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浙江省宁海县知恩中学高三第二次阶段性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fuellot230 文档编号:317765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1.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浙江省宁海县知恩中学高三第二次阶段性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3届浙江省宁海县知恩中学高三第二次阶段性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3届浙江省宁海县知恩中学高三第二次阶段性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3届浙江省宁海县知恩中学高三第二次阶段性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3届浙江省宁海县知恩中学高三第二次阶段性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浙江省宁海县知恩中学高三第二次阶段性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蚌 埠 (bng)模 具 (m)褪 色 (shi)阿 其所好 () B 磅 秤 (bng)掣 肘 (ch)女 佣 (yng)天寒地 坼 (ch) C 答 礼 (d)珐 琅 (f)桧 柏 (gu)饕 餮 大餐 (ti) D圭 臬 (ni)着 实 (zhu)监 生 (jin)久 假 不归 (ji) 答案: A 试题分析: B项,佣,应读 yng,只有与金钱有关时才读 yng; C项,珐,应读 f; D项,假,应读 ji。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汉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

2、字音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A 级。 点评:分辨多音多义字读音的最好办法,是从音义对应关系入手据意定音。多音多义字的各种读音,分别代表不同的意义,在具体的词汇里只能使用一种意义。如果我们弄清楚了什么读音一定与什么意义对应的规律,知道了所使用的具体的意义,也就不难确定相对应的读音了。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最令人焦灼的莫过于腐败的大肆蔓延,时刻都在消蚀着社会公正的根基,蚕食着人的良知,使人陷进对是非善恶的无休止的冷漠和麻木之中。 B想想上一个假日经济的火爆的场面,看看这一个假日经济的惨淡经营,这强烈的反差怎不让商家暗然神伤 让消费者摇头愧叹 C使用鼠标时,总是反复、集中、机械地活动

3、一两个手指,结果累及手腕韧带,进而延及前臂、肘部甚至肩部,这被称为电脑综合征。 D那青青的嫩竹,或一两株临窗,或三五丛傍水,为生活平添许多情趣。郁郁葱葱的万杆碧竹,更透出一派清韵,让人难以忘怀。 答案: C 试题分析: A句,消蚀 销蚀; B句,暗 黯;愧 喟; D项,杆 竿。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规范字形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A级。 点评:同音字词中的错别字是指有些汉字读音虽然相同,但在意义上大多是不能互相替代的,因此在使用上如果不注意,就会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有些汉字读音相同或相近,有些甚至在语义上也相似,极易造成混淆。有些汉字读音相同或相近,字形也相似。这类题目出错的可能性

4、极高,也难以根据字面意义辨别。解决此类问题,关键要弄清词语的意义,本着以义取字的原则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判断。平时积累过程中,对于固定词语的搭配一定要烂熟于心。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虽然把酒精当做替罪羊在今天还有一定的市场,但 “醉酒 ”之说既不能脱罪,又不能挽回颜面与损失。无论如何,饮酒 总 还是风险自担的行为。 B眼下,叙利亚不仅是中东动荡的 风暴眼 ,更成为大国围绕主权国家危机应对原则而进行博弈的焦点。 C张老先生豁达地说: “人间富贵如浮云,我只愿后辈们都能成为 芝兰玉树 。 ” D网上购物眼下正以快捷省钱的优点而大行其道 ,但由于经营者 不稂不莠 ,网购陷阱

5、却也不少。 答案: D 试题分析:不合语境,不稂不莠,本指禾苗中中无野草。后比喻人不成才,没出息。 A,总,一定,无论如何; B,风暴眼 ,比喻规模大而气势猛烈的事件或现象的中心。 C,芝兰玉树,比喻有出息的子弟。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E级。 点评:本题把词、短语和成语放在一起来综合考查,考题的含量有所增大。对这类题目的解读,还是在充分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根据词或成语所处的具体语境,来作出判断。但是对于词义,一定要抓住其本质。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我们能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是关系到子孙后代切身利益的大问题。我们绝不能做对不起子孙后代的事。 B如果把

6、干旱的原因归咎于大自然的无情,恐怕还会遭遇更加无 情的大自然的报复。因为,人类活动对于少雨干旱等极端天气的影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C现代文明不仅带来了理性化、工业化、市场化、都市化、民主化和法制化这些美好的社会制度,而且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 D欧盟 23日发表声明称,美国与欧盟当天就中国限制出口稀有金属向世界贸易组织提起诉讼。 答案: A 试题分析: B项,语序不当,应为 “遭遇大自然更加无情的报复 ”。 C项,不合逻辑, “不仅 而且 ”引导的是递进关系,应将 “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 ”和 “带来了理性化、工业化、市场化、都市化、民主化和法制化这些美好的社会制度 ”调换一下。

