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年湖北省孝感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medalangle361 文档编号:317459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9.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2014年湖北省孝感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3-2014年湖北省孝感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3-2014年湖北省孝感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3-2014年湖北省孝感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3-2014年湖北省孝感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2014年湖北省孝感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 刽 子( kui) 歆 享( xn)穿红 着 绿( zhu)运筹帷 幄 ( w) B漱 盂 ( sh)瓦 楞 ( lng)令人目 眩 ( xun)不落 窠 臼( k) C石 栈 ( zhn)宫 绦 ( tio)乳 臭 未干( xi)饿 殍 遍野( pio) D 提 防( d)撇 捺 ( n)比权 量 力( ling)百无聊 赖 ( ni) 答案: B 试题分析: A刽 gu子 ; C宫绦 to D百无聊赖 li。该题每一个选项中加点的字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 ,涉

2、及多音字、形声字、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 ,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 ,勤查字典 ,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其中多音字 可以通过记少不记多、区别口语和书面语或区别词性、词义,方言区考生还要注意普通话与方言的读音差异 (含声调 )。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云宵凄婉责无旁贷开诚布公 B讴歌磐石义愤填膺易水决别 C料峭朔漠度长 大变徵之声 D攀缘聒噪兴高彩烈面面相觑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霄 -宵 屈 -曲 宵:夜晚;霄:天空。 B 诀别:指无会期的离别 ;死别;没有 “诀别 ”。 D 采 :摘取;选取;神色;采,动词,指摘取。彩,是

3、动词,多指颜色。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周星驰 _四年之后执导的喜剧片西游自公映以来,票房一路势如破竹,大年初一即 _7685万元,在 2月 14日情人节当日票房更是高达 1 22亿元,刷新中国影史单日票房纪录。 2012年末曾因一九四二票房不佳导致股价跌停的华谊, _在蛇年春节凭借 影片西游 _。 A潜伏斩获终于力挽狂澜 B蛰伏斩获终于扬眉吐气 C蛰伏收获最终力挽狂澜 D潜伏收获最终扬眉吐气 答案: B 试题分析:潜伏:隐匿 ;潜藏。蛰伏:动物冬眠或人蛰居。斩获:原意为作战时对敌人的杀伤、俘获 ,现比喻大有收获;

4、收获:收取成熟的农产品或比喻获得成果或得到的战果。终于:表示下文是最终出现的情况;毕竟。最终:最后 ;末了。力挽狂澜:挽:挽回;狂澜:猛烈的大波浪。比喻尽力挽回危险的局势。扬眉吐气:扬起眉头,吐出怨气。形容摆脱了长期受压状态后高兴痛快的样子。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广大考生和家长高度关注高考政策的变化,因为这些变化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考生未来的命运。 B怀着迫切的心情读完了这部亚洲销量最大的被誉为有史以来最具想象力的悬念小说,使我心潮起伏,思绪万千。 C章太炎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幼年跟随外祖父读经,接受启蒙教育;后又在其长兄指导

5、下 “一意治经,文必法古 ”。 D最近出台的进口、信贷以及 PMI等前瞻性经济数据表明,在经历了两年的增速下滑后,中国经济正在走出下行区间,回升态势已确立。 答案: A 试题分析: B 主语残缺,去掉 “使 ”C 重复,去掉 “之家 ”D “出台 ”与 “数据 ”搭配不当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对文学名著常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对王熙凤描写的笔墨不下于宝、黛、钗,她是贾琏之妻,有着出众的才干和权术,协理宁国府就表现了她非凡的治家本领。 B巴尔扎克是法国 19世纪最具代表的现实主义大师,其代表作高老头中的面条商高老头、江洋大盗伏脱 冷及穷大学生拉斯蒂涅

6、都个性鲜明。 C大卫 科波菲尔是狄更斯的代表作,不少地方取材于作者亲历的生活,但作者并没有采用 “纪实 ”的方法,而是把它们都 “化用 ”了,使小说成为充满创新的艺术品。 D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莱特中,英国王子哈姆莱特被塑造成敏感多思的人文主义者,剧作浓墨重彩地表达了一位企图单枪匹马重整乾坤的年轻理想主义者的迷惘、痛苦和悲怆。 答案: D 试题分析:哈姆莱特是丹麦王子。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 .层级为识记 A.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某留美人士在接受提问 “美国人为什么这么不喜欢中国人 ”时答道 :“因为中国人没有信仰。 ” 早就有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薄弱环节是宗教资源的

