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下学期查漏补缺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中国历来缺少废墟文化,废墟二字,在中文中让人 心惊肉跳 。 或者是冬烘气十足地怀古,或者是实用主义地趋时。怀古者只想以古代今,趋时者只想以今灭古。结果,两相杀伐,两败俱伤,既 斫 伤了历史,又砍折了现代。鲜血淋淋,伤痕累累, 偌 大一个民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 怆 然而涕下。 在中国人心中留下一些空隙吧!让古代留几个脚印在现代,让现代 心平气和 地逼视着古代。 废墟不值得羞愧,废墟不必要遮盖,我们太善长遮盖。 中国历史充满了悲剧,但中国人怕看真正的悲剧。 最终都有
2、一个大团圆,以博得情绪的安慰,心里的满足。 惟有屈原不想大团圆,杜甫不想大团圆,曹雪芹不想大团圆,孔尚任不想大团圆,鲁迅不想大团圆,白先勇不想大团圆。他们保存了废墟,净化了悲剧,于是也就出现了一种真正 (深奥 /深沉)的文学。 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雪峰是伟大的,因为满坡掩埋着登山者的遗体; 大海是伟大的,因为处处漂浮着船辑的残骸 ; 登月是伟大的,因为有 “挑战者号 ”的殒落 ;人生是伟大的,因为 有白发,有 (诀别 /告别),有 无可奈何 的失落。古希腊人傍海而居,无数向往彼岸的勇士在狂波间 前仆后继 ,于是有了光耀百世的希腊悲剧。南美洲人坐拥群山,多少 憧 憬异域的智者
3、于峰峦外探寻出路,于是成就了烛照人类的百年孤独。 诚恳 (淡然 /坦然)地承认奋斗后的失败,成功后的失落,我们只会更沉着。中国人若要变得大气,不能再把所有的废墟 (驱逐 /放逐)。 (取材于余秋雨的废墟) 【小题 1】文中加点字注音 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灼 ( zhu)伤 B 偌 ( nu)大 C 怆 ( chung)然 D 憧 ( chng)憬 【小 题 2】文段画线的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B C D 【小题 3】在文段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深奥诀别淡然驱逐 B深沉告别坦然 放逐 C深沉 诀别坦然驱逐 D深奥告别淡然放逐 【小题 4】文段中加点的四个词语依次被替
4、换,其中 有误 的一项是 A心惊胆战 B平心静气 C百般无奈 D前倨后恭 【小题 5】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 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是离骚。 B杜甫的许多作品都反映了当时的民间疾苦和政治动乱,比如卖炭翁。 C鲁迅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D百年孤独被誉为 “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制 ”,作者是马尔克斯。 【小题 6】对文段内容理解 有误 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比起悲剧,中国人更喜欢大团圆的结局。 B作者在第二段引用诗句表达的意思,与原诗作者表达的意思不同。 C作者认为废墟存在的意义是让人们能够以史为鉴,进而更好地在现代生活。 D作者
5、认为中国人不能直面废墟、想努力遮盖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B 【小题 3】 C 【小题 4】 D 【小题 5】 B 【小题 6】 C 【小题 1】 试题分析:偌: ru。这是一个形声字,可以据声旁 “若 ”来定音,本字只有一个读音,考生要记住。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 A。 【小题 2】 试题分析: 善长 擅长。 “善 ”有 “善于 ”之义。 船辑 船楫,从上下文来看应指船桨,所以是 “楫 ”。 殒落 陨落, “殒 ”为 “殒命 ”,与 “歹 ”有关。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 A。 【小题 3】 试
