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安徽省安庆一中等三校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周芸 文档编号:318106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6.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安徽省安庆一中等三校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4届安徽省安庆一中等三校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4届安徽省安庆一中等三校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4届安徽省安庆一中等三校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4届安徽省安庆一中等三校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安徽省安庆一中等三校高三上学期 12月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面词语中,有 两个错别字 的一组是( 3分) ( ) A终南捷迳偏安一偶瓜熟蒂落鸠占雀巢 B韦编三绝时乖命蹇如雷灌耳巨笔如椽 C儒子可教肥马轻裘攻艰克难沽名钓誉 D自惭形秽暗剑难防无所适从唉声叹气 答案: C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主要考查音近(同)字、形似(近)等正确书写,容易混淆,把握不准的可以用排除法进行筛选。 A 项终南捷径,偏安一隅,鸠占鹊巢;B项如雷贯耳; C项孺子可教,攻坚克难; D暗箭难防。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下面加点词语使用 正确 的一项是( 3分)

2、( ) A学习三中全会精神重在落实。各级监管派出机构要按照属地执法原则,发现一起,处理一起,绝不可宽容迁就,绝不可 下不为例 。 B淮河流域突发环境事件,部分河段镉浓度严重超标,最大污染团 步步为营 ,逼近取水口。市政府要求各方全力以赴做好事件处置工作,确保取水口水质达标。 C中科院学者洪源认为,某国舰机频繁对我舰队进行挑衅,从应对敌方威胁角度来说,中国军舰火控雷达锁定敌方舰机,防止被突袭,那也是 无可厚非的。 D抬头看天,云聚云散,云卷云舒。云就像天气的 “招牌 ”,看云可以识天气,但必须有丰富的经验,因为云的变化是 扑朔迷离 的。 答案: A 试题分析:此类词语使用判断的题目,要在整体把握

3、句意的情况下,根据语境,结合着成语的解释来判断。 A项 “下不为例 ”指下次不能援例,表示只通融这一次。 B项 “步步为营 ”指军队前进一步就设下一道营垒,形容行动谨慎,防备严密。不合语境。 C项 “无可厚非 ”指不可过分指摘,虽有缺点,但是可以原谅或理解。不合语境。 D项 “扑朔迷离 ”形容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不合语境。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 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完全正确 的一项是( 3分) ( ) A执 拗 ( ni)泊 (b)位 和 ( hu)稀泥不 塞 ( si)不流 B 模 ( m)具 臧 ( zng)否 颤 ( chn)巍巍怙恶不 悛 (

4、 qun) C倾 轧 ( y)下 颌 ( h)道 行 ( hng)深汗流 浃 ( ji)背 D 龟 ( jn)裂训 诂 ( g)蒙 ( mng)汗药 宁 ( nng)缺毋滥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主要考查音近(同)字、形似(近)等正确书写,容易混淆,把握不准的可以用排除法进行筛选。 A项和 hu稀泥,不塞( s)不流; C项道行( hng)深 , 汗流浃( ji)背; D项 训诂( g),蒙( mng)汗药。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 A。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书法是与中国文化特殊土壤密不可分的独特艺术形式。书指书体,即汉字。法指书写文

5、字的方法和技巧。中国书法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把文字书写的法则提高到一种艺术的境界,使之凭借汉字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发展成为一种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哲学思考和文化心理的艺术种类。 以韵为核心的书法艺术,并不以精熟的技巧与繁复的法度 程序为最高境界,相反,它崇尚的是那种言语不能传达的意味,它同时启示了其中所含蓄的类似于诗的余味,以及对简朴到深远的艺术手法的重视。当思想感情和境界在自己的艺术形式中达到完美的升华时,韵的意味也就从作品中显现出来了。崇尚韵致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脱俗,使艺术家无论在人格形态还是在艺术形态上均要达到一种卓尔不群的境界。韵如橄榄,它需要慢慢地去体会、涵咏。如果说 “不俗

