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年山东省聊城市重点高中高二上学期期初分班测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testyield361 文档编号:317334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35.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2014年山东省聊城市重点高中高二上学期期初分班测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3-2014年山东省聊城市重点高中高二上学期期初分班测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3-2014年山东省聊城市重点高中高二上学期期初分班测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13-2014年山东省聊城市重点高中高二上学期期初分班测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13-2014年山东省聊城市重点高中高二上学期期初分班测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2014年山东省聊城市重点高中高二上学期期初分班测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迤逦蟊贼披肝沥胆削足适履 B辐射落寞心无旁骛攻城掠地 C冠冕膨胀殒身不恤锐不可挡 D颓圮惦量指手划脚甘拜下风 答案: A 试题分析: B掠一略; C挡一当; D惦一掂。本题考查学生辨别字形的能力。错别字分错字和别字。因为字库里没有错字,试题制作有困难,所以在考试中基本上只考别字。学习中要注意积累同音字、形近字的使用语境。 B略 :抢,掠夺。侧重于抢占,中性词,与整个词义色彩一致。掠,劫掠。倾向贬义。C “当 ”字本身有 “抵挡 ”的意思,所以应该用 “当 ”。 D惦

2、,惦记。表心理活动。掂,用手托着东西上下晃动来估量轻重,一种行为动作。所以用 “掂 ”。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据报道,从 4月 30日至 5月 15日期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 68422起,涉及人员伤亡的道路交通事故 2164起,造成 794人死亡、 2473人受伤。 B今年 4月,英德市政府原副市长、公安局原局长郑北泉被网友 实名举报,称其与一涉毒团伙联系密切。该网友自称是郑北泉的下属英德市公安局副局长谢龙生。 C现代诗的主流是自由体新诗。自由体新诗是 “五四 ”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它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主要以反映新

3、生活,表现新思想等内容为主。 D梁博说,参赛最大的收获是拜那英为师。他从那英身上学到了如何把音乐的情感把握得更沉静、平淡,如何在唱摇滚时把安静的地方表现得更丰富、细腻。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虚词使用不当, “从 ”可改为 “在 ”或去掉; C项,句式杂糅,“主要 ”和 “以 为主 ”是两种句式,将 “主要 ”删掉; D项,搭配不当,应将 “丰富、细腻 ”和 “沉静、平淡 ”互换位置。在判断病句时应疏理出句子的主干和枝叶,看成分是否残缺或者赘余;看句子的主要成分即主、谓、宾之间,句子的枝叶即定、状、补与中心语之间是否搭配;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语序是否恰当;综合思考,是否符

4、合逻辑思维,表意是否明确。病句还可以根据病句的语言标志词来识别。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砧 板 粘 贴湖 畔 绊 脚石包 庇 刚 愎 自用 B 恫 吓 胴 体舟 楫 通 缉 犯根 茎 战战 兢兢 C 磋 商 蹉 跎 谛 听并 蒂 莲 俨 然 奄奄 一息 D朝 觐 劲 旅市 侩 刽 子手 揣 度 惴惴 不安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同音字、多音字和形近字等读音知识。字音考题看似简单,其实暗藏杀机,特别是对说普通话有缺陷的方言区考生,一定注意平时学习中的正确识读。前三项同音情况为: A项:庇愎 都读 b;

5、B项:恫胴 都读 dng 茎兢 都读 jng; C项:磋蹉 都读 cu 谛蒂 都读 d 俨奄 都读yn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3分 ) A 3月 28日晚,全球 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三千个城市共同熄灯一小时。这一活动对减少能源消耗虽只是 杯水车薪 ,但表达了人们对全球变暖问题的关注。 B当看到小岗村村民按下的一个个红手印时,大家深深地感到,村民们怀念的沈浩不仅是一位村官,更是一位和他们 休戚与共 的亲人。 C晚会上,铿锵的鼓点 扣人心弦 ,优美的唱腔感人肺腑,精彩的表演令人陶醉,全场观众掌声、喝彩声此起彼伏。

6、 D经济学家认为,在当前经济回暖的情况下,假如过早地退出庞大的经济刺激计划,可能会让已经取得的成果 化为泡影 ,进而恶化就业形势。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杯水车薪,比喻无济于事。 B项,休戚与共,忧喜、福祸彼此共同承担。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同。 C项,扣人心弦,形容诗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动。 D项,化为泡影,多用来指 “希望、诺言、计划 ”这类还未成为事实的东西落空。句中意思指本来存在的成果消失,宜用 “化为乌有 ”。成语的辨析首先要知道其意思。考生如果不熟悉其意思,可以逐字翻译,然后整合来解释(典故性成语除外)。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依次

