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年江苏南京三中高二第一学期阶段性测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dealItalian200 文档编号:317366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7.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2014年江苏南京三中高二第一学期阶段性测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3-2014年江苏南京三中高二第一学期阶段性测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3-2014年江苏南京三中高二第一学期阶段性测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3-2014年江苏南京三中高二第一学期阶段性测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3-2014年江苏南京三中高二第一学期阶段性测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2014年江苏南京三中高二第一学期阶段性测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或字形书写 正确无误 的一项是( ) A星 宿 ( xi) 谂 知( shn)蜗角虚名疾风 劲 草( jng) B城 垣 ( yun)旧 醅 ( pi)姗姗可爱 酩 酊大醉( mng) C缧 绁 ( xi)枯槁( go)游目骋怀长歌 当 哭( dng) D栏 J( shn) 祚 薄( zu)鱼雁传书 呱 呱而泣( gu)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将语音与字形的考查放在一起来考查,增加了试题的容量。 B珊珊可爱,舒缓轻盈,令人喜爱。它出自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三五之夜 ,明月半墙 ,

2、桂影斑驳 ,风移影动 ,珊珊可爱。意思是:月光下,庭中桂树的影子疏疏密密,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 C项,蒿,形声。字从木,从高,高亦声。 “木 ”指木本植物。 “高 ”指 “上面 ”、 “上头 ”、 “头部 ”。 “木 ”与 “高 ”联合起来表示 “树木谢顶 ”。其读音,与其声旁读音在声调上有所不同,应读 go。 D项,呱是多音多义字,有三个读音 gu、 g、 gu;读 gu 音,指声音响亮; b形容好;读 g音,指小儿哭声;读 gu 音,用于方言,聊天,闲谈。 呱呱而泣,当读 g。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3、A刘和珍等爱国青年在反动政府门前表现出来的沉勇友爱、 无所不为 的精神,着实令人敬佩。 B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了爱情,双双殉情。在两人的灵柩前, 不共戴天 的两个家族最终和解。 C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中, “孝道 ”代代相传, 不绝如缕 ,因此对当今的广大青少年进行 “孝 ”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D他们一家十口人曾经幸福美满地生活在一起,但自从战乱时期 劳燕分飞后,至今仍然音讯全无。 答案: B 试题分析: A “无所不为 ”是指没有不干的事情,指什么坏事都干,用在此处语境中感情色彩不当。 C不绝如缕:形容事情危急,也形容声音微弱悠长,本句误用为连绵不绝之意。 D “劳燕分飞 ”适用的对象是夫妻或者

4、情侣两个人分手,不是一家人。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采取各种办法,大力提高和培养工人的现代技术水平,是一件加快制造业发展的迫在眉睫的大事。 B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要靠政府的力量,同时也不能不发挥民间力量在舆论动员、监督检查等方面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C高中生的写作要有公民意识,不仅我们要关注社会上的重大事件,表现重大的社会问题,更要注意从身边的普通人和日常生活入手,关注社会,关注人生。 D直面人生,就是正视人生的苦乐顺逆,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通达乐观的健康人格。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搭配不当。 “培养 ”与

5、 “水平 ”搭配不当。 B项句式杂糅,后半句将“同时也不能不发挥 作用 ”和 “起到 作用 ”两句话糅在一起,造成句式的杂糅。可改为 “同时也不能不发挥民间力量在舆论动员,监督检查等方面的无可替代的作用 “或 ”同时民间力量在舆论动员,监督检查等方面也能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 C项语序不当。 “我们 ”放在 “不仅 ”的前面。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各选项有关文化常识表述中无误的一项是( ) A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代表作。他与关汉卿、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 “元曲四大家 ”。 B古人在对话或交流中,常使用尊称或谦称,以表示礼貌或谦虚,比如尊称有: “太史公 牛马走

6、司马迁再拜言 ”中的 “牛马走 ”、 “少卿足下 ”中的 “足下 ”。谦称有: “臣虽下愚 ”中的 “下愚 ”。 C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的一部诗意浓郁的爱情悲剧,他的重要悲剧还有哈姆雷特麦克白威尼斯商人。 D后人将楚辞与诗经中的 “国风 ”并称为 “风骚 ”,诗经和楚辞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风格流派的源头。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 “元曲四大家 ”。但历史上还有部分人认为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和白朴。B项, “牛马走 ”应是谦辞,走,犹仆也。