6、题分析: “深奥 ”的意 思是深遂、难懂。而本处指话题的沉重,所以应为 “深沉 ”。 “诀别 ”指生离死别,由语境可知,应为 “诀别 ”。 “坦然 ”针对的心态,“淡然 ”针对的是心情。此处应指心态。 “放逐 ”有 “流放 ”之意,放在此处明显不适。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小题 4】 试题分析:前倨后恭:先傲慢而后恭敬。形容对人的态度前后截然不同。前仆后继: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紧跟上去。形容斗争得英勇壮烈。二者显然不同。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小题 5】 试题分析: 卖炭翁是白居易的诗歌。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层级为识
7、记 A。 【小题 6】 试题分析: C项中 “进而更好地在现代生活 ”文中无据。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作品,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问题。 生长在历史中的青藤 我此来绍兴,是拜谒青藤书屋,凭吊饱受世间苦难的明代文学艺术大师徐渭的。 走进书屋大门,迎面是一个小小的冷清的园子。园子尽头是一间后人重建的前后两室的老式瓦房。前室正中悬挂着明末大画家陈洪绶题写的 “青藤书屋 ”匾额和徐渭画像。 眼前的书屋与徐渭自己所画的 “青藤 书屋图 ”已大相径庭。徐渭的画上,是几间排列不规则的草屋,正如他在画上所题, “几间东倒西歪屋 ”。而据他题词的下句 “一个南腔北调人
8、 ”来推断,徐渭的晚年直至去世都是在那几间草屋中度过的。尽管书屋为后人重建,但确是在青藤书屋的故址上,这是毋须怀疑的。书屋旁的小天井里,那十尺见方、徐渭所称 “天池 ”的小水池还在,天池正中竖有一方形石柱,上刻 “砥柱中流 ”四字,也是徐渭手笔。靠墙,青砖砌成的花坛上,那一棵郁郁葱葱的青藤虽为后人补植,但在那同样的位置,徐渭手植的一棵青藤也确实蓊郁过。倔强孤傲长于顽石之中而终年葱绿的青藤,正是 徐渭的精神象征,无怪乎他以 “青藤 ”作为自己的别号了。 我在这徐渭狂啸过、痛哭过的青藤书屋里久久地低徊默想,一阵阵寒意透进骨髓。这位旷世奇才,诗文书画俱佳的艺术大家,并非恃才傲物的狂狷之士,仅从他的镜
9、湖竹枝词即可看出,他是热爱世俗生活的啊!可世俗生活却怎么也容不下他。一只看不见的手,在他刚刚成年时就给他预设了种种打击,直到他去世。 徐渭少年时便才华显露,可却连续八次乡试未中。他当过幕宾,参加过抗倭斗争并立了功,参加过反奸相严嵩的斗争,曾六次坐牢。他一生穷困潦倒,晚年靠卖书画度日。为了生存,数千卷心爱的 藏书也变卖一空,最后在贫困交加中离开了人世。 这便是天才的命运吗? 我想,设若命运改变一下徐渭的品格,他的人生又将是怎样一种境况呢?假如他不那么张扬个性,以他的才华,在科举考试中会一路顺利,那也就成了几品大员,锦衣玉食、宝马香车少得了吗?即使科举不中,随和一些,隐忍一些,找关系,托门子,拿自
10、己的作品当礼送,在哪家权贵门下做个清客,总是可能的吧,也可衣食无忧,免遭冻馁啊! 当我踱进展室,看见黄甲图和墨葡萄图时,立即否定了自己荒唐的设想。徐渭笔下的汪洋恣肆,乃是一个天才画家内心深度焦虑的宣泄。正是 这种宣泄,构成了他艺术的精魂。他是那样的孤高,那样的自信,那样的卓尔不群,那样的反叛正统。要这样的艺术天才、反传统的斗士去迎合世风、摧眉折腰是不可想象的。如果他真的放弃坚守,出卖自己,他还能做这水墨淋漓、恣肆放纵的画吗?还会有强心铁骨、才横笔豪的书法吗?还会有血气奔涌悲声如诉的诗文吗?不,不会有了。那就不会有我们现在称道的徐渭了。往深里想,命运也是公正的。在他那神秘之手的一再敲打下,徐渭落
11、魄、困顿、遭受诟辱,在贫病中死去;但同是这敲打,又造就了徐渭独特的、后人难以企及的艺术品格。 命运之手敲打过古人,也敲 打着今人。我本是来凭吊徐渭的,本以为能在凭吊之后走笔行文,痛斥龌龊的世俗,给徐渭以真挚的悲悯,不想倒是 徐渭先生悲悯了我 。尽管我未遭冻馁,但我有属于我自己的哪怕一小片精神领地吗?有徐渭那种 “深山无人收,颗颗明珠走 ”的坚信自己是明珠的自信吗? 我站在书屋前,久久地、久久地凝视着眼前的青藤。这株在人们心目中存活了 400多年的青藤啊。时间的推移 ,只会使它愈益葱茏。 这株青藤已生长在人类的历史中了 。 【小题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 不正确 的两项是 A青藤书屋的前室正中悬
12、挂着明末大画家陈洪绶题写的 “青藤书屋 ”匾额,徐渭的 晚年就是在绍兴的这几间老式瓦屋中度过的。 B作者写到书屋旁的 “天池 ”及出自徐渭手笔的 “砥柱中流 ”四字,证明了此地的确是青藤书屋的旧址,也透露着徐渭的志趣。 C徐渭曾在靠墙的花坛处亲手种过一株青藤,并将 “青藤 ”作为自己的别号。青藤倔强孤傲、终年葱绿,正是他精神的象征。 D徐渭曾经参加过抗倭斗争和反奸相严嵩的斗争,正因为有过这样的斗争经历,他的作品才会具有强心铁骨,才会才横笔豪。 E 徐渭笔下的汪洋恣肆,是内心深度焦虑的宣泄。是命运的敲打,造就了他独特的艺术品格,所以作者说 “命运也是公正的 ”。 【小题 2】根据文意,回答下列问
