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江西省九江市第一次高考模拟统一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postpastor181 文档编号:317926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4.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江西省九江市第一次高考模拟统一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3年江西省九江市第一次高考模拟统一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3年江西省九江市第一次高考模拟统一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3年江西省九江市第一次高考模拟统一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3年江西省九江市第一次高考模拟统一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年江西省九江市第一次高考模拟统一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口讷( n)和弦( xun)惩罚( chn)吞文咽( yn)理 B胆怯( qi)招徕( li)讥诮( qio)性格粗犷( un) C晕( yn)船追溯( shu)临帖 (ti)毋庸置疑( w) D符( f)合肋( l)骨因为( wi)焚( fn)琴煮鹤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涉及形声字字音和多音多义字字音的考查,但错项的设置都是几个形声字的误读,其声旁的读音与形声字的读音差别较大。 A和弦 “xin”。 C追溯 “s”。 D肋 “li”骨。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

2、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絮烦嬉笑诛连食不果腹 B无暇注销编篡声名鹊起 C鼎立蓬蒿蚁巢雕栏玉砌 D世故震撼恸哭悬梁刺骨 答案: C 试题分析:一定要据义定形。 A株连,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株 ,本指露出地面的树根 ,根与根之间牵连甚多 B编纂。篡是篡位。 D悬梁刺股。刺的是大腿。 考点 : 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孔庆东又语出惊人 :“明明是继承中国人的血统,自己否认是中国人,说是美国人 !”看来,有人就是忘祖的 ! 我 在这里住了十年,回到这里,就好象回到了我的故乡。

3、 “ ”这句古训,是从自己的 “不足 ”出发,想方设法去赶超别人。这种虚心、进取的心态本就无可厚非。 A典型已经取长补短 B典范曾经扬长避短 C典范已经扬长避短 D典型曾经取长补短 答案: D 试题分析: “典型 ”是中性词,即可指典型的犯罪事实,也可指典型的好人好事。“典范 ”是褒义词,只能形容某人某事为他人之表率。 “曾经 ”所表示的动作或状态已经结束。 “已经 ”所表示的动作或状态还在继续。 “取长补短 ”意为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也泛指在同类事物中吸取长处来弥补短处。“扬长避短 ”指发扬长处,回避短处。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为下面的

4、句子重新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阅读经典作品,目标是 , ,所以,我们要 , , 。 进入大师的精神天地 从大师那里吸取思想的力量 体察与探求大师是如何思考的 把阅读的层次再提高一点 努力把握经典作品的思想精髓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根据语境,我们知道所要排列的 句 句它们之间是因果关系。从所给的五个句子的内容来看, 句是阅读的目标,是因, 句是阅读时的具体做法,是果。再从句子的逻辑关系来来看, 相接,后三句,阅读的层次是先把握作品的思想,再去思索作者是如何思考的。所以后三句的句序是 。五个句子重新的排序是 。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

5、用E。 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春贤孝才德而暴病身亡;探春老实懦弱而受虐致死;迎春精明能干而远嫁他乡;惜春孤僻冷漠而遁入空门。贾家 “四春 ”命运悲惨,真是 “原应叹息 ”啊。(红楼梦) B鲍赛昂夫人让拉斯蒂涅隐藏起自己真实的想法,要善于作假,告诉他主宰地位的是金钱,给拉斯蒂涅上了极端利己主义的第一课。(高老头) C大卫成了一名作家,妻子朵拉却患上重病,离开了人世。大卫满怀悲痛地出国旅行散心,三年后,他发觉安妮斯还一 直爱着他,两人最终走到了一起。(大卫 科波菲尔) D徐庶为刘备出谋划策,大败曹操,最后却被曹操骗进曹营,连累徐母自缢而亡,自此徐庶愧悔难当,终身没有为曹操设一谋。

6、此即 “徐庶进曹营 一言不发 ”的来历。(三国演义) 答案: A 试题分析: “探春 ”与 “惜春 ”互换。 考点:识记中外常见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9分,每小题 3分)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节选) 梁漱溟 中国古人理性早启,文化早熟,一贯地好讲情理,而孔子则是其关键性的人物。 往者夏曾佑著中国古代史 ,有云 “孔子一身直为中国政教之原 ,中国历史孔子一人之历史而已 ”。柳诒微著中国文化史,有云 “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 ”。两先生之言几若一致,而柳

