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syndromehi216 文档编号:318025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9.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4届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4届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4届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4届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针对失眠症,中医主要是采用中药和针灸治疗,中医应用中药治疗失眠症已有两千多年的临床丰富经验,应用的方药 擢发难数 。 B微博已成为一种新型营销方式,喜欢且敢于尝鲜的家电企业纷纷涉足,消费者也对这一方式充满了兴致,一时间,家电微博营销大有 风生水起 之势。 C科研人员要想成功,必须做到静心治学。要耐得住寂寞, 师心自用 ,刻苦钻研。正如科学家丘成桐所说: “好的科学家首先要坐得住。 ” D在亚洲女排锦标赛上,中国队不敌泰国队,首次无缘决赛。消息一出,球迷们 口耳相传

2、,感叹女排风光不再。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擢发难数:形容罪恶多得像头发那样,数也数不清。此处不合语境。 B项风生水起:形容事情做得有生气,蓬勃兴旺。 C项师心自用:形容自以为是,固执己见。此处不合语境。 D 项口耳相传:指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此处不合语境)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家 ”作为社会关系的核心, _。 _,_,_。 , 。 春运也应该是包含希望与温情的 又铸造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从这个角度来说,春节是温馨祥和的 孝、团圆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和最美的情感 这既为中国人提供了一

3、套安身立命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 在今日中国仍具存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解答排序连接题,要先把握题干中几句话的总话题,再联系上下文,注意逻辑顺序、标点符号和诸如代词、关联词等相关词语,利用排谬法得出答案:。 承首句, 是一层意思, 承前面, 承 。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传统天然药物和植物药随着地位日益提高,国外研究者和制造商纷纷致力于从中寻找新药线索,并从我国进口廉价中药材进行深加工,换个包装又高价返销回来。 B我国正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4、、 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努力扩大内需,消费电子产业的空间十分广阔。 C政府借助法律的力量,发挥更为积极的协调和组织功效,让参与读书活动成为公民的精神自觉,最终将读书等文化活动引向纵深,让 “书香中国 ”得到全面落实。 D省消防总队出台规定,超过 100米以上的高层建筑应建避难层,高层建筑内不允许设置托儿所、幼儿园,高层建筑消防未经验收不得投入使用。 答案: C 试题分析:病句题要熟悉病句的六种基本类型,同时做题时不能吹毛求疵,好像不找出问题誓不罢休,那就危险了。在理解句子意义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基本类型上。 A项偷换主语,应改为 “随着传统天然药物和植物药的地位日益提

5、高 ”; B项成分残缺,应为 “推进 建设 ”, “实施 战略 ”; D项成分赘余,“超过 ”和 “以上 ”保留其一。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目。 诗与禅 袁行霈 诗与禅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一属文学,一属宗教。诗的作用在于帮助人认识世界和人生;禅的作用在于引导人否认客观世界的真实性,泯灭人生的意义。它们的归趣显然是不同的。然而,诗和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重启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这又使它们有了互相沟通的可能。 诗和禅的沟通,表面看来似乎是双向的,其实主要是禅对诗的单向渗透。诗赋予禅的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禅赋予诗的却是内

6、省的功夫,以及由内省带来的理趣;中国诗歌原有的冲和澹泊的艺术风格也因之占据了更重要的地位。元好问说: “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 ”(赠 嵩山隽侍者学诗)也许把禅的作用估计过高,但不可否认,禅给了诗一种新的刺激,使诗的面貌更加丰富多彩了。 禅对诗的渗透,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是以禅入诗,另一方面是以禅喻诗。 以禅入诗,是指把禅意引入诗中。其中有些作品是用禅语阐述禅理,只有诗的躯壳而没有诗的审美价值。严格地说不能算是诗,或姑且称之为 “禅言诗 ”。这些诗总的看来并无可取之处,只有个别富有理趣的作品尚能引起我们的兴趣。如苏轼的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

7、指上听? 楞严经曰: “譬如琴瑟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 ,终不能发。 ”是此诗之本。这个比喻本来就有趣,经苏轼点化后更有机锋。在儿童般天真的发问中,包含着耐人寻思的理趣。 禅对诗的渗透,另一方面就是以禅喻诗。这是传统的说法,比较笼统。细分起来,有以禅参诗、以禅衡诗和以禅论诗的区别。以禅参诗是用参禅的态度和方法去阅读欣赏诗歌作品。以禅衡诗是用禅家所谓大小乘、南北宗、正邪道的说法来品评诗歌的高低。以禅论诗则是用禅家的妙谛来论述作诗的奥妙。这是不同的三种以禅喻诗,前人把它们混在一起,所以讲不清楚。现在就分开来加以阐述。 以禅参诗,较早的资料是苏轼的夜直玉堂携李之仪端叔 诗百余首读至夜半书其后,其中有

