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广东省增城市高三毕业班调研测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dealItalian200 文档编号:317653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0.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广东省增城市高三毕业班调研测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3届广东省增城市高三毕业班调研测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3届广东省增城市高三毕业班调研测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3届广东省增城市高三毕业班调研测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3届广东省增城市高三毕业班调研测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广东省增城市高三毕业班调研测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 都相同 的一项是 A 跻 身 /稽 查教 诲 /阴 晦供 认 /供 职 B 佝 偻 /勾 当 揩 油 /楷 书 曲 折 /乐 曲 C粗 糙 /超 过 缜 密 /嗔 怪湖 泊 /泊 车 D眼 睑 /拣 选 绸 缪 /倜 傥 称 道 /称 职 答案: A 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多音字、形近字、生僻字的字音,答题时,要采用比较排除法,按照 “粗读找明误,细读辨真伪 ”的思路来判断取舍。速读一遍,可排除明显不相同的。 B揩油 /楷书 ki/ki ,故排除 B; C粗糙 /超过 co/cho;故排除

2、C; D称道 /称职 chng/chn .故排除 D。所以选 A。细读辨真伪。B.gu/gu, q/q; C., zhn/chn, p/b; D.jin/jin, chu/t; A.j/j,hu/hu, gng/gng。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 不恰当 的一项是 从诸子百家著书立说,到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再到白话文学,中国文坛可谓流派 纷呈 ,名家 粉墨登场 ,数量巨大,质量极高。所谓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灿烂文化,是时代精神的凝聚与升华,拥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长久地为人民所赏爱,如 百花齐放 , 美不胜收

3、。 A纷呈 B粉墨登场 C百花齐放 D美不胜收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整体感悟大体内容的情况下,再结合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来思考分析词语的大体意思,然后判定是否正确。B“粉墨登场 ”指演员化装上台演戏,今多比喻登上政治舞台(含贬义)。A “纷呈 ”,纷纷呈现。 C “百花齐放 ”比喻不同形式和风格的各种艺术作品自由发展。 D “美不胜收 ”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所以选 B。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句子中, 没有语病 的一项是 A在交会对接任务中, “天宫一号 ”目标飞行器扮演着一个引导者和指挥管理者,就像一个团队中的

4、“班组长 ”,始终掌控着工作进度和进展。 B河南农民韩洪刚因将自家地里难卖的萝卜免费送人而蹿红网络, “免费送 ”虽然让他有所损失,但也为他的红薯打开了销路。 C 13岁少年骆伟科为救病危母亲徒步到广州擦鞋筹款一事感动了无数 人,收到的捐款已经超过 30万元。 D 2012年 1月 1日起,火车票实名制开始实施。铁路旅客须凭本人身份证和有效身份证件购买车票,并持车票及购票时所使用的乘车人身份证和有效身份证件原件进站、乘车。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把分析思考的着眼点放在句子成分的运用、搭配等方面,要反复的琢磨。 A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可以在 “管理者 ”后加上

5、 “的角色 ”。 C结构混乱,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并不相同,后一分句应加上 “骆伟科 ”为主语。 D不合逻辑, “有效身份证件 ”包括 “身份证 ”。所以选 B。 考 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浙大保姆 ” 竺可桢 张伟 1936年的 4月 7日,竺可桢被任命为浙江大学校长。他这一天的日记写着:“晨雷雨。上午有雾。午有雷。下午四点见阳光。晚又雨。玉兰盛开,杏花落,寓中白樱花开。 ” 到浙大当校长,竺可桢开始并不愿意。一则他放不下气象研究所的工作;二则大学校长事务繁杂,又要同官场打交道,必将影响自己对地理、气象、物候的科学研究。但他实在

6、不忍心浙大在动乱中走向衰落,于是毅然临危受命。这被视为他人生路上一次意外的拐弯,而且 “一出手,就如此漂亮 ”。 这位校长,身材瘦削,举止优雅,戴一副圆圆的眼镜,看上去有点像苦行僧。但他留给人们的印象,却是 “温厚光辉 ”的。 教授费巩,极有才子气,一度对竺可桢不满,开教务会时,曾当面冷嘲热讽:“我们的竺校长是学气象的,只会看天,不会看人。 ”竺可桢却微笑不语 。后来,竺可桢不顾 “只有党员才能担任训导长 ”的规定,认定费巩 “资格极好,于学问、道德、才能为学生钦仰而能教课 ”,照样请他做训导处长。物理学家束星北,很有侠气,却又脾气暴躁。浙江大学因战争西迁,他对竺可桢不满,于是一路跟在这位校长