7、先生所说却较明确。 社会大于个人,个人出自社会;不能把任何一个人看得太高太大,脱离实际。一社会都有其历史背景,一切所表现的事物莫不从过去历史演变而来。一切创造莫不有所因袭而成,无因袭即无创造。 事物经过亦正是这样的。说 “孔子以前数千年文化赖孔子而传 ”者,古 先的文化不能不靠典籍文字以保有传递于后,而传于后的我们这些典籍如诗、书、礼、乐、易、春秋不全是经过孔子之手整理一道,用以教人而传下来的吗?其他有些传授是靠人的,如射、御、习礼、作乐之类,同为当时文化内容,同在当时孔门教学之中。从事传习古文化者难说就只孔子一人。但孔子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殆为人所不及。 无疑,凡我所说的情理和理性

8、充分地寓乎那古经书中,却惜学徒们,尤其后世学徒们总把功夫用在讲解记诵书文上,鲜能回到自家身心生活上有所体认和存养,就不能真切地接续发挥理性主义。从汉唐以至清代,其代表儒家者不 过是经学家而已。宋儒明儒比较能在身心性命上理会孔门之学,但亦限于环境条件不能大有所发挥。凡此都缘理性之启,文化之熟过早,是不能责怪后人的。 说孔子以后数千年文化赖孔子而开者,其根本点就在二千五百年来大有异乎世界各方,不以宗教为中心的中国文化端赖孔子而开之。或认真说:二千五百年来中国文化是不以环绕着某一宗教为中心而发展的,寻其所从来者盖甚早甚早。而其局面之得以开展稳定则在孔子。再申言之:一贯好讲情理,富有理性色彩的中国社会

9、文化生活,端由孔子奠其基础。 试分层作些说明如下: ( 1)当周秦之际诸子百家争鸣,孔子显 然只是一学派的创始者,如同老子所代表的道家,或以墨子为首的墨家那样。客观上从未被人作宗教看待。 ( 2)然而这派的学风和其教导于人的,十分适合社会需要,到汉以后发展流布,其在社会上所起的作用却渐渐等若一种宗教。同时,亦因历代统治阶层加以利用,摹仿着宗教去装扮它。 ( 3)从本质上说,它(儒家)不是宗教,而是人生实践之学,正如他们所说“践形尽性 ”,就是了。践人之形,尽人之性,这是什么?这是道德。上文说了,道德之真在自觉自律;而宗教信徒却接受规范于外,与此相反。 ( 4)兹且举孔子如何教人自觉自律的事例以

10、为明证:子贡 欲去告朔之饩羊,孔子只婉叹地说: “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指出彼此之观点不同,而不作何断案。宗教上总有许多礼,儒家同样极重视礼;但在孔门竟可以随意拿来讨论改作。这就是理性主义,一反乎宗教的迷信与独断。 【小题 1】下列对作者关于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的观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是孔子才使中国古人理性早启,一贯地好讲情理;中国古代文化早熟,而没有环绕着某一宗教为中心而发展。 B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历史就是孔子一人的历史而已。 C传于后的古先的文化如诗、书、礼、乐、易、春秋这些典籍虽然不全是经过孔子之手整理的,但还是传了下

11、来并且用以教人。 D二千五百年来,大有异乎世界各方,一贯好讲情理,富有理性色彩的中国社会文化生活,端由孔子奠其基础。 【小题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孔子作为传习古文化者,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当时列入孔门教学的内容还有射、御、习礼、作乐等这些靠人传授的文化。 B孔子之后的学徒们只能算是经学家而已,因为他们只重讲解记诵书文,鲜能回到自家身心生活上有所体认和存养,不能真切地接续 发挥理性主义。 C儒家的本质是人生实践之学。他们所说 “践形尽性 ”,就是道德,而道德之真就在自觉自律,不像宗教信徒接受规范于外。 D作者举孔子教育子贡的事例,说明儒家虽然重视礼,但可以随意拿