7、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3分) 近年来出现了所谓国学热。 。重要的不是意见之争,而是学理或技术性争论。 就像自然生态需要多样性,不能随便说哪个物种是 “坏的 ”,更不能随便认为哪种文化不应该存在。 关于国学到底 “好不好 ”这样的问题几乎没有意义。 但居然演变成一种 “轻浮 ”的文化争论,这就让人失望了。 何况国学存在数千年,自有其伟大力量和深刻道理。 过于随便地进行批判,没有任何建设性。 国人对国学有兴趣,本是理所当然的事。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第一步,确定首句。比较 两句,其中第 句中的 “有兴趣 ”跟 “国学热 ”在内容上紧密相联,故

8、选 。第二步,根据句子间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序。第 句中的 “本是 ”与第 句的 “但 ”构成转折关系;第 句中的 “轻浮 的文化争论 ”与第 句中的 “随便地进行批判 ”在内容上紧密相联;而第 句是通过打比方的方法对第 句的解说;第 句与第 句构成递进关系。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9分,每小题 3分) “跪拜礼 ”的起源和消亡 原始社会中,人们常常有意无意地用一些象征性动作,来表示他们的意向、感情。这些动作,有的后来成为社会生活的习惯,并常常被用作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社会组织和加强部落之间联系的手段。进入

9、阶级社会以后,统治阶级利用其中某些习惯,加以改变和发展,逐渐形成各种正规的 “礼 ”。 “礼 ”成了巩固统治阶级内部组织和对民众进行统治的一种手段。 “跪拜礼 ”是中国社会中使用年代最长、最频繁的一种基本礼节。 人类在刚刚能直立行走时,他们的行走姿势、大约跟现在动物园中猩猩单用后肢行走时的姿势差不多,弯腰曲背、身体前倾、步履蹒跚,前肢下垂、离 地面很近。以这种姿势行走的人们,当他们站定表示友好或敬意时,前肢着地、后肢弯曲就是很自然的了。人类的先祖在静止时比行走时更不易保持直立,这一点,在近代力学中是找得到原理的。已经能直立行走的人类,做出的后肢弯曲,前肢着地的姿势,就是跪拜礼的雏形。 进入阶级

10、社会初期,人们尚不知桌椅为何物,帝王平民皆席地而坐,所谓 “两膝著地,以尻著 S而安者为坐 ”。这种坐姿,对于行跪拜礼,是很方便的。所谓“伸腰及股而势危者为跪,因跪而益至其恭,以头著地为拜 ”。以跪拜作为一种礼节,自然而然地得以延续和巩固。这种情景,我们在现在的日 本 “榻榻篾 ”上还能看到。日本民族在榻榻篾上 “两膝著地,以尻著 而稍安 ”为坐。当坐在榻榻篾上的日本人要表示敬意而欠动身体时,他们 “伸腰及股而势危 ”“以头著地 ”,很自然地构成了一个跪拜动作。 随着奴隶主阶级、封建地主阶级的等级制度日益森严,经统治阶级改变和发展的各种礼仪礼节也日益繁杂化、规范化、经典化。仅跪拜礼一节,就被分

11、为 “稽首 ”“顿首 ”“空首 ”“振动 ”“吉拜 ”“凶拜 ”“奇拜 ”“褒拜 ”“膜拜 ”等格式,各种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以及在各种不同的场合,所规定使用的跪拜礼都是不同的,它起到了维护、巩固统治阶 级内部等级关系的作用,起到了对人民加强其阶级统治的作用。例如, “稽首 ”,是最隆重的跪拜礼,属于 “臣拜君之礼 ”;地位相等的人们之间通用 “顿首 ”;而 “吉拜 ”则属于 “常祭之礼 ”等等。 当人们发明使用桌椅之后,跪拜礼已显得十分不便,似乎需要对它进行改革了。封建统治阶级也的确是根据其阶级利益,不断地在对各种礼仪进行改革兴废。例如,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 1843年),清政府内

12、外交困,财政危机,为了节约经费充实粮饷,明令废止了沿用三千年之久的 “乡饮酒礼 ”。跪拜礼虽然有种种不便,但由于它有助于封建等级制的维护和巩固,有助于封 建统治,对封建统治者有利无弊,所以,直到辛亥革命前的几千年间,它一直被历代统治者所采用而无多大改变。只是到了乾隆年间,中国式跪拜礼受到了一次挑战,英国外交使节到北京谒见中国皇帝,他不愿意向清皇行中国式跪拜礼,经过一番交涉,乾隆皇帝同意接受英国使者的西洋式单腿跪拜礼。 “跪拜 ”,从原始社会中人们互相致意的姿势,到阶级社会演变成了一种表示臣服的礼节, “拜,服也;稽首,服之甚也 ”。行跪拜礼的,总是臣服者、卑贱者。跪拜礼被掺入了一种人格侮辱的成