8、这样两句: “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 ”李之仪字端叔,有姑溪集,其赠祥瑛上人诗曰: “得句如得仙,悟笔如悟禅。 ”与李去言书说: “说禅作诗本无差别,但打得过者绝少。 ”所以他写诗富有禅意。苏轼以参禅的态度读他的诗,是欲寻找字句之外的理趣。徐瑞论诗曰: “大雅久寂寥,落落为谁语。我欲友古人,参到无言处。 ”这里明确地说到参诗参到无言处,就是寻找诗歌那可悟而不可言传的妙处。范温潜溪诗眼说: “识文章者,当如禅家有悟门。夫法门百千差别,要须自一转语悟入。如古人文章直须 先悟得一处,乃可通其他妙处。 ”这是说欣赏诗歌和参禅一样,也靠一个 “悟 ”字。禅宗原来是自居教外,单传心印,不立文字的

9、。他们认为 “真如 ”不能用语言文字明白地表达出来,所以常用比喻、隐语或令人警醒的动作去启发人。五灯会元里记载的禅师们的语录大都属于这一类。而参禅的人则要靠自己去领悟那言外的意蕴,一旦悟有所得,就成正果了。苏轼等人以参禅的态度和方法去读诗,是因为不满足于诗歌语言之内有限的含义,而欲寻求诗歌语言之外无尽的韵味。也就是不执著于语言文字本身,不死于章句之下。这确实是符合诗歌欣赏规律的。 以禅喻诗曾引起 一些人的批评。李重华说: “严沧浪以禅悟论诗,王阮亭因而选唐贤三昧集。试思诗教自尼父论定,何缘堕入佛事? ”(贞一斋诗说)这是以儒家诗教排斥以禅喻诗。这些批评不能说没有道理,以禅喻诗的确不是科学的说法

10、,难免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诗歌的创作和欣赏是一种奇妙的思维方式,我们生在科学昌明的今天,尚且不能完全揭示其中的奥秘,不能运用心理实验和理论推导以建立创作论和欣赏论的科学体系,何况古人呢?借用禅学唯心主义来喻诗,并不是科学的方法,也远没有解决创作和欣赏过程中的心理分析问题。但在古代仍不失为聪明人想出来的聪明办 法。 (有删节) 【小题 1】下面关于 “诗 ”与 “禅 ”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诗 ”属于文学范畴,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人生; “禅 ”属于宗教范畴,它引导人否定客观世界的真实性,泯灭人生的意义。 B “诗 ”与 “禅 ”虽然在归趣上有着明显的不同,但在 “需要内心体

11、验 ”和 “追求言外之意 ”等方面是相通的。 C禅赋予诗以内省的功夫,以及由内省带来的理趣,它给了诗一种新的刺激,使诗的面貌焕然一新。 D “禅 ”对 “诗 ”的渗透包括两大方面,即以禅入诗和以禅喻诗,以禅喻诗又包括以禅参诗、以禅衡诗和以禅论诗三种。 【小题 2】下面对文章 “以禅参诗 ”一段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苏轼读李之仪诗一例来看,以禅参诗可理解为对有禅意的诗要以参禅的态度来读,进而找到字句以外的理趣。 B引用徐瑞论诗,意在说明以禅参诗就是寻找诗歌那可悟而不可言传的妙处。 C引用范温潜溪诗眼中文字,是为了说明欣赏诗歌和参禅一样,用比喻、隐语或令人警醒的动作去启发人。

12、 D苏轼等人以参禅的态度和方法去读诗,就是因为他们遵循了不执著于语言文字本身,不死于章句之下的诗歌欣赏规律。 【小题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 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的琴诗本于楞严经而又高于楞严经,它用诗的形式巧妙点化,蕴含着耐人寻味的理趣,是以禅入诗的成功作品。 B以禅衡诗是用大小乘、南北宗、正邪道的说法来品评诗歌的高低,以禅论诗是指用禅家的妙谛来论述诗歌的奥妙。 C以禅喻诗并不符合科学原理,但从诗歌创作和欣赏有其独特思维方式来看,以禅喻诗仍不失为聪明之举。 D以禅喻诗自古代就招来一些人的批评,如李重华从儒家诗教角度批评了以禅喻诗的荒谬。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C 【小