12、来讨论改作,这是一种反乎宗教的迷信与独断的自觉自律的理性主义。 【小题 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一切创造莫不有所因袭而成,孔子整理典籍文字为后人以保有传递古先的文化,在这些古经书中还充分地寄寓了情理和理性。 B社会大于个人,不能把任何一个人看得太高太大,脱离实际。说孔子 “一身直为中国政教之原 ”,就是否定了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事实。 C中国古代理性之启,文化之熟过早,孔子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到了宋、明时期不能大有所发挥,这与当时的环境条件有关。 D儒家的学风和其教导于人的,十分适合社会需要,后虽经历代统治阶层加以利用,摹仿着宗教去装扮它,但始终没有成为一种宗教。 答

13、案: 【小题 1】 D 【小题 2】 B 【小题 3】 B 【小题 1】试题分析: A “是孔子才使 ” 错,文中原句是 “孔子则是其关键性的人物 ”。 B这 是夏曾佑与柳诒微的观点,且作者并不完全赞同前者的意见。C注意文章第 4段中一句 “传于后的我们这些典籍如诗、书、礼、乐、易、春秋不全是经过孔子之手整理一道,用以教人而传下来的吗? ”这是反问句。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试题分析:以偏概全。注意 “从汉唐以至清代 ”一句的限制。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试题分析:无中生有。 “否定了人民才使历史的

14、创作者这一事实 ”文中无此信息。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21分) 五个饽饽 (有删节) 莫言 除夕日傍黑天时,下了两天的雪终于停了。爷爷嘱咐我把两个陈年的爆竹放了,蜡烛有钱也难买到,通宵挂灯的事只好免了。 母亲把家里的两盏油灯全点亮了,灯芯剔得很大,屋子里十分明亮。母亲在灶下烧火,干豆秸烧得噼噼啪啪响。火苗映着母亲清癯的脸,映着供桌上的祖先牌位,映着被炊烟熏得黝黑发亮的墙壁,一种酸楚的庄严神圣感攫住了我的心 奶奶把一个包袱郑重地递给爷爷,轻轻地说: “供出去吧。 ”爷爷把包袱接过来,双手捧着,像捧着圣物。我跟着爷爷到了院

15、子里,院 子当中已放了一条方凳,爷爷蹲下去,小心翼翼地把饽饽摆好。 “来吧,孩子,给天地磕头吧! ”爷爷跪下去,向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磕了头。我这个自称不信鬼神的中学生也跪下,将我的头颅低垂下去,一直触到冰凉的雪。天神地鬼,各路大仙,请你们来享用这五个饽饽吧! 这蒸饽饽的白面是从包饺子的白面里抠出来的,这一年,我们家的钱只够买八斤白面,它寄托着我们一家对来年的美好愿望。 不知怎的,我的嗓子发哽、鼻子发酸,要不是过年图吉利,我真想放声大哭。 就在这时候,柴门外边的胡同里,响起了响亮的歌声: 财神爷,站门前 / 看着你家过新 年 / 大门口,好亮堂 / 石头狮子蹲两旁 我从地上爬起来,愣愣地站在院子

16、里,听着 “财神 ” 的祝福。他都快要把我家说成刘文彩家的大庄院了。 “财神 ”的嗓门宽宽的,与其说是唱,还不如说他念。他就这样温柔而悒郁地半念半唱着,仿佛使天地万物都变了模样。 多好的精神会餐!我被 “财神爷 ”描绘的美景陶醉了。我端着碗走到胡同里, “财神 ”急步迎上来,抓起饺子就往嘴里塞。 “财神,你别嫌少 ” 我很惭愧地说。 他为我们家进行了这样美好的祝福,只换来六个饺子,我感到很对不起他。 “不少,不少。大侄子,快快回家过年,明年考中状元 。 ” “财神 ”一路唱着向前走了,我端着空碗回家过年。 “娘。咱家要是真像财神爷说的有一麻袋钱就好了。那样,你不用去喂牛,奶奶不用摸黑纺线,爷爷

17、也不用去割草了。 ” “哪里还用一麻袋。 ”母亲苦笑着说。 “会有的,会有的,今年的年过得好,天地里供了饽饽。 ” 奶奶忽然想起来了,问: “金斗他娘,饽饽收回来了吗? ” “没有,光听 财神 穷唱,忘了。 ”母亲对我说, “去把饽饽收回来吧。 ” 我来到院子里,伸手往凳子上一摸,心一下子紧缩起来。再一看,凳子上还是空空的。 “饽饽没了! ”我叫起来。爷爷和母亲跑出来,跟我一起满院里乱摸。“找到了吗? ”奶奶下不了炕,脸贴在窗户上焦急地问。 爷爷找出纸灯笼,把油灯放进去。我擎着灯笼满院里找,灯笼照着积雪,凌乱的脚印,沉默的老杏树,堡垒似的小草垛 我们一家四口围着灯坐着。奶奶开始唠叨起来,一会儿