6、 ”是表示精神升进中的超越状态,那么 “韵 ”则象征着精神超越的极致。而 “韵 ”的获取则是在一切艺术本体之外的,即就书法而言,学者型书家较之于工匠型书家更为人所推 崇的原因也就在于此。 在中国的书法史上,书法家绝大多数都有超绝的风度才情,书法只不过是其气质风采和神情心性的自然流露,是切断凡俗意识而垂直上升到超常的精神生活领域的一种标志。因而,书法只是文人 “聊抒胸臆 ”的 “余事 ”,所谓逸笔余兴,无所为方能有所为,这种心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才是高级的、超俗的、儒雅的。各家不同风格的书法,都让人感觉到艺术品只不过是其真我本性、生命气息的折射。它不着痕迹,空灵蕴藉,以微妙的暗示与含蓄,让人去感

7、受突破一切人为的形式与法则的境界。在生硬、挺健、雄浑之外欣赏一种超然的清淡。“韵 ”作 为生命状态的极致体现,让艺术家如痴如狂如醉。它让我们在和古人典范作品交流中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到那流溢而出的令人神往的迷人气息。在瞬间的感悟中,让观者脱离现实的环境,沉浸在超越时空限制的审美快感之中,这就是古典书法作品中所设定的审美情境的奥妙所在。古人在观赏作品时须净手、屏息,以让自己有如对至尊的敬畏感,让自己慢慢地进入到这种 “天人合一 ”的境界之中,去体味、领悟和感受这种超越性的存在。 “韵 ”虽然不是一种物质,但是,在艺术家和观者共同创设的审美心理场中,它成了一种可感、可嗅、可触、可闻的物质实在。人在这种

8、 “参与 ”的过程中,达到顿悟,使审美的障碍得以消解,从而进入无碍的自由世界之中。 “韵 ”作为文化心理情结,使中国的艺术更为注重精神体现,表现出一种逍遥于天地之间的快活情绪,因而,艺术也就成了躲避世俗风雨的避风港。艺术家很少去参政议政,他们只是在放浪形骸、游心于天地之间之中获得快慰和满足。这样,艺术也就很少具有批判性,因为,它与俗世生活的发展并不同步,它有着自身发展的轨道。 【小题 1】下列对于 “韵 ”的理解, 不正确 的一项是( 3分) ( ) A “韵 ”是书法艺术的核心,它指的是书法艺术中所蕴含的那种无法用言语传达的、类似 于诗的意味。 B “韵 ”的意味从作品中显现出来,需要艺术家

9、的思想感情和境界在他的艺术形式中达到完美的升华。 C “韵 ”是生命状态的极致体现,使艺术家对它痴迷癫狂地追求,它赋予古代经典之作令人神往的气息。 D “韵 ”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可是艺术家和欣赏者有共同的审美心理,可以感受到它和物质一样存在着。 【小题 2】下列对原文的结构和内容分析 正确 的一项是( 3分) ( ) A第 段阐释书法的意义,指出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哲学思考和文化心理,离不开中国文化的特殊土壤。 B第 段阐明书法艺术的核心 “ 韵 ”的内涵。韵不注重书写的技巧,更注重类似于诗的余味、简朴到深远的艺术手法,期望达到最终目的 脱俗。 C第 段中

10、指出书法家追求以无所为的方式达有所为的目的。用超绝的风度才情挥洒成的书法,才能体现高雅的韵味。 D第 段指出中国艺术自身有发展的规律,更注重精神体现。艺术家们放浪形骸,于无碍的自由世界之中获得快慰和满足。 【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 的一项是( 3分) ( ) A学者型书法家着眼于获取书法本体之外的韵,工匠型书法家着眼于书法本体,所以前 者比后者更为世人所推崇。 B古典书法作品中所设定的审美情境,可以让欣赏者在瞬间的感悟中超脱世俗,得到超越时空限制的审美快感。 C古人先净手、屏息再欣赏作品,这样就可以在欣赏时,产生如对至尊的敬畏感,尽快进入 “天人合一 ”的境界。 D艺术

11、家只是关心人生在世的快慰和满足,并不怎么关心政治,这就造成了他们创造的艺术很少具有批判性的特点。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D 【小题 3】 C 【小题 1】 试题分析: D原文中说 “韵不是一种物质,但是,在艺术家和观者共同创设的审美心理场中,它成了一种可感、可嗅、可触、可闻的物质实在 ”。 “共同创设 ”不等于 “共同的审美心理 ”。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 A项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 ”错,原文说 “中国书法是与中国文化特殊土壤密不可分的独特艺术形式 ”; B项 “不注重书写的技巧 ”错,原文是 “不以精熟的技巧

