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福建省三明九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吴艺期 文档编号:317834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8.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福建省三明九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3届福建省三明九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3届福建省三明九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3届福建省三明九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3届福建省三明九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福建省三明九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项中 ,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 )( ) A伽西莫多用 “陶罐和水晶瓶 ”来暗示爱斯梅拉达。爱斯梅拉达拿起插在水晶瓶中的鲜花,整天抱在胸前。伽西莫多对此很高兴。(巴黎圣母院) B副主教利用甘果瓦把爱斯梅拉达骗出了巴黎圣母院,带到格雷沃广场,指着绞刑架要爱斯梅拉达在死亡和爱他之间选择一个。爱斯梅拉达宁死不屈,让他陷入疯狂之中,又哭又恳求又威胁,最后他绝望了,将爱斯梅拉达交给隐修女看管,叫来了军警。(巴黎圣母院) C爱斯美拉达到广场上跳舞,引来了人们的喝彩。克洛德一看到她,竟怀疑自己是看到

2、了天使,火精,仙女,他一下子就爱上了她,决定叫卡西莫多把她弄回来。(巴黎圣母院) D聂赫留朵夫决定陪玛丝洛娃一起去西伯利亚服役,他回家乡处理田产,看到农村一副破败景象,农民都在挨饿, 他知道这是农民们的土地被夺走的结果。于是,他决定放弃土地所有权,把土地交给农民,只收取租金,而且租金由农民自己支配,用于公共事业。 (复活 ) E聂赫留朵夫在第二次探监时给玛丝洛娃带来上诉的状子,并指导她签了名字。玛丝洛娃为明肖夫母子求情,聂赫留朵夫答应了她的请求。(复活) 答案: A C 试题分析: A 爱斯梅拉达整天抱着的是枯萎的花束; 伽西莫多对此很失望。 C“克洛德 ”改为 “甘果瓦 ”;克洛德也没有一下

3、子爱上爱斯美拉达。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了解文学名著的能力。 点评:个人认为本题型可以在全国 推广。在现今的高考制度下,只有通过考试才能将阅读名著广泛地推广开来,而这种题型并不难,只要考生阅读过就能答出来,操作性强。 现代文阅读 “纯粹 ”觅得 “好声音 ” 张颐武 最近,中国好声音的出现既赢得了诸多关注和好评,也引发了对于选手身份、经历等方面的争议。好评和争议交错,热播和质疑共存,这其实是中国近年来选秀文化发展变化状况的折射,也是中国电视文化新的变化的投影。 中国好声音之所以一出现就引发轰动效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力求超越粉丝和明星的关系,不靠选手搞噱头,不靠评委博出位,也不靠庞大阵势的粉丝投

4、票 ,而是着力于音乐的专业性,力图回到尽可能纯粹的音乐的本质,力图让 “好声音 ”成为唯才是举最重要的砝码。让刘欢、那英这些当代流行歌坛最有声望的音乐人来指点新人,依据好声音来收徒,而选手也可以选择导师,进入音乐专业领域深造从而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既不同于让年轻人成为粉丝热捧的超级明星,也不同于让普通人在舞台上一展即毕的走过场。这其实是从普通人中选择真正的 “好声音 ”,让他们得以成为好的歌唱家、艺术家,让选秀不再是一下子就实现梦想,也不是仅仅展现梦想,而是让梦想通过一个专业的路径和较为严谨的程序得以延伸 ,最终成为一个职业生涯的选择。将梦想的实现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修业和长期的学习

5、,节目正是在这一点上赢得了公众。 今天的 “80后 ”、 “90后,正处在竞争激烈,生活和事业发展的压力较大,而自身的适应和抗压能力相对较弱的矛盾之中。一举成名的冲动、展示自我的激情如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路径,正是青年一代的焦虑之处。选秀节目尚未从这一方面加以具体的指点,青年的职业生涯的内在需求和成长渴望在中国好声音中却得到了展现。这很像是一个音乐的职场节目,对于激励青少年更好地学习,更艰苦地磨炼,培养更加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 意义。它所标举的脚踏实地实现梦想的路径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正面和积极的价值观。这里不是梦想止步之处,也不是梦想瞬间实现的地方,而是一个走向梦想实现的起点,一个修业