7、后面,数说其种种不是,竺可桢也总是一笑而过。后人回忆,竺可桢虽然并不欣赏束星北这种作风,与他私交不深,却力排众议,将他聘为教授,并经常为保护这位有才华的教授而费尽周折。 这名校长,曾在新年之夜,全家吃霉米,却把自己的工资分给教员们。难怪当时的数学教授苏步青,提到竺可桢时反复念叨: “他真是把教授当宝贝儿,当宝贝儿啊。 ” 他认为,教授是大学的灵魂, “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假使大学里有许多教授,以研究学问为毕生事业,以培育后进为无上职责,自然会养成良好的学风,不断地培植出来博学敦行的学者。 ”结果,竺可桢手下,有一批 “听听名字就令人神往 ”的教授:王季梁、胡刚复、梅光迪、张

8、其昀、束星北、张荫麟、苏步青、贝时璋 这些人大多性格独特,气度不同,却都对竺可桢服服帖帖。 有人在评价竺可桢时说: “他的品德一如他老家绍兴的白墙黑瓦,一派日月山川般的磊落明静。 ”他的一名学生年迈时接受 记者采访,有些陶醉地回忆竺可桢:“老校长的话好似杏花疏影里响起的笛声,那样嘹亮与悠扬,将日月星辰都打开了。 ” 当时时局动荡,学校内有各种政治力量。竺可桢坚持学术独立、教育独立,总是力排政治干扰,维护学术和教育的尊严, “以自己的人格、理想和才干为浙大营造了相对安定的学术、教育氛围 ”。 他反对学生参加任何党派之争,也不主张各种政治派别在学校活动。他对左派学生组织的 “学潮 ”十分反感,多次

9、公开表示反对,认为学生的首要任务是读书,告诫学生必须有 “明辨是非、静观得失、缜密思虑、不肯盲从 ”的习惯。不过,有一次,学生不 顾学校阻拦,冲上街头游行。面对荷枪实弹的军警,竺可桢举起小旗,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列。虽然他不赞成学生的行为,但 “既然年轻人上了街,我就要保护他们的安全 ”。一旦有学生被捕,他总是极力营救,一定要到狱中看望他们;如果学生受审,他也一定要到庭旁听。 1949年 3月 6日,到竺可桢 60岁时,浙江大学的学生送来锦旗,上写: “浙大保姆 ”。 (摘自网易新闻中心,有删改) 【小题 1】第 段为什么要写竺可桢被任命为浙江大学校长当天的日记内容?( 4分) 【小题 2】文章

10、中的费巩和束星北有何共同特点?写这两个人的目的是什么?( 5分) 【小题 3】竺可桢 “反对学生参加任何党派之争,也不主张各种政治派别在学校活动 ”,你怎样看待这件事?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由。( 6分) 答案: 【小题 1】说明竺可桢作为科学家始终关注气象和物候;( 2分)说明他对 “校长 ”职务看得很淡,表现他淡泊名利的品格。( 2分) 【小题 2】有才华,有个性,都当面表达过对竺可桢不满。( 3分)侧面衬托竺可桢的温厚平和以及对人才的爱护。( 2分) 【小题 3】这是竺可桢出于对学生的关心。学生的任务是读书,参与党派之争会影响学业,并且可能因为年轻而被利用;在动乱年代中参与党派有性命之忧;

11、政治派别在学校活动会影响学校的教学秩序。(评分标准:观点 2分,理由每点 2分。如只说观点而没有理由说明则不得分。从相反的方向作答,能够自圆其说也可得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分析此题时,要仔细研读日记的内容,从日记内容和当校长的关系角度回答竺可桢的人物形象特征。如日记中都是记录的气象和物候方面的内容,由此可知,竺可桢是个敬业的科学家,淡泊名利的形象。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 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小题 2】 试题分析:答题时,要先从第四段找到与二人相关的内容, “教授费巩,极有才子气,一度对竺可桢不满 ”, “物理学家束星北,很有侠气,却又脾气暴躁

12、。浙江大学因战争西迁,他对竺可桢不满, ”通过对比可知,二人都是才子,都曾经对竺可桢不满;写这二人的目的,从表现手法上来说,是属于侧面衬托,答题时,还要把侧面衬托竺可桢的人物性格特征 “温厚平和以及对人才的爱护 ”写出来。 考点: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这是 一道开放性的题目,答题时,要从文章内容中表现出来的竺可桢的人物性格特征方面入手,分析竺可桢 “反对学生参加任何党派之争,也不主张各种政治派别在学校活动 ”的原因。从文中体现的竺可桢的性格特征可知,他反对是处于保护学生,担心政治派别在学校活动会影响学校的教学秩序。从这个方面来说