18、嫌母亲办事不牢靠,一会儿骂自己老糊涂,她面色灰白,两行泪水流了下来。已是后半夜了,村里静极了。一阵凄凉的声音在村西头响起来, “财神 ”在进行着最后的工作,他在这一夜里 ,要把他的祝福送至全村。就在这祝福声中,我家丢失了五个饽饽。 “弄不好是被 财神 这个杂种偷去了。 ”爷爷把烟袋锅子在炕沿上磕了磕,沉着脸站起来。 “爹,您歇着吧,让我和斗子去 ” 母亲拉住了爷爷。 “这个杂种,也是可怜 你们去看看吧,有就有,没有就拉倒,到底是乡亲,抬头不见低头见。 ”爷爷说。 我和母亲踩着雪向村西头跑去。积雪在脚下吱吱地响。 “财神 ”还在唱着,他的嗓子已经哑了,听来更加凄凉: 快点拿,快点拿 / 金子银子

19、往家爬 / 快点抢,快点抢 / 金子银子往家淌 我身体冷得发抖,心中却充满怒火。 “财 神 ”,你真毒辣,你真贪婪,你真可恶 我像只小狼一样扑到他身边,伸手夺过了他拎着的瓦罐。 “谁?谁?土匪!动了抢了,我咧着嗓子嚎了一夜,才要了这么几个饺子,手冻木了,脚冻烂了 ”“ 财神 ”叫着来抢瓦罐。 “大田,你别吵吵,是我。 ”母亲平静地说。 “是大嫂子,你们这是干啥?给我几个饺子后悔了?大侄子,你从罐里拿吧,给了我几个拿回几个吧。 ” 瓦罐里只有几十个冻得梆梆硬的饺子,没有饽饽。 饽饽上不了天,饽饽入不了地,村里人都在过年,就你 “财神 ”到我家门口去过。我坚信爷爷的判断是准确的。我把瓦罐放在雪地上

20、,又扑到 “财神 ”身上,搜遍了他的全身。 “财神 ”一动也不动,任我搜查。 “我没偷,我没偷 ”“ 财神 ”喃喃地说着。 “大田,对不住你,俺孤儿寡妇的,弄点东西也不容易,才 金斗,跪下,给你大叔磕头。 ” “不! ”我说。 “跪下! ”母亲严厉地说。 我跪在 “财神 ”面前,热泪夺眶而出。 “起来,大侄子,快起来,你折死我了 ”“ 财神 ”伸手拉起我。 屈辱之心使我扭头跑回家去,在老人们的叹息声中久久不能入睡。天亮的时候我做了一个梦,梦见那五个饽饽没有丢,三个在下,两个在上,呈宝塔状摆在方凳上 【注解】 本文是以 1961年春节为 背景写的一短篇小说。有删节。 财神:除夕夜里,有乞丐站在门

21、外高声唱些吉利话,人们把煮好的饺子倒在乞丐的瓦罐里;乞丐把一个草纸叠成的小元宝放到空碗里。纸元宝端回家去,供在祖先牌位下。这叫 “接财神 ”。文中 “财神 ”是村里一个四十多岁的光棍。 【小题 1】本文第一段有何作用?( 5分) 【小题 2】试简要分析 “财神 ”这一人物形象。( 6分) 【小题 3】文章结尾, “我 ”在母亲的呵斥下跪在 “财神 ”面前,你认为 “我 ”该不该跪。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7分) 【小题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标题 “五 个饽饽 ”,既是文章重要的线索,又体现了这五个饽饽在当时的重要性,透露出淡淡的苦味,揭示了主题。 B结尾

