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安徽省“江南十校”髙三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outsidejudge265 文档编号:317917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7.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安徽省“江南十校”髙三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3年安徽省“江南十校”髙三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3年安徽省“江南十校”髙三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3年安徽省“江南十校”髙三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3年安徽省“江南十校”髙三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年安徽省 “江南十校 ”三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中国首艘航母 “辽宁舰 ”成功起降歼 -15舰载机,朝着形成战斗力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西方多家主流媒体关于此事都作了很详细的报道。 B自从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以来,校园里的书香气浓了,学生的精神面貌大为改观, 许多同学真正体会到经典的确是终身受用不尽的。 C韩寒和郭敬明是 80后作家群的翘楚,都拥有数量庞大的粉丝,其能量早已突破了文 学的领域,我们不必求全责备他们某些过激言论。 D 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时,竭力争取连任的贝拉克。奥巴马雄心勃勃,志在必得;而 共和党总统候

2、选人罗姆尼显得有些吃力,勉为其难。 答案: B 试题分析: “终生 ”与 “终身 ”,意思都是一生,一辈子。前者多就事业而言,后者多就切身的事而言。 “终身 ”切合语境。 A关于:引进某种行为的关系者,组成介词结构,用在主语前面,作状语。应将 “关于此事 ”调至 “西方多家主流媒体 ”前;或将 “关于 ”改为 “对于 ”。 C 求全责备:对人或对人做的事情要求完美无缺,不能带宾语。 D 勉为其难:勉强去做力所不及或不愿意去做的事情,谦敬不分。 考点:正确 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 E。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专家强调,地方性公共场所戒烟规定远不能解决我国公共

3、场所的烟害问题,国家控 烟立法已经刻不容缓,劝阻青少年戒烟也显得尤为重要。 B “D娥二号 ”卫星成功飞抵距地球约 700万公里以远的深空,这标志着 “嫦娥二号 ”工 程完美收官,为中国未来更远深空的探测奠定了科技基础。 C以世界末日高调出场的 2012年 12月 21日这一天平静地过去了,不过一些现实问题,像 环境污染、能源枯竭等,终将导致地球走上漫长的衰败。 D铜川昌盛煤矿重大责任事故之所以能被隐瞒一年,是因为煤矿老板用重资买通了煤 炭局的官员,并和当地主管媒体的官员相勾结的结果。 答案: B 试题分析: A 否定不当,去掉 “阻 ”字。 C“走上 ”与 “衰败 ”搭配不当。 D 句式杂糅

4、。“是因为 的结果 ”杂糅。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 E。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 鹑 颊 返囊蛔槭牵 分) A煤碳化妆品和稀泥 hu供认不悔力能扛鼎 gng B陷井易拉罐怯生生 qi唉卢叹气大雨滂沱 png C绚烂笑眯眯拓荒者 tu锦绣山河身无长物 chng D宣泄谐奏曲软着陆 zhao和盘托出不见经传 chun 答案: C 试题分析: A碳 -炭,悔 -讳; B井 -阱,怯 qi; D谐 -协,传 zhun。字音、字形题的考察要点常常是多音字和形近字,死记不是解题的有效手段,考生应当充分关注汉字的音、形、义之间的相互关联,根据三者联系作出准确判断。 考点:识记现代汉

5、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 A。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原生文明的创新性(节选) 中国原生文明历经了七大时代:五帝时代、复、商、周、春秋、战国、秦帝 国。每个时 代在以社会制度为核心的文明形态上都有创新,秦代达到原生文明的最高峰 民族统一、 文字统一、疆域统一,由此创造性地统一了中国文明此后,历朝历代不断完善直到今天。 五帝时代的禅让制是一种古老的民主政治雏形,发展为以后的 “公天下 ”意识。夏商周 从邦联制发展到联邦制的实践 , 为秦王朝的大一统形态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代改革精神、天下向一思潮、诸子百家争鸣并争先投入治国

6、实践,是至今仍 有强大生命力的政治遗产。最鲜明的一个特征是,春秋战国 500 余年,变法运动一浪接一浪 向前推进,从来没有中断。商鞅变 法最为深刻,创造了战国时代法治文明,使秦国不断强大, 最终实现了中国的统一、中国文明的统一。同时,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和思想大爆炸, 是人类古典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原典大创造现象。百家争鸣,奠定了我们民族思想文化多元性的根基。 秦帝国时代最大的创造是统一了中国文明。夏商周三代,中国是松散邦联制、联邦制的统一。春秋伊始,对这种以国家经济为基础的僵化社会产生了普遍的不满,要求变革的呼声曰渐高涨。自此,那时的中国进入了重新探索新的国家形式的历史阶段。到了战国时代,社