13、份,并日见其明显。以至 “卑躬屈膝 ”一词成了损人尊严的贬义词。人民对这种礼 节,从习惯到厌恶,从厌恶到反对,乃至提出改革的主张,也就是必然的了。 清末,四川民间传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从来不许人向他行跪拜礼,也教育百姓不要向任何人跪拜。石达开是否有过这种主张,我们现在不得而知,但这个民间传说本身,体现了中国人民反对跪拜礼的意愿 辛亥革命打倒了皇帝,西方资产阶级平等思想在中国大传播。有辱人格,维护封建制度的跪拜礼之取消,已势在必行。 正式废除跪拜礼节,这是辛亥革命的一大功绩。然而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久长,封建毒素至今不能说已被完全肃清。作为封建阶级的礼节,跪拜礼也尚未绝迹。不过,它现在主要 使用于对

14、偶像、亡灵的礼拜,而不是用于活人了。至于近现代作为一种惩罚的跪拜,则不能看作是一种礼节。但是,从中可以看到人们心目中对跪拜的厌恶。 作为一种社交礼节,跪拜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只是作为一块青记,它还残留在现代社会的臀部。它的最终消失,有待于人们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进一步丰富提高。 【小题 1】从原文看,下面对跪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人类最初的行走与跪拜礼有相似性,如后肢弯曲、前肢着地,这就是跪拜的雏形。 B人类的坐姿与跪拜也有相似性,所谓 “两膝著地,以尻著踵而安者为坐 ”,就体现了这 一点。 C跪拜礼形式多样, “稽首 ”“顿首 ”“空首 ”“膜拜 ”等,不同的形式,体现了人

15、与人之间不同的等级差异。 D坐在榻榻篾上的日本人要表示敬意而欠动身体时,他们 “伸腰及股而势危 ”, “以头著地 ”的姿势,很自然的构成了跪拜礼的雏形。 【小题 2】 “作为一种社交礼节,跪拜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只是作为一块青记,它不残留在现代社会的臀部。 ”根据原文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社会的进步,人性的解放,人格的平等,决定了对人的跪拜都只能成为过去时。 B但毕竟跪拜沿用了三千年之久,不是说要绝迹就 能绝迹的,事实上,确实还有毒素存在于我们体内,比如从对偶像、亡灵的礼拜中可见一斑。 C从以上意义来看,我们还要努力消除 “毒素 ”,做一个健康文明的现代人。 D中国封建

16、社会历史久长,封建毒素难以肃清,如近现代作为一种惩罚的跪拜,说明跪拜沿未绝迹。 【小题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有关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分) A “礼 ”是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内部组织的对人民进行统治的一种手段。 “跪拜礼 ”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使用年代最长、最频繁的一种根本礼节。 B本文娓娓道来,让人们清晰地了解到跪拜礼的起源和消亡的前因后果。跪拜礼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事,但一旦被统治者利用,就变了味,成了维护和巩固阶级统治的工具。因此跪拜礼的消亡自然也合乎历史的发展趋势。 C封建统治阶级根据自身利益的需要,不断对各种礼仪进行改革兴废。即使是跪拜礼,到了乾隆年间,也不得不改变。 D跪

17、拜,从原始社会中人们互相致意的姿势,到封建社会演变成了一种表示臣服的礼节。行跪拜礼的,总是臣服者、卑贱者。跪拜礼被掺入了一生中人格侮辱的成分。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D 【小题 3】 B 【 小题 1】 试题分析: “很自然的构成了跪拜礼的雏形 ”错,应是很自然的构成了跪拜礼的动作。已经能直立行走的人类,做出的后肢弯曲,前肢着地的姿势,就是跪拜礼的雏形。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原文已说得很明白,近现代作为一种惩罚的跪拜,则不能看作是一种礼节。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3】 试题分析: “让人

18、们清晰地了解到跪拜礼的起源和消亡的前因后果 ”错,原文说“它的最终消失,有待于人们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进一步丰富提高。 ”可见跪拜礼还未消亡。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25分) 洋学者 陈洁 要是你以为李宝德是个白发老头那你就错了。要是你以为李宝德是个黑发小伙子那也错了。李宝德是个金发大胡子男人,一双温柔的蓝眼睛兴高采烈地望着你,似乎随时准备和你拥抱似的。 李宝德是美国人,不知道是因为穷,还是因为潇洒,总是穿得破破烂烂的。哪怕是件西装吧,也非弄得皱皱巴巴不可,西装里面套着件中国式的老头汗衫。走起路来,西装和汗衫一起飘飘荡荡的,别

