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福建省安溪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eventdump275 文档编号:317238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7.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2014学年福建省安溪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3-2014学年福建省安溪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3-2014学年福建省安溪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3-2014学年福建省安溪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3-2014学年福建省安溪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2014学年福建省安溪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项对红楼梦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A只听山坡那边有呜咽之声,一行数落着,哭得好不伤感。宝玉心下想道:“这不知是那房的丫头,受了委曲,跑到这个地方来哭。 ” 黛玉由落花想到自己凄苦的命运,口吟葬花词,令人想到一个高洁多情而又孤独绝望的闺中少女形象。宝玉听了,不觉为之痴倒。 B刘姥姥又惊又喜,迈步出来,忽见有一副最精致的床帐。他此时又带了七八分醉,又走乏了,便一屁股坐在床上,只说歇歇,不承望身不由己,前仰后合的,朦胧着双眼,一歪身就睡熟在床上。 刘姥姥因为喝多了酒,吃了油

2、腻食物,大泻一阵后,晕乎乎地走到宝玉的卧房,看到精美的床帐,便歪身睡倒,酒气臭气熏了一屋。幸亏袭人发现,及时收拾妥当,才没被宝玉知道。 C听了宝玉这番话,心中虽然有万句言语,只是不能说得,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说道: “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 宝玉挨打,被抬回怡红院。宝玉恍惚听到悲泣之声,看是宝钗,又心疼她暑天跑来 看他。而宝钗万般言语无从说出,只一句 “你可从此都改了罢 ”,表达了无限感情。 D话说宁国府中都总管来升闻得里面委请了凤姐 ,因传齐同事人等说道 :“如今请了西府里琏二奶奶管理内事 ,倘或他来支取东西 ,或是说话 ,我们须要比往日小心些。每日大家早来晚散 ,宁可辛苦这一个月 ,过后再歇

3、着 ,不要把老脸丢了。那是个有名的烈货 ,脸酸心硬 ,一时恼了 ,不认人的。 ”众人都道 :“有理。 ”又有一个笑道 :“论理 ,我们里面也须得他来整治整治 ,都忒不像了。 ” 凤姐答应来宁府协助办理丧事,心中早就清楚宁府管理不善的病症,因此来到宁府便因人治事 ,因事治人,对症下药。众家人奴仆无不小心谨慎,认真办事,对凤姐也无不怨声载道。 黛玉只作不闻,回手又把那诗稿拿起来,瞧了瞧又撂下了。紫娟怕他也要烧,连忙将身倚住黛玉,腾出手来拿时,黛玉又早拾起,撂在火上。 这段文字选了第九十七回,说的是林黛玉焚稿断痴情。黛玉命紫鹃找出旧日题诗的绢子,撕扯不动,就撂在火盆上烧了。紫鹃悲愤交加,却见不到贾母

4、、宝玉等人的踪影。 答案:、。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在记忆中搜索关于名著的情节,然后仔细阅读个选项表述,确定其有无错误。题中,项哭泣的是黛玉。项 “对凤姐也无不怨 声载道 ”误,荣宁二府的种种事务被凤姐治理得井井有条,赢得上下的一致赞赏。 考点:识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叙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能力层级为 A。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后面问题。 老水车旁的风景 梁晓声 其实,那水车一点儿都不老。 它是一处旅游地最显眼的标志。旅游地原本是一个村子,两年前,这地方被房地产开发商发现并相中。于是在盖别墅和豪宅的同时,捎带着将这里开发成了旅游景点,使之成了小型的周庄。在双休日或节假日,城里人

5、络绎不绝地驾车来到这里,吃喝玩乐,纵情欢娱。村里人终日里耳濡目染,思想迅速地商业化着。 城里人成群结队地来到的时候,必会看到,在那水车旁有一老妪和一少女。老妪七十有几,少女才十六七岁,都穿着清朝的衣裳。老妪形容枯瘦憔悴;少女人面桃花、目如秋水,顾盼之际, “道是无晴却有晴 ”。老妪纺线,少女刺绣,成为水车的陪衬,景观中的风景。她们是景区雇来在那儿给观光客们看的,若有观光客与她们照相,或可得些小费。老妪是村里的一位孤寡老人,在村里有一间半祖宅。村子受益于旅游业,有了些公款,每月亦给她 50元。少女是从外地流落到这儿的。她的家在哪里,家境如何,身世怎样,没人知道。 只有老妪觉得她是个好女孩儿。她们