7、言己为太史公掌牛马之仆,自谦之辞也。 C项,威尼斯商人 是莎士比亚早期的重要作品 ,是一部具有极大讽刺性的喜剧。 考点:识记中外重要文化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岳麓书院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_ , _, _, _, _, _,特别是各处悬挂的历代楹联,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 院落格局中轴对称、层层递进 给人一种庄严、幽远的厚重感 它集教学、藏书、祭祀于一体 主体建筑头门、大门、二 门、讲堂、御书楼集中于中轴线上 门、堂、斋、轩、楼,每一处建筑都很古朴 讲堂布置在中轴线的中央,斋舍、专祠等排列于两旁 A B C D 答案: C 试

8、题分析:本题要填入的横线上的文字,是在语段的中间,所以应联系上下句来具体把握句子间的顺序。从所给的几个句子来看, 句中的 “它 ”是代词,当指代岳麓书院,应放在句首,让它紧承横线前的 “岳麓书院 ”;再从横线后的一句来看,最一句中的 “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 ”,与 “给人一种庄严、幽远的厚重感 ”相对应,也是前面几句的 小结,故应放在最后。所以答案:就可以得出了,C项。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17分) 饮一口汨罗江 熊召政 汨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的诗史中,已经流了两千多年。诗人如我辈,视之为愤

9、世嫉俗之波的,不乏其人;取它一瓢饮者,更是大有人在。当然,饮的不是玉液琼浆,而是在漫长的春秋中浊了又清,清了又浊的苦涩。这苦涩,比秋茶更酽。 这会儿,我正在汨罗江的岸边,掬起一杯浑黄得叫人失望的江水。为了在端午节这一天,饮一口汨罗江的水,我可是千里奔驰特意赶来的啊 ! 脖子一扬,我,饮了一口汨罗。立刻,我感觉到,就像有一条吐着芯子的蛇窜入我的喉管,冰凉而滑溜,在我肝胆心肺间穿行,如同在烟雨迷蒙的天气里穿过三峡的蛟龙。愤世嫉俗的味道真苦啊 ! 同行人大概看出我脸色难堪,埋怨说: “叫你不要喝你偏要喝,这水太脏了。 ”我报以苦笑。 朋友继续说: “你们诗人都是疯子,不过,也像圣徒。恒河的水污染那么

10、严重,圣徒们也是长途跋涉,非得跑到那里去喝一口。 ” 我得 承认,朋友这么说,并不是讥笑我,他只是不理解。我的行囊中,带有青岛啤酒和可口可乐,为什么,我非得饮这浑黄的汨罗 这小小的隔阂,让我想起禅家的一段公案。一次,著名禅师药山椎俨看到一个和尚,问: “你从哪里来 ”和尚答: “我从湖南来。 ”药山又问: “湖水是不是在泛滥 ”答: “湖水还没有泛滥。 ”药山接着说: “奇怪,下那么多雨,湖水为什么没有泛滥 ”和尚对此没有满意的回答。因而药山的弟子云岩说: “是在泛滥。 ”同时,药山另一个弟子东山大叫道: “何劫中不曾泛滥 ! ”细细品味这句话,不得不佩服禅家独特的思维品质。何水不脏 我想对朋

11、友当头棒喝的这四个字,本源于何劫中不曾泛滥的追问。不过,那四个字我终究没有问出口。然而由禅家推及诗家,我想得更多了。 汛期湖水泛滥,每个人都看得到。可是,干旱季节的湖水泛滥,又有几个人能感觉到呢 屈原淹死在汨罗江,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汨罗不只是湘北的这一条,也不尽然是由波涛组成,知道这一点的,恐怕更是微乎其微了。 何劫中不曾泛滥 !还可以推补一句,何处没有汨罗江 嵇康的汨罗江,是一曲裂人心魄的广陵散;李白的汨罗江,是一片明月;苏东坡的汨罗江,是一条走不到尽头的贬谪之路;秋瑾的汨罗江,是一把砍头的大刀;闻一多的汨罗江,是一颗穿胸的子弹 到这里,我禁不住问自己:你的汨罗江会是什么呢 据考证,屈原本

