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河南洛阳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2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medalangle361 文档编号:318312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5.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河南洛阳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2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4届河南洛阳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2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4届河南洛阳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2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4届河南洛阳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2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4届河南洛阳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2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河南洛阳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 2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 A高等教育在教育模式上有欠缺,在课程设置上也有诸多不足,加之要偿还基础教育的欠债,因此难免 左支右绌 。 B目前,中国排协正 紧锣密鼓 地选拔中国女排主教练,呼声最高的郎平,对是否参加女排主教练选拔一事讳莫如深。 C当中产阶级以暴力应对房产跌价、文人以暴力对待观点分歧时,要求小贩和城管 相敬如宾 ,就显得有点儿幼稚了。 D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我们要刻苦学习,积极进取,以古人为楷模, 焚琴煮鹤 ,磨炼坚强的意志。 答案: A 试题分析: A

2、 “左支右绌 ”指应付了这一面,便应付不了那一面。 B使用范围错误, “紧锣密鼓 ”比喻正式或公开活动前的紧张的舆论准备。 C用错对象,“相敬如宾 ”比喻夫妻相互尊敬。 D不合语境, “焚琴煮鹤 ”指糟蹋美好的事物。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朱光潜的谈美一书中还谈论了美感与快感的区别, _, _,_, _, _。 _,它不包含功利目的,它使人暂时忘记自我而专注于欣赏对象当中。所以说,艺术可以使人出世。 那么这只是快感而不是美感 区分了这两种极易混淆的感觉 指出 “美感经验是直觉的而不是反省的 ”

3、当我们感觉到高兴而联想到自身的欲望时 美感不是普通的感官刺激 用 “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 ”这一生动的比喻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注意第 5个横线后面的句号以及 “它不包含功利目的 ”中的 “它 ”。然后概括排除法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答案:。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下列各句中 没有 语病的一句是 (3分 ) ( ) A增强地震安全意识,提高同学们在遭遇地震时的处置及防范能力,掌握一定的地震预防及逃生自救知识在学校教育中至关重要。 B湖南凤凰县决定从 4月 10日起,启动 “收费模式 ”。游览凤凰古城,需购买148元

4、/人的门票。此消息很快被报刊和电视等媒体转载,引发了强烈的舆论风波。 C被誉为 “中国最有名农民 ”的吴仁宝常在华西村为前来旅游、参观和学习的人介绍华西村发展历程和他个人的思想,受到明星一般的追捧。 D林业部门加强了滇池流域野生鸟类资源的保护,执法人员发现非法猎捕者,将依法没收违法者猎获物、猎捕工具和违法所得,处以相应罚款并进一步接受调查。 答案: C 试题分析: A “地震时 防范 ”“地震预防 ”,不合逻辑; “处置及防范 ”,语序不当。 B搭配不当, “电视 ”和 “转载 ”不搭配。 D句子杂糅,导致主语暗换,“接受调查 ”的不是执法人员;逻辑问题, “猎获物 ”与 “违法所得 ”并列不

5、当。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开车会成为穷人的标志吗 在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风行英伦之时,如果说将来富人多是瘦子,穷人多是胖子,谁都会觉得是异想天开。如今呢,在发达国家,穷人的肥胖症最为严重。走进富人区,则苗条的人明显多起来。可见,未来往往在我们的想象之外。那么,在现今这个开法拉利炫富的时代,如果说日后开车的多是穷人,富人反而很少开车出行 这种预言,是否会像贫富的胖瘦一样兑现呢? 经济学人曾提纲挈领地展望了汽车的前程:目前地球上有十亿多辆汽车。仅 2012一年,就增加了 6000余万辆新车。预计到 2020年,世界汽车拥有量

6、可能翻一番。毫无疑问,汽车,是世界经济的命脉。 不过,未来汽车拥有量的增长,将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甚至有可能下降。从总体上看,发达国家的汽车旅行里程在2004年触顶,自 2007年经济危机前开始下降。 根据对人口社会学的初步分析,我们能够推断出这些现象是一个长期的趋势,而非一时经济波动所造成的短期失常。在发达国家,婴儿潮一代的前锋,即1945年出生的人,大部分都开车的。如今开车的退休老人比任何时代都多。六十几岁的英国人中, 79%有驾照。美国 6064 岁这个年龄层的人中, 90%以上开车。这比任何年龄段的比例都高,这代人是最痴迷汽车的一代。他们年轻时,汽车象征