13、题 3】 B 【小题 1】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可先在原文中找出各选项内容的相关文字,再逐一进行比对。注意答项在原文中都能找到依据,否则作答是很难的,往往要耽误时间。原文第二段最后说的是 “使诗的面貌更加丰富多彩了 ”而非 “焕然一新 ”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引用范温的文字是为了说明 “欣赏诗歌和参禅一样,也靠一个 “悟 ”字 ”。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3】 试题分析:偷换概念,原文说的是 “用禅家的妙谛来论述作诗的奥妙 ”而非 “诗歌的奥妙

14、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目。( 25分) 百年前的李鸿章 王树增 1852年, 29岁的李鸿章在翰林院的大考中名列第二。太平军起义后,李鸿章毫不犹豫地离开了京城,回安徽组织地方武装与太平军作战。 当太平军直逼上海时,无人愿意置身事中,因为此举等于要孤军深入到拥有百万之众的太平军后方。但李鸿章愿意去。这一去便让上海人目瞪口呆,这一去便让他组建的淮军名声鹊起,李鸿章也因此被封为一等 肃毅伯爵,戴双眼花翎。 淮军需要武器, 1863年李鸿章买下洋人的机器设备,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军工企业 上海洋枪三局。李鸿章算过一笔帐:一发英国的普通炮弹在市

15、场上卖到 30两银子,一万发铜帽子弹要卖到 19两银子。他说,大清国凭什么要把白花花的银子给了洋人? 大清中叶以后,朝廷南北货物的调运部分改为海路运输,李鸿章抓住时机督办创立了 “招商局轮船公司 ”。这是中国第一家民营轮船公司,它一直运营到 1949年。而当洋人要在中国开设电报业务的时候,李鸿章不允许洋人从香港铺设来的海底电缆上岸。时隔不久,由他支持铺设的中国 第一条电报电缆线在大沽口到天津城之间开通。作为大清国唯一出访过工业革命后的欧洲的重臣,李鸿章深知电报业蕴藏着极高的军事和民用价值。由于他的支持和参与,洋务派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座矿务局、第一所电

16、报局、第一所外国语学校、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 李鸿章曾对美国人说,只有将货币、劳动力和土地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产生财富。清政府必须邀请欧美资本进入大清国,以建立现代的工业企业,帮助大清国开发利用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这些企业的自主权应掌握在清政府手中。大 清国欢迎欧美来华投资,提供资金和技工。但是,对于铁路、电讯等事务,要由大清国自己控制。他说: “我们必须保护国家主权。 ”在中国还处在男人梳长辫、女人裹小脚的时代,李鸿章的这番话可谓石破天惊。 李鸿章为大清国国计民生的近代化所奠基的所有事业,令他身后的国人一直在受益。 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之战是李鸿章一生遇到的最大的挫折

17、,他的命运也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海军费绌,设备多不完,惟鸿章知之深。朝野皆不习外事,谓日本国小不足平,故全国主战,独鸿章深知其强盛,逆料中国海陆军皆不可恃,故宁忍之诟言和。朝臣争劾鸿 章误国,枢臣日责鸿章,乃不得已而备战。 ”1895年,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的清廷令李鸿章前去日本议和。李鸿章知道如果采取强硬的立场,只能导致中日战争继续扩大。以大清国实际的军力状况而言,结果只能是中国的东北被全面占领。可如果答应日本人的条件,大清国主权和财产的损失也是巨大的,李鸿章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当带着马关条约回国时,李鸿章却成了举国的 “公敌 ”。 1901年 1月 15日,李鸿章在慈禧太后的授意与逼迫

18、下在丧权辱国的议和大纲辛丑条约上签字。国人即刻指责道: “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 ” 一个巨大的帝国屡 战屡败,却每一次都要讨伐李鸿章不能维护国家权益。李鸿章吐血了。 一辈子与蛮横的洋人周旋得身心俱憔的李鸿章死前留有遗折一封。他说,大清国如果打开国门参与世界商品经济的往来,不但可以富强自己,而且因为贸易是双边的,等于也就制约了别人,这样的制约甚至强过武力。持有这样的认识,在百年前的中国可谓凤毛麟角。 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每一次 “出场 ”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 “人情所最难堪 ”之事。正如梁启超所言,国人在对其咒骂痛斥之时,万 “不可不深自反也