12、姓熊,是我的同宗。从知道他的那一天起,他就是我写诗做人的坐标。每当灾难来临,我就想到那形形色色的汨罗江。好多次,当我的愤怒无法宣泄,我就想跑到这里来,跳进去,让汨罗再汨罗一回。今天,我真的站到了这汨罗江的岸边,饮了一口浑黄后,我的愤怒被淹灭了,浮起的是从来也没有经历过 的惆怅。 江面上,二三渔舟以一种 “与尔同销万古愁 ”的悠然,从我眼前飘过。不知道屈原为何许人也的渔翁,一网撒去,捞回来的是最为奢侈的五月的阳光。偶尔有几条鱼苗,看上去像二月的柳叶,也被渔翁扔进了鱼篓。那也是他的收获啊 !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渔翁之意,却是肯定在于鱼的。 中国的渔翁形象,从劝屈原 “何不随其流而逐其波 ”的那一位,

13、到 “惯看秋月春风 ”的那一位,都是明哲保身的遁世者,权力更迭,人间兴废,与他们毫不相干。船头上一坐,就着明月,两三条小鱼,一壶酒,他们活的好逍遥啊 !你看这条因屈原而名垂千古的汨罗江上,屈原早 就不见了,而渔翁仍在。 这就是我的惆怅所在。一位清代的湖南诗人写过这么一首诗: “萧瑟寒塘垂竹枝,长桥屈曲带涟漪。持竿不是因鲂鲤,要斫青光写楚辞。 ”看来,这位诗人的心态和我差不多,又想当屈子,又想当渔翁,结果是两样都当不好,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古人早就这么说过。 既如此,我的饮一口汨罗的朝圣心情,到此也就索然了。归去罢,归去来兮,说不定东湖边上的小书斋,就是我明日的汨罗。 (选自问花笑谁:熊召政美文精

14、选,有删改 ) 注: “何劫中不曾泛滥 ”意为 “什么时候的水不会泛滥 ”。 【小题 1】结合全文,思考作者的情感 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 3分) 【小题 2】结合文意,概括 “汨罗江 ”在文中的含义。( 4分) 【小题 3】品读下面句子,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4分) 嵇康的汨罗江,是一曲裂人心魄的广陵散;李白的汨罗江,是一片明月;苏东坡的汨罗江,是一条走不到尽头的贬谪之骆;秋瑾的汨罗江,是一把砍头的大刀;闻一多的汨罗江,是一颗穿胸的子弹 【小题 4】作者在文中说 “又想当屈子,又想当渔翁 ”,但是二者不可得兼,作者最终做出了怎样的选择?你怎么评价他的选择?( 6分) 答案: 【小题 1】愤世嫉

15、俗 惆怅 失望( 3分,一点 1分) 【小题 2】 忧国忧民者的精神寄托,(或者答 ,忧国忧民者苦难的象征) 2)屈原殉国之处。( 4分,每点 2分) 【小题 3】运用比喻与排比,( 2分)形象地写出了社会与人生中形形色色的汨罗江,( 1 分)赋予汨罗江深刻的内涵,即忧国忧民者的苦难象征和精神寄托。( 1分) 【小题 4】作者最终选择了当屈子,放弃了当渔翁。( 2分)作者这个选择实际上是放弃了明哲保身,与世无争的处世态度,( 2分)而选择了忧国忧民,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 2分) 【小题 1】试题分析:本题在梳理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组织答案:时,一定要注意题目中的隐含信息 “情感经 历了怎样的变

16、化 ”,其情感的表达要注意顺序,是不能颠倒的。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试题分析: “汨罗江 ”的含义,有表层义和深层义之说。表层义,指实,是为真正的汨罗江,是屈原殉国的地方;深层义,指虚,是精神的寄托,即忧国忧民者的苦难。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3】试题分析:所谓 “品读 ”,带有欣赏的意思。赏析类的题目,一般包括所使用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表现手法很好判断,这几个句子中,中间有多个分号,句式大致相 同,因此是排比。每句中 “是 ”连接本体和喻体,使用的是暗喻的修辞手法。对其表达

