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王申宇 文档编号:317838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3届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3届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3届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3届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玛丝洛娃被诱奸怀孕后,就被赶走。她到警察局长家做使女被调戏;投靠城里开洗衣坊的姨母,但吃不了当洗衣女工的苦;最终走投无路沦为妓女。(复活) B甘果瓦主动要求跟爱斯梅拉达交换身份代替她被绞死,克洛德深受感动,又想出一个计划,即叫 “奇迹王国 ”的乞丐们到教堂进行突袭。这个计划被一致通过。(巴黎圣母院) C爱斯梅拉达幼小时就和母亲失散,被埃及女人收养。母亲身边只留下一只小鞋,另一只小鞋在爱斯梅拉达那儿,这只小鞋上缝着写有谶语的羊皮纸。(巴黎圣母院)

2、 D一个西伯利亚商人到妓院寻欢作乐,茶房卡尔京金和博奇科娃起了谋财害命的念头。他们把一包毒药交给玛丝洛娃,骗她说是安眠药,要她放进商人的茶杯里。(复活) .聂赫留朵夫在第一次探监时给玛丝洛娃带来上诉的状子,并指导她签了名字。玛丝洛娃为明肖夫母子求情,聂赫留朵夫答应了她的请求。(复活) 答案: B、 E 试题分析: B、是克洛德叫甘果瓦代替爱斯梅拉 达死,而甘果瓦不愿意,克洛德便 想出乞丐突袭计划。 E、是在二次探监时给玛丝洛娃带来上诉的状子。 考点:识记中外重要作家代表作。 点评:本试题考查点比较细,仅仅了解故事梗概还不足以应对考题,因此必须认真细致阅读名著,掌握情节的细节问题。 现代文阅读

3、“博弈论 ”是运筹学的一个分支,它是研究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得出最合理的策略的一种理论。 “博弈 ”这一说法是从棋弈、扑克和战争等带有竞赛、对抗和决策性质的问题中借用的术语,听上去有点玄奥,实际上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博弈论大师看经济社会问题犹如棋局,常常寓深刻 道理于游戏之中。所以,博弈论多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凡人小事入手,娓娓道来,并不乏味。 在博弈论中,有一个著名的 “囚徒困境 ”( prisoners dilemma)博弈模型。假设一位富翁在家中被杀,财物被盗。警方抓到两个犯罪嫌疑人,并从他们的住处搜出赃物。但是,他们矢口否认曾杀过人。于是警方将两人隔离后进行审讯。检察官给出如下

4、条件: 由于你们的偷盗罪已有确凿的证据,所以可以判你们一年刑期。但是,如果你单独坦白杀人的罪行,我只判你三个月的监禁,但你的同伙要被判十年刑。如果你拒不坦白,而被同伙检举,那么你就将被判十 年刑,他只判三个月的监禁。但是,如果你们两人都坦白交代,那么,你们都要被判五年刑。 两个囚犯面临着两难的选择 坦白或抵赖。显然最好的策略是双方都抵赖,结果是大家都只被判一年。但是由于两人在隔离的情况下无法串供,所以,每一个人都从利己的目的出发,选择坦白交代这一最佳策略。因为坦白交代可以期望得到最短的监禁,但前提是同伙抵赖,这显然比自己抵赖坐十年牢要好。这种策略是损人利己的策略。不仅如此,坦白还有更多的好处。

5、如果对方坦白了而自己抵赖了,那自己就得坐十年牢。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还是应该选择坦白交代,即使两人同时 坦白,至多也只判五年。所以,两人合理的选择是坦白,原本对双方都有利的策略(抵赖)和结局(被判一年刑)就不会出现。 在这个 “囚徒困境 ”中,每个局中人选择了自己的最优策略,从而使自己利益最大化。所有局中人的策略构成了一个最优的策略组合,没有人有足够理由打破这种均衡。这种由所有局中人(也称当事人、参与者)的最佳策略构成的战略组合,被称为 “非合作博弈均衡 ”,也叫 “纳什均衡 ” 。 “纳什均衡 ”有着广泛而深刻的意义。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各人追求利己行为而导致的最终结局是一个 “纳什均衡

6、 ”,也是对所有人都不利的结局。 从“纳什均衡 ”我们引出了一条真理:从利己目的出发,结果损人不利己,既不利己也不利他。两个囚徒的命运就是如此 ,合作是有利的 “利己策略 ”。从 “纳什均衡 ”的普遍意义中我们可以深刻领悟司空见惯的经济贸易、国防政治和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现象,博弈双方在决策时都以自己的最大利益为目标,结果是无法实现最大利益,甚至导致对各方都最不利的结局,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在市场竞争、环境问题、公共资源开发利用中屡见不鲜。因此,博弈论不仅仅存在于数学的运筹学中,也正在经济学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注】 纳什:世界著名 博弈学大师。 【小题 1】下列表述符合原