7、稀缺。这话大体不错。因为作为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从源头上就和宗教情怀各执一端,而长期以来,儒家在文化思想领域内占据着统治地位,这种统治地位又和封建王朝专制制度互为依托,形成一个 “超稳定结构 ”,这自然就没有给任何宗教的发展留下适宜的空间和条件。 中国人缺少宗教情怀不假,但不信教并不等于什么也不信。事实上,中国文化中关于道德信仰方面的分量并不低于任何一种高级宗教。 中国人 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信仰,其所经历的艰苦思想过程,使它在人类精神文明史上居于一个相当高的层次。比如, “孝 ”知 “以孝治天下 ”观点的提出,就反映出在信仰问题上的煞费苦心和独一无二。先儒们早就发现,人的精神层面的进步必然

8、植根于对动物本能的抵制、疏离和克服,在这个过性中, “孝 ”正是最中心的环节。处于文明早期阶段的人类没有 “孝道 ”这一说,相反历史上许多游牧种群都有歧视老人的风俗,时至今日,西方发达世祭的伦理秩序中,下一代也仍然排在上一代之前。这种对下一代的关爱,是和动物的本能完全一致的,只有 “孝 ”却是反其道而行 它是 一种和动物本能逆向的理念。能够在这点上取得突破,推而及之,其他道德信仰的贯彻就变得切实可行了,这就叫做 “百善孝为先 ”。因此可以说, “以孝治天下 ”确实是很高明的政治哲学。 在中国历史上,道德信仰的众多原则的实践远非至善至美。不过,只要国家大体安定,文化建设总还是统治者不可或忘的大事

9、,道德教化也就得到有效的传承,有时候甚至表现出强大的力量,足以媲美于各种宗教。为信仰献出生命并不是宗教徒的专利,相反,近代以来许多为实现政治理想而慷慨赴死的事例与宗教毫无联系,但为理想而不惜生命的原则是一致的。 上面是对传统文化中道 德信仰方面的正面评估,是一种积极的说法。而要做到客观公允,它消极的另一面也不能回避。由于对生命意义的探索缺失了 “彼岸情结 ”的支撑,道德信仰的状况常常受时代环境的左右,在一个反常的、险恶的社会条件下,又较容易受到蛊惑,因而其坚定性确实赶不上各种高级宗教。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中国历史上有那么多令人厌恶现象的原因之一。而在权力场中,无论是谄媚逢迎的瞒心昧己、虐杀无辜,或

10、者是垂涎财富的崇洋媚外、惟利是图,内涵虽然不同,嘴脸一样丑恶。而且,从表面看来,其来源和过程毫不相干甚至互相对立的东西,能够按照当权者的意志接踵而至, 一夜之间便蔚为风气。这在宗教传统很深的国家是很难看到的。 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西班牙和巴尔干地区发生过猛烈的碰撞,反反复复的改宗斗争是一个相当漫长而惨烈的过程,时至今日,巴尔干人民还在饱尝这一惨剧留下的苦果。相对他们而言,中国人倒该是有福的了,在这里所谓 “坏事变好事 ”的逻辑得到了证明:不是吗 如果我们也十分执著于某种信仰,那中国和世界今天会是何等模样 说到这里,再回到开篇的问题:美国人为什么不喜欢中国人?那位留美学者的答案: “没有信仰 ”

11、云云,便很值得怀疑。 【小题 1】下列关于 “信仰 ”的说法,符合作者观点的一 项是 A从某种意义上说,宗教资源的稀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薄弱环节,这使得中国人缺少信仰。 B为信仰献身不是宗教徒的专利,在中国历史上的某些时期,道德教化表现出的强大力量足以媲美于各种宗教。 C儒家思想在文化领域内的统治地位和封建王朝专制制度互为依托,没有给其他宗教信仰在中国的发展留下任何空间和条件。 D道德信仰易受时代环境左右,在反常的、险恶的社会条件下,其坚定性往往比不上其他宗教信仰。 【小题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动物本能的抵制、疏离和克服,体现出人的精神层面的进步,从这一点上讲,先儒们 “孝

12、 ”的观念的提出,可谓煞费苦心和独一无二。 B中国人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信仰之所以在人类精神文明史上居于相当高的层次,正是因为它经历了艰苦漫长的过程。 C中国历史上,在国家基本安定的情况下,统治者总会重视文化建设,道德教化也会得到有效传承。 D由于对生命意义的探索缺失了 “彼岸情结 ”的支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信仰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消极的一面。 【小题 3】依据原文的信息,不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也许缺少宗教信仰 ,但是中国文化中的道德信仰并不逊色于任何一种高级宗教,所以,宗教对于一个民族并不是不可或缺的。 B “百善孝为先。 ” “孝 ”道得到推行,其他道德信仰的贯彻就变得切实可行了。