19、 ”,万 “不可放弃国民之责任 ”。梁启超还说,他 “敬李鸿章之才 ”, “惜李鸿章之识 ”, “悲李鸿章之遇 ”。 (选自王树增 1901,有删改) 【小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李鸿章早年便大有作为,在翰林院的大考中崭露头角,也因此受到朝廷的嘉奖与器重,被派往安徽组织地方武装镇压太平军。 B李鸿章购买洋人机器设备并创办军工企业上海洋枪三局,以此维护了国家的经济利益,在客观上也推动了大清国的近代化进程。 C当国人自上而下固步自封做着天朝美梦时,李鸿章就清醒地看到了外国列强的叵测用心,进而坚决抵制 其对大清国主权的干涉。 D作者一反以往对李鸿

20、章卖国的常论,客观评价他的才智、远见及其贡献,还李鸿章以公道,李鸿章的是非功过就此盖棺定论。 E作者撷取了李鸿章一生中具有代表性的重大事件,再现了这位晚清重臣的悲剧人生,其不幸命运实乃所处时代悲剧的真实写照。 【小题 2】百年前的李鸿章对大清国近代化事业做出的贡献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6分) 【小题 3】为什么说中日甲午之战使李鸿章的命运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请简要分析。 ( 6分) 【小题 4】在评价国人眼中的 “误国者 ”李鸿章的时候,梁启超曾说,他 “敬 李鸿章之才 ”, “惜李鸿章之识 ”, “悲李鸿章之遇 ”。你是否认同梁启超的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案: 【

21、小题 1】答案: :E3分, B2 分, D1 分 【小题 2】 独到深刻的见解:引进外资以发展本国实业;保护大清国国家主权;打开国门开展双边贸易等。 具体有效的作为:平定战乱,使国家恢复安定;亲自独立创办军工、运输、通信等实业; 支持并参与洋务派创办铁路及各种工厂、学校。 【小题 3】 朝野不知外事及国力之详情却极力主战,李鸿章不得已应战导致战败。 奉清廷之令前去日本议和,李鸿章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签订马关条 约,成为举国公敌。 朝廷的腐败无能导致疆土被分割,在慈禧的授意与逼迫下李鸿章在丧权辱国的议和大纲辛丑条约上签字,做了替罪羊。 【小题 4】看法一:同意梁启超的观点。 李鸿章 29岁便显

22、露才识,后又组建淮军并取得平叛的胜利,创办实业并取得一定实效,故 “敬李鸿章之才 ”。 李鸿章很早就认识到必须保护国家主权,要打开国门参与世界商品经济的往来,却少有人共鸣,故 “惜李鸿章之识 ”。 大清国每当存亡危急时,均要李鸿章承担最难堪之事,屡战屡败又全由李鸿章承担一切罪责,无人体谅李鸿章的处境,理解其良苦用心,故 “悲 李鸿章之遇 ”。 看法二:不同意梁启超的观点。 李鸿章以及洋务派的主张并没有改变贫穷落后的中国,没有起到强国的作用,故 “才不真 ”。 李鸿章没有认清中国帝王统治的弊端,被朝廷支使,故 “识不透 ”。 李鸿章的遭遇,除了朝廷的腐败统治之外,也有其自身屈从朝廷这重要的原因,

23、故 “遇不值得悲 ”。 【小题 1】 试题分析: D项 “盖棺定论 ”表述绝对化; A项李鸿章早年并未得到朝廷的嘉奖与器重,去安徽组织地方武装也不是朝廷的委派; C项甲午之战以后,李鸿章没有坚决抵制列强对大清国主权的干涉。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归纳重点事件的具体内容,需要通读全文,分点分块,此题是对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的考查,( 1)是局部内容概括,( 2)是整体概括,语言要高度简练。体现题目中的 “贡献 ”两个字。 独到深刻的见解。 具体有效的作为。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

24、归纳重点的具体内容,需要通读全文,分点分块,从人物遭遇的内外着手,自己的、他人的、外界的等等。 朝野不知外事及国力之详情却极力主战,李鸿章不得已应战导致 战败。 奉清廷之令前去日本议和,李鸿章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签订马关条约,成为举国公敌。 朝廷的腐败无能导致疆土被分割,在慈禧的授意与逼迫下李鸿章在丧权辱国的议和大纲辛丑条约上签字,做了替罪羊。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析:开放题,但作答一定要注意题目要求,作答的完整性,只要能够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的作用作为切入点着手探究即可。首先表明观点,旗帜鲜明,再次说明理由,作答时