6、和锻炼的开始。幸福感来自奋斗和梦想的力量,而这一切都在公平和公开的程序中进行,这是节目具有魅力的地方。 但这个节目引起的质疑也值得反思。尤其是几位选手的经历描述引发了一些争议,这其实说明,这些年来公众对于诚信的要求有了更严格的标准,也要求电视节目应该有更严格的自律,屏幕上的选手应该更为真实。人们越来越不能容忍曾经相当盛行的 “托儿 ”或者胡乱编造情节的状况 ,因为大家越来越明白,诚信的缺失造成的损害和冲击是社会无法承受的。只有诚信,社会才能向更高处进发。年轻一代所需要的是更真实的人生的反映,而不是戏剧化的表演。这其实也给这个优秀的节目一个更为苛刻的要求。只有更加真实,让每一个选手的过去都经得住

7、追问,节目才可能赢得更多的观众。因为只有真实的人的努力和梦想才有价值,这是对 “纯粹 ”的另一意义指向,也凸显了今天社会的必然要求。 (摘编自人民日报) 【小题 1】下列关于中国好声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中国好声音的出现赢得了诸多关注和好评,也 引发了一些争议,公众的这些争议值得反思,引起争议之处需要改进。 B中国好声音一出现就引发轰动效应,是因为它邀请了刘欢、那英这些当代流行歌坛最有声望的音乐人参与到节目中来。 C中国好声音让年轻人成为好的歌唱家、艺术家的梦想能够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修业和长期的学习,因而赢得了公众。 D选秀节目对 “80后 ”、 “90后 ”青年一代的焦虑

8、未加具体的指点,中国好声音展现了青年的职业生涯的内在需求和成长渴望。 【小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 A中国好声音一出现就与众不同,它不靠选手搞噱头,不靠评委博出位,不靠庞大阵势的粉丝投票,而是着力于音乐的专业性。 B中国好声音像是一个音乐的职场节目,它所标举的脚踏实地实现梦想的路径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正面和积极的价值观。 C中国好声音里的选手们一旦凭借舞台上优异的综合表现成为刘欢、那英的学生,就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D这些年来公众对于诚信的要求有了更严格的标准,因此中国好声音中几位选手的经历描述因不够真实就引发了一些争议。 【小题 3】根据原

9、文内容,请指出标题中的 “纯粹 ”一词在这篇文章中的意义指向。( 3分) _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C 【小题 3】标题中的 “纯粹 ”一词在这篇文章中有两个意义指向:一是中国好声音寻求音乐的本质;二是选手们的真实、诚信。 【小题 1】 试题分析: “中国好声音之所以一出现就引发轰动效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力求超越粉丝和明星的关系,不靠选手搞噱头,不靠评委博出位,也不靠庞大阵 势的粉丝投票,而是着力于音乐的专业性,力图回到尽可能纯粹的音乐的本质,力图让 “好声音 ”成为唯才是举最重要的砝码。 ”由此可见 B是错误的。 考点:本题考查概括并分析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点评:本题以

10、中国好声音为切入点来命题,可谓切中肯綮。既考查到学生理解重要词语的能力,也考查了考生整体理解全文的能力。同时选项 B还考查到了因果关系。 【小题 2】 试题分析: “让刘欢、那英这些当代流行歌坛最有声望的音乐人来指点新人,依据好声音来收徒,而选手也可以选择导师,进入音乐专业领域深造从而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此可见,为其未来打下基实的基础只是 “可能 ”,而不是 “一定 ”。题目中的 “一旦 就 ” 这是 “一定 ”的结果,与原文不符。 考点:本题考查概括并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点评:本类题型往往考查强加因果、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或然变必然、未然变已然等,本题考查的点比较单一,两

11、个错误选项都有将或然说成已然。个人认为命题欠严谨。 【小题 3】 试题分析:纯粹: 纯正不杂。在本文中应指除音乐以外没有其它的内容,即纯粹的音乐与纯粹的音乐人。文章的第二、三两段指 “纯粹 ”的音乐,第四段指 “纯粹 ”的音乐人。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能力。 点评:本题有深意,关键词选得好,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值得命题者借鉴。原因有以下方面:一、与题目相关, “纯粹 ”觅得 “好声音 ”,是因为 “纯粹 ”所以才能觅得 “好声音 ”之意。二、与文章内容相关,即 “纯粹 ”的两个指向。 柏杨:做一个美丽的中国人 吕绍刚 2008年 4月 29日凌晨,台湾知名作家柏杨在台北病逝,享年