13、,竺可桢的做法是积极的,值得肯定。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 F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 城市里的蟋蟀 吴丹红 和城市站在一起,也就渐渐远离了自然。 “唧 唧 唧 ” ,那曾经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天籁之 音似已远去。我已无法解读弥漫着欲望泡沫的城市生活,内心总处于无边的焦虑与渴望之中。 不记得有多久没有数过星星了,抬头望天俯身看地的感觉似乎已经离我好远好远了。站在阳台上,看着闪烁的霓虹灯和过往匆匆的都市人,我总觉得有一个声音在召唤着我。 那是童年时的那只蟋蟀的声音。 儿时,在外婆家。 “唧 唧 唧 ” 的虫鸣声似乎成了乡村每晚必定上演的歌剧,蟋蟀们如矜持羞

14、涩的少女,又如风度翩翩的绅士,不用伴舞,不用伴奏,只是清唱,顶多来个小组唱,就这么简简单单,却和着泥土的气息,唱出了自然与生命的真谛。 外婆不知从哪里给 我捉来了一只蟋蟀,我把它养在一个花盆里。一次,邻居小姐姐把她的蟋蟀放在我的蟋蟀身边,我们用枯树枝轻轻撩拨。忽然,两只蟋蟀大战了起来。几个回合之后,小姐姐的那只败下阵来,我的那只却是一副得胜将军的模样。我们为蟋蟀的精彩表演啧啧称赞。后来,我在作文中常常写到那只蟋蟀,老师说我的作文中充溢着一种乡情。 我的童年就这样在蟋蟀的吟唱声中度过。后来我还是被带进了城市,带进了贴着红白蓝瓷砖的高楼,带进了有空调有电脑有俄罗斯方块游戏,却没有泥土没有草丛没有蟋

15、蟀的房间 在城市,我习惯了这种俄罗斯方块般的生活。早出晚归,步 履匆匆。 不知何时起,我学会了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学会了 “防人之心不可无 ”,学会了冷眼旁观,学会了猜疑与妒忌 那只承载着我童年欢笑的蟋蟀,早已被压在了心底。也许,是我把它给遗忘了。后来,我在网上看到诗人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就会以为那是四川乡下听到的那一只 ”。我想我应该记得童年的那只蟋蟀,可是它却无处可寻。我在俄罗斯方块中感到一阵茫然和悲哀。 我那童年的可爱的蟋蟀,你在哪儿 窗外很眩,有红绿灯,有汽车尾气;窗外很吵,有人在蹦的唱 K,有人在猜拳行酒,也许这些都是城市应该有 的声音吧。闪烁

16、的霓虹灯尽情地展示着城市的繁华与躁动不安,一如千娇百媚的舞女。生活的节奏在各种各样的挑战中不断地膨胀,不断地加快,喧嚣的环境、乏味的生活、残酷的竞争使我们烦躁不安。我要将自己藏在哪里,才不至于被这城市的繁华与喧嚣淹没 没有人告诉我,只有暗淡的月亮对我凄然一笑 。 我到底还是惦记起那一只蟋蟀了。灯红酒绿的城市生活中会有我们的蟋蟀吗 在这里,我的蟋蟀已无处躲藏。它逃离了不属于它的方格,逃离了充盈着欲望泡沫的城市。而我却站在原地,无法跳出俄罗斯方块。 就是那一只蟋蟀在你的记忆里唱歌在我的记忆里唱歌 处处唱歌比最单调的乐曲更单调比最和谐的音响更和谐凝成水是露珠燃成光是萤火变成鸟是鹧鸪啼叫在乡愁者的心窝

17、 我知道我的蟋蟀不是流沙河的那一只,但他的诗还是引起我深深的共鸣。 也许,每个城市人心中都有一只蟋蟀 。城市人,你找到了心中的蟋蟀了吗 【小题 1】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作答时,写上句子序号。( 4分) 没有人告诉我,只有暗淡的月亮对我凄然一笑。 也许,每个城市人心中都有一只蟋蟀。 【小题 2】作者为什么在文中反复引用流沙河的诗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5分) 【小题 3】作者在文中为什么用了大 量笔墨写了儿时的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6分) 答案: 【小题 1】 此句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的表现了作者在快节奏的生活、喧嚣的环境、乏味的生活和残酷的竞争当中,迷失了自我,找不到方向,