19、有一番风度。 李宝德离过三四次婚,每个妻子都带走了一两个孩 子,所以李宝德的新一任妻子是个 20岁的金发美人,是他到中国来前一个月结的婚。因为合同上写着可以带一位夫人,不带就浪费了。而那位美人也乐意到中国来走一圈。所以,你常常可以看见李宝德破破烂烂地在学里走来走去,而与此同时,他美丽的妻子正花枝招展地与一位黑人在宾馆里跳舞。 “我们是合同制夫妻 ”,李宝德瞪着一双蓝眼睛对你认真地解释道, “所以我们各有各的自由 ”。 作为教授,李宝德的英语真是没说的。但是他喜欢把课堂弄得乱七八糟,因为他一看见 “整齐 ”就来气。他号召同学们把课桌堆到后面去,把椅子搭成一个圈坐下来。班长嘀咕道这哪 儿是大学教室

20、,倒像是幼儿园。李宝德大吼一声不!这是圆桌会议,人人平等,都具有发言权!李宝德自己带头,也培养学生们放声大笑、起哄、尖叫、唱歌、发表奇谈怪论和做鬼脸。弄得教室整个儿地像个疯人院。 李宝德的班级里有个奇怪的现象:漂亮姑娘的成绩往往名列前茅,不漂亮的次之,难看的更次之。小伙子的排列也同样如此。后来发现李宝德所任课的其他班级的情况也与此相仿。到最后,人们发现并不是漂亮姑娘一到李宝德的课堂就变得聪明起来,难看的姑娘就变得愚蠢起来,而是李宝德一看见漂亮姑娘就满心欢喜,眉飞色舞。改起作业来就情不自禁地把勾一 遛儿地打下去。要是在课堂上,某位漂亮姑娘回答问题时犯了致命的语法错误(众所周知,学院里漂亮姑娘本来

21、就不多,仅有的那么几个又往往过于注重自己的绰约丰姿而使成绩一落千丈),这时李宝德先生就会无限惊喜地瞪大眼睛,脸儿激动得红红的,像瓶味道甜美的红葡萄酒。 “多么可爱!多么惊人! ”他一个劲地嚷嚷着,声音由于兴奋和激动而在喉咙口哽住了。 “您修改了英语语法!多么了不起!您把虚拟语气这一章整个儿地给修改了! ”他难以置信地摇着头,兴高采烈地大笑起来。这时候那位姑娘就满怀着胜利的喜悦,神气活现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仿佛她是美国新 语法的奠基人似的。 很少几个学生到他住的房间去过。他的屋子乱七八糟。地板上沙发上到处是书,到处是东一只西一只的脏袜子脏汗衫脏衬衣。他打开一打灰色的袜子,一打蓝色的汗衫和一打白色

22、的衬衣。他常常是把这一打衣物统统都穿脏了,再一起塞到洗衣机里洗。至于牛仔裤和那件破破烂烂的灯心绒上衣,似乎是从来就没有冼过。 离开中国的时候,李宝德先生难过得哭了起来,大鼻子被手绢捏得通红通红的。他哽咽着说,他是多么热爱中国,热爱中国的这些同事和学生。 “还有那些可口的中国菜肴, ”他流着眼泪补充道。 “所有这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那么令人难忘 。 ”他说着说着又哭了起来,抽抽搭搭地像个单纯的大孩子。临别的时候他噙着热泪和所有的人拥抱了,先是和漂亮的姑娘们,然后再是其他的人。他当时那么激动,那么难受,但是次序一点儿也没弄颠倒。 他给班里所有的学生留下了一份礼物(礼物是以摸彩的方式)。有的得到了一听

23、可口可乐,有的得到了一打口香糖。最后几个人得到一只青蛙、一只老鼠和一条蛇。得到蛇的那个姑娘当场就吓得晕了过去。 李宝德先生是人和动物的热爱者。 (选自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精品赏析) 【小题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 洋学者围绕着主人公的 “主观随意性 ”选择了 5处独特、新颖而又典型的材料来刻画人物,这些材料有的是插入叙述,同样突出了人物形象。 B班长嘀咕道: “这哪里是大学教室啊!倒像是幼儿园! ”直接表现了以班长为代表的同学对这种教学方式的不理解,侧面表现了李宝德的不负责任。 C “这位漂亮的姑娘满怀胜利的喜悦,神气活现地坐到了自己的座位上,仿佛她

24、是美国新语法的奠基人似的 ”。作者用幽默的叙述语言表明了对那位姑娘的肯定态度。 D李宝德先生 “走起路来,西装和汗衫一起飘飘荡荡的,别有一番风度 ”。这里的 “风度 ”暗含着对 他不懂得衣着搭配的讽刺意味。 E作者采用一些富有特征性的细节单元来勾勒人物的独特外貌,小说选择了一些和人物性格、人物命运相吻合的特征性细节来凸现人物的外貌。 【小题 2】小说主人公 “李宝德 ”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3】小说结尾说 “李宝德先生是人和动物的热爱者 ”有什么作用?请概括说明。( 6分) 【小题 4】洋学者这篇小说无论在在组织材料、描写方式上都别具匠心。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