17、效果,既要从修辞功能去考虑,又要把这段文字放到文中去品读,也就是联系它的具体语境来把握。这段话中文中是一个独立的自然段,因此,要注意这段文字的上下文,也就是它的上下段的内容来把握。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试题分析:从文章最后一段来看, “既如此,我的饮一口汨罗的朝圣心情,到此也就索然了。归去罢,归去来兮,说不定东湖边上的小书斋,就是我明日的汨罗。 ”作者是选择做屈子。要评价作者所作 出的选择,首先就要明白鱼翁与屈子所代表的内涵,鱼翁是明哲保身的代表,而屈子则是富含忧国忧民的精神。作者选择了屈子,也就是要远离明哲保身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

18、而去选择忧国忧民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9分) 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 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当家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

19、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卷,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 ,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幽寒宁静之极。 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察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

20、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 “高灵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云亭,孤云乱小影。 ”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正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

21、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 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 “自然的纯粹性 ”,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 【小题 1】下列对 “静寒境界 ”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 B它体现这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C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表达我们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D它追求一种绝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 空虚

22、与死寂。 【小题 2】关于中国画对 “静寒之境 ”的追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的习见画题尽管内容指向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特点是在幽冷中透出宁静。 B无论是动态之景还是静态之景,画家都力图营造空寂的氛围,驱除喧嚣,归于幽静。 C画之静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中涵养自己,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 D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之境的生趣。 【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文章以之为例来谈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静寒境界。 B第 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

23、则。 C视觉的空与听觉的静融合成静寒境界,因此,中国画既是视觉艺术,也是听觉艺术。 D静之寒就是空之寒,这使得中国艺术隔绝俗世而得以尽量保持其 自然的纯粹性 。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D 【小题 3】 A 【小题 1】试题分析: A原文中说的是 “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而并没有 说化解了这种冲突 B 原文是说 “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 ”,而并未说这种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C原文中并未提到 “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 ”,无中生有。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24、 B。 【小题 2】试题分析: D对应原文 “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缥缈,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 !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可知是将 “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 ”全然荡去,而不是用它反衬生机。 考点:筛 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试题分析: B第 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为了论证 “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 ”。 C题干中两者并未构成因果关系,且原文中并未提及中国画是听觉艺术。 D原文中说 “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

25、寒 ”,而并未说 “静之寒就是空之寒 ”,且中国艺术保持 “自然的纯粹性 ”与 “静之寒 ”“空之寒 ”没有关系。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文言文阅读 课外文言文阅读,完成文后各题。( 19分) 伯夷 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 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 叔齐叩马而谏曰: “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左右欲兵之。太公曰: “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

26、 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 虞 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遂饿死 于首阳山。 或曰: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 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 施 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 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

27、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 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 “道不同,不相为谋 ”,亦各从其志也。故曰: “富贵如可求, 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节选自史记 伯夷列传) 注 木主:木制的灵牌;号为文王,尊称西伯昌为周文王;武王是西伯昌的儿子。 太公:即姜太公姜尚。 严渊:名回,字子渊,春秋时期鲁国人,享年 40 岁。他十四岁即拜孔子为师,此后终生师事之。 傥:假如。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伯夷、叔齐 叩 马而谏曰叩:通 “扣 ”,拉住 B武王已平殷乱,天下 宗 周宗:尊奉 C

28、天之报 施 善人施:措施 D 时 然后出言时:看准时机 【小题 2】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能表达司马迁对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质疑的是( )( 3分) 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 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 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A B C D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二人因不肯继承君位而相继逃走,国人只好另立他人。 B伯夷、叔齐看见周武王在文王尸骨未寒时便征讨纣王,又认为周伐纣是不仁之举,后来便 “义不食周

29、粟 ”,隐居在首阳山。 C颜渊敏而好学,他立志学习伯夷兄弟坚守节操,以致终身贫困,宁可饿死也不吃糟糠之食,不幸早逝。 D太史公对当时那些操行不端、违法乱纪者却终身安逸快乐,有操行者却要横遭灾祸的现象,深感疑惑。 【小题 4】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0分 ) ( 1)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 2分) ( 2)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 3分) ( 3)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 2分) ( 4)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3分)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D 【小题 3】 C 【小题 4】( 1)(伯夷、叔齐)认为这样做

