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河北省邯郸市一中高三9月份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medalangle361 文档编号:317744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8.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河北省邯郸市一中高三9月份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3届河北省邯郸市一中高三9月份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3届河北省邯郸市一中高三9月份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3届河北省邯郸市一中高三9月份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3届河北省邯郸市一中高三9月份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河北省邯郸市一中高三 9月份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竞争上岗、庸者让位的人事制度改革对那些不思进取、天天混日子的干部职工,的确会感到很不适应,因而产生了不稳定感和危机感。 B享有 “东方古城堡 ”之美誉的福建客家土楼民宅具有防匪防盗、防震防潮、冬暖夏凉、生活方便,虽历经百年风雨,至今仍巍然屹立。 C国家卫生部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每年每人要 “挂 8瓶水 ”,远远高于国际上 2.5瓶的水平,我国俨然已成 “吊瓶大国 ”。 D无公害蔬菜、绿色食品蔬菜本身确实有益健康,但考虑到农田里施用的大量化肥和催生技术,就要对前面的结论加一个问号

2、了。 答案: C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北京春季人才市场的 “外国企业人才招聘会 ”,首日便出现 “爆棚 ”,但由于招聘用人的门槛过高,应届毕业生只能 望 “洋 ”兴叹 。 B永不磨灭的番号收视率稳居全国第一,但观众不满女主角赛貂蝉死得太早,期待其复活,据说导演或许会 东山再起 ,再续荧屏精彩。 C自古以来,在原作基础上进行 “狗尾续貂 ”就鲜有成功的范例。经典名著红楼梦的各种 续本曾经层出不穷,但无一获得读者认同。 D人民日报评论认为,日本排放核废水,不能独断专行,应该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来保护海洋环境,切莫 以邻为壑 ,对其他国家造成损害。 答案: B 现代文阅读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9分,每小题 3分) 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 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之一,就是选择包容。 包容,是中华文明固有的思想。早在尚书中就有这样的话: “有容,德乃大 ”。(周书 君陈)意思是:有所包容,所成就的功德才能巨大。老子也说: “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 ”(第十六章)意思是:有所包容,就能臻于 “公 ”,进而臻于 “王 ”,臻于 “天 ”,臻于 “道 ”,臻于 “久 ”。这些虽然都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但在中华文明中具有普遍的意义。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中国人常用 “海纳百川 ”来形容一个人的气度胸襟,这四个字也可以用来形容中华文明的品格。 越来

4、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又证明,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还有许多文化遗存散布在全国各地。中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整合的模式是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汉族和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都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例如:我们引为骄傲的山西应县木塔那样精美的建筑,便是契丹族所建立的辽代的杰作;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

5、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满族所建立的 清朝,出现了康乾盛世。这些都为中华文明增添了精彩的一页。 我们还可以以战国和唐代为例进一步说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战国时代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不同的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这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我想强调的是,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不只体现在统治者的包容性上,也体现在整个社会的包容性上。孔子有弟子三千, “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孟子 滕文公章句下),其它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这说明社会的包容度很大。包容,也是唐代文明鼎盛的一个重要标志,这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儒、释、道三家并用; 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重视以科举考试

6、选拔人才的制度,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等等。仅以政府的将军为例,如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都是少数民族。而日本的阿倍仲麻吕(晁衡)、新罗的崔致远都曾远离故国在唐朝任职。 中华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文明的发展需要包容,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唯包容才能百川汇海,唯包容才能不断壮大。 (节选自新华文摘,作者:袁行霈) 【小题 1】下列与 “中华文明中统治者的包容性 ”没有直接关系的一项是 ( ) A尚书中的 “有容, 阅舜蟆保 独献印分械摹叭菽斯 送酰 跄颂欤炷 br道,道乃久 ”是在告诫统治者要以 “海纳百川 ”的胸襟来统治天下。 B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唐

7、朝统治者注重通过科举考试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 仕途、建立功业。 C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满族所建立的清朝,出现 了康乾盛世: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D唐朝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唐朝政府的军队中就有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少数民族的人做了将军。 【小题 2】下列对 “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 强的文明 ”的解说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中华文明的许多文化遗存除了散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外,还散布在全国各地。 B除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