12、89岁。他和李敖都是台湾著名杂 文家,同时又与张学良、李敖一起并称台湾 “三大难友 ”。他的丑陋的中国人一书,曾在大陆一版再版,并在 80年代末引起过激烈争论。 柏杨的传奇人生就此画上句号,但其思想与人格的火花,仍在众多热爱他的读者中闪耀。 柏杨原名郭衣洞, 1920年出生于河南, 1949年前往台湾, 1968年因所谓 “挑拨人民与政府间感情 ”而获罪于台湾当局,度过了 9 年零 26 天的铁窗生涯。事后,柏杨回忆说, “正是在 1968至 1977年间,我做了阶下囚,便开始潜心治史。 ”身陷圉圄,使他对中国历史和现实进行了深入思考,这也成为他一生治学、为文、为人 的动力源泉。 柏杨一生针砭

13、时弊,借古讽今,犹如奋战不懈的斗士。 “不肯听话,是我自己性格最大的弱点之一。 ”他自评道, “我摆脱传统文化的包袱,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 ”这也成为广大读者熟知的一句名言。 柏杨一生著述等身,计有 170 多部小说、杂文和历史作品面世,成为 “十年坐牢,十年杂文,十年著史,十年小说 ”的传奇作家。其中,柏杨版 资治通鉴 在台湾被誉为最有价值和最畅销的一部书,中国人史纲被列为对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十部书之一。 “他其实是借助历史来讽喻现实,在历史与现实中找到了一个结合 点。 ”蒋朗朗评价道,柏杨的一切与其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是密不可分的。 柏杨说: “我们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 中国

14、 -我们的母亲,是我们惟一的立足点。 ”1988年,他第一次回到大陆,回到了阔别 40年的家乡。今年年初, “中国现代文学馆柏杨研究中心 ”在北京举行成立揭牌仪式,因健康原因,柏杨未能成行,由妻子张香华女士代表。 “我来时请他写了几个字,他费力写了 重回大陆真好 ,签名竟用了一个多小时。 ”张香华女士说。尽管当时已是 88岁高龄,但是 “重回大陆 ”一直是他非常清晰的愿望。 柏杨曾提起过一件事。大陆一个剧团到 台湾表演老舍的茶馆, “我在台下,看得老泪纵横,心情沉重无比,仿佛中国百年来的伤痛逼面而来,我们却束手无策。 ”正是这种以史为鉴思考中国问题的视角,使他的思想和情怀具有了深远的穿透力。

15、不久前他接受采访,认为今日的中国经济突飞猛进,人民的文明度却落在后面,“我只怕中国人痼疾未除,却暴发各种新的病变。 ”他对中国及中国人前途命运的忧虑,始终如一。 张香华女士提到柏杨对后起之秀的期盼: “把空白的纸和笔铺在年轻一代的桌上,把手中的麦克风交给年轻的一代,让他们去试自己的新声。 ” 柏杨先生埋骨台湾,终于停笔休息。一位网 友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在他的墓碑上应该写上这么一段话:这里埋葬着我们的一面镜子,一个美丽的中国人。他在世的时候,让人觉得刺痛。而没有了他,又让人怅然若失。 ” (选自 2008年 5月 4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

16、是( 5分) A第一段提到柏杨和张学良、李敖并称台湾的 “三大难友 ”,流露出作者对柏杨的褒扬以及对其遭遇的同情。 B 9年零 26天的铁窗生涯,使柏杨对中国历史和现实进行了深入思考;以史为鉴思考中国问题的视角,使他的思想和情怀也更具有了深远的穿透力。 C柏杨的思想和人格之所以在众多热爱他的读者中闪耀,只是因为他一生针砭时事,借古讽今,犹如奋战不懈的斗士。 D “这里埋葬着我们的一面镜子 ”,这面镜子照出所有中国人的丑陋,所以让所有的人觉得刺痛。 E本文一面叙述关于柏杨的事件,一面借助于作者和蒋朗朗等人对柏杨的评论,表现了柏杨的思想和人格。 【小题 2】柏杨说: “我们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中