25、几点谨记:分点作答,标明序号;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言之有理 ,要点清晰。 考点: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 F。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目。( 25分) 心与手 美 欧 亨利 在丹佛车站,一帮旅客拥进开往东部方向的 BM 公司的快车车厢。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衣着华丽的年轻女子,她身边摆满了有经验的旅行者才会携带的豪华物品。在新上车的旅客中走来了两个人。一位年轻英俊,神态举止显得果敢而又坦率;另一位则脸色阴沉,行动拖沓。他们被手铐铐在一起。 两个人穿过车厢过道,一张背向的位子是唯一空着的,而且正对着那位迷人的女人。他们就在这张空位子上坐了下来。年轻的女子看到他们,脸上即刻

26、浮现出妩媚的笑容,圆润的双颊也有些发红。接着只见她伸出那戴着灰色手套的手与来客握手。她开口说话的声音听上去甜美而又舒缓,让人感到她是一位爱好交谈的人。 她说道: “噢,埃斯顿先生,怎么,他乡异地,连老朋友也不认识了 ”年轻英俊的那位听到她的声音,立刻强烈地一怔,显得局促不安起来,然后他用左手握住了她的手。 “费尔吉德小姐, ”他笑着说, “我请求您原谅我不能用另一只手来握手,因为它现 在正派用场呢。 ” 他微微地提起右手,只见一副闪亮的 “手镯 ”正把他的右手腕和同伴的左手腕扣在一起。年轻姑娘眼中的兴奋神情渐渐地变成一种惶惑的恐惧。脸颊上的红色也消退了。她不解地张开双唇,力图缓解难过的心情。埃

27、斯顿微微一笑,好像是这位小姐的样子使他发笑一样。他刚要开口解释,他的同伴抢先说话了。这位脸色阴沉的人一直用他那锐利机敏的眼睛偷偷地察看着姑娘的表情。 “请允许我说话,小姐。我看得出您和这位警长一定很熟悉,如果您让他在判罪的时候替我说几句好话,那我的处境一定会好多了。他正送我去内森维茨监狱,我将因伪造罪在那 儿被判处 7年徒刑。 ” “噢, ”姑娘舒了口气,脸色恢复了自然, “那么这就是你现在做的差事,当个警长。 ” “亲爱的费尔吉德小姐, ”埃斯顿平静地说道, “我不得不找个差事来做。钱总是生翅而飞的。你也清楚在华盛顿是要有钱才能和别人一样地生活。我发现西部是赚钱的好去处,所以 ” 姑娘的眼光

28、再次被吸引到了那副亮闪闪的手铐上,她睁大了眼睛。 “请别在意,小姐, ”另外那位来客又说道, “为了不让犯人逃跑,所有的警长都把自己和犯人铐在一起,埃斯顿先生是懂得这一点的。 ” “要过多久我们才能在华盛顿见面? ”姑娘问。 “我想不会是马 上, ”埃斯顿回答, “我想恐怕我是不会有轻松自在的日子过了。 ” “我喜爱西部, ”姑娘不在意地说着,眼光温柔地闪动。看着车窗外,她坦率自然,毫不掩饰地告诉他说: “妈妈和我在西部度过了整个夏天,因为父亲生病,她一星期前回去了。我在西部过得很愉快。金钱可代表不了一切,但人们常在这点上出差错,并执迷不悟地 ” “我说警长先生, ”脸色阴沉的那位粗声地说道,

29、 “这太不公平了,我需要喝点酒,我一天没抽烟了。你们谈够了吗 现在带我去抽烟室好吗 我真想过过瘾。 ”这两位系在一起的旅行者站起身来,埃斯顿脸上依旧挂着迟钝的微笑。 “我可不能拒绝一个抽烟的请求, ”他轻声说, “这是一位不走运的朋友。再见,费尔吉德小姐,工作需要,你能理解。 ”他伸手来握别。 两位来客小心翼翼地穿过车厢过道进入吸烟室。 另外两个坐在一旁的旅客几乎听到了他们的全部谈话,其中一个说道: “那个警长真是条好汉,很多西部人都这样棒。 ” “如此年轻的小伙子就担任一个这么大的职务,是吗 ”另一个问道。 “年轻 !”第一个人大叫道, “为什么 噢 !你真的看准了吗 我是说 你见过把犯人铐