13、题。 文章第 段中作者假设了徐渭品格改变后可能出现的人生境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文章第 段中,作者为什么说 “是徐渭先生悲悯了我 ”? 【小题 3】作者以 “这株青藤已生长在人类的历史中了 ”一句做结,有什么用意? 答案: 【小题 1】 A、 D 【小题 2】 假想与现实中徐渭的真实人生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出了徐渭在困顿中持有操守的难能可贵,进一步表达了对徐渭人格的敬佩之情,暗含着对世俗风气的嘲讽。 因为在作者看来,穷困潦倒不是后人悲悯徐渭的理由。相反,在命运的残酷与生活的不幸面前,能够 拥有自己精神领地和自信精神的徐渭,比照出了作者的缺失与不足,甚至不幸,所以作者说, “是徐渭先生悲悯了我
14、 ”。 【小题 3】用青藤指代(或 “比喻 ”)徐渭,说他生长在历史中,就强调了徐渭精神品格的永世流传,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敬仰之情。这样收束全文,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同时照应了文题。 【小题 1】 试题分析: A挂有匾额的老式瓦房是重新修建的,徐渭所居几间草屋已塌。 D徐渭作品的特点,主要源自命运的打击与他不屈人格的矛盾造成的内心焦虑。“ 强心铁骨、才横笔豪 ”是徐渭书法的特点, D 项表述为 “作品 ”的特点,不准确。 考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 1)从结构上,设想中的徐渭生活境况与现实中徐渭生活境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内容上,联系
15、后文,对比是为了突出坚守自己,独特的、后人难以企及的艺术品格。( 2)重点理解 “悲悯 ”的意思,值得对方悲悯是因为自己的某方面不如对方,从后文可见,作者感觉没有属于自己的精神领地,所以说作者为什么觉得 “是徐渭先生悲悯了我 ”。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本句话位于文章结尾,是对文章的总结,照应题目。这里的青藤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代之徐渭, “生长在人类的历史中 ”说明徐渭的精神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永存。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仔细阅读全文,根据下面这则材料,回答问题。 三国演义中写
16、到,在五丈原魏、蜀两军对阵,相持不下。魏军首领司马懿按兵不动,蜀汉丞相诸葛亮粮草不够难于久撑。形势危急之下,诸葛亮派人给司马懿送去一套妇女穿戴的凤冠霞帔和一道战表。战表上说:是大将,就堂堂正正领兵出战,决一胜负;是女人, 就穿戴上这风冠霞帔,缩在营中 这段故事,后来被搬演在京剧胭粉记里,为观众所熟悉。 材料中的诸葛亮对司马懿使用的是激将法,此手法渗透着明显的 这种观念。 联系你的阅读体验或者生活实际,另外举一个同样体现了 “这种观念 ”的事例或现象。并做简要分析,字数不超过 60个字。 答案: 男主女从、男强女弱、男尊女卑、男贵女贱。(任择其一即可,考查提炼、概括文意的能力) 例一:现实生活中
17、,有阳刚气的女子往往被看作 “女强人 ”“女英雄 ”,受到社会褒扬;带阴柔气的男子则难免被视为 “娘娘腔 ”“变态者 ”,遭到世人唾弃。 例二:西周亡国,昏庸的周幽王是罪魁祸首,褒姒不过是此事的导火索,却承担了大部分的骂名,成为众矢之的,号为红颜祸水。(考查理解文意并实际运用的能力,以上两例仅供参考) 试题分析:第一问比较简单,激司马懿穿女子服装是对他的污辱,说他不像男子汉,由此可见古代的男尊女卑之观。第二问,这种现象自古至今很多,如 “女子无才便是德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等。这种现象是时代的产物,考 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
18、F。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问题。 京剧 “男旦 ”是历史的产物。导致这种并非常态的 “男扮女 ”现象的原因之一,当跟旧时代禁止女演员登台的封建道德律令有关。 照数千年男性本位社会的文化预设,女性是次等公民;男性是首等公民。在此观念支配下,任何事物,任何文化形态,只要一跟女性沾边,就有贬值、降格、掉价的危险,就有被视为 “另类 ”而遭到主流排斥的危险。相反,某种东西一旦跟男性挂钩,就有可能成为增值、升格、提价的对象。男旦作为封建 文化背景下生长出的一种奇特社会现象,透露出跑江湖的戏曲艺人社会地位低下的现实(尤其是饰演女角的艺人)。 当年,曾有人问梅兰芳先生,京剧男旦是不是封建时代的产物