7、D 项,成分残缺,介词 “就 ”后缺宾语,可在 “金属 ”后加 “问题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E级。 点评:对于辨析病句,不要机械地去识记。( 1)判断时,不要草木皆兵,要善于寻找敏感点,善于比较,高考病句题的病点一般都是很规范的。( 2)要掌握合理的判断顺序:( 1)句子成分分析法。可以找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成分残缺赘余、语序 不当等错误;( 2)逻辑思维判断法。可以找出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错误。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我国古代,人们盛物用的器皿陶器等之外,还有一种容器,是葫芦。 _,_。 _。 _, _。 _。

8、最早的记载见于诗经,如公刘篇中 “酌之用匏 ”的 “匏 ”就是指葫芦 用葫芦作容器是先民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结果 葫芦是一种葫芦科爬藤植物的果实 葫芦成熟后,掏空里面的籽瓤,即可当容器使用 它大多呈哑铃状,上面小下面大 我国劳动人民使用葫芦盛物的历史非常悠久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话题一致的原则, 句应在句首; 句句首 “它 ”为代词,代葫芦,接 句后; 句其后自然接 句; 句讲葫芦的最早记载在诗经中,可见其历史悠久,应接在 句后; 句讲葫芦作容器是先民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结果,为总括句,故应放在最后。 考点: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级。 点评:连贯考

9、查的是书面表达中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问题,保持语言连贯,需要兼顾话题、句序和语 言的运用三个方面,还要注意语境、句式的协调一致。解题时要充分注意:保持话题及陈述角度的一致性,前后一致,首尾一贯;善抓中心句,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怎样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必要的过渡、交代、呼应,关联词语和表总括性的词语;注重对一些重要代词的分析;抓总领句、起始句、总结句、结尾句。 现代文阅读 认真面具 希尼尔(新加坡) 浩浩荡荡地我们来到圣淘沙。 一阵车烟朝高尔夫球场的方向隐去,徒留老人与浩原幸助,正等待我的引导。 “呵,这山丘,我年轻的时候来过的 ” 老人站在一棵参天的古树下,振奋起来。对于部分本地与外来的游客而

10、言,山丘上的蜡像馆是可去也可不去的一个“枯燥 ”的去处。虽然如此,他俩却泡了两个多时辰。我始终保持一个恰当的距离,跟随在清冷的展览馆里。 “在这之前,我就调回去了呵 可我年轻的时候,也听说过 ” 老人指着一群围绕在会议桌的军人蜡像,向浩原招手, “听说他们就在一间车厂内谈判 !” 老人以一种错失良机的语态,向他最小的孙子表达。 “那阵子因为摔断了肋骨,空袭后的几天,就被遣回原乡去了 噢 !本岛 ,本岛那市政厅还在 吧 ” 老人竟然是南来怀古的前朝遗将 !但是我无论如何也感觉不出,那以侵占国军人的身份,对曾占领土地的回忆,似乎没有愧疚之意,却仅止于对当年英勇事迹的一种追怀。而年轻的浩原,则站在一

11、旁沉默不语,大概爷爷意气焕发的时代,他还来不及参与吧 接下来的展出,有过度煽情的画面:主角是一批披上军装的恶客,道具是一排排老百姓的尸首,背景染有一片血色的天空。 “这些都是真的 ”问者竟有两种声调。然而他俩的表情没有令我感觉到虚假的模样。虚假的只是掩饰的历史。我想。 “不可能啊 你看,这些地方我不也曾去过,只是 ” 制造历史的老 人并不晓得历史有被剪接的可能。他的神情,比困扰的浩原,略为沉重 匆匆忙忙地我们来到博物院旁的史料展览厅。 不用引导。他俩推开那扇窄门。一阵东北方沦陷的乡音正回绕于时光隧道最水深火热处;一叠叠褪色的照片,一张张泛黄的纸,都被刻意渲染成历史。 “这些都是真的吗 ”我感觉