30、可耻,坚持节操,不吃周朝的粮食。( 2 分)( “耻 ”,意动,以之为耻, 1 分; “义 ”名词用作动词,坚持节操, 1 分;句式通顺 1分。) 神农、虞舜、夏禹的时代很快就消逝了,我们还能到哪里去寻找归宿呢!( “忽焉 ”“安适 ”的句式各 1分,句意通顺 1分) 屈原在江畔一边走一边吟唱,他脸色憔悴,形体和容貌枯瘦。(第一句状语后置译成得 1分; “形容 ”古今异义 1分) 现在(如今)少卿你竟教我推荐贤士(推贤进士),恐怕和我个人的想法相违背吧?( “乃 ”“无乃 乎 ”的固定句式、 “刺谬 ”错一处扣 1分) 【小题 1】试题分析:施:恩赐。从 “施 ”字在句中的位置来看, “施 ”

31、后带宾语“善人 ”,所以 “施 ”应作动词。再从古汉语相邻两词,其义常常相近的现象来看,“施 ”与 “报 ”意思相同。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试题分析:这是信息筛选题,宜采用排除法。要排除,就要确立标准,也就是筛选的条件,即每句话都能表达司马迁对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质疑, 句 是伯夷、叔齐对武王的劝阻, 句意思是整个世道都浑浊的时候,品行高洁的人才显露出来。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 C。 【小题 3】试题分析: “糟糠不厌 ”应为 ”连糟糠之食都吃不饱 ”;”回也屡空 ”与 ”学习伯夷、叔齐坚守节操 ”无因果关系。 考点:归纳内容

32、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试题分析:对这几个句子的分析,一定要注意分析句子的特点。从句式上来看, 句是宾语前置句, 句为状语后置句, 句为固定句式,翻译时就要把这几个句子的句式特点表现出来。从关键词来看,要注意词类活用,“耻 ”,意动用 法,以之为耻; “义 ”名词活用作动词,坚持节操。要注意古今异义词, “形容 ”,形体和容貌。翻译时,要把这些方面翻译规范。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附:文言参考译文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立小儿子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却要让位给长兄伯夷。伯夷说: “让你即位是父亲的遗命。 ”于

33、是就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逃走了。孤竹国的人就只好立他们的另一个兄弟为国君。在这个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 (姬 )昌最敬养老人,便商量着说:我们何不去投靠他呢?等他们到达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 他的儿子武王用车载着灵牌,尊称他为文王,向东进发,讨伐纣王。伯夷、叔齐拉住武王战马的缰绳而劝阻说: “父亲死了尚未安葬,竟然动起兵器来,能说得上是孝吗?身为臣子却要去杀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 ”武王身边的人想用兵器杀死他们,太公姜尚说: “这两位是义士啊! ”把他们搀扶开了。武王平定殷商之乱后,天下都归附于周朝,但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样做可耻,他们坚持节操,不吃周朝的粮食。并隐居到首阳山,采集薇

34、蕨来充饥。直到他们饿到快要死的时候,作了一首诗歌,那歌词说: “登上那座西山啊,采摘薇菜来充饥,用残暴取代暴虐呀,还不知道这 样的行为是不义的。神农、虞舜、夏禹的时代很快就消逝了,我们还能到哪里去寻找归宿呢!可叹我们的死期已近,生命已经衰弱了! ”于是,伯夷、叔齐就饿死在首阳山。 有人说: “上天待人的准则是没有偏私的,它总是向着善良的人们。 ”像伯夷、叔齐这样的人,可以叫做善人呢,还是不算善人呢?他们聚积仁德、修洁品行达到这般地步,却终致饿死!再说在七十个弟子中间,孔子仅仅称举颜渊是好学的人,但颜渊常常穷得一无所有,连糟糠都难得吃饱,终于过早地夭亡了。(那种认为)上天总是报答、恩赐善人的说法

