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四川省叙永一中高二上半学期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deputyduring120 文档编号:317914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3.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四川省叙永一中高二上半学期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3年四川省叙永一中高二上半学期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3年四川省叙永一中高二上半学期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3年四川省叙永一中高二上半学期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3年四川省叙永一中高二上半学期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年四川省叙永一中高二上半学期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崤 函 (xio)槁 暴 ( p) 庠 序( yn)句 读 ( du ) B拨 弦 xin朔 漠( shu) 跬 步( ku) 逡 巡 (qn) C膏 腴 ( ) 千 载 ( zi)教 坊 fng) 锲 而不舍( q) D鞭 笞 (ch)转 轴 zhu吮 血( yn)咨 嗟 ( ji)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普通话常用字读音。选材主要来自四川高二上期(必修三)教材,且大多为古诗文,这作为修业年级半期考试无可厚非,平时学习适当强化记忆。 A庠( xin)序; C 锲 ( qi

2、); D吮( shn)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蹙缩入场券明察秋毫瓮牖绳枢 B黼黻流线刑焚书坑儒亡矢遗镞 C惫懒度假村斩木揭杆弃甲曳兵 D逡巡名信片怨天尤人杜娟啼血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辨识汉字书写的能力。汉字的使用随着具体语境而确定,即字随意定,离开语境则无从判断书写正误,除非错字。 B流线型; C揭竿(与斩木互文); D明信片,杜鹃啼血。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A年轻的班主任老师苦口婆心地教育了张森一个下午,而这张森竟然左耳进右

3、耳出,不仅没有改正坏毛病, 而且 又出现了新问题,气得班主任老师连连摇头。 B庄子曾云: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在知识爆炸的今天,难道我们不应该坚持 终生 学 习吗? C身为班干部,自己也曾迟到,却振振有词地指责逃课的同学,岂不是 五十步笑百 步吗? D从前默默无闻的张玲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在这学期的两次月考中跻身年级前三名,超过了曾被大家誉为 “考场常胜将军 ”的吴永强。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题包括虚词、实词和成语,选材与四川高考一致。 A “而且 ”改为 “反而 ”“而且 ”和 “反而 ”都表递进关系,但“而且 ”表两分句表达的意思一致, “反

4、而 ”表两分句表达的意思相反。 B “终生 ”改为 “终身 ”。终生的 “生 ”指生命;终身的 “身 ”指身体。 “终身 ”多就生活、处事方面切身的事情而言; “终生 ”多就事业而言。 D不合语境。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对家庭盆栽植物的摆放,专家提出如下建议:五针松、文竹、吊兰之类最好摆在茶几、书桌上比较合适,而橡皮树、丁香、腊梅等最好放在阳台上。 B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推进和挖掘文化体制创新和特色文化内涵,着力开发富有时代精神和四川特色的文化产品。 C

5、联合国设立 “国际家庭日 ”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各国政府和民众更加关注家庭问题,提高家庭问题的警觉性,促进家庭的和睦与幸福。 D近年来,我省各级政府将群众生活水平是否得到提高和群众利益是否得到维护作为衡量工作得失的主要标准,干部重经济增长、轻群众生活的观念开始转变。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语病的能力。 A句式杂糅, “最好摆在茶几、书桌上 ”和 “摆在茶几、书桌上比较合适 ”杂糅,去掉 “比较合适 ”或 “最好 ”; B搭配不当 ,“推进和文化体制创新 ”和 “挖掘特色文化内涵 ”应分别表达; C成分残缺, “提高 ”后添加介词 “对 ”。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

6、用 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9分,每小题 3分) 儒家安身立命之道 “安身立命 ”作为一个成语,出自禅宗。可是 “安身立命 ”作为一种学理,则出自儒家。 在论语中,已分别论及安、身、立、命,但还只是一些初步的想法。到孟子这里,则形成了儒家关于安身立命之道的比较系统的说法。孟子把人性善视为安身立命之道的内在依据,而 “天道诚 ”则是他为安身立命之道指出的超越指向。他说: “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离娄上 )所谓“思诚 ”,就是以 “天 ”作为终极的价值目标,扮演好天民的角色,力求进入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至于进入天人合一精神境界的路径,孟子不可能选择