6、 成为 “同事 ”几天以后,老妪曾问过少女住在哪儿,少女说住在一家饭店的危房里,每天五元钱,晚上还得帮着干两个多小时的活。饭店里面有老鼠,她最怕老鼠。 “就是每月 150元,也花去了我半个月的工资,还得看主人两口子的眼色 ” 少女说得泪汪汪的。 “闺女,住我家吧。我那儿就我一个人,我也喜欢有你这么个伴儿,不会给你气受。 ”于是,少女作为老妪所希望的一个伴儿,住到了老妪家里。 少女脸上的笑容多了,老妪脸上的皱纹少了。熟悉她那张老面孔的人,发现她脸上几条最深的褶子变浅了,有要舒展开来的迹象了。她脑后的抓髻也好看了,不像以前 那么歪歪扭扭的了。她的指甲不再长而不剪。指甲缝也不再黑黢黢的了。她那身 “

7、行头 ”显然洗得勤了。她的好心情让她的小费也多起来了。 有好心人提醒她: “你让那小人精住你那儿去了?千万防着点儿,万一你那点钱被她偷了,临走连件寿衣都穿不上 ” 老妪不爱听那样的话,她爱听少女的话。 少女常对她说: “奶奶,尽量想高兴的事儿,那样您准能活一百多岁。 ” 经历了许多年孑然一身,形影相吊的孤寡生活以后,忽然有了一个朝夕相处的女伴儿,老妪返老还童了似的。 然而有一天老妪忽然失明,接着咯血了。村里不得不派人把她送到县医院,一诊断是癌 症,早扩散了。那么老的人了,也只有回家挨着。 村里的负责人就对少女说: “她都这样了,你搬走吧,爱住哪儿往哪儿去吧。 ” 少女哭着说: “我不搬走。奶奶

8、对我好,我也要服侍服侍她 ” 非亲非故,来历不明,还口口声声 “奶奶,奶奶 ”叫得挺亲,就是不搬走,图什么呢?村里的负责人想到了老妪的一间半祖屋。 于是,在老妪精神状态稍好的某日,村里的负责人带着一男一女来到了老妪家里,他介绍那男的是县公证处的,女的是位律师。他开门见山地对老妪说,她应该在临死前作出决定,将一间半的祖屋留给村里。那屋子是可以改装成门面房的,稍加改装以 后,或卖或租,钱数都很可观。老妪说: “行啊! ”村里的负责人又说: “那你就在这张纸上按个手印吧 !” 老妪不高兴了: “我觉得,我一时死不了。 ”村里的负责人急了: “所以趁你还明白,才让你按手印嘛! ”老妪就不理他们三个男女

9、,把身子一转,背朝他们了 村里的负责人没主意了,找来另外几个有主意的人商议,他们都认为老妪完全有可能被那个外省的小人精蛊惑了,把一间半祖屋 “赠送 ”给那小妖精了 于是全村男女老少同仇敌忾起来。没人愿意去照顾那糊涂的老妪了,少女就连她那份儿工作也不能干了 十几天后,老妪走了。老妪攒下的钱不 够发送自己,少女为她买了一件寿衣。 又没了几天,那少女也消失了,没跟村里任何人告别,也没留下封信 (选自东南西北,因原文较长,有删减) 【小题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 分) A老妪最初 “形容枯瘦憔悴 ”,在收留少女后, “她脑后的抓髻也好看了,不像以前那么歪歪扭扭的了

10、。她的指甲不再长而不剪。指甲缝也不再黑黢黢的了。 ”老妪的变化,显然是源于少女的照顾。作品通过人物外貌的变化,表现人物生活状况的变化。 B村里人对少女的称谓,前后也出现变化,先是 “小人精 ”,这是他们认为少女住到老妪的家里是为了老妪的钱,认为她精明;后是称她为 “小妖精 ”,这是村里人认为老妪经她的蛊惑。作者把村里人对少女的敌意融于称呼的变化之中,真是匠心独运。 C作品最后安排少女为老妪买一套寿衣的情节,既回应了上文村里人说的 “临走连件寿衣都穿不上 ”的无端猜测,同时也表现了少女的心灵之美,少女真正把老妪当作自己的奶奶,尽了孝心。 D梁晓声的作品始终关注人物心灵,展现内心世界,主张回归正义