22、写梦到了五个饽饽,以虚写的形式,表达了作者隐秘的愿望;在结构上照应了前文,首尾圆合。 C爷爷、奶奶是传统的农村老人,作者委婉地批评了他们思想落后迷信,一生贫困,却只能在年终的时候供奉神灵,祈求保佑。 D小说里出现了几段民间小调。这些小调不高雅,不脱俗,但是却有土腥味,使小说具有乡土作品独特的魅力。 E酸楚、发哽、流泪, “我 ”的情绪本就压抑苦闷;到 “我 ”被母亲逼着向 “小偷 ”下跪, “我 ”的倔强被 彻底摧毁了。 答案: 【小题 1】(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与背景。( 2)以下雪渲染一种沉重、悲凉的氛围。( 3)时代的贫困,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5分。答对 1点给2分,答对 2

23、点给满分。答对大意即可。) 【小题 2】( 1)生活贫困,迫于生计扮 “财神 ”。( 2)纯朴善良。被冤枉之后,任由一中学生搜查;洗清冤屈后,谦卑地原谅对方。( 3)有 “才华 ”,很会编写吉祥话。( 6分。每点 2分。答对大意即可。) 【小题 3】( 1)该跪。 受到家庭的教育,应该敬重 “神灵 ”。 “财神 ”送来了美好的祝福,是 “我 ”的一次精神会餐。 “财神 ”半夜还在乞讨,显得 “凄凉 ”而无助。在被人冤枉时,任人搜身。说明财神身世值得同情。 从母亲身上学会了宽容,财神也应该得到人们的宽容。( 2)不该跪。 饽饽是家里从包饺子的白面中抠出来的,在贫穷的年代里寄托了全家的希望。却被财

24、神偷走了。从 “饽饽上不了天,饽饽入不了地,村里人都在过年,就你 “财神 ”到我家门口去过 ”可以推理得出。 “财神 ”唱歌送祝福是功利的,目的是乞讨。所以不值得人敬重。 财神既虚伪又狡诈,明明是他偷了我家的饽饽,但他还任凭我们搜身。因为饽饽被他吃进肚子,搜也搜不出来。( 7分。表态 1分。分析 1点 2分, 答对 3点给满分。) 【小题 4】 C E 【小题 1】试题分析:首先要看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然后再根据文章开头部分在文章中都有哪些作用来综合考虑。具体的答题思路是从内容和结构这两个方面着手。从第一段所写的内容来看,两句话讲了两点内容,一是自然环境,二是生活状况。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

25、与人物活动的背景,而生活状况也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试题分析:分析人物形象,主要是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要分析人物形象,首先要在文中找出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相关信息,并可结合小说作者的评述性的文字或说明来概括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3】试题分析:本题是个探究题,探究的内容很明确,那就是对文章结尾, “我 ”在母亲的呵斥下跪在 “财神 ”面前, “我 ”该不该跪。对此,探究的结论也是很简明的,那就是应该或者不应该。因此,回答本题首先

26、要观点明确,那就应该或不应该,二者选其一。然后要结合文本来 陈述自己的理由,尽可能有层次,有条理,理由充足。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小题 4】试题分析: C。文中作者没有对爷爷奶奶提出委婉的批评。 E。 “倔强被彻底摧毁 ”错。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9分,每小题 3分) 帝疾大渐,遗诏曰: “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 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 皇太孙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

27、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 ”辛卯,葬孝陵,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 帝天授智勇,统一方夏,纬开经文,为汉、唐、宋诸君所未及。当其肇造之初,能沉几观变,次第经略,绰有成算。尝与诸臣论取天下之略,曰: “朕遭时丧乱,初起乡土,本图自全。及渡江以来,观群雄所为,徒为生民之患,而张士诚、陈友谅尤为巨蠹。士诚恃富,友谅恃强,朕独无所恃。惟不嗜杀人,布信义,行节俭,与卿等同心共济。初与二寇相持,士诚尤 逼近,或谓宜先击之。朕以友谅志骄,士诚器小,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故先攻友谅。鄱阳之役,士诚卒不能出姑苏

28、一步,以为之援。 向使先攻士诚,浙西负固坚守,友谅必空国而来,吾腹背受敌矣。 二寇既除,北定中原,所以先出山东、次河洛,止潼关之兵不遽取秦、陇者,盖扩廓贴木儿、李思齐、张思道皆百战之余,未肯遽下, 急之则并力一隅,猝未易定,故出其不意,反旗而北。 燕都既举,然后西征。张、李望绝气穷,不战而克,然扩廓犹力抗不屈。向令未下燕都,骤与角力,胜负未可知也。 ” 帝之雄才大略,料敌如神,料敌制胜,率类此。故能戡定祸乱, 以有天下。语云: “天道后起者胜。 ”岂偶然哉。 节选自明史 太祖本纪 【小题 1】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好善恶恶恶:憎恨,疾恨 B徒为生民之患患:担忧 C士诚器小器