7、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博弈论研究的是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采取策略。 B博弈论是研究棋弈、扑克这类对抗性质问题的一种理论,也是研究 “囚徒困境 ” 中陷入两难选择的策略问题的一门科学。 C “囚徒困境 ”中,如果两个囚徒都坦白交代,那么,他们将会被判最短的监禁。 D “纳什均衡 ”由所有局中人的最佳策略组合构成,为了使自己获得最大利益, 没有人会主动改变自己的策略。从实质上说, “纳什均衡 ”是一种非合作博弈状态。 【小题 2】下列关于 “纳什均衡 ”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实力相当、棋风相似的棋手们相互揣摩、相互牵制,彼此争赢,他们下出的变化多端的棋局,

8、是一个 “纳什均衡 ”。 B企业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宁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也绝不会主动增加环保设备投资。最终政府加强污染管制,企业采取低污染策略,使企业利益与环境保护互相平衡,从而进入 “纳什均衡 ”。 C每年的五一、国庆都是商家盈利的黄金周,为了在七天长假里取得可观的收益,商家们无不使出浑身解数,降价促销甚至亏本销售,不惜打出 “跳楼价 ”, “血本甩卖 ”的字眼。价 格大战的结局就是一个 “纳什均衡 ”。 KS*5U.C# D任何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都面临着保持贸易自由与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两难选择。 X国试图对 Y国进行进口贸易限制,比如提高关税; Y国必然会进行反击,也提高关税。谁都没

9、有捞到好处的结局就是一个 “纳什均衡 ”。 【小题 3】请概括造成两位嫌疑犯陷入 “囚徒困境 ”原因。( 3分) 答: 。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B 【小题 3】 两个囚犯处于隔离的情况而无法串供。 两个囚犯都想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检察官给出了一个特定的条件。(答出一点得 2分,答出两点得 3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 A原文说 “博弈论 ”是研究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得出最合理的策略的一种理论。 B.“博弈 ”这一说法是从棋弈、扑克和战争等带有竞赛、对抗和决策性质的问题中借用的术语。 “囚徒困境 ”是博弈论中一个著名的博弈模型。 C.并非是最短的监禁。 考点:

10、筛选文中信息。 点评: “筛选与整合 ”在选择题中,主要是通过对芜杂的信息材料的比较甄别,来检验阅读理解的正确与否。因此一定要把选项和原文一一比对。如 A项原文是 “得出最合理的策略 ”,而选项是 “采取策略 ”,仅以 “最合理 ”三字之差而意思不同。 【小 题 2】 试题分析: “纳什均衡 ”让各方无法实现最大利益,甚至导致对各方都最不利的结局。而选项中 “企业采取低污染策略,企业利益与环境保护互相平衡 ”的说法显然不符合 “纳什均衡 ”的要求。 考点:根据文中内容进行推断。 点评:根据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推断和想象作者对相关问题的看法。这一类推断要困难一些。这困难主要表现在对作者在文中观点

11、的准确把握,也表现为对 “相关问题 ”的了解程度,还表现为一个联想和推理过程。本题需要学生把文中的理论转换为实际问题,因此对学生的要求极高。 【小题 3】 试题分析:划定答题区间, 2、 3自然段 , 两个囚犯处于隔离的情况而无法串供。 两个囚犯都想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这两个条件很自然可以概括出来。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 点评:给出的答案:中的前两点是建立在第三点的基础上的,但是往往容易被学生忽视。鉴于分值 3分,即使答不出这一点也可以满分。但是建议还是对文章多加分析。 这个世界很美 张全民 在浮华的尘世中,我常常是怀着乡愁的冲动从马思聪的思乡曲出发去寻找自己的故乡的。 我无数次地听过这首美丽

12、而又略带忧伤的中国小提琴经典之作。 每当那如歌的思乡主题旋律从小提琴的弓弦之间慢慢地流溢而出时,我的 灵魂仿佛马上从沉重的肉身中游离了出来,开始朝着故乡的方向行进。 于是,穿过漠漠的云烟,我似乎又看到了故乡秀丽的山水和深深的巷弄,看到了田野上自唐诗宋词里翩翩飞来的白鹭,看到了波光滟滟的江面上的渔舟唱晚,看到了梧桐树下夕阳影里父母期盼的身影。 我喜欢这种灵魂还乡的感觉,即使是跋涉千山万水,历尽艰难险阻;即使是幻梦一场,那叶归舟最终并不能真正在故乡靠岸,我也喜欢。譬如秋天的一个黄昏,夕阳沉沉地坠了下去,南飞的雁群从洒满余辉的天边缓缓飞过,长河边的芦苇在秋风中瑟瑟作响;譬如春天的一个夜晚,卧睡在老房