7、着自由、财富、美国梦,汽车难以和他们的生命分开。然而,他们恰恰是正在退场的一代。 新一代的年轻人考驾照的年龄普遍偏晚。驾照拿得晚的人,一般开车比较少。英国一项研究显示,快三十岁时领到驾照的,比起年轻十岁就开始开车的人来,开车要少 30%。在德国,年轻的有车家庭在增加,但开车的却少了。大家买 了车,但越来越多的时间是放在那里,偶然才用。 20012009 年间,美国 1834岁年龄段年收入 7万美元以上的阶层,公交使用增长了 100%。当然,网络的流行,也使许多开车出行成为不必要。在英国,六分之一的零售是在网上进行,美国也达到了二十分之一。有研究表明,美国 1834 岁这个年龄段以网络代替汽车的

8、比例比任何年龄段都高。年轻人越来越把汽车当成日常工具,而不是什么 “美国梦 ”的象征,不是非追不可的时髦。 另一个潮流,则是城市化。在发展中国家,城市中刚富起来的中高产阶层是汽车的主要消费者。在发达国家,农村地区最依 赖汽车,城市则更靠公交、自行车或步行。据估计,在发达国家,城市人口的比例,将从 2010年的 77%上升到2050年的 86%。这意味着,将把接近 10%的发达国家人口从对汽车的依赖中解放出来。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 21世纪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和 20世纪不同。汽车在 20世纪的城市化中扮演了核心的角色。战后的美国,其城市的发展围绕着汽车来演绎,城市化变成了郊区化的铺张发展,中高产

9、阶层移居郊外;市区空洞化,成为贫困、高犯罪率和破败的学区,形成难以根治的 “城市病 ”。为汽车服务的高速公路,则成为基础设施的骨干,使白领阶层得以在 郊区的 “睡城 ”和都市的办公室之间每日远距离通勤,最终导致公路不堪重负,严重拥堵。这使郊外中高产阶层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面临这些挑战,欧洲城市首先开始了去汽车化的进程。哥本哈根等城市,大力扩张自行车道,强化公交体系,同时减少停车位,增加停车费。伦敦等城市以不同的形式征收拥堵费。美国也在讨论类似的计划。这次美国房市崩解后的复苏,清晰地显示了郊区化的没落和城市的复兴。 有观察家指出,有钱人开始返回城市。他们对开车感到厌烦,希望在工作地点附近居住。

10、如果这样的潮流看涨,那么城里的高房价就可能把穷人挤走,而富人少开车 、穷人离不开车的现象,就不再是天方夜谭了。 【小题 1】关于 “发达国家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 ”这种说法的依据,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在发达国家,汽车消费是最大开支之一,但经济危机导致这些国家的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甚至可能下降。 B开车的老年人的人数比例在一些发达国家是最高的,但是,这个时代的主体却并不是老年人。 C在发达国家,最依赖汽车的是农村,而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城市人口正在增加,将会让发达国家的人口越来越从对汽车的依赖中解放出来。 D公共交通的发达和网络的流行使得新一代只是在较少 的时间里才偶尔用一用汽车

11、。 【小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汽车曾经在城市化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汽车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这在美国体现得尤其典型。 B现阶段,由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汽车消费主体不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使得这两种国家对汽车的依赖程度刚好出现相反的趋势。 C自由、财富、美国梦,这些意义曾经集中体现在对汽车的痴迷上,而对于现在的美国年轻人来说,汽车已经越来越只是日常工具。 D刚刚过去的这一年里,全世界增加了 6000余万辆新车,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小题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12、( 3分) A在发达国家,难以根治的 “城市病 ”使中高产阶层移居郊外,但郊区化的铺张发展使得公路严重拥堵,反而使郊外中高产阶层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B郊区化的没落和城市的复兴,会导致发达国家的城市房价上涨,这就可能会把穷人从城市里挤走,富人少开车、穷人离不开车的现象就会成为可能了。 C强化城市公交体系,采取限制汽车使用的种种措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将去汽车化的工作摆上了议事日程。 D 21世纪,汽车在发达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中不再扮演核心的角色,有钱人正在开始返回城市,美国房市崩解后的复苏就是很好的证明。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D 【小题 3】 A 【小题 1】 试题分析