13、今天,我们仍然应该推行 “孝 ”道。 C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道德信仰有其消极性,也有积极性。因此,我们不能盲目崇尚宗教,仍应加强道德建设。 D中国和平安宁,而巴尔干地区还在饱尝漫长而惨烈的改宗斗争,这表明道德信仰优于宗教信仰。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B 【小题 3】 D 【小题 1】 试题分析: A项 “这使得 ”不准确,因为还有其他原因; “中国人缺少信仰 ”错,中国人还有 “道德信仰 ”。 C项 “没有给其他宗教在中国的发展留下任何空间和条件 ”错,原文是 “没有给任何宗教的发展留下适宜的空间和条件 ”。 D项 “其他宗教信仰 ”错,应是 “各种高级宗教 ”。 考点:理

14、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根据原文 “中国人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信仰,其所经历的艰苦思想过程,使它在人类精神文明史上居于一个相当高的层次。 ”, “思想 ”一词漏掉了“漫长 ”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 “道德信仰优于宗教信仰 ”的说法不对,原文在强调道德信仰的作用,没有比较道德信仰和宗教信仰优劣的问题。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共 20分,共 4小题) 周老爷小传 光绪三年,淮河发大水,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河南济源偏北有一铁牛镇也来了几十个衣衫褴褛的灾民。这铁牛镇虽

15、然有几个富户,但个个悭吝,比铁公鸡还抠,大伙儿私下里称铁牛镇为 “铁公鸡镇 ”。 灾民等待施舍,但富户们家家大门紧闭。饥肠辘辘的灾民们正绝望之时,镇北的周家忽然传出消息:周家将开粥棚!消息震惊了铁牛镇!要知道 ,在众多铁公鸡中,周老爷子的吝啬可是鼎鼎有名的。周老爷子今年七十了,家里虽不是铁牛镇的首富,但财力着实雄厚,只是周老爷子吝啬持家,周家上下连一个胖子都没有,他自个更是瘦骨嶙峋。前阵子他的小儿子成亲,宴席上的馒头居然是一半白面一半糠麸,菜也是素多荤少,规格比有些穷人家的婚宴还差。 如今他居然肯设粥棚,颇令人大惑不解。可眼瞅着几口大锅支了起来,家丁们劈柴烧火,不像是假的。很快,周家放出规矩:

16、 “领粥时,必须说 周老爷真慷慨,周老爷真是大善人 ,然后跪下来朝周家大门磕个头 ” 一碗稀粥居然让人家磕头,太过分了。但饿 肚子的滋味真不好受,灾民们只好自觉地排起了长队。水滚开时,围观的百姓们看着周家的伙计朝大锅里下了两瓢米,不由嘀咕道: “这么大的锅,下这么点儿米,这粥可真够稀的! ”这时,那伙计又打开另一口袋子,舀出来一瓢东西,大伙儿一看,惊叫道: “米糠? ”一锅粥,两瓢米加五瓢糠,粥是稠了,味道可就 没想到老爷子做善事也打折扣,这不明摆着让大家戳脊梁骨吗?家人很不满,小儿子年轻气盛,跑到堂屋跟老爷子吵了起来。 “爹,韩信衣锦还乡本可杀了那个让他钻裤裆的家伙,但他让人做了官,赢得了好

17、名声。可你呢?做个粥棚,一天花上一袋米,一个 月也就三十袋米而已 ”“ 你有本事给我弄三十袋米来,站着说话不腰疼,我辛苦攒下的家业迟早要被你们这些败家子败光! ”周老爷子气呼呼地走了。灾民们感谢周家做善事,跪在地上朝坐在太师椅上的周老爷子磕了个头,才换得一碗黄粥,泪眼婆娑地蹲在一边喝。牺牲了尊严才换来的东西,虽然果腹,心里却在滴血 灾民们磕头讨饭,眼泪汪汪地喝粥,这幅凄惨的情景使铁牛镇的上空弥漫着悲伤的气氛。 周老爷的慈善活动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反而被人骂得狗血淋头,那些没有施舍的富户们则耻笑周老爷子做了件蠢事。周老爷子似乎也意识到了,便改了规矩,领粥时 可以不跪,但必须为周家做一天活。这个规矩