13、子里,潇潇 的春雨轻轻地敲打着鱼鳞般的瓦屋顶,夜航的船马达嗵嗵作响地从镇边的河流里经过。 还有,在有月亮的晚上,天地澄净,清辉四溢,仰望着夜空中皎洁的明月,而思乡曲的旋律正好渡着月光悠悠飘来,心中更是生起无限的美丽乡愁。才真正明白故乡之于人的意义还并不仅仅是一种地域上的眷恋和怀旧,更在于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上的血脉维系和灵魂回归。 听马思聪的思乡曲我的灵魂还常常在小提琴抒情的慢板中走进音乐家的悲欢人生,走进命运的变幻天地,去独自谛听一段生命凄美的绝唱,去独自品味一份困厄中爱的执著。 然而不幸的是,在后来的 那场文革浩劫中,马思聪也和当时的许多文化名人一样,无以避免地受到了残酷的迫害。不少人受不了

14、肉体和精神的双重屈辱,最终没有跨过那道命运的门槛,悲愤凄凉地离开了人世。生性谨慎憨实的马思聪当时也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内心也时常萌生弃世的念头。然而,在不少亲戚和朋友的鼓励和帮助下,被逼无奈的马思聪最终鼓起勇气选择了惊险的逃亡,携家人历尽重重危难,辗转香港,流亡到了美国。 异国他乡,马思聪凭借着自己过人的音乐才华得到了应有的尊重,生活也过得比较安稳。然而戴着一顶 “投敌叛国 ”罪名帽子而有家难归的他,内心却一日都不曾平 静过,月夜寒灯,孤馆无眠,马思聪常常朝着故国的方向拉起他的思乡曲,倾诉着他内心剪不断、理还乱的浓浓乡愁和生命悲凉之情。 也许是一种宿命,艺术华美的背后隐藏着的往往是一种常人无

15、法想象的凄楚和辛酸,文化史上不少艺术家都无不经受了人生的种种苦难,而后才在生命的砥砺中真正臻至艺术的巅峰。马思聪二十来岁就早已成功地写出了优美的代表作思乡曲,但没想到,命运还是让他在晚年尝尽了流亡他乡的颠沛和思乡之苦,真是如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一个晚上,马思聪听着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哭了,他还请求他的夫人不要理会他,让他哭个够,他流着泪说: “这个世界很美! ” 每每在听思乡曲的时候,倘若纷飞的思绪不经意间忽地触及到马思聪生命中的这个感人细节,我的泪水就会止不住地流下来。是的,这个世界很美,只有在内心里深深爱着故国和亲人,深深爱着生活和艺术的人才会真正感知到

16、这个貌似无情的世界的美丽,才会在历尽劫难之后依然坚守当初的那份热爱并且由衷地生发出对于世界的感恩之情。 小提琴如歌的倾诉又回旋而来,我蓦然觉得有一缕来自故乡的春风。 (摘自 2005年第 6期散文,有删改) 【小题 1】下列对文章有 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作者在第 段写听曲引起自己无限的美丽乡愁,起到了引起下文的作用。 B第 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地表现了思乡曲具有无法比拟的艺术魅力,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共鸣。 C第 段写到马思聪听着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哭了,却又说: “这个世界很美! ”,充分写出了他内心的矛盾。 D作者第在 段写道: “是的,这个世界

17、很美。 ”他认为这个世界虽然无情,但在历尽劫难之后,依然可以坚守当初的那份热爱并且由衷地生发出对于世界的感恩之情。 E首尾两段的语言简约精炼,在内容上,尾段中的思乡曲让作者所抒发的感情得以深化、升华,在结构上,开头与结尾相呼应,谨严完整,浑然一体。 【小题 2】第 段中,作者说: “我无数次地听过这首美丽而又略带忧伤的中国小提琴经典之作。 ”马思聪的思乡曲如此吸引作者的原因是什么?请分条概括。( 4分) 【小题 3】马思聪因听见命运交响曲而流泪,你也曾为某种艺术作品的艺术魅力而深深感动吧?请写下来,并说明理由。( 6分) 答案: 【小题 1】 CD 【小题 2】( 4分)( 1)马思聪的思乡曲

18、能让人产生一中无限美丽的思乡之情; ( 2分) ( 2)马思聪的思乡曲能让人产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感恩之情。( 2分) 【小题 3】( 6分) 示例一:一幅以失学女童(苏明娟)的大眼睛为主题,名为 “我要上学 ”的摄影图片曾让我泪留满面。女孩蓬乱的头发下面是一双充满求知渴望的大眼睛,那渴望的眼神,在我的内心久久难以忘怀,它让我明白学校对一个穷苦人家孩子来说意味着梦想。这张照片也最终改变了这个大眼睛女孩的命运。( 6分) 示例二:经典影片辛德勒的名单曾让我留下了热泪,它以深沉的艺术魅力展现犹太人在纳粹的铁蹄下挣扎求生的悲惨画面,同时又以讴歌式的情怀 去追寻在战争这个特殊环境里也没有丝毫暗淡的