19、?后者仅仅回答了四个字: “这是艺术。 ”梅先生的回答耐人寻味。的确, “男旦 ”是艺术,对此我们必须有立足艺术学的审视和理解。这里,有两点务必明确。首先, “艺术并不要求把它的作品当成现实 ”,在写意化心理化土壤上生长起来的中国戏曲,更是如此。譬如戏曲舞台上的一桌二椅,借符号学的说法,其作为孤立的 “能指 ”什么也不是,但随着剧中人出场,在表演者的唱做念舞中被赋予规 定情景中的“所指 ”,时而是桥,时而是山,魔术般地变幻出审美时空的气象万千。离开表演者的唱做念打,舞台上就只剩下一块仅有长、宽、高空间三维却没有任何审美意义的空白场地。舞台时空处理如此,人物扮演也是这样。正如观赏传统目连戏中会缘
20、桥一折的观众不会去斤斤计较那舞台上设置的是桥还是桌一样,他们也不会去莫名其妙地责问这女角戏中的扮演者是女还是男。 此外,还须看到,艺术作为人类精神的花朵,起自人类对自然物的不满足,它是体现着人类能动创造意志的产物。 “男旦 ”技艺,恰恰在某种程度上透露出人类渴望超越自然局限而走向创造 自由的内心愿望,因而得人赞赏。相对于以女演女出自本色的 “坤旦 ”,以男演女的 “乾旦 ”(男旦)首先就多了一道克服生理性别差异的难关。正如梅派传人自述学艺经历所言: “那是一个非常艰苦的学习过程。我很清楚,男人演女人比女人演女人要困难得多,要辛苦十倍。比如发音的部位,女人的假声,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小嗓,与她的
21、真声相差就不大。而男生的假声,与他的真声相差得很明显。乾旦的说话与演唱完全像两个人,可见差距之大。 ”差距越大,突破越难。男旦表演技巧中分明凝聚着一代代艺术家努力挣脱生理局限而不懈创造的精神,这种创造精神是任何 艺术都永远需要的。 (取材于李祥林华夏戏曲中的男旦艺术之我见 ) 【小题 1】关于 “男旦 ”艺术,下列说法 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男旦艺术是历史的产物,其诞生跟性别歧视、男尊女卑的封建观念有关。 B男旦艺术符合中国戏曲的假定性原则,与写意化心理化的戏曲特质相合。 C男旦艺术于不可能中寻可能,束缚中争自由,体现出人的创造性与能动性。 D作者借梅派传人之口表明艺术创造精神固然可贵,
22、但男旦艺术不应再提倡。 【小题 2】下列的理解和分析, 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过去伶人地位卑下,一直和流寇、盗贼等相提并论,男扮女角的 “男旦 ”更容易被视为 “不入流 ”而遭人鄙视。 B “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 ”说明了戏曲舞台时空处理不求写实的特征,演员的表演起着点缀性作用。 C梅兰芳把男旦定性为一种艺术,意味着随着性别歧视色彩的淡化,演员的舞台表演技艺和功夫会更值得珍视。 D观众明明晓得台上演员是男,但就是要看作戏中的女,这是规定情境中由演员和观众之间默认的虚拟审美使然。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B 【小题 1】 试题分析:由原文 “男旦表演技巧中分明凝聚
23、着一 代代艺术家努力挣脱生理局限而不懈创造的精神,这种创造精神是任何艺术都永远需要的 ”可知 D项中 “男旦艺术不应再提倡 ”错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原文:首先, “艺术并不要求把它的作品当成现实 ”,在写意化心理化土壤上生长起来的中国戏曲,更是如此。由此可见 “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 ”只是说戏曲将生活进行艺术化。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徐绩字元功,宣州南陵人。举进士,选桂州教授。王师讨交趾,转运使檄绩从军。饷路瘴险,民当役者多避
24、匿,捕得千余人,使者使绩杖之,绩曰: “是固有罪,然皆饥羸病乏,不足胜杖, 姑 涅 臂以戒,亦可已。 ”使者怒,欲并劾绩,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 夺 。 舒 闻其名,将以御史荐,绩恶 为人,辞不答。通判通州,濒海有捍堤,废不治,岁苦漂溺。勃躬督防卒护筑之,堤成,民赖其利。 徽宗立,迁中书舍人,修神宗史。时绍圣党与尚在朝,人怀异意,以 沮 新政。帝谓绩曰: “朕每听臣僚进对,非诈则谀;惟卿鲠正,朕所倚赖。 ”诏与蔡京同校五朝宝训 。绩不肯与京联职,固辞。迁翰林学士。国史久不成,绩言: “神宗正史,今更五闰矣,未能成书。盖由元祜、绍圣史臣好恶不同,范祖禹等专主司马光家藏记事,蔡京兄弟纯用王安石日录,