11、、质朴、知足的美好人生,以及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这也 是梁氏作品的价值与灵魂。本文以老妪和少女随缘结成情谊、并给彼此带来幸福与安慰的故事,正延续了作者一贯的创作理念。 关注人的心灵,重新唤起真善美,梁晓声曾说,他的作品就是要把自己心中最温馨的那部分写出来献给读者。老妪忍受村里人的闲言碎语坦然接受少女,少女对老妪的照顾,以及村里 “好心人 ”的提醒,都是人物内心美的体现。 【小题 2】从全文看,文章写村里人对老妪接纳少女这一行为的种种反应,有什么用意?请说说你的理解。( 3分) 【小题 3】文章的标题是 “老水车旁的风景 ”,含义深刻,可以唤起读者更深层次、更丰富意韵的 思索,但对标题的理解是本

12、文的一大难点。有人说,主要的难点有两重,第一重是对 “老 ”的理解;第二重是对 “风景 ”的理解。你是否赞同,并谈谈你对本文标题的理解。( 6分) 答案:【小题 1】、 【小题 2】 表明对村里人种种行为的不满和批判。 衬托出老妪和少女的善良和仁爱。 折射出在商业化大潮的影响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扭曲。呼吁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理解和关爱,呼唤抛开了金钱和利益的最纯真的感情的回归。(答对一点得一分) 【小题 3】赞同。( 1分,只表示赞同与否,没有分析不得分)水车并不老,( 1分)说其 “老 ”,是因为水车见 证了老妪和少女之间纯真的感情,这种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源远流长,是古老的,也是

13、永恒的。( 1分) “风景 ”既是指自然风景之美,更是指老妪与少女的人文风景之美。( 1分)老妪和少女用自己的善良与关爱,谱写了一曲信任、理解和关爱的高歌,彰显了心灵的纯净和人性的光辉,成为老水车旁最美的风景。( 2分) (意思对即可。其他理解,言之成理亦可。) 【小题 1】 试题: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其中,项错误在于,作品通过人物外貌的变化,不仅表现人物生活状况的变化,更突出表现了精神世界 的变化。项错误在于, “好心人 ”的提醒,表现的是商业大潮对村里人的人情美、人性美的扭曲与摧毁。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14、 C。 【小题 2】 试题:这是一道考查鉴赏作品艺术魅力的题目。答题时要结合对作品中形象的塑造进行分析。作品中,村里人对老妪接纳少女的反应,主要集中在:( 1)村里没人愿意了解少女的家境和身世;( 2)老妪被诊断出癌症后,村里人让少女搬走;( 3)村里人以为少女是贪图老妪的家产;( 4)村里人以为老妪是受少女 “蛊惑 ”,把破房子赠给了少女,因而没人愿照顾老妪,使 少女失去了工作。根据作者对作品中人物的态度分析,可知作者写村里人的上述反应,是为了表明对村里人种种行为的不满和批判,衬托出老妪和少女的善良和仁爱,折射出在商业化大潮的影响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扭曲,并呼吁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理解和关爱,

15、呼唤抛开了金钱和利益的最纯真的感情的回归。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3】 试题:回答本题,要注意题目中的提示:需要回答的有两方面,一是对标题的理解,一是对 “难点 ”认识的理解。应该说,答题以采取 “赞同 ”立场为佳。首先说 “老 ”字。从文本中可知,其实水车并不老,说其 “老 ”,是因为水车见证了老妪和少女之间纯真的感情,这种感情是古老的,也是永恒的。其次说 “风景 ”,这 “风景 ”,既指自然风景,更指人文风景。老妪和少女用自己的善良与关爱,谱写了一曲信任、理解和关爱的高歌,彰显了心灵的纯净和人性的光辉,因此说这是老水车旁

16、最美的风景。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 F。 文言文阅读 阅读项羽之死选段,完成后面问题。(每题 2分,共 8分)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 “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 者 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

17、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 “左 ”。 左 ,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 自度不得脱。谓其 骑 曰: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 卒 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 “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 期 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 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

18、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 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 “何如? ”骑皆伏曰: “如大王言。 ” 【小题 1】下列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小题 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小题 3】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类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直夜溃围 南 出 B田父绐曰 “左 ”, 左 ,乃陷大泽中 C于是项王乃欲 东 渡乌江 D项王则 夜 起 【小题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江东虽小, 地方 千里 B令四面骑驰下,期 山东 为三处 C项王