7、外求的认识路线,只能选择内求的心性修养路线,他称之为 “求放心 ”。他指出,现实的人之所以流于不善,并非人的本心所致,而是人不肯下功夫寻回业已失掉的本心。他慨叹:连自己家的鸡犬丢失了,知道找回来;可是自己的本心丢失了,却不知道找回来,真是一种悲哀!他对这种人的忠告是: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告子上 ) 人们寻找精神生活方式,可以选择外在的路向,也可以选择内在的路向。如果 选择外在路向,会形成宗教的精神生活方式,把超越的目标定位在彼岸世界。这种精神生活方式通常会否定人生的价值,如基督教有原罪说,佛教也有“人生是苦 ”的说法。按照外在超越的路向,人无法自己实现超越,必须靠救世主或佛

8、来拯救。儒家所选择的是内在超越的路向,找到了一种哲学的精神生活方式,这就是安身立命之道。所谓 “安身 ”,就是从内在性出发,肯定人性中具有崇高价值,肯定人具有自我完善的内在根据。用传统的说法,就是 “人性善 ”,就是 “人为贵 ”。这个 “身 ”字很要紧,表明人的精神世界不可能脱离人的生活世界。所谓 “立命 ”,就是主张追 求理想人格,追求精神上的超越,追求境界上的提升。用传统的说法,就是 “超凡入圣 ”,成就理想人格。这种内在超越,完全靠自己努力, “我欲仁斯仁至矣 ”,不必指望外力的拯救。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建立在 “一个世界 ”的基础上,没有设置彼岸世界。儒家认为,在现实的人生实践中就可

9、以达到超越的目标,不必企慕彼岸世界,也不必寄希望于来世。 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具有包容性,可以同人们的其他信念相兼容。一个人认同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并不妨碍他接受任何宗教信仰,也不妨碍他接受任何政治理念。只要这些信念有助于人格的自我完善,儒者都会表示充 分的尊重。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可以实行现代转化,可以成为一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资源。精神文明程度固然同物质文明程度有关系,但不会随着物质文明的提高而自然而然地提高,需要人们有意识地去 “建设 ”。如果忽略了精神文明的建设,人们的精神世界将会坍塌,物质文明也将随之失掉价值。 【小题 1】下列有关 “儒家安身立命之道 ”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10、是: A儒家安身立命之道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系统的过程。 B儒家安身立命之道是一种外在超越路向的精神生活方式。 C儒家安身立命之道的内在依据就是孟子的 “人性善 ”主张。 D儒家安身立命之道具有包容性,可以同人们的其他信念相兼容。 【小题 2】下列解释,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思诚 ”就是要以 “天 ”作为终极的价值目标,力求进入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B “求放心 ”就是要求那些不善的人,下功夫寻回业已失掉的本心,最终扮演好天民的角色。 C “安身 ”就是从内在性出发,肯定 “人性善 ”,肯定人具有自我完善的内在依据。 D “立命 ”就是主张追求精神上的超越,追求境界上的提升, “

11、超凡入圣 ”,成就理想人格。 【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不选择外求的认识路线,而是选择内求的心性修养路线,说明孟子不否定人生的价值。 B基督教有原罪说,佛教也有 “人生是苦 ”的说法,这些说法表明宗教的精神生活方式是选择外在的路向。 C因为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没有设置彼岸世界,不必寄希望于来世,所以儒家都是无神论者。 D如果只注意建设物质文明,而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不能提高,也会影响物质文明的价值。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B 【小题 3】 C 【小题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相关概念的能力。 B项原文是 “儒家所选择的是内在超越

12、的 路向 ”。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分析的判断理解能力。 B项缩小范围。孟子所谓 “求放心 ”是通过内求的心性修养路线, “进入天人合一精神境界 ”不仅仅是要求那些不善的人。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能力。 C 项强加因果或无中生有。原文没有 “儒家都是无神论者 ”这一信息。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害怕回乡 刘志坚 回乡不是回家 。 回家是亲切 的。记得母亲在世时,回家是那样的温馨,是那样的顺理成章