29、:器量 D燕都既举举:被攻占 【小题 2】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以安吾民斧斤以时入山林 B而张士诚、陈友谅尤为巨蠹蟹六跪而二鳌 C志骄则好生事水至清则无鱼 D以为之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小题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够直接体现朱元璋 “料敌如神 ”的一组是 统一方夏, 纬开经文 观群雄所为,徒为生民之患 士诚尤逼近,或谓宜先击之 友谅志骄,士诚器小 扩廓贴木儿、李思齐、张思道皆百战之余,未肯遽下 张、李望绝气穷,不战而克 A B C D 【小题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分) ( 1)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 答: 向使

30、先攻士诚,浙西负固坚守,友谅必空国而来,吾腹背受敌矣。 答: 急之则并力一隅,猝未易定,故出其不意,反旗而北。 答: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C 【小题 3】 A 【小题 4】( 1)今日懂得了万物本身的客观规律,难道还有什么哀念之情吗?( “得 ”、 “其 ”、 “奚 ”、 “哀念之有 ”宾语前置各 1分)( 2)如果先攻打张士诚,他在浙西凭借坚固的城池坚守,友谅必定会倾国(用尽国家兵力)而来,我们就会腹背受敌了。( “向使 ”“负 ”“固 ”“空国 ”各 1 分)( 3)(如果)逼急了他们,他们势必会合力在一个地方,仓促间(一下子)反而不容易平定,所以(我们)出其不意,回师

31、向北进攻。( “急 ”“并力 ”“猝 ”“北 ”各 1分) 【小题 1】试题分析:患,祸害。其前有结构助词 “之 ”,因此应为名词。再从下句看, “张士诚、陈 友谅尤为巨蠹 ”,可知 “患 ”意应为祸害。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试题分析:均为连词,就。 A项前者介词,表目的;后者介词,按照。 B项前者连词,表递进,而且;后者连词,表并列,和。 D项前者代词,他、他的;后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3】试题分析: 句意思是说统一了全中国,武功文治是汉、唐、宋各代君主所不

32、能相比的,不能直接表现 “料敌如神 ”; 句的意思为士诚尤为逼近,有的人说应该先击败他,这是别人 的看法; 句意思是说张、李没有了指望,气势也没有了,所以不战而胜,这是结果。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 C 【小题 4】试题分析:翻译句子,要先要分析和理解句子。也就是要分析句子的特点,比如( 1)句中 “哀念之有 ”这是宾语前置句, “其 ”表反问的语气;( 2)句中的词类活用,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坚固的城池;空,使动用法;( 3)句中急,形容词活用作动词,逼急;北,名词活用作动词,向北进攻。这些都是翻译时着力把握的,因为这些都是翻译的关键。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33、 B。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高皇帝疾病大大加重,遗诏说: “我承担天命三十一年,心里总是为国家和百姓的安危而忧虑,日日勤劳,不敢懈怠,致力于为百姓谋利益。怎奈出身贫苦低微,没有像古人那样博学多闻,好善疾恶,远远比不上他们。今日懂得了万物本身的客观规律,难道还有什么哀念之情吗?天下人归顺皇太孙,最适合于登皇帝位。内外文武百官同心协力辅佐政事,来安定我的百姓。治丧祭奠仪式的物品,不要使用金玉。孝陵山川依然照旧,不要改动。各位藩王只在各自的封国内哀悼,不必到京都。凡不在这个诏令之中的,依据这个诏令行事。 ”辛卯日,葬于孝陵,谥号 “高皇帝 ”,庙号 太祖。 太皇帝由上天授予他智慧和能力,统一了全中国,

34、武功文治是汉、唐、宋各代君主所不能相比的。当他开创功业之初,能够沉着镇定审时度势,遵循规律经营,很有谋划。经常与各位大臣议论谋取天下的策略,他说: “我时逢丧乱之际,当初起兵乡里,本来只为保全自己。等到渡过长江之后,看到群雄的所作所为,只是祸害百姓,而张士诚、陈友谅尤其是大蛀虫。士诚倚仗富有,友谅倚仗兵强,唯独我没有什么可以倚仗的。只有不嗜好杀人,布施信义,实行节俭,和你们同心协力,共渡难关。起初与张士诚、陈友谅二位敌人相对峙,士诚尤为逼近,有的人说应该先击 败他。我依据友谅志气骄傲,士诚器量狭小,志气骄傲必然喜欢生事端,器量狭小必鼠目寸光,所以首先攻打友谅。鄱阳湖之战,士诚终于不能走出姑苏一