17、国 中国 -我们的母亲,是我们惟一的立足点。 ”文中哪些地方具体表现了这种情怀的?请简要概括。( 4分) 答: 【小题 3】文章以 “柏杨:做一个美丽的中国人 ”为题有何作用 ?请谈谈你的看法。( 6分) 答: 答案: 【小题 1】 CD 【小题 2】 “重回大陆 ”一直是他非常清晰的愿望。 观看茶馆,为祖国母亲百年来的伤痛老泪纵横,心情沉痛。 接受采访的言谈中,对中国及中国人前途命运的优虑,始终如一。 期盼能把爱国精神传承给下一代。( 4 分,每小点各 1 分) 【小题 3】 ( 6 分)标题与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形成反差,引发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 分)点明了写作对象,表现了

18、柏杨是一个 “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 ”和热爱我们祖国母亲的中国人。( 2 分)表达作者对柏杨思想和人格的赞美之情,呼吁人们以他为镜子,做一个美丽的中国人。( 2 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 C 项 “他一生针砭时事,借古讽今,犹如奋战不懈的斗士 ”只是原因之一,而不是唯一的原因。 D 项 “让所有人 ”说法过于绝对化。 考点:本题考查概括并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而且 C、 D两项的错误点实际上是一样的, C项 “只是因为 ” 说法过于绝对; D项 “让所有人 ”也是过于绝对。同一题中两个选项错误设置一样,还是不太恰当。 【小题 2】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理解柏

19、杨所指的 “中国 ”是什么,从文中可以看出是 指具有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中国,这里的中国包括台湾,但主体无疑是中国大陆。所以后文对中国大陆的感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情都是答题的要点。 考点: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点评:本题既考了筛选信息的能力,也考了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可谓一箭又雕。同时也考查了文章的主旨,从此题可以看出柏杨先生对祖国,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小题 3】 试题分析:理解本文的标题,首先要看标题的特点。 “柏杨:做一个美丽的中国人 ”,其表面意思可理解为:柏杨是一个美丽的中国人,柏杨自己在追求做一个美丽的中国人。然后,本题中一个关键词 “ 美丽的中国人 ”,让

20、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他的名作丑陋的中国人,所以答案:的第一点可以得出来。第二、文章标题的作用可以从结构、内容、思想情感三个方面来思考。答案:的第二、三点即从内容和思想情感方面来回答的。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 点评:本文的标题很好,命题者又慧眼识珠,扣住了精彩的标题来命题。柏杨最有名气的作品就 是丑陋的中国人,而标题却是柏杨:一个美丽的中国人,对比如此显明。但答案:中最好补充标题在结构上的作用。本文的标题很明显是起线索的作用,是本文的一条暗线, “做一个美丽的中国人 ”贯穿着柏杨的一生,也贯穿了全篇。 有一些感觉,正离我们远去 (有删节 ) 王周生 曾经在美国中学生获奖作文选里,

21、读到一篇作文,题目叫先人们的快乐。说是 2155年,也就是一百多年后的某日,有个叫汤米的男孩,在家中阁楼上惊奇地发现了 “一本真正的书 ”,这书是印在纸上的,纸头泛黄松脆。他赶忙叫来妹妹,妹妹也觉得不可思议,这字怎么 “一 动不动地停在纸上 ”,怎么不是在屏幕上移动的那种 汤米告诉妹妹:一个世纪前,也就是爷爷的爷爷从前读的书都是印在纸头上的,那时上课不是分散在家中,而是集中起来,去一个叫学校的地方,每天早上 “上学 ”,每天傍晚 “放学 ”,学校的老师不是电脑里那几个模拟人像,而是真正的人。爷爷的爷爷和左邻右舍的孩子一路欢笑着走在上学的路上;爷爷的爷爷们乐滋滋地坐在教室里,和一个真正的人 -老

