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福建省漳州一中三5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lawfemale396 文档编号:317879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1.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高福建省漳州一中三5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3届高福建省漳州一中三5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3届高福建省漳州一中三5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3届高福建省漳州一中三5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3届高福建省漳州一中三5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高福建省漳州一中三 5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 A当琴听到二表哥觉民说 “外专 ”暑假要招收女生,十分高兴;但一想到进入男学堂将要遇到的困难和阻力,心情不免沉重起来。见此,觉民和觉慧兄弟竭力安慰和鼓励她。 (家 ) B老葛朗台死后,孤单一人的欧也妮变得富有了,但财富并不能安慰她,她需要的是温暖和爱情。七年中,她一直盼望着查理归来,并把他留给她的首饰盒当做随身的宝物。可是,他去后连个音讯也没有。 (欧也妮 葛朗台 ) C端阳节后,杜竹斋来到吴公馆提醒吴荪甫说,和赵伯韬斗很危险。吴荪甫发现杜竹斋的不满,想用

2、策略激发杜竹斋的雄心,但是杜竹斋无论如何也不肯冒险。此时,吴荪甫产生了不祥的预感。 (子夜 ) D卡西莫多得知爱斯梅拉达爱弗比斯,主动请求帮爱斯梅拉达找弗比斯。卡西莫多找到弗比斯,求他去见爱斯梅拉达。弗比斯虽然很想见爱斯梅拉达,可是实在脱不开身,卡西莫多只得无功而返。 (巴黎圣母院 ) E宝玉挨打后,宝钗也天天去探望宝玉,并劝宝玉读书上进。宝玉一听就生气,说: “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子,也 学的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 ”宝钗听了,自觉没趣,只好离开。 (红楼梦 ) 答案: C、 D (答对一项给 3分 ) 试题分析:文学名著阅读的考查,主要是考查课外阅读的积累,只要求了解名著的故事情节和

3、人物形象。 C项, “吴荪甫产生了不祥的预感 ”错误,吴荪甫仍然踌躇满志,他还告诉杜竹斋一个好消息 朱吟秋已经要把丝厂盘给自己。 D项 “弗比斯虽然很想见爱斯梅拉达 ”有误,弗比斯根本就不想见爱斯梅拉达。 考点:识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叙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能力层级为 A。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从文 学作品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在自然面前,人的力量总显得渺小、微弱,而人类征服自然的冲动又从不会遏止,因此,无论是人类童年的神话,还是今天的幻想,冥冥之中总会出现 “神 ”的概念。之所以出现 “神 ”而不出现 “人 ”,就是因为人类认识到自身力量有限,故寄希望于

4、超乎人甚至超乎自然的 “神 ”上,这样,借助神力既可表现出人类的一种希望、一种寄托,也可以产生心理上的一种平衡、一种慰藉,而对自身能力的认识也更近乎客观。 于是在渺小的人和伟大的自然面前,人类便凭借自己创造的神取得了跟自然对抗的和谐。但这种和谐表现在人的 主观理念上、表现在文学作品中,便有了不同的内涵:西方的神主宰人类的命运,中国的神被人主宰着或被人的意念支配着。由此产生了两种不同的风格:在中国作品中,人的气魄、精神被表现得登峰造极,大有主宰自然、扭转乾坤之神力 愚公最终 “移 ”走了山,精卫一直填海不已:其成功已势在必然。而西方作品中,人就显得格外渺小、微弱了,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在自然面

5、前总是逆来顺受、任其摆布而无能为力 老人出海终无功而返。但作为自然的征服者,他们却从不敢也从没有在伟大的自然面前停止过自己探索的脚步,尽管这种力量很微弱,在很多的时 候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甚至失去生命,他们仍不会屈从命运,仍在不断地向自然宣战,同自然抗争,正如老人与海中老渔夫所说: “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 也就是说,在对待自然的问题上,中国作品看重神力,以浪漫主义的手法给人以鼓舞,充满了乐观、自信。西方作品看重人力,探求神力,以现实主义的手法给人类提出一个个严峻的课题,但我们读后却不感到悲观,反而会继承一种精神,产生出一种莫名的冲动和强烈的征服欲。西方的 “神