7、会对松散分治的诸侯制的危害已经有了普遍的深刻的认 识,天下向一 ”的思潮开始形成。当时的思想家如孟子、荀子韩非子等,都曾经就 “天下向一 ”有过分析论述。战国的历史 实践也趋向于统一的发展,天下由春秋时代的数百个诸侯国,渐渐兼并融合为三十余个诸侯国,又渐渐兼并融合为七大诸侯国。因此,战国末期统一诸侯国是历史的必然,不由秦统一, 也会由别的诸侯国统一。而秦之所以能承担统一重任,最根本的原因,是经由深彻改革而创建了法治文明,从而使秦成为当时整体文明最为发达的诸侯国。 统一国家是如此,统一文明也是基于历史潮流而发生。否则,这种统一文明在秦灭亡之后不能持久传承。战国末 期,当时中国的所有基本制度与文化

8、经济的基本呈现方式,都因国而异。所谓田畴异亩、钱申异制、车涂异轨、文字异形、言语异声等等,都显示了这种国别不同。这种差异与不同,给经济民生的发展带来了极大阻力,社会各个领域各个价层都有普遍的不满。为此,秦帝国以方方面面的统一,最终完成了文明形态的统一,获得了当时社会的最为普遍的拥护,也成为后世无法改变的文明基对,一直有效传承两千余年。历史已经证 明,秦帝国统一中国文明的坚实根基是不可撼动的。 我们的原生文明时代将近三千年。在这近三千年中,每个时代都有巨大的文明跨越,都有强烈的 文明创造精神,都推动了中国古典文明的巨大发展,直到我们建立了伟大的统一文明的国家。惟其如此,原生文明是我们文明跨越的根

9、基,原生文明时代是我们今天可以没取文明跨越经验的最重要历史时期。 (2012年 3月 24日文汇报,有删改) 【小题 1】下列有关 “中国原生文明 ”的表述,不符合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原生文明所经历的每一个时代,都在以社会制度为核心的文明形态方面进行创新。 B中国原生文明在秦时发展到了最高峰,形成了至今仍在不断完善的统一的中国文明。 C战国时代法治文明是中国原生文明的核心内容,秦国因此而强大,并进而统一了中国。 D原生文明的创新性,不仅推动了中国古典文明的发展,也是我们今天可以汲取的经验。 【小题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采用总分总式结构,以时间先后为序论

10、述了中国原生文明的发展过程,并重点 分析了春秋战国时代原生文明的基本特质。 B第一段概括中国原生文明经历了七个时代;紧接着第二段以五帝和夏商周时代为例, 强调每一个时代都在践行着 “大一统 ”。 C第三段先概述春秋战国时代的政治遗产,再以 “商鞅变 法 ”和 “百家争鸣 ”为例, 阐明了我们民族思想文化多元性的根本原因。 D第四、五两段分别具体分析了秦帝国 “统一国家 ”和 “统一文明 ”的历史原因,最 后强调秦帝国统一中国文明是有坚实根基的。 【小题 3】下列对原文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春秋战国时代将改革精神、天下向一思潮、百家争鸣投入治国实践,至今仍有活力, 我们应继承

11、发扬。 B春秋伊始的变革呼声,是人们对夏商周三代以来以国家经济为基础的僵化社会产生了普遍不满的表达。 C “天下向一 ”的思潮和战国时期趋向于统一的历史实践,都说明了战 国末期统一诸侯 国是历丈的必然 D秦亡后,秦完成的 “统一文明 ”仍能传承两千余年的事实说明, “统一文明 ”是顺应 历史潮流的产物。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D 【小题 3】 A 【小题 1】 试题分析: C项 “战国时代法治文明是中国原生文明的核心内容 ”原文中没有依据。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 A项重点介绍的还有秦代。 B项强调的是每一个时代的追求,为

12、秦王朝的大一统形态奠定了基础。 C项 “百家争鸣 ”奠定了我们民族思想文化多元性的根基,而不是谈 “我们民族思想文化多元性的根本原因 ”的问题。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 A项 “我们应继承发扬 ”属无中生有。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绿 刘白羽 该早荒芜了,记忆中的一团绿色 。 跟着近乎金黄的童年,一齐消逝了所有的悠适。像一只孤独地走过一百里沙漠的骆驼,我在这二十年头上感到了焦灼,也感到了喉咙和嘴的干哑。在这一小段落的旅程上,留 下的是什么呢?除了深邃的铃声之外,