30、在自己右手上的警官吗 ” 【小题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 A小说开头男女主人公依次出场,通过介绍人物的外貌神态,点明了人物的具体身份,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B年轻女子在本故事中是一个起重要作用的人物 ,她与埃斯顿见面时埃斯顿只能用左手握住她的手而形成的尴尬局面,是表现真正警长是谁的关键情节。 C欧 亨利的小说一般具有讽刺的味道,这篇小说实际上是在嘲笑这个罪犯装得像真警察一样,讽刺了装腔作势的人。 D欧 亨利的这篇小说技巧性很强,埋下伏笔,作好铺垫,勾勒矛盾,情节曲折离奇,充满戏剧性。 E小说在两个旅客的对话中结束 ,显示了欧 亨利的小说独特

31、的艺术魅力,让读者感到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小题 2】小说中写道: “那个警长真是条好汉,很多西部人都这样棒。 ”你认为警长 “棒 ”在何处?请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3】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使小说充满了戏剧性。请找出这些对比的地方并阐明其效果。( 6分) 【小题 4】小说以 “心与手 ”为题,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案: 【小题 1】 E3 分 B2 分 D1 分 【小题 2】 “棒 ”在心地善良。为了使两个 “异地他乡 ”见面的老朋友不至于难堪而介绍自己抓的犯人是警长。 “棒 ”在目光敏锐,言行机敏。能够从姑娘的表情上看出她的 “难过的心

32、情 ”,并恰到好处地使用误会法缓解这种尴尬的局面;同时在姑娘谈到金钱使人们出差错时 ,及时请求出去抽烟 ,再次使二人摆脱将会陷入的尴尬局面。 【小题 3】 对警长和犯人举止神态的描写具有对比性,警长神色阴沉,行动拖沓,而真正的犯人却显得果敢而坦率,为后文费尔吉德小姐听信警长的话将警长误认为犯人作铺垫。 埃斯顿听到费尔吉德小姐的声音前后神色的对比,之前是 “坦率 ”,之后是 “局促不安 ”,揭示出了埃斯顿担心自己干坏事被老熟人知晓的尴尬窘困的心理。 作者将费尔吉德的不知就里、警长的明察秋毫和埃斯顿的半推半就进行对比,刻画出一位警长在罪犯面对熟人时挺身解围,挽救其颜面的义举。 将旅客的对话进行对比

33、,一个认为真正的警长是条好汉,而另一个旅客仍误认为小伙子是警长,使情节在最后形成突转,出人意表。(一个要点 2分,答出三个要点就给满分) 【小题 4】 情节角度:小说的情节是和两只铐在一起的手紧密相关的。一个女子在火车上看到老朋友的一只手和另外一个人的手用手铐铐在了一起,女子惊讶 ,朋友尴尬,而另外一个被铐的人 真正的警长出于好心解释说自己是罪犯,她的朋友是警长,缓解了这一尴尬局面。 人物角度:警长把自己和罪犯的手铐在一起 ,可见他对工作的高度负责和对罪犯的严厉。在罪犯遇到自己的熟人 “年轻女子 ”的时候 ,他能够主动保护他的自尊心,可见他心地善良。读者透过警长无情的 “手 ”,看到了他那颗善

34、良的 “心 ”,感受到了他悲悯的情怀。 主题角度:小说表面上写的是 “被铐在一起的手 ”的故事,揭示的却是 “心 ”的问题 心灵深处的人性美。小说通过 “心 ”与 “手 ”,表现了对美好人性的赞赏。 【小题 1】 试题分 析: D项 “情节曲折离奇 ”不对; A项介绍人物的外貌神态不是为了 “点明了人物的具体身份 ”,恰恰是有意让人 “误会 ”人物的身份; C项对文章主旨的解读错误。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归纳重点词语的具体内容,需要通读全文,分点分块,此题是对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的考查,( 1)是局部内容概括,( 2)是整体概括,语言要

35、高度简练。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对手法的考查,明确指出是对比,先找文中典型的例证,本文核心是人物行为 与态度上的对比。警长和犯人举止神态的描写的对比,埃斯顿听到费尔吉德小姐的声音前后神色的对比,费尔吉德的不知就里、警长的明察秋毫和埃斯顿的半推半就进行的对比,旅客的对话进行对比。写清楚,分点作答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4】 试题分析:对于题目的作用无外乎结构上、内容上、情感上、社会意义上几方面。作为小说,我们一般从情节上、人物的性格体现上、与环境的关系上、主旨情感上。本题就

36、可从这几方面入手。作答一定要注意题目要求,作答的完整性。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 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康熙中举博学鸿词,以疾不 与 试。二十七年,成进士,廷对,论西北赋轻而役重,东南役均而赋重,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阅者以其言戆,置二甲。三十三年,授广东昌化知县,到官,首定赋役,均粮于米,均役于粮。裁革杂征,相率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 一 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元淳时步行闾里间,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 琼