13、:原文第三段有这样的阐述 “不过,未来汽车拥有量的增长,将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甚至有可能下降 ”。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 “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的表述不对,原文说的是 “未来汽车拥有量的增长,将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 “难以根治的 城市病 使中高产阶层移居郊外 ”表述不对,原文的第七段中,因为战后的美国实行郊区的铺张发展,中高产阶层移居郊外,才进而造成市区空洞化,形成难以根治的 “城市病 ”。 考

14、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蔡元培与新文化运动 1915 年 9 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然而,新文化运动成为一场声势浩大、影响广远的思想解放运动,则是 1917年之后的事情。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旗帜下,延聘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新派学人为北大教员,使新文化运动的力量汇聚到北大。同时,在蔡元培支持下,陈独秀将新青年杂志迁到北大。由于北大进步师生的加盟,新青年宣传内容更广泛,影响也更大,开始真正扎根到 “新青年 ”之中。而在新青年杂志影响下,北大进步师生创办的新潮、每周评论等杂

15、志,又进一步扩大了新文化运动在全国的影响。 这样,新文化运动从原来的陈独秀少数人提倡的文化运动变成有大批青年学生拥护的全国性的思想解放运动。梁漱溟先生谈到新文化运动历史时所说: “所有陈、胡以及各位先生任何一人的工作,蔡先生皆未必能作,然他们诸位若没有蔡先生,却不得聚拢在北大,更不得机会发抒。聚拢起来,而且使其各得发抒,这毕竟是蔡先生独有的伟大。 ” 更令人感佩的是,蔡元培还以其声望和社会地位,排除反对势力的进攻,极力维持北大这一新文化运动阵地。 1919年 2 3月间,桐城派古文家林纾代表守旧势力,率先向北大和蔡元培发难。他一面写毁谤小说,对新文化领导人物 进行人身攻击,其中把蔡元培比作赞助

16、 “毁圣灭伦 ”的怪物 “元绪 ”(大龟);一面发表公开信,指责北大陈、胡等人 “覆孔孟,铲伦常 ”。同时,北洋政府也通过教育部对蔡元培施加压力,指责新潮杂志的言论过于激进,要求他约束北大师生的言行。对林纾的恶语谩骂,蔡元培嗤之以鼻,表示 “林君詈仆,仆将哀矜之不暇,而又何憾焉。 ”对林纾的公开信,蔡元培从容作复,一一辩明林纾的指摘是毫无根据的,最后声明自己绝不改变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的办学方针。在回复教育总长的信中,蔡元培重申 “大学兼容并包之旨,实为国学发展之资 ”。对于守旧势力压迫 他辞退陈独秀、约制胡适,蔡元培坚决予以拒绝,表示: “北京大学一切的事,都在我蔡元培一人身上,与这些

17、人毫不相干。 ” 在保护新文化运动的同时,蔡元培也是宣传新文化最卖力的人之一。如在提倡白话文方面,他在 1917年 2月间便与梁启超等发起成立中华民国国语研究会,并出任会长。此后,他还多次发表演说,宣传白话文必然取代文言文。在提倡科学方面,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继续支持我国第一个民间科学团体 中国科学社的活动。 1917年 1月,他为中国科学社创办的科学杂志撰写祝科学一文,极言科学之重要,指出: “循是以往,凡往昔 哲学之领域,自玄学以外,将一切为科学所占领,科学界之发展,未可限量,科学社诸君勉乎哉。 ”此外,蔡元培还在经济上援助科学社,每月由北大编译处拨款作为科学杂志的经费,并积极为科学社募集