25、各为之说,故论议纷然。当时辅相之家,家藏记录,何得无之 臣谓宜尽取用,参订是非,勒成大典。 ”帝然之,命绩草诏戒史官,俾尽心去取,毋使失实。绩与何执申偕事帝于王邸,蔡京 以 宫僚之旧, 每曲意事二人,绩不少降节 。谒归视亲病,或言翰林学士未有出外者,帝曰: “绩谒告归尔,非去朝廷也,奈何轻欲夺之 !” 大观三年,知太平州。召入觐,极论茶盐法为民病 ,帝曰: “以用度不足故也。 ”对曰: “生财有道,理财有义,用财有法。今国用不足,在陛下明诏有司,推讲而力行之耳。 ”帝曰: “不见卿久,今日乃闻嘉言。 ”蔡京自钱塘召还,微言撼之曰: “元功遭遇在伯通右,伯通既相矣。 ” 绩笑曰: “人各有志,吾
26、岂以利禄易之哉? ”京惭不能对,绩亦终不复用。 以疾卒,年七十九。绩挺挺持正, 尤为帝所礼重,而不至大用,时议惜之 。 (节选自宋史 徐绩传 ) 注释: 涅:刺字涂墨。 【小题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 的一项是 A不足胜杖, 姑 涅臂以戒姑:暂且 B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 夺 夺:强迫 C人怀异意,以 沮 新政沮:阻止 D蔡京 以 宫僚之旧以:凭借 【小题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徐绩刚直守正的一组是 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 绩躬督防卒护筑之,堤成,民赖其利 绩恶 为人,辞不答 宜尽取用,参订是非,勒成大典 绩与何执中偕事帝于王邸 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 A B C
27、 D 【小题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往交趾运送粮饷的路上瘴气弥漫,崎岖险阻,服役的百姓大多逃匿,后有千余人被捉回 ,徐绩为他们免遭杖责而据理力争。 B徐绩担任太平州知州时,极力陈述现行茶盐法给百姓带来的苦痛,建议皇帝诏令全国有关官员合理地生财、理财、用财。 C神宗正史久未编成,徐绩认为应广泛搜集资料,明辨是非,才能修成符合史实的国史,其主张和建议得到皇帝肯定。 D徐绩不肯与蔡京共事,后来在他回乡看望亲人时,蔡京以翰林学士没有擅离朝廷的先例为由反对,皇帝没有同意蔡京的说法。 【小题 4】将下列的文中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每曲意事二人,绩不少降节。 尤为帝所礼重,
28、而不至大用,时议惜之。 【小题 5】文中说,徐绩鄙视、厌恶舒 和蔡京的为人,所以当舒 举荐他做御史时他拒绝不回应皇帝下令 让他与蔡京共同校订史书时,他坚决不与蔡京共事。请联系文中相关内容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徐绩 这一做法的认识。( 200字左右)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A 【小题 3】 D 【小题 4】 常常违心地奉承二人,徐绩并没有稍稍降低自己的品节。 特别受皇帝礼遇器重,但没有得到重用,当时的议论为此感到惋惜。 【小题 5】略 【小题 1】 试题分析:夺:改变。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 指徐绩体恤民情。 仅仅
29、是陈述徐绩与何执中共事。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 C。 【小题 3】 试题分析: “蔡京以翰林学士没有擅离朝廷的先例为由反对 ”错,不是蔡京反对,而是有人以此进谏。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析: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 每:常常。少:稍稍。节:气节。 为 所:表被动。大用:重用。时:当时。惜:对 感到惋惜。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5】 试题分析:首先要理解 “徐绩这一做法 ”的含义,即 “爱憎分 明 ”。这种态度当然是可取的,但徐绩因为厌恶一个人,就不愿与这个人共事这种行为就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30、。评价徐绩的这一做法时,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问题。 送柴侍御 丹阳送韦参军 王昌龄 严维 流水通波接武冈, 丹阳郭里送行舟, 送君不觉有离伤。 一别心知两地秋。 青山一道同云雨, 日晚江南望江北, 明月何曾是两乡。 寒鸦飞尽水悠悠。 【小题 1】从体裁角度看,这两首诗都是 _ _;从题材角度看,这两首诗都是 。 【小题 2】王诗中,诗人为什么说 “送君不觉有离伤 ”? 【小题 3】请概括两首诗不同的感情色彩,并具体分析每首诗歌后两句的表现手法。 答案: 【小题 1】七言绝句(或七绝、绝
