面提到他 中感受到父亲对他的喜爱。 特殊的家庭背景,终使他待人处事如履薄冰。 他回忆在北大物理系读书时,同学们打桥牌,跳交谊舞。他出于好奇,偶尔走过去看,就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说 “鲁迅的儿子不好好读书,只知道打牌跳舞 ”。他一直被公众期待 “应该怎样怎样 ”,他的生活牢牢地 “被 人场 控制着 ”。他有时候会冷不丁自嘲 “我就是个道具 ”。或

14、者摄影本身是他心灵的梦游。其实他的公共角色背后有一个巨大的精神暗室。 周海婴说自己出生 100天便被父亲抱去照相馆照相。 “自儿时起我对照相并不陌生,甚至有莫名的新奇和亲切感。在镜头前我收敛调皮变成乖乖儿。我 10岁便拿起相机记录人生。 ”“1936年秋末,父亲过世。 母亲身体状况不好。一位姓蔡的阿姨建议母亲去杭州休养。蔡阿姨有一只黑色小型相机。很快,她看出我对相机的好奇,经不住我左缠右磨,允许我按了几次快门。这一年算是我摄影的开端。 ”此后 70年,周海婴热衷于是。 但他对这件自己热爱的事总是半信半疑。他一直没有自信将照片示于公众,也不能确认这是艺术。陈丹青说他 “斯文谦和,老牌的上海文人脾

15、气,随口说几句自贬的玩笑 ”,确是活画。 隐在摄影作品背后的他,却是活泼的、不受限制的、自由的,透着对上海市民阶层的广大的亲切感。在他的镜头里,可以看见上世纪 50年代上海殷实人家的私家车库、 坐在房顶上反叛的青春女孩、吹哨子的儿童、熟食小贩、修鞋修锁的匠人、街角游荡的乞丐以及 1949年上海私人诊所里打针的旗袍女孩。他的视野中,有新式婚礼、点心铺子,有商人、淑女、缝纫的邻人、游黄浦江的活力青年。 1950年以后,他所拍摄的画面基本与国家建设、社会风尚相关。如,抖空竹的人、举重的青年、里弄里肌肉结实的健美明星、街头的宣传标语等。他的人像摄影多风格沉郁。他透露了自己:机智而活泛的,敏锐的,对自己

16、多少有些犹疑和不确定,但在自谦中也有明确和肯定。 他拍摄的动因显然不只是技术原因,他对人的生命感觉很有反应。又 有谁的艺术动因是源于技术呢?如同文学、建筑与舞蹈一样,它们的好处全在于对生命状态的自觉。如果没有一个形而上的存在时刻观照,那些艺术堆积就是负担或者垃圾。 有人质疑这些照片的价值。我们狂奔的路上,那路边的树又有什么价值呢?对每一个疾驰在生命路途中的人来说,这个世界就是路边那些一晃而过的树。平庸的树会成为被速度拉直的横线条,好的树会留下印记。 (摘编自 2011年 11月 1日中国青年报) 【小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 A虽然鲁迅先生很爱儿子,但

17、他去世时儿子周海婴很小,所以周海婴对伟大父亲的记忆都是从父亲的遗物和一个民族的宏大传说中得来的。 B鲁迅先生有嗜书如命的脾气,但因为喜爱自己的儿子和对文盲女工的尊重,所以他对女工为了博得孩子的欢喜而和海婴在阳台上撕书玩未加责备。 C在周海婴拍摄的两万余张照片中, 90的画面都是有人物的,这表明他内心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理解。 D文章很少正面描写周海婴成年之后的生活,而主要是透过他的摄影集和别人对他的评价来表现他的性格特点,揭示他真实的内心世界。 E本文通过记述鲁 迅先生的儿子周海婴对父亲鲁迅的深情回忆和深切思念,以及他充满心理负重的沉重生活,交代了他刻苦学习摄影从而取得的突出成就。 【小题