18、基金。 然而,在宣传新文化过程中,蔡元培在许多方面又表现出与陈独秀、胡适等人不同的思想特色。对陈、胡等大多数新文化运动人士来说,他们宣传思想革命,提倡新文化、新道德,更多是出于政治的动机,将文化和思想工作看作是实现民主共和政治的手段。而对蔡元培来说,他从事文化和思想工作,固然也有政治的动机,实现 “救国 ”的目标,但他更倾向于将文 化和道德革新看作是人的内在要求,是人格完善和人性升华的途径和标志。蔡元培的这一思想倾向,又导致了他在一些文化问题上与陈、胡等新文化人士持不同的见解。如在科学问题上,陈、胡等将科学看作是万能的,认为科学不但能解决客观世界的问题,而且也能解决人生观问题。蔡元培则不同,他

19、虽然也提倡科学,热心赞助科学事业,但他认为科学是有局限的,并不能解决人生的所有问题,关于存在、意识等 “形上 ”的一部分问题是科学无能为力的。与此相关,在人生观问题上,蔡元培也不像陈、胡等新文化人士那样采取一种简单的态度,以为只要提倡一种科学的人生观 就解决了。他认为,美术和科学都是人生须臾不可脱离的,科学予人以知识,美术予人以情感的要求,指出: “世之重道德者,无不有赖乎美术及科学,如车之有两轮,鸟之有两翼也。 ”他还认为,美在人生中的特殊意义在于,美感具有与现实利益无关的超脱性,是人类生而固有的内在必然而不待外铄。并且,由于美感一方面有超脱利害的性质,一方面有发展个性的自由,所以便导致人类

20、罪恶的 “占有性冲动 ”逐渐减少,而使人类趋于高尚的 “创造性冲动 ”得以逐渐扩展。 (摘编自崔志海蔡元培传) 【小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在蔡元培的支持下,陈独秀将新青年迁到北大,此举扩大了新青年的影响,从而推动了新 文化运动的发展。 B面对守旧势力对自己的人身攻击,蔡元培严词以对,并以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的办学方针与之 辩论,表现了坚持真理、绝不妥协的精神。 C蔡元培充分肯定了科学的重要性及其广阔的发展空间,并积极支持中国科学社的活动,但他同时认 为科学并不是万能的。 D蔡元培认识到美虽然与现实无关,但是美可以发展人的自由个性,从而使人产生

21、创造力,推动社会 的发展。 E 本文叙述了蔡元培在新文化运动中的重 要表现,描写了他为推动新文化运动殚精竭虑、不遗余力的 事迹,展现了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的伟大人格。 【小题 2】对于影响巨大的新文化运动,蔡元培主要有哪些贡献?请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3】蔡元培在哪些方面表现出不同于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人士的思想特色?请简要分析。 ( 6分) 【小题 4】人们以 “亮节高风 ”来评价蔡元培先生,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案: 【小题 1】选 C给 3分,选 A 给 2分,选 D给 1分。 【小题 2】主要贡献: 以北大为阵地,聚拢了新文化运动人士,使他们充分

22、发挥了作用。 以其声望和社会地位,排除反对势力的进攻,极力维持北大这一新文化运动阵地。 努力宣传新文化,提倡白话文,支持中国科学社。( 6 分,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 【小题 3】主要不同: 从事文化和思想工作的动机不同。陈、胡等更多是出于政治的动机,蔡元培更倾向于将文化和道德革新看作是人的内在要求,是人格完善和人性升华的途径和标志。 在一些文化问题上持不同见解。如陈、胡等将科学看作是万能的,科学能解决人生观问题。蔡元培认为科学是有局限的,并不能解决人生的所有问题。 在人生观问题上的不同。陈、胡等认为只需要 提倡一种科学的人生观,蔡元培同时强调美在人生中的特殊意义。( 6分,答出