13、也许就是那曾经偶然发现了的绿洲。在那儿一边饮着清澈的水,向玻璃似的水皮上,瞅着自己的影子以及天上的白云,悠然起了遐思。那完全是微带溶合的绿影。这偶然是怎样的使我欣快过! “疲倦吗? ” 到南方来的第一夜晚,谁朝我这样问询。我赶紧摇了摇头。现在,住下来很久了。同时,那一扇楼窗上的颜色,也经了几度的改变。最初是发红的檀黄和发黑的浓绿,挽在这两种颜色的混合里,流着汗液,感觉到眼黑、眩晕。渐渐的,一直到最近,身上披了夹衣,心上也仿佛轻松了一层。窗上,太阳换成一抹米黄色、象牙色。中 间摇晃着的树影,却单纯得带了一点黄了。是绿得疲倦了吗?不,不是。我摇着头。可是我明白,迟早有那么一天。 我给朋友的信上,写

14、过: “也许,天生是一只应该跋涉的骆驼,你让它休息,四条腿弯弯的倒显得难过了。现在人家说我病了。的确,自己也知道,头在涨疼,两颊在发烧。可是我怒起来 呵,还是跋涉去吧!能这样呆下去吗?固然,每天坐在窗下,也不停地用手指掀着书页写下些记忆中的字句,不过 还不能说不是休息出来的毛病。 ” 昨夜,听了一夕秋风,早晨爬起来,就担心着一件事,赶紧扯开窗帷,连一扇铁纱也不剩的把两层木框全用臂 肘撞开了。 俄!果然,颜色全变了。远远近近都在一层淡薄的黄雾里。这也许是裸露的朝光吧? 隔了两片菜园,从一簇高深的树枝下,露出一段台阶,阶前幽静的几棵红鸡冠花,像几滴凝着的血,点缀了这秋的静穆和沉默。院子整个是绿荫荫

15、的,时常有一两个白衣的人,悄悄走上台阶。 这个绿的庭园染了黄,我的心仍向往着它。我想那里一定是充满了美丽的梦幻:住的是一个弃世的诗人,是一个养疴的少女,还是一个梦恋着古罗马的光荣的教士呢? 一夜,我曾站在窗前吹风,忽然从那稀朗的树梢上露出两点火焰。不是星子,风一偏,它便会拉长起来。仔细地 瞧了瞧,才知道是那白天永远垂着旧帷的窗里,燃着两支措烛。同时,还遥遥送过来几下退缓的钟声 11“哦! 一个虔诚的教士吧! ” 12掩上窗帷,我不愿再看,我瞑目地思索着: 13 一个白了头发的老人,在这坟墓般死寂的院中,淹留着他仅有的暮年。每夜,他祈祷着,为了他失掉了的曾经爱过的人,为了他个个远离而背叛了他的孩

16、子们的罪恶。在微黄的颤抖的烛影下,慢慢跪下去,两眼交流着热泪。也许他会忘了烂熟的祈辞,于是一天,他跪下去,不再起来了。唉,老人! 我 未来? 14 是这绿的影像触着了脑筋上的某一条纤维,浮上我眼前的是另一个绿的庭园。 15 那里装载了我的童年,我的青春。可是当这刻薄的西风刮来,所有绿的庭园,都要毁灭和破裂的。容我再作一次痛苦的回忆吧! 16庭园的一角,我在那里瞧过红毛毛虫和蜗牛,那些东西虽然笨丑,我却没忘过。春天,夏天,往窗外望一眼,永远是绿的。三月的桃花,五月的石榴,以及那海棠,马缕,白的槐花,一簇花,一片草,遮蔽了三进院落。 17最使我依恋不忘的是六月间,从后窗上往往有一阵比泥土青草混合的

17、淡味农些的清香吹进来,使我掩上手中的书本,走向窗下。一阵微风里 ,我瞧见落下大把的枣花。我才明白这阵清香的来处。枣花落满了地,几只麻雀在那给树叶筛得稀稀的日影下跳跃。 窗纸绿了,我的心也给绿色浸湿了一层 。 18今年再没有闻枣花香的清福,那绿的庭园也委实太遥远了。 19 我知道,一天落起霜来,就是这染了黄的绿色,也怕不能保得住。我也知道,二十年的青春里,绿的庭园是荒芜了。 20 这深深地印在记忆中的一团绿色啊! 21倚住了墙壁,晓风使我的皮肤上冲过一条细细的寒流。 22骆驼走到了大戈壁深处的时候,绿洲也不容易发现了,然而 还是跋涉去吧!沙漠再深些、再远些,只要没有一阵偶然 的暴风把我淹没,迟早