12、与繁复的法度程序为最高境界 ”; C 项 “达有所为的目的 ”错,原文 “所谓逸笔余兴,无所为方能有所为 ”为作者评价,书法家们不以 “有所为 ”为目 的。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带着思考题回到原文中,找到原句,结合上下句进行比较、理解。 C“尽快进入 ”错,原文为 “慢慢地进入 ”。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消逝的钟声 史铁生 (1)在台阶上 张望 那条小街的时候,我大约两岁多。 (2)终于 有一天奶奶领我走下台阶,走向小街的东端。我 一直猜想 那儿就是

13、地的尽头,世界将在那儿陷落、消失 因为太阳从那儿爬上来的时候,它的背后好像什么也没有。 谁料,那儿更像是一个喧闹的世界的开端。那儿交叉着另一条小街,那街上有酒馆,有杂货铺,有油坊、粮店和小吃摊。因为有小吃摊,那儿成为我多年之中最向往的去处。那儿还有从城外走来的骆驼队。 “什么呀,奶奶? ”“啊,骆驼。 ”“干吗呢,它们? ”“驮煤。 ”“驮到哪儿去呀? ”“驮进城里。 ”驼铃一路丁零当啷丁零当啷地响,骆驼的大脚趟起尘土,昂首挺胸目空一切,七八头骆驼不紧不慢招摇过市,行人和车马都给它们让路。我望着骆驼来的方向问: “那儿是哪儿? ”奶奶说: “再往北就出城啦。 ”“出城了是哪儿呀? ”“是城外。

14、 ”“城外什么样儿? ”“行 了,别问啦! ”我很想去看看城外,可奶奶领我朝另一个方向走。我说 “不,我想去城外 ”,我说 “奶奶我想去城外看看 ”,我不走了,蹲在地上不起来。奶奶拉起我往前走,我就哭。 “带你去个更好玩儿的地方不好吗?那儿有好些小朋友 ” 我不听,一路哭。 (3)越走越有些荒疏了,房屋凌乱,住户也渐渐稀少。沿一道灰色的砖墙走了好一会儿,进了一个大门。啊,大门里豁然开朗,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大片大片寂静的树林,碎石小路蜿蜒其间;满地的败叶在风中滚动,踩上去吱吱作响;麻雀和灰喜鹊在林中草地上蹦蹦跳跳,坦然觅食。我止住哭声。我平生第一次看 见了教堂,细密如烟的树枝后面,夕阳正染红了它

15、的尖顶。 (4)我跟着奶奶进了一座拱门,穿过长廊,走进一间宽大的房子。那儿有很多孩子,他们坐在高大的桌子后面只能露出脸。他们在唱歌。一个穿长袍的大胡子老头儿弹响风琴,琴声飘荡,满屋子里的阳光好像也随之飞扬起来。奶奶拉着我退出去,退到门口。唱歌的孩子里面有我的堂兄,他看见了我们但不走过来,唯努力地唱歌。那样的琴声和歌声我从未听过,宁静又欢欣,一排排古旧的桌椅、沉暗的墙壁、高阔的屋顶也似都活泼起来,与窗外的晴空和树林连成一气。那一刻的感受我终生难忘, 仿佛有一股温柔又强 劲的风吹透了我的身体,一下子钻进我的心中。 后来奶奶常对别人说: “琴声一响,这孩子就傻了似的不哭也不闹了。 ”我多么羡慕我的堂

16、兄,羡慕所有那些孩子,羡慕那一刻的光线与声音,有形与无形。我呆呆地站着,徒然地睁大眼睛,其实不能听也不能看了,有个懵懂的东西第一次被惊动了 那也许就是灵魂吧。后来的事都记不大清了,好像那个大胡子的老头儿走过来摸了摸我的头,然后光线就暗下去,屋子里的孩子都没有了,再后来我和奶奶又走在那片树林里了,还有我的堂兄。堂兄把一个纸袋撕开,掏出一个彩蛋和几颗糖果,说是幼儿园给的圣诞礼物。 (5)这 时候,晚祈的钟声敲响了 唔,就是这声音,就是它!这就是我曾听到过的那种缥缥缈缈响在天空里的声音啊! (6)“它在哪儿呀,奶奶? ” (7)“什么,你说什么? ” (8)“这声音啊,奶奶,这声音我听见过。 ” (