22、师,面对面说话,那声音是从老师的喉咙而不是扬声器里发出的;爷爷的爷爷和同学一起嬉笑玩耍,讨论功课,大家的笑声也是真实的,你能感受到同学嘴里呼出的气 息 多么令人神往 !可是如今,对着家中的电脑上课,妹妹只有叹气的份儿,觉得爷爷的爷爷们真是幸福极了。 读那篇作文的时候,大约是 1989年,我觉得像是天方夜谭。我佩服美国孩子丰富的想像力和编故事的能力。那时的上海作家中,只有我和叶永烈先生刚开始用电脑打字,上网离我们还十分遥远,更不要说有那种能拍照、能发短信息、功能多多的手机了。记得当时我用电脑打了一篇小说,被录用后,编辑竟要我将打印稿用手抄到 300格的稿子纸头上,说是便于编辑,真是匪夷所思。弹指

23、一挥间,十多年过去了,电脑、网络的神速发展令我们眼花缭乱。每过一 阵,一项新的电脑和网络技术就会出现。用于写作的人越来越少,用电脑写作的人越来越多。长年累月地打字,让我们连有些汉字都忘记怎么写了。如今有人已经不用每天上班下班,而是坐在家里电脑前办公;有人已经不去学校,而在网上选修自己喜欢的课并参加考试 网上读书,网上聊天,网上购物,网上可视通讯,手机短信,手机小说 美国中学生的那篇先人们的快乐中的某些情景,已经提前来到。 我儿子前几年出国读书,有许多人问我,你想他吗 我说,我并不觉得他离开我呀,几乎每天我们都在说话聊天呢,不是在网上就是在电话里。只要愿意,接上摄像 头,可以看见对方,看见各自房

24、间的陈设,各自烧的菜。除了不能将儿子喜欢的饭菜从网上传过去,别的和他在家没什么两样。但也因此,作为母亲,对儿子的那份思念淡了,甚至没了。可是 80年代,我先生出国读书,一封信起码走半个月以上,等信等得望眼欲穿,越是等不到越是心焦,好不容易收到信的那一刻,喜悦自然不用说,那一封封信,自然成了珍品。 看如今男男女女,走在路上,坐在车里,甚至进入电梯,一个个在手机上不停按捏,信息以光速传递。相亲相爱的少男少女,只要发出一条消息,就能在几秒钟后迅即得到爱的反馈。 但有一些感觉,正在离我们远 去;有一些快乐,正在变得越来越浅显。这两年,我渐渐发现,表现这种细腻和震颤感觉的文字越来越少人问津,人们忙于编造

25、粗俗的笑话,离奇的故事,释放疯狂的欲望。 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历史拐了个小小的弯儿 我不得而知。 我只是,小心翼翼地珍藏我曾经有过的那些感觉,让一百年后的人们羡慕和妒忌。 (有删节 ) 【小题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A作者开头引述美国中学生的获奖作文,特别突出一个 “真 ”字 -真的书本,真的上学,真的教室,真的老师,真的同学,用以否定网络世界的虚拟。 B作者 选用十多年前编辑要她 “将打印稿用手抄到 300格的稿子纸头上 ”这一材料,目的是反衬电脑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 C文章将如今不思念远在外国读书的儿子与 20年前焦急等待出国读书的丈夫的来信对比,说明

26、随着科技的进步,思念带来的痛苦和喜悦的感觉已经淡漠。 D结尾处作者表示要 “小心翼翼地珍藏曾经有过的那些感觉 ”,与开头段故事中 “妹妹只有叹气的份儿 ”构成了呼应。 E作者并不反对科技进步,在她看来,电脑、网络的应用带来了生活的便捷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特别是让人们失去了一些美好宝贵的东西。 【小题 2】题目中的 “有一些感觉 ”,是些什么感觉 试联系全文内容写出两种。作者认为是什么原因使这些感觉 “正离我们远去 ”的 ( 4分) _ 【小题 3】理解下面的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6分) 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历史拐了个小小的弯儿 我不得而知。 _ 答案: 【小题 1】 A