19、泣数行下, 左右 皆泣 D未尝 败北 ,遂霸有天下 答案:【小题 1】 【小题 2】 【小题 3】 【小题 4】 【小题 1】 试题:此题考查文言实词。解答此题,应先将各选项中句子意思翻译正确,然后再比较。题中,项的 “属 ”分别为 “跟随 ”和 “写文章 ”之意。项, “期山东为三处 ”中 “期 ”为约定, “期功 ”指古代丧服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按关系亲疏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月,小功服丧五月。亦用以指五服之内的宗亲。项 “卒 ”分别指最终、通 “猝 ”。项都是指骑兵。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此 题综合考查问实词和虚词。解答此

20、题,应先将各选项中句子意思翻译正确,然后再比较。题中,项 “此天 之 亡我 ”的 “之 ”,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必三胜 之 ”中的 “之 ”为代词。项第一句为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第二句为代词, 的人。项均为表修饰的连词。项第一句为副词“才 ”,第二句为副词, “只有 ”。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3】 试题: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题中,项为名词活用作动词,其余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 理解 B。 【小题 4】 试题: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古今异义。项的 “地方 ”,古义是土地方圆,今

21、义多指某一区域;项的 “山东 ”,古义是指崤山以东或一般指山的东面,今义指山东省;项的 “左右 ”,古义指身边的侍从,今义多指方位或约数。项古义今义都指战败、失败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课外文言文阅读,完成后面问题( 15分) 福州州学经史阁记 朱熹 福州之学,在东南为最盛,弟子员常数百人。比年以来,教养无法,师生相视,漠然如路人。以故风俗日衰,士气不振,长老忧之。而不能有以救也。 绍熙四年,今教授临邛常君滩孙始至,既日进诸生,而告之以古昔圣贤教学之意。又为之饬厨馔,葺斋馆,以宁其居。然后谨其出入之防,严其课试之法,朝夕其间,训诱不倦。于是学者竞 劝

22、 ,始知常君之为吾师。而常君之视诸生,亦闵闵焉,惟恐其不能自勉以进于学也。故尝虑其无书可读,而业将病于不广,则又为之益置书史,合旧为若干卷,度故御书阁之后,更为重屋以藏之。而以书来,请记其事,且致其诸生之意,曰: “愿有以教之也。 ” 予惟古之学者无他,明德新民,求各止于至善而已。夫其所明之德,所止之善,岂有待于外求哉?识其在我,而敬以存之,其亦可也。其所以必曰读书云者,则以天地阴阳事物之理,修身事亲齐家及国,以至于平治天下之道,与凡圣贤之言行,古今之得失,礼乐之名数,下而至于食货之源流,兵刑之法制,是亦莫非吾之度内。有不可得而精粗者,若非考诸载籍之文,沉潜参伍,以求其故,则亦无以明夫明德体用

23、之全,而止其至善精微之极也。 然自圣学不传,世之为士者,不知学之有本,而惟书之读,则其所以求于书,不越乎记诵训诂文词之间,以钓声名、 干 禄利而已。是以 天下之书愈多,而理愈昧。学者之事愈勤,而心愈放。词章愈丽,论议愈高,而其德业事功之实,愈无以 逮 乎古人。然非书之罪也。读者不知学之有本,而无以为之地也。今观常君之为教,既开之以古人教学之意,而后为之储书以博其问辨之趣,建阁以致其奉守之严,则亦庶乎本末之有序矣。予虽有言,又何以 加 于此哉。因序其事,而并书以遗之,二三子其勉之哉!(本文选自才子的散文,有删改) 【小题 1】对下列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于是学者竞 劝

24、,始知常君之为吾师。劝:劝告,劝说。 B而其德业事功之实,愈无以 逮 乎古人。逮:逮捕、捕捉。 C以钓声名、 干 禄利而已。干:追求,求取。 D予虽有言,又何以 加 于此哉。加:追加,加倍。 【小题 2】以下四组选项中,全都符合朱熹 “学之有本 ”的治学观点的一组是( 3分) 告之以古昔圣贤教学之意 又为之饬厨馔,葺斋馆,以宁其居 明德新民,求各止于至善 记诵训诂文词 开之以古人教学之意 储书以博其问辨之趣,建阁以致其奉守之严 A B C D 【小题 3】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福州州学的学风,本是东南一带最为浓 郁的。但近年来,因为教育培养不得法,不知本末,导致风