17、9)“钟声吗?啊,就在那钟楼的尖顶下面。 ” (10)这时我才知道,我一来到世上就听到的那种声音就是这教堂的钟声,就是从那尖顶下发出的。 暮色浓重了,钟楼的尖顶上已经没有了阳光。风过树林,带走了麻雀和灰喜鹊的欢叫。钟声沉稳、悠扬、飘飘荡荡,连接起晚霞与初月,扩展到天的深处或地的尽头 (11)不知奶奶那天为 什么要带我到那儿去,以及后来为什么再也没去过。 (12)不知何时,天空中的钟声已经停止,并且在这块土地上长久地消逝了。 (13)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教堂和幼儿园在我们去过之后不久便都被拆除。我想,奶奶当年带我到那儿去,必是想在那幼儿园也给我报个名,但未如愿。 (14)再次听见那样的钟声是在

18、40年以后了。那年,我和妻子坐了八九个小时飞机,到了地球另一面,到了一座美丽的城市,一走进那座城市我就听见了它。在清洁的空气里,在透澈的阳光中和涌动的海浪上面,在安静的小街,在那座城市的所有地方,随时都听见它在自由地飘荡。 我和妻子在那钟声中慢慢地走,认真地听它,我好像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整个世界都好像回到了童年。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 【小题 1】文章题目为 “消逝的钟声 ”,但作者却详写了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请加以简析。( 6分) 【小题 2】(一)

19、文章开头用 “张望 ”“终于 ”“一直猜想 ”等词有何作用?( 3分) (二)请谈谈对第 (4)段划线句 “仿佛有一股温柔又强劲的风吹透了我的身体,一下子钻进我 的心中 ”含义的理解。( 3分) 【小题 3】请分析第( 10)段中划线语句景物描写的作用。( 4分) 【小题 4】作者在异地听到钟声时感到 “整个世界都好像回到童年 ”,于是说 “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 ”。请结合本文,联系实际,谈谈你自己对这一说法的理解。( 8分) 答案: 【小题 1】 详写童年生活,交代出听到钟声的过程,突出幼时聆听 “晚祈的钟声 ”受到震撼等特殊的感受。( 2分) 为后文在异地听到钟声感到 “好像一下子

20、回到了童年,整个世界都好像回到了童年 ”作铺垫,使 “我 ”对 “童年 ”的感受更加真切。( 2分) 更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新的理解。( 2分) 【小题 2】 (一)流露出作者幼时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向往,( 2分)也为下文写自己到了外面世界目不暇接的情形作了铺垫。( 1分) (二) 此句话将听到的琴声和歌声幻化为触觉的风,( 1分)形象地写出了幼时的 “我 ”听到琴声和歌声后内心受到的洗礼,灵魂受到的震动。( 2分) 【小题 3】此处景物描写了一幅钟楼晚景图。暮色苍茫,晚霞满天,新月初上,钟声沉稳、悠扬,天地渺远无边。( 2分)场景宏阔空远,圣洁清明。为下文中作者对故乡的新

21、理解铺垫蓄势。( 2分) 【小题 4】 作者童年时对世界充满了好奇,而 “晚祈的钟声 ”对他幼小的心灵产生了极大的震撼,这是他童年中重要的心灵印记。 当久逝的钟声在异地突然响起,童年的生活印记一下就涌现脑海,从而产生了对童年、故乡的怀念。 “故乡 ”并不是一片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不受时空限制的辽阔无比的心情,是心灵的归宿,精神的家园。 其实,我们在异地他乡时,都会因一个小的事物忆起对过去的某一段生活的回想,从而产生相应的、复杂的感受和心情,这种心情就应是一种特殊的 “故乡 ”吧。 【小题 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句作用题,其结构作用主要是为下文 作铺垫,内容作用是更好地表达主题。 考点:分析

22、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这句话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内心的感受。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3】 试题分析:这也是一道语句作用题,这一部分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描绘宏阔空远,圣洁清明的场景,为下文的抒情作铺垫。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半开放性的探究题,要 求结合对文章的准确解读,并联系自己的实际来谈论。要言之有理有据,自圆其说。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