18、 2】文章题目中的 “历史暗室 ”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分析。 (6分 ) 【小题 3】周海婴拍摄的照片有什么特点?他为什么如此喜欢摄影?请简要分析。 (6分 ) 【小题 4】从文章的标题和内容来看,全文重在写周海婴,而文章最后一段却在评价什么才是有价值的,你认为这样写有必要吗?请结合全文简述理由。( 8分) 答案: 【小题 1】答 D给 3分,答 B给 2分,答 A给 1分;答 C、 E不给分。 【小题 1】 指周海婴早期 摄影集,他用相机记录中国不同时期不同人物的生活; 指他被父亲的伟大形象遮蔽的大半生,他是公众眼中伟大父亲的影子,是被人场 “控制着 ”的道具,大半生都扮演着民族精神旗手之子的

19、公共角色; 指他鲜为人知的精神世界和真实自我。( 6分;答出一点给 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 1】问题一: 呈现了意味丰富的画面意象; 关注人们密集视线的盲区; 关注市民生活,多人像摄影; 风格沉郁。( 3分;答出一点给 1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问题二: 儿时起他就对照相有莫名的新奇和亲切感; 他关注市民生活,对人的生命感觉很有反应; 摄影本身 成了他心灵的梦游,他可以在摄影中表现真实的自我。( 3分;答出一点给 1分) 【小题 1】观点一:有必要。 画线部分用巧妙的比喻肯定了周海婴摄影集的价值,而摄影是周海婴真实自我得以表现的重要途径,写摄影集,就是在写周海婴。 含蓄地表达了对周海婴自

20、身价值的肯定,他大半生背负着家族荣誉的沉重负担,活在别人的期待和规定之中,但他也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价值,他终于借助自己的摄影透露了自己,这与标题 “走出历史暗室的周海婴 ”相吻合。 画线部分是对文章主旨的升华,人们只关注周海婴头上笼罩着的炫目的荣光,而忽视了他作为个人真实的 价值,而结尾告诉我们,不能用太过功利的眼光去看待一切, “好的树会留下印记 ”,美好的东西自有其价值。 观点二:没必要。 文章主要内容是写周海婴其人及其摄影集,但画线部分却撇开这些内容泛泛地讨论什么有价值什么没价值,游离于主要内容之外。 文章的标题是 “走出历史暗室的周海婴 ”,写其摄影集重在突出他走出精神暗室,表现真实

21、自我的艰难,而结尾的评价却更侧重于对其摄影作品的价值判断,偏离文章的主题。 前文的相关内容已经肯定了摄影对 于周海婴个人的价值,以及其作品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画线部分再用比喻不痛不痒地肯定他作品的 价值,显得画蛇添足。 ( 8分;观点明确 2分,理由答出一点给 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 1】 A.不够全面; C.“表明他内心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理解 ”理解不当; E.“深情回忆和深切思念 ”“刻苦学习摄影 ”等语不准确。 【小题 1】略 【小题 1】略 【小题 1】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5分 ) 山那边的景致 茨园 返乡的日子里,我常对着茨西山庄背后的犊牯山发呆。 三百多

22、年前,山那边并没有发生过什么天灾人祸,可我祖上却在三百多年前的某一个夜晚从山那边迁了过来。 “山那边不好么 ”我童年时不止一次这样问爷爷。爷爷却只是笑,什么也不说。于是,在我童年的思维里,就有了这样的推理:山那边是什么样子,我爷爷的爷爷也未曾跟我爷爷说过。 我祖上的坟都是在山那边的。听爷爷说,每有先人作古的时候。总是叮咛子孙把他的尸骨抬到山那边安葬。但不知是淡了祖籍的概念还是子孙们懒惰了,从我爷爷的爷爷那辈开始,坟就在庄边不远处的坡地里。 而令我已过了好奇的年龄,却对祖上为什么要迁徙依然好奇。 一个人若是不知道祖土为什么要抛家剐舍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是一种悲哀。起码我是这样认为的。 我曾经有

