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年河北省容城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roleaisle130 文档编号:317410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5.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2014年河北省容城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3-2014年河北省容城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3-2014年河北省容城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3-2014年河北省容城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3-2014年河北省容城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2014年河北省容城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加点的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阻 遏 ( )颓 圮 ( p)漫 溯 ( su)拜 谒 ( y) B长 篙 ( go)诡 谲 ( ju) 叱 ( ch)骂青 荇 ( xng) C 犒 ( ko)赏忸 怩 ( n) 彳 ( ch)亍船 舸 ( k) D浮 藻 ( zo)沉 淀 ( din)河 畔 ( pn)游 说 ( shu)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注意常见同音字、多音字、形似字的读音。 侧重两个方面:一是容易读错的字,包括形近而音不同的字和声旁已不代表读音

2、的字;二是多音多义字,音随义移。对多音字的把握,掌握 “音随意转 ”的原则。吃不准的情况下,可多考虑从词语具体意义以及词语的词性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善用排除法和认定法。如果题干是全部不相同的,就把有两项相同的去掉;如果题干是与所给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则去掉一个不同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全都正确,就去掉有一个错误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有错误的一组,就排除肯定无误的一项;如果按题目的要求直接可以认定的答案:应该是最有把握的答案:。字音考题看似简单 ,其实暗藏杀机,特别是对说普通话有缺陷的方言区考生,一定注意平时学习中的正确识读。 A溯 s; B荇 xng;C舸 g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

3、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下列各项 “之 ”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唯君图之 B子犯请击之 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D邻之厚,君之薄也 答案: D 试题分析:文言文中, “之 ”比较多,用法也较复杂,有作代词用的,也有作助词、动词用的;区分起来也比较费劲。若死记硬背,耗时多而效果不佳。归纳如下: 1、 “之 ”作代词用,如 “执策而临之 ”(马说)。 2、作动词用,如 “吾欲之南海,何如? ”(劝学)。 3、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大致有以下三种: “之 ”作结构助词 “的 ”解。如: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之 ”用于主谓之间,不译。如: 甚矣,

4、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之 ”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可以看出,这种 “之 ”多用于时间副词后面,作用为调节音节,不译。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本题前三项 “之 ”均用作代词,意思分别指代为 “这件事 ”“秦国 ”“它所贪求的土地 ”; D项为结构助词 “的 ”。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下列各项句式类型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B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状语后置) D且贰于楚也(状语后置) 答案: C 试题分析: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五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疑问句,其中较难理

5、解的是倒装句。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 “主 谓 宾 ”“定(状) 中心词 ”,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为了方便我们学习,就称它为“倒装句 ”,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A判断句,用 “ 也 ”表判断; B宾语前置, “有何厌 ”; C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省略句; D介词短语状语后置, “贰于楚 ”即 “于楚贰 ”的语序。 考点:理解与现代 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下列各项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B越过以鄙远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

6、烛之武退秦师 答案: B 试题分析: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词性或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随着词性的改变,这个词又同时具有新的含义。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 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 动用法。 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4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此外 ,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重要的特殊现象,因此必须了解并学会推断。否则,会影响对一些句子的理

7、解。 A “阙 ”:使动用法,使 减少; B “鄙 ”:名词的意动用法,把 当作边邑; C “亡 ”: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D “退 ”:使动用法,使 退却。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下列各项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无能 为也已 B共其乏困 C秦伯说,与郑人盟。 D敢以烦执事 答案: D 试题分析: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 “通假 ”就是 “通用、借代 ”,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 )。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

8、,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祸首之一。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 “本字 ”。例如: “女还 ,顾反为女杀彘。 ”(曾子杀彘 )句中 “女 ”就代表 “汝 ”。通假字本质上属于错字或别字,属于正常的文言现象。 A “已 ”同 “矣 ”,语气助词,相当于 “呀 ”、 “啊 ”。 B “共 ”通“供 ”, “供给 ”的意思。 C “说 ”通 “悦 ”, “高兴 ”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文博会将为国内外文化企业搭建一个产品展示、项目交易和信息交流的平台,为国内外