8、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外,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也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 C契丹族建造了精美的山西应县木塔,日本的阿倍仲麻吕(晁衡)、新罗的崔致远曾在唐朝任职,这些分别证明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以及外国人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D中华文明的演进是多种文明因素按照 “以华夏文明为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相互作用 ”的模式进行整合的过程。 【小题 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我国社会的包容性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因为战国时代出现了儒家、墨家、道家等不同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的局面。 B孔子有弟子三千,同时 “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9、”,而且其它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致使当时社会的包容度很大。 C作者认为,包容是中华文明固有的思想,唯有包容文明才能不断壮大。由此可见华夏文明发展史上所有鼎盛阶段都具有很大的包容性。 D唐代儒、释、道三家并用,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说明唐朝文明的包容性在思想、艺术等很多领域中都有所体现。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1】 C 【小题 1】 D 【小题 1】本项表述的是包容带来的益处 【小题 1】 “ 作出重要贡献 ”属主观臆断 【小题 1】 “最早 ”时间推断错误。 “致使 ”强加因果。 C“所有鼎盛 ”原文中无此表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5分) 学 者 苏 步

10、 青 即使是未曾涉足数学王国的人,对苏步青这个名字也不应感到陌生。他是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国际公认的几何学权威,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被誉为 “东方国度上灿烂的数学明星 ”与 “东方第一几何学家 ”。 苏步青 1927年毕业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后入该校研究院,获理学博士学位。 1931年 4月,苏步青谢绝了亲友和导师的挽留,毅然回国,受聘于浙江大学数学系,开始他 “精培细育勤扶植,不出人才誓不休 ”的教书育人生涯。尽管生活贫穷,条件艰苦,但为祖国培养数学人才的信心始终没有动摇。解放后,苏步青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工 作中去。苏步青严格要求学生德才兼备,鼓励学生一代超出一代,被称为 “

11、苏步青效应 ”。苏步青认为,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这是科学发展的规律。我们应自觉鼓励学生超过老师,并把这作为四化建设的一种贡献。在总结培养优秀人才经验时,他归纳出三条做法:一是先鼓励他们尽快赶上老师,二是不挡住他们的成长之路,三是在背后赶他们,推他们一把。他认为教师的讲课与辅导,不是简单的复述,而要有创造性。为此,他用数学讨论班来培养学生和青年教师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这种方法,培养了谷超豪、明和生、李大潜院士和一大批优秀教学人才。 苏步青七十余 年的春风化雨,桃李满天下,栋梁架人间。他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在浙大时,一天夜里,一名叫熊全治的学生匆匆地来到苏步青家里,说是怕第二天研讨班的报告过

12、不了关特来请教的,可话音未落,苏步青就板起面孔训道: “你怎么不早点来,临时抱佛脚,还能有个好? ”熊全治脸涨得通红,一声不吭,回到宿舍,干了一个通宵,第二天论文总算过关了。熊全治后来到美国成了名教授,四十多年后回国探望苏老不无深情地说: “当年多亏先生一顿痛骂。 ”苏步青对自己要求更严。微分几何是他的专长,教了几十年,烂熟于心,但他每教一遍,都要重新备课,一方面把国际 研究新成果及时写入教案,另一方面吸取学生意见,改进教法,既充实自己,又提高教学质量。 苏步青出生在浙江雁荡山区的一个农民家庭。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然而,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

13、把他引入了神秘的数学王国。 那是在浙江省立十中上初三时,学校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先讲 “国际形势 ”,他说: “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 一举。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应有责任。 ”这位老师旁征博引,随后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 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 ”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杨老师

14、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在随后的 4年中,他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现在温州一中(即当时省立十中)还珍藏着苏步青当年的一本几何练 习簿,用毛笔书写,工工整整。 苏步青是我国科学界有名的文理全才,他不仅数学成绩突出,文科成绩也非常好。早年他能够完整地背出左传和唐诗三百首两本书,对史记和汉书中的名篇能倒背如流,并且对此有深刻的理解。四年中学毕业时,苏步青以广泛的兴趣、文理兼治的学习方法,以门门功课 90 分以上的成绩毕业。 当苏步青以出色的成就蜚声海内外时,他无限感慨地说: “深厚的文学、历史基础是辅助我登上数学殿堂的翅膀

15、,文学、历史知识帮助我开拓思路,加深对数学的理解。以后几十年,我能吟诗填词,出口成章,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初 中时的文理兼治的学习方法。我要向有志于学习理工、自然科学的同学们说一句话:打好语文、史地基础,可以帮助你们跃上更高的台阶。 ” 2003年 3月 17日,苏老因多个器官功能衰竭,经抢救无效,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 101岁。 对于苏老而言,这或许是一种永久的休息,一次不再归来的远行 【小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 A文章第三段通过对熊全治的神态、语言等的描写,表现了苏步青对学生要求非 常严格。 B苏步青 1927年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毕业