18、倒还不错,但周家哪有那么多活给人干?于是周老爷子将家里的佣工全部遣走,这些人聚拢起来朝周老爷子讨说法,周老爷子的回话倒也简单:谁干活只要三餐饭,不要工钱,就可以留下。小儿子担心: “爹,灾民们固然用着便宜,可他们总有走的一天,到时候咱们家再找人可就难了。 ”周老爷子说他们肯定会非常珍惜这份来之不品的活计。小儿子豁然开朗,这老爷子真算计到家了,够狠!结果铁牛镇的小工价格直线下降。 水灾过后,铁牛镇又恢复了原样。但是,周老爷子的名声迅速在半年里变得臭不可闻,大家提起他,干脆以 “老鬼 ”相称。 这年周老爷子病重,临死前对孩子们说: “我知道你们对我颇有微词,但你们不知道,我这么做,既为他们好,也是

19、为你们好。我原来也讨过饭,当时和我一起讨饭的好朋友,他一生都在讨饭,你们知道为什幺吗? ”大家惊奇地听着。“因为他运气好,遇到了一个好人家,大米饭白馒头管够,让他觉得讨饭的日子真不错;而我运气不好,讨饭被狗咬,被人打,所以我恨透了讨饭。 ”周老爷子沉痛地说, “钱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别人不做粥棚,我做,但我不会让灾民们觉得讨来的饭特别香。钱花好了能帮人,花不好就毁人,我落了个坏名声,却总好过给铁牛 镇增加一批乞丐 ” 说罢,溘然长逝。周家子孙将丧礼办得非常寒酸,百姓们纷纷议论周家孩子不孝,但周家人不在意。几十年后,周家还在,子孙兴盛,出了好几个人才,而其他富户没有逃过 “富不过三代 ”的规律,

20、相继败亡。 【小题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饥民流落 “铁公鸡镇 ”,吝啬的周老爷子开粥棚救济,但是他规定,领粥要磕头,那米少糠多的粥引起了大家的不满。 B周老爷子施粥遭骂,他意识到自己确实做得过分了,于是不得不改规矩,变磕头为干活,并遣走了佣工。 C水灾过后,周老爷子名声 很快变得臭不可闻,而他的临终之语却让家人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 D周家为老爷子办的丧事非常寒酸,正是这吝啬的传统让周家逃过 “富不过三代 ”的规律,子孙兴盛。 E这篇小说显示了作者对 “持家 ”“行善 ”等的思考,有很强的现实警示作用。语言质朴通俗,读来耐人寻味。 【小题 2】小说开头

21、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 【小题 3】小说在塑造周老爷子这个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就其中主要的两种进行简要赏析。( 6分) 【小题 4】周老爷子临终那番话颇有深意,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文本并联系社会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 6分) 答案: 【小题 1】 B D 【小题 2】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因为水灾,几十个流离失所的灾民来到铁牛镇,但这里的富户个个吝啬( 2分)。为后文周老爷子施粥及施粥的吝啬等情节做铺垫( 2分)。 【小题 3】( 1)衬托(侧面描写)。如小儿子两次出场,一次为粥的质量与父亲据理力争,一次为父亲将遣走家里伙计表示担心,衬托出了周老爷子的固执与深谋远

22、虑;再如,没有施舍的富户对周老爷子的耻笑与大家对周老爷子以 “老鬼 ”相称等,衬托了周老爷子不在意他人看法,深谙事理,忍辱负重。( 2)欲扬先抑。小说开始时着力渲染周老爷子的吝啬与算计到家,直到最后才通过周老爷子的临终遗言和子孙兴盛的事实肯定了他的勤俭持家、施舍有方、教子有方。( 3)语言描写(正面描写)。如小儿子为粥的质量与周老爷子相争时,他说 “你有本事给我弄三十袋米来,站着说话不腰疼,我辛苦攒下的家业迟早要被你们这些败家子败光! ”形象生动的写出了他的 “吝啬 ”与对家业的忧虑;再如他的临终遗言,更是形象地写出了他的良苦用心。 (答对 1点给 3分;每一要点中,手法正确 2分,分析合理

23、1分;任答其中两点且分析正确即可得满分。如有其它答案:,合情合理 即可。) 【小题 4】示例一:周老爷子的临终遗言深刻揭示了行善应有道的道理。 “我不会让灾民们觉得讨来的饭特别香 ”、 “钱花好了能帮人,花不好就毁人 ”,表明他是一个很特别的 “铁公鸡 ”,做事有自己的思想、价值观,他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帮助乡民。乐施好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当今社会上人们的一种价值取向,但行善亦应有道。我们身边有一些善心人或救助机构,有心施善或帮扶,但其方式却不当,钱与物没有用在最关键的地方,受助者没有真正走出困境,反而陷入了依赖的泥潭。 示例二:周老爷子的临终遗言深刻揭示了要勤俭持家的道理。他教 育家人要