19、人性光辉。这部电影安慰着逝去的灵魂,传递给了不曾经历深重苦难的人。它让我思考和感受那段历史的伤痛,也让我明白:当你挽救了一条生命,就等于挽救了全世界。( 6分) (此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 1】 试题分析: C项,并非 “充分写出了他内心的矛盾 ”,历尽劫难依然坚守当初那份热爱并由衷地感恩世界; D项,错在 “这个世界虽然无情 ”。从文章来看,应是 “这个貌似无情的世界 ”。(答对一项得 3分,答对两项得 5分)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点评:要想做好 “筛选并整合文中 的信息 ”题,首先要正确理解文意和题意,明确筛选的范围,然后检索相关信息区域,按照高考试题的要求从文中筛

20、选出相对应的内容,最后在对诸多信息进行检视和整合。这种题型一般涉及到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考查,如 ACD项考查内容方面, BE考查形式方面。 【小题 2】 试题分析:从结构上说,这一句话很显然是开启下文,因此应该从下文去搜索答案:。第三段 “每当那如歌的思乡主题旋律从小提琴的弓弦之间慢慢地流溢而出时,我的灵魂仿佛马上从沉重的肉身中游离了出来,开始朝着故乡的方向行进。 ”第七段 “听马思聪的思乡曲我的灵魂还常常在小提琴 抒情的慢板中走进音乐家的悲欢人生,走进命运的变幻天地,去独自谛听一段生命凄美的绝唱,去独自品味一份困厄中爱的执著。 ”这两段话是抒情散文式语言,要求学生对其进行概括。 考点:分析文

21、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点评:此题关键是把握第二段话在文中的位置和作用,根据作用判断答题区间,然后再概括。 【小题 3】 试题分析:此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只要写出真正打动自己内心的艺术作品,并写明被打动的理由即可,注意语言表达一定要流畅。 考点: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点评: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没有统一标准答案:,要求学生言之 成理即可。但是本题要求学生要跳出本题的局限,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欣赏真正打动自己内心的艺术作品。因此告诉学生要想把语文学好,必须要关注生活。本题值得肯定。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 “易 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

22、,财不可胜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 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 孟子 尽心上 【注】 易: 治理、整治。 菽粟:大豆和小米。 【小题 1】从选段来看,孟子认为:统治者治理 天下,应先使老百姓 ,( 1 分)才能让老百姓 。( 1分)(用原文词语回答,每个空格只填一个字) 【小题 2】孟子并非只空谈 “礼义兴邦 ”,也多次谈到经济问题,请根据上面选段,用自己的话概括出孟子对此问题的几项措施。( 4分) 答: 。 答案: 【小题 1】富;仁。( 2分) 【小题 2】示例:孟子说到了发展生产和节用减赋两个方面。一方面帮助人们发

23、展生产,增加粮食产量;另一方面要节约用度,减轻赋税,才能使人们的收入增加,最终达到富民和教化的目的。( 4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理解本段话的主旨,这一段与孔子 “先富后教 ”,以及孟子论述 “有恒产者有恒心 ”的思想是相通的,即百姓首先要经济富有,然后才能讲求仁爱。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点评:难度较小,只有理解短文大概意思即可做出答案:,注意选用文中词语作答,这无疑更降低了难度。 【小题 2】 试题分析:短文开篇即点明此问题, “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虽然 “易 ”字在这里不好理解,但是注释里已经给了解释。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 点评:本题考查切入点新颖,不仅考查

24、学生对名家名著思想的理解,而且还考查了学生对一文言文的掌 握程度。 【参考译文】 孟子说: “让百姓种好他们的地,减轻他们的赋税,就可以使百姓富足。按一定时节使用,按礼的规定使用,财物就用不完了。百姓没有水和火就无法生活,晚上敲人门户求水讨火,没有人不给的,因为家家水火都多极了。圣人治理天下,就要使百姓的粮食多得像水火。粮食多得像水火,那么老百姓哪还有不仁爱的呢? ”(孟子 尽心上) 妖 术 于公者,少任侠,喜拳勇,力能持高壶,作旋风舞。崇祯间,殿试在都,仆疫不起,患之。会市上有善卜者,能决人生死,将代问之。既至,未言,卜者曰:“君莫欲问仆病乎? ”公骇应之。曰: “病者无害,君可危。 ”公乃