16、后,便毅然回国,受聘 于浙江大学数学系,开始他的教书育人生涯。 C苏步青备课时,一方面把国际研究新成果及时写入教案,另一方面吸取学生意见,改进教法,既充实自己,又提高教学质量。表明他治学严谨,教学有方。 D教数学的杨老师的第一堂课没讲数学,而是先讲国际形势,这节课改变了苏步 青对数学的看法,作者想通过这个内容告诉我们教师教学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E从作者对苏步青的介绍中,我们明白了要想成为一位伟大的自然科学家,必须在文史方面有高深的造诣。 【小题 2】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苏步青取得多方面学术成就的原因。( 6分) 【小题 3】结合文本,谈谈这篇传记的写作特点。( 6分) 【小题 4】请从 “求学

17、 ”和 “治学 ”两个方面中任选一个方面,联系文章内容,谈谈苏步青给你的启示。( 8分) 答案: 【小题 1】答 C给 3分,答 A给 2分,答 E给 1分,答 B、 D不给分。 【小题 1】 爱国敬业,执著信念。尽管生活贫穷,条件艰苦,但为祖国培养人才的信心始终没有动摇。 治学严谨,教学有方。如每次上课都要重新备课,吸纳国际新成果等。 勤奋刻苦,不畏艰难。求学时期,曾经在 4年里演算了上万道习题, 文理兼治,兴趣广泛。作为数学家,他具有深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答 对三点即可得满分。每答对一点给 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 1】 材料典型,且真实可信; 具有文学性; 通过细节表现人物。 评传

18、结合。(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每答对一点给 1分,结合文本给 1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 1】求学上,要勤奋刻苦,坚持不懈,严格要求自己。( 3分)(结合文本,略, 3 分)学习中也要踏踏实实,要锐意进取。(结合自身提出启示 2 分) 治学上,要态度严谨,具有创新精神,要有一定的方法,提携后进。( 3分)(结合文本,略, 3分)学习和生活中也要有一个严谨的态度,同时也要勇于探索、开拓。(结合自身提出启示 2分)(大意表述清楚即可) 【小题 1】 A项表述不完整,还表现了熊全治对苏步青的感激之情。 E项表述太过绝对,可将 “必须 ”改为 “需要 ”。 B项苏步青是 1931年 4月归国。 D项,

19、本文的侧重点是苏步青,所以此事是为了说明苏步青是如何走入神秘的数学王国的。 【小题 1】从第四段到第八段,分别介绍了他取得成就的原因,如从家庭、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等方面来分析。 【小题 1】本文材料较多,如杨老师讲课,温州一中保留他的演算草稿等,真实可信。作者像讲故事一样娓娓而谈。 【小题 1】本题为开放题。结合上题,我们知道他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离不开勤奋刻苦,坚持不懈,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认识,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5分) 糊涂一世 (俄)阿纳托利 特鲁什金 一个星期天。我岳父岳母来了,我们吃过午饭后就坐在一起聊天,像其他人一样,谈论着社会上的贫困、犯罪、盗窃、政

20、府不作为等等问题,我们都认为,生活中的丑恶比比皆是。 我说: “我们的生活之所以有这么多丑恶的东西,就是因为我们不敢站出来大声地说真话,只是在角落里小声地嘀咕。要是我们每个人都敢实话实说,生活就不会像现在这个样 子了。 ” 突然,门铃响了。我打开门一看,门外站着一个像是从非洲来的黑人,西装革履;后面还跟着 6个人,中间也有俄国人,其中一个手里还拿着摄像机。 那个黑人走上前来叽里咕噜地朝我说了一堆话,我一句也没听懂。这时钻出一个翻译来: “这是糊涂国国王糊涂二世。他说祝您家里永远阳光灿烂,财源滚滚,好运连连。 ” 我小时候地理学得不好,不知道非洲还有一个什么糊涂国,但听他说了那些好听的祝福,就赶

21、紧道谢,然后又问他们有什么事。翻译回答说: “国王想拜访一下普通的俄罗斯家庭,看一下俄罗斯的普通家庭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是什么样子。 ”翻译说完,又递上了一份国王的礼物 一个小首饰盒。 我当然不是因为这件小礼物,而完全是出于礼貌才没有把他们拒之门外。我说:“那快请进吧。欢迎您的到来。 ” 国王的保镖们立刻把我们家的墙角旮旯都巡视了一遍,我们家这几口人傻乎乎地对着人家频频点头。 最后大家终于落座了。国王左右环顾了一下,通过翻译说: “您的家不太富裕啊。 ” 你看,他来之前我们正抱怨着呢。他这话说得多是时候啊。但我总不能让我们的国家丢面子吧?于是我说: “怎么不富裕?对一个一口之家来说足够了。 ”