25、,陈述你的观点作分析。( 8分) 答案: 【小题 1】 AE(答 A给 3分,答 E给 2分,答 C给 1分,答 B、 D不给分。) 【小题 2】 李宝德先生是一个主观随意性很强的外籍教师, “主观随意性 ”是李宝德先生最主要的性格特征,穿着十分随便,皱巴巴的西装常常配一件中国式的圆领老头衫。他结了三四次婚,而且现任妻子是合同制的,他觉得如果到中国来不带个妻子就浪费了; 性格外向,率真、热情。 “一看见漂亮姑娘就满心欢喜,眉飞色舞。改起作业来就情不自禁地把勾一遛儿地打下去 ”。某位漂亮姑娘回答问题时犯了致命的语法错误, “他无限惊喜地瞪大眼睛,脸儿激动得红红的 ”“他一个劲地嚷嚷着 ”“兴高采

26、烈地大笑起来 ”: 很重感情。 “离开中国的时候,李宝 德先生难过得哭了起来 ”, “抽抽搭搭地像个单纯的大孩子 ”。(每答出一点给 2分,意思答对即可。) 【小题 3】 李宝德先生热爱中国的这些同事和学生, “所有这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那么令人难忘。 ”他说着说着又哭了起来,而且青蛙、老鼠和蛇都可以作为礼物送给学生,说明他对动物十分热爱,也能看出李宝德先生的直率性格; 这样写可以收束全文,突出人物形象,升毕主旨; 也表明作者对这一形象的肯定与喜爱之情。(每答出一点给 2分。意思答对即可。) 【小题 4】观点一:这篇作品在使用材料上有非常高明的精心的安排。 它非常讲究叙述的节奏和 叙述的调度,概

27、括叙述与具体叙述交错进行布局,使整个故事流程的安排与叙述显得错落有致。作品一开头就是概括叙述。第二个细节单元婚姻很随使变成了具体叙述。第三个细节单元,讲他的上课很随便。这一段是概括叙述,这个细节单元也是从概括叙述开始的。第四、五两个单元是典型的概括叙述。第六个单元,即最后一个情节单元。具体描述了李宝德先生离开中国时的情景; 情节的形态和情节的流程显得十分错落有致。我们读起来既有对面的、纵的掌握,也有对点的、特征的了解,创造出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观点二:作者给我们勾画了一幅这样的人物肖像。 李宝德是个金发大胡子男人,一双温柔的蓝眼睛兴高采烈地望着你,似乎随时准备和你拥抱似的。李宝德是美国人,不

28、知道是因为穷,还是因为潇洒,总是穿得破破烂烂的,哪怕是件西装吧,也废弄得皱皱巴巴不可,西装里套着中国式的老头汗衫。走起路来,西装和汗衫一起飘飘荡荡,别有一番风度; 肖像画抓住了两个富有特征的细节:一是李宝德先生热情的蓝眼晴,二是李宝德无领中国式老头汗衫配上皱皱巴巴的西装的穿着,这两个富有特征的肖像细节,十分精彩地点出了这位洋学者随便而又任性的性格特征。(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就以上任意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 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 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 6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 B 项, “侧面表现了李宝德的不负责任 ”错,这

29、种做法不是不负责任,而是平等思想的反映,也间接表现了李宝德的个性上的随意性。 D项, “暗含着对他不懂得衣着搭配的讽刺意味 ”错,小说中没有讽刺意味,而是十分精彩地点出了这位洋学者随便而又任性的性格特征。 考点: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本题问的是小说主人公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因此在答题时,应有对人物形象的定性概括,包括人物的气质、地位和性格等。然后在根据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的言行,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概括分析。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3】 试题分析:作用类题目一般的

30、回答思路是内容与结构。内容上,就小说而言无非就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因此,答题的思路主要围绕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即表现人物性格这方面去考虑。在结构上,因为是结尾,所以答题时,应联系语段或情节在结尾部分的作 用有哪些并结合文本来考虑。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析:这一道探究题,要求就这篇小说组织材料、描写方式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观点作分析。小说材料的组织,主要是小说故事情节的安排和故事情节的叙述方式;描写方式,主要是作者对小说主人公的的描写方式,对小说来讲无非是人物的肖像描写、动作(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等等。 组织答案:时最好不要面面

31、俱到,最好就一种观点进行探究,做到观点明确、论述合理、理由充分。还有一点要说明的是,尽量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对文本的把握程度,选择自己有把握和熟悉的去探究,比如人物的描写方式。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李陵论 白居易 论曰: “忠、孝、智、勇四者,为臣、为子之大宝也。 ”故古之君子,奉以周旋,苟一失之,是非人臣人子矣。汉李陵 策名 上将,出讨匈奴,窃谓不死于王事非忠,生降于戎虏非勇,弃前功非智,召后祸非孝 ,四者无一可,而遂亡其宗,哀哉! 予览史记汉书,皆无明讥,窃甚惑之。 司马迁虽以陵获罪,而无讥,可乎 ?