6、 ”主宰着人的命运,因此,西方人看重个人的力量;中国的 “神 ”被人主宰着,因此,中国 人看重外物的利用。被神主宰的,总探求自身的解放,故探索永远不会停止,人类自身也不断地在自然面前获得一定的自由。幻想主宰神的,在意念上总是胜利者,故不去或很少去探索,人也总会受制于自然而得不到解放。看重个人力量者,认为一切成功都来源于自身的努力,因此遇事多从主观方面找原因,以通过自我的调整和努力获得对自然的驾驭,他每走一步,无论是前进还是后退,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是一种启示,都有助于今后的努力 这种人比较自信,不看重外界因素的移响,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自我奋斗是这种思维的外化。 在征服自然的行

7、动 上,西方多出于一种理性指导下的实践,其有节、有度,不太合常理但符合实情,有很强的现实性;中国多缘于感性认识上的一种理论,没有什么限制,虽有道理却不符合实际,有很大的盲目性。因此,西方人务实,崇尚实干,重物质财富的创造;中国人务虚,崇尚清谈,看重精神的作用,而很少考虑后果如何,重态度而轻能力。西方人尊重科学,崇尚理性;中国人崇拜迷信,强调感情。由此而产生不同的人才:西方出现了许多脚踏实地的实业家、科学家,中国却培养出一大批夸夸其谈而不着边际的空想家,使我们至今仍蒙受其害。 人与自然的关系所反映出的文化差异,既 植根于民族文化的积淀,也决定着民族文化发展的趋向。在此,笔者并不是想刻意反映这种差

8、异,而是想借此对外来文化进行借鉴和对民族文化进行反思,以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民族文化在扬弃和吸收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节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小题 1】与 “神 ”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人类童年的神话和今天的幻想都表现了 “神 ”的力量,让人产生心理上的一种平衡、一种慰藉,更近乎客观地认识自身能力。 B “神 ”的出现是因为在自然面前,人类认识到自身力量有限,但又不屈服于自然,故寄希望于超乎人甚至超乎自然的 “神 ”。 C西方凭借着主宰人类命运的 “神 ”,中国凭借着被人主宰着或被人的意念支配着的 “神 ”,他们都取得了与自然对抗的和谐。 D愚公移山的愚公、

9、 “精卫填海 ”的精卫和老人与海的圣地亚哥,他们在不断同自然的抗争中最终都凭借 “神 ”取胜。 【小题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二段解释 “神 ”的概念含义,以及人类凭借 “神 ”取得的跟自然对抗的和谐在中西文学作品中显现的 不同内涵和风格。 B第三段阐述对待自然,中西文学作品有着不同表现,并指出看重个人力量的人比较自信,不看重外界影响,更看重自我奋斗。 C第四段分析在征服自然的行动上,西方和申国存在着巨大文化差异,以及这种差异给西方和中国的人才发展带来的不同影响。 D第五段明确写作意图,作者希望借反映中西文化的差异来借鉴外来文化并反思民族文化,在扬弃

10、和吸收中更好发展民族文化。 【小题 3】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中国与西方文学作品中体现的中西文化的差异主要有哪些?( 3分) 答: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A 【小 题 3】要点:( 1)在对待自然的问题上:中国作品看重神力,以浪漫主义手法表现乐观、自信;西方作品看重人力 ,以现实主义手法表现自我奋斗。( 2)在征服自然的行动上:中国人务虚 ,崇尚清谈 ,看重精神的作用 ,重态度而轻能力;西方人务实 ,崇尚实干 ,重物质财富的创造(答第四段中的其他要点也可,每点 2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先筛选出原文对 “神 ”这个概念的全部表述文字,再将其同各选项内容对照。

11、A项内容和 B项内容都在原文第一段, C项内容在原文第语文第二段:它们的表述都通原文一致。只有 D项, “老人与海的圣地亚哥 ,他们在不断地同自然的抗争中最终都凭借 神 而取胜 ”的说法错,原文是说 “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 ,在自然面前总是逆来顺受、任其摆布而无能为力 老人出海仍无功而返 ”。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先在原文中找出各选项相关内容,再对照它们的意思是否相同。还不可忽略题干是要求选出 “不正确的一项 ”。题中, A项 “第一、二段解释 神 的概念含义 ”的说法归纳错误,原文第一段解释的是 “神 ”的出现缘由。 考点:

1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注意题干关于 “人与自然的关系 ”和 “中国与西方文学作品中体现的中西文化的差异 ”这两点限制,然后根据这些限制在文本中筛选归纳。有关内容主要集中在原文第三、四两段,归纳陈述时要注意中、西的对比。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灾难,我们拒绝遗忘 鸿篇巨制一九四二被冯小刚视为其导演生涯中最严肃、最沉重、最具分量的作品。而对于小说作者和编剧刘震云,一九四二已经不是一部简单的灾难片、历史片,而是对一个民族精神支点的追寻和叩问。 遗 忘比灾难本身更震撼人心

13、。 记者:在您所有作品里,温故一九四二可以说是一个异数。一方面,他与您通常惯于描述的当代现实生活相距遥远;另一方面,类似采访手记的纪实风格也在您的作品中独树一帜。 20多年前,是什么让您产生了创作这样一部作品的冲动? 刘震云:作者与作品的相遇,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温故一九四二创作于 1990年左右,在此之前,我从来没写过非虚构类作品。那一年,我的朋友钱钢准备编一本中国灾难史,希望从中看到中国人是如何从灾难中走出来的。1942年,他选择了当时最严重的灾难 河南旱灾,并把这个 灾难的写作任务交给我。作为一个河南人,我竟然从不知道 1942 年曾经发生过这么严重的旱灾。一个人的去世是去世,许多人的

14、去世就是数字了。钱钢告诉我,奥斯维辛集中营被迫害致死的有 100万人, 1942年河南就有相当于 3个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人死于旱灾。更令我震惊的是,当我向这场灾难的亲历者和他们的后代问及这场灾难时,却发现他们无不选择了遗忘。这样的震惊和疑惑,迫使我进入对 1942年的探究和写作。 记者:不管小说还是电影里,美国记者白修德都像是创作者进入历史、接近真相的一双眼睛。他在 1942年的采访里发现了比自然灾害更残 酷的真相,您在这个探寻中发现了什么? 刘震云:我把 1942年放到历史的长河里,发现历史上河南的旱灾非常频繁,从东周到 1942年,基本上每隔三五年就有一次比较大的旱灾,而每次旱灾的记录里都有

15、人吃人甚至更惨的景象。这样的记载,头一次看触目惊心,看多了就习以为常了。这也回答了我心里最初那个问题 为什么这场灾难的亲历者选择了遗忘。我还有更多的发现,也就是白修德的发现 300 万人的死,不仅仅是因为自然灾害,更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的战争和政治环境。 生死幽默背后是巨大的悲凉 记者:从小说到电影,在这些具体人物的塑造中, 您最在意的是什么? 刘震云:在创作小说的过程中我发现,将 1942年从历史中打捞出来,再放在亲历者面前,他们面对死亡的态度非常耐人寻味。在美国或者欧洲,一个人在临死之前一定会追问: “我为什么死了? ”但是河南人没有,他们在死亡面前表现得坦然,这是他们人生最后也最大的幽默。

16、为什么坦然?因为生活里严峻的事实在太多了,人的心就变成了一块铁,这块铁如果就这么硬着,磕在石头上就破碎了,但坦然和幽默把这块铁化成了水,它变得柔软了,也就不会破碎了。 我曾经讲过一个故事:老张要饿死了,饿死的时候他没有想起日本人、没有想起蒋介 石,他想起了好朋友老李,但老李三天前已经饿死了。老张说我比老李多活三天,我值了。 这个幽默背后是巨大的悲凉。对于灾难里的河南人来说,什么战争、国家、元首都不是重要的,只有他身边的人是重要的。 好的创作者应是平等的倾听者 记者:在小说里,您肯定了揭竿而起的精神是民族生存下去的希望;而在电影里,您用更多细节赋予这个故事人性的温暖。这种变化,是否说明了您在创作

17、中的一种态度? 刘震云: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我跟小刚一直觉得要特别注意表达上的节制。所谓节制,就是在面对这么大的灾难的时候做到不煽情,不要有过多的台词和表演。 创作者绝不能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旁观者,尤其在面对这样一个题材时,创作者是站在 70年后优越的生活里揭灾民的伤疤,这是非常残忍的。我说过,真正好的创作者,应该是一个平等的倾听者。 记者:在极端环境里,人内心最本真的东西往往最容易体现出来。这种本真,有时甚至是支撑一个民族存活下去的精神支点。在 1942年,您认为支撑河南人甚至中华民族生存下去的支点是什么? 刘震云:一九四二揭示的是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灾民、日军、国民政府、美国人 他们之间互不见面