18、并且产生了对于自身价值的怀疑。(大意对即可)(手法 1分,含义 1分) 此处的蟋蟀运用了比喻(象征)手法,在城市人的心中, “蟋蟀 ”既是曾经有过的纯真生活,也是自然和生命的真谛,更是一种乡情。(大意对即可)(手法 1 分,含义 1分) 【小题 2】 因为流沙河的诗句是以蟋蟀为主,与本文所写之物一致;( 1分) 增加了文章的文 学色彩,使文章具有诗意的美感;( 1分) 引用诗句引出了作者情感的抒发,强化了作者对于纯真的童年生活的追忆,( 1分)表达了作者对都市生活的厌倦,( 1分)以及对自然对乡情回归的渴望( 1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 3】 儿时的生活是我曾经拥有却遗失很久的快乐,其中的

19、主角就是蟋蟀; 这段描写既照应了题目,又与后文枯燥的城市生活形成了了鲜明的对比; 对儿时的眷恋和渴望更表现出了我对于现实生活的厌弃。(每点 2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赏析此类语句时,首先要把此句所在的段落或者附近的语段内容有大概的了解,然后从语言表达技巧方面来简析句子的作用。如第一句是作者在文章第九段的描写之后的感慨,通过月亮的凄然一笑,可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而这种手法的作用就是生动形象的表达情感的。所以,先要把第九段的内容概括出来,然后再回答,生动形象的表达了何种情感;第九段在概括时,要从文段中找到有概括性的语句加以组合,如快节奏的生活、喧嚣的环境、乏味的生活和残酷的竞争,使作者

20、迷失了方向,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第二句,分析思路如第一句,从作者用蟋蟀来表 达自己对生活的向往可知,此句运用了象征手法,从作者所描述的文段内容来看, “蟋蟀 ”代表着纯真的生活,自然和生命的真谛,更是一种浓浓的乡情。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2】 试题分析:答题时,要从内容和表现手法方面入手分析,在内容上,可以从流沙河的诗句和本文的相同点来分析,如都跟蟋蟀有关;还可以从主题上的相似性角度入手,流沙河的诗句所描写的乡村生活的纯真自然,正体现了作者内心的向往,同作者表达的情感类似。在表现手法上,要从诗句的意境美这方面的作用来分析,如 反

21、复运用流沙河的诗句能为文章增添文学色彩,使文章更具有美感。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分析此题,要从题干两种问法之间的关系方面入手,从内容和结构上来回答。儿时的生活快乐以蟋蟀为主,现在的城市生活枯燥单调。儿时与现在的差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作者厌弃城市生活的情感。结构上,大量的描写儿时的情形,由于以蟋蟀为主,所以在结构上照应了题目,是文章情节更完整。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不要活在新闻里 熊培云 在开始这篇文章之前,不妨先想想人类历史。你一定会轻而易举地想

22、到许许多多黑暗的场景:冲突、流血、暴动、自杀,甚至大屠杀 公平总是理所当然,而不公正的事却长久萦绕于心,时而让你寝食难安。难怪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先生当年会这样感慨:所谓人类历史,不过是一个写满人性坏话的记事本。 那么新闻呢?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新闻一样在不断地说着人性的坏话:某些官员腐败了,侵占了大量民脂民膏;某地又发生了屠杀婴幼的惨案,而此前其他地方的相同罪恶早已经令人发指;某地有人自杀了,而且是几连跳;某地有人自 焚了,有人推倒他家的房屋;某地有人在政府门前集体下跪了,为了解决问题;某人遭遇了巨大的不公正,而你对此无能为力 天天面对的都是这样的新闻,你难免会心生绝望:这世界、我所处的

23、时代就是这样的么?当然,这样的绝望时间通常不会很长,常常转瞬即逝,人得学会积极生活,化解悲情,至少我是这样。因为我知道,新闻不是生活的全部,而且新闻是免不了要说人性的坏话的。就像我们现在通常说的 “要在生活中维权,不要在维权中生活 ”,那好,也请你不要活在新闻里。 这实际上关系到一个媒介素养的问题。所谓媒介素养,说到底就是受众接受、解读媒 介信息的一种能力。 就个人而言,如果你能积极独立地思考,通常都不会天真地以为新闻里的 “坏人坏事 ”就是我们的生活全部,并由此得出一个 “形势一片大坏 ”的结论,正如当年“形势一片大好 ”的宣传不能够遮蔽现实的贫困一样。就新闻事件本身而言,好也罢,坏也罢,都