12、得出是浩原的声音。我指着一面签满着名字的太阳旗说: “当年日军在征战时,几乎每名兵士的行囊里都折叠着乡民们签名的旗子,以激励行军的士气 ” 我想,老人也拥有一面。 我望着腕表,虽然距离展览结束还有一小段时间,我己催促他们回旅店去。 接着展示的 那一批酷刑,他们还没有适当的心理准备。在转弯处的一片灰墙上,挂满了一个烈士的忧患心情;那个时代,人人都可能是烈士,也许老人听过传闻一二,也许他已遗忘了;他或许感触到烈士的那种眼神,宽恕中带有几分不甘 !我拉着浩原,在哀怨的何日君再来的旋律中,推开那扇窄门 柔和的灯光下,我们用完丰富的晚膳;老人主动取消晚间的节目,只在十合百货公司买了些纪念品,就回客房去了

13、。 接近亥时,当我发觉回程机票的一些细节出了点差错后,我临时决定造访老人。 门是虚掩的。 老人与浩原正席地而坐,酒似乎已过三巡。老人以含糊的口音,哼 着不易听得懂的俳句;昏暗的灯光下,浩原眯着眼和拍 “我想起古代的某剑客 !”老人说, “在寻求自我超越的过程中,他把最强的对手 扳平了;过后,仅仅一念之差下,竟解决了全村的人,从此,便不再回归。后人在似真似幻的传说中断定,因为剑客的内心十分苦闷、孤寂,并带有仇恨 ” 一个叫做 “屠杀 ”的名词在我脑海中闪现。思索中我把目光转移到浩原,他那醺红的脸泛着房外的月光,他指着朝南的窗外那高耸的浮雕说: “那是什么 ” “纪念碑。方圆十里,数这座最悲情 !

14、”我往落地窗前走去。远方那碑柱,在这堂皇的旅店外显得格外渺小,我面 向他,以无需求证的口吻说道: “那是纪念某年当地的平民历经一次 进出 的教训而建的。 ”浩原正想继续开口,我阻止了他。而后方,老人那朦胧的声音又再度低回: “我记得家乡有一座千面卧佛,每当弟子在佛前忏悔后,深夜,佛前总有一张张撕落的面具,随风飘逝,以示新生 ” 突然,碑的一隅,我们竟然望见有磷磷鬼火在闪烁。经过一阵犹豫后,决定下楼寻火去。 碑给人的感觉,在这个暗淡的月光下,是凄壮的。因为风的缘故,一片片刚燃尽的冥纸 就如老人的家乡那撕落的佛面 随意飘了起来。在摆放灰瓮的石柱前,有一老妇人,以一种宽怀的姿态侧 卧着;良久,不动,

15、似乎有此生不渝的回忆萦绕在这片可以被纵容的大地,以及继续带有伤痕的心。我忖度,浩原不一定能了解,她老人家正要赶上明早一场追悼五十载冤魂的春祭。 (编者按:新加坡原是英国殖民地, 1942年日军攻占新加坡,日军以战胜国的姿态与英国签署了占领协议,随后日军对在新加坡的华侨进行了残酷的迫害,据不完全统计,在日本占领 3年半的期间约有 2万至 5万名华人惨遭杀害。) 【小题 1】文章开篇一面说蜡像馆是一个 “枯燥 ”的去处,又极力写两人却泡了两个多时辰,这样写是不是矛盾 有何作用 ( 4分) 答: 【小题 2】小说 两次写到 “这些都是真的 ”,有何意味 ( 4分) 答: 【小题 3】这篇小说的题目认

16、真面具有何含义 ( 3分) 答: 【小题 4】这篇小说能做到意味深长,得益于其语言的张力。请结合文本内容赏析这篇小说语言的主要特色。( 4分) 答: 【小题 5】请结合文本分析文末寻火情节的内涵和作用。( 5分) 答: 答案: 【小题 1】 不矛盾,从不同的侧面来说的。一些人认为蜡像馆是一个 “枯燥 ”的去处,可去可不去,可对于这位 “前朝遗将 ”追怀当年的 “英勇事迹 ”却别有意味,因此泡了两个多时辰。 引出下文对英军向日军签署投降书的情景及日军暴 行的评说,也隐约体现老人为虚假的剪辑的历史所蒙蔽的一个事实。(对语句间关联的解说 2分,作用 2分) 【小题 2】 第一次 “这些都是真的 ”的