35、步去支援陈友谅。如果先攻打士诚,他在浙西凭借坚固的城池坚守,友谅必定会倾国而来,我就会腹背受敌了。两个敌人都已经消灭,于是北伐中原。之所以先取山东,再夺取河洛,并制止潼关的军队不急于攻占秦、陇,是因为扩廓铁木儿、李思齐、张思道都是身经百战,未必愿意甘拜下风,(如果)逼急了他们,他们势必会合力在一个地方,仓促间(一下子)反而不容易平定,所以(我们)出其不意,回师向北进攻。燕都 已经攻克,然后西征。张、李没有了指望,气势也没有了,所以不战而胜,然而扩廓仍然在极力抵抗不愿屈服。假使那时未攻下燕都,骤然和他们斗力,谁胜谁负就难以预料了。 ” 太祖皇帝的雄才大略,料敌如神,克敌制胜,都与此相类似,所以能

36、够平定祸乱,直到拥有天下。古话说: “天道后起者胜。 ”这绝不是偶然的。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8分) 春日独居 欧阳修 众喧争去逐春游,独静谁知昧最优。 雨霁日长花烂漫,春深睡美梦飘浮。 常忧任重才难了,偶得身闲乐暂偷。 因此益知为郡趣,乞州仍拟乞山州。 ( 1)这首诗描述 了诗人怎样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4分) 答: (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分) 答: 答案: 【小题 1】这首诗描述了在一个春日晴朗、时日变长、花开烂漫的时节,诗人春睡梦美,过着悠闲的居官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清闲、轻松又快乐的外任生活的喜爱。( 4

37、分。 “描述生活 ”“思想情感 ”各 2分。如答 “隐寓怀才不遇 ”也可得分。) 【小题 2】对比。首联 “众喧 ”与 “独静 ”对比,颈联 “忧 ”与 “乐 ”对比,表现了诗人独特追求。( 4分。答对 “对比 ”或 “反衬 ”1分,找到两处对比 2分,分析 1分。如 答到颈联、尾联的对比亦可。如答 “烘托 ”不给分。) 【小题 1】试题分析:本题是诗歌意境类的题目。对于此类问题的解答的一般思路是:先结合诗句描绘画面,本题是描述生活情景,然后是用两个形容词来概括画面的特点,比如本题的悠闲快乐。一切景语皆情语,由此可知诗人的思想感情,那就是对这种外任生活的喜爱。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

38、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2】试题分析: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判断一定要准确,因为下面的分析与解说都是以此为中心的。因此,一定要对诗句进行认真的分析。从诗句来看,对比的运用比较 明显,因为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就给了我们答案:首联中的 “众喧 ”与 “独静 ”,颈联中的 “忧 ”与 “乐 ”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语言表达 每个人的青春都有不同的色彩,你的青春有什么独特的色彩呢?请以 “青春的色彩 ”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 1)内容紧扣文题。( 2)以抒情为主,情景交融。( 3)运用比喻、夸张两种修辞手法。( 4)不少于 200字

39、。 答案:略。(符合试题的四项要求,符合情境,可得 14-15分。内容没有紧扣对象,扣 7 分;表达方式每少一种扣 3 分;每缺一种修辞扣 3 分;字 数不足,每少 15字扣 1分,扣完为止。严格按点给分。) 试题分析:本次小作文的要求不多,但有一定的难度。比喻、夸张等修辞类的要求问题不大。修辞本就是小作文中的一项永恒的考察内容。无非是使用位置是否明显,使用得是否自然的问题。 “内容紧扣文题 ”是指这次小作文中,不管你是写什么,都必须紧紧围绕着 “青春的色彩 ”这一题目。通俗地说,就是你所写的内容,所传的情所达的意,都要用 “青春的色彩 ”(比如红色、绿色等)包装起来,在这一颜色的外衣下你再去