23、几次萌生了去山那边看 一看的念头,可与几个同龄的伙伴说了,却没有一个人愿意扣我结伴而去。 我是不惯于孤独的,于是也就终来成行。只是,我对山那边始终充满了好奇。 在我的视线里,一个笑意在嘴边、在眼角的老人赶着一群羊从山那边过来了。这群羊,十多只,一只比一只肥。 山庄与山之间,的确是放羊的好去处:有沟有坡。坡上草绿,沟中水清。 看到他,我就想从他嘴里知道些山那边的情况,于是就主动过去与他搭讪。 “喂,大爷,怎么称呼 ”我迎着他,笑问。 “随你叫好了。 ”老人连正眼看我一下也不,随口道。 我愣了一下,想不出该再说些什么才好,但又不愿放弃 了解山那边的机会,于是就一声不响地蹲在了他一边,拿眼嘌着他看。

24、老人的脸上布满了核桃壳似的皱纹,腰间挂个葫芦, 清漆漆的那种,油津津的,阳光下闪亮着微紫的光泽,很好看。 老人取下葫芦,拔下塞子, “辍绷艘豢凇 br“大爷,你喝的是酒吧? ”像是找到了话题,我又问。 “是吧。 ”老人说。 “怎么您脸一点儿也不红?恐怕是水吧? ”我故意这么说一句,希望能听他说一句多一些单字的话。 “是吧。 ”老人却仍是极简洁地答了句。 看得出老人是不怎么喜欢说话的,我也就不再顾忌什么,问: “大爷,山那边好么? ”“好。 ”老人说。 “怎么个好法 ? ”我问。 老人忽地扭脸看着我。眼睛里,分明是一种嘲笑我问得奇怪的眼神。 “就这么个好法。 ”老人挥手指了指四野,说。 我下意识

25、地四下望了望,也就不再说什么,只是默默地陪他蹲着,和他一起看他的羊 “咩咩 ”地叫着吃草,听他不时 “辍彼 暮 br天黑了,炊烟包裹的山庄里传来唤我回去吃饭的声音。我站起身,看了看仍蹲着的老人,说: “大爷,晚上住俺家吧。 ” “不麻烦了。 ”老人说一句,却没有丝毫感激我的意思。 “晚上你怎么住? ”我忍不住多了句嘴。 “羊怎么住,我怎么住。 ”老人指了指他那些勾头吃草的羊,津津有味地 “辍绷丝诤 br老人住在山庄东边的一个破窑里。住了三五日,我走的那一天,他也走了。 老人赶着他的羊,和我一起向背山的地方走了。 坐上车,当车轮轧过钢轨,把我从乡间往城市运的时候,我是那样的想家里的景致。 乍然间

26、,隔窗望见那牧羊老人仍在走,我忽然感觉到了一阵从没有过的凄凉。 这世上难道没有能够留住他的景致吗? 【小题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 A同龄的伙伴不愿与 “我 ”结伴去山那边看看,所以, “我 ”尽管对山 那边充满好奇,但终未前往一探究竟。 B山庄与山之间,有沟有坡,坡上草绿,沟中水清,富有生机,清新宁谧,洋溢着 “我 ”对故乡浓浓的喜爱之情。 C “我 ”主动与老人搭讪,他不正眼看 “我 ”,嘲笑 “我 ”问得奇怪,没有丝毫感激“我 ”的意思,折射出山里人与城里人之闻存在着无法逾越的心灵隔阂。 D标题中的 “山那边的景致 ”,既实指犊牯山那边的景致,又虚

27、指人们曾经有过的一种生活环境或生存状态。 E小说通过 “我 ”与 “老人 ”的对话,回答了 “我 ”对 “山那边的景致 ”的询问:山那边很平常,并不是什么好地方,不值得 “我 ”去探 寻。 【小题 2】小说一开始就写 “返乡的日子里,我常对着茨园山庄背后的犊牯山发呆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 【小题 3】小说中 “老人 ”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赏析。 (6分 ) 【小题 4】关于这篇小说的主题,有人认为是 “寻根 ”,有人认为是 “漂泊 ”,有人认为小说隐喻着不同人生态度的碰撞,你怎么看?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 (8分 ) 答案: 【小题 1】答 D给 3分,答 B给 2分