23、一点给 2分。意思答对即可。) 【小题 4】 “亮节高风 ”是就蔡元培先生的人品进行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包容异见,和而不同。比如蔡元培与陈、胡等人思想主张有分歧,但他一方面仍然延聘他们为北大教员,支持他们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另一方面坚持自己的思想观点。 公而忘私,深明大义。面对针对自己的人生攻击,蔡元培 “嗤之以鼻 ”、不予计较,他极力辩明的是北大的办学方针,维护北大这个新文化运动的阵地。 勇担责任,顾全大局。面对北洋政府的施压,蔡元培勇于承担责任,表示:“北京大学一切的事,都在我蔡元培一人身上。 ”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两个方面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正确、理由是否充分

24、、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 8分,一个方面给 4分;每个方面观点明确,给 1分;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给 3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 B项 “严词以对 ”理解有误,原文为 “嗤之以鼻 ”,并没有正面应对,更没有以 “办学方针 ”与之辩论。 D项 “与现实无关 ”与原文意思有出入,原文为“与现实利益无关 ”, “使人产生创造力 ”这个意思文中没有体现。 E项,文中没有表现 “殚精竭虑、不遗余力 ”。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信息筛选和归纳概括题,所以先要找到相应的答题区间。找出答案:的相关信息,然后进行概括。本题的相关信息为第

25、一、二、三段。将这三个段落和主要内容概括出来即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本题也是一道信息筛选题,答题区间为第四段,段首句 “然而,在宣传新文化过程中,蔡元培在许多方面又表现出与陈独秀、胡适等人不同的思想特色 ”明确指出了解答本题 的信息之所在。第四段拿蔡元培与陈、胡进行了几个方面的对比,这对比的内容即二者的不同之处。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析: 高风亮节形容道德和行为都很高尚。所以答题时就要找出文中写蔡元培道德行为的高尚之处。其实第二题可以看作解答本题的一个基础或铺垫。但不能完全等同于

26、第二题,第二题是答具体的事例,本题应答概括性的人物的品行。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卖蚯蚓的人 汪曾祺 我每天到玉渊潭散步。玉渊潭有很多钓鱼的人。钓鱼旺季常可以碰见一个卖蚯蚓的人。 他慢慢蹬着一辆旧自行车,有时扶着车慢慢走。走一截,扬声吆唤:蚯蚓来 有的钓鱼的就从水边走上堤岸,向他买。来买的掏出一毛钱,他就从一个原来装油漆的小铁桶里,用手抓出三十来条,放在一块旧报纸里,交过去。有人只买五分钱的,也有人要求再添几条。 “添几条就添几条,一个这东西 !”蚯蚓这东西,泥里咕叽,原也难一条一条数得清,用北京话说, “大概其 ”就得了。 这人

27、长得很敦实,五短身材,腹背都很宽厚,看起来是不会头疼脑热、感冒伤风的。衣服都是宽 宽大大的,褪了色,而且带着泥渍,但都还整齐。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只看到风、太阳和尘土。只有他剃了头,刮了脸,才看到本来的肤色。新剃的头皮雪白,下边一张红脸,看起来就像一件旧铜器在盐酸水里刷洗一通,刚刚拿出来一样。 天天见面,熟了,我们碰到了总要点点头,招呼招呼,寒暄两句。有时他在钓鱼人多的岸上把车子停下来,我们就说会子话。我问他一天能卖多少钱。 “一毛钱三十条,能卖多少 !块数来钱,两块,闹好了能卖四块钱。 ” “不少 !” “凑合吧。 ” “您一直就卖蚯蚓 ” “不是 !我原来在建筑工地上当壮工。退休了。退休

28、金四 十几块,不够花的。 ” 我算了算,连退休金加卖蚯蚓的钱,有百十块钱,断定他一定爱喝两盅。我把手圈成一个酒杯形,问: “喝两盅 ” “不喝。烟酒不动 !” 那他一个月的钱一个人花不完,大概还会贴补儿女一点。 “我原先也不是卖蚯蚓的。我是挖药材的。后来药材公司不收购,才改了干这个。 ”他指给我看, “这是益母草,这是车前草,这是红苋草,这是地黄 这玉渊潭到处是钱 !” “您怎么会认药材的 是家传 是学的 ” “不是家传。有个街坊,他挖药材,我跟着他,用用心,就学会了。这北京城,饿不死人,你只要肯动弹,肯学 !” 我在玉渊潭 散步,经常遇见的还有两位,一位姓乌,一位姓莫。乌先生在大学当讲师,莫