9、客商创造良好的合作。 B电视剧北大荒讲述的是一群知识青年返乡前后随时代浮沉,在浮沉中奋起。 C中央政府将逐年扩大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贫困的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的范围,地方财政也将设立助学专项资金。 D我国制订完成的食品卫生标准达 400余项,基本覆盖食品从原料、添加剂到产品,也覆盖了食品生产经营各个环节。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病句的能力。病句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病句辨析一般使用主干分析法和枝叶分析法,即从语法角度对句子成分进行分析找寻病因。 A “合作 ”后加 “的机会 ”。 B “奋起 ”后加 “的故事 ”。 D

10、 “产品 ”后加 “领 域 ”,三项都是宾语残缺。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面各句中,加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在日本举行的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上,中国队的拦防 难遂人意 ,对俄罗斯队二、四号位的强攻,三号位的高点快攻办法不多,场面显得十分被动。 B房地产市场发展迅猛,有人便说房价会涨;政府调控政策要出台,有人便说房价会跌,随着市场的波动,两种说法此消彼长, 不一而足 。 C某些生产酱油的厂家在酱油中添加了人工色素,却大做广告 “保证不添加人工色素 ”。某报认为厂家此举是 “掩耳盗铃 ”。 D连专业课都 可以不听,足见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对大学生的压迫之重!笔

11、者不禁感叹: 曾几何时 ,英语竟成了学生的重负,其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 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B项中 “不一而足 ”指同类的事物不只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 C项的 “掩耳盗铃 ”固有欺骗之意,但一般是指自己欺骗自己,而文中是 “广告 ”是欺骗消费者,可改为 “此地无银三百两 ”。 D项 “曾几何时 ”多用于上推。曾:曾经;几何:若干、多少。才有多少时候。指时间没过多久。 考点:正确使用词

12、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横线上依次所填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 再别康桥共有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着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 _,如和我轻轻招手作别的西天的云彩,_,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等。而且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 “招手 ”、 “荡漾 ”、 “揉碎 ”、 “漫溯 ”、 “挥一挥 ”等,_,给人以立体感。 ( 1)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 ( 2)人们视觉上美的享受靠它给带来 ( 3)康河里倒映的是河畔的金柳 ( 4)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 ( 5)把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 ( 6)使每一幅画变成了动态的画

13、面 A( 1)( 3)( 6) B( 1)( 4)( 5) C( 2)( 4)( 5) D( 2)( 3)( 6) 答案: B 试题分析:连贯即句与句的组合衔接恰 当,要兼顾话题,注意语境、句式的协调一致。此类型题要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和呼应自然,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还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注意关键词和关联词语,寻找联系最密切的语素和相关的语句等。该题六个句子中前后每两句之间内容相近,要求结合语境分别选择一个。第一空的主语为上句的 “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 ”,所以应选( 1)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第二空仿照 “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 ”,可知应选

14、( 4);第三空应选择 “把字句式 ”。所以 B项正确。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 、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 人之力而敝之因:因为 B晋 军 函陵军:驻军 C焉用亡郑以 陪 邻陪:增加 D以乱 易 整易:替代 答案: A 试题分析: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 ”是 2004年版考试说明保留内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1、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

15、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 2、联想迁移法: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因此要运用联想,充分调动大脑中的储存信息,进行灵活迁移。 3、语法推断法:古汉语有其特殊的句法结构,任何一个实词与其前后的词构成特定的语法关系,因此考生也可从句法结构入手 “破题 ”。 4、互文对举法: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这种特殊的互文对举现象在古汉语中非常普 遍。有时同一句中相对应之处的字词也具有这种性质,因此有时用互文对举法可帮助你快速判断。 5、通假代入法:通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现象。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

16、,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往往会有 “柳暗花明又一村 ”之感。此外,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近几年试卷中时有涉及,高考已考过 “乞骸骨 ”(告老还乡)、 “下车 ”(官员刚到任)、 “春秋 ”(年龄)、 “结发 ”(男子成年)等。 “因 ”常有意思有:“因为、依靠、凭借、沿袭、于是 就、通过、 经由等 ”。该题 A “因 ”应译为 “依靠 ”。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惆怅星辉斑澜檐头瓦菲披荆斩棘 B叱骂天伦叙乐秋毫无犯忸怩不安 C长篙书