13、。一踏上故土,远远地望见屋顶上的炊烟,望见炊烟下的竹篱,竹篱后,有慈母倚门而望。 未进家门,早有乡邻,用真诚而纯朴的眼光,迎候你: “哇,回家看母亲来了。 ” 匆匆推开柴门,扑进母亲怀里,一卸世路风尘的艰辛。 母亲去世后,家就变得飘渺了。但那是我的根,那里有陶冶过我的乡情乡音。在那里,我懂得蒲公英是怎么飞,蚱蜢是怎么跳,画眉鸟是怎样唱,它们都在呼唤我回归。 回归是必然的,只是先人已渺,旧居不存,算不了回家,就算回乡吧。 但回乡的路是艰难的 。 当我踏上那弯曲的乡 路时,山还是那座山,村还是那个村。乡邻依旧友好,迎候你的眼光也依旧真挚。但语意里有了陌生: “啊,回来看看? ” 是的,回来看看,看

14、什么呢?流水依旧白,前山依旧青。但自己的目光已不知往哪儿看,脚步不知往哪儿挪了。 “到乡翻似烂柯人 ”,一颗系念故乡的心,顿时被悬了起来。因为随着母亲的去世,没有了依恋的那扇柴门,也没有了一缕炊烟。 于是无可挽回地要坠入从前,黯淡地走进童年的记忆,很悲壮地站到了昨日已远,来日无多的路口,踯蹰复踯蹰。 在乡邻目光的探询下,不得不对自己的人生之路,回乡之路,进行一番审视和梳理了。 故乡,是 生命之根,在抚摸生命之树的根须时,如果没有结出丰厚的果实来回报,那么,你可曾以自己树冠的绿荫,给故乡带来一丝一缕的清凉? 你会想到自己没有做官,不是荣归故里;你不很富有,不是衣锦还乡;你也不是名星,不为故乡增色

15、。也许,这并不重要,故乡无意苛求于你。只是对你脚下这片生你养你的土地,可曾做过应有的付出? 想到这,你会明白前人为什么有 “近乡情更怯 ”的感喟了。 你会感喟自己是一只鸟,在山外的天地飞了一圈。感喟自己是一条鱼,在人生的江河里漫游了一圈。如今日暮乡关,想到故乡厚实的土地,能歇你坎坷多愁的奔波,能抚慰你疲惫 至极的心灵。于是你想回乡,因为你是从这里赤条条地来到世上,也是从这里背起行囊,携着故乡的期待,开始世路风尘的跋涉。而今倦游知还,鸟归林,鱼归渊,回到了生命的源头,你不得不回望一下自己的漫漫长途,也不得不反躬自问:你留在山外世界的行踪,足迹是否歪斜?你是行所当行,止所当止?你坐食的一饭一粥,是

16、否取之有理有节?面对依旧贫瘠的土地,你是否无愧于心,无愧于乡呢? 所以回乡,不只是回到往昔,回到记忆,而是回到生活的始发站,去审视自己的生命行程。 回家,也许你会生出丝丝愧疚,但会因亲情的抚慰而释然。 回乡,面对养育你的 土地,你想到故乡厚恩,未有寸功回报,你会怵然而惊。 所以,我害怕回乡。 【小题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母亲在世回家时 “匆匆推开柴门,扑进母亲怀里,一卸世路风尘的艰辛 ”,句中用 “匆匆 ”、 “扑 ”、 “卸 ”这些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母亲的思念、依恋和见到母亲的激动和安慰。 B回家不等于回乡,意在表明只有在温馨的家才能引发思乡的情。 C

17、 “鸟归林,鱼归渊 ”的比喻贴切形象,活用了陶渊明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的诗句,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D作者用 “回乡之路 ”象征人生之路,认为没有取得成就便会 “近乡情更怯 ”。 E文中写 “怵然而惊 ”、 “害怕回乡 ”是因为面对故乡厚恩而未有寸功回报,正反映出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深爱。 【小题 2】文中作者为什么说 “回乡不是回家 ”?为什么又要回乡?( 4分) 【小题 3】文中的第 6段,作者为什么说 “但回乡的路是艰难的 ”?请联系全文简要说明。( 6分) 【小题 4】第 10段中划线的语句,( 1)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2)作者要“审视、梳理 ”些什么?( 4分)