35、,到底怎么样呢?盗跖每天都杀害无辜的人,将人 的肝炙成肉脯,残暴恶毒,放肆地行凶,他聚集党徒几千人,到处横行霸道,竟然活到高龄而死。这又是遵行什么道德呢?这都是些特别重大而且明白显著的例子。如果说到近世,那些操行不端正,做事违法乱纪的人,却终身享受安逸和快乐,财产富裕,子孙也不断绝。有的人选好了道路才举步,看准了时机才说话,从不走小道捷径,不是公平正当的事决不努力去做,可是他们却要横遭灾祸,这样的例子多得没法数了。我对此十分疑惑,如果说这便是所谓的天道,那天道究竟是对呢?还是不对呢? 孔子说过, “道德见解不同是难以共同谋划事情的 ”,也只能各自依照自己的 意愿行事罢了。所以他又说, “富贵如

36、能追求到手,那么,即使让我执鞭为马夫,我也愿意干。如果不能追求,还是按照我所喜好的去做吧。 ”整个世道都浑浊的时候,品行高洁的人才显露出来。难道是因为他们把道德看得太重,或将富贵看得太轻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每题 2分)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 作也。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

37、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小题 1】对下列各 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古者富贵而名 摩 灭 摩:通 “磨 ” B唯倜傥非常之人 称 焉 称:被称道 C仲尼 厄 而作春秋 厄:困穷 D则仆偿前辱之 责 责:责罚 【小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38、的一组是( ) A盖文王拘 而 演周易摇尾 而 求食,积威约之渐也 B然此可为智者道,难 为 俗人言也阙然久不报,幸勿 为 过! C是 以 就极刑而无愠色可 以 濯吾缨 D至激 于 义理者则不然 圣人不凝滞 于 物 【小题 3】句式与 “文王拘而演周易 ”相同的一项是( ) A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B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C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小题 4】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中谈到孔子等人郁郁不得志,而发愤著述的事例,意在自况。 B作者身受 “腐刑 ”却不以为辱,反而把它作为著书立说的动力。 C在作者看来富贵顺达者难成大事,唯有

39、历经磨难、卓越非常之人常能发愤而有所成就。 D司马迁著史记的目的在于研究历史,借鉴前人而不拘泥于前人,力 求有自己的见解。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D 【小题 3】 B 【小题 4】 B 【小题 1】试题分析:从语法角度来看, “责 ”前有结构助词 “之 ”,可判断 “责 ”在此句中应是名词;从句意来看,责 ,通 “债 ”可翻译为 侮辱。 “前辱之责 ”可以理解为 “从前所受的屈辱 ”。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试题分析: A项,前一 “而 ”连接的是两个动词,且动作上有先后关系,因此, “而 ”为表承接的连词;后一 “而 ”表修饰

40、。 B项,都为介词,但前者意为“给 ”、 “与 ”;后者表被动, “为 ”字句 “为 +名词(施事者) +及物动词 ”; C项,前者为介词,因此;后者为表目的的连词,相当于 “来 ”“用来 ”。 D项,都为介词,表被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3】试题分析:首先判断例句的句式,根据例句的句意,特别是主语与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判断,其句式为被动句式。 A项, “身 ”与 “物 ”后都有 “之 ”这一定语后置的标志词,所以 A句为定语后置句; B句为被动句, “见 ”表被动; C句通过 “于 ”后置状语,为状语后置句; D句, “也 ”帮助表判断,为

41、判断句。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4】试题分析: “不以为辱 ”错,据文中 “则仆偿辱之责 ”,意即我以前所受的侮辱,可知 B项 “不以为辱 ”不符合文意。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8分) 章台夜思 韦庄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家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注】章台:即楚灵王行宫章华台,故址在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南。瑟: 琴瑟。 【小题 1】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赏析其作用。( 4分) 答:

42、 【小题 2】本诗的题目为章台夜思,有人认为这首诗全篇未现一个 “思 ”,却 “秋思 ”不断,令人回味,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阐述。( 4分) 答: 答案: 【小题 1】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 “怨 ”字,赋予 “清瑟 ”人的情感,清彻的琴瑟撩人幽怨,让人彻夜难眠,就好像风雨绕弦使人生出无尽悲哀。这样写,既为 “思 ”设计了背景,渲染了气氛,又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评分标准:拟人手法 1分;内容 1分;作用:渲染气氛, 1分,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1分 【小题 2】同意。本诗以 “夜思 ”为题,全篇虽未现一个 “思 ”字,却选取了一系列引入胜的意象