31、句);送别诗 【小题 2】两地流水相通,形同比邻;自己和朋友风雨与共,明月共睹;虽处异地,情感相通,因此 “送君不觉有离伤 ”。 【小题 3】感情色彩:王诗豁达乐观,表达的是对朋友的宽慰之情;严诗凄凉哀婉,表达了对朋友的深 切思念。表现手法:王诗 “青山 ”“明月 ”句,是作者借助想象来抒情; “明月 ”句是作者运用反问的手法直 抒胸臆。(答出 1点即可)严诗写 “日晚 ”“寒鸦 ”“江水 ”,寓情于景,抒情委婉含蓄。(结合诗句,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 1】 试题分析:从标题中的关键词 “送 ”即可知为送别诗。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层级为识记 A。 【小题 2】 试题分析:起句 “流水通波接武
32、冈 ”,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流水 ”与 “通波 ”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 “接 ”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这是为下一句作势。所以第二句便说 “送君不觉有离伤 ”。龙标、武冈虽然两地相 “接 ”,但毕竟是隔山隔水的 “两乡 ”。 考点:鉴 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3】 试题分析:王诗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笔法灵巧,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如果说诗的第一句意在表现两地相近,那么这两句更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有它鲜明的个性。严诗第三
33、、四句写别后的情景。 “日晚江南望江北 ”,点明友人远行的方向 江北。兰舟已逝,离情难舍。天色向暮;连成群的寒鸦也纷纷飞尽,各自归入巢中。但是,诗人仍在江畔伫立,久久地凝望着友人离去的方向。 “寒鸦飞尽水悠悠 ”,是望中之景,然而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合为一体。友人远去,相见无期,鸟儿飞尽,无踪可寻。天地间显得多么空阔、多么寂寞。只有那无尽的江水在无言地流淌,恰如诗人心中无限的忧愁。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
34、短亭。 双溪种花(其一) (宋)王炎 双溪渐有杂花开,每日扶筇 到一回。 胜似名园空锁闭,主人到老不归来。 注释: 筇( qing):竹做的手杖。 【小题 1】下列对两首诗理解 有误 的一项是 A菩萨蛮起写平林寒山皆在黄昏时呈现出凄黯之色,烘托出苍茫哀愁的氛围。 B “宿鸟归飞急 ”写宿鸟归巢之急切,反衬出游人无归,增添了全词的 “愁 ”味。 C双溪种花前两句说园中春花正好,因此诗人每天扶杖到此观赏,有闲适之感。 D双溪种花后两句写这里胜似名园别墅,后悔自己宦游直到年老才能归来赏园。 【小题 2】两首诗中 “空 ”字有炼字之工,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两诗中 “空 ”字的妙处。 【小题 3】文学创作过
35、程中,为了更准确地表达思想情感,创作者常常无数次改动作品中的字词,来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中国古代有 “推敲 ”之说,法国作家福楼拜也说: “不论一个作家所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只有一个名词可供他使用,用一个动词要使对象生动,一个形容词要使对象的性质鲜明。因此就得用心去寻找,直至找到那一个名词,那一个动词和那一个形容词,才能产生卓越的作品。 ” 文学家炼字炼句的过程体现了一种怎样的态度,这样的态度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生活或阅读经验,谈谈你的感悟。不少于 200字。( 12分)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空 ”是一个副词,即空空、白白、徒劳的意思。李诗写楼中人在玉阶上徒劳无益地久久