18、,但灾难使所有人既有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 对当时的河南人来说,生存依 靠的已经不是信仰,而是本能。在这种残酷的环境中,唯一需要的慰藉就是人和人之间那点微弱的善良的光芒。 电影的最后,老东家发出了一个哈姆雷特式的追问: “为什么我要逃这个荒? ”他遇到了一个跟他一样失去亲人的小女孩,瞬间互相成为亲人,如果不是在1942年那个极端的环境里,这是不可能的。正是在这个变异的状态里,人心里的精神支点得到了最大的彰显,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生存下来最重要的原因 那份亲情,那抹人与人之间善良的光芒。 (人民网 2012年 11月 29日 刘阳 ) 【小题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的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5分)

19、 ( ) ( ) A刘震云创作小说温故一九四二是因为灾难发生在河南,作为河南人记录这场灾难是他的责任,他是以平等的倾听者的身份在搞创作。 B刘震云在探寻 1942年自然灾害的真相时发现 300万人死亡的背后还有重要的战争与政治原因,说明他是一位有思想、有责任感的作家。 C老张饿死前想到比饿死的老李多活了三天,就觉得值了,从某种程度上表现了中国人的狭窄心胸和无情,而这也正是刘震云所揭露的。 D对当时的河南人来说,生存依靠的已经不是信仰,而是本能。死亡见的多了,会使人变得麻木,所以选择遗忘是正常的,不应该受谴责。 E这篇采访用平实理性的语言展示了刘震云创作和改编温故一九四二的思想历程,而改编后的电

20、影结尾彰显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 【小题 2】为什么说一九四二已经不是一部简单的灾难片、历史片?( 4 分) 【小题 3】通过记者采访,你从刘震云身上看到了什么精神?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小题 1】 B、 E 【小题 2】 它探寻的是 300万人死亡背后的东西,即战争和政治带给人类的灾难,有深刻的思想 意义。 它挖掘出了中华民族面对灾难生存下去的精神支点 那份亲情,那抹人与人之间善良的光芒,而这正是中华民族生存下来的最重要的原因。 它揭示了中国人面对死亡的幽默态度,这实际上是莫大的悲凉。 它提示人们遗忘比灾难本身更可怕。 (每点 1分 共 4分。 ) 【小题 3】 巨大的责任感:他对

21、一场灾难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还原了历史的真实,警醒人们的遗忘。 严谨的创作态度:温故一九四二创作于 1990 年,经过长达 20多年的反复修改才决定开拍。 平等、善良的性格:认真倾听,善于发现人心灵中最柔软的情分。 理性而幽默,面对如此严 肃的问题,可以以一种黑色幽默的形式呈现。 (每点 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得满分。共 6分。 ) 【小题 1】 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可先根据第一次通读原文时的印象,快速找出各选项内容在原文中的大致位置(有的选项是归纳概括全文或者几个段落的内容),再仔细比较它们的异同。本题中,对创作原因的分析不完全,创作的主要原因应该是是钱刚的委托;答对 A项,只给 1分。

22、C项关于 “从某种程度上表现了中国人的狭窄心胸和无情 ”的说法错误,应该理解为以幽默的方式表现了人内心的悲凉; D项 “选择遗忘不应该受到谴责 ”的说法有误。 考点:分析语言 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回答本题,要注意到这句话此句出现在文本的开头,而由其应该注意的是这句话的下半句: “而是对一个民族精神支点的追寻和叩问 ”,所以,答题时要紧紧抓住 “民族精神支点 ”一语从作品的创作动机、创作态度、作品的内容、主题和艺术技巧以及作品产生的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筛选和分析。 考点: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23、3】 试题分析: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 F。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知 音 余显斌 雪很大,夜很静。一把火,从他房后烧起,一眨眼间,席卷了整个茅屋。他跑出来,只带了一把二胡。 他没有回头,即使回头,也看不见什么,因为他是瞎子。风吹来,浑身很冷。在风里,他一步步走着,最终,变成一粒黑点,消失在天边。 从此,他漂流异乡。 陪伴他的,是一把破旧的二胡,小镇、村庄,一路行来。二胡声,在他走过的地方流泻,如一声声低低的诉说,细细的,蛛丝一样。 夜里,他歇宿在破庙里的草堆后,静静地坐着,一双盲眼一动不动,望着虚空。手指颤动,一缕月光水色,从琴