24、勤俭持家过日子,钱要用在刀刃上,以防止子孙由富变骄奢,文中说 “我这么做, 也是为你们好 ”,结尾一段有照应 “几十年后,周家还在,子孙兴盛,出了好几个人才,而其他富户没有逃过 富不过三代 的规律 ”,可见子孙们听懂、遵守了周老爷子的临终遗言。今天,社会上的一些 “富二代 ”“富三代 ”,他们听不进艰苦创业积攒下大量财富的长辈们苦口教育,或是长辈对他们的教育存在着某种缺失,以致于有些 “富二代 ”“富三代 ”不能勤俭持家,而挥土如金,挥霍无度,甚至败光家业。 (观点正确 2分,结合文本 2分,联系实际分析合理、表意明确 2分。如有其它答案:,有自己的观点,探究合情合理即可。) 【小题 1】 试

25、题分析: B项, “他也意识到自己做得过分了,于是不得不改规矩 ”错,且 “佣工 ”最后应该也没有被 “遣走 ”; D项,不是周家的 “吝啬 ”而是 “勤俭持家 ”使得周家子孙兴盛。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2】 试题分析:开头语段的作用大致为: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本文开头写因为水灾,几十个流离失所的灾民来到铁牛镇,但这里的富户个个吝啬,交代了故事发生的 背景;为后文周老爷子施粥及施粥的吝啬等情节做铺垫。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

26、题分析: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关注人物 (艺术 )本质的特征,明白刻画的方法。 想了解人物性格就要从刻画人物的方法入手。刻画人物的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有正面描写,有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分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其他还有细节描写 小说在塑造周老爷子这个人物形象时运用了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考生在分析具体手法时要列举文中具体的例子来论述。如描写小儿子两次出场,一次为 粥的质量与父亲据理力争,一次为父亲将遣走家里伙计表示担心,侧面衬托出了周老爷子的固执与深谋远虑;正面语言描写周老爷子说 “你有本事给我弄三十袋米来,站着说话不腰疼,我辛苦攒下的家业迟早要被你们这些败家子败光!

27、 ”形象生动的写出了他的 “吝啬 ”与对家业的忧虑;再如他的临终遗言,更是形象地写出了他的良苦用心。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析:此题是一道开放型题目,考生只要结合原文周老爷一生的经历就可以理解为何他很 “吝啬 ”的原因,人应该怎样行善和持家。结合原文谈 出自己的见解,联系身边的事,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文言文阅读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段中划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 6处, 3分)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28、,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答案: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乃凯旋而纳之。 试题分析:这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一篇课文原文,利用文言断句法,抓住 “庄宗与三失 的故事,句首语气词 “则、乃 ”等即可推断出来。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汤琵琶传 王猷定 汤应曾,邳州人,善弹琵琶,故人呼为 “汤琵琶 ”云。幼好音律,闻歌声辄哭。已学歌,歌罢又哭。世庙 时,李东垣善琵

29、琶,江对峰传之,名播京师。江死,陈州蒋山人独传其妙。时周藩 王有女乐数十部,咸习其技,罔有善者,王以为恨。应曾往学之,不期年而成。 闻于王,王召见,赐以碧镂牙嵌琵琶 ,令著宫锦衣,殿上弹胡笳十八拍,激楚动人。王深赏,岁给米万斛,以养其母。应曾由是名著大梁间。 后征西王将军招之幕中,随历嘉峪、张掖、酒泉诸地,每猎及阅士,令弹塞上之曲。戏下 颜骨打者,善战阵,其临敌令曾为壮士声,乃上马杀贼。一日大雪,至榆关,马上闻 篥,忽思母痛哭,遂别将军去。 襄王闻其名,使人聘之。居楚者三年。偶泛洞庭,风涛大作,舟人惶扰失措,应曾匡坐弹洞庭秋思 , 稍定。 舟泊岸,见一老猿,须眉甚古, 自丛箐中跳入蓬窗,哀号中