27、D 【小题 2】( 4分)要点:望眼欲穿的企盼,家书抵万金的喜悦,久别重逢的幸福等等 (或:等待思念期盼等 )。( 2分)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的快速传递,压缩了时间和空间,从而使人类情感变得单调和迟钝。( 2分) 【小题 3】( 6分)要点: 作者对科技的发展导致人类情感的淡漠深感无奈,同时也提醒人们在网络时代更应珍视人间真情。答案:要点: “历史的必然 “指科技的进步必然导致人类情感的淡漠;( 2分) “历史拐了个小小的弯儿 ”表明科技的进步导致人类情感的淡漠只是暂时现象,人类对真情的追求不会因科技的发展而改变;( 2分) “我不得而知 ”兼有 “无奈 ”和 “期待 ”两种情感。( 2分)

28、【小题 1】 试题分析: A 不是 “用以否定网络世界的虚拟 ” 而是 “用以反衬网络世界的虚拟 ”,D与 “叹气 ”呼应的是 “羡慕和妒忌 ”。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分析表达技巧的能力。 点评:本题从文章内容、表达技巧、文章主题等方面设置选项,信息丰富,针对性强,考查的点比较多。 【小题 2】 试题分析: “有一些感觉,正离我们远去 ”是写网络的弊 端,因此答题我区间在第三、四段,我们从中可以概括出答案:的第一点。答案:的第二点可以从 “我 ”与儿子的联系方式,以及当今社会男男女女地联系方式上可以得出,网络给人们带来了便捷,但同时让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淡化了。 考点: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

29、力。 点评:本题的第一问提问及答案:不太恰当,题目要求写出两种感觉,答案:里列举了 “望眼欲穿的企盼,家书抵万金的喜悦,久别重逢的幸福 ”,个人认为完全可以归为一类,即亲情和友情的淡化。 【小题 3】 试题分析:理解本题要理解几个关键词, “历史的必然 ”是作者的疑问,难道科技的发展就一 定会带来亲情的淡化? “拐了个弯 ”是比喻,很形像的说法,也许是暂时的吧,这也是作者的希望。 “不得而知 ”表露出作者的无奈。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 点评:本题所选句子较好,它隐含了作者的情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但本题的答案:没有体现比喻的修辞手法。高考规范答案:一般要将所运用的表

30、现手法指出来,并指出其作用。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曰: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 “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 ”子曰: “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 (论语 学而) 孟子曰: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 尽心上) 【小题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的境 界不如 “

31、贫而乐,富而好礼 ”的境界。 B子贡不能理解诗经中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这句话的意思,孔子不满。 C孟子所说的 “观于海者难为水 ”的涵义,与诗句 “曾经沧海难为水 ”是一致的。 D孟子认为 “观水有术 ”,由流水 “不盈科不行 ”,指出 “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 【小题 2】孔子的 “告诸往而知来者 ”和孟子的 “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这两句话告诉我们有关学习的什么道理? _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孔子认为:学习要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孟子认为:学习应当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能由此及彼,通达事理(或:触类旁通)。 【小题 1】 试题分析:子贡能理解诗经中

32、“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这句话的意思,他已经可以举一反三了。所以孔子说: “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这不是否定,而是肯定。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化经典作品内容的能力。 点评:理解中国古典文化经典的文章都有一定的难度,考生平时必须多阅读,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了解经典名著的思想,这样积少成 多,有助于理解文段内容。本题也意在引导学生多读经典。 【小题 2】 试题分析: 孔子 “告诸往而知来者 ”大意为: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由此可知学习要举一反三。孟子的观点是:太阳和月亮的光辉不放过任何一个能够容纳光线的小缝隙,流水不放过任何一个坑坑洼洼。那么,我们做学问,立志于道

33、呢?也 同样应该不马虎,不敷衍,循序渐进,厚积薄发。 考点:本题考查分析文化经典作家作品思想的能力。 点评:文化经典阅读重在思想的理解。本题不同于文言文阅读题,它要求学生全面了解相关作家的思想,而不仅仅是能将文章 翻译出来。从能力层次上来看,比文言文阅读读高了两个层次。 武昌九曲亭记 苏 辙 子瞻迁于齐安 ,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 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

34、。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游者至此必息,倚 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 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 “兹欲以成吾亭邪 ”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 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