17、话语中包含着老人内心的诧异与失落,更能引人对历史真实以反思。 两次里小孙子发出的这个疑问,暴露了日本教育给年轻一代所灌输的历史认知,同真实的历史之间有着多么大的差距。(从老人角度分析出反思的内容及诧异失落 2分,从孙子的疑问角度 2分) 【小题 3】 “认真面具 ”既可作 “认真的面具 ”解,也可作 “认出真实的面具 ”解,而小说的主旨,也正统摄在这两方面的内容中。 一方面 “认真的面具 ”直刺日本教育掩盖、歪曲历史真实,是反语。 另一方面,要 “认出真实的面具 ”,不要为那些虚假的仟悔和反省迷惑,要正视历史,还原历史真相。(答出两点即可得 4分) 【小题 4】 小说语言以冷包热:或用反语于冷

18、的叙述中聚出愤怒,如以日军用词 “进出 ”代侵略以达讽刺之意等;或用平淡之语写人悲剧,如 “那个时代,人人都可能是烈士 ”,写出了日军的残暴和血雨腥风。如上这些语言上的特点,给读者以很大的想象空间和回味余地值得细细体味。(点明语言特点 2分,有具体的分析 2分,其他有道理亦酌情赋分。) 【小题 5】 “寻火 ”承上启下,写出了 “我 ”对历史真实的 “认真 ”和要 “认清日军真实的面具 ”的执着。 对施暴者而言,没有对受害者的真诚忏悔和反省,在佛前撕落再多的面具也不能新生;对受害者而言,要牢记惨痛的历史,而不要漠然地认为那些历史的记录 “枯燥 ”。 既是对历史的牢记和对亡灵的纪念,也是对日本军

19、国主义的阴魂不散和日本教育对历史的歪曲的有力批判,同时也对应该怎样对待历史作了反思。(答出 2点 4分,语句通顺 1分,共 5分) 【小题 1】试题分析:首先要搞清楚两人枯燥的蜡像馆处泡了两个多时辰的原因。小说中说 “老人竟然是南来怀古的前 朝遗将 !但是我无论如何也感觉不出,那以侵占国军人的身份,对曾占领土地的回忆,似乎没有愧疚之意,却仅止于对当年英勇事迹的一种追怀。 ”可见对于一位追怀 “当年英勇事迹 ”的 “前朝遗将 ”,蜡像馆就不在是一个枯燥之处,所以并不矛盾。其作用,主要考虑其和上下文的关系,引出下文对英军向日军签署投降书的情景及日军暴行的评说。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

20、,能力层次为 C级。 点评:本题重在弄清文章这样写的意图。作品结构的题目,意在弄清楚作者这样写怎么写的意图,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 系,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只要你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了,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脉络层次就在你眼前了。分析结构、把握思路,都不是阅读的最终目的,而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提高阅读效率。为此目的,分析结构和把握思路,不能满足于辨别文章结构的形式和把握思路的走向,还要探究这样安排的原因或作者的意图。 【小题 2】试题分析:在小说中找到这句话,然后明

21、白 “这些 ”指代的是什么。第一次指的是煽情的画面:过度煽情的画面:主角是一批披上军装的 恶客,道具是一排排老百姓的尸首,背景染有一片血色的天空。对此老人发问 “这些都是真的 ”,包含着老人内心的诧异与失落,更能引人对历史真实以反思。第二次是孙子的发问, “这些 ”指代的是:一阵东北方沦陷的乡音正回绕于时光隧道最水深火热处;一叠叠褪色的照片,一张张泛黄的纸,都被刻意渲染成历史。两次里小孙子发出的这个疑问,暴露了日本教育给年轻一代所灌输的历史认知,同真实的历史之间有着多么大的差距。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B级。 点评:注意句子在文中的地位。重要句子在文章或语

22、段中往往起关 键作用,在注意句子结构的同时,须考虑它在文章中所处的地位。具体地说,如果要求理解的是总领句,就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作答;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其总结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重要的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如果是结尾句一般是前后照应、卒章显志、总括全文、深化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启人思索等。 【小题 3】试题分析:理解句子的含义,要把握其关键词,一是面具,面具比喻伪装的,虚假的;二是 “认真 ”的理解,它可以作为形容词,也可以解释为认出真的。把它们结合在一起,也正是这篇小说标题的含义:一方面 “认真的面具 ”直刺日本教育掩盖、歪曲历史真实,是反语。另一方面,要 “认出真实的