24、只是对生活的取景,对现实的断章取义,以偏概全。 就政府而言,同样应该具有的媒介素养是,负面新闻并不构成对其工作的全盘否定,更不意味着媒体包藏恶意。一个人在生活上有洁癖,人们多会投以同情之理解,毕竟,那也算是个人自治的一部分,其他人无权干涉;但如果带着洁癖去看新闻, 去搞管理,去执政,难免脱离实际,而且显得公私不分。生活不是童话,童话里也有大灰狼。又必须承认的是,媒体大张旗鼓报道 “说人性坏话的新闻 ”,除了商业上的考虑外,还因为媒体肩负了一种责任,即社会需要通过它了解国家与社会运行是否正常。 伴随着自杀案与恶性杀人事件频繁出现,人们在讨论一个问题,即媒体的相关报道是否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这方

25、面有些媒体着实需要省思。在过去的文章中,我曾经批评中国的一些媒体总是不厌其烦地描述杀人过程与杀人现场,唯恐读者不能身临其境。但另一方面,公众或者政府过度批评媒体的负面报道,难免有苛责 之嫌。 作为一种平衡,其实重要的是改变受众的观念:一方面,需要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 媒体报道远处的一场火灾,你却因此烧毁自家的房屋,不理智的显然不是媒体,而是纵火者;另一方面,全社会更要直面已然发生的不幸事件,以求彻底改造,而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幼儿园不安全,要加强保安,更要消除 “深层次原因 ”,而不是嘴上说说;有人自杀了,更要查找究竟是什么导致其走上绝路。如果一个工厂接二连三发生跳楼事件,这已经不是个体的绝

26、望,而是集体性的绝望。 一个理性的社会,应该给那些潜在的自杀者以继续活下去的希望,而不是前仆后继的 勇气。说一个人以死 “唤醒社会 ”,实在是轻贱了人的生命,因为谁都应该好好活着;如果这种死不能够让社会去了解背后更实在的原因,而停留于指责是媒体起了坏作用,并大加讨伐,实在是用错了力。 因为这些事情的发生,许多人都在讨论 “维特效应 ”。据说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发表后,造成了极大的轰动,不但使歌德名声在欧洲大噪,而且在整个欧洲引发了模仿维特自杀的风潮。说 “风潮 ”,显然是言过其实了。事实上,少年维特之烦恼也让很多人活了下来,帮他们消解了内心的绝望与忧愁,其中包括歌德本人。 (选自熊培云自由

27、在高处,新星 出版社) 【小题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媒介素养,是指各大媒体如电视、报纸杂志、网络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修养。 B作为媒介受众,人们要在各种负面新闻中学会独立思考,认识到新闻不是生活的全部。 C媒体报道 “说人性坏话的新闻 ”,完全出于媒体所肩负的一种社会责任。但不在这种新闻里丧失判断力,则关系到媒介素养问题。 D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并不是消除社会上自杀现象的根本途径。因为自杀往往有其更深层的原因,停留于对媒体的指责是不正确的。 E对政府而言,如果某些媒体经常报道一些负面新 闻,就应该调查这些媒体所包藏的不 可告人的目的。 【小题 2】根据文意,下列判断正

28、确的一项是( 3分) A让人们通过新闻了解社会运行是否正常,这也是媒体肩负的一种社会责任,所以政府和个人都应理智接受 “说人性坏话的新闻 ”。 B如果媒体报道了一些负面新闻,结果引起很多人的悲观绝望情绪,这说明媒体将个体的绝望变成了集体性的绝望,应该受到责备。 C如果一个工厂接二连三发生跳楼事件,我们不能指责媒体起了坏作用,只能让社会了解背后更实在的原因。 D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发表,使整个欧洲引发了模仿维特自杀的风潮,产生了极坏的负面影响。 【小题 3】结合全文,谈谈 “不要活在新闻里 ”的理由。( 4分) 【小题 4】回想 2010年,国内频发校园砍杀事件,从 3月 23日发生在福建

29、南平的血案,到 4月 30日发生在山东潍坊校园血案,不到 40天的时间内发生了 5起校园血案。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媒体在这些恶性事件中的责任呢?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 4分) 答案: 【小题 1】 BD 【小题 2】 A 【小题 3】 新闻不是生活的全部,而且新闻是免不了说人性的坏话的; 就个人而言,如果能积极独立地思考,我们就能对现实情况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 就新闻事件而言,都只是对生活的取景,对现实的断章取义; 就政府而言,负面新闻并不意味着对其工作的全盘否定,更不意味着媒体包藏恶意。(每点1分) 【小题 4】 有些媒体需要反省。对杀人过程与杀人现场不厌其烦地描述确实会起到极坏的影