18、答案: 【小题 1】 B、 D 【小题 2】( 1)先人已渺,旧居不存(或 “母亲去 世,家便变得飘渺 ”,意思对即可。) ( 2)故乡是我的生命的根,陶冶过我的乡音、乡情。 【小题 3】( 1)没有母亲在世时那种亲切自然的感觉。 ( 2)对往事的黯淡回忆。 ( 3)思考对故乡可曾做过应有的付出。(以上三点,意思对即可。) 【小题 4】( 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分) ( 2)回忆自己的生命行程的价值取向,审察自己人生道路上言行举止是否无愧于心,无愧于乡。(如写 “回忆自己的漫漫长途 -无愧于心,无愧于乡呢 ”,可酌情给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散文重点语句、分析文章

19、表现手法的能力。此题涉及散文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等方面知识点,属于全面考查型试题。 B项 “只有温馨的家才能引发思乡之情 ”不符合原文意思,作者认为 “回归是必然的 ”回不了家也可以回乡,家乡的一草一木 “都在呼唤我回归 ”。 D项 “近乡情更怯 ”并不是因为 “没有取得成就 ”,作者认为 “近乡情更怯 ”是思考对故乡可曾做过应有的付出。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摆脱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这是作者在文章开头提出观点的句子,作者独出机杼,把家与乡区别开来理解,并以母亲在世和去世对家和乡的 不同感受来加以区别。母亲的去世,使

20、得自己的家飘渺起来,但乡的回归却是别必然的。所以此句包含两层意思。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3】 试题分析:不同继续考察学生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这句话处于文中主体部分,表达了母亲去世后对回乡的不同感受,没有母亲在世时那种亲切自然的感觉了;乡邻的问候变得陌生了;回到生命的源头油然而生 “近乡情更怯 ”的喟叹。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4】 试题分析:不同考察学生 理解句子含意和作用,考查知识点比只考含意多了一层。本句处于主体部分叙述母亲去世前后的对家和乡不同感受的地方,

21、从作用方面看,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含意上看,提示了下文对回乡的意义的反思:是否无愧于心,无愧于乡。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9分,每小题 3分) 六 国 论 苏 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 率 赂秦耶? ”曰: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

22、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 “以 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 得 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 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 再 ,李牧连 却 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

23、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 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 为 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小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 率 赂秦耶率:率先,领先 B此言 得 之得:适宜,得当 C后秦击赵者 再 再:两次 D李牧

24、连 却 之却:使 退却,击退 【小题 2】下列各项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以 地事秦,犹抱薪救火然秦 以 区区之地 B斯用兵之效 也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 也 C惜其用武 而 不终也吾尝终日 而 思也 D而 为 秦人积威之所劫身死人手, 为 天下笑者,何也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中心论点句紧扣文题,由因溯果,从反面指出 “六国破灭 ”的原因。 B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这句话 “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一语双关,似乎是在批评六国的 “为国者 ”,其实是在告诫北宋 “为国者 ”。 C

25、结尾一段借古讽今,作者将六国的情况和北宋的情况作对比,语重心长地警告北宋王朝,切勿 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点明了本文的主旨,即作者的写作意图。 D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抓住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这一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 【小题 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8分) ( 1)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4分) (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4分) 【小题 5】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写作意图是什么?( 3分)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D 【小题 3】 A 【小题

26、 4】( 1)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杀害,赵国的邯郸成为(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抵抗却不能坚持到底。(得分点: “洎 ”、被动句、 “终 ”各 1分,句意 1分) ( 2)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得分点: “以 ”、 “从 ”、 “故事 ”各 1分,句意 1分) 【小题 5】中心论点是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各 1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此题包含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A率:一律,全都。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7、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文言虚词也在词义上大多是多个义项的,而意义不同是由于用法(即语法功能)不同造成的。此题考查的均是常用虚词。 A介词,用;介词,凭借。 B语气词,表判断;语气词,表疑问。 C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修饰,相当于 “地 ”。 D均表被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3】 试题分析: A 项中心论点句是由果溯因,从反面和正面两个方面指出 “六国破灭 ”的原因。 考点:分析 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翻译能力。文

28、言翻译要抓住重点实词和特殊句式以及特殊文言现象,这些既是知识点又是考点。本题重点知识点:( 1)洎,等到;、诛,被诛杀,被动词;终,坚持到底。( 2)以,凭借,介词;从,跟随;故事,旧例(古今异义)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中心论点和写作意图的能力。本文是一篇高中老教材,文章开篇即点出中心论点,围绕中心论点论述完成之后在结尾处点明写作意图。 考点:分析 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参考译文: 六国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有人说:六国