23、面具 ”,不要为那些虚假的仟悔和反省迷惑,要正视历史,还原历史真相。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丰富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D级。 点评:小说的标题是近年高考的命题的热点之一。对这类题目的解答,可着眼于作者对情节的安排,考虑小说标题对文章的线索或概括主要内容或制造悬念或讽刺或双关的作用;可着眼于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考虑这个标题是否有助于突出人物形象;可着眼于小说的主题,考虑这个标题是否有助于突出文章的主题等。 【小题 4】试题分析:从编者按中可 以了解这篇小说作者的感情倾向,再从小说的语言来看,许多语言都是正话反说,即反语。比如 “那个时代,人人都可能是烈士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

24、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D级。 点评: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是高考语文试题中重要的试题类型之一,其考查的难度较大。解答这类试题,许多考生感到困惑的是: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去揣摩,去思考;赏析作品的语言特色与鉴赏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有没有联系;赏析作品的语言特色应该运用哪些术语。解答此类题目可采用 “一个基点,三个要素 ”的方法。 “一个基点 ”,是指要以赏析文学语言对文章思 想内容或人物形象刻画的表现力为基点,不能漫无边际,信马由缰。 “三个要素 ”,是指赏析语言特色应包含三个要素,即表现手法、语句特征、表达效果。第一,语言特色与表现手法是密切相关的,赏析作品的语言特色一定要指出其表现手

25、法,如象征、渲染、烘托等表现手法。第二,赏析某一语段的语言特色,一定要分析该语段的语言特征,这是解答此类试题的核心内容,如要点明文学语言朴实自然、清新活泼的,或是含蓄深沉、意味隽永的等。第三,赏析语言特色,分析其表达效果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常用的鉴赏术语有生动形象、化无形为有形、深化主旨等。 【小题 5】试题分析:分析寻火情节的内涵和作用,先要把握寻火情节的具体内容,那火是一片片燃烧的冥纸,如老人的家乡那撕落的佛面 随意飘了起来,灰瓮的石柱前,有一老妇人,以一种宽怀的姿态侧卧着。这一情节,在结构了承上启下;在内容上,对 “我 ”,对 “施暴者 ”,对 “受害者 ”都有所表现,可从这些层面去理解。

26、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 点评:考查行文思路结构,要把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结合回答,解题提示: 答“用意 ”可从三方面考虑:内容上,为表达某种意思;结构上,为铺垫照应、推动行文发展 ;艺术手法上,为更加强烈突出,富于表现力。回答作用类题目,一要注意本身的内容作用,二要注意与上下文的作用,三要注意对思想主题的作用。 联觉,是指各种感觉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是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联觉最常见的现象是通过温度、形状、气味、声音或味道感知色彩。比如,红、橙、黄,类似于太阳和烈火的颜色,往往引起温暖感,是一种暖色。蓝、青、紫,类似于碧空和寒水的颜

27、色 ,常常引起寒冷感,是一种冷色。前者是进色,给人向前方突出的感觉;后者是退色,给人向后方退让的感觉。色调的浓淡也使人产生远近之感:深色调使 人感到近些,浅色调让人感到远些。 联觉是一种真实稳定的感受。最初,人们认为联觉不过是对儿时的认知记忆和联想。也有人认为,当一个人说数字 5是红色、数字 6是绿色的时候,这种联觉描述是一种比喻形式。但是,都无法解释为什么只有一部分人拥有联觉能力。于是,科学家开始提出也许这种现象可以从生物学上得到解释。有研究者认为,这种紊乱现象是由大脑中最原始的边缘系统,或者说主管情绪的大脑区域造成的异常活动。这是一种所有人都会产生的现象,只不过一些人对此有意识。西班牙实验

28、心理学研究员阿莉西亚 卡列哈斯说: “建立在客观数据基础上的 所有理论都认为,联觉现象是因大脑不同区域之间存在额外联系而造成的。 利用磁共振进行的研究似乎可以证实以下的假设:对于正常人来说,当看到数字和字母时,大脑中与形状处理相关的皮层区域就会被激活。但如果是一位拥有联觉能力的人,除了上述区域外,与颜色认知相关的 V4 区域也同时被激活。科学家们认为,联觉者的大脑区域间可能存在更加广泛的联系,毗邻区域间的互相沟通比正常人更加活跃。这种互相联系可能存在于所有人的大脑中,但只有联觉者的被激活。 对于这种能力,人们普遍存在一种疑问,即为什么只有一部分人会发生联觉现象。一些人用基 因来解释这个问题。有