17、生意气篱墙颓圮离别笙萧 D寥廓沧茫大地峥嵘岁月凄惋迷茫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考生对词汇量的掌握程度和识记现代汉字字形的能力。该题将合成词与成语放 在一起考查,主要考查了同音字和形似字,应注意以义辨形。本题中错字因音同而误写,正确书写为: A “星辉斑澜 ”应为 “星辉斑斓 ”; C “离别笙萧 ”应为“离别笙箫 ”; D “沧茫大地 ”“凄惋迷茫 ”应为 “苍茫大地 ”“凄婉迷茫 ”。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 A。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晋献公之丧,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且曰: “寡人闻之,亡国恒于斯;得国恒于斯。虽吾子俨然在忧

18、服之中,丧亦不可久也,时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图之! ”以告舅犯。舅犯曰: “孺子其辞焉。丧人无宝,仁亲以为宝。父死之谓何?又因以为利,而天下其孰能说之?孺子其辞焉! ” 公子重耳对客曰: “君惠吊亡臣重耳。身丧父死,不得与于哭泣之哀,以为君忧。父死之谓何?或敢有他志,以辱君义。 ”稽颡( 1)而不拜,哭而起,起而不私。 子显以致命于穆公。穆公曰: “仁夫,公子重耳!夫稽颡而不拜,则未为后也,故不成拜。哭而起,则爱父也;起而不私,则远利也。 ” 注:( 1)稽颡: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表示极度的虔诚。读音 q sng 【小题 1】选出对下列加点实词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 A 丧 亦不

19、可久也。丧:失去地位,流亡在外。 B 孺子 其图之!孺子:儿童、小孩。 C或敢有他志,以 辱 君义。辱:使受辱,译成 “辜负 ”。 D子显以 致命 于穆公。致命:传达意见。 【小题 2】选出 “其 ”字用法与例句一致的一项是( ) 例句: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A孺子其辞焉! B孺子其图之! C而天下其孰能说之? D吾其还也。 【小题 3】将以下几句话分为四组,最能表现子犯深谋远虑的一项是( ) 孺子其辞焉 ! 丧人无宝,仁亲以为宝 。 父死之谓何? 又因以为利 ,而天下其孰能说之? 仁夫公子重耳! A B C D 【小题 4】下列译句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 亡国恒于斯;得国恒于斯。 仁夫,公子

20、重耳! A 常在这时亡国,也常在这时兴国。 仁慈啊,公子重耳! B 常在这时亡国,也常在这时兴国。 公子重耳是个仁厚的人啊! C 常在这时失去政权,也常在这时得到政权。 仁慈啊,公子重耳! D 常在这时失去政权,也常在这时得到政权。 公子重耳是个仁厚的人啊! 【小题 5】下列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子犯劝重耳拒绝穆公的建议,因为距离太远,奔丧太危险了。 B因为容易引起天下人的误解,所以子犯劝重耳拒绝穆公提出的让他趁丧乱之际回国夺权的建 议。 C穆公即秦穆公,乃 “春秋五霸 ”之一,他高度评价了重耳拒绝自己提出的建议,认为是 “义举 ”,重耳是仁爱之人。 D子显就是上文的 “显 ”,也是

21、文中的 “客 ”,他是秦穆公的儿子,他非常重视重耳的 “哭而起,起而不私 ”。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C 【小题 3】 D 【小题 4】 D 【小题 5】 A 【小题 1】 试题分析: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 ”是 2004年版考试说明保留内容,提高文言文的 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 1、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 2、联想迁移法: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

22、到相关依据。因此要运用联想,充分调动大脑中的储存信息,进行灵活迁移。 3、语法推断法:古汉语有其特殊的句法结构,任何一个实词与其前后的词构成特定的语法关系,因此考生也可从句法结构入手 “破题 ”。 4、互文对举 法: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这种特殊的互文对举现象在古汉语中非常普遍。有时同一句中相对应之处的字词也具有这种性质,因此有时用互文对举法可帮助你快速判断。 5、通假代入法:通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现象。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往往会有 “柳暗花明又一

23、村 ”之感。此外,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近几年试卷中时有涉及,高考已考过 “乞骸骨 ”(告老还乡)、 “下 车 ”(官员刚到任)、“春秋 ”(年龄)、 “结发 ”(男子成年)等。 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知 B项,本处指重耳,此时重耳已是壮年,应译为“年轻人 ”或 “你 ”。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 “其 ”在文言虚词中既有实词的语意含义,又有其特定的语法功能,不像多数文言虚词,意义比较虚泛,往往只有语法功能。 “其 ”字在文言文中的主要用法是 作代词,具体意思有以下几种情