29、相继灭亡,都是因为他们贿赂秦国吗 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由于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啊。 秦国用攻战获取土地之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得到邑镇,大的就得到城市。把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上多到百倍。把六国贿赂秦国所丧失 的土地,与战败而丧失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想望的,六国诸侯最担心的,当然不在于战争了。想想他们死去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才有了一点土地。子孙对待土地却不很爱惜,拿它送给别人,好像丢弃小草一样。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让十座城,然后才能

30、得到一夜的安睡。第二天起来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到了。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六国终于灭亡,是理所当然的。古人说: “用土地侍奉 秦国,好像抱着柴去救火,柴不烧完,火不会熄灭。 ”这话对了。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齐国亲附秦国而不帮助五国。五国已经灭亡,齐国也不能幸免了。燕国与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而不贿赂秦国。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灭亡,这就是用兵的功效。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

31、策略,才招致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败了两次,胜了三次。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打退了它。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杀害,赵国都城邯郸才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 国用武力抵抗却不能坚持到底。况且,燕赵两国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几乎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如果当初韩、魏、赵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齐人不亲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动身赴秦,赵国的良将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能够与秦国相较量,或许不能轻易判定。 唉 !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奇才,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咽喉

32、去。可悲啊 !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土地天天消减,月月割让,而走 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 六国与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形势。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用 “/”给下列划线的文段断句。(只断 8处, 4分)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 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 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

33、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 答案: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 /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今恩足以及禽兽 /而 功不至于百姓者 /独何与 /权 /然后知轻重 /度 /然后知长短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断句属于翻译理解知识点。此题材料选自齐桓晋文之事文中包含 “焉 ”、 “矣 ”句末语气词, “权 ”、 “度 ”为古今异义词,这些都是提示性词语。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 C。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34、( 8分) 苏 幕 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 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 ,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 蓉浦。 注释:吴门,即现在的江苏苏州。 【小题 1】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分) 【小题 2】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但是情景之间关联密切,想想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感情的是哪个意象?( 4分) 答案: 【小题 1】意象: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荷花;整幅画面清新自然,从容淡雅。五月盛夏的一个早晨,消暑用的沉香散发出淡淡的香味 -嗅觉,昨夜刚下完

35、雨,天放晴了,鸟儿在屋檐下欢快地叫着,吱吱喳喳,异常可爱 -听觉。初升的太阳照着屋外茂盛的荷花,荷叶上的雨珠渐蒸干 。清平的水面上挺立着一枝枝荷花在风中摇摆 -视觉。 【小题 2】情与景的关系:见景生情。情感纽带的意象是 “风荷 ”。词人从眼前的 “风荷 ”想到了家乡的荷花。这样就由描写 “风荷 ”很自然地过渡到抒发怀乡之情,不着痕迹。 【小题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意象概括景物的能力。 意象 ,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通过对诗歌内容的用自己的话再现出来,就是对画面形象的概括。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36、 【小题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关键词 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景与情的关系,找出联系情与景的关键词,并加以分析。情与景的关系:见景生情。情感纽带的意象是 “风荷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为分明。下片直抒胸怀,语词如话,不加雕饰。通过荷花一景引起两地之别的感受;分述家乡的 “渔郎 ”和汴京的 “我 ”,之后又回到梦中的荷花,归于荷花结尾。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语言表达 下面这段文字是从哪些方面来反映董明的事迹的 请分点作简要概括,每点不超过 4个字。 (要求:语言准确、鲜明、得体,不套用材料中的短语 )(4分 ) 董明,女,汉

37、族, l986年 4月生,中共党员,湖北省武汉市研口区汉水桥街银北社区居民。作为一名残疾人,她不仅用 l0 年时间自学完成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全部课程,以优异成绩进入武汉广播电视大学学习,还热衷社会公益事业,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创办免费心理咨询机构,用残弱身躯践行了 “热爱生命、创造价值 ”的人生信念。她最喜欢罗曼 罗兰的一句话, “只要还有能力帮助别人,就没有权利袖手旁观 ”。 答案: 身残志坚 自强不息 关爱他人 奉献社会 (符合要求、答出四点即可, 4分 ) 试题分析:不同考查学生提炼关键词和概括形象的能力。此 题所给语言材料不长,句意明朗,只需要把主人公的不同方面的表现提炼并概括出来就是了。