23、层级为探究 F。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19分) 徐有贞,字元玉,初名 ,吴人。宣德八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时承乎既久,边备 惰,而西南用兵不息, 以为忧。正统七年疏陈兵政五事,帝善之 而 不能用。及土木难作, 王召廷臣问计。埕大言曰: “验之星象,稽之历数,天命已去,惟南迁可以 纾 难。 ” 胡溲、陈循成执不可。兵部侍郎于谦曰: “言南迁者,可斩也。 ”大沮,不敢复言。是时用人多决于少保于谦。 埕属谦门下士游说,求国子祭酒。 谦为言于帝,帝曰: “此议南迁徐埕邪?为人倾危,将坏诸生心术。 ”不知谦 之 荐之也,以为 沮 己,深怨谦。因名有贞。景泰三年迁右谕德。河决沙湾七载,前后治者皆

24、无功。延臣共举有贞,乃擢左佥都御史,治之。至张秋,相度水势,条上三策。有贞于是大集民夫,躬亲督率,治渠建闸,起张秋以接河、沁。河流之旁出不顺者,为九堰障之。更筑大堰, 阅 五百五十五日而工成。帝厚劳之。七年秋,山东大水,河堤多坏,有贞 乃 修旧堤决口,水患悉平。帝召见,奖劳有加,进左副都御史。 八年正月,景帝不豫。石亨、张轨等谋迎上皇,以 告太常卿许彬。彬曰: “此不世功也。徐元玉善奇策,盍与图之? ”亨即夜至有贞家。闻之,大喜。令太监曹吉祥入白太后。时方有边警,有贞令轨诡言备非常, 勒 兵入大内。亨掌门钥,夜四鼓,开长安门纳之。乃升奉天门,有贞等常服谒贺,呼 “万岁 ”。有贞既得志,则思自异

25、 于 曹、石。石、曹大怨恨,日夜谋构有贞。诏徙有贞金齿为民。亨败,帝从容谓李贤、王翱曰: “徐有贞何大罪?为石亨辈所陷耳。其释归田里。 ”有贞既释归,犹冀帝复召,时时仰观天象,谓将星在吴,益自负。及闻韩雍征两广有功,乃太息曰: “孺子亦应天象邪? ”遂放浪山水间,十余年乃卒。 (节选自明史 徐有贞传,有删改)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惟南迁可以 纾 难纾:解除。 B 勒 兵入大内勒:强制。 C 阅 五百五十五日而工成阅:历经。 D 不知谦之荐之也,以为 沮 己沮:诋毁。 【小题 2】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 ) A帝善

26、之 而 不能用青,取之于蓝, 而 青于蓝 B 不知谦 之 荐之也均 之 二策 C有贞 乃 修旧堤决口至东城, 乃 有二十八骑 D则思自异 于 曹、石三顾臣 于 草庐之中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徐有贞忧虑国事,敢于陈明自己的政见。他有感于太平年代,边备懈怠而战事不止的现状,上疏陈说用兵之道,遗憾的是没有得到皇帝认可。 B徐有贞善于治水,功劳卓著。他亲临一线指挥,治理河渠,建立水闸,修筑大坝,加固决口,最终平息了全部水患,受到皇帝的慰劳和嘉奖。 C徐有贞与曹吉祥、石亨结下了仇怨。他们三人曾经联手拥立太上皇复辟,在新朝中,徐有贞与曹、石交恶,

27、他受到曹、石的构陷而迁贬为民。 D徐有贞相信天象昭示人事,以此决定行事。他被释放 回家后看到将星在吴,自信可以再次建功立业;后来得知韩雍征讨立功后,放弃了这种追求。 【小题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0分) ( 1)谦为言于帝,帝曰: “此议南迁徐埕邪?为人倾危,将坏诸生心术。 ”( 4分) ( 2)此不世功也。徐元玉善奇策,盍与图之?( 3分) ( 3)徐有贞何大罪?为石亨辈所陷耳。其释归田里。( 3分)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A 【小题 3】 A 【小题 4】 (1)于谦在皇帝面前为他说话,皇帝说: “这是建议南迁的徐埕吗?他为人狡诈,恐怕会使诸生员心术变坏。 ”(

28、“于帝 ”状语后置 1分, “倾危 ”1 分, “坏 ”使动用法 1分,整体 1分) (2)这是罕有的大功。徐元玉善于谋划奇策,何不和他一起图谋这件事呢?( “不世 ”1 分, “盍于图之 ”1 分,整体 1分) (3)徐有贞有什么大罪?被石亨等人陷害罢了。还是释放他让他回家乡吧。( “为 ”1 分, “陷 ”1 分, “其 ”1 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勒:统帅。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 A项均为连词,表转折,但是。 B项主谓之间,取独 代词,这。 C项于