29、研究者已经注意到,如果一个家族中有一人具有联觉能力,那么很可能会出现更多这样的人。研究结果显示, 42%的联觉者在家谱的同一等级中有一位亲属具有同样能力。 科学研究指出,联觉现象大多出现在数学较差的人身上,此外,左撇子、方向感较差以及有过预知经历的人也通常会出现联觉现象。也有人认为,联觉能力与一个人的创造力有关,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和艺术家都具备联觉能力。 联觉现象对于人类认识和意识行为的研究,具有特殊意义。许多专家指出,联觉现象的研究为找到比喻和语言能力的神经学基础打开了大门。一些针对联觉现 象的研究提出,使声音和物体形状之间建立联系的能力可以成为语言和抽象思维发展的一粒种子。 【小题 1】下列

30、关于 “联觉 ”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联觉是一种人人都会产生的紊乱现象,它是大脑中最原始的边缘系统和主管情绪的大脑区域造成的异常活动。 B联觉现象因大脑不同区域之间存在额外联系而造成,联觉者的大脑区域间存在广泛的联系,毗邻区域间的互相沟通比正常人更加活跃。 C利用磁共振进行的研究已经证实:拥有联觉能力的人,除了看到数字和字母时,大脑中与形状处理相关的皮层区域会被激活外,与颜色认知相关的 V4区域 也同时被激活。 D联觉是许多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有的能力,左撇子、方向感较差以及有过预知经历者也通常会出现联觉现象。 【小题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联觉作为一种感官混合

31、现象可以表现为:声音能够 “看 ”到,色彩能够 “触摸 ”到,形状能够 “嗅 ”到,等等。 B颜色感觉极易产生联觉,色调的浓淡往往使人产生远近之感。 “近山浓抹,远树轻描 ”的画法,就是利用这种心理效应。 C联觉现象只在一部分人中出现。研究结果显示,联觉者的同辈亲属中,有42的人具备同样能力。 D联觉现象的研究对探索人类认知和意识行为,找到比喻和预言能力的神经学基础具有积极意义。 【小题 3】请在下列诗文中选出含有联觉现象的句子(只写序号),并说明是哪几种感官混合而产生联觉现象的。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清香落在人的心灵上比秋雨还要阴冷。 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

32、吹落春风香。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何? 答: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C 【小题 3】 。 :嗅觉听觉; 嗅觉触觉; 视觉嗅觉(选出三句话得 1分,答对两句话的联 觉就得 2分,共 3分) 【小题 1】试题分析:。 A. 根据原文第二段 “都无法解释为什么只有一部分人拥有联觉能力 ”可以排除 A项; B. 根据原文第三段 “联觉者的大脑区域间可能存在更加广泛的联系 ” 可以排除 B项; C.原文第三段 “利用磁共振进行的研究似乎可以证实 ”而不是 “已经 ”证实。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B级。 点评:关于文中重要词语(

33、即重要概念)的理解,可能是概念的理解,这种题型较为简单,无非是抓住概念的特点来衡量,即揭示事物本质属性(最为全面的)的选项是正确的;还有一种就是重要概念(词语)之间形成的各种判断(试题中表现为选项),解答这一类型题目的技巧是 抓住选项中的 “关联词 ”(揭示逻辑关系,即各种各样的判断) “虚词 ”等标志;若没有这些标志,就要认真分析选项句子分句间的逻辑关系,再回到文中仔细对照。 【小题 2】试题分析:研究结果显示, “42%的联觉者在家谱的同一等级种有一位亲属具有同样能力 ”,是 42%的 “联觉者 ”而不是 “亲属 ”。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 点评:

34、根据选项内容,在文章中找到相关区间。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判断选项的正误。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 【小题 3】试题分析:联觉现象在修辞上称为通感或移觉,常常是通过比喻来完成的。 以听觉来写嗅觉。 以触觉来写嗅觉。 以视觉来写听觉。 “江楼月 ”只是意象,写出了夫妻二人分离多,难团圆,没有运用通感手法。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修辞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E级。 点评:通感修辞格又叫 “移觉 ”,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