30、响。 公众或者政府过度批评媒体的负面报道,难免有苛责之嫌。 一个理性的社会,应该更多地去了解死亡背后更实在的原因,而不是停留于指责媒体起了坏作用。(每点 1分,答对 3点给 4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 : 此题要在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带着思考题回到原文中,找到原句,结合上下句进行比较、理解,可以用假设代入法。 A项表述不准确,原文第四段 “媒介素养 ”是受众接受、解读媒介信息的一种能力; C项 “完全 ”过于绝对,原文还有 “商业上的考虑 ”; E项表述不准确,原意是 “负面新闻不意味着媒体包藏恶意 ”。所以选 BD。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31、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对文章内容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带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做出判断。 B项表述不准确,并非媒体变的,而是社会的原因; C项表述不准确,原文是 “不 能停留于指责 ”,并非 “不能指责 ”; D项 “极坏的负面影响 ”表述不准确,原文是 “负面新闻不意味着媒体包藏恶意 ”。所以选 A。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此题需要快速回读全文,在对文章内容感知的基础山,找到文中认为 “不要活在新闻里 ”的理由提示性语句,然后进行概括。如文章第三段 “至少我是这样。因为我知道,新闻不是生活的全部,而且新闻是免不了要说人性的坏话的。 ”可概括为

32、新闻不是生活的全部,而且新闻是免不了说人性的坏话的;文章第五段 “就个人而言,如果你能积极独立地思考, 通常都不会天真地以为新闻里的 “坏人坏事 ”就是我们的生活全部, ”可概括为就个人而言,如果能积极独立地思考,我们就能对现实情况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文章第五段 “就新闻事件本身而言,好也罢,坏也罢,都只是对生活的取景,对现实的断章取义,以偏概全。 ”可概括为就新闻事件本身而言,都只是对生活的取景,对现实的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第六段 “就政府而言,同样应该具有的媒介素养是,负面新闻并不构成对其工作的全盘否定,更不意味着媒体包藏恶意 ”可概括为就政府而言,负面新闻并不意味着对其工作的全盘否定,更

33、不意味着媒体包藏恶意。 考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到与题干相关的语段进行分析,如文章第六段, “在这方面有些媒体着实需要省思 但另一方面,公众或者政府过度批评媒体的负面报道,难免有苛责之嫌。 ”文章第八段 “一个理性的社会 应该更多地去了解死亡背后更实在的原因,而不是停留于指责媒体起了坏作用。 ”这些语段的观点性的句子可以作为我们如何看待媒体的参考。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

34、为分析综合 C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罗亨信,字用实,东莞人。永乐二年进士。仁宗嗣位,始召入 为 御史。监通州仓储, 巡按畿内。英宗即位之三月, 擢 右佥都御史,练兵平凉、西宁。正统二年,蒋贵讨阿台、朵儿只伯,亨信参其军务。至鱼儿海,贵等以刍饷不继,留十日引还。亨信让 之 曰: “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死法孰与死敌? ”贵不从。亨信上章言贵逗遛状。帝 以 其章示监督尚书王骥等。明年进兵,大破之。亨信以参赞功,进秩一等。 父丧归葬。还朝,改命巡抚宣府、大同。 参将石亨 请简大同民三之一为军,亨信奏止之。 十年进右副都御史,巡抚如故。时遣官度二镇军田,一军八十亩外,悉征税

35、五升。亨信言: “文皇帝时,诏边军尽力垦田,毋征税,陛下复申命之,今奈何忽为此举?塞上诸军,防边劳苦,无他生业,惟事田作。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况边地硗瘠,霜早收薄,若更征税,则民不复耕,必致窜逸。 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 ”帝纳其言而止。 初,亨信尝奏言: “也先专候衅端, 以 图入寇。宜预 于 直北要害,增置城卫为备。不然,恐 贻大患。 ”兵部议, 寝 不行。及土木 之 变,人情汹惧。有议弃宣府城者,官吏军民纷然争出。亨信仗剑坐城下,令曰: “出城者斩! ”又誓诸将 为 朝廷死守,人心始定。也先

36、挟上皇至城南,传命启门。亨信登城语曰: “奉命守城,不敢擅启。 ”也先逡巡引去。赤城、雕鹗、怀来、永宁、保安诸守将弃城遁,并按其罪。 当是时,车驾既北,寇骑日 薄 城下,关门左右皆战场。亨信与总兵杨洪以孤城当其冲,外御强寇,内屏京师。洪既入卫,又与朱谦共守,劳绩甚著。景帝即位,进左副都御史。明年,年七十有四矣,乞致仕。许之。归八年,卒 于 家。 (节选自明史 罗亨信传 )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 的一项是 ( 3分) A 擢 右佥都御史擢:提拔 B每岁自冬 徂 春徂:往、到 C兵部议, 寝 不行寝:睡觉 D车驾既北,寇骑日 薄 城下薄:逼近 【小题 2】下列各组句子中,