25、自卜。卜者起卦,愕然曰: “君三日当死! ”公惊诧良久。卜者从容曰: “鄙人有小术,报我十金,当代禳 之。 ”公自念,生死已定,术岂能解。不应而起,欲出。卜者曰:“惜此小费,勿悔勿悔! ”爱公者皆为公惧,劝罄橐 以哀之。公不听。 倏忽至三日,公端坐旅舍,静以觇之,终日无恙。至夜,阖户挑灯,倚剑危坐。一漏向尽,更无死法。意欲就枕,忽闻窗隙 有声。急视之,一小人荷戈入,及地则高如人。公捉剑起,急击之,飘忽未中。遂遽小,复寻窗隙,意欲遁去。公疾斫之,应手而倒。烛之,则纸人,已腰断矣。 公不敢卧,又 坐待之。逾时,一物穿窗入,怪狞如鬼。才及地,急击之,断而为两,皆蠕动。恐其复起,又连击之,剑剑皆中,其

26、声不软。审视,则土偶,片片已碎。 久之,有物推窗棂。公惧覆压,遂奔而出。见一巨鬼,高与檐齐;昏月中,见其上无衣,下无履,手弓而腰矢。公方骇,鬼则弯 矣。公以剑拨矢,矢堕。鬼怒甚,拔佩刀,望公力劈。公出其股间,削鬼中踝,铿然有声。鬼益怒,吼如雷,转身复剁。公又伏身入,刀落,断公裙。公已及胁下,猛斫之,亦铿然有声,鬼仆而僵。公乱击之,声硬如柝。烛之,则一木偶,高大如人。弓矢尚缠腰际。公因秉烛待旦。方悟鬼物皆卜人 遣之,欲致人于死,以神其术也。 次日,遍告交知,与共诣卜所。卜人遥见公,瞥不可见。或曰: “此翳形术 也,犬血可破。 ” 公如其言,戒备而往。卜人又匿如前。急以犬血沃立处,但见卜人头面,皆

27、为犬血模糊,目灼灼如鬼立。乃执付有司而杀之。 异史氏曰: “尝谓买卜为一痴。世之讲此道而不爽于生死者几人? 卜之而爽,犹不卜也。 且即明明告我以死期之至,将复如何?况有借人命以神其术者,其可畏不尤甚耶! ” (选自聊斋志异) 【注】 禳( rng):祈祷消灾祛邪的祭祀形式。 橐( tu):口袋。 弯:拉弓,指开弓射箭。 翳形术:即 隐身法。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静以 觇 之觇:暗中观察 B 烛 之,则纸人烛:用烛光照 C手弓而 腰 矢腰:腰间 D以 神 其术也神:使 灵验 【小题 2】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于公任侠勇武的一组是( )(

28、 3分) 力能持高壶,作旋风舞 公自念,生死已定,术岂能解 至夜,阖户挑灯,倚剑危坐 公方骇,鬼则弯矣 公出其股间,削鬼中踝,铿然有声 皆为犬血模糊,目灼灼如鬼立 A B C D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于公年轻的时候非常侠义,喜好打拳,力气很大,能举起高大沉重的漏壶,舞动起来如同旋风。 B于公不迷信,更不相信占卜,所以,当算卦的人以消灾为由向他勒索钱财的时候,他坚决拒绝了。 C卜人为了让人们信服他的巫术,丧尽天良地使用各种手段加害于公,但都被勇敢的于公破解了。 D作者在文中批评了痴迷巫术的人,谴责了用巫术害人的人,这表明作者的思想相对于所

29、处的时代还是比较进步的。 【小题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 1)爱公者皆为公惧,劝罄橐以哀之。( 4分) 译: 。 ( 2)卜之而爽,犹不卜也。( 2分) 译: 。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C 【小题 3】 B 【小题 4】( 1)爱护于公的人,都替他感到害怕,劝他把口袋里的钱全部拿出来,哀求算卦的(给予解救)。 ( 2)算一卦,如果和生死实际不符,就像没算一样。 【小题 1】 试题分析:腰:佩在腰间,这里是名词用作动词。这个字在课本中出现的不多,但是根据语法现象还是可以轻易判断出来的。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点评:本题最

30、简单有效地方法就是代入法,用代 入法很明显发现 C项讲不通,根据语法现象, “手弓 ”和 “腰矢 ”是并列关系, “手 ”和 “腰 ”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 【小题 2】 试题分析: 说的是于公的生死观, 与任侠勇武无关, 是说的卜人。 考点:筛选文中信息。 点评:本题是对文章信息筛选的常规题,选的点比较好,本文主要体现于公 “任侠勇武 ”特点,选项也明确。本题最好用排除法。要注意题干要求有无 “直接 ”二字。 【小题 3】 试题分析: B项 “于公不迷信,更不相信占卜 ”的说法不妥,假如他不相信,就不会给仆人占卜了。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点评:解答本题,需 要考生的细心,要整