24、弦上淌出,闪 着波纹,扩散着,荡漾着。 他在走过的地方要一点剩饭,或者两个冷馒头。 一般地,他只吃一半,另一半放在自己寄宿的地方,草堆旁,或者是破庙里。第二天走时,留在那儿。大家都说,这瞎子,穷讲究,不吃隔夜东西。 他也不说什么,摇头叹息。要饭时,仍多要些,拿回寄宿的地方,剩下一些,放在那儿。有时,要少了,他不吃,把要来的东西都放那儿。 这日,一个雪天,他头晕眼花,倒了下去。醒来时,一个女孩的声音清脆地响起: “醒了,你终于醒了! ” 他点头,慢慢坐起来,很是感激。无物感谢,就拿起二胡,闭着眼,手指颤动,一支乐曲婉约流淌。 曲子停止了,一切都静静的。 过了很久,女孩醒悟过来,赞叹: “你的二胡

25、拉的真好啊!我去告诉师傅,你就跟着我们杂技团吧。 ”说完,女孩一阵风似的跑了。 不一会儿,女孩进来了,坐下。 他一笑,道: “不收瞎子吧? ”是啊,一个杂技团要一个拉破二胡的瞎子干啥啊? “你别急,我再求求师娘。 ”女孩说。 他笑笑,在女孩离开后悄悄走了,一步一步,走向流浪的远方。二胡声仍如水,随他流淌,时间也在二胡声中流淌。 他在乞讨和流浪中,慢慢老去。 一日,在一个破庙里,他摸到有个人睡在那儿,奄奄一息。显然是饿的。他忙拿出讨来的馒头,喂他吃下 。两个冷馒头下肚,那人有了力气,坐了起来。那夜,没有旁人,只他俩。他坐在神案前,手指轻弹,两滴乐音溅下,闪着晶亮的光。然后,二胡声悠扬,在静静的夜

26、空响起,一会儿如一缕花香,拂过人心;一会儿如一丝轻风,飘荡如纱。 那人静静地听着,末了,哑着嗓子一声长叹: “是月夜鸟鸣吧,真是人间一绝! ” 他笑笑,眨眨已盲的眼睛,和衣躺下,道: “睡吧,明天还要讨饭呢。 ” 那人也睡下。 以后,他拉二胡挣点小钱,养活两人,因为那人也是瞎子。夜里,坐在破庙里,他拉二胡,那人听。在奔波中,一天一天,他走向生命的尽头。那天,他吐了几口 血,靠在一个草堆旁,对那人说: “你不是想得到松风流水的乐谱吗?今天,我给你拉。 ” “你 怎么知道? ”那人惊问。 “你是瞎子;你的右手食指有弦痕,是拉二胡的;在这个世界上,能欣赏我二胡的,只有两人,一个是个女孩,另一个是我的

27、弟子。 ”他道,脸上有一丝温馨。 “师父! ”那人跪下,流着泪喊,不再哑着嗓子。 他点头,微微一笑: “你多次向我讨要松风流水的乐谱。又悄悄放火烧了我的茅屋,不就是想逼我带着乐谱逃走,你好在中途盗取吗?唉,世间最好的乐谱不在纸上,在心中。这些年,你跟在后面,我知道。没说破,是想让你跟着吃苦,时间长了,就能领会了我当年的话了。 ” “你留下饭菜,也是给我的? ”那人哽咽着问。 “你脸皮薄,不讨要,会饿死的。 ”他仍一脸平静。 说完,二胡声流出,始如蚊痕,继如流水,最后,如一地灿烂春光。 音乐声越来越低,流入地下,渺无音痕。 二胡落下,他也倒下。 “你知道是我,为什么不恨我啊? ”那人抱着他,号啕