36、凝眸站立,却盼不来归人,加强了因空候而无归期的深深离愁。王诗强调名园之花虽然珍贵,但因主人奔走仕途,至老不归,以至空开空落,只有自己日日来赏,表达了诗人厌倦官场,喜爱乡村恬淡生活的心境。 【小题 3】观点:不断追求卓越,精益求精,不断打磨 【小题 1】 试题分析:这两句是说:名园之花虽然珍贵,但因主人奔走仕途,至老不归,以至空开空落,无人赏爱。言外之意是:自己虽是山野之人,没有名园别墅,但日日赏花,胜似那至老不归的富贵园主。 考点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李词 “玉阶空伫立 ”,在暮霭沉沉之中,主人公久久地站立在石阶前,感到的只是一片空
37、茫。 “空 ”也是上片所勾画的景物感染下的必然结果。如此日日空候,思妇的离愁也就永无穷尽了。王诗意为:名园之花虽然珍贵,但因主人奔走仕途,至老不归,以至空开空落,无人赏爱。言外之意是:自己虽是山野之人,没有名园别墅,但日日赏花,胜似那至老不归的富贵园主。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3】 试题分析:本题与两首诗的内 容没有多大关系,但可以从 “空 ”字的运用中得到一些启示,遣词造句都与作者的情感有关。解答本题还可以从咬文嚼字一文得到启示。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阅读下面唐诗 ,按要求回答后面问题。 喜外弟
38、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 注释: 蔡家亲:指表亲。 对这首诗的理解, 不正确 的一项是 A首联侧重写荒村贫居的环境:秋夜沉沉,荒野空寂,旧业困顿,左右无邻,为全诗笼上冷寂悲怆的气氛。 B颈联中 “独沉久 ”写诗人长期离群索居、孤独落寞; “愧 ”字流露出因处境困窘而对卢纶无以为报的心情。 C尾联写人的一生中与朋友相处总是会有聚有散的,就连亲戚间也难以避免,表现出诗人的达观情怀。 答案: 试题分析:后两句写对表弟到来的感激,这是写 “喜 ”,但喜中仍有悲。喜的是因为自己被贬沉沦,亲人还来探望,自然喜
39、出望外;但自己的处境不佳,又感到对不起亲人,所以仍感辛酸惭愧。所以题中 “表现出诗人的达观情怀 ”错。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诗论并回答问题。 明代谢榛四溟诗话云 :“韦苏州曰 :窗里人将老 ,门前树已秋。 白乐天曰 :树初黄叶日 ,人欲白头时。 司空曙曰 :雨中黄叶树 ,灯下白头人。 三诗同一机杼 ,司空为优。 ” 注: 机杼:喻指文章的构思和布局。 【小题 1】韦苏州指唐代诗人韦应物,他被称为 “苏州 ”是因他曾作过苏州刺史。白乐天也是唐代诗人,他名为 ,我们曾学过他的诗有 、 。 【小题 2】诗论说 “三诗同一机杼 ”,请写出三
40、人的诗句在写法上的相同点。 【小题 3】谢榛认为三人的诗句 “司空为优 ”,请简要分析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两句诗 “优 ”在何处。 答案: 【小题 1】居易 琵琶行 卖炭翁(只要是白居易的作品即可) 【小题 2】这三句诗都人树并写,以景衬情,用树之落叶来比喻人之衰老。 【小题 3】司空曙的诗句写了夜雨、昏灯、黄叶树、白头人,形象更加具体鲜明,表现了诗人孤独悲苦的心境,使读者感受更为真切。 【小题 1】 试题分析:本题识记即可。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层级为识记 A。 【小题 2】 试题分析: “同一机杼 ”意为构思布局的相同之处。从所选择的诗句可以看到有相同的意象:树。抒发了相同的情感
41、:人老了。 “人将老 ”“人欲白头时 ”“灯下白头人 ”。 考点:鉴赏文 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3】 试题分析:比兴兼用,也是这首诗重要的艺术手法。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不是单纯的比喻,而是进一步利用作比的形象来烘托气氛,特别富有诗味,成了著名的警句。用树之落叶来比喻人之衰老,是颇为贴切的。树叶在秋风中飘落,和人的风烛残年正相类似,相似点在衰飒。这里,树作为环境中的景物,起了气氛烘托的作用,类似起兴。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作文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微写作。 高三年级在学校礼堂举办庆新年联 欢