22、 国王马上就问其他那些人都是谁。我灵机一动,指着岳母 说是我的仆人,指着岳父说是我的司机。我老婆一听就撅起了嘴,但为了国家的尊严没有出声。 “这几个人嘛,是我的按摩师和她的孩子们,他们来看看我。 ”我最后指的是我的老婆和孩子。 国王一听大吃一惊,差点跳了起来。他的保镖们立刻把我们家的墙角旮旯、大小房间又都查看了一番。 “您就一个人住?那您不在家时,不怕家里的东西被偷吗?你们这儿没有小偷吗? ”国王又提出了一个新问题。 我们大家都笑了起来,摇着头说,根本就没听说过丢东西这样的事。我说: “我们俄罗斯家家户户从来都不关门,白天黑夜门都开着,谁爱进谁进。从没发生过盗窃的事 。 ” “噢, ”国王简直

23、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把眼睛瞪得大大地说, “可在我们国家到处都是小偷。甚至你走在街上,裤子都有可能被人扒去。 ” 这次换我们故作惊讶地瞪大了眼睛。我说: “怎么这样呢?这也太野蛮了!这是什么传统啊?在我们这儿,你出门前在地上放 100卢布,逛一圈回来后,钱还在地上呢。 ” 我的话让那个黑黑的国王大惊失 “色 ”,差点没变成白人。随后他又小心翼翼地问: “那你们偷国家的东西吗? ” 我回答说: “在我们俄罗斯,偷国家的东西还不如上吊呢!谁要是偷了国家的东西,谁就再也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和帮助,说不定还会被杀了呢 。 ” 我刚说到这儿,国王起身就往外跑,他的保镖们最后把我们家又检查了一圈。 国王要告辞

24、了,我对他说: “您用不着为那些小偷小摸的事烦心。您的国家跟我们国家没法比。我们国家是一个高度文明的国家。但我相信您的国家盗窃抢劫的事也会越来越少。 ”他们终于走了。 他们走后,我们全家对刚刚发生的这件事又感慨了一番。半个小时后,我们才想起来去别的房间看看,这时大家才发现,家里凡是值点钱的东西都没了。我拿过那个小首饰盒一看,首饰盒的底部用俄文写着一行字: “我是糊涂二世,您是糊涂一世 ” 【小题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 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 A因为平时节目上所见受访家庭都是做了准备的,所以, “糊涂二世 ”拜访 “我 ” 是想看一下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普通家庭的样

25、子。 B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对 “糊涂二世 ”的发问, “我 ”谎称自己是富裕的 “一口之家 ”,在场的岳父岳母和妻子都没有反对。 C小说多次写国王的保镖们巡视墙角旮旯,为下文埋下伏笔,暗示可悲结局;凸显 “我 ”和家人的可笑、可怜,增强作品的讽刺意味。 D小说以 “糊涂一世 ”为题,暗示主人公糊涂了一辈子,糊涂到了顶点;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俄罗斯早些年一塌糊涂 的社会状况。 E作者煞有介事,把一个虚构的事情写得像实有其事,并且用幽默诙谐的笔调表达了对人性扭曲的深刻反思,呼唤着美好的人性。 【小题 2】 “我 ”理直气壮的回答,使 “糊涂二世 ”的反应从 “大吃一惊 ”到 “瞪大眼睛 ”到 “

26、起身就往外跑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3】 【小题 4】 【小题 5】文中的 “我 ”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6】 小说中的 “我 ”在私下和家人说真话,但当着外人的面却一味编造谎言,对此,人们褒贬不一。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8分) 答案: 【小题 1】答 C3分,答 E2 分 , 答 B1 分,答 A、 D不给分。 【小题 1】( 6分) 我的谎言说得越来越离谱了,简直糊涂到了极点; 用夸张的描写形容 “糊涂二世 ”听得越来越吃惊, 结构上前呼后应,突出人物的个性并深化主题。 【小题 1】( 6分)虚伪(虚荣、爱

27、面子)、怯懦、自我炫耀(盲目自大)、自作聪明。开篇 “我 ”和岳父母、妻子议论生活中丑恶现象时,慷慨陈词呼吁说真话,但面对来访客却处处说假话,并且还为自己由于内心的怯懦而不敢说真话寻找冠冕堂皇的理由:不能让我们的国家丢面子。从而表现了 “我 ”虚伪、怯懦、自我炫耀 、自作聪明的性格特点。(每答出一点 2分) 【小题 1】( 8分)观点一:褒。 不管祖国如何丑陋,如何贫穷,我们都不能嫌弃, “民族情结 ”和 “爱国主义 ”什么时候也不能丢掉。 编造谎言是想要掩饰问题,因为一味外扬问题容易激化矛盾,造成社会的不和谐、不安定。 我们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国家建设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该把眼光更多地放在国