25、俗衰弱,读书人也无法振作,德高年长的人对此忧心忡忡。 B朱熹认为,彰明品德,自成新民,并力求做到最完善的境界,这是治学的根本。 “根本 ”没有建立起来,学习也就变成了追求名誉、禄利的工具而已。 C常滩孙来到福州,先开示以古人的教学之意,然后为学生 “宁其居 ”、 “严其防 ”、 “严其法 ”,并为他们储书建阁,等等举措,符合朱熹 “本末有序 ”的观点。 D朱熹的观点有些未免失于偏颇。比如,书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宝库,朱熹却认为天下的书越多,道理就越昏昧不清,这是书的罪过。这一观点就值得批判。 【小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 1)故尝虑其无书可读,而业将病于不广。( 3

26、分) ( 2)因序其事,而并书以遗之,二三子其勉之哉!( 3分) 答案:【小题 1】 C 【小题 2】 B 【小题 3】 D 【小题 4】( 1)因此(常君)曾忧虑他们没有书可以读,并担心他们的学业不能得到拓广。(得分点:虑、业、病。以上实词 1字 1分)( 2)于是将这件事记下来,并连同书籍赠送给 你们,你们可要好好努力啊。(得分点:“因 ”“遗 ”“二三子 ”“勉 ” “其 ”) 【小题 1】 试题:解答此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语文,考察其是否同语境吻合。题中, A项的 “劝 ”应是 “勉励 ”之意。 B项的 “逮 ”应是 “赶得上,比得上 ”之意。 D项的 “加 ”是 “超过

27、 ”之意。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解答此题,要紧扣题干中 “全都符合朱熹 学之有本 的治学观点的 ”这一要求,对题中六句话逐一仔细审查,不难发现, 符合要求,其余不属于这一要求。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 力层级为 C。 【小题 3】 试题: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问本相关内容仔细比照,以确定正误。其中, D项错误在于,朱熹并没有认为道理昏昧是书的罪过,他说 “然非书之罪也 ”。读书人因为不知读书的根本,因此,惟书是读,惟功名是举,才导致道理昏昧。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翻译文言

28、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 1)句中的 “虑 ”是 “忧虑 ”之意; “业 ”是 “学业 ”之意;“病 ”是 “担忧,忧虑 ”之意。第( 2)句中的 “因 ”作介词,相当于 “于是 ”; “遗 ”是“赠送 ”之意; “二三子 ”即 “你们 ”; “勉 ”是 “努力 ”之意; “其 ”作祈使语气的副词,相当于 “可要 ”。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参考译文】福州的学习风气,在东南一

29、带最为浓厚,从师学习的弟子常常达到几百人。近年以来,因为教育训养不得法,师生彼此相对对待,冷漠得有如路上擦肩而过的行人。因此,风俗一天天地衰败下来,读书人气度不能振作,德长年老的人很忧虑,却不能有什么方法来补救。绍熙四年,现在的教授、临邛人常浚孙才来到这里,然后每天规劝学生,把古代圣贤治学的态度告诉他们。又替他们整饬厨房饮食,修葺斋馆,使学生们住得安宁。之后严格规定进出的戒备,严肃上课及考试的方法,常君朝夕处于其间,训导劝诱不感到厌倦。于是学习的人竞相劝勉,才知道常君是我 们的老师。而常君对待各位学生,也是深怀忧虑,担心他们不能自我勉励而使学业精进。因此常君曾忧虑他们没有书可以读,并担心他们的

30、学业不能得到拓广,就又替他们购置了更多的书籍,与旧的合在一起并为若干卷,度量旧的御书阁的后面空地,另外建造了两层的楼阁来贮藏。之后常君写信过来,请我记下这些事,并且传达学生们的意愿,说:“希望有所教诲。 ” 我推想古代学习的人,无没其他的目标,无非是彰明品德,自成新民,并力求各人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境界。而他们所彰明的品德,所追求达到的完善的境界,难道能等待着向外探求吗?见识只在我身,用 诚敬来保存,这大概也就可以了。之所以一定说要读书,则无非是探求天地阴阳事物的真理,来修持自己品格,孝敬双亲,治理家庭和国家,进而获得使天下太平的方法。凡是圣贤的言语行动,古今的得失,礼乐的名称仪制,下至于国