28、,答 A给 1分;答 C、 E不给分。 【小题 1】 设置悬念,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引出下文 “我 ”对祖上为什么要迁徙的好奇和探寻,为 “我 ”主动向牧羊 老人询问 “山那边的景致 ”作铺垫; 与结尾我远离家乡、重返城市相呼应,突出了我对故乡的依恋。( 6分;答出一点给 2分,意思对即可;如只简单罗列概念而无分析,最多给 3分) 【小题 1】 知足自乐:牧羊时笑意挂在嘴边、眼角,很享受地 “辍彼 暮苡葡械乜囱蚨 斑氵恪苯凶懦圆荨诓簧蒲蕴福骸拔摇敝鞫 胨 侍福 幕卮鹈看味技 蚪唷巯不镀 矗 嬗龆 玻翰欢锨悖 蛟趺醋。 驮趺醋 芟埠米匀唬壕醯昧衫 乃囊岸己芎谩 分;答出一点给 2分,其中概括和

29、各占 1分) 【小题 1】观点一:寻根。 先人作古的时候,总是叮咛子 孙把他的尸骨抬到山那边安葬,表现出对故土的依恋与回归。 文章标题是 “山那边的景致 ”,文章的主体部分 “我 ”与老人的对话也是重在写 “我 ”对山那边的景致的探寻。 “我 ”一直对祖上为什么迁徙感到好奇,想要追寻先人曾经有过的生活环境或生存状态。 “我 ”离乡进城之后,对故乡一直怀着依恋。 观点二:漂泊。 山那边并没有发生过什么天灾人祸,可我祖上却在三百多年前的某一个夜晚从山那边迁到了山这边,说明人常会久居思变,渴望离开故土,开拓新的生活空间。 牧羊老人不断迁徙,羊走到哪里,他就到哪里,漂泊就是他的生存方式。 “我 ”从农

30、 村走向城市也是一种漂泊。 先祖、牧羊老人、“我 ”都处在漂泊之中,这说明人的本性就是不安于现状,渴望追求新的 “景致 ”,漂泊实际上就是生存的常态。 观点三:隐喻着不同人生态度的碰撞。 我祖上和我对家族迁徙的态度不同,祖上迁居到新的地方之后,虽不忘故地,死后仍要回归故里,但他们并不打算追寻过去,而我却总有探寻家族过去的渴望。我的爷爷对此不理解,他对我的好奇笑而不答。 “我 ”从农村迁徙到城市后,依然思念眷恋故园;我站在新的地方,却不一定能感受到它 “景致 ”的美好,因此始终怀念旧地,我对城市与农村的态度始终是矛盾的。 牧羊老人与 “我 ”对迁徙的态度截然相反,他自足快乐,随遇而安。他不理解我

31、站在山这边却想到山那边一探究竟的好奇,我也不理解他永远走下去,不留恋任何美好景致的超然。 ( 8分;观点明确 2分,理由答出一点给 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小题 1】 A.“终未前往一探究竟 ”,还有我不惯孤独的原因; C.说 “折射出山里人与城里人之间存在着无法逾越的心灵隔阂 ”不当; E.对 “山那边很平常,并不是什么好地方 ”理解错误 【小题 1】略 【小题 1】略 【小题 1】略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19分 ) 孙长卿,字次公, 扬州人。以外祖朱巽任为秘书省校书郎。天禧中,巽守雍,命随所取浮图像入见。仁宗方权听天下事, 嘉其年少敏占对,欲留侍东宫,辞

32、以母疾 。诏迁官知楚州粮料院。郡仓积米五十万,陈腐不可食,主吏皆惧法,毋敢轻去,长卿为酌新旧均渫之,吏罪得免 通判河南府。秋,大雨,军营坏,或言某众将叛,洛中哗然。长卿驰谕之曰:“天雨败屋庐,未能葺,汝辈岂有欲叛意,得无有乘此动吾军者邪? ”推首恶一人诛之,留宿其所,众遂定。知和州,民诉人杀弟,长卿察所言无理,问其资,曰: “上等也。 ”“家几人? ”曰: “惟此弟尔。 ”曰: “然则汝杀弟也。 ”鞫之, 服,郡人神明之。 历江东淮南河北转运使、江浙荆淮发运使。岁漕米至八百万,或疑其多,长卿曰: “吾非欲事羡赢,以备饥岁尔。 ”议者谓楚水多风波,请开盱眙河,自淮趣高邮,长卿言: “地阻山回绕,