30、夜。天明,忽抱琵琶跃水中,不知所在。自失故物,辄惆怅不复弹。 已归省母,母尚健,而妇已亡。母告以: “妇亡之夕,有猿啼户外,启户不见。妇谓我曰: 吾迟郎不至,而闻猿啼,何也 吾殆死,惟久不闻郎琵琶声,倘归,为我一奏石楠之下。 ”应曾闻母言,掩抑哀痛不自胜。夕陈酒浆,弹琵琶于其墓而祭之。自是猖狂自放,日荒酒色。值寇乱,负母鬻食兵间。 曾年六十余,流落淮浦。有桃源人见而怜之,载其母同至桃源。后不知所终。 轸石王子 曰:戊子秋,予乞食遇曾公路浦,已不复见君曩者衣宫锦之盛矣。明年,复访曾,曾坐 土锉 中作食,奉匕箸于母。人争贱之,予肃然加敬焉。曾仰天叹日: “世鲜知音,吾事老母百年后,将投身黄河之岸矣

31、 !”予凄然许曾立传。 越五年,乃克为之 。呜呼!世之沦落不偶,而叹息于知音之寡者,独曾也乎哉 (选自明文授读,有删节 ) 注 世庙:明代崇祯皇帝庙号。 戏下:麾下。 轸石王子:作者自称。 土锉:土锅。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临敌令曾 为 壮士声为:替 B吾 殆 死,惟久不闻郎琵琶声殆:大概 C值寇乱,负母 鬻 食兵间鬻:卖 D已不复见君 曩 者衣宫锦之盛矣曩:从前 【小题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说明汤应曾弹琵琶有高超的技艺的一组是 幼好音律,闻歌声辄哭。已学歌,歌罢又哭。 殿上弹胡笳十八拍,激楚动人。 每猎及阅士,令弹塞上之曲。 其临敌令曾

32、为壮士声,乃上马杀贼 。 见一老猿,须眉甚古,自丛箐中跳入蓬窗,哀号中夜。 夕陈酒浆,弹琵琶于其墓而祭之。 A B C D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汤应曾是一个有天赋的艺人。他从小对音乐很有兴趣,长大后弹得一手好琵琶。他曾在王公贵人家中献技。 B汤应曾对母亲、妻子充满感情。他为了生计远离家乡,连妻子死去都来不及见一面,妻子临死之前的一番埋怨他的话使得他后来不再操旧艺,最后猖狂自放,日荒酒色。 C汤应曾六十多岁的时候,流落在淮浦一带,后来他和母亲跟随桃源人一同到了桃源。然后就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了。 “汤琵琶 ”就这样淡出人们的视野,这个结局也为下文作者的议论

33、抒情张本。 D作者对汤应曾十分同情,并且借他的身世,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知音难逢的感慨。同 时作者善于运用点染、烘托等多种手法来写人叙事。 【小题 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9分) 闻于王,王召见,赐以碧镂牙嵌琵琶。( 3分) 应曾匡坐弹洞庭秋思,稍定。( 3分) 越五年,乃克为之。( 3分)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A 【小题 3】 B 【小题 4】 这件事被周藩王知道了,就召见他,把碧镂牙嵌琵琶赏赐给他。(被动句、状语后置、大意各 1分) 汤应曾端坐于船中弹奏洞庭秋思,风涛才渐渐安定下来。(匡、稍、大意各 1分) 五年之后 (过了五年 ),我才能够写好

34、 (完成 )这篇传。 (越、克、大意各 1分 ) 【小题 1】 试题分析:文言实词的理解必须回到原文中去。原文 “其临敌令曾 为 壮士声 ”的意思是 “下令汤应曾弹奏壮士的音乐 ”“为 ”译为 “弹奏 ”。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 是说汤应曾从小对音乐有深厚兴趣, 是说在墓地旁弹奏琵琶深情地祭奠已亡的妻子,均不能明 “高超的技艺 ”。含 项的应该排除。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 C。 【小题 3】 试题分析:妻子临死之前只是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并没有什么埋怨之语,选项中对文意的曲解。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 C。 【

35、小题 4】 试题分析:文言文句子翻译一定要回归到原文,一般采用直译,直译不过来就采用意译,遵守 “信 ”“原则。翻译时还要注意把剧中关键字词意义用法、特殊句式译出来,这是得分点。( 1) “闻于王 ”是被动句,、 “赐以碧镂牙嵌琵琶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 “以碧镂牙嵌琵琶赐(之) ”( 2)关键词 “匡 ”译为端坐, “稍 ”译为渐渐( 3) “越 ”译为经过, “克 ”译为能够,才能。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参考译文: 汤应曾是邳州人,擅长弹奏琵琶,所以人们称他为 “汤琵琶 ”。他 自幼爱好音乐,听见歌声就哭。后来学习唱歌,唱完又哭。崇祯年间,当时李东垣擅长弹奏