28、大哭。 “你是我的弟子,我的 知 音 ” 他说着,带着一丝笑,咽了气。 那人跪下,恭敬地叩下头去,然后,拿起二胡。月夜里,二胡声如水,波光闪闪,流泻一地。 【小题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 确的两项是 (5分 )( ) A他在歇宿的地方留下食物,被人看成是 “穷讲究,不吃隔夜东西 ”,而他只是摇头叹息。这是小说留下的悬念。 B女孩离开后,他也悄悄地走了,又开始过着流浪的生活,说明他不想给女孩增添麻烦,体现他对人事、社会的洞察。 C他虽然是个瞎子,却知道弟子的所想所做,但并没有说破且一如既往地养着他的弟子,最主要是为了维系师徒的关系。 D弟子多次向师父讨要松风流水的乐谱未果,放火

29、烧了师父的茅屋以泄恨,表现了弟子的自私、丑恶和凶残的本性。 E本文情节跌宕起伏、开合有度,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衔接自然,结局出人意料,让人读后有恍然大悟之感。 【小题 2】文章以 “知音 ”为题有哪些含义?请简要回答。 (4分 ) 答:_ 【小题 3】二胡声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6分 ) 答:_ 答案: 【小题 1】 C、 D (答对一项 3 分 ) 【小题 2】不矛盾。 “来得快也去得快的都是仪式 ”指的是许多的墓在下葬的那天或节日里铺缀的花圈幡挽,仅仅是仪式,是外在的表达,容易消失。而 “任何形式上的内在都会有形,有声,有色 ”,指的是萨特墓前日日不竭的鲜花,这“形式 ”

30、包含人们对萨特精神、人格、知识的尊重,是有形有声有色的内在。两者在写法上形成对比,意在表达人们对萨特永存的敬意,突出萨特思想与精神内在的感召力。 (6 分,答出 “不矛盾 ”得 l 分,答出 “对比 ”写法并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得 3 分,能说明主旨得 2 分 ) 【小题 3】一是实指有形之花,即萨特的墓前默默凭吊的鲜花;二是虚指无形之花,是指萨特的精神、人格、知识之花。 (4 分,每小点各 2 分 ) 【小题 1】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理解、概括题,要注意选项中关于作品作品内容、作品结构、作品主题、写作技巧等方面的提法是否正确。本题中, C项 “并没有说破且一如既往地养着他的弟子,最主要是为了维系

31、师徒的关系 ”不符原文意思,按照原文,主人公这样做是因为那人 “脸皮薄,不讨要,会饿死的 ”。 D项说 “弟子 ”具有 “自私、丑恶和凶残的本性 ”错,文中的 “弟子 ”只是一个为了逼主人公带着乐谱逃走 以便偷盗的人,还没到凶残的地步。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作答时应注意结合全文的中心主题。一般可从两个角度入手,一是解释这一标题的字面含义,二是结合主题答出其深层的含义。本文中,对鲜花既有实写,也有虚写,如 “不断的鲜花从墓泥无形的根上弥漫出来 ”。实写的鲜花代表的是人们对萨特的尊敬与怀念,虚写的鲜花则代表萨

32、特的精神与人格。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3】 试题分析:本题考 查对文章艺术特色和中心的理解分析,较有难度。难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题目设问的理解,表面上看,题干涉及的两句话互不相关,根本无所谓矛盾不矛盾。因此,考生必须结合文章内容,先理解清楚题目的言外之意是问 “献花也是一种仪式,为什么不是 来得快也去得快 ”,或者 “为什么需要这种 有形,有声,有色 的形式来表达对萨特的敬重 ”。难点之二是 “写法与主旨 ”的答题要求, “主旨 ”好理解,就是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也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而 “写法 ”则名目繁多,考生可能

33、会觉得无从下手。这时,我们就要回到题目的第一个难点。既然命题 人暗示这两种表达存在矛盾,其运用的写法显然就应当是 “对比 ”,而对比的目的,就应当是突出文章的主题,这样一来,两个难点就能解决了,答题思路自然就清晰了。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15分)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 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游京师,献书于平章 不忽木,大奇之 ,辟为礼部令史,

34、乃荐入御史台。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 “此真台掾也。 ”及为丞相掾,选授堂邑县尹。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竞居之。首毁淫祠 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 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众盗感泣,互相戒曰: “毋负张公。 ”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 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天忽阴翳,一雨二日。及到官,复祷于社坛