37、郡处海 外,军将多骄横,崖州尤甚。元淳尝署州事,守备黄镇中以非刑杀人,游击余虎纵不问;且贪,索黎人献纳。 元淳廉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 总督石琳下琼州总兵会讯,元淳申牍曰: “私揭不应发审,镇臣不应侵官,必挫执法之气,灰任事之心。元淳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贻州县羞也。 ”初鞫是狱,镇中令甲士百人佩刀入署,元淳据案怒叱曰:“吾奉命治事,守备敢令甲士劫持,是藐国法也。 ”镇中气慑,疾挥去,卒定谳,论 罪如律。崖人为语曰: “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 ”而总督卒因元淳倔强,坐 不检验失实,会赦免。 复欲于计 典黜之,巡抚萧永藻初授事,曰: “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

38、率属 ”为言于总督,乃已。 元淳自奉俭约,在官惟日供韭一束。喜接诸生,讲论至夜分不倦。屡乞病未果,竟以劳卒于官。昌化额田四百余顷,半沦于海,赋不及二千,浮粮居三之一,民重困。元淳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无应者。乾隆三年,元淳子正靖官御史,疏以入告,竟获谕旨免焉。 注:计典,指古代对官吏三年政绩进行考核的大计之典 (选自清史稿 列传第二百六十三 )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举博学鸿词,以疾不 与 试与:参加 B 一 权量。定法度一:统一 C卒定谳, 论 罪如律论:议论 D 坐 不检验失实,会赦免坐:犯了 罪 【小题 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陶

39、元淳关心民生疾苦的一组是( 3分)() 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 时步行闾里间,周咨疾苦 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 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 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 疏以入告,竟获谕旨免焉 A B C D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陶元淳爱民如子,关心民生疾苦。初任昌化知县时,厘定赋役,裁减额外的赋税,减轻了百姓负担,使百姓 “相率以力耕为业 ”,发展了当地农业生产,城中人口得以增多。 B陶元淳为官刚正。不怕得罪上司。在代理崖州事务时,守备黄镇中违法杀人,陶元淳依法审案被诬陷,总督下令让琼州总兵 “会讯 ”。陶元淳得知后上书申辩,总督终

40、因陶元淳的倔强而赦免了他。 C陶元淳一身正气,不惧威胁。在他初审黄镇中违法杀人的案子时,黄镇中命令披甲操刀的士兵冲入衙门以武力相威逼,陶元淳全无惧色,厉声怒斥,黄镇中 “气慑 ”而退。 D陶元淳厉行节 约,生活俭朴,为官时平日所吃,只是 “韭一束 ”;他喜欢与读书人交往,常常与他们讨论问题到三更半夜也不知疲倦。他多次因病请求辞官而不得允许,终因积劳成疾而病故于任上。 【小题 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 1)元淳廉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 ( 2)复欲于计典黜之,巡抚萧永藻初授事,曰: “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 ” 答案: 【小题

41、1】 C 【小题 2】 A 【小题 3】 B 【小题 4】( 1)陶元淳查访到他们的罪状,列成条款向上级报告。余虎私下用重金贿赂陶元淳被拒绝,就造谣诬告他。( “廉 ”“列款 ”“上 ”“揭 ”一处给 1分,句意 1分)( 2)总督又想在对官员进行三年政绩考核时罢免他,巡抚萧永藻刚被任命,曰: “我刚上任,便弹劾正直的官吏,(将来)靠什么率领(管理)下属呢? ”(第一个分句补出主语, “授事 ”“下车 ”“何以 ”一处给一分,句意 1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可用 “代入法 ”,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题中 “论:判罪 ”。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

42、中的含义。能力层 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看清题干的要求,然后从文中找出筛选信息的区间, 是描写元淳为官刚正不屈; 是侧面描写元淳为官刚正不屈; 是元淳之子陶正靖所为,用排除法即可。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 C。 【小题 3】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意,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看是否搞混做事情况。本题中总督终因陶元淳的倔强,便定了他 “不检验失实 ”的罪名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析:翻译句子 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 “信、达、雅