29、是,就 仅仅。 D项介词,和 介词,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3】 试题分析: A原文中说 “帝善之而不能用 ”指皇帝认为很好但是没有采用。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参考译文: 徐有贞,字元玉,起初名埕,是昊人。他是宣德八年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授予编修官。当时天下太平已经很久,边备怠惰,可是西南用兵不止,徐埕对

30、此很忧虑。正统七年徐埕上疏陈说五件关于用兵之道的事情,皇帝认为很好但是没有采用。等到土木之难发生, 王召集廷臣询问计策。徐埕大声说: “检验星象,考查历数,天命已去,只有南迁才能解除灾难。 胡溲、陈循都坚持认为不可以。兵部侍郎于谦说: “说南迁的人,可以斩首。 ”徐埕非常恐惧,不敢再说话。当时用人大多取决于少保于谦。徐埕嘱托于谦的门客为他游说,谋求国子祭酒。于谦在皇帝面前为他说话,皇帝说: “这是建议南迁的徐埕吗?他为人狡诈,恐怕会使诸生员心术变坏 。 ”徐埕不知道于谦推荐了他,以为他诽谤自己,很怨恨于谦。于是改名为有贞;景泰三年升迁为右谕德。黄河在沙湾决口七年,前后去治理的官员都没有成功。朝

31、廷大臣共同推举徐有贞,于是提升徐有贞为左佥都御史,治理黄河。到达张秋,徐有贞观察估量水势,条奏给皇帝三个方案。徐有贞于是大量调集民夫,亲自督率,治理河渠建立水闸,从张秋连接黄河、沁水。河水旁流,不顺河道的,修建九条大坝阻挡它。又修筑大坝,经过五百五十五天才竣工。皇帝很丰厚地慰劳他。景泰七年秋,山东发大水,河堤大多被毁坏,徐有贞就修固旧堤决口,水患全部平息。皇帝召见他 ,奖赏慰劳有加,晋升为左副都御史。 景泰八年正月,景帝身体不适,石亨、张轨等人谋划迎接回太上皇,把这件事告诉了太常卿许彬。许彬说: “这是罕有的大功。徐元玉善于谋划奇策,何不和他一起图谋这件事呢? ”石亨就在夜里来到徐有贞家里。徐

32、有贞听说这件事,非常高兴。命太监曹吉祥入宫禀报太后。当时正有边境的警报,徐有贞今张轨谎称应付非常事件,率兵进入宫内。石亨掌管钥匙,深夜四更,打开长安门迎接张轨。于是太上皇在奉天门升朝,徐有贞等人穿着普通衣服谒见拜贺,高呼 “万岁 ”。徐有贞既已得志,就考虑自别于曹吉祥、石亨。石亨、曹吉祥心 中非常怨恨,日夜谋划诬陷徐有贞。皇帝下诏把徐有贞迁徙到金齿为民。石亨失败,皇帝不慌不忙地对李贤、王翱说: “徐有贞有什么大罪?被石亨等人陷害罢了。还是释放他让他回家乡吧。 ”徐有贞已经被释放回家,还希望皇帝再次召见他,常常抬头观察天象,说将星在吴,更加自信。等到听说韩雍征讨两广有功,才叹息说: “那小子也应

33、验天象吗? ”于是放纵于山水之间,十多年后才死去。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晓望 杜甫 白帝更声尽,阳台曙色分。 高峰寒上日,叠岭宿霾云。 地坼江帆隐,天清木叶闻。 荆扉对麋鹿,应共尔为群。 【注】这 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 (767)秋 ,杜甫当时流寓夔州 西。 【小题 1】诗歌颈联的景色描写历来为人称道,请予以赏析。( 4分) 【小题 2】尾联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4分) 答案: 【小题 1】作者选用江帆、木叶等典型意象,写出江阔天高的秋天景象;( 1 分)“地坼 ”,运用夸张手法;( 1分)望江帆,闻木叶,视听结合;( 1分)突出诗人的渺小与孤独( 1分