35、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文言文阅读 与薛寿鱼书 【清】袁牧 天生一不朽之人,而其子若 孙必欲推而纳之于必朽之处,此吾所为 而悲也。夫所谓不朽者,非必周、孔而后不朽也。羿之射,秋之奕,俞跗之医,皆可以不朽也。使必待周、孔而后可以不朽,则宇宙间安得有此纷纷之周、孔哉! 子之大父一瓢先生,医之不朽者也,高年不禄 。仆方思辑其梗 概,以永其人,而不意寄来墓志无一字及医,反托于与陈文恭公讲学云云。呜呼!自是而一瓢先生不传矣,朽矣! 夫学在躬行,不在讲也。圣学莫如仁,先生能以术仁其民,使无夭扎 ,是即孔子 “老安少怀 ”之学也,素位而行学,孰大于是!而何必舍之以他求?阳明勋业烂然,胡世宁笑其多

36、一讲学;文恭公亦复为之,于余心犹以为非。然而,文恭,相公也;子之大父,布衣也,相公借布衣以自重,则名高;而布衣扶相公以自尊,则甚陋。 今执途之人而问之曰: “一瓢先生非名医乎? ”虽子之仇,无异词也。 又问之曰: “一瓢先生其理学乎? ”虽子之戚,有异词也。子不以 人所共信者传先人,而以人所共疑者传先人,得毋以 “艺成而下 ” 之说为斤斤乎?不知艺即道之有形者也。精求之,何艺非道?貌袭之,道艺两失。 医之为艺尤非易言神农始之黄帝昌之周公使冢宰领之其道通于神圣今天下医绝矣惟讲学一流转未绝者何也? 医之效立见,故名医百无一人;学之讲无稽,故村儒举目皆是。子不尊先人于百无一人之上,而反贱之于举目皆是

37、之中,过矣! 仆昔疾病,性命危笃,尔时虽十周、程、张、朱 何益? 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 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 虑此外必有异案良方,可以拯人,可以寿世者,辑而传焉,当高出语录陈言 万万。而乃讳而不宣,甘舍神奇以就臭腐,在理学中未必增一伪席,而方伎中转失一真人矣。岂不悖哉!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节) 【注】 此文是袁枚写给名医薛雪(号一瓢)之孙薛寿鱼的一封信。 若:和,同。 不禄:死的委婉说法。 夭札:因病而早死。 艺成而下:语出礼记 乐记 “德成而上,艺成而下 ”。 周、程、张、朱:即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均为理学家。 刀圭:用来量取药末的器具,代指药物。 【小题 1

38、】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不 意 寄来墓志无一字及医意:猜测 B 素位 而行 学素位:安于平常所处的地位 C貌 袭 之,道艺两失袭:承袭 D可以拯人,可以 寿 世者寿:使 长寿 【小题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仆方思辑其梗概 以 永其人 于是乘其厉声 以 呵 B而反贱 之 于举目皆是之中穷且益坚,不坠青云 之 志 C一瓢先生 其 理学乎 其 皆出于此乎 D子不尊先人 于 百无一人之上 臣诚恐见欺 于 王而负赵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周公、孔子与羿、秋、俞跗相比,突出精通某种技艺的人也可

39、以不朽。 B信中高度赞扬了薛雪的精湛医技,阐明了医学的巨大作用,批评了薛寿鱼重理学而轻医道的错误思想。 C语言简洁刚劲,论证精辟,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薛雪的无限敬仰之思。 D医术也是仁术,薛雪通过行医实践了孔子的仁学,体现出他的价值。薛雪行医救人很有成就,但盛年辞世,令人痛惜。 【小题 4】用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医 之 为 艺 尤 非 易 言 神 农 始 之 黄 帝 昌 之 周 公 使 冢 宰 领 之 其 道 通 于 神 圣 今 天 下 医 绝 矣 惟 讲 学 一 流 转 未 绝 者 何 也 【小题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 今执途之人而问之曰

40、: “一瓢先生非名医乎? ”虽子之仇,无异词也。( 3分) 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 4分)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C 【小题 3】 D 【小题 4】医之为艺 /尤非易言 /神农始之 /黄帝昌之 /周公使冢宰领之 /其道通于神圣 /今天下医绝矣 /惟讲学一流转未绝者 /何也( 3分) 【小题 5】 (1) 如果拉住路上的人然后问他说: “一瓢先生不是名医吗 ”即使是你的仇人,也不会有不同的说法。 (执、虽、 词,共 3分 ) (2)而唯独一瓢先生能用少许药物救活我,(这)就是我从内心折服而确实认为他是不朽之人的原因。(活、所以、以为,句子通顺,