37、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都相同 的一项是( 3分) A及土木 之 变 亨信让 之 曰 B 以 图入寇 帝 以 其章示监督尚书王骥等 C始召入 为 御史 又誓诸将 为 朝廷死守 D宜预 于 直北要害 卒 于 家 【小题 3】下列句子中, 全部 表明罗亨信 “刚正勇敢 ”的一组是 ( 3分) 擢右佥都御史,练兵平凉、西宁 帝以其章示监督尚书王骥等 若更征税,则民不复耕 宜预于直北要害,增置城卫为备 又誓诸将为朝廷死守 奉命守城,不敢擅启 A B C D 【小题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不正确 的一项是( 3分) A朝廷派蒋贵出兵征讨,罗亨信参与其中,蒋贵等人借故在鱼儿海逗留十天后返回,罗

38、亨信很是不满,上奏章说明情况。后来继续进兵,终于大破敌军,罗亨信也因此晋级一等。 B皇上派遣官员测量军田,规定一军八十亩以外都要征税五升,罗亨信援引先例,反对采取这一举措,并提出如果辛苦 劳作、收入微薄而不堪赋税,人民就会放弃耕种选择逃逸。 C为防备也先入侵,罗亨信提议在正北要塞增置城卫,兵部虽然不很赞同,但还是接受了他的意见。为保卫宣府城,他持剑坐在城下,即使太上皇受到挟持,他都未曾打开城门。 D敌人兵临城下,形势非常危急,亨信与总兵杨洪因为孤城处在交通要道,外御强敌,内保京城,浴血奋战,尽职尽责。景帝即位时,他虽已七十三岁,还是被晋升为左副都御史。 【小题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

39、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 1)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死法孰与死敌?( 3分) ( 2)参将石亨请简大同民三之一为军,亨信奏止之。( 3分) ( 3)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 4分)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D 【小题 3】 B 【小题 4】 C 【小题 5】( 1)你们这些人受到国家优厚的恩待,怎敢面对敌人就退缩?因触犯国法而死与和敌人作战而死,哪一个更值得呢? ( 2)参将石亨请求选拔大同三分之一的百姓参军,亨信上书制止了这件事。 ( 3)谋臣只知务求积粮,不知道人心不稳定,即使有粮食,将和谁一起来防守? 【小题 1】 试题分析:此题可以将

40、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中具体语境(上下文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应是正确的。 C解释错误,据 “兵部议,寝不行 ”原文上句 “也先专等时机挑起事端,以图入侵。应事先在正北要塞,增加城池的守卫来防备。不然,恐怕贻留大患 ”大意可判断,寝:搁置、停止。所以选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 D两个 “于 ”均为在,介词。 A第一个 “之 ”结构助词,的;第二个 “之 ”代词,代蒋贵等。 B第一个“以 ”连词,表目的 ;第二个 “以 ”介词,把。 C第一个 “为 ”动词,做;第二个“为 ”介词

41、,替。所以选 D。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3】 试题分析:解答这类题的思路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刚正勇敢 ”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答题时也可以用排除法,将明显含有不符合题干要求文句的选项直接排除,以节省答题时间。 是说罗亨信官职升迁情况。 是皇帝看完罗亨信奏章后的反应。 是提出合理建议,表现其有远见。排除 ,所以选 B。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 C 【小题 4】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C“但还是接受了他的意见 ”表述不准确,据原文可知

42、兵部并没有采纳亨信的建议。所以选 C。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5】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重点实词、虚词意义、特殊句式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句: “死法 ”、 “死敌 ”、 “孰与 ”、 “简 ”、 “三之一 ”、 “但 ”、 “虽 ”、 “将谁与守 ”宾语前置句。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 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参考译文】 罗亨信,字用实,东莞人。永乐二年考中进士。仁宗即位,才被召入朝庭担任御史。监管通州粮仓,巡视京城。 英宗即位后的第三个月,被提拔为右佥都御史,在平凉、