31、家财政经济的源流,军队刑事的法制,这些没有一个不是在我们的思考探求的范围之内。至于有一些不能够探求得到的道理,有的人把握得精细,有人领悟得粗疏,这些如果不是从有记载的典籍文章里考证,并深入研究,错综比较,加以验证,来探求它的缘故,那么也就没有办法明白 “彰明品德 ”的本体、作用的全貌和 “力求最完善 ”境界的精深 微妙。 然而自从圣人之学说不被传扬,世上的读书人,就不知道治学有一个根本的道理,而只是拿到书就读,而他们从书中所探求的,不外乎只是记诵和探求文词之意,并以此来获取名声和求取爵禄之利罢了。因此,天下的书越多,而道理越加昏昧。学习的事做得越勤奋,而心思越加放散。文章越工丽,议论越高妙,而

32、他们的品德学业事业功绩的实质,就越没有办法比得上古代的人。然而,之并不是书的罪过。学习的人不知道学习有根本的道理,因此学习就陷于无作为的地步。我现在看常君的施教之法,先用古人的教学意图来开示,之后又为他们存储书籍,来丰富他们讯问 论辨的趣味;为他们营建楼阁,来达到敬奉师长、恪守大道的严谨,那么常君这样做,大概也能使教学本末有序。我虽然有话说,又怎么能够超过他的作为呢?于是将这件事记下来,并连同书籍赠送给你们,你们要好好努力啊。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完成( 1) -( 2)题。( 6分) 孟子曰: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

33、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孟子 公孙丑上) ( 1)选择上面语段中的词填空。( 2分) 战国时期各国间存在 “王道 ”和 “霸道 ”两种政治观,孟子反对 的 “霸道 ”,主张 的 “王道 ”,认为通过民本思想与仁政思想的运用,可以实现 “王道 ”这一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 ( 2)结合上面语段,分析下面的选段,谈谈你对孟子的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的观点的理解。( 4分) 孟子对曰: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 孟子 梁惠王章句上 答案

34、:( 1)以力假仁 /以力服人;以德行仁 /以德服人( 2分)( 2)孟子认为,只要实行 王道,国家不在于大小,即使是方圆百里的小国,也可以称王天下。( 1分)孟子主张推行王道,施行仁政,主张以德服人,( 1分)推行减轻刑罚、减少赋税、不占用农时等 “养民 ”政策,让老百姓温饱无忧,( 1分)并在此基础上,以忠信孝悌来教化百姓,如此纵使是小国,也能德服远人,称王天下。( 1分) 试题:回答此题,要先运用文言文阅读能力将文段意思读懂,然后根据题目所问回答。回答第( 1)问,根据文段中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一句,可知孟子反对的和赞同的。回答第( 2)问,

35、要结合两个语段的意思综 合。比如 “王不待大 ”“省刑罚,薄税敛 ”“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等词语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参考译文】( 1)孟子说: “仗恃实力然后假借仁义之名藉以号召征伐的可以称霸诸侯,称霸一定要凭藉国力的强大;依靠道德来实行仁义的可以使天下归服,这样做不必以强大国家为基础 汤就仅仅用他纵横各七十里的土地,文王也就仅仅用他纵横各百里的土地(实行了仁政,而使人心归服)。仗恃实力来使人服从的,人家不会心悦诚服,只是因为他本身的实力不够的缘故;依靠道德来使人服从的,人家才会心悦顺 服,好像七十多位大弟子的归服孔子一样。 ”( 2)

36、孟子回答说: “有纵横百里的土地就可以行仁政而使天下归服。王如果向老百姓实行仁政,减轻刑罚,减少赋税,深耕细作,及早除草。年轻人在闲暇时修养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忠诚守信的道德,在家便侍奉父兄,在外便侍奉上级,这样,就算让他们造木棒也可以抗击秦国和楚国的坚实盔甲和锋利兵器了。 ”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舟中读元九诗 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注】元九,即元稹,白居易的朋友,二人一同倡导 “新 乐府 ”运动。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江州途中,而元稹已于五个月前被贬通州。 诗家向来最忌 “犯复 ”,即一诗中不宜用重复的字,而这首

37、诗前三句却连用 “灯 ”字,创设出 “灯前读诗 ”“诗尽灯残 ”“灭灯暗坐 ”三个情境,请简析其效果,并分析诗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诗人以 “灯 ”字创设三个情境,内容环环相扣,感情层层加深( 1 分):掌灯夜读,足见思念之切;读至灯残,说明思念之久;灭灯暗坐,表明思念之深之苦。( 2分)诗人创造了一种黑夜中凄清的环境,表达对同遭贬谪的挚友深切的怀念。( 1分)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将诗题和注释以 及诗句内容以及题干中 “灯前读诗 诗尽灯残 灭灯暗坐 三个情境 ”的提示结合分析。诗题讲明此诗是读元九诗时所作,注释说明此时作者和元稹都被贬,诗句创设了三个环境,这样的表达就收到了内

