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人教新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dealItalian200 文档编号:316797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4.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年人教新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2年人教新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2年人教新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2年人教新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2年人教新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年人教新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散文 钞 ( cho) 一 椽 ( chun) 嘶 ( s)叫 耗 ( ho)子 B潭 柘 ( zh)寺 落 蕊 ( ru) 橄 榄 ( ln) 落 寞 ( m) C普 陀 ( tu)山 房 檩 ( ln) 陪 衬 ( chn) 夹 袄 ( o) D 廿 ( nin)四桥 着 ( zhu)衣 混 沌 ( dn) 椭 ( tu)圆 答案: A 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

2、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排比 对偶 比喻) B(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排比 对比 比喻) C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排比 对比) D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比喻 对比 拟人) 答案: B 下列句子不是单句的一项是 ( ) A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B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C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 D有些评

3、论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有很浓厚的颓废色彩。 答案: A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 “秋 ”,这故都的秋味。 B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C “唉,天可真凉了 ” (这 “了 ”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D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 答案: C 下列句子中划线虚词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 A我 虽则 外国的诗文念得不多, 也 不想开出帐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 B 若 你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 或 各国的诗文的

4、选集来, 总 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 C南国之秋, 当然 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 可是 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D秋天, 无论 在什么地方的秋天, 总 是好的; 可是 啊,北国的秋, 却 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答案: B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一阵 雨过,云渐渐地 卷 向西 去 ,天又晴了,太阳又露 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 咬 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

5、叹着 互答着的说: “唉,天可真凉了 ”“ 可不是吗?一 层 秋雨一层凉啦! ”北京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答案: A 下列句中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 A秋之于人,何偿有国别,更何偿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B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 C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三分之一的零头。 D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答案: A 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 “秋士 ”(

6、古时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的深了。 B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 不能自已 (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的深情。 C可是这秋的 深味 (很浓烈的味道),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D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 赏玩 (欣赏玩味景物)不到十足。 答案: C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7、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 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

8、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 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小题 1】第一节里, “感到十分的秋意 ”的 “十分 ”的意思是 ( ) A副词,很。 B形容程度深。 C意思即 “十二分 ”。 D程度副词,非常,极其。 【小题 2】对这三节描写的景物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

9、院落秋花 北国槐树 秋蝉残声 B院落秋色 槐树落蕊 秋蝉残声 C院落秋花 北国槐树 北国秋蝉 D院落秋色 槐树落蕊 北国秋蝉 【小题 3】联想一般分为四种:相似联想,相关联想,相反联想,因果联想。下列各句联想类型和其他不同类的一项是 ( ) A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B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字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 C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D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 月,潭柘寺的钟声。 【小题 4】作者

10、认为牵牛花的色彩 “以蓝色或白色者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对之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充分说明作者对色彩的研究也颇有造诣,也反映了作者对颜色的看法。 B这与文眼一致,从视觉效果上突出了北国秋的 “清、静、悲凉 ”,恰当地传达了作者的情感。 C四种颜色里,确确实实是蓝、白色最好,不浓不淡,不妖不艳,恰倒好处。 D作者仅仅是为了表达一家之言,未必可信,实际上,淡红色的牵牛花还是蛮不错的。 【小题 5】选文中,两次写到声音:一是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一是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 ”。对这样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两种声音的描写,巧妙地告诉读者,北国的秋天有 “清、静

11、、悲凉 ”的一面,也有生机勃勃的一面。 B两种声音的描写,其实没有什么可探究的,就是写实而已,这两种声音那时那地确实有。 C两种声音的描写,很好地写出了北国秋天景色的多样性,不然,就显得单调而乏味。 D两种声音的描写,以声写静,更能让读者感受到了北国秋天的 “清、静、悲凉 ”。 【小题 6】对三节文字 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这三节文字里,作者从不同的侧面向我们展示了北国的秋景,表达了作者对北国秋天的热爱之情。 B三节文字,一一对应地表现了北国秋天的 “清 ”“静 ”“悲凉 ”,虽然各自互有渗透,但还是各有侧重的。 C在写北国之秋的时候,作者时不时地提及南方的秋天,每一节都将故都之秋

12、和南国之秋进行对比,更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故都秋的喜爱。 D三节文字,每一节都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使得行文活泼不呆板。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1】 B 【小题 1】 D 【小题 1】 B 【小题 1】 D 【小题 1】 A 【小题 1】本题考查多义词语的语境义。语境义大致有如下三种情况:一、多义。因为词虽然有多个意义,但在具体语境中,由于受到语境的制约,它的意义则是单一而确定的。 二、特殊含义。词的特殊含义是指词在具体语境中改变了原来的意义,具有了新的临时意义,有些词的感情色彩也发生了变化。三、隐含义。隐含义是指词隐藏于字里行间的意义,即弦外之音,

13、言外之意。 本题中 “十分 ”根据句意,应该是 “深 ”“浓 ”的意思。 【小题 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能力。从选文看,第一节中 “你也 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 “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这些句子都可以看出这节文字主要写的是色彩,文章写的是秋天,所以,应该是写秋色;其他两节文字,在每一节的开头都很清楚的表示了描写的对象,槐树、落蕊、秋蝉、残声。 【小题 1】本题易于解答, A、 B、 C均