24、况。一是作第三人称代词,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 “他的 ”“她的 ”“它的 ”“他们的 ”“她们的 ”“它们的 ”。这是 “其 ”在古汉语中用得最多的一种。二是用作第三人称代词,表示主格关系,相当于“他 ”“她 ”“它 ”“他们 ”“她们 ”“它们 ”。三是作指示代词,可译为 “其中的 ”“这 ”“那 ”“这些 ”“那些 ”。四是特殊情况,活用作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 “我(的) ”、 “自己(的)。 ” “其 ”字在古汉语中用得比较多的另一种用法是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以加强语气(反问、祈使、揣测)。 但表示的语气因各种不同的语境而不同,所以,翻译的时候往往有多种

25、译法,一般可译为 “可 ”“一定 ”“恐怕 ”“或许 ”“大概 ”“可能 ”,等等。分析可知,该题 C 与例句中的 “其 ”都表示反问, “难道 ”之意。 A B均表示 “希望 ”语气;D表示 “商量 ”语气。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3】 试题分析:文章是信息的载体,离开对信息的关注,读懂字义、词义和句子意思就毫无意义。 “筛选 ” 就是通过淘汰的方法挑选,它要求能够识别和区分不同信息。本考点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够从全文的角度对有关信息材料进行辨别、筛选并提取组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筛选文中 的

26、信息,是在读懂文言语段的基础上,对考生所作的深化了的进一步分析能力的考查。高考设题要求学生根据题目的指令,筛选符合指令的信息。该考点采用的题型是定向考查,通常是给出多个句子,交叉排列编为四组,要求考生选出全都表现或说明文中人物在某一方面的品格特征、行为特点等的一组。在解答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文句的含意,再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文句契合。本题结合语境可知, 句都是直接表现子犯的远虑的; 句是通过秦穆公的评价来间接表现子犯深谋远虑,因重耳是采纳了子犯的建议,故赞扬重耳,实际上是肯定子犯。 句是 “辞 ”的理由之一, 句也是。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 C。 【小题 4】 试题

27、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文言特殊句式进行重点翻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一般在 直译的基础上,而后意译。整句翻译时,再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做到文通句顺,表意准确。 D项中 句处 “亡国 ”、 “得国 ”指的是失去政权和得到政权的意思。重耳流亡在外,尚未得到政权,谈不到兴亡; 句是个主谓倒装句,译文应体现出来。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5】 试题分析: 结合原文语境分析可知,子犯说: “年轻人还是推 辞吧。居丧之人没有值得宝贵的东西,可珍贵的只有仁爱和亲情。父亲死去这是何等重大的事情啊?还要用这事来谋利,那么天下谁能说清(我们无罪过)啊?年轻人还是推辞

28、吧。 ”所以子犯 “辞 ”的主要原因是要获得一个 “仁爱 ”的名声,不是因为距离远。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文言文翻译】 晋国献公的丧期,秦国穆公派人慰问公子重耳,并且传达自己的话说: “寡人听说:失去国家(君主权)常常在这个时候,得到国家(君主权也)常常在这个时候。虽然我的先生您恭敬严肃,在忧伤的服丧期间,居丧也不可太久 ,时机也不可失去啊,年轻人,请考虑一下吧! ”(重耳)将这事告诉舅舅子犯。舅舅子犯说: “年轻人还是推辞吧。居丧之人没有值得宝贵的东西,可珍贵的只有仁爱和亲情。父亲死去这是何等重大的事情啊?还要用这事来谋利,那么天下谁能说清(

29、我们无罪过)啊?年轻人还是推辞吧。 ” 公子重耳(便)对(秦国的)客人说: “君王赏脸吊唁流亡的我重耳,(我)在父亲死去居丧(的时候),不能参与到哭泣(表达)悲哀的丧礼中去,而让您操心了。父亲死去这是何等重大的事情啊?(我)哪里还有其他的图谋来辜负您(来慰问我)的情义啊? ”(重耳)行稽颡之礼但 不拜谢(秦国来的客人),哭着起身,起身后但不(跟秦国来的客人)私下交谈。 子显复命将事情告诉穆公。穆公说: “仁人啊,公子重耳!稽颡但不拜谢,就表示还不是继承人啊,所以没有拜谢。哭着起身,就表示敬爱父亲。起身但不私谈,就表示远离个人利益啊。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吾不能早用子