38、作为残疾人能够取得成功首要的形象是身残志坚,文段中可直接提炼热心公益,热爱生命,关爱(帮助)他人等。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以 “为善、诚实、守信 ”作开头,重组下面这个句子,不得改变原意。( 3 分) 他能够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重新崛起,成为名冠荆楚的 “快餐大王 ”,是凭着做人与经商的美德,如为善、诚实、守信等。 答案:为善、诚实、守信等做人和经商的美德,使他能够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重新 崛起,成为名冠荆楚的 “快餐大王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改写句子的能力。这是一个是字句,主语是两个并列谓语构成的主谓短语,宾语中心是 “美德 ”,后面

39、附有解说分句。以 “为善、诚实、守信 ”作开头,重组这个句子,不一定就是以此作为主语,这里把它作为定语,以美德为主语比较合适。 “他 ”再作中心词就不好重组了,谓语部分只能改成使动句。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仔细观察下面一幅漫画,然后从寓意的角度诠释其创意。( 4分) 寓意创意:_ 答案:这幅漫画讽刺了社会上某些人面对他人遭受急难看似热心,实则麻木的看客式的冷漠心态。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图文转换题需要学生读懂漫画,并能用自己的话把题干要求准确通顺地转述出来,这幅漫画包含两类人物,一是一个女子遭遇歹徒袭击,大声呼救;一是四个人不约而同拿起手机急

40、急忙忙向媒体报料,都没有见义勇为的打算。这一场面表现了当今社会勇义精神的缺失,而看客心理却十分严重。围绕这一点归纳,就把握了漫画主题。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默写 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的内容。(共 8句)(每空 1分) ( 1)地崩山摧壮士死, 。(李白蜀道难 ( 2)画图省识春风面, 。(杜甫咏怀古迹) ( 3)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 4) ,无复鸡人报晓筹。(李商隐马嵬) ( 5) ,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孟子) ( 6)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 7)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贾谊过

41、秦论) ( 8)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何也?(贾谊过秦论) 答案:( 1)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2)环 空归月夜魂;( 3)别有幽愁暗恨生;( 4)空闻虎旅传宵柝;( 5)鸡豚狗彘之畜;( 6)故不积跬步;( 7)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8)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家名句默写。考查材料全部来自本册必修教材,我们平时学习必须掌握要求背诵篇目。此题难写易错字主要有栈、柝、彘、跬、隳等,总体难度不大。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作文 退休女教师李建华遭歹徒入室抢劫,身中数刀,仍与歹徒搏斗,终于制服了歹徒。面对精神崩溃、瘫倒在地的歹徒,她向邻居解释说是出了意外

42、,托邻居拨打 120,把自己和歹徒送到医院救治。警察接到报案后赶到手术室,她才说出实情。李老师说: “我没告诉邻居真相,是怕他到不了医院就被众人打死。他犯了错误,必须受到法律的惩罚,但我不希望用暴力方式对待他。 ”办理此案的警察告诉记者: “李老师的善举非常感人,但这是一起严重的刑事案件,她应该先报案,让我们在第一时间抓获歹徒。 ”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拟定标题;不要脱离材 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议论文。 答案: 仁者,无敌 退休女教师李建华遭歹徒入室抢劫,身中数刀,仍与歹徒搏斗,终于制服了歹徒。面对精神崩溃、瘫倒在地的歹徒,她

43、向邻居解释说是出了意外,托邻居拨打 120,把自己和歹徒送到医院救治。李老师的行为体现了一种 “仁 ”。 任,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每人心中都有一杆秤,正因为如此,人就更加需要 仁来平衡你我他之间的关系,甚至,它可能救赎深陷迷途的恶人。能用一颗仁爱之心帮助别人,也许是这个人一生的财富,因为在别人获得雪中送炭的同时,他也 收获了别人的拥护、支持与信任。而对于政治家来说,这更是弥足重要。 当我唏嘘感叹这上下五千年一路走来的风风雨雨,分久而合,合久又分的变数,我发现能一匡天下、民心所向的都是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这不是偶然,不仅根深蒂固的儒家之仁告诉他们,也是前人成败警醒着他们:仁者无敌。不然齐桓公就不会