31、体把握文意,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本题一定要联系前文,否则只看后半部分做不出答案:。 【小题 4】 试题分析:主要得分点:( 1)爱:爱护;磬:用尽,全部拿出;哀:哀求,大意一分。 “哀 ”字在阿房宫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中是哀怜的意思,此处意思不同于题干中的意思。 ( 2) “爽 ”:差失 /违背 /不符,氓中 “女也不爽 ”中 “爽 ”就是差错的意思,本题中可以联系这里的用法; “而 ”翻译成 “如果 ”或 “却 ”都可以;大意 1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点评:在翻译句子之前,首先确定得分点,即重要实词 、虚词、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等,然后再翻译。本题难度不大。本题没

32、有涉及到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的考查。 附:【文言参考译文】 于公年轻的时候非常侠义,喜好打拳,力气很大,能举起高大沉重的漏壶,舞动起来如同旋风。明朝崇祯年间,他在北京参加殿试,仆人病得卧床不起,他很忧虑。刚巧市上有个高明的算卦先生,能判断人的生死,他想去替仆人问问吉凶。到了算卦先生跟前,还没等说话,算卦的就问他: “你不是想问仆人的病吗? ”他大吃一惊,就照实回答了。算卦的说: “病人倒没有什么妨害,你可危险了。 ”于公就让他给自己算算。算卦的给他 算了一卦,很吃惊的说: “你三天之内当死! ”于公很惊讶诧异了半天。算卦的不慌不忙地说: “敝人有个小小的法术,你给我十两银子做报酬,我可以替你祈祷

33、消灾。 ”他心想,生死已经定局了,一个小小的法术,怎么能解救呢;没有应声就站起来,想要往回走。算卦的说: “舍不得这么一点小钱,你不要后悔,不要后悔! ”爱护于公的人,都为他感到害怕,劝他把口袋里的钱全部拿出来,哀求算卦的给予解救。 于公不听。 一转眼就到了第三天,于公端端正正地坐在旅店里,静静地窥测动静,直到天黑也没有什么灾祸。到了晚上,他关上房门点上灯,倚着一把宝剑,还是端端正正地坐着。一更快要结束的时候,他也没有死的征兆。刚要躺下睡觉;忽听窗缝有响声。急忙往那儿一看,只见一个小人,扛着戈矛钻进来,跳到地上,就和真人一般高。于公抓过宝剑跳起来,急忙迎头一击,剑飘空而没有击中。小人突然缩小,

34、又去寻找窗缝,想要逃走。他迅速砍去,小人应手倒在地下。拿灯一照,原来是个纸人,已经被拦腰砍断了。 于公不敢躺下睡觉,继续坐在凳子上等着。过了一个时辰,一个怪物 穿窗而入,面目狰狞,像个恶鬼。它刚刚跳到地上,于公眼急手快,挥剑一击,断成两截儿,还都在地上蠕动着。于公怕它再起来,又连续砍击,剑剑都砍中了,而且中剑的声音不是柔软的肉体。仔细一看,原来是个泥塑的偶像,一片一片的,已经砍碎了。 过了好长时间,听见有个东西正在用力推窗户。他怕被房子压住,就哗啦一声拔开门闩,奔了出去。只见窗外站着一个大鬼,和房檐一样高;在昏暗的月光下,见它上身没有穿衣服,脚上没有穿鞋子,手里拿着弓,腰里插着箭。于公刚一愣神

35、,大鬼就射了一箭。于公用剑拨一下箭头,箭头就掉到地上。大鬼火了,从腰上拔 出佩刀,朝着于公劈下来。于公从它两腿之间钻过去,挥剑砍削它的脚踝骨,发出铿铿的响声。大鬼更火了,吼声如雷,转身又剁了一刀。于公又弯腰钻过去。大鬼的刀落下来,砍断了于公的袍襟。于公已经钻到它的肋下,猛然砍了一剑,铿的一声,大鬼一个跟头跌倒了,直挺挺地躺在地上。于公挥起宝剑,横七竖八地砍了一阵,发出敲梆子似的梆梆的声音。拿灯一照,原来是个木偶,又高又大,像个人形。弓箭还缠在腰上。于公害怕还有鬼怪前来伤害他,就点着灯烛等待天亮。这时他才醒悟过来,三个鬼物都是算卦的派来的,想致人于死地,来证明他的卦术高明。 第二天 ,于公把这个

36、情况告诉给所有的朋友,和大家一起到算卦的地方。算卦的老远看见了于公,就隐蔽起来让人看不见。有人说: “这是隐身法,用狗血可以破它。 ”于公依照这个说法,做好准备又去找算卦的人。算卦的又和上次一样隐蔽起来了。于公迅速把狗血泼到他刚才站着的地方,只见那个家伙,头上和脸上全被狗血浇得模模糊糊,眼睛亮闪闪的,像个鬼似的站在那里。于公就把他抓起来,交给官府把他杀掉了。 异史氏说: “有人曾经说过,花钱算卦的人是傻子。世上有些人想从卦里得知吉凶,可是算了一卦之后,跟自己的生死丝毫不差的,有几个人呢? 算一卦,如果和 生死实际不符,就像没算一样。 而且即使明明白白的告诉自己死期已经到了,你又将怎么办呢?何况