14、为相似联想。 D为相关联想 【小题 1】文无一处随笔,作者这样写的 目的是为了文章主题的需要,根据整篇文章的情感倾向和内容,写花色这一笔,主要是从色彩方面突出北国之秋的“清、静、凉 ”(文章中有明显的交代),这里有一个美术方面的理解,即白色和蓝色是什么色系的问题。显然白色和蓝色都是冷色系,作者的这中感悟能力当然与他突出的美术功底有关,但是文章却不是为了表现作者的美术造诣。文章选择这样写正是为了用这两种色彩突出北国之秋的 “凉、冷静 ”,故选择 B 【小题 1】这道题目是一道常规考题,大致上同学只要在平时的阅读理解中注意积累,就不难理解写声音的作用,在基调偏于欢快的文章中,声音可能是突出生机,增

15、加欢快气氛的重要环境氛围;而在格调偏于宁静、悲哀、伤感的文章中(也包括诗词),声音是作用大抵是 “以动衬静 ”。这里特别指出,在小说中,有时候声音也用来暗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故选择 D 【小题 1】按照选文先后, B项中分析是错误的,三节文字分别表现北国之秋的 “清、悲凉、静 ”; C项:每一节都对比,错,开头和结尾处用了对比,表达的是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D项:每一节都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方法,错,从全文看,文章综合使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方法。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问题。 闲 读 梧 桐 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处,整

16、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 “伟丈夫 ”,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 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扣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

17、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 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到它眼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浮想联翩, 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 “心有戚戚 ”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

18、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惦念的 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日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树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其何,坠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 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寂寞。不是慨叹韶华流

19、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如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 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起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里的人们。 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扣击着耳鼓。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阕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 【小题 1】从上文看,我们可以看出梧桐的外形特征是:(不超过 10个字) ;内在精神特征是: 【小题 2】第三段中,作者看到风

20、中的梧桐想起了外祖父,并感到两者之间 “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 ”。这种契合表现 在哪几个方面?他们的不同又表现在什么地方? 【小题 3】最后一段中,写每一片叶子似乎在为红衣女孩的 “青春的步履伴奏 ”,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小题 4】怎样理解文章最后 “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 ”这句话? 【小题 5】下列对文选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 A梧桐不为时光的流逝感到落寞,也不为风暴夺走了它茂密的叶子而自责伤感;它只是感到寂寞。 B母亲的来信,在文中不仅起了引出下文的过渡作用,而且表现了母爱的细腻,增加了主题的厚度。 C作者写夜风中的梧桐,运用了拟人和比喻 的修辞手法,形象地传达出

21、了梧桐与风暴抗争的坚忍与深沉。 D文章通过从梧桐到外祖父的联想,深情地赞颂了外祖父从容豁达、淡泊名利、忠心报效祖国的光辉一生。 E、本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对梧桐由外到内的解读 ,表达了作者独到的人生感悟。 答案: 【小题 1】高大挺拔,枝繁叶茂 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花开花落之从容淡泊之大度。 【小题 1】契合:历经风吹雨打;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不同:梧桐有顺从糊涂的一面;外祖父缺少从容淡泊的大度。 【小题 1】新生命充满活力 ;前辈对后辈的拖举、希冀和祝福。 【小题 1】对未来充满希望,正义必胜,人们会公正对待历史和生活。 【小题 1】

22、答案:为 C E。 【小题 1】本题考查学生提取、高考信息的能力,答案:信息主要集中在文中第二节: “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 “伟丈夫 ”,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 ”因为有字数的要求,所以,我们要加以概括。从分号可以推断,主要有两个特点,这样确定为挺拔高大、枝叶繁茂。第二问实际上是一类题目,这类题目的信息提取方法很容易,就是找文章中抒情、议论的文字,因为这些文字里一定有作者对事物深层特质的分析和感悟,或者说,正是作者借物抒情或者托物言志的内涵所在。所以,我们在文 章的第六节找到答案: “我读懂了梧桐的寂寞。不是

23、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如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 ” 【小题 1】外祖父与梧桐的契合点在文章的第三节有明显的文字表述: “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而两者之间的不同,从前文看,外祖父是自杀而死,这一点与梧桐的 “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 种从容淡泊的大度! ”是有着差距的,而梧桐树的 “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 ”又和外祖父身上那种刚正不阿、不

24、同流合污的气质有着一定的区别。 【小题 1】文章最后一节是文章的升华之笔,红衣少女是活力、希望的象征,而树叶的飞舞实是前辈、老者对后辈的托举、期待。注意 “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 ”这句话,实际里面也隐含了前辈用无形的力量承载后辈的前行脚步的意思。 【小题 1】这是一道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题目。 “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 ”这个句子有两个具有深刻内涵的点:阳光、昨天的旧书。我们稍微推敲一下,阳光象征着光明、公正,旧书则象征着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整理一下我们就能理解作者的意思: 对未来充满希望,正义必胜,人们会公正对待历史和生活。 【小题 1】 A项,原文 “寂寞 ”有 “不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 ”; B项,没有 “母爱的细腻 ”; D项,没有赞颂 “从容豁达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