44、不计管仲那一箭之仇,反而让他辅佐社稷。刘备就不会有如此的耐性三请诸葛亮出庐。仁有水一样的胸怀,海纳百川,包容万物,自然也可容纳别人的考验或恶意,因为任何的污泥浊水在水的荡涤下都能恢复明澈,总有这样一段故事感动着我,林肯总统对政敌很 宽容,一个朋友对他说: 你不应对他们这么好,你应消灭他们。 林肯却只是笑着说: 当他们变成我的朋友时,我不就消灭了我的敌人 就是这样一句简简单单的话却直抵我的内心,一语中地,拥有了宽容,公开的敌人也会成为潜在的朋友,而少了仁慈,再坚固的友谊也会风化,消失殆尽。 我们生活在钢筋水泥中,难免也会硬化自己的心灵,只愿独善其身,但古语都告诉我们,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吃亏是福

45、。而有仁则更是福。仁不是懦弱的妥协,更不是政客用来拉拢人心的手段,他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关爱,是王者的气度。虽说汉高祖登基后也会狡兔死,走狗烹,但 我还是无法忘怀他最初的仁义。他能从一介草民到一代天骄,全靠萧何、韩信等谋士的出谋划策。可追根究底,却也是因为他宽宏大度、仁厚爱人。他能洗耳恭听一个守门小吏的建议,更能谢绝民众的好意,愿意与大家同利,为人民谋永福。而这样的气度西楚霸王又怎有呢 一句话说:任何过去的历史都是一部现代史。纵观全球,战争的发动者自己也焦头烂额,而能正确对待历史,以德报怨的国家反而能卧薪尝胆,一路直追。 “仁 ”不是好好先生,更不是纵容,不能像梁武帝萧衍那样即使子孙投敌叛国也不惩

46、罚, “仁 ”更需要大义灭亲的勇气 ! 我也许无法像先贤那样高尚, 但如果它渐趋离开我们,我也会坚定的捍卫。不再多说,只愿点亮一盏心灯,看清自己。是否对仇敌只想以牙还牙,那我的 牙也快要脱落了,是否愿意成人之美,那我也会变的真善美。 一句永远不会老的话:仁者,无敌。 试题分析:本题属材料作文,它选取现实生活中的一段材料来引发考生的思考,引导考生写思想、写社会、写人生。材料作文的审题角度不是唯一的,如果出现多个人物,可以考虑将每一个人物都作为一个角度来审视。在审视时,注意抓住他的行为与思想之间的关系。就这篇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而言,关键是要抓住矛盾 该不该第一时间报案,抓住 了矛盾,就可以做出正确

47、立意。 ( 1)从李老师的角度看,自己生命和财产受到了严重威胁,即刻报警,合情合理;但李老师在自己已经制服歹徒的情况下,不是痛打落水狗,而是首先想到,人们激于义愤,很有可能将歹徒痛打一顿,从而使歹徒的生命受到威胁。对此可从几个方面思考。首先,李老师不是以怨报怨,而是生命第一,首先想到要救治嫌疑人,这充分体现出李老师博大仁慈的胸怀。其次,爱的关怀与感召在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以及教育违法者意义重大。当然,李老师的不及时报案也可能给周围邻众带来一定风险。据此立意可为: 宽以待人 / 爱的力量 / 以人 为本 / 如何减少风险 / 理解等。 ( 2)从警察的角度看,警察认为这是严重刑事案件,即刻报案,能避

48、免更大的恶性事件发生,这是没有错的,因为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即刻报案的做法当然值得提倡。但如何让嫌疑人的生命也得到尊重和人道主义关怀也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据此立意可为: 原则 法律与人性关怀等。 ( 3)从小偷的角度看,毋庸置疑,歹徒应受到法律的制裁。但,认真探究歹徒的犯罪缘由,从人性的高度去关怀,教育和转化犯过错误的人,让违法者也得到生命的尊严和爱的关怀,更能较好地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据此可立意为: 尊重生命 / 爱的感召 / 如何人性地对待 “坏人 ”等。 ( 4)从周围的人的角度看,李老师担心歹徒被人打死似乎不全然是过虑。对被制服的罪犯施以拳脚决不可认为是歹徒的罪有应得,也不可以 “群众愤怒可以理解 ”为借口,擅自施以暴力是有悖我国法律规定的。据此可立意为: 合 “情 ”合“理 ”新解 / 宽容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