32、班固亦从而无讥,又可乎?按礼云: “谋人之军师,败则死之。 ”故败而死者,是其所也。而陵获所不死,得无讥焉?观其始以步卒,深入虏庭,而能以寡击众,以劳破逸,再接再捷,功孰大焉。及乎兵尽力殚,摧锋败绩,不能死战,卒就生降。 噫!坠君命,挫国威,不可以言忠;屈身于夷狄,束手为俘虏,不可以言勇;丧战勋于前,坠家声于后,不可以言智;罪 逭 于躬,祸移于母,不可以言孝。而引范蠡、曹沫为比,又何谬欤?且会稽之耻,蠡非 其罪,鲁国之羞,沫必能报,所以二子不死也。 而陵苟免而微躯,受制于强虏 ,虽有区区之意,亦奚为哉?夫吴齐者,越鲁之敌国;匈奴者,汉之外臣,俾大汉之将,为单于之擒,是长寇雠辱国家甚矣。况二子虽

33、不死,无陵生降之名,二子苟生降,无陵及亲之祸。 酌 其本末,事不相侔,而陵窍慕之,是大失臣子之义也。 观陵答子卿之书, 意者但患汉之不知己,而不自内省其始终焉 。何者?与其欲刺心自明,刎颈见志,曷若效节致命取信于君?与其痛母悼妻,尤君怨国,曷若忘身守死,而纾祸于亲焉!或曰: “武帝不能明察,下听流言,遽加厚诛,岂非负德? ”答曰:设使陵 不苟其生,能继以死,则必赏延于世,刑不加亲,战功足以冠当时,壮节足以垂后代,忠、孝、智、勇四者立,而死且不朽矣,何流言之能及哉! 故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君子不 爱 其死。惜哉陵之不死也,失君子之道焉。故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不其然乎?不其然乎? 【小

34、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李陵 策名 上将策名:出仕,为人之臣 B罪 逭 于躬,祸移于母逭:免除 C 酌 其本末,事不相侔酌:斟酌、考虑 D得其所,君子不 爱 其死爱:怜爱 【小题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直接表现 李陵 “失君子之道 ”的一组是( 3分) 苟一失之,是非人臣人子矣 深入虏庭,而能以寡击众 摧锋败绩,不能死战,卒就生降 坠君命,挫国威,不可以言忠 且会稽之耻,蠡非其罪,鲁国之羞,沫必能报 俾大汉之将,为单于之擒,是长寇雠辱国家甚矣 A B C D 【小题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白居易认为,李陵

35、兵败投降匈奴,这不同于范蠡、曹沫的忍辱负重的行为,司马迁、班固等史学家对这种变节行为也没有进行应有的批判。 B白居易从传统的伦理道德出发,批评了史记汉书对李陵变节没有“明讥 ”的做法,他觉得忠、孝、智、勇这四个方面李陵一个都不符合。 C有人说,汉武帝不能明察李陵 “不能死战 ”的苦衷,反而听信流言,对李陵宗族施以重罚。白居易对此也深表同情,认为李陵功大于过。 D在白居易看来,李陵如能舍命取信、忘身守死,这是死得其所,必能死且不朽;可惜李陵不死,结果自毁声名,移祸亲人。 【小题 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 (1)司马迁虽以陵获罪,而无讥,可乎?( 3分) (2

36、)而陵苟免而微躯,受制于强虏。( 3分) (3)意者但患汉之不知己,而不自内省其始终焉。( 3分)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D 【小题 3】 C 【小题 4】 (1)司马迁虽然是因为李陵而遭受罪责的,然而对李陵没有批评,是应该的吗? (“获罪 ”“讥 ”各 1分,大意 1分 ) (2)然而李陵苟且偷生逃避死亡降低身份,让自己被强敌匈奴控制。 (“苟免 ”“微 ”各 1分,被动句 1分 ) (3)他心中只是担心汉朝不明白自己,却没有自我反省这件事的始终。 (“但 ”“患 ”各 1分,大意 1分 ) 【小题 1】 试题分析:爱:吝惜。本题难度偏大,一是考 了双音词 “策名 ”,一是