35、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 方其得 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 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 子瞻:苏轼。齐安,黄州。当时苏轼贬谪黄州,苏辙贬谪筠。 ( tu)山冈。 褰( qin)裳:提起衣服。 【小题 1】下列句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然将 适 西山,行于松柏之间适:到 B昔余少年,从子瞻 游 。游:游览,游玩 C扫叶席草,浊酒相 劳 劳:劳动 D要之一饱,而同 委 于臭腐委:归,付 【小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武昌诸山 “萧然绝俗

36、”的景象和苏轼 “适意为悦 ”的心境的一组是 ( ) A 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 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 B 依山临壑,隐蔽松枥 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 C 风止日出,江水伏息 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D 羊肠九曲而获少平 风云变化,林麓向背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始叙述苏轼谪居齐安,好游武昌诸山,看似与九曲亭无关,实则介绍九曲亭周边的独特环境,同时写苏轼黄州三年 “不知其久 ”的原因,为后面的议 论作铺垫。 B第二段叙写扩建九曲亭的过程,突出苏轼之 “最乐 ”;第三段宕开一层,以往事印证苏轼 “适意忘反 ”的性情,以点缀之笔走出 “

37、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 ”的主旨。 C本文语言明净,条理清晰,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情景相融,浑然一体。全文围绕着 “乐 ”字展开,旷达超然,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流露出相知相慰的手足深情。 D文章表面写自己与兄长游乐山水的洒脱快乐,实际是记录他们共同的坎坷人生,以乐景写哀情,抒发谪贬后愤怒感伤的情绪。 【小题 4】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 1)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3分) 译文: ( 2)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3分) 译文: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B 【小题 3】 D 【小题

38、4】( 1)平地上有一座破旧的亭子,它的遗址非常狭小,不能够坐下许多游客。 ( 2)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 (觉得 )万事万物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等到对这种乐趣享受够了,他又总是对自己满足于这种乐趣感到吃惊,觉得好笑。 【小题 1】 试题分析: C项, “劳 ”有 “犒劳 ”之意,例如 “劳军 ”,此处是由 “犒劳 ”之义引申为“问候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意义的能力。 点评:本题所选实词均可从教材中或常用词语中找到相应的解释,如,适:适百里者,宿舂粮(逍遥游);劳:犒劳、劳军;游:游玩、游鉴;委:委托。这种命题形式体现了课内知识的迁移,有利于考学生的能力。 【小题 2】 试

39、题分析:先要找到题干中限制词的答题区干,由原文 “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 ”可知 B项是正确的;由原文 “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 ”亦可知 A、 B是正确的,综合前一信息则 选 B。 考点: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点评:本题题干所选信息很巧妙,考生要选出正确选项必须先理解 “萧然绝俗 ”“以适意为悦 ”。所以本题既考到了筛选信息的能力,更考到了理解重要句子的能力。 【小题 3】 试题分析: “以乐景写哀情,抒发谪贬后愤怒感伤的情绪 ”错误,本文表达的是豁达、乐观的情感。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并概括文章

40、内容的能力。 点评:本题错误点设置较好,不能简单的就文论文,而要结合作者及苏轼的生平的风格来答题。苏轼以豁达乐观著称,如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赤壁赋定风波 【小题 4】 试题分析:注意关键词。( 1)焉,兼词,于之,在那里;席, “席 ”带了宾语“众客 ”,所以要用作动词,可译为 “容纳 ”。( 2)易:交换(交易);厌:满足(学而不厌); “洒然 ”:吃惊的样子。本句的 “洒然 ”有一定的难度,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考点:本题考查翻译句子并理解重要实词和虚词的能力。 点评:本题的计分点选取不太恰当:一、 “焉 ”在此处不一定理解为兼词,亦可理解为语气助词,所以不宜作计分点;二、 “洒然 ”过难

41、,绝大多数学生翻译不出来,没有区分度。 诗歌鉴赏 送崔子还京 岑参 (唐) 匹马西从天外归,扬鞭只共鸟争飞。 送君九月交河北,雪里题诗泪满衣。 【注】 此诗作于西州。西州属于唐朝北庭节度使辖区。此诗应是诗人在北庭任职时所作。 交河:指河的名字。 【小题 1】第二句中的 “争 ”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3分) _ 【小题 2】 “雪里题诗泪满衣 ”一句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_ 答案: 【小题 1】( 3分) “争 ”争抢之意,运用拟人手法,把好友得以从天山返回京城时一路策马扬鞭,疾驰飞奔,仿佛要与天山鸟儿一道争相在空中自由飞翔的情状生动地表现出来,细腻地刻画出了好友获