38、容环环相扣,感情层层加深的效果,创造了一种黑夜中凄清的环境,表达对同遭贬谪的挚友深切的怀念。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阅读下面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5分)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 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 】 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省太和县东南,是颍水和其他河流汇合处,宋时属颍州。欧阳修晚年退休后住在颍州,写了一组采桑子(十首)。 诗人擅长写景,在意境的营构上往往别具匠心。请问,诗人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西湖春色图,并简要分析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9、5分) 答案:以动静结合(以声衬静、以动衬静或寓情于景)的手法( 1分)描绘一幅美丽宁谧的西湖春色图( 1分)。在宁静的湖面上,轻舟绿水,芳草长堤 ,笙箫隐隐,诗人以这种若有若无的 “声 ”将整个画面刻画得极静;而下阙,水面平滑,如同琉璃,惟见涟漪微动, 惊起水禽,诗人又以这样极温和的 “动 ”衬出西湖的幽静之美,( 2分)诗人借此表达了作者游西湖时的闲适、恬静、愉悦心情。( 1分)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注意题目问了三问:表现手法、诗中画面和作者感情。赏析表现手法时,可根据 “绿水逶迤 ”和 “隐隐笙歌 ”联想到词语 “有声有色 ”;还可根据词的上片写静景、下片写动景联想到词语 “动静结合

40、”或 “以动衬静 ”“以声衬静 ”等,还可根据词中写景联想到词语 “寓情于景 ”。在叙述画面时,宜用先总提后具体的方法叙述。在分析感情时,应根据注释中 “晚年退休 ”等词语。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红楼梦的选段,回答问题。 说着,都走来看时,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磴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蜜蜂蝴蝶闹嚷嚷的围着。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众人看了,又是爱,又是笑,忙上来推唤搀扶。 上面这则语段,所记何事,请简述该事的主要情节。 答案:记述的是史

41、湘云醉眠芍药之事。( 1分)因这日是平儿等人的生日,探春提议凑份子给平儿过生日。( 1分)因贾母、王夫人等人不在家,没了管束,众人射覆、行令、划拳,任意取闹。( 1分)在席散之时,众人忽然发现不见了湘云,一小丫头发现她醉眠芍药丛里。大家怕她着凉,忙唤醒她。她口内犹作醉语说着酒令。( 1分)原来她被多罚了几杯酒,不胜酒力,来此纳凉避静,不想竟睡着了。( 1分)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在记忆中搜索关于名著的情节,然后仔细阅读个选项表述,确定其有无错误。题中记述的是史湘云醉眠芍药之事。因这天是平儿等人的生日,探春提议凑份子给平儿过生日。又因贾母、王夫人等人不在,众人射覆、行令、划拳,任意取闹。席散时

42、众人 忽然发现不见了湘云,一小丫头发现她醉眠芍药丛里。大家忙唤醒她。她还在说醉话。原来她不胜酒力,来此纳凉,不想竟睡着了。 考点:识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叙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能力层级为 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2分) 菊不随秋叶飘舞,寒深露重,香味依然 ( mmn),与月共醉,与霜共舞。 “雪清玉瘦 ”是写菊的高洁, “暗香盈袖 ”是写菊的情怀。菊,清静无为,于那山野之中不媚世好,翻阅了三千年,依然 铿锵 有声。 ( 1)根据括号内的拼音填写正确的词。答: ( l分) ( 2)给上述文段中加点的词标上拼 音。答: ( 1分) 答案:( 1)弥漫 (1分,错一字不得分 )(

43、2) kngqing( 1分,拼错一个不得分) 试题:本题考查正确拼读汉字的能力。第一问要注意不要写别字;第二问要注意后鼻韵母。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 A。 阅读下面这篇新闻,请自选角度,写一段新闻短评。不少于 50 字。( 5 分) 全球各界人士哀悼曼德拉 南非前总统、 95岁反种族隔离斗士纳尔逊 曼德拉 12月 5日因病逝世,引发全球各界人士哀悼。 “我们的民众失去了父亲。尽管我们知道这一天终将来临,但没有什么能够缓解我们深远而 持久的失去的痛苦。他为自由而作的不倦斗争为他赢得世界的尊重。他的谦逊、热情和仁爱为他赢得世界的爱。 ” 南非总统雅各布 祖马 “他