34、) 【小题 2】诗人荆扉独居,漂泊他乡,只能与麋鹿为友,( 1分)表达了诗人流落西南、亲朋离散的孤独,( 1分)被朝廷弃置的失意与无奈( 2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 此题为景物分析题。答题格式基本为:描写手法 +景象特点 +作者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2】 试题分析: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 (767)秋 ,杜甫当时流寓夔州 西。从清朗的天气、飘落的木叶可以看出,诗中描写的是秋季的景色。颈联的景物描写中, “地坼 ”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显出作者的匠心,历来为人称道。望江帆,闻木叶,视听结合,写出江阔天高的秋天景象,突出诗人的

35、渺小与孤独。尾联的叙述,指出诗人只能与麋鹿为友,表达了诗人流落西南、亲朋离散的孤独,与 被朝廷弃置的失意与无奈的思想情感。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语言表达 下面语句中,仅有一句标点使用有误,其它四句均有语病,请改正错误标点并对病句进行修改。( 5分) 这次大会的志愿者在圆满完成服务工作后,认真思考了这段经历。他们认为:服务过程中没有失落感,有的只是在平凡事务中享受奉献、成长与幸福。 近日,长江流域出现了罕见的雾霾天气,这一现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雾霾天气不仅给人体健康带来巨大威胁,而且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原创剧本少、主题雷同、过度追求票房和盗版打

36、击不力等原因,将导致中国的电影发展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合肥市有关部门指出:招聘会 “谁主办,谁负责 ”,对于安全工作不落实,存在安全隐患进而导致安全事故,要依法追究责任。 既然是汉语,就与汉民族的传统文化紧密联系。中学语文要不要突出民族传统?我认为是无须设问的,答案:也是确凿无疑的。 题号 修改意见 答案: 句尾添加 “的感受 ”。 “不仅 ”“而且 ”后的内容调换位置。 删去 “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 在 “事故 ”后添加 “的单位或个人 ”。 问号该为逗号。 试题分析:此类考查句子语病的题目,在分析思考时,要注意句子成分在搭配,句式杂糅等方面的错误,要仔细琢磨,推敲。 成

37、分残缺 语序不当 句式杂糅 成分残缺 不是疑问语气,不能用问号。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6分) 2012年某省居民人均收入状况比较表 城乡 地区 城镇 农村 某省南部 某省中部 某省北部 人均收入 (元 ) 20552 8004 7623 5836 3606 增长率 (%) 10 5 9 4 8 9 11 7 12 7 注: 2012年,该省实现地方财政收入 3228 8亿元,比上年增长 18 2%。 根据以上数据,请你写出三点结论。 答案: 该省居民人均收入存在明显不平衡。 城乡高收入群体收入增长率高于低收入群体,地区之间的收入增长率

38、与此相反。 该省居民人均收入增幅明显低于地方财政收入增幅。(每点 2分)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图文转换试题的图表题,此类试题一般通过图表提供数据的对比(横比和纵比),从中总结出一定的规律或得出相应的结论。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8个字。( 4分) 命运总是与人一同存在的。 ,虽然有时它深不可测;不要惧怕命运的无常,虽然有时它来去无踪。因为命运有一半在你手里,只有另一半才在上帝的手里。在你绝望的时候, ;在你得意忘形的时候,别忘了上帝手里还有另一半的命

39、运。你的恐惧越放大,你手中掌握的那一半越小,你失去的也就越多;你的努力越超常,你手里掌握的那一半越大,你获得的也就越丰硕。 因此,人的一生的全部意义就在于: 。 答案: 不要惧怕命运的神秘 别忘了自己拥有一半的命运 用你手中拥有的去获取上帝掌握的(或:用你自己的一半去获取上帝手中的一半)( 句各一分, 句 2分)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语言综合运用类试题,此类试题作答时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和句式等内容来考虑。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默写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 6分) 甲:此

40、地有崇山峻岭, , , 。引以 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 , 。 (王羲之兰亭集序) 乙: ,干戈寥落四周星。 (文天祥过零丁洋) 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 固时俗之工巧兮, 。 (屈原离骚) ,未成曲调先有情。 (白居易琵琶行) 江间波浪兼天涌, 。 (杜甫秋兴八首) ,水随天去秋无际。 (辛弃疾水龙吟) 答案: 甲: 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一觞一咏 亦足以畅叙幽情 乙: 辛苦遭逢起一经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凉婢囟 拇 转轴拨弦三两声 塞上风云接地阴 楚天千里清秋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