37、考了生僻字 “逭 ”( hun逃避)。有一个答题策略:在拿不稳答案:的时候,生难词语设置答案:的可能性小,通常不作备选答案:。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 是作者以假设立论,专指李陵; 是说李陵在投降前的战功; 是说范蠡、曹沫忍辱负重的行为。判断文中人物品行选择题通常采用排除法,排除不属于题干要求的选项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 C 【小题 3】 试题分析: “白居易对此也深表同情,认为李陵功大于过 ”错误,白居易没有同情李 陵,也没有认为李陵功大于过,他不支持李陵投降。文章开宗明义,指出,论曰: “忠、孝、智、勇四

38、者,为臣、为子之大宝也。 ”“汉李陵 策名 上将 ”“四者无一可,而遂亡其宗,哀哉! ”已经表明白居易对李陵的否定。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析:翻译题重点是把握好关键词,如 (1)句 “获罪 ”( 遭受罪责) “讥 ”(批评,讥讽), (2)句 “苟免 ”( 苟且偷生逃避死亡) “微 ”( 降低,使动用法), (3)句 “但 ”(只是,古今异义) “患 ”(担心,一词多义)。另外 “虽 而 ”构成转折关 系,虽,虽然。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附【参考译文】 论说: “忠、孝、智、勇这四个方面,是做臣子、做儿子最

39、珍贵的东西。 ”所以古代的君子,奉行并不断追寻着这四个方面,如果一旦失去了它们,就不配做君王的臣子、父母的儿子了。汉代的李陵出任上将,出兵征讨匈奴,我私下认为,他不为国家的事业而牺牲是不忠,活着投降匈奴是勇,放弃先前的功绩是不智,招致后来的祸患是不孝,四个方面没有一个是可以的,因而使自己的宗族灭亡了,可悲啊! 我读史记汉书,发现它们对李陵都没有明确的批评,私下为此感到很是疑惑。司马迁虽然是因为李陵而遭受罪责的,然而对李陵没有批评,是应该的吗?班固也跟着司马迁而没有批评李陵,还是应该的吗?按照礼记上说:“为军队谋划的人,失败就要死去。 ”所以失败而死,这是死得其所啊。然而李陵该死时却不死,能不得

40、到批评吗?我看他最初带领步兵,深入到匈奴的领地,能用少数军队攻击众多敌人,用辛劳的军队击败准备充分、养精蓄锐的敌人,一再打仗一再胜利,没有谁能比他的功劳大的。然而到了士兵用尽、力量衰竭、锋锐遭受摧折而失败的时候,他不能够拼死一战,最终被活捉而投降了。 唉!丢掉国君的使命,挫伤国家的 威风,不能够称作忠;向匈奴屈服,束手就擒成为俘虏,不能够称作勇;丧失战功在前,不要自己家庭的名声在后,不能够称作智;(只顾)自己免除罪行,而将灾祸转移到母亲身上,不能够称作孝。他却引用范蠡、曹沫来自比,又是多么荒谬啊!况且会稽的耻辱,不是范蠡的过错;鲁国蒙受羞辱,曹沫一定会讨回损失,所以这二位不死。然而李陵苟且偷生

41、逃避死亡降低身份,使自己受制于强敌匈奴,即使他真有拳拳报国之心,又有什么作为呢?那吴国、齐国,是越国、鲁国的敌国;匈奴是汉朝的外臣,作为大汉的将军被单于活捉,这是助长敌人(的气焰)而严重地侮辱了国 家啊。况且这二位即使不死,也不会有李陵的投降的恶名;这二位如果被活捉投降,也不会有李陵的延及父母的祸患。考察这几件事的始末,李陵的事与这两位的事并不相同,然而李陵却自以为是仰慕(效仿)他们的行为,这是严重地失去了做臣子的道义啊。 我看李陵回复苏武的信,他心中只是担心汉朝不明白自己,却没有自我反省这件事的始终。为什么呢?与其想要刺穿心脏自我表白,割下头颅表明心志,何如尽到臣子的节操献上生命来取信于国君

42、呢?与其痛心母亲之死,悼念冤死的妻子,怨恨君王埋怨国家,何如舍弃生命坚守正义而死,从而解除亲人的祸患呢?有人说 : “汉武帝不能明察具体情况,而听信下面的流言,立刻对李陵的家人施加重重的刑罚,难道不是对不起李陵对汉朝立下的功劳吗? ”我的回答是:假使李陵不苟且偷生,而能够接着死去,那么朝廷一定会将对他的赏赐延续到他的后代,刑罚也不会施加在他的父母亲族身上,李陵的战功足以冠绝当时,他的豪壮气节足以为后世垂范,忠、孝、智、勇四者都成立了,而且他的死将永垂不朽,哪有流言能涉及他啊! 所以不是该做的事,君子不会轻视自己的生命;到了该牺牲的时候,君子不吝惜自己的生命。可惜李陵不死,就失去了君子该行的正道