18、会走过这窒人鼻息的瀚海,那时会有缠绵不断的绿洲 幸福的绿的庭园,来装下长途疲倦了的心灵。到那时,再好好作一 次绿的回忆吧! 23听!西风起来了!它在催我前进!永远地寻求! (选自上海教育出版社 散文选, 1979年版,有改动) 【小题 1】作者在 “这二十年头上 ”浮想联翩,心情既矛盾又有微妙的变化,请勾勒出这种变化的轨迹。( 5分) 答 :_ 【小题 2】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6分) (1)该早荒芜了,记忆中的一团绿色。( 3分) 答 : _ (2)窗纸绿了,我的心也给绿色浸湿了一层。( 3分) 答: _ 【小题 3】第 两段中,作者描绘了 “庭园 ”哪些景象?给人怎样的感受?请简要概

19、括。( 5分) 答: _ 【小题 4】结合作品,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 8分) (1)文中写 “一个白了头发的老人 ”这段文字,有什么用意?( 4分) 答: _ (2)文章多次写到 “骆驼 ”“跋涉 ”,有什么寓意?请结合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理解。( 4分) 答: _ 答案: 【小题 1】首先是焦灼,也感到奋斗后的疲倦,当然也有童年的欣快,同时又觉得前途迷茫,但最后还是坚定了对未来、对理想的追求。( 5 分,每点 1 分,关键词:焦灼、疲倦、欣快、迷茫、坚定。意思接近即可) 【小题 2】( 1)往昔(童年)生活的美好应该早就消逝了,流露出作者对往昔生活的怀恋与感伤。( 3分,意 思对即可)

20、( 2)自然的绿意使 “我 ”内心无比欣快,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 “绿的庭园 ”的喜爱之情。( 3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 3】 可爱的生灵:笨丑的红毛毛虫、蜗牛和麻雀;繁花簇拥:桃花、石榴以及海棠等;微风送香:泥土青草混合的清香,枣花的芬芳。 充满自然的生趣和童年生活的乐趣。( 5分,第 点 3分,第 点 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 4】( 1) 引出下文对 “另一个绿的庭园 ”的 “痛苦的回忆 ”。 意在说明童年与青春终将逝去,含蓄地表现了作者对未来的忧思与寻求。( 4分,每点 2分。意思对即可) ( 2) 人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 难免会有痛苦或懈怠,但都不应放弃自己的追求。 人只有在困境中

21、不懈努力,才会领略到人生最美的风景,寻到 “缠绵不断的绿洲 ”。( 4 分,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它理解,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行文的感情线索,所以在阅读时一定抓住那些能够直接体现作者情感以及与情感相关联的状态的描述。较为明显的关键词有第 2段中的“焦灼 ”和 “欣快 ”;从 34段中可以找到 “疲倦 ”一词; “觉得前途迷茫 ”这一点描写的不是十分明晰,尤其是作者的一些话语因时代的关系表现得较为隐晦,要答出这一条难度较大;最后两段的 描写又分明体会到作者的坚定和对未来的向往,充满奋斗的决心。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分析综合 C。

22、 【小题 2】 试题分析:( 1) “该早荒芜了,记忆中的一团绿色 ”。 “绿色 ”意味着充满生机,然而这 “绿色 ”却是 “记忆中 ”的,并且又说 “该早荒芜了 ”,话语中体现出世事变迁,好景不再,感伤之情体现无遗。 ( 2)作者回想起童年的绿,这绿让作者依恋和欣快,表现出作者内心的喜爱。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3】 试题分析:本题两个小问,第一问梳理写到的景象,第二问问情感,结合 “欣快 ”“依恋 ”等词以及上一小题中划线句的分析不难做出准确的回答。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

23、价 D。 【小题 4】 试题分析:( 1)在本段文字之后,作者用 “是这绿的影像触着了脑筋上的某一条纤维,浮上我眼前的是另一个绿的庭园 ”进行过度,引出回忆,所以其用意一在于引出下文,同时也展现了内心的迷茫。 ( 2) “骆驼 ”是坚毅的象征, “跋涉 ”是意志的试金石,这两个词内蕴明确,只要能联系现实谈坚毅和取得成功的关系 即可。 考点:本题两个小问分别考查 “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和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能力层级为探究 F。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五年春正月,董承等谋泄,皆伏诛。公 自东征备,破之,还于官波。 二月,绍遣淳于琼、颜良攻