28、家的建设成就上,这是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观点二:贬。 实事求是,不说假话是一个公民的道德底线,是一个国家正常维持与运行的基本元素。 我们要看掩饰的问题是枝节问题还是本质问题,如果 是本质问题,绝不能掩饰,只有揭出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国家进步。 如果一味地掩饰问题,极易助长权力强势者的私欲,不能保障所有公民的合法权益。 【小题 1】 A“糊涂二世 ”目的是行窃而非拜访。 B 妻子 “撅起了嘴 ”表示不满。 D 反映 “说谎成风 ”的现实。 【小题 1】从题目看,明显写出我糊涂的谎言让 “糊涂二世 ”越来越惊讶,这是内容方面的;从小说的结构上看,还起到情节上的前呼后应作用;最后是凸显小说的

29、主题:我们的愚昧和糊涂发展到了极点。所以作用类题目要考虑三个方面。内容、结构、主题,有时候还要考虑情感表达。 【小题 1】小说阅读中性格累问题的分析要注意以下几点:要分析的人物做了哪些事,和其他人物的关系如何,和环境的关系如何。其实小说的开头就已经明确提到了这个社会的通病:不敢说真话,那么下面围绕着糊涂二世的采访,“我 ”身上的虚伪、懦弱、虚荣、喜欢炫耀、耍小聪明等等意义呈现在读者母亲。 【小题 1】无论是 “贬 ”还是 “褒 ”,都应该从文本中认真筛选信息,以佐证自己的观点。但是,从某种意义上看,这类题目还是趋向于同主题表达保持一致。因为,如果答题者的依据找的不好,很可能带来负面影响。以本题

30、为例,还是以批评为主的。答题格式:先评价,再 结合文章中的内容一一分析,再延伸到社会生活中,举例论证。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9分) 王彦章字子明,郓州寿张人。为人骁勇有力,能跣足履棘行百步。梁、晋争天下为劲敌。晋虏彦章妻子归之太原,赐以第宅,供给甚备,间遣使者招彦章。彦章斩其使者以自绝。然晋畏彦章之在梁也,必欲招致之,待其妻子愈厚。是时,晋已尽有河北,以铁锁断德胜口,筑河南、北为两城,号 “夹寨 ”。而梁末帝昏乱,小人赵岩、张汉杰等用事,大臣宿将多被谗间。龙德三年夏,晋取郓州,梁人大恐。宰相敬翔入见末帝,泣曰: “先帝取天下,不以臣为 不肖,所谋无不用。今强敌未灭,陛

31、下弃忽臣言,臣身不用,不如死! ” 末帝问所欲言,翔曰: “事急矣,非彦章不可! ”末帝乃召彦章为招讨使,以段凝为副。末帝问破敌之期,彦章对日: “三日。 ”左右皆失笑。 彦章受命而出,驰两日至滑州,置酒大会,阴遣人具舟于杨村,命甲士六百人皆持巨斧,载冶者,具鞴炭,乘流而下。彦章会饮,酒半,佯起更衣,引精兵数千,沿河以趋德胜。舟兵举锁烧断之,因以巨斧斩浮桥,而彦章引兵急击南城。浮桥断,南城遂破,盖三日矣。 时庄宗在魏,以朱守殷守夹寨,闻彦章为招讨使,惊曰: “彦章骁勇,吾尝避其锋,非守殷 敌也。 ”即驰骑救之。比至,而南城已破矣。时段凝已有异志,凝与赵岩、张汉杰交通。彦章愤梁日削,而嫉岩等所为

32、,尝为人曰: “俟吾破贼还,诛奸臣以谢天下。 ”岩等闻之惧,与凝协力倾之,乃罢彦章。唐兵攻兖州,末帝召彦章使守捉(注)注东路,彦章以兵少战败,被擒。彦章武人,不知书,常为俚语谓人曰: “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 庄宗爱其骁勇,欲全活之,彦章谢曰:“臣与陛下血战十余年,今兵败力穷,不死何待?且臣受梁恩,非死不能报,岂有朝事梁而暮事晋,生何面目见天下之人乎? ”遂见杀,年六十一。 (注:守捉,以少量兵力驻守。) (摘自 新五代史 有删节) 【小题 1】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虏彦章妻子归 之 太原之:到,往 去 B大臣 宿将 多被谗间宿将:有经验的老将 C与凝协力 倾 之