33、役大难就。 ”事下都水。调工数百万,卒以不可成,罢之。时又将弛茶禁而收其征,召长卿议,长卿曰: “本祖宗榷茶,盖将备二边之籴,且不出都内钱,公私以为便。今之所行,不足助边籴什一,国用耗矣。 ”乃条所不便十五事,不从。 改陕西都转运使。逾年,知庆州。 州据险高,患无水,盖尝疏引涧谷汲城中,未几复绝 。长卿凿百井,皆及泉。泥阳有罗川、马岭, 上构危栈,下临不测之渊,过者惴恐。长卿访得唐故道,辟为通涂。加集贤院学士、河东都转运使,拜龙图阁直学士、知定州。 熙宁元年,河北地大震,城郭仓庾皆颓,长卿尽力缮补。神宗知其能,转兵部侍郎,留再任。明年,卒,年六十六。 长卿无文学,而长于政事,为能臣。性洁廉,不

34、以一毫取诸人。定州当得园利八十万,悉归之公。既没,诏中使护其丧归葬。 (节选自宋史 列传第九十 )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仁宗方权 听 天下事听:听凭。 B 推 首恶一人诛之推:审问。 C自淮 趣 高邮趣:通向。 D时又将弛茶禁而收其 征 征:赋税。 【小题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孙长卿 “长于政事 ”的一组是 (3分 ) 任为秘书省校书郎 为酌新旧均渫之,吏罪得免 岁漕米至八百万 凿百井,皆及泉 城郭仓庾皆颓,长卿尽力缮补 定州当得因利八十万,悉归之公 A B C D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35、 A孙长卿善于处理突发事件。他担任河南府通判时,营房因秋雨被毁,有人造谣惑众城中哗然。为稳定军心,孙长卿赶去安抚士兵,斩杀首恶,并夜宿军营,终使众人心安。 B孙长卿断案如神。在他担任和州知州时,有人上诉说别人杀了他的弟弟,孙长卿察觉他所讲的不合情理,询问了他两个问题,就断定是他杀了弟弟。经审问,此人认了罪。 C孙长卿敢于直言。朝廷要开放茶禁,召其商议。孙长卿认为当初实行茶叶专卖,是为了西北边事购买军粮,而今开放茶禁所得不足补助购买军粮开支的十分之一,会使国用损耗,所以拒绝执行。 D孙长卿关心民生疾 苦。泥阳的罗川、马岭一带,山上有一条栈道,下临万丈深渊,路过的人惴惴恐惧。孙长卿寻访到一条唐朝时

36、的故道,将它开辟为一条通途。 【小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嘉其年少敏占对,欲留侍东官,辞以母疾。 (2)州据险高,患无水,尝疏引涧谷汲城中,未几复绝。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1】 D 【小题 1】 C 【小题 1】( 1)(仁宗)称赞孙长卿年少而对答敏捷,想留他在东宫侍奉自己,(但)孙长卿以母亲患病为由推辞了。 译出大意给 2分; “嘉 ”(称赞,欣赏)、 “敏 ”(敏捷,机敏)、 “辞以母疾 ”(介宾短语后置结构)三处,译对一处给 1分。 ( 2)庆州占据险峻之地,以无水为患,曾经从山谷中挖渠引水以供城中人取水,不久又断水了。 译出大意给 2分

37、; “患 ”( “以 为患 ”或 “苦于 ”)、 “汲 ”(打水,取水)、 “未几 ”(不久)三处,译对一处给 1分。 注意: 1关键词与 “大意 ”不重复扣分; 2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 【小题 1】听:治理。 【小题 1】 是说孙长卿因 “外祖朱巽 ”的关系任该职,不能表明其 “长于政事 ”; 是说孙长卿 “性洁廉 ” 【小题 1】非是孙长卿 拒绝执行开放茶禁,而是朝廷不听孙长卿的建议 【小题 1】文言文参考译文 孙长卿,字次公,扬州人。因为外祖父朱巽的缘故,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天禧年间,朱巽驻守雍州,让孙长卿随同运取佛像入见皇帝。(这时)宋仁宗正代(真宗)治理天下事务,称赞孙长卿年少而