30、,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4分) (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4分) 答案:( 1)我不能早点任用您,如今紧急的时候才求您,这是我的过错啊。 ( 2)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 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文言特殊句式进行重点翻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一般在直译的基础上,而后意译。整句翻译时,再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做到文通句顺,表意准确。关键字有:( 1) “用 ”“急 ”“过 ”( 2)“敝 ”“所与 ”“知 ”。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下面

31、的问题。( 8分) 水仙子 夜雨 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 归梦三更后。落灯花 ,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 二老忧,都到心头。 注释: 归梦:梦归故乡。 二老:指年老的双亲。 【小题 1】题目为 “夜雨 ”,但全曲却无一个 “雨 ”字,那么作者是如何写 “雨 ”的?请简要分析。 【小题 2】这首曲子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小题 1】用间接的方法,通过 “夜雨 ”落在梧桐、芭蕉上的声音,使人想见滴滴答答的夜雨。( 4分) 【小题 2】漂泊的孤苦、对家乡的思念、对父母的怀想。( 4 分,少一点减 1 分,答 3点得到满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

32、 “梧桐 ”、 “芭蕉 ”、 “夜雨 ”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总是和离愁、客思、寂寥悲伤联系在一起,全曲描写在凄凉寂寞的旅店里,形孤影单、卧听夜雨的情景。曲的起首句以雨打梧桐破题,烘托出 “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 ”的萧瑟落寞氛围。午夜梦回,再难入眠。 “落灯花棋未收 ”,夜阑静,灯花落尽,雨声未停,滴滴犹如敲棋一般。本文以间接抒情的手法,借 “雨 ”打在梧桐、芭蕉上的声音来写雨声。夜雨一点点淋在梧桐树叶上,秋声难禁,打在芭蕉上,惹人愁思不断。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2】 试题分析:此曲写旅人的离愁别绪,情景交融,言短意长。起三句鼎足对,妥帖

33、自然,没有一点做作的痕迹,见出作者的功力。中间段点出痛苦根源,由感而发,语淡味浓。各种情景均古已有之,文人骚客早已描写尽致,在作者笔端却自有一番滋味,全因末三句: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十年之间经历了多少事,而远在江南的双亲却总在为久客不归的游子担心。这里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侧面落笔的手法,不写自己如何思念故乡,思念亲人,而以年迈双亲的忧思烘托出更加浓烈的亲情。遂使此曲更加独特,深扣人心。末句 “都在心头 ”四字戛然而止,欲语还休, 却有引人遐思,荡气回肠之功。人总是在年华老去、潦倒他乡、沧桑落寞时,才会回首天涯, “枕上十年事 ”似乎说尽了作者的无力与无成,文已尽而意有余。徐再

34、思北上旅居已是中年,郁郁不得志,华发新生,不得不感慨江南子弟他乡老的落魄和无奈。十年游宦归梦远,让他感到十分惆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语言表达 下文补写一个简短的结尾,使之成为一则寓言,并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60字以内 )( 7分) 秋天来了,场上堆满金色的谷粒。一只麻雀站在上面,骄傲的夸耀: “看我多么富有 ” 答案:结尾 :秋天过去了,场上的谷粒被收进了粮仓,什么也没有了,麻雀无可奈何的飞走了。( 2 分) 寓意:毫无资本的夸耀最终会使自己一无所获。或:脚踏实地的劳作胜似空洞的夸耀。( 3分) 试题分析:开放性扩展有两层含意,一是设题面广

35、,设题点多,融合了 “简明、连贯、得体 ”及仿写、变换句式、修辞等多个考点;二是不设答案:,只提供“原则性评分建议 ”,打开学生的思维,注重个性化的表达。本题考查了扩展语句中的 “拓展话题型 ”,这种形式旨在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或逻辑思维能力,其形式是给定一个话题形式,要求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寓言是文学 体裁的一种,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它的结构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无生物。多借用比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创作的寓言,多以动物为主人公,利用它们的活动及相互关系投进一种教训或喻意,达到讽喻的目的。反映了劳动人民健康、朴实的思想,