33、倾:倾力协助 D庄宗爱其骁勇,欲 全活 之全活:保全,使 活下来 【小题 2】下列句子分别表明王彦章 “骁勇善战 ”和 “忠义守节 ”的一组是( ) A 斩其使者以自绝 必欲招致之,待其妻子愈厚 B 事急矣,非彦章不可 臣身不用,不如死 C 非守殷敌也 俟吾破贼还,诛奸臣以谢天下 D 比至,而南城已破矣 今兵败力穷,不死何待 【小题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叙述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彦章骁勇有力,晋人俘虏其家人,以此诱迫彦章投降。尽管末帝昏乱,奸臣当道,自己无用武之地,但他仍不为晋人所动。 B晋人攻取郓州,梁人举国震动。宰相敬翔以死谏末帝,荐彦章。彦章临危受命,不负众望,大破南城

34、,显示了他在梁的重要地位和才能。 C王彦章激愤于国力日衰,立志诛杀奸臣,终为部下谗陷,被罢免官职。但后来当梁末帝委任他为招讨使时,仍挺身而出,直至兵败被俘。 D王彦章虽是 介武夫,但他以 “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表白自己为人的准则,被俘后,宁死不事二君,表现出他的忠义守节。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1】 D 【小题 1】 C 【小题 1】倾:排挤、陷害 【小题 1】 A “斩其使者以自绝 ”,表示彦章忠义,不是骁勇善战; “必欲招致之,待其妻子愈厚 ”,是晋人对彦章妻儿的态度。 B“臣身不用,不如死 ”,表明宰相敬翔的忠义,不是彦章。 C“俟吾破贼还,诛奸臣以谢天下 ”写彦章发誓为国

35、锄奸。 【小题 1】唐兵攻兖州时,彦章使守捉,而不是招讨使;任招讨使是晋攻取郓州时。 【参考译文】 王彦章字子明,郓州寿张人。他勇猛很有力气,能光着脚在荆棘上行走百余步。(当时)梁、晋争夺天下,互为劲敌。晋人抓住彦章的妻儿把他们送到太原,赐给他们居住的宅第,供给的物资非常周全,(然后晋人)暗中派遣使者招降彦章。彦章将使者斩首而断绝了自己的退路。但是晋人惧怕彦章在梁国,决心招他归顺,(因此)更加厚待他的妻儿。这时,晋国已经全部占有黄河以北的地区,用铁锁截断德胜口,在黄河南、北两岸修筑两座城寨,号称 “夹寨 ”。而梁末帝昏庸无能,奸邪的小人赵岩、张汉杰等当权,有名望的大臣老将多被他们的谗言所害。龙

36、德三年夏,晋攻取 郓州,梁举国惊恐。宰相敬翔入朝见末帝,哭泣说: “先帝夺取天下,不认为我不贤,我的谋略无不被采用。如今强敌还没有被消灭,陛下如果不听我的话,我这身老骨头也没什么用了,不如死了算了! ”末帝问他想说什么话,敬翔说: “事情很紧急了,非用彦章不可! ”末帝于是征召彦章担任招讨使,让段凝担任副将。梁末帝询问破敌的期限,王彦章回答说: “三天。 ”左右的人都忍不住笑了。 王彦章接受任命出征,飞驰两天赶到滑州,摆酒大宴,暗中派人在杨村准备战船。命令六百身穿铠甲的士兵都手持大斧,载上锻铁的工匠,带上鼓风器和柴炭,顺水而下。王彦章聚 集众人饮酒,酒喝到一半,假装起身更衣,率领几千精兵,沿河

37、奔赴德胜口,船中的士兵挑起铁锁把它烧断,趁势用大斧砍断浮桥,而王彦章率兵猛攻南城,浮桥已断,南城于是被攻破,大概是三天吧。 当时庄宗在魏地,命朱守殷驻守夹寨,庄宗听说彦章担任招讨使,惊慌地说:“彦章骁勇善战,我常避开他的锋芒,不是守殷所能抵挡得了的。 ”立即率军前去救援守殷。等庄宗赶到时,南城已被彦章攻破。这时段凝已对梁早有二心,与赵岩、张汉杰等人勾结窜通。彦章激愤于梁的国力一天天地衰微,因而痛恨赵岩等奸臣的所作所为,曾经对人说: “等我破贼之后返回,一定 诛杀奸臣来向天下百姓谢罪。 ”赵岩等人听到后非常害怕,于是与段凝互相配合极力排挤、陷害彦章,(梁末帝)于是罢免了彦章的官职。唐兵攻打兖州,

38、末帝征召彦章命他率少量人马驻守注东路,彦章因兵少而战败,被晋人捉拿。彦章是个武人,没有读过书,经常用民间俗话对人说: “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庄宗敬爱他骁勇善战,想保全他的性命,彦章推辞说: “我与陛下血战了十多年,如今兵败被俘走投无路,不处死我还等什么?况且我深受梁国的恩惠,不死就无法报答,哪有早上为梁效力而晚上又为晋效力的道理,那样我活着有何面目见天下人呢? ”于是彦章被杀, 终年六十一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19分) 王英,字时彦,金溪人。永乐二年进士。选庶吉士,读书文渊阁。帝察其慎密,令与王直书机密文字。与修太祖实录,授翰林院修撰,进侍读。 二十年,扈从北征。师旋,过李