24、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自引兵至黎阳,将波河。 夏四月,公北救延。荀攸说公曰: “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后者,绍必西应之 ,然后轻兵袭白马, 良可禽也。 ”公从之。绍果分兵西应之。公乃引军兼行趣白马。未至十余里,良大惊,来逆战。使张辽、关 羽前登,击破,斩良。遂解白马围。 绍渡河追公军,至延津南。公勒兵驻营南阪下,使登垒望之,曰: “可五六百骑。 ”有顷,复白: “骑稍多,步兵不可胜数。 ”公曰: “勿复白。 ”乃令骑解鞍放马。诸将以为敌骑多,不如还保营。荀攸曰: “此所以坏敌,如何去之 !”绍将文丑将五六千骑至。诸将复白: “可上马。 ” 公曰:“未也。 ”有顷,骑至稍多。

25、公曰: “可矣。 ”乃皆上马。时骑不满六百,竟大破之,斩丑。良、丑皆绍名将也,再战,悉禽,绍军大震。公还军官渡。绍进保阳武。 八月,绍连营稍前,依沙逆为屯。公亦分营以当,合战不利。公与荀或书,议欲 还许 。 或以为: “绍悉众聚官渡,欲与公决胜 灾寥醯敝燎浚 舨荒苤疲 匚 耍 翘煜 之大机也。且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夫以公之神武明哲而辅以大顺,何向而不济 !”公从之。 绍运谷车数千乘至,公用荀攸计,遣徐晃、史涣邀击,尽烧其车。 冬十月,绍遣车运谷,使淳于琼等将兵万余人送之。绍谋臣许攸来奔,说公去琼等。公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人夜袭。琼等望公兵少,出陈门外。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之

26、。绍遣骑救球。或言: “贼骑稍近,请分兵拒之。 ”公怒曰: “城在背后,乃白! ” 士卒皆殊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 。绍初闻公之击琼,谓长子谭曰: “彼攻琼等,吾拔其营,彼固无 所归矣 !”乃使张 、高览攻曹洪。 等闻琼破,遂来降。 众大溃。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 虏其众。公收绍书,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 冀州诸郡多举城邑降者。至是公破绍,天下莫敌矣。 (选自三国志 武帝纪,有删节) 【注】 公:指曹操。 许:地名,许县。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颜良可禽也禽:擒拿 B公勒兵驻营南 下勒:勒令 C遣徐晃、史涣邀击邀:拦截 D自将步骑五千人夜袭将:率领

27、 【小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若 将渡兵向后者 若 入前为寿 B欲 与 公决胜败彼 与 彼年相若也 C 何 向而不济青泥 何 盘盘 D绍初闻公 之 击琼 臣 之 壮也,犹不如人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镟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曹操在处死了密谋加害自己的董等人后,亲自领军东征刘备,凯旋官渡。 B为救援刘延,曹操采纳荀攸的建议,佯装波河,突袭白马,终于大获成功。 C面对袁绍的连营之阵,处于劣势的曹操在荀或劝说下,坚定了决战的信心。 D曹操采纳荀攸的计策,烧毁袁军粮车,斩杀淳于琼,破袁绍后,天下莫敌。 【小题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

28、子拥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公乃引军兼行趣白马,未至十余里,良大惊,来逆战。( 5分) 译文: _ (2)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 5分) 译文: _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D 【小题 3】 D 【小题 4】( 1)曹操于是带领军队加快向白马进发,还未到白马,只剩十多里时,颜良(才发觉),非常吃惊,(慌忙)前来迎战。( 5分,“引 ”“兼 ”“趣 ”“逆 ”各 1分,句意 1分) ( 2)您用很弱的兵力去对付很强的敌军,如果不能制服敌人,必然会被敌人欺凌,这一仗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关键。( 5分, “弱 ”“当 ”“是 ”各 1分, “为

29、所 ”1分,句意 1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勒:率领。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 A项,连词,表假设,如果 /代词,你; B项,介词,跟 /连词,和;C项,疑问代词,哪 里 /副词,多么; D项,均为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3】 试题分析: “斩杀淳于琼 ”,采纳的是许攸的建议。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析:文言翻译一定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联系,不要将划线句与原文割裂,在阅读划线句时尽可能找到句中的要点,