43、 ”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一些虚词,一些虚词,也有意义;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第一句注意 “廉 ”“列款 ”“上 ”“揭 ”的意义翻译;第二句注意第一个分句补出主语, “授事 ”“下车 ”“何以 ”这些得分点。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全文翻译: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康熙年间被推荐参加博学鸿词科的考试,因为疾病而没能参加考试。康熙二十七年,考中进士,在朝廷策对中,他论述西北地区赋 税轻而徭役重,东南地区徭役与西北地区相同而赋税较重,希望减免超出额度的粮税,免除没有益处之费用。阅卷者认为他的话很

44、愚直,将他置于二甲中。康熙三十三年,被任命为广东昌化知县,到官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厘定赋税徭役,把各种实物田赋统一为交稻米,把应服的徭役均衡到田赋上。裁减、革除各种杂税,百姓纷纷以努力耕作为业。昌化县隶属于琼州,与黎族交界,过去设置土舍,限制黎人出入,官吏得以趁机做坏事,元淳到任后立即撤去土舍。统一了测定物体轻重大小的器具,制定法令制度,黎人对此感觉很方便。城中居民,原来不满百家,到此时户口渐渐增 多。元淳常常步行到乡间,详细询问百姓疾苦,亲切温暖如一家人。 琼州地处海外,军中将领大多骄横,崖州尤其严重。元淳曾经代理崖州事务,守备黄镇中用酷刑杀人,游击余虎却放纵不管;而且贪婪,要求黎人进献财物。

45、陶元淳查访到他们的罪状,列成条款向上级报告。余虎私下用重金贿赂陶元淳被拒绝,就造谣诬告他。总督石琳下令琼州总兵会同审讯陶元淳,元淳在申述的文书中说: “私人的揭发不应该交付审讯,守备的大臣不应侵犯地方官的职守,(你们这样做)必将会压制执法的正气,让办事的人灰心。我应当放弃官职来保全政体,而不能屈服于武臣,让州县蒙羞。 ”当初审讯这场官司时,黄镇中命令甲士一百多人佩刀闯入崖州官 署,元淳按着桌案怒叱到: “我奉命治理崖州事务,守备竟敢命令甲士劫持,这是藐视国法。 ”黄镇中的气焰被震慑下去,急忙命令甲士撤去,最终审判定罪,依法判处黄镇中、余虎有罪。崖州人因此说:“崖州虽有余虎,却敌不过陶公一怒。

46、”总督最终因为元淳性情倔强,就以不认真考查,审理不合实情为由将其治罪,恰好赶上大赦而被免罪。总督又想在对官员进行三年政绩考核时趁机罢免他,巡抚萧永藻刚被任命,曰: “我刚上任,便弹劾正直的官吏,(将来)靠什么率领(管理)下属呢? ”替元淳在总督面前说话,总督才罢休。 元淳生活非常节俭,为官时每日只需供 应一束韭菜。元淳喜欢接交读书人,常常讲学论道到深夜也不疲倦。元淳多次因病请求辞官而没被允许,最终因积劳成疾而死在官任上。昌化规定的田地数目是四百多顷,但一半沦陷于海中,赋税不到二千,而超额的田赋占到三之一,百姓十分困窘。元淳对超过的田赋做了考核,多次向上级官吏请示,请求免除超额的田赋,但无人理会

47、此事。乾隆三年,元淳的儿子陶正靖做了御史,上疏把这件事报告了朝廷,最终得到皇上旨意,免除了这些超额的田赋。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南园十三首(其十三) 李贺 小树开朝径,长茸湿夜烟。 柳花惊雪 浦,麦雨涨溪田。 古刹疏钟度,遥岚破月悬。 沙头敲石火,烧竹照渔船。 【小题 1】这是一首游记诗,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描写的。( 5分) 【小题 2】请对诗歌颈联进行赏析。( 6分) 答案: 【小题 1】诗人以时间为线索,从早上、白天、傍晚到深夜依次展开描写。 “朝径 ”“夜烟 ”点明是清晨,柳花飞舞、麦田水涨则是白天所见, “钟声 ”“悬月 ”已是黄昏,尾联则写渔家劳作到深夜。 【小题 2】 古庙里远远传来缓慢的钟声,山头云气中一弯缺月高悬,营造了一种浑厚深远的意境,表现了作者宁静、淡雅的心绪。 “疏钟 ”“破月 ”,一声一色,视听结合,自然真切。 “度 ”写出了钟声由远及近的传递感,化虚为实;“悬 ”表现了缺月浮于山头的姿态,形象生动。 【小题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线索,线索一般就是时间、空间、情感等逻辑上的。本诗歌作为记游诗,从一些关键字可以看出线索,时间线索。从早上、白天、傍晚到深夜依次展开描写。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