35、,大雨如注,水三尺乃止,禾黍自生,秦人大喜。时斗米直十三缗 ,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 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 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予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 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痰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节选自元史 张养浩传) (注) 楮( ch)币:纸币。 平章:平章政事,元代官职,中书省

36、高官。 淫祠:滥设的不合礼制的祠庙。 缗( mn):贯,成串的钱。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堪:忍受 B拜住袖其疏入谏 袖:藏在袖里 C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拜:拜访 D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 少:稍微 【小题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 张养浩心系百姓的一组是( 3分) 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 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 养浩至,尽置诸法 又刻十贯、五贯为券,给散贫乏 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A B C D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养浩从小

37、酷爱读书。刚十岁时,读书不停,以致父母为他过于勤奋而担忧劝阻,他就白天默默诵读,夜间关上门,点灯偷偷读书。 B张养浩很得不忽木的赏识。不忽木惊异于他的文章,提拔他为礼部令史;到他家里探问病情时,发现他家徒四壁,赞叹他是真正的官员。 C张养浩为民之心感动上苍。赴陕西做官时,他沿途赈济灾民,安葬死难的百姓;到西岳庙求雨,诚心动天,结果连下了两天雨,解除了旱情。 D张养浩勤于政务,鞠躬尽瘁。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他日日住在官府,白天赈济灾民,夜间为民祈祷,后来因忧心百姓,一病不起。 【小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分) ( 1)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 2)命米商视

38、印记出粜,诣库 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D 【小题 3】 【小题 4】( 1)既然已经按照刑罚对他们进行了惩处,还把他们看作盗贼,这是断绝了他们悔过自新的道路。( 2)命令米商凭钞票背后的印记出售粮食,去府库验明数目以换取银两。从此官吏不敢再舞弊了。 【小题 1】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可用 “代入法 ”,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本题中 C项中的 “拜 ”理解错误,指的应是 “授予官职 ”。其余三项解释正确。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 分析:解答此题,要扣住题干中 “心系

39、百姓 ”一词进行筛选;还可用排除法,在把握准某条错误后,立即排除一个或几个选项。题中, 讲的是张养浩不信传言; 讲的是百姓哀悼张养浩:都不属于 “心系百姓 ”的范围,应予排除。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 C。 【小题 3】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目,要将各选项内容同原文仔细对照,尤其要注意命题者在时间、人物、地点、将然或已然、必然或或然等等方面设置的 “陷阱 ”。本题中, B项的 “提拔 ”不对,应为 “征召 ”。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 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

40、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 1)句中的 “既 ”是 “已经 ”之意; “犹 ”是 “还是、还要 ”之意; “是 ”作指示代词,代上述做法;最后一句是判断句。第( 2)句中,“视 ”是 “凭、依据 ”之意, “籴 ”是 “出售 ”之意; “诣 ”是 “到 ”的意思; “易 ”是 “交换、换取 ”之意。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参考译文】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张养浩从小就有德行和节义。有一次他出门,碰到一个人,那人把钞票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那个

41、人已经走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还给他。一天到晚不停地读书,白天默默地背诵,夜晚就关上门,点上灯偷偷地读书。 张养浩任堂邑县尹。上任后首先拆毁了滥设的祠庙 30多所。免除曾经做过盗贼的人初一、十五参见县尹的规定,张养浩说: “他们都是老百姓,因为饥寒所逼迫,不得已而做了盗贼。既然已经按照刑罚对他们进行了惩处,还把他们看作盗贼,这是断绝了他们悔过自新的道路。 ”盗贼们感动得哭了。他们互相告戒说:“不要对不起张公。 ”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的党羽凶恶残暴,为害百姓,人民无法忍受这种痛苦,原先的县尹没有一个敢于追查的。张养浩来到后,将李虎及其党羽都依法处治,老百姓非常高兴。张养浩调离堂邑十年