29、先生是一个研究所的研究员。乌先生听我和卖蚯蚓的闲谈,问我: “你为什么对这样的人有兴趣 从价值哲学的观点来看,这样的人属于低级价值。 ” 莫先生不同意乌先生的意见: “不能这样说。他的存在就是他的价值,你不能否认他的存在。 ” “他存在,但是充其量,他只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填充物。 ” “就算是填充物, 填充 就说明他存在的意义。你不能否认他也是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哪怕是极不重要的一部分。就像自然界需要维持生态平衡一样,社会也需要有生态平衡。从某种意义 说,这种人也是不可缺少的。 ” “我们需要的是走在时代前面的人,呼啸着前进的、身上带电的人 !而这样的人是历史的遗留物。这样的人生活在现在,和生活

30、在汉代没有什么区别, 他长得就像一个汉俑。 ” 我不得不承认,他对这个卖蚯蚓人的描绘是很准确且生动的。 乌先生接着说: “他就像一具石磨。从出土的明器看,汉代石磨和现在没什么不同。现在已经是原子时代一一 ” 莫先生抢过话来,说: “原子时代也容许有汉代石蘑,石磨可以磨豆浆,你今天早上就喝了豆浆 !” 他们争执不下,转过来问我什么看法。 我说: “我只是想了解了解他。我对所有的人都有兴趣,包括站在时代前列的人和这个汉俑一样的卖蚯蚓的人。这样的人在北京还不少。他们的成分大概可以说是城市贫民。捡破烂的、捞鱼虫的 我对他们都有兴趣,都想了解。我要了解他们吃什么和想什么。用你们的话说,是他们的物质生活和

31、精神生活。我是个写小说的人,对于人,我只想了解、欣赏,并对他进行描绘,我不想对任何人作出论断。对于这个世界,我所倾心的是现象。我不善于作抽象的思维。我对人,更多地注意的是他的审美意义。你们可以称我是一个生活现象的美食家。这个卖蚯蚓的粗壮的老人,骑着车 ,吆喝着 蚯蚓 蚯蚓来 !不是一个丑的形象。 当然,我还觉得他是个善良的、有古风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他至少不是社会的蛀虫。 ” (选自汪曾祺全集 小说卷,有删改 ) 【小题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 A这篇文章平铺直叙,情节比较简单,波澜不大;主要通过语言塑造人物形象,人物语言个性鲜明,生活气息浓郁。 B四十

32、几块的退休金加上卖蚯蚓的钱,卖蚯蚓的人每月有百十块钱的收入,他自己花不完,每月都会贴补儿女一点。 C乌先生认为卖蚯蚓的人 “长得就像一个汉俑 ”,这个比喻形神 兼备,既写出人的外貌特征,又评价了他存在的价值。 D “这是益母草,这是车前草,这是红苋草,这是地黄 这玉渊潭到处是钱 !”这句话表明卖蚯蚓的人既用心又会赚钱。 E “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只看到风、太阳和尘土 ”,说明卖蚯蚓的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饱经风霜但是身体强健。 【小题 2】文中卖蚯蚓的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3】简析 “我是一个生活现象的美食家 ”这句话的含意。( 6分) 【小题 4】乌先生和莫先生对

33、话的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8分) 答案: 【小题 1】 C项 3分, A项 2分, D项 1分。 【小题 2】 质朴豪爽:卖蚯蚓时,随手一抓,有时添几条; 吃苦耐劳、自食其力:挖药材、卖蚯蚓,自己挣钱养活自己; 积极乐观:生活在社会底层,却能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 勤学好问:向街坊学习药材知识等。 (每点 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得满分。共 6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 3】 对这个世界,作者所倾心的是生活现象,想描绘各种人的生活; 对人,不关注其存在价值,而更多地关注并发现其审美意义; 作者一直在对生活现象进行审美,他从老人身上发现了人性之美; 作者借此来对具有高低贵贱的等级观念