43、,如 “清瑟 ”、 “遥夜 ”、 “孤灯 ”、 “残月 ”、 “故人 ”、 “秋雁 ”等,展现了 “思 ”意境。诗的三、四联更是直接描写 “思 ”的内容:时当秋节,芳草已暮,韶华已逝,故人不来,乡思难寄。诗人将自己的无限秋思展现在读者面前,表达了怀人思乡之情,感情真挚,悲凉凄楚,叫人肠断。 【小题 1】试题分析:幽怨的琴声在长夜中回荡,弦音悲切,似有凄风苦雨缭绕。诗句中的 “怨 ”字,赋予 “清瑟 ”人的情感,所以采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应着眼于拟 人的修辞功能,同时还联系到这两句诗来分析。这两句托伤情于瑟曲,且诗人又用 “怨 ”“哀 ”二字加以强调、凸显,使之为全篇定调 考点:鉴赏

44、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2】试题分析:诗以 “夜思 ”为题,开篇却不写思,而写秋夜所闻所见,写尽寄居他乡的孤独、悲凉。颔联以繁笔铺陈,用 “孤灯 ”“楚角 ”“残月 ”“章台 ”等常见意象加以层层渲染,突出 “夜思 ”之苦。颈联点题,揭示所思的原因 “ 故人殊未来 ”。 诗的后半,写 “思 ”的内容 :芳草已暮,韶华已逝,故人不来,乡思难寄。最后点出时当秋节,更令人愁 思不断。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默写 名句名篇默写。( 10分) 【小题 1】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小题 2

45、】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 【小题 3】借书满架, ,冥然兀坐,万籁有声。(归有光项脊轩志) 【小题 4】 ,总是离人泪。(王实甫长亭送别) 【小题 5】四周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长亭送别) 【小题 6】 ,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小题 7】真的猛士,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小题 8】安能以身之察察, ?(渔父) 【小题 9】沧浪之水浊兮, 。(渔父) 答案: 【小题 1】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小题 2】信誓旦旦 【小题 3】何不改乎此度 【小题 4】商人重利轻别离 【小题 5】会挽雕

46、弓如满月 【小题 6】清荣峻茂 【小题 7】善假于物也 【小题 8】成由勤俭败由奢 试题分析:本题默写课内容的几个句子,都是出自课本内要求背诵的课文。这些句子也没有难写与生僻的字,所以难度与当年的高考难度相当。只是“雕 ”“峻 ”“度 ”等这 几个字,在默写时稍注意就可以了。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70分) 著名翻译家力冈先生说: “诗越是写得出人意外,越能如实地表现悲怆的境界。 ”而生活中的意外,既能让人在历经 “山重水复 ”的绝望后,突生 “柳暗花明 ”的惊喜;也能让人于满心欢悦之后,顿陷悲苦深渊。 你一定也有过类似的生活体

47、验。请以 “意外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 记叙文 。 答案:意外 既不回头,何必不忘;既然无缘,何需誓言,今日种种,似水无痕,明夕何夕,君已陌路。 昭君挥手告别昨天,告别那位 风度翩翩的公子,走向边塞,走向大漠。 呆呆望向窗外,那古道边的蒿草在风中不住地弯腰,它们在为我难过吗? “你没事吧! ”令人心动而温柔的声音还在耳边萦绕。 走出皇宫,在外面自由自在,感觉每一件事都如此美好。昭君走在繁华的街上,悠哉悠哉! “驾,驾 ”!身后传来了急促的声音,眼看着马车就要撞倒她了,这时,一位身姿矫健的男子一个箭步冲过去,救走了昭君, “你没事吧! ”一句温柔的话语传来。昭君抬起头感激的看着这个男子,回答道: “我没事,谢谢公子的救命之恩! ”看着眼前这位绝色佳人,这个男子愣住了,憨笑着说: “没事,没事。 ” 昨日的一幕仍浮现在脑海,昭君曾幻想可能会与他再次相见。但如今看来,只是一场梦罢了。这些与两国永久的安宁相比,又算得上什么,宫廷阴森、猜忌,让她颤抖;异地的寂寞,无助却又让她惊骇。再想起戍边将士浴血奋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