38、对答敏捷,想留他在东宫侍奉自己,(但)孙长卿以母亲患病为由推辞了。皇帝下诏升迁孙长卿掌管楚州粮料院。州中仓库积存大米五十万(石),有的年久腐烂已不能食用,主管官吏都怕犯法,没人敢轻易出仓粮食。孙长卿斟酌粮食的新旧,将好米筛选留下,又将陈米用清水淘去泥污,那些官吏才得以免于被治罪。 孙长卿担任河南府通判。秋天,下大雨,军营房屋被毁坏。 有人说某些士兵要叛乱,洛阳城中一片哗然。孙长卿赶去晓谕他们说: “下雨毁坏了房屋,还未能修葺,你们怎么有想叛变的意思,恐怕是有人想趁机动摇我们的军心吧? ”(孙长卿)审问出一个首恶分子杀了,并且当夜留宿在军营中,众人的心才安定下来。孙长卿担任和州知州。有人上诉说别

39、人杀了他弟弟,孙长卿考察他所讲的不合情理,询问他的家产情况,他回答说: “是上等。 ”又问: “家中几个人? ”回答说: “只有这个弟弟而已。 ”孙长卿说: “那么是你杀了弟弟。 ”审问这个人,服了罪,郡中的人把孙长卿视若神明。 孙长卿历任江东淮南河北转运使、江浙荆淮 发运使。一年漕运到京的米达八百万(石),有人质疑运的米太多,孙长卿答道: “我不是想要有盈余,而是用来预防荒年。 ”议论的人认为楚水多风浪,请求开通盱眙河,从淮河通到高邮。孙长卿说: “地势有山为阻曲折回绕,工役大难于成功。 ”事情交付都水官,调动民工几百万,终于不能完成,就作罢了。当时又要开放茶叶买卖而收其赋税,召孙长卿商议,

40、孙长卿说: “本来祖宗实行茶叶专卖,是为了充作西北二边境购买军粮之用,而且不出京城的钱,公家私人都认为便利。现在实行的措施,不足补助边境购买军粮开支的十分之一,而国家的财用被损耗了。 ”于是逐条 陈奏不便的理由十五件事,朝廷不听。 孙长卿改任陕西都转运使。过了一年,任庆州知州。庆州占据险峻之地,以无水为患,曾经从山谷中挖渠引水以供城中人取用,不久又断水了。孙长卿开凿了一百口井,都找到了泉水。泥阳有罗川、马岭等地,山上构筑有危险的栈道,下临万丈深渊,路过的人惴惴恐惧。孙长卿寻访到唐朝时故道,开辟为通途。改任定州知州。 熙宁元年,河北发生大地震,城墙和粮仓都倒塌了,孙长卿尽力修缮补筑。宋神宗知道他

41、的才能,转任他为兵部侍郎。第二年,去世,享年六十六岁。 孙长卿没有文学才能,但擅长政事,是能干的官员。孙长卿 性情廉洁,从不取别人一毫财利。孙长卿任定州知州时应得园林之利八十万,他悉数归公。孙长卿死后,皇帝下诏派人护送他的灵柩归葬原籍。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11分 ) 归朝欢 (宋 )柳永 别岸扁舟三两只。葭苇萧萧风淅淅。沙汀宿雁破烟飞,溪桥残月和霜白。渐渐分曙色。路遥山远多行役。往来人,只轮 双桨,尽是利名客。 一望乡关烟水隔。转觉归心生羽翼。愁云恨雨两牵萦,新春残腊相催逼。岁华都瞬息。浪萍风梗 诚何益。归去采,玉楼深处,有个人相忆。 注 只轮:代指车。 梗:草本植物的