39、陵城。帝闻城中有石碑,召英往视。既至,不识碑所。 而城北门有石出土尺余。发之,乃元时李陵台驿令谢某德政碑也 ,碑阴刻达鲁花赤等名氏。具以奏。帝曰: “碑有蒙古名,异日且以为己地,启争端。 ”命再往击碎之。沉诸河,还奏。帝喜其详审,曰: “尔是二十八人中读书者,朕且用尔。 ”因问以北伐事。英曰: “天威亲征,彼必远遁,愿勿穷追。 ”帝笑曰: “秀才谓朕黩武邪? ”因曰: “军中动静,有闻即入奏。 ”且谕中官勿阻。立功官军有过,命勿与粮,相聚泣。以英奏,复给予。 仁宗即位,累进右春坊大学士,乞省亲归。 宣宗立,还朝。是时海内宴安,天子雅意文章,每与诸学士谈论文艺,赏花赋诗,礼接优渥。尝谓英曰: “

40、洪武中,学士有宋濂、吴沉、朱善、刘三吾;永乐初,则解缙、胡广。汝勉之,毋俾前人独专其美。 ”修太宗、仁宗实录成,迁少詹事,赐麒麟带。 母丧,特与葬祭,遣中官护归。寻起复。 正统元年命侍经筵,总裁宣宗实录,进礼部侍郎。八年命理部事。浙江民疫,遣祭南镇。时久旱,英至,大雨,民呼 “侍郎雨 ”。年七十,再乞休。不许。十二年,英子按察副使裕坐事下狱。英上疏待罪。宥不问。明年进南京礼部尚书,俾就闲逸。居二年卒,年七十五。赐祭葬,谥文安。 英端凝持重,历仕四朝。在翰林四十余年,屡为会试考官,朝廷制作多出其手,四方求铭志碑记者不绝。性直谅,好规人过。三杨(明代 “台阁 体 ”诗文的代表人物杨士奇、杨荣、杨溥

41、)皆不喜,故不得柄用。裕后累官四川按察使。 (选自明史 )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既至,不 识 碑所识:知道 B赏花赋诗,礼接优 渥 渥:深厚 C英上疏待罪。 宥 不问。 宥:宽恕 D 居 二年卒,年七十五。 居:居住 【小题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王英 “慎密 ”的一组是 ( ) 令与王直书机密文字 师旋,过李陵城 沉诸河,还奏 汝勉之,毋俾前人独专其美 正统元年命侍经筵,总裁宣宗实录 时久旱,英至,大雨,民 呼侍郎雨 A B C D 【小题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英随皇帝北征路过李陵城,被召去查看石

42、碑,王英发现碑上阴刻有鲁花赤等名氏,担心日后起争端,就将石碑击碎,沉入河底,受到了皇帝的赞扬。 B皇帝询问王英北伐之事,王英认为皇帝亲征,敌人定会远逃,希望皇帝不要穷追。皇帝认为这是王英讥讽他穷兵黩武,因此怀恨在心。 C宣宗之时,天下安定。天子常常与学士们谈论文艺,赏花赋诗,曾勉励王英,向宋濂、吴沉、解缙等学习,不要让前人独专其美。 D王英细致谨慎,端庄稳重,正直宽容,受四位皇帝恩遇。正统十二年,其儿子按察副使王裕因事获罪入狱,王英上奏章等待治罪,皇上不问其罪。 【小题 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 1)而城北门有石出土尺余。发之,乃元时李陵台驿令谢某德政碑也。 (4分

43、 ) ( 2)立功官军有过,命勿与粮,相聚泣。以英奏,复给予。( 3分) ( 3)母丧,特与葬祭,遣中官护归。寻起复。( 3分)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1】 B 【小题 1】 D 【小题 1】 ( 1) 李陵城北门有一块石头露出地面一尺多,王英把它挖出来,发现是元朝 时李陵台 (在元朝时元上都至元大都间的主要干线驿道上的一个驿站,即今内蒙古中部锡林郭勒盟正蓝旗黑城子) 驿令 (驿站的行政长官) 谢某的德政碑 ( 2) 一些立过功的军人有过失,皇上下令不分配给他们粮食,他们相聚哭泣。因为王英上奏替他们说情,才又给他们分配口粮。 ( 3) 王英的母亲去世时,皇上特地(特意,破例)赐予葬