41、共 4分) 【小题 1】试题分析:意,意料、料想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B 级。 点评: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必须关注这个实词的具体语境。因此,对于各选项中的加点实词的理解,要作出初步的判断,对有疑问的实词的含义的解释,一定要把实词的解释带到原文中去,结合原句乃至上下句的理解,看它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小题 2】试题分析: A项,连词,表目的,用来 /连词,相当于 “而 ”; B项,代词,他 /结构助词,的; C项,均为语气副词,表推测的语气,大概; D项,介词,在 /介词,被。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

42、层级为 B级。 点评: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就是要辨别虚词的词性和意思。具体解答时,可以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尤其是虚词后的词语来判断虚词的词性。如果词性相同,再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辩明它在句中的意思。 【小题 3】试题分析:痛惜的是他的后人竟然忌讳而不愿宣扬,甘心舍弃你祖父神奇的医学成就。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 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C 级。 点评: 分析概括题是文言文阅读的关键题,其选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进行的翻译、转述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命题者有意识地设置错误干扰,让考生进行判断。而对比法则则是对付它的较好的方法之一,其实质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仔细比对、分析,

43、从中发现它与原文意思是否一致,进而识破命题者的干扰之处,选择出正确的答案:。 【小题 4】试题分析:认真把握语段中的名词,是断句的关键,本题尤是这样。对此,要对语段中的名词作一梳理,看其是充当主语还是宾语。 “医 ”“神农 ”“黄帝 ”之为艺 /尤非易言 /始之 /昌之 /周公使冢宰领之 /其道通于神圣 /今天下医绝矣 /惟讲学一流转未绝者 /何也( 3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B级。 点评: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

44、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小题 5】试题分析: (1)句翻译难度不大,但有几个词翻译时是关键:执,捉,逮捕,此处指拉住;虽,即使。 (2)句翻译难度稍大,一是这个句子中的固定结构:所以, 的原因;以为,认为;二是词类活用:活,使动用法,使 活;三是翻译的难点:刀圭,用来量取药末的器具,代指药物。折,折服。三是句式,这是判断句,译文要体现出判断句式特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B级。 点评: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难点是句中的关键词语,往往是多义词、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等。因此,翻译的重点应该落实在这此词上。遇到这些词要有破解的

45、方法:联想法、对译法、连文法等。应根据上下文的文意选择多义词义项,对文句进行语法结构判 定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 诗歌鉴赏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 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 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 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 便做:纵使。 【小题 1】概括 “杨柳 ”“飞絮 ”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3分) 答: 【小题 2】词中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一句是从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

46、 的异同。( 4分) 答: 答案: 【小题 1】 “杨柳 ”“飞絮 ” 意象的内涵有二:既表春景逝去,又表漂泊无依、离愁别绪。( 1 分)这首词抒发了抒发暮春伤别之情,也抒发了愁情别恨。( 2 分) 【小题 2】共同点:都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满腔愁绪比作汤汤江水,都抒发了愁绪之多,之盛,之绵延。( 2分)不同点:李词运用明喻和拟人手法,秦词运用暗喻;李词抒发的是亡国之痛,秦词抒发的是离别之苦,可见手法和内容不同。( 2分) 【小题 1】试题分析:柳与 “留 ”谐音, “飞絮 ”又似离人的泪。因而, “杨柳 ”和“飞絮 ”都与离别有关。因此,诗 歌中出现这些意象,常用来抒发暮春伤别之感,离

47、别之恨。 考点: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形象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D级。 点评:鉴赏诗歌形象,首先要感知形象,要了解诗中写了哪些具体形象,有时还要了解这些具象合起来要表现一个什么形象。再者要分析形象的特点。人物形象自会有其性格品质特点,物象和景象也都会呈现出各自的特性,鉴赏诗歌时要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概括。最后要体会形象中寄寓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小题 2】试题分析: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句,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绘出了亡国之痛,愁绪之多; “恰似 ”是比喻词 ,可见,此句是比喻中的明喻。而秦词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用的也是比喻和夸张,写出离别之苦;比喻词是 “是 ”,所以用的是暗喻。由此,这两句的异同就很明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D级。 点评:本题是个比较题,如没有指明比较的方面,则要求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分别比较解说。形式方面来说,主要指表达技巧,明确指出比较对象分别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内容方面来说,主要指诗歌的思想情感的比较。相同点,往往从大处着眼,不同点,往往从小处着手,细加辨析。 语言表达 阅读以下新闻材料,根据要求答题。( 5分)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