42、枝茎。 【小题 1】这首词 上阕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词意简要赏析。 (5分 ) 【小题 2】词的下阕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 (6分 ) 答案: 【小题 1】交代了早行的典型环境,渲染一种荒寒的氛围;暗示行旅的艰辛;烘托旅人黯淡的心情和对羁旅行役的厌倦之情。风声淅淅,白霜满地,说明时值冬初,天气寒冷;宿雁惊起,残月当空,天刚破晓,旅人就踏着白霜上路了,突出了早行之早;萧索清冷的晨景,更衬托出词人行旅的艰辛,心境的悲凉。(5分;总说 3分,答出一点给 1分;赏析 2分,能结合意象、意境分析任意两点即可 ) 【小题 1】 “转觉归心生羽 翼 ”写词人恨不能立刻插翅飞回故乡

43、,突出了归乡之情的迫切;而愁如云恨如雨,则突出了词人乡愁的浓重。 “新春残腊相催逼 ”写出了时序代谢,日月相催,与 “岁华都瞬息 ”一起表现出了词人年光逼人、年华易逝的伤感。 “浪萍风梗诚何益 ”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自己命如 “浪萍风梗 ”,浪迹无定之苦和对羁旅生活的厌倦。最后几句写出了自己归乡的渴望和对爱人的思念。( 6分;思乡、年华易逝、厌倦漂泊、思亲四点之中,答出任意三点并结合词句分析即可) 语言表达 请用简洁的文字对下面的新闻事件进行点评。要求:观点鲜明,言之成理,不超过 100字。 (5分 ) 郑州惠济区菜农韩洪刚承包的 60亩萝卜日前喜获丰收,然而由于销路不好,收购价每斤只有四五分

44、钱,他决定免费赠送给市民食用。此事被媒体报道后,短短几炙韩洪刚 60亩地里的 20万公斤萝卜都有了着落,但与此同时,由于部分市民的不文明采摘行为,其他蔬菜却遭了秧:韩洪刚套种在萝卜地里的的 70多亩红薯,被偷挖走了三四万斤,地边上种的两亩菠菜,也被拔得只剩下三分之一。这让他损失惨重。一些刚得到消息但一无所获的市民还发出了抱怨:报纸登了,拿着报纸来,但是这儿什么都没有,糊弄老百姓,他是一种炒作。对此,韩洪刚既伤心又委屈。 答案:参考观点: 市民素质低下; 韩红刚组织不力; 菜贱伤农; 盲从导致集体道德失范等。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也可。 示例 这则新闻事件折射出了部分市民素质的低下。拔免费赠送的

45、萝卜无可指责,但在享受别人给予的好处的同时,顺手牵羊,偷挖别人的红薯,偷拔别人的蔬菜,就是一种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这件事不仅暴露出一部分市民贪多务得、见了便宜就占的自私心理,也提醒我们,提升国民素质任重而道远。 厚重河南有许多文化符号常常引发我们的联想。请从下列词语中选择一个作话题 仿照示例写一句话。要求句式一致,修辞手法相同。( 6分) 龙门石窟 殷墟甲骨 少林武术 北宋清园 诸葛草庐 汉画馆 示例:汴梁菊花,你是姹紫嫣红的邀请信函,用灿烂的笑容书写诚意,邀四海宾朋到古都游玩。 答案:龙门石窟,你是缩龙成寸的佛家名片,以美妙的石雕显示身份,引八方游客往河洛观览。阴虚甲骨,你是浩如烟海的文化档

46、案,用奇异的语言记录历史,将远古文明向世人呈现。北宋清园,你是色彩斑斓的仿古画卷,以喧闹的市井描绘汴京,让千万游子来梦回千年。 默写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 【小题 1】寄蜉蝣于天地, 。 ,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 ) 【小题 2】 ,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小题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 (范仲淹岳阳楼记 ) 答案: 【小题 1】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 【小题 1】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小题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6分;每句 1分,有错别字该句不得分)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 (60分 ) 一老僧见一只蝎子在水流中挣扎,迅速将其捞起,怎奈,被蝎子刺伤。次日,这位老憎又遇一只蝎子在水流中挣扎,不假思索,叉迅 速将蝎子捞起,又被刺伤。路人不解,问:天师为何不吸取教训 如此毒蝎,由它去吧 !老僧曰:蝎蜇人乃天性,不蜇人,失其性,非蝎也;佛救苍生于水火亦乃天性。不施救,失其性,非佛也 !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参照 2011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