42、归时的急切、激动与欣喜若狂的心理。 【小题 2】( 3分)诗人描写风雪中题完诗不觉泪水已经沾满了衣服这一情景有两层含义,一是抒发了对好友还京离去的不舍,更重要的是反映出诗人由朋友的回归想到自身仍得滞留异域的苦闷和久戍塞外的思乡之情。 【小题 1】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炼字题,炼字题的格式是 “解词 +释句 +手法 +作用 ”。理解本题要从题目入手。由题中 “还京 ”可见久居边塞后回京的喜悦心情,于是有与鸟儿比飞的 “共争飞 ”,以此来表达友人回京的兴奋之情。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点评:本题是一道很规范的炼字题,答案:也很规范:解词 +释句 +手法 +作用。这有利于学生养成规范答

43、题的习惯。 【小题 2】 试题分析:从诗歌题目 “送崔子还京 ”可见,友人还京自己还得继续留在边塞,内心的复杂情感可想而知。还要结合注释 “此诗应是诗人在北庭任职时所作 ”理解,通常情况下, 在外任职的官员往往会有思亲之情,所以答案:的第二问也就不难得出了。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点评:本题引导学生要全面深入的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就不要放过任何一丝有用的信息,如标题、注释、作者的身世背景等。还有本题对训练考生深入思考有帮助,考生往往会思考到第一问就停止,但教师利用本题的第二问去引导学生,还是挺有效果的。 语言表达 下面是某权威机构的一组统计数字,请根据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44、4分) 2009-2011年全国电视剧题材播出比重(百分比) 题 材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谍战剧 5.1 19.1 27.6 家庭剧 22.0 23.6 22.1 古装剧 25.1 26.2 23.4 军事剧 4.3 13.5 21.2 言情剧 32.8 13.2 3.2 农村剧 10.7 4.4 2.3 【小题 1】请概括图表中近三年来全国电视剧播出比重的变化情况。( 2分) 【小题 2】请从电视剧多元化发展的角度,给电视剧创作者提一条建议。( 2 分) 答案: 【小题 1】谍战剧、军事剧题材播出比重持续增长,言情剧、农村剧不断下降。 (答对一点 1分,答对两点 2分。) 【

45、小题 2】提高言情剧创作质量,加大农村剧播出比重,不要盲目跟风创作热门题材剧。 (答对一点 1分,答对两点 2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本题不难,审题时要看清 “比重的变化情况 ”,从表格中不难看出变化的情况。在语言表述时要准确。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本的内容的能力。 点评:虽说本题难度不大,但命题思路和命题者的主观意愿是好的,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而且本材料贴近生活实际,这对学生的长期发展大有帮助。教学也应该尽可能的为学生的一生服务。 【小题 2】 试题分析:本题答题的关键在于,在准确理解上一题的基础上, 发现问题,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发现问题与解

46、决问题的能力。 点评:本题是真正考查学生能力的题目,虽然题目不难,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图很好,这应该可以代表语文命题的一个方向。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5分) 从硬件上看,人物的选择也不尽人意 。配角不说了,单说三个主角,黛玉偏胖,没有我见犹怜的瘦弱和郁郁寡欢的感觉,也少了些心高气傲的冷漠和寄人篱下的哀怨,我们看到了一个健康得和宝钗一样的黛玉;宝钗偏瘦,没有面若银盘之感, ,但是宝钗在原著中就是比较丰 ( yng) 的,堂堂的贵族家的千金,竟然养得和病秧子林妹妹一样面无血色,怪哉怪哉;宝玉简直就是瘦皮猴一只,哪像是王孙贵 (zhu) 、富家公子,简直就像营养不良的穷小孩。 【小题 1】根据拼音,在 、 处分别填写正确的汉字。 ( 1分); ( 1分) 【小题 2】划横线的句子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一处错误,请改正。 把 改为 ( 1分) 【小题 3】根据语境,填入 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虽说现在的审美倾向于胖 B虽说现在的审美倾向于瘦 C本来现在的审美倾向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