36、琵琶,江对峰继承了他的技艺,名声传播京师。江对峰去世以后 ,唯有陈州蒋山人继承了他的技艺的妙处。当时周藩王有女乐数十队,都学习蒋山人的技巧,但没有学得很好的,周藩王对此感到十分遗憾。汤应曾前往学习,不到一年就学成了。这件事被周藩王知道了,就召见他,把碧镂牙嵌琵琶赏赐给他,让他穿上宫中锦衣,在宫殿上弹奏胡笳十八拍,声音高亢凄清,十分动人。周藩王深为赞赏,每年供给米万斛,以供养他的母亲。汤应曾因此在大梁一带非常著名。 后来,征西王 将军招募他到幕府之中,跟随经历嘉峪、张掖、酒泉各地,每逢打猎和阅兵,都让他弹奏塞上的乐曲。有个叫颜骨打的部下,善于作战布阵,他临战的时候,下令汤应曾弹奏壮士的音乐,然后

37、他才上马杀敌。有一天下雪,(汤应曾 )到榆关时,在马上听见 篥的声音,忽然想念母亲而失声痛哭,于是辞别将军回家去了。 襄王听说汤应曾的名声,派人聘请他。他在楚地住了三年。有一次在洞庭湖上泛舟,当时风声大作,波浪涛天,摇船的人惊惶失措,汤应曾端坐于船中弹奏洞庭秋思,风涛才渐渐安定下来。船靠岸时,只见一只老猿,眉毛胡须都很白了,从水草丛中跳入船 窗中,哀声号叫直至半夜。天亮时, (老猿 )突然抱琵琶跳入水中,不知到哪儿去了。汤应曾从此失去了心爱之物,就惆怅不再弹琵琶了。 后来,汤应曾回家探望母亲,母亲还健在,但是妻子已经去世。母亲告诉他说:“媳妇去世的那天晚上,有猿在窗外啼叫,打开窗户又见不到。媳

38、妇对我说:我等待郎君不见来到,只听见猿叫,是什么原因呢 我将要不在人世了,只是很久没有听过郎君的琵琶声,如果郎君回来,请他为我在石楠树下弹奏一曲。 ”汤应曾听了毋亲的话,心情沉痛哀伤到不能承受。晚上他摆设了酒水,在妻子坟墓旁边弹奏琵琶来祭奠她。从此以后,他变 得癫狂放纵,每天沉迷于酒色。正值战乱,他背着母亲在军队里卖食品 (给士兵 )。 汤应曾六十多岁的时候,流落在淮浦一带。有桃源人见到而同情他,载着他的母亲一同到了桃源。后来不知道他的下落。 轸石王子说:戊子年秋天,我讨食的时候在路上遇见过汤应曾,已不见他往日穿着锦衣的风光了。第二年,又拜访汤应曾,他用土锅做饭,拿勺子和筷子侍奉母亲。人们都看

39、不起他,我却对他更肃然起敬。汤应曾仰天长叹: “世上很少知音了,等我母亲去世后,我将到黄河一带去 !”我凄凉地答应他给他写传。五年之后,我才写好 (传 ),唉 !世道沦落,命运不好,叹息 太少知音的人,难道只有汤应曾吗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 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注:周邦彦,北宋末期著名词人,祖籍江南,因一文由白衣提拔为京官,一直旅居他乡。 【小题 1】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但情景之间关联密切。请说说二者有什么

40、关系,联系两片之间感情纽带的是哪个意象。( 4分) 【小题 2】这首词炼字多有胜处,请任选两字作简要赏析。( 4分) 答案: 【小题 1】触景生情( 2分) 风荷( 2分)( “借景抒情 ”给 1分) 【小题 2】 “呼 ”字通过拟人化,既表现了小鸟欢快的呼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也显示出作者的闲适心态与生活情趣。 “窥 ”字通过拟人化,既把鸟儿们东张西望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也显示出作者的闲适心态与生活情趣。 “语 ”字通过拟人化,既与前面的 “呼 ”字相呼应,生动而有风致,也显示出作者的闲适心态与生活情趣。 “一一 ”运用叠词,既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