37、还有借别人的性命以证明他的卦术高明的,那不是更可怕吗? ”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6 分) 二月二日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 ,三年从事亚夫营 。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注】 此诗作于诗人只身远赴四川梓州任幕府的第三年。 元亮井:陶渊明字元亮,这里用 “元亮井 ”指代像陶渊明那样的归隐生活。 亚夫营:汉文帝大将周亚夫屯兵细柳营 ,军纪严明;这里指代作者供职的蜀中柳仲郢幕府。 【小题 1】从 “万里 ”、 “三年 ”两个词中任选一个加以赏析。( 3分) 。 【小题 2】诗歌的颔联主要采用了什么表

38、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3分) 。 答案: 【小题 1】( 3分) 示例一: “万里 ”强调空间渺远,蕴涵飘零天涯而欲归家不能的苦闷;( 2分)为尾联抒发作者的悲情做铺垫。( 1分) 示例二: “三年 ”点明时间漫长,流露羁旅的愁苦和疲惫。( 2分)为尾联抒发作者的悲情做铺垫。( 1分) 【小题 2】( 3分)示例:主要运用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答 “反衬 ”的手法亦可)( 1分)颔联 写江上春色。花、柳的 “无赖 ”,蜂、蝶的 “有情 ”写出了春天生命活力。( 1分)以明媚春光反衬自己的凄苦身世与郁闷心境。( 1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 “万里 ”不是确指,而是泛指距离遥远,表面上是写

39、空间的悬隔,实际上正是抒写欲归不能的苦闷和无奈。 “三年 ”也不是确指,一般文言文中“三 ”“九 ”“百 ”“万 ”都不是确指,而是泛指多,这里表面上是写时间的漫长,实际上也是为尾联抒发作者的悲情做铺垫。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点评:鉴赏诗歌语言的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明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 体分析这种特色。(举例子)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表达效果。(析感情) 【小题 2】 试题分析:花、柳、蜂、蝶,都是春天最常见的事物,是春天生命与活力的标志,红(花)、绿(柳)、黄、紫,更写出了春天绚烂色彩。但这一联表面上是抒写诗人对美丽景色的流连

40、陶醉,实际上委婉透露出因美好景象而触动的伤感。不管是无心的花柳,还是有情的蜂蝶,它们作为美好的标志,生命活力的象征,又都和失去了生命春天的诗人形成鲜明对照。为了要反衬出自己的沉沦身世与凄苦心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点评:注意题干中提到的 “主要 ”二字,如果没有抓住典型的表达技巧,而是对诗中的一小点进行分析评价,这样的答案:在高考中或许不会得零分,但绝对不会得满分。 语言表达 依注释在下面横线处各写一个四字成语。( 3分) 【小题 1】释义:竭力排除各种意见、议论,使自己的意见占上风。 成语: 【小题 2】释义: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对事抱轻视态度) 成语 【小题 3】释义

41、:一群人中有好有坏,混杂在一起。(侧重于品质,不用于水平、成绩等) 成语: 答案: 【小题 1】力排众议( 1分) 【小题 2】不以为意 / 漠不关心( 1分) 【小题 3】良莠不齐 / 鱼龙混杂( 1分) 试题分析:根据注释写成语,要求学生对成语的意思准确掌握,还要有一定积累。注意括号里的适用对象。 考点:正确使用成语。 点评:本题反其道而行之,一般都是考查成语在句中的用法是否正确,本题要求根据意思写成语,只要学生有积累,就可以完成本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5分) 从硬件上看,人物的选择也不尽人意 。配角不说了,单说三个主角,黛玉偏胖,没有我见犹怜的瘦弱和郁郁寡欢的感觉,也少了

42、些心高气傲的冷漠和寄人篱下的哀怨,我们看到了一个健康得和宝钗一样的黛玉;宝钗偏瘦,没有面若银盘之感, ,但是宝钗在原著中就是比较丰 ( yng)的,堂堂的贵族家的千金,竟然养得和病秧子林妹妹一样面无血色,怪哉怪哉;宝玉简直就是瘦皮猴一只,哪像是王孙贵 (zhu)、富家公子,简直就像营养不良的穷小孩。 【小题 1】根据拼音,在 、 处分别填写正确的汉字。 ( 1分); ( 1分) 【小题 2】划横线的句子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一处错误,请改正。 把 改为 ( 1分) 【小题 3】根据语境,填入 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虽说现在的审美倾向于胖 B虽说现在的审美倾向于瘦 C本来现