36、闪耀着人民无穷的智慧和高尚的道德光芒。该题由 “秋天来了 ”,可以推测到 “秋天过去了 ”,两者情景相对应。此寓言讽刺了麻雀不脚踏实地做事,只是一味不劳而获的行为。 考点:考查扩展语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仿照下列句子,另写一 组句子。( 6分) 春雨中的村庄异常漂亮。灰蒙蒙的雨雾,隐隐的遮住每一栋房舍,村庄就像披着彩纱、含着几分羞涩的村姑。 答案:示例:晨雾中的校园特别迷人。灰蒙蒙的晨雾,轻轻地覆盖着每一幢楼房,校园就像披着丝绸、走着猫步的时装模特。 试题分析:仿写是指仿照给定的句子造句或者仿照所给的语段、短文等写作语段或短文等,其中以仿写句子最为常见。仿写句子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

37、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语境所提供的暗指句式特点,另选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句子。注意例句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对比、排比等。常 见考题类型是指定格式和话题。这类仿句题指定的格式即句式或修辞,指定的话题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分句。这类仿句题格式一致,话题明确。解答时,首先应明确话题,在仿写时保持话题的统一。仿写时要达到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把下面这段话改写成三个按先后顺序排列的句子,使要表达的意思更清楚明了。( 6分) 学者、专家们通过论证,证明了很多人对水利工程人员提出的关于在长江三峡修建大型水力发电站的可行性报告进行论

38、证后得出的不同意见是不科学的。 答案: 水利工程人员提出了关于在长 江三峡修建大型水力发电站的可行性报告。 很多人对此报 告进行了论证后提出了不同意见。 学者、专家们通过论证,证明这些不同意见是不科学的。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个传统题型 长句变短句。学生可以采用主干分析法:先抽出句子主干 “学者、 专家们通过论证,证明这些不同意见是不科学的 ”独立成句,再将附加成分 “水利工程人员提出了关于在长江三峡修建大型水力发电站的可行性报告 ”和 “很多人对此报告进行了论证后提出了不同意见 ”抽出来单独成句,而后添加各自的主语。这样整个句子就变换为由三个单句构成的句群。本题还应注意三个句子按句意 先后顺序

39、排列,要表达的意思清楚明了。 考点:考查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默写 填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每空 1分,共 10分) 【小题 1】看万山红遍, ;漫江碧透, 。鹰击长空, 。 万类霜天竞自由。 沁园春 长沙 【小题 2】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 / ,我希望飘过 / 一个丁香一样的 / 。 雨巷 【小题 3】寻梦?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 。再别康桥 【小题 4】以其无礼于晋, 。 烛之武退秦师 【小题 5】晴川历历汉阳树, 。 黄鹤楼(崔颢) 【小题 6】商女不知亡国恨, 。 泊秦淮(杜牧) 答案: 【小题 1】层林尽染 百舸争流 鱼翔浅底 【小题

40、 2】又寂寥的雨巷 结着愁怨的姑娘 【小题 3】撑一支长篙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小题 4】且贰于楚也 【小题 5】芳草萋萋鹦鹉洲 【小题 6】隔江犹唱后庭花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优秀诗文作品及其重要语句的默写识记。意在引导考生重视诵读,培养语感,强调语文学习中的积累、感悟及熏陶,提高人文素养。注意不要写错别字,作家和作品要对应,不出现常识性错误。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 “舸 ”“寥 ”“撑 ”“斑斓 ”“贰 ”“萋 ”“鹦鹉 ”等。每句 1分,句中出现错字、别字、漏字、添字等情况,该空不给分。学生对于常见名句名篇的准确背诵和规范书写能力,平时要夯实基本功。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

41、力层级为识记 A。 作文 请以 “熟悉 ”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答案: 参考例文 熟悉 很多事情,很多人,在我们念念不忘的日子里被我们遗忘。你是否还记得你当年的模样? 题记 这片土地是我曾经熟悉的土地,而现却已不是我所熟悉。我们早已不是当年模样。 我记忆中邻居们一起闲聊家常的模样已经不再熟悉,我记忆中那片与小 伙伴嬉戏的草地已经不不再熟悉,我记忆中来来往往微笑的人群已经不再熟悉,我记忆中哪家米粉的味道已经不再熟悉 我记忆中的 我记忆中的你我早已不再熟悉,丢失了什么,忘记了什么,我们都已不再是当初熟悉的摸样了!你还记得吗? 时间他是个让人既害怕又期