41、,也为作者睹物思乡提供了联想的情感纽带。 “举 ”字通过拟人化,既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也为作者睹物思乡提供了联想的情感纽带。(每个字 2分,表现手法 1分,表达效果 1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此词由眼前的荷花想到故乡的荷花 , 触景生情。游子浓浓的思乡情,向荷花娓娓道来,构思尤为巧妙别致。词分上下两片。上片主要描绘荷花姿态,下片由荷花生发开去,梦回故乡。联系两片之间感情纽带的意象是风荷 .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2】 试题分析:这首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段落极为分明。一起写静境,焚 香消暑,取心定自然凉之意,

42、或暗示在热闹场中服一副清凉 剂,两句写境静心也静。三、四句写静中有噪, “鸟雀呼晴 ”,一 “呼 ”字,极为传神,暗示昨夜雨,今朝晴。 “侵晓窥檐语 ”,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 “叶上 ”句,清新而又美丽。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则动态可掬。这三句,实是交互句法,配合得极为巧妙,而又音响动人。大意 是:清圆的荷叶,叶面上还留存昨夜的雨珠,在朝阳下逐渐地干了,一阵风来,荷叶儿一团团地舞动起来。这像是电影的镜头一样,有时间性的景致。词句炼一 “举 ”字,全词站立了起来,动 景如生。这样,再看 “燎沉香,消溽暑 ”的时间,则该是一天的事,而从 “鸟雀呼晴 ”起,则

43、是晨光初兴的景物,然后再从屋边推到 室外,荷塘一片新晴景色。再看首二句,时间该是拖长了,夏日如年,以香消之,寂静可知,意义丰富而含蓄,为下阕久客思乡伏了一笔。 下阕直抒胸怀,语词如话,不加雕饰。己身旅泊 “长安 ”,实即当时汴京(今开封)。周邦彦本以太学生入都,以献汴都 赋为神宗所赏识,进为太学正,但仍无所作为,不免有乡关之思。 “故乡遥,何日去 ”点地点时,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实为不如归去之意。紧接 “五月渔 郎相忆否 ”,不 言己思家乡友朋,却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这是从对面深一层写法。一结两句,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即梦中划小舟入莲花塘中了。实以虚构 的梦景作结,虽虚而实

44、,变幻莫测。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语言表达 请从下面论文简介中提取三个反映其主要信息的关键词语。( 4分) 这篇文章对中国文明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 “士 ”在先秦时期的演进做了全景式的追寻,有助于人们对 “士 ”的源起及早期衍变形成一个完整而清晰的印象。 关键词语: _ _ _ 答案: 试题分析:所谓 “关键词语 ”是指一段文字中能展现文段主体内容的 “词眼 ”,它一般有名词或动词充当,阅读几个关键词语,即可大体了解这段文字的基本内容。提取关键词语也要通过压缩语段来完成,首先要审读原文段,从中提取主要信息,组合成一句话,然后从这句话中提取关键词语

45、即可。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在下面横线处,仿照前面画波浪线的句子,各补写一个例子。 (4分 ) 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往哲先贤那里,人们学 得他们的品格,从孔子学得仁爱的情怀,从鲁迅学得批判的精神 , _;从古今中外的著述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迁史记的严谨态度,文天祥正气歌的浩然正气, _。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答案:从老子学得无欲的品行,从巴金学得博爱的胸怀;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魔幻荒诞,卡夫卡变形记的痛苦绝望(每个 2分,内容、句式各1分) 试题分析:仿写句式应做到格式一致、话题一致、情 调氛围一致,修辞一

46、致。此题第一空抓住 “往哲先贤 ”,第二空抓住 “古今中外的著述 ”,格式分别为“从 学得 的 ”“ 的 ” ,注意不能前后对应,不能出现知识性的错误。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下面是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中的一段景物描写,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不超过 40字。( 4分)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 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答案:作者从听觉角度

47、通过对比写蝉鸣,( 2分)用 “残声 ”“嘶叫 ”寥寥数词便写出了秋之悲凉的特点。( 2分) 试题分析:点评就是对别人的行为艺术(如表演)加以评价,说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建议、意见等。此题考生可从语段运用的手法、语言的特点或其意境等方面来谈。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默写 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的 5个小题作答,如答题超过 5处,按所答的前 5个小题计 分)( 5分) 【小题 1】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 _。 (杜牧阿房宫赋) 【小题 2】 _,惟有幽人自来去。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小题 3】羽扇纶巾,谈笑间, _ 。 (苏轼念奴娇) 【小题 4】 _,红巾翠袖, 英雄泪。 (辛弃疾水龙吟) 【小题 5】这次第, _!(李清照声声慢) 【小 题 6】此去经年 , _。(柳永雨霖铃) 【小题 7】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