43、 在的审美倾向于瘦 D既然现在的审美倾向于瘦 答案: 【小题 1】 :盈 ( 1分) :胄( 1分) 【小题 2】 “不尽人意 ”应改为 “不尽如人意 ”。 ( 1分) 【小题 3】( 2分) B 【小题 1】 试题分析:根据意思去判断字形,盈:满。注意 “胄 ”书写要规范。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点评:本题考查的两个字的书写难度不大,关键是要书写认真。 【小题 2】 试题分析: “不尽如人意 ”中的 “尽如人意 ”系成语,意为 “完全使人满意 ”,在它的前面加 “不 ”意思就是指 “某件事情的结果不完全符合人的意愿 ”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 点评:本词语平时经常容易误用,只

44、有准确把握住词语意思才能保证准确运用,因此平时应该对似懂非懂的词语一定要查字典,搞清楚再用,以免造成笑话。 【小题 3】 试题分析:从现实角度考虑,排除 A项。然后根据关联词,后面是 “但 ”,很显然前后是转折关系,因此应用 “虽然 ”,即选择 B。 考点:语言表达连贯。 点评:本衔接题难度极低,实际上只要考虑的前后句的关系,就可判断出答案:。 从下列材料中选取必要的信息,为 “个性化医疗 ”下定义( 3分) 个性化医疗是一种更加个性化、准确的治疗方案。 个性化医疗能够 最大限度地降低药物的副作用。 这种治疗方案在诊断阶段就明晰患者基因。 这种治疗方案给患者明确服用药物的剂量和治疗时间。 答:

45、 。 答案:( 3分) 个性化医疗是一种在诊断阶段就明晰患者基因,给患者明确服用药物的剂量和治疗时间,最大限度地降低药物副作用的更加个性化、准确的治疗方案。 (3分 ) 试题分析:首先确定句子主干,个性化医疗是一种治疗方案,然后抽取必要信息, “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药物的副作用 ”“在诊断阶段就明晰患者基因 ”“给患者明确服用药物的剂量和治疗时间 ”,根据句意通顺的原则,使这三个信息分别成为 “治疗 方案 ”的定语。 考点:变换句式。 点评:下定义要遵循三个步骤:首先要确定被定义项是什么;其次是找出被定义项的 “种差 ”,即它与包含在同一种属中的其他种类概念的区别;再次要明确被定义项的 “属 ”

46、类。 名著导读 简答题。(任选一题, 100字左右)( 5分) 【小题 1】巴黎圣母院一书写道:卡西莫多在乞丐进攻被镇压后发现爱斯梅拉达不见了。爱斯梅拉达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最后,弗罗洛怎样处置她?请简述这一情节。 【小题 2】复活一书中玛丝洛娃是怎么被错判的?请简述其经过。 选第( )题 答: 。 答案: 【小题 1】 示 例:当天夜里爱斯梅拉达被黑衣人骗上了船。( 1分)上岸后她发现黑衣人是弗罗洛。弗罗洛威胁她,要她在绞刑架与他之间选择。( 1分)爱斯梅拉达宁死不屈。( 1 分)弗罗洛想要占有她却遭到她顽强的反抗和痛骂。( 1 分)这激怒了弗罗洛,最后,他将爱斯梅拉达交给痛恨她的隐修女。(

47、1 分) 【小题 2】 示例:在审讯中,法官们或忙于私事,对案件审理心不在焉,( 1分)副检察官卜列维以犯罪的遗传学来判定玛丝洛娃有罪。( 1分)最后,由陪审员们对玛丝洛娃写定罪意见。( 1分)他们认为玛丝洛娃没有抢劫、偷钱的意图,可是忘了加上 “没有谋害性命的意 图 ”,( 1分)这样玛丝洛娃被判赴西伯利亚服苦役四年。( 1分) 试题分析:这两个小题都是给出一定的情节,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简述后面的情节,没有任何窍门,只能在平时扎实的打好阅读名著的基础,如果不了解情节,此题无从下手。 考点:识记中外重要作家和代表作。 点评:注意题干要求,本题属于选做题,学生有一定的选择余地,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名著。另外注意字数要求, 100字左右,不要太少,但语言也不要太罗嗦,在讲清情节的前提下语言要简洁。 默写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8分) 【小题 1】淇水汤汤 , 。 (诗经氓) 【小题 2】故木受绳则直, 。 (荀子劝学) 【小题 3】 ,唯昭质其犹未亏。 (屈原离骚) 【小题 4】此中有真意, 。 (陶渊明饮酒) 【小题 5】 ,师不必贤于弟子。 (韩愈师说) 【小题 6】西当太白有鸟道, 。 (李白蜀道难) 【小题 7】 ,用之不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