30、如专有名词、动词、活用及文言句式等。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参考译文】 建安五年春正月,董承等人谋害曹操的阴谋败露,都被处死。曹操亲自 东征刘备,打败了他,回到官渡。 二月,袁绍派遣淳于琼、颜良攻打驻扎在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并亲自领兵到黎阳,准备渡河。 夏四月,曹操北上救援刘延。荀攸劝曹操说: “我们现在兵少,敌不过袁绍,必须分开敌人的兵力才行。您到延津,做出好像要渡河抄他后路的样子,袁绍必然要分兵西应,然后我们用轻装部队袭击白马,(攻其不备),就可以捉住颜良。 ”曹操听从了他的建议。袁绍果然分兵西应。曹操于是带领军队加快向白马进发,还未到白马,仅剩十多里时,颜良

31、才发觉,非常吃惊,慌忙前来迎战。曹操命令张辽、关羽为前锋,大破敌军,杀了颜良。于是 解了白马之围。袁绍渡过黄河,追赶曹操直到延津南边。曹操统率部队安营在白马山南坡下,派人登上壁垒 望袁军, 望的人报告说: “大约有五六百骑兵。 ”过了一会儿,又报告说: “骑兵逐渐增多,步兵数不清。 ”曹操说: “不用再说了。 ”就命令骑兵解下马鞍,把马放开。将领们认为敌人骑兵很多,不如赶紧回去保护营寨。荀攸说: “这正是用来诱敌的,为什么要走开呢? ”袁绍大将文 率领五六千骑兵追到了。曹军的将领们又说: “现在可以上马(出击)了。 ”曹操说: “还不行。 ”又过了一会儿,追来的骑兵越来越多。曹操说: “可以了

32、。 ”于是全体上马。当时 曹操骑兵不满六百,最终大败袁军,斩杀了文 。颜良、文 都是袁绍手下的名将,才打两仗都被打死,袁军大为震动。曹操回军驻扎官渡,袁绍则挺进守护阳武。 八月,袁绍摆开连营的阵势向曹军步步进逼,背靠沙堆立营。曹操也摆开相应的阵势与袁军对抗,交战不利。曹操写信和荀 塘浚 蛩阃嘶匦硐亍 衔骸霸 芟衷诎讶 烤 蛹 性诠俣桑 窍牒湍 鲆皇堋 煤苋醯谋 愿逗芮康牡芯 绻 荒苤品 腥耍 厝换岜坏腥似哿琛庖徽淌枪叵档焦 颐 说墓丶 ?銮以 懿还 歉雒簧读瞬黄鸬娜宋铮 淠芫奂 耍 床换崾褂谩阅 挠 饔挛洌 由 细籼熳犹址崖业恼 泵 澹 侥亩 荒艹晒 兀俊辈懿俨赡闪怂 慕椤 br袁绍运到了几千

33、辆粮车,曹操用荀攸的计策,派徐晃、史涣进行截击,把这些粮车全给烧了。 冬十月,袁绍又派车运粮食,命令淳于琼等将领带一万多人护送。袁绍的谋臣许攸这时来投奔曹操,劝说曹操攻打淳于琼等。曹操于是留下曹洪守营,自己带领步骑兵五千人趁夜前去袭击。淳于琼等人见曹军人少,就出营列阵。曹操急速进攻,淳于琼等退守营中,曹军就攻打他们的营寨。袁绍派骑兵来救援淳于琼。有人说: “敌人骑兵越来越近,请求分兵抵抗。 ”曹操发怒说: “等敌人到了背后再 讲。 ”于是士兵都拼死作战,大败淳于琼,把他们都杀了。起初,袁绍听说曹操去攻打淳于琼,对大儿子袁谭说: “他去攻打淳于琼,我就去攻占他们的营寨,他就无处可归了! ”于是派

34、张 、高览攻打曹洪。张颌等听到淳于琼大败的消息,就来投降了曹操。袁军全面崩溃。曹操缴获了袁绍的全部辎重和图书珍宝,俘虏了他的大部分部队。曹操收缴了袁绍的信件,发现了一些许县的下属和军中的人与袁绍往来的信件,就全部都烧了。 冀州各郡多有献城投降的。到这时,曹操打败袁绍,天下再也没有人能敌过曹操了。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入清溪 行山中 唐李白 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 岩中响自合,溪里言弥静。无事令人幽,停桡 向余景。 【注】 清溪:水名,在今安徽贵池北。 桡( ro):桨。 【小题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析。( 4分) 答:

35、_ 【小题 2】请赏析颔联 “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 ”的写景技巧。( 4分) 答: _ 答案: 【小题 1】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 首联写舟之 “轻 ”“疾 ”,表现出诗人 “入山中 ”的畅快与惊喜;中间两联,诗人置身山水,与鱼鸟为伴,心情愉悦而恬淡;尾联,诗人被山间幽美夕景所吸引, “停桡 ”驻足,沉醉其中。( 4分,第 点 1分,第 点 3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 2】 俯仰结合(远近结合)。诗人 “起坐 ”舟中,俯视溪底,鱼儿往来;抬望四周及上空,鸟儿翩飞。一俯一仰,景物层次分明,形象生动,富有画面感。 动静结合。诗人行舟观景,青山倒映在水中,随溪水荡漾。景象逼真,巧

36、妙地融山水于一体,寓静于动,蕴含生机,别有情趣 。( 4分,每点 2分。意思对即可。若答其它技巧,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解读全诗的关键点在于 “无事令人幽,停桡向余景 ”,诗人为何 “停桡 ”,只因景色 “令人幽 ”。虽用 “幽 ”字,却不是凄冷清幽之景象。加上前几句中写到的小舟 “轻 ”“疾 ”,鱼鸟自在,水波轻摇而山影浮动,以及在溪旁言谈却更显幽静都体现出诗人游赏时的惬意,对自然山水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2】 试题分析:诗歌中写景的技巧很多,可从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也可从修辞角度来 看,还

37、可以从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角度来看,等等,在解答时要抓住诗文的关键点,从本题来看 “动静结合 ”应是较容易作出的回答。只要考生对于技巧多加关注,对这一类的问题不难作出正确解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语言表达 为使下面的语句表达更简洁、顺畅并保留原意,编号的同语有四处是可以删去的,请将可删去词语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4分) 课后,我去 办公室 请教王老师。刚 要 推门,听到办公室里 好像 在吵架,忙把手缩了回来。我 站在门口 听了一阵子 才 明白, 原来 是王老师和程老师正为一个 数学答案: 在 争论不休, 各执己见 ,这件事使我十分 9感动 答:可删

38、去的 _、 _、 _、 _。 答案: 试题分析:在做本类型题目时要注意句子的成分,句中的主谓宾一般不可少,而在不影响表意的情况下,定语及状语成分则可去除。所以 几处可以删去。 9都是状语,但去掉之后语句的意思就会发生改变,或是表意不准确,所以需保留。之前听到吵架,之后却是感动,所以作为原因出现的老师之间的争论必不可少,所以 也需要保留。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 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E。 下面的小剧本,是由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仪式上所讲的一个故事改编而成的。请根据情境或提示将剧本中横线上的内容补写出来。( 5分) 【故事】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无意

39、间多算了一位买白菜老人的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放学回家时,我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手里捏着一毛钱,然而,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对我说: “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 【剧本】 (菜场,一驼背老头,蹒跚上场) 我:(指着秤)大爷,您看五斤二两,算五斤,三分一斤,正好 两毛五。 大爷:(从袋里摸出,细细地数着钱,递上) ( 语言。 15字以内) 我:(高兴 )谢谢大爷,您走好啊!娘,这钱给你,我上学了。 (哼小曲,上学去。下场) (放学回家,蹦跳着。上场) 我:(欢快)娘,我放学了。 ( 神态。 5字以内 )你怎么哭了? 娘: ( 动作、语气。 10字以内 )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答

40、案: 孩子,给你两毛五。 吃惊。 捏着一毛钱,轻轻地。( 5分,其中 处各 2分, 处 1分。意思对即可)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上下文的衔接,要按照题目要求作出合理的描写,在作答时一定要注意原材料及剧本中相应环节的内容。本题 两处的内容考生应该不难想到, 看似简单,实则不容易写好。一定要扣紧材料中 “无意间多算了一位买白菜老人的一毛钱 ”和 “从袋里摸出,细细地数着钱,递上 ”这两处地方,尽可能在 15字以内表现出老人对我算的菜钱的确信,以及老人对钱的谨慎、小心从而折射出的老人的钱的来之不易这样一些内容。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 E。 微公益,是一种人人可以参与的公益形式。