44、祭 (命礼部赐祭、工部造坟安葬) ,派遣中官护送他回乡。不久又起用他让他官复原职。 【小题 1】居,应为 “停留,过了 ” 。 【小题 1】慎密 ”,为认真细致谨慎周密之意。 讲述北征的部队凯旋,经过李陵城,与王英无关; 是皇帝对王英的勉励和期望。 讲述王英到南镇祝祭的奇遇,与他的 “慎密 ”无关。 【小题 1】 A项 “北征路过 ”应为 “北征,凯旋,经过李陵城 ”, “担心日后起争端 ”的是皇帝而不是王英, “将石碑击碎 ”是皇帝命令,原文只说 “帝喜 ”,没说 “受到了皇帝的赞扬 ”。 B“皇帝认为这是王英讥讽他穷兵黩武,因此怀恨在心 ”,原文没有 “讥讽 ”之意,亦没有 “怀恨在心 ”

45、。 C“向宋濂、吴沉、解缙等学习 ”原文无此意。 【小题 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关键词为:( 1) “发 ”“乃 ”各 1分,大意 2分 ( 2) “过 ”“以 ”各 1分,大意 1分( 3) “特 ”“寻 ”各 1分,大意 1分。 【参考译文】 王英,字时彦,金溪人。永乐二年进士,被选为庶吉士,进入文渊阁读书。皇上看他谨慎周密,让他和王直抄写机密文书。他参与修撰了太祖实录,被授予翰林院修撰职务,升迁为侍读。 二十年,王英随从皇上北征。军队回来时,经过李陵城。皇上听说城中有石碑,召王英前往查看。王英到后,不知道石碑在哪里, 李陵城北门有一块石头露出地面一尺多,王英把它挖出来,发现是元朝时李陵台

46、 (在元朝时元上都至元大都间的主要干线驿道上的 一个驿站,即今内蒙古中部锡林郭勒盟正蓝旗黑城子)驿令 (驿站的行政长官) 谢某的德政碑 ,碑上阴刻(刻文为凹形)有达鲁花赤等姓名。王英回来把情况详细地奏报皇上。皇上说: “碑上有蒙古人名,将来会说是他们的土地,引起争端。 ”便命王英再去把碑击碎。王英击碎石碑后还把它沉入河中,回来奏报皇上,皇上很高兴他能如此细心,说: “你是二十八人(太宗朱棣锐意育才,命翰林学士解缙选进士颖秀者,得二十八宿之数为翰林庶吉士,让他们在文渊阁研读古今藏书)中真正读书的人,朕将重用你。 ”于是问他北伐的事。王英说: “皇上亲征,他们一定会远逃,希 望您不要入险穷追。 ”

47、皇上笑道: “秀才是说朕穷兵黩武吗 ”于是对他说道: “如果军中有什么动静,你听到了就入朝奏报。 ”还传令中官不要阻拦他。 一些立过功的军人有过失,皇上下令不分配给他们粮食,他们相聚哭泣。因为王英上奏替他们说情,才又给他们分配口粮。 仁宗即位后,王英多次升迁为右春坊大学士,请求回乡探亲。 宣宗即位后,王英回朝。这时天下太平,天子雅兴喜好文章,常常与学士们谈论文艺,赏花赋诗,对他们的礼遇非常优厚。皇上曾对王英说: “洪武年间,学士有宋濂、吴沉、朱善、刘三吾;永乐初年,则有解缙、胡广。你要自勉,不要使前 人独自专有美名。 ”太宗和仁宗实录修成以后,王英被提拔为少詹事,皇上赐给他麒麟带。 王英的母亲

48、去世时,皇上特地(特意,破例)赐予葬祭(命礼部赐祭、工部造坟安葬) ,派遣中官护送他回乡。不久又起用他让他官复原职。 正统元年,命他侍奉经筵(机构名,正统初年,上开经筵,王英为讲官),总编宣宗实录,升迁为礼部侍郎。八年,奉旨代理礼部尚书。浙江百姓染上瘟疫,皇上派他到南镇祝祭。当时久旱,王英到后,下起大雨,百姓欢呼,称之为 “侍郎雨 ”。他七十岁时,两次上书请求退休,皇上不许。十二年,王英的儿子按察副使王裕因犯罪入狱,王 英上奏等待治罪,皇上宽恕了他,不再问罪。第二年提拔他为南京礼部尚书,使他能有闲逸。过了两年,王英去世,终年七十五岁。皇帝赐给祭葬,谥号文安。 王英端庄稳重,历仕四朝。他在翰林院四十余年,多次担任会试考官,朝廷制度多出于他之手,四方前来向他求铭文碑记的人接连不断。他个性正直宽容,也好规劝别人的过错,三杨(指明代 “台阁体 ”诗文的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