42、,百姓仍然为他立碑,歌颂他的恩德。 英宗继承皇位后,命令张养浩参与中书省的工作。适逢元宵节,皇帝打算在宫禁之内张挂花灯做成鳌山,张养浩立即将奏疏放在袖子里入宫谏阻,奏疏大概说: “元世祖执政三十多年,每当元宵佳节,民间尚且禁灯;何况是庄严的帝王住所,幽深的宫廷,更应当谨慎。现在皇帝打算在宫禁之内张挂花灯,我认 为玩乐事小,影响很大;快乐很少,忧患很多。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皇帝大怒,看过奏疏之后又高兴地说: “不是张希孟不敢这样说。 ”于是取消了点燃花灯的计划。赏赐给张养浩一件用贵重的丝织品做的朝服,一匹帛,用来表扬他的敢于直言进谏。 天历二年,

43、陕西大旱,饥饿的老百姓人吃人。皇帝特地任命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张养浩接到任命后。便将家中财产分给村中的穷人,登车上路,遇到饥饿的人便救济他们,遇到死了的人就好好的给他安葬。当时一斗米值十三缗,老百姓拿着钞票出来买粮,(钞票) 稍微有些不清便米商就不收,到府库去兑换,那些狡猾的官吏存心骗人,换十贯钱他们给五贯,许多天得不到,老百姓处境非常艰难。于是张养浩便检查府库中文字清楚可以检验的钞票,一共清点出一千八十五万五千多缗,在钞票的背后全都加盖官印,同时又刻十贯、伍贯的钱券,发给穷人。命令米商凭钞票背后的印记出售粮食,去府库验明数目以换取银两。从此官吏不敢再舞弊了。张养浩又带领富人拿出粮食,趁机请

44、求朝廷颁布交纳粮食多者授予官职的命令。听说老百姓中有人杀了自己的儿子来奉养母亲,他为此大为悲痛,拿出自己私人的钱接济那个人。 张养浩到任四个 月,没有在家里住过,食宿全在衙门里,一天到晚没有稍微的懈怠。于是操劳卧病不起,去世时六十岁。关中的人像死了自己父母一样的悲伤。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6分) 祭常山回小猎 宋 苏轼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 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回望白云生翠 t,归来红叶满征衣。 圣朝若用西凉簿 ,白羽犹能效一挥。 注 西凉簿:指晋将军谢艾,曾任西梁州主簿,本书生,善用兵,胜仗无数。 【小题 1】请赏析 “弄风骄马跑空立 ”一句中的

45、 “弄 ”字。 (3分 ) 答:_ 【小题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3分 ) 答:_ 答案: 【小题 1】 试题分析:第 (1)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赏析。答题一般分三步走,一是判断字眼是否运用修辞手法或有何含义,本诗中的 “弄 ”没有明显的修辞手法,可略微解说一下其在诗中的意义;二是分析字眼所表现的意象意境特征,本题中, “弄 ”描写的是 “马 ”的动作,表现的是 “马 ”的 “骄 ”(健壮、俊逸 );三是分析字眼对全诗情感所起的作用,即借物抒情,表现作者的豪迈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2】 试题分析:第 (2

46、)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分析。表达诗人情感的诗句在尾联,前六句则是尾联抒情的铺垫。尾联运用典故,结合 注解可知,诗人借此表达的是杀敌报国的心愿。当然,答题时,要注意 “分析 ”的要求,要对前六句与尾联的关系进行一定的说明。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4分 ) 冷浪漫精选了 “科学松鼠会 ”多位作者的作品,深入浅出地为读者讲述了与生命、生活密切相关,却 (很少被人知道 ) 的科学知识。它以通俗化的语言,对那些 “冷冰冰 ”的科学知识进行生动活泼的 _ (qun)释,让深奥的理论一下子变得通俗易懂。 这些文章,既

47、给人以 科学的教益,也获得美的享受。 【小题 1】请在 处根据 “很少被人知道 ”这一意思,填写一个四字成语。 (1分 ) 答:_ 【小题 2】请在 处根据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 (1分 ) 【小题 3】 处有语病,请改正。 (2分 ) 答: 答案: 【小题 1】鲜为人知 【小题 2】诠 【小题 3】这些文章,既给人以科学的教益,也给人以美的享受 (也让人获得美的享受。 【小题 1】 试题分析:此题涉及成语 积累的问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基本功。答体方向主要在括号内的文字, “很少被人知道 ”是该词的意思,由此进行回忆和联想。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分别为 E级。 【小题 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把汉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