43、西宁操练兵马。正统二年,蒋贵征讨阿台和朵儿只伯,罗亨信参预军务。到鱼儿海,蒋贵等人因粮饷不继,停留十日率军返回。罗亨信责备他们说: “你们这些人受到国家优厚的恩待,怎敢面对敌人就退缩?因触犯国法而死与和敌人作战而死,哪一个更值得呢? ”蒋贵不听从。罗亨信上奏章说蒋贵逗留的状况。皇帝把他的奏章给监督尚书王骥等人看。第二年进兵,大破 敌军。罗亨信凭借参赞功劳,提高俸禄一个等级。 父亲去世后回家送葬。返回朝廷,改任为宣府、大同巡抚。参将石亨请求选拔大同三分之一的百姓参军,亨信上书制止了这件事。正统十年,晋升为右副都御史,仍任宣府、大同巡抚。当时朝庭派遣官员测量这两个地方的军田,每军八十亩,超过的每亩

44、全都要征收五升的税。罗亨信说: “文皇帝在位时,下诏让边防军队尽力开垦荒田,不征税,陛下又重申这条命令。现在为何忽然有这种举动呢 塞上的军队守卫边疆非常辛苦,没有其他生计,惟有从事田耕。每年从冬天到第二年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才开始耕种,七月又要 割草,八月以后,修缮关塞,一年中几乎没有闲暇的时间。况且边塞土地贫瘠,霜露早降,收入微薄,如果再征税,那么百姓不会再耕种,必然会导致逃逸。谋臣只知务求积粮,不知人心不稳固,即使有粮,将和谁一起来防守 ”皇帝采纳了他的话,停止了这种做法。 当初,罗亨信曾上奏说: “也先专等时机挑起事端,以图入侵。应事先在正北要塞,增加城池的守卫来防备。不然,恐怕贻留大

45、患。 ”兵部商议后,将这个意见搁置没有施行。等到土木之变,人心惶恐不安,有建议放弃宣府城的,官吏军民纷纷争着出城。罗亨信持剑坐在城下,下令说: “出城的斩头。 ”又让诸 将发誓为朝廷死守,人心才安定下来。也先挟持太上皇到城南,传令开门。罗亨信登城告诉他说: “奉命守城,不敢擅自开启。 ”也先迟疑后带兵离开。赤城、雕鹗、怀来、永宁、保安诸守将弃城逃跑,一并追究他们的罪责。 正当这时候,皇帝被俘,敌骑兵日日逼近城下,关门左右都是战场。亨信与总兵杨洪凭借这座孤城守卫着交通要道,对外抵御强敌,对内保卫京城。杨洪到京城守卫后,亨信又与朱谦共同守卫宣城,功劳显著。景帝即位,晋升为左副都御史。第二年,亨信已

46、经七十四岁了,请求辞官。皇帝答应了他。亨信回去八年后,在家中去世。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 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 采桑子 晏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小题 1】 “好梦频惊 ”是全词点睛之笔,词中引起 “好梦频惊 ”的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全词分条简答。( 3分) 【小题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的诗句,选择其中两种进行分析。( 4分) 答案: 【小题 1】 因时光流逝而惊梦。 因容颜的易老而惊梦。 因离别的痛苦而惊梦。 因无尽的思念而惊梦。 因西风的骤起而惊梦。 因月色的惨白而惊梦。 因

47、高楼的雁叫而惊梦。 (答对任意 4点得 3分, 3点得 2分, 2点得 1分) 【小题 2】 运用拟人的手法。首句将时光拟人化,说 “时光 ”“催人老 ”,表达了时光流逝、容颜易老的伤感。 运用衬托的手法。以时光的 “只解 ”“不信 ”衬托人的敏感多情;以雁归衬托人未归。 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作者词中借哀景抒发悲情,骤急的西风、惨白的淡月、高楼的雁叫都渲染了一种伤离别、苦相思的悲情。(答对任意 2种手法即可。其中手法正确可得 1分,结合文本分析1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在答题时,要从词句中找到引起 “好梦频惊 ”的关键词,在反复品读理解词的大意基础上, 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进行概括即可。

48、如 “时光只解催人老 ”可以从青春时光流逝的角度和容颜易老的角度来概括原因。 “恨 ”字表现了词人离别思念的痛楚,所以可从离别思念的角度概括引起 “好梦频惊 ”的原因。一个 “急 ”字,表现了西风骤起引起的惊梦, “雁一声 ”可以从大雁声声角度来概括“好梦频惊 ”的原因。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仔细审题 “哪些表现手法 ”,由于现代已经淡化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区别,可以粗略的把表现手法归为表达技巧,所以脑中要有一些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如想象、联 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手法、借景抒情、衬托等等。在答题时,要反复品读词,整体感悟词的意境,找到一些关键词来理解表现手法的运用技巧。如一个 “催 ”字,就把时光人格化了,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容颜易老的伤感。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