44、的成就超越任何人所能被期望的 我是无数从纳尔逊 曼德拉一生中获得启示的人之一。与全球如此多人一样,我无法完全想象自己的生活如果没有纳尔逊 曼德拉树立的榜样会怎样。只要活着,我就要尽我所能向他学习。 ”美国总统贝拉克 奥巴马 “纳尔逊 曼德拉是正义的巨人和人类实实在在的启示。纳尔逊 曼德拉表明了如果我们相信正义和仁爱并为之梦想和共同奋斗,世界和我们每个人将有怎样的可能性。 ”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 “我惊诧地看到,经过 26年监禁,纳尔逊 曼德拉以非凡的胸怀原谅了囚禁他的人,为我们所有人树立了救赎和仁慈的有力榜样。他是一个拥有极大道德勇气的人,改变了他的国家的历史。 ” 美国前总统乔治 布什 “(

45、妻子)梅琳达和我每次见过纳尔逊 曼德拉,离开时都比以往更受鼓舞。他的仁慈和勇气改变了世界。今天是悲伤的一天。 ” 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 盖茨 (摘自新华网, 2013 12 07,原文有删减) 答案:曼德拉是正义的化身、仁爱的使者,他的逝世,南非举国悲痛,世界同声哀悼。热爱曼德拉的人,不分种族, 不分阶级,也不分国界。( 2分,主要针对材料中各国政要对曼德拉的评价、缅怀而作的评点)曼德拉是耸立在世人面前的一座伟大丰碑。他结束了世界上最黑暗的种族隔离制度 ,居功至伟。他笑泯恩仇 ,德彪千古。( 2分,对曼德拉功业的简要评点)曼德拉走了,一个世纪伟人停止了呼吸,但其精神不朽。( 1分,总结曼德拉逝世

46、事件)(其他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试题:此题要求写议论文,自选角度,对题中新闻展开评论。写新闻短评,可按如下步骤展开:第一步:引述材料,摆出现象(叙);第二步:从现象中提取论述的观点(评);第三步:分析论证观点(析); 要联系实际,紧紧围绕论点,运用各种论证方法;第四步:总结全文,提出倡议(结)。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阅读下面的红楼梦一段判词,回答问题。 下面是 “金陵十二钗正册 ”中的一段判词,暗指红楼梦中一个女子的命运。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请指出此女是谁,并简述她的身世与命运。 答案:( 1)这个女

47、子是贾探春( 1分)。她是贾政与妾赵姨娘所生。因为是庶出,所以她的等级观念特别强烈,在抄捡大观园时表现得尤为突出( 1分)。她志向高远 ,精明能干,面对贾府大厦将倾的危局,她想用兴利除弊的改革来挽救,( 2分)但又身逢末世,才志不能得到充分发挥,最终也只得远嫁他乡( 1分)。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在记忆中搜索关于名著的情节,然后仔细阅读个选项表述,确定其有无错误。题中,这个女子应该是是贾探春。她是因为是庶出,所以等级观念特别强烈,在抄捡大观园时表现得尤为突出。她志向高远,精明能干,面对贾府大厦将倾的危局,她想用兴利除弊的改革来挽救,但又身逢末世,才志不能得到充分发挥,最终也只得远嫁他乡。 考

48、点:识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叙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 能力层级为 A。 请找出下列三项中有语病的一项,并进行修改,修改后需保持原意。( 3 分) 也许,每个人的心里,都曾经播下两粒宝贵的种子:一粒叫做梦想,另一粒叫做信念。 作为父母,他们逐渐认识到,在做游戏时总是让儿子取得胜利,其实是在溺爱他,对他的成长不利。 对涉及百姓健康和公共利益的研发活动能否进行科学伦理的评价把关,是防止技术滥用、纠正科技应用偏差的重要保证。 ( 1)有语病的一项是: _( 1分) ( 2)病句修改: ( 2分) 答案:( 1) (1分 )( 2)有两种改法,一种是将第一句中的 “能否 ”删去,另一种是在第二句的 “是 ”后面加上 “能否 ”。( 2分) 试题:解答病句辨识题,最基本也最常用的方法是分析句子结构。题中, C项前句讲的是两面,后句讲的是一面,前后不照应。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