42、待的东西,面对它我们束手无策,也许你曾经十分憎恨它,也曾经十分喜爱它,它让我们退去青涩,但是也让我们失去纯真。你还记得吗?也许曾经的你会因为得到一颗糖而开心的大笑,曾经的你天真的人想到外太空去,曾经的想做超人拯救地球 这些曾经的自己都忘了吗?时间让我们成熟,但也让我 们丢了纯真!那些那么熟悉的模样已经不在了,我们丢了它。 仔细的看看你生活的环境吧!你看看,周围高楼大厦建起来了,如今我们居住的环境已经不会再有邻居向一家一样一样其乐融融的模样了,现在的人们即使都做了很多年的邻居也不知对方姓名,那些曾经可爱的笑脸早已被冷漠代替,你曾经以为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人已经不再熟悉,你开始忘了,忘了熟悉的点滴。

43、 这个时代让我们变了,环境让我们变了,社会的进步让我们变了,我们都曾经试图要记起些什么,却发现早已忘了,在我们念念不忘的日子里。再见了曾经!再见了熟悉的模样!丢了熟悉的曾经,你还会 快乐吗?那些一路不停奔跑的人儿们,累了吗?一路奔跑,一路追逐到死亡那天,这就是我们的结局,你对这个结局还满意吗? 生命给了我们太多,而我们却为了生活失去了太多,这样值得吗?或许你会自我安慰到: “没有失去就没有得到,所有事情都是相辅相成的 ”似的,不失去点什么那就不叫成长,不失去点什么我们就会被社会淘汰。可是那些微笑的曾经你舍得吗? 我又来到这片熟悉的土地,而却不再熟悉,而你呢?还熟悉吗?它早已没有当年模样,你还会

44、记得吗?亲爱的,请铭记那份感动与纯真,亲爱的,请记得熟悉的模样。 试题分析:命题作文也叫全命题作文 ,主要标志是有一个完整的题目,考生必须以这个题目为作文题,一个字都不能改动。命题型作文可以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题目;二是提示语,为考生打开写做思路做导引;三是要求,做字数和内容上的规定。那么怎样写好命题作文呢?首先,一个题目拿到手,我们需要明确它的体裁和人称。是记叙文?议论文?应用文?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如果是记叙文,在题目中经常出现 “记 ” 、 “ 的事 ”、 “ 的人 ”等。如果是说明文,题目中经常会出现 “介绍 ” 、 “ 的自白 ”、 “ 的话 ”等。其次要审好题。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题目

45、,都要咬文嚼字,仔细琢磨 ,找出题目的关键字眼在哪儿?找准它,根据它弄清题目的要求、重点和范围,确定文章的中心。确定好文章的中心之后,就需要围绕中心选取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确定中心,选好材料以后,就需要列出一个简要的提纲,确定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哪些地方详写,哪些地方略写?命题作文审题四法:( 1)增补信息法(添枝加叶法)( “组词造句 ”)。有一些命题作文题比较宽泛,有时让人摸不着边际,可以采用 “增补信息法 ”,即在理解命题作文题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在题目的前或后或中间加上限制词,增补新的信息或新的因素,(如果题目中有代词,则 指出具体指代的内容、对象。)从而达到缩小外延、化大

46、为小、化虚为实,明确范围、方便入题旨的目的。( 2)明确重心法(审题眼)。所谓“重心 ”是指命题作文题目中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也就是写作的重点。偏正结构的题型,其表意重心往往在 “偏 ”的部分。考生在审题时要重点对表修饰或限制的 “偏 ”的部分进行深入思考,才可能使自己的立意不走偏。( 3)追问法。“追问法 ”就是通过对题目进行不同角度的提问来打开思路的方法。一般可针对题目提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等问题,并自问自答。 “追问法 ”可使考生多角度地审视题目,发散思维,最终 使中心论点周密而深入。( 4)化意为象法(化虚为实)。有些命题作文题目或题目中的某个词语仅仅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这时,我们如果仅从抽象的概念出发来审题立意的话,就很难找到突破口。只要我们化抽象的概念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事物或事例就容易多了。此法称为“化意为象法 ”。本题应紧扣 “熟悉 ”,可以写熟悉的人、物、事和景等;也可以谈自己的感想,去说理议论;或去抒发感情,写抒情散文。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