43、。所以陇西的士大夫们以姓李感 到惭愧,难道不是这样的吗?不是这样的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19分) 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少颖悟绝伦。举茂材异等,知昆山县。赵元昊且叛,为 书来,规得谴绝以激使其众。方平请: “顺适其意,使未有以发,得岁月之顷, 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除器,必胜之道也 。 ”时天下全盛,皆谓其论出姑息,决计用兵。方平上平戎十策,以为: “入寇巢穴之守必虚,宜卷甲而趋之。 ”宰相吕夷简善其策而不果行。夏人寇边,四路以禀复失事机,刘平等覆师,主帅皆坐谴。 元昊既臣,而与契丹有隙,来请绝其使。方平曰: “得新附之小羌 ,失久和之强敌,非计也。宜赐元昊诏,使之审处,但

44、嫌隙朝除,则封册暮下。如此,于西、北为两得矣。 ”时韪其谋。 知益州。未至,或扇言侬智高在南诏,将入寇,摄守亟调兵筑城,日夜不得息,民大惊扰。朝廷闻之,发陕西步骑兵仗,络绎往戍蜀。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 “此必妄也。 ”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 方西鄙用兵,两蜀多所调发,方平为奏免横赋四十万。又建言: “国家都陈留,非若雍、洛有山川足恃,特倚重兵以立国耳。兵恃食,食恃漕运,以汴为主,利尽南海。天圣已前,岁调民浚之。其 后,浅妄者争以裁减役费为功,汴日以塞,是利尺寸而丧丘山也。 ”乃上十四策,帝称善,悉如其说行之。 未几。以工部尚书帅秦州。谍告

45、夏人将压境,方平料简 士马,声言出塞。已而寇不至,言者论其轻举,曾公亮曰: “兵不出塞,何名轻举?寇之不得至,有备故也。 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 。 ” 王安石弛铜禁,奸民日销钱为器,钱日耗。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 “举累朝之令典,一旦削除之,其意安在 ”帝采其言。 元 六年,薨,年八十五。 (选自宋史 张方平传有删节) 注: 羌:指西夏,即元昊。 料简:清理检查,清点察看。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宜卷甲而 趋 之趋:驱赶 B宜赐元昊诏,使之 审 处审:谨慎 C方西 鄙 用兵鄙:边境 D王安石 弛 铜禁弛:放松 【小题 2】下

46、列句子中,全都表明张方平敢于直谏的一组是( 3分)( ) 皆谓其论出姑息 得新附之小羌,失久和之强敌 方平曰: “此必妄也。 ” 是利尺寸而丧丘山也 帝称善,悉如其说行之 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 A B C D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元昊意图用文辞轻慢的书信让朝廷谴责并与他断绝关系以激怒他的部属起来反叛。张方平审时度势,反对草率用兵,结果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用。 B对元昊请求宋朝断绝与契丹往来这件事,张方平认为如果这样做会因小失大,给宋朝外树强敌。只有尽快让西夏与契丹消除嫌隙,宋朝才能在西、北两面得利。 C有人煽动说依智高将要入侵,益州大乱。

47、张方平却不为所惑,他迅速果断地解散士兵,停止其它战争,正值上元观灯,连续三天不关城门,百姓才安定下来。 D张方平敏锐地意识到国家在陈留建都,弊端是没有山川等险要地形可以凭恃,只能靠重兵来立国,而军队依靠粮食,粮食又主要依靠漕运,所以他要求疏浚日益堵塞的汴河。 【小题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 1)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除器,必胜之道也。 ( 2)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B 【小题 3】 C 【小题 4】( 1)( 5分)在这期间(趁机)挑选将领,操练士兵,加围城墙,修整器械,这才是必胜的方法。译出大意

48、给 2分: “历 ”“坚 ”“除 ”三处,每译对一 处给 1分。( 2)( 5分)如果对他治罪,以后的边境大臣,将不敢事先做防备了。 译出大意给 3分; “罪 ”“为先事之备 ”两处,每译对一处给 1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从句前意思来看,之,代词,指代入侵的敌寇其后方巢穴,指处所。趋,为动词,具体怎么讲,应看宾语或主语。由此看,趋,快步走,追赶。 考点:理解常见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本题筛选的对象是张方平,筛选内容是敢于直谏,宜采用排除的方法。 是朝臣的看法,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这一定是谣传,不能表现张方平的敢于直谏。 句是皇上的做法,不能表现张方平的敢于直谏。 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