40、考虑里面的内容。还有一个问题的,极个别的同学没有注意到是 “你的 ”,而不是别人的 “青春的色彩 ”。 “ 以抒情为主,情景交融 ”,这一作文要求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作文要求,要以抒情为主,要浓墨重彩地抒情。至于说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问题不大,以间接为主结合着写比较好。喜怒哀乐这些情感可以写,激动、兴奋、无奈、迷惘之类的情绪也行。但一写要记住,这些都必须用 “色彩 ”把它包装起来。 “情景交融 ”是指要有一定的景物描写,透过景物描写间接地把自己的情感表现出来。虽然没有句式等语言上的要求,但因为是要 “抒情为主 ”,所以句式的选择上可以短句、排比句、反问句、反复句、感叹句多用,因为这些句式更利于抒

41、情,语言总体上可 以优美华丽一点。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默写 古诗文填空。( 5题限选 4题)( 8分) ( 1)子曰: “饭疏食饮水, ,乐亦在其中矣! ,于我如浮云。 ”(论语 述而) ( 2)不有佳咏, ?如诗不成,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记) ( 3)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 4)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 轼定风波) ( 5)有志与力, , ,亦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答案: 【小题 1】曲肱而枕之 不义而富且贵 【小题 2】何伸雅怀 罚依金谷酒数 【小题 3】暧暧

42、远人村 鸡鸣桑树颠 【小题 4】料峭春风吹酒醒 回首向来萧瑟处 【小题 5】而又不随以怠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试题分析:本题是五小题任选四小题作答,因此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自己所熟悉的与最有把握的题目去做。如果不如,也不要五个小题都做,耽误时间。默写时要特别注意 “肱 ”“暧 ”“颠 ”“萧 ”等字,这些字特别容易出错,默写时要细心。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作文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50分) 从前, “慢 ”是成 事的基础 “ 欲速则不达 ”:好汤得靠 “慢火 ”炖煮 ,健康要从 “细嚼慢咽 ”开始 ,“慢工要出细活 ”更是品质的保障 ,总之 ,“一切

43、慢慢来 !快了出错划不来 ”! 现在快是前进的动力 有 “方便面 ”就不怕肚子饿 ,有 “高速公路 ”“高速铁路 ”就不怕塞车 ,有 “宽频 ”就不怕资料下载中断 ,有 “速递 ”就不怕礼物交寄太晚。身边的事物都告诉我们 : “快 ! 否则你就赶不上时代 ! ”不同的时代总有不同的想法 ,但 “慢 ”在今天是否已经过时 “快 ”在今天又是否真的必要 试以 “快与慢 ”为题,阐述自己的观点。要求:( 1)写议论文或记叙文。( 2)不少于 700字。( 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略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供料限题作文。作文标题是快与慢,给出了议论的话题;标题之前给出两段引导性文字,对标题的含义和

44、立意的角度等作了简要提示。标题是一个并列结构的形容词短语,是属于关系型的题目。 “快与慢 ”是关系型的话题,最好要围绕其关系展开,全面分析:快的优劣,慢的好坏,以及何时应该快,何时应该慢,什么情况下快,什么情况下慢:当 “快 ”则 “快 ”,该“慢 ”则 “慢 ”; “快 ”与 “慢 ”各有优劣长短,各有其适用的对象场合与前提条件;何时需 “快 ”,何时需 “慢 ”, “快 ”与 “慢 ”的 矛盾关系应怎样协调、统一,它取决于哪些客观和主观等多方面的因素?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应当从上述诸方面问题之一入手,提炼出一个集中、鲜明、扼要的中心论点(主题句),并且针对特定的对象、情状、事件、人群具体分析。可从 “快 ”与 “慢 ”之间存在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切入来论述;也可以在肯定其一方存在的合理性的同时,而偏重对另一方的利与弊的剖析。根据上述切入点,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立意: “快 ”与“慢 ”各有其适应对象与场合,应该辩证地看待。 “欲速则不达 ”,当慢则慢,不可拔苗助长,应该实事求是。 高度发展的时代、快节奏的生活 ,我们更应该学会忙里偷闲,快中取 “慢 ”,慢慢地欣赏人生路上的美丽风景。 “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 ”,拖拉、懒散、敷衍、空耗时间等等 “慢节奏 ”的低效乃至无效的不良作风应予以狠刹!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