41、请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个句子 ,作为倡导 “微公益 ”活动的宣传语。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 6分) 每一次让座都是一次微公益 ,爱心不会因为它的平凡而被遣忘。 答: _ _。 答案: 每一声问候都是一次微公益,善意不会因为它的普通而被埋没。 每一个微笑都是一次微公益,真诚不会因为它的渺小而被忽略。( 6分,每句 3分) 试题分析:仿写时要注意原句特点,保留原句的主要信息。分析原句可以看到“每一 都是一次微公益, 不会 因为 而被 ” 是句中的固定结构,考生要做的就是选出合适的日常行为,加上恰当的形容词将其填入句中。题目难度不大,但要求考生平日要有一定的语言积累。 考点:选用、仿用、

42、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 E。 默写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子曰: “_,思而不学则 ” (孔子论语 为政) (2) _,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 (3)吾师道也, (韩愈师说) (4)伏清白以死直兮, 。 (屈原离骚) (5) _,烟光凝而暮山紫。(王勃滕王阁序) (6) 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7)出师未捷身先死, 。 (杜甫蜀相) (8)昆山玉碎凤凰叫, 。 (李贺李凭箜篌引) 答案: ( 1)学而不思则罔( 2)塞下秋来风景异(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固前圣之所厚( 5)潦水尽而寒潭清( 6)别有幽愁暗恨生( 7)长

43、使英雄泪满襟( 8)芙蓉泣露香兰笑( 6分,每空 1分,答对 6小题即可得满分;有错别字、漏字、添字的,该空不得分) 试题分析:名句名篇默写,尤其要注意由于音近和形 近造成的字形混用,本题语句默写难度不大,除( 1)( 2)句外,其他句子均出自人教版大纲教材,其中的难点主要在 “罔 ”“潦 ”“清 ”“幽 ”“长 ”“襟 ”这几个字的写法上。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60分) 倾斜与平衡,既是常见的物理现象,也是常见的人生或社会现象。 请以 “倾斜与平衡 ”为题,写一篇 800字以上的文章。 要求: 立意自定; 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44、;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答案: 倾斜与平衡 水,本性阴柔;火,本性阳刚;阴阳相协,才能刚柔并具,这是自然之理。倾斜与平衡亦如此,看似矛盾的的倾斜和平衡,亦能达成完美的统一。 狂风暴雨中,路边的树木往往很难被刮倒,而那笔直挺立的桅杆、广告牌等却常常被刮倒。是因为,在疾风中,树木能够将自己的身躯倾斜,这样不但能够保持自己的身躯平衡,还能够减少风的阻力。而那些笔直挺立的桅杆等不懂得使自己倾斜,故不能维持平衡。倾斜不是畏惧大自然可怕的力量,而是为了寻求平衡,更好地去与之抗衡。倾斜与平衡,亦进亦退,一张一弛,亦是生活之道。 闻名于世的比萨斜塔,其倾斜

45、的角度让人 为之担心。然而它却倾斜地屹立了一年又一年,见证了物换星移的沧桑巨变。比萨斜塔在建之初,也是和大多数建筑物一样,拥有挺拔的身躯,华丽的外表。人们本以为它能平衡地屹立多年,然而一次又一次的事故,使比萨斜塔渐渐倾斜。人们本打算对其进行维修,却发现倾斜的比萨斜塔拥有了比之前更完美的平衡力。就这样,比萨斜塔倾斜而又平稳地屹立在那儿,成为世界一大奇观。倾斜与平衡的统一,使平凡的事物变得不平凡。 生活中,坎坷挫折不断。曾经的挺拔身躯,学会了倾斜,掌握了平衡。失意时,倾斜是暂放痛苦,倾斜是换一种角度思考问题,平衡了心态,幸 福亦会随之而来;取得进步,倾斜是不骄傲浮躁,倾斜是再接再厉,平衡了成败,

46、“胜不骄,败不馁 ”,亦常在;与人相处时,倾斜是 “得饶人处且饶人 ”,倾斜是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平衡了距离,即使是天涯相隔,亦能亲密若比邻;追寻理想时,倾斜是 “深处种菱浅种稻 , 不深不浅种荷花 ”的适度,倾斜是 “退步原来是向前 ”的旷达,平衡了眼光,美好的理想可望亦可及。 倾斜与平衡。倾斜是一时的谦逊忍让,平衡了一生的乐观心态;倾斜的是与人相处时礼让三分,平衡了一生难忘的友谊;倾斜是放下痛苦,平衡了快乐常伴。 平衡因倾斜而存在, 倾斜又是为了更好的平衡。 倾斜与平衡,矛盾而又统一。 试题分析: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的出发点 “倾斜与平衡,既是常见的物理现象,也是常见的人生或社会现象 ”,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