42、会,老师和同学精心准备了很多节目 ,唱歌 , 跳舞 ,玩游戏 ,观看同学录制的视频等 ,给大家带来了欢乐,也带来了思考 ( 1)请描述一个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活动场景。要求:注意描写对象和特定氛围,语言精练, 200字左右。 ( 2)年级评选此次活动中的优秀节目,请你写出评选优秀节目最重要的一条标准,并对此进行阐释。要求:观点鲜明 ,理由充分,语言精练, 200字左右。 ( 3)请给你的爸爸或妈妈拟一条新年短信,表达情感。要求:情感真挚,语言精练, 200字左右。 答案:略 试题分析:( 1)活动场景的描写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 突出重点的人,也要有群体的活动。既要有详写的事,也要有粗略的介绍。
43、可以从包身工中得到启示。( 2)优秀节目的评选标准要注意评选的方面,如演员的台风,表演的技巧,节目的内容和思想性等。( 3)新年短信要注意用语和人物的身份,要有真情实感,不能是空话套话。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微写作。 你在图书馆里阅读非常喜欢的一部小说,其中有让人紧张、兴奋的故事情节,可是,书籍中有些地方被同学涂鸦了。 ( 1)请写一段话,向读者发出爱护公共图书的倡议。要求:理由充分,语言精练, 200字左右。 ( 2)请介绍书中你最喜欢的一个片断。要求:注意介绍对象,条理清晰,语言精练, 200字左右。 ( 3)书中人物的命
44、运或精神给你以触动。请写一个片段,与他(她)进行交流、对话,表达你的感受。要求:情感真挚,语言精练, 200字左右。 答案:略 试题分析:( 1)倡议书内容主要包括倡议目的和倡议事项。倡议目的包括倡议的原因、意义。这里的理由要说得充分。只有说清讲透才能引起公众关心,赢得响应;倡议事项关键是写得具体、可行。( 2)介绍精彩片段要做到精彩,不能仅仅是平铺直叙,更不是照搬原文。要能吸引别人,引起别人的阅读兴趣。( 3)读后感重在感,写自己真切的感受,联系实际非常重要。就是要结合自己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感受来谈,也可以把看到、听到的实实在在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来做对照,有针对性地发表感想,是 “感 ”得
45、现实、 “感 ”得实在。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一个人,最大的不幸恐怕还不在于曾经遭受了多少困苦挫折,而在于他虽然终日忙碌,却不知道自己最适合做什么,最喜 欢做什么,最需要做什么。 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7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答案:做人要有方向 生活中有太多事需要去选择,太多的路需要我们驻足,但无论是种种琐事,还是条条的大路都要有一个从一而终的目标指引着我们不怕艰险的去实现。 社会上的太多诱惑需要我们一坚定明确的目标去抵诱。例如网络发达的今天有太多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网站,虽
46、然网络能给我们一些不好的影响,但它也能使我们更快的了解新的信息、放松我们的心情、陶陶冶我们的情操,关键是你以一个怎样的心去对待,怎样的目标去寻找。如果 你一个查找对学习和生活有帮助的目标去看待,那么它将会使你的生活更加的充实,学问会更加的渊博。如果你以另一个去探索但会有不同的结果。就看你以怎样的目标去冲破社会给你设置的艰险,以怎样向上的精神去面对这些险阻。记住人生不可再来,一步一个脚印的去走,以坚定不屈的勇气完成自己所定下的目标。 学习上也有太多的 “拦路虎 ”需要我们以顽强的勇气去打败。学习的难关会使更多更多的在前方迎接我们的到来。比如生活中许多语文知识需要我们一点一点的懂得,现在我们学习的
47、许多课文就给我们造成了不小的疑惑。随着初中的课文一篇一篇的增多,许多 的 “拦路虎 ”躲在里面笑哈哈对着我们,但当我们攻克这一道道的难关,他们会以另一种方式去躲。正如一篇课文所写 “山的那边是什么 ”,需要我们自己探索。 一个坚定明确的目标能够引导我们未来船的方向,是使向成功的坡岸,还是因路途的太多艰辛繁琐而偏转方向。人生该有一个有确的目标指引我们一定朝着这个方向去寻找,知道自己每天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有小积大,有小积多,总有一天会认为自己的勤奋和坚韧不拔的勇气而收获。一个坚定的目标往往是我们打开成功之门的一把坚定的必不可少的东西。 生活、人生的许多艰险都需要我们有一个坚定的目标一 直去寻找,寻找打败这些艰险成功之后的人生。 试题分析:本题的审题立意不难,重点句是 “在于他虽然终日忙碌,却不知道自己最适合做什么,最喜欢做什么,最需要做什么 ”。由此可见,本材料的立意为:生活要有方向(兴趣、目的)。从文体上看,本材料更适合于写成议论文。由于这是一个学生熟悉的话题,所以写起来应该不难。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