41、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作文 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完成作文。 梁实秋是著名的文学大师,他和作家刘墉的交往过程中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二人共同进餐时,冷盘端上来,梁先生说他有糖尿病,不能吃带甜味的熏鱼。冰糖肘子端上来,他又说不能碰,因为里面放了冰糖;什锦炒饭端上来,他还是说不能吃,因为淀粉会转化成糖。 最后,端上八宝饭,刘墉猜他一定不会碰了,没想到梁先生居然大笑道: “这个我要。 ”朋友提醒他: “这个有糖又有饭。 ” 梁先生则笑着说他早知道,就因为早知道有自己最爱吃的八宝饭,所以前面特别节制。 “我前面不吃,是为了后面吃啊;因为我血糖高,得忌

42、口,所以必须计划着,把那 配额 留给最爱。 ” 要求: 角度自选; 立意自定; 题目自拟; 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不少于 800字。 答案: 学会取舍 山泉放弃山间的安适,一路奔腾,东流入海,终于成就生命的壮阔;雄鹰摆脱父母巢穴的温暖,奋力腾起,搏击蓝天,终于成就生命的豪放;蝴蝶 冲破身体的束缚,破茧成蝶翩翩起舞,终于成就生命的华美 自然万物因为正确取舍而成就生命极致。人生又何尝不是?学会正确取舍,我们才能成就人生精彩。 古人云: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与义的取舍,是人生取舍的最高境界,古人早就为我们制定了准则,即 舍生取义 。古今中外循此准则而成就千古

43、芳名者数不胜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这是屈原舍生命而取高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是文天祥舍生命而取一片丹心,董存瑞高举炸药包屹立碉堡下,这是他舍生命而取人民之 解放 危难面前这些仁人志士正确而伟大的取舍成就了他们青史留名的荣耀,人生路上学会取舍,我们才能成就人生辉煌。 人生是一次远足,一次取舍即是一次选择,如果我们选择了不该选择的,而放弃了不该放弃的,我们将无法重来,悔恨终生。因此,在人生的每一次取舍面前我们都应谨慎选择。 当浩浩荡荡的义军走过汉家小儿的门前,他在犹豫,他在徘徊,是走进这人群冒着生命危险起义还是躬耕垄亩过自己的安适生活?终于刘邦扔掉了锄头冲进了

44、义军,于是乎,伐暴秦,败项羽,一次取舍让刘邦成就了自己的帝王霸业,更成就了一个永远令人难以忘却的巍巍大汉 。每当人们听到昭君出塞的悠悠驼铃,每当人们看到茫茫大漠卫青挥舞的战旗,人们总能想起汉家小儿那次伟大的取舍。 当李白醉卧于华清池的台阶,当世俗的荣耀,帝王的恩宠将他包围,他陶醉过。然而他明白,这不是他的选择。于是乎,大呼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他毅然迈出了官场,走向了自由,从此放白鹿于青崖之间,煮酒作诗,中国文化里一颗明珠冉冉升起。正确取舍,让李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自由,更让中国文化的天空多了一颗耀眼的明星。 王侯将相,迁客骚人因正确取舍而成就帝王霸业抑或千古文章,而每一个普通

45、的人生也因正确取舍 绽放出辉煌。学会取舍,让生命更精彩! 试题分析: 提供的属于叙事性材料,讲述的是关于梁实秋先生一则生活趣事,富有生活趣味和人生哲理,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审题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切入: 1对材料的整体理解 材料的关键在于有糖尿病的梁先生为了吃后面的 “八宝饭 ”,先后拒绝了 “带甜味的熏鱼 ”、 “冰糖肘子 ”、 “什锦炒饭 ”,由此可以得出: 学会取舍,懂得舍弃,才能实现目标。 有所不为,方能有所为。 2对关键词句的理解 材料的最后一节是梁先生的自我评说,有两个关键句, “因为早知道有自己最爱吃的八宝饭,所以前面特别节制 ”“因为我血糖高,得忌口,所以必须计划着 ”。由前一句可以得出: 懂得节制,集中力量在特定事物上,才能取得成就。由后一句可以得出: 懂得规划,才能享受生活的最爱。 3由果溯因来把握 通过探究梁实秋先生能获得 “最爱 ”的原因,得出立意: 能抵制诱惑,才能得到最爱,实现理想; 要想实现自己的目标,收获最爱,必须关注目标,心无旁骛。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