34、的乌先生 之类人予以婉讽。 (每点 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得满分。共 6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 4】从内容上讲: 这是两人对于卖蚯蚓的人的看法,表现了不同人对人生价值的不同认识。 作者借此二人的议论,突出了 “我 ”对老人人性美的关注与认识。 批评乌先生高高在上的人生态度及其等级观念,暗示出不应轻蔑社会下层人民的意思。 把卖蚯蚓的老人与乌先生、莫先生进行对比,批评泛泛空谈的现象,倡导对生活现象进行审美。(每 点 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得满分。共 6分,意思对即可) 从形式上讲: 承上启下。承上:接续了 “我 ”与卖蚯蚓人对话 的情节。启下:引出了 “我 ”对生活现象的评说,从而突出文本主旨。

35、( 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 1】 试题分析: B项,错在 “每月都会贴补儿女一点 ”,原文只是推测。 D项, “赚钱 ”之意表现得不充分,这只表明他知道用什么方式赚钱。 E 项 “身体强健 ”无依据。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 分析人物形象一般可以从四个方面揣摩: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他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的环境中去理解。第三,通 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等方面分析人物。第四,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结合文中买蚯蚓的人卖蚯蚓时,随手一抓,

36、有时添几条表现他的质朴豪爽;挖药材、卖蚯蚓,自己挣钱养活自己突出他吃苦耐劳、自食其力的性格;生活在社会底层,却能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表现他的积极乐观;向街坊学习药材知识突出了他的勤学好问等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3】 试题分析:本题要先理解 “生活现象的美食家 ”这一词的含义。 “我 ”品尝的对象是生活, “生活中的美食 ”指生活中的美好现象。 “我 ”是一个能发现生活中的美的代表。然后回到原文最后一段作者在乌先生和莫先生争论之后对买蚯蚓的人评价的一段话,这估话将 “我 ”成为 “美食家 ”的原因直白地写出来了。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

37、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小说某一情节的作用。这类题一般可以从两个方面答。一、内容上:刻画人物性格;表现小说主旨(深化主旨、升华主旨、突显主旨);二、结构上: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照应前文;推动情节的发展,使情节波澜起伏或丰富情节内容;作为线索贯穿全文等。本题可以从这些方面组织答案:。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薛奎,字宿艺,绛州正平人。进士及第,为隰州军事推官。州民常聚博僧舍,一日,盗杀寺奴取财去,博者适至,血偶 稷僖拢 咦洳端椭

38、荩 佳段芊 ? 酪芍 字莼浩溆 蠊 蒙比苏摺阋侵萃乒伲 慷蛟肆钢裂沃荩 峋糜辏诼笞崭 鬃 寺 玻 胱菝窕怪荻 才 雷嘀 ? 煸唬骸坝帽 茫 似 茫 裥冶 秤杏啵 u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 ”之翰意解,凡民所失,悉奏除之。 知并州,改秦州。州宿重兵,经费常不足,奎务为俭约,教民水耕,岁中积粟三百万。知益州,秦民与夷落数千人列奎治状,请留,玺书褒谕,不许。成都民妇讼其子不孝,诘之,乃曰: “贫无以为养。 ”奎出俸钱与之,戒曰: “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 ”其母子遂如初。尝 夜宴,有戍卒杀人,人皆奔走,奎密遣捕杀之,坐客莫有知者。临事持重明决,多此类也。 召为龙图阁学士,遂参知政事。帝谕曰: “先帝尝

39、以为卿可任,今用卿,先帝意也。 ”俄迁给事中。帝尝谓辅臣曰: “臣事君鲜有克终者。 ”奎曰: “保终之道,匪独臣不然也。 ”历数唐开元、天宝时事以对,帝然之。 奎性刚不苟合,遇事敢言,真宗时数宴大臣,至有沾醉者。奎谏曰: “陛下即位之初,励精万机而简宴幸。今天下诚无事,而宴乐无度, 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 ”真宗善其言。 (宋史卷二百八十六 列传第四十五 薛奎) 注 穑 ): 沾污。 【小题 1】对下列句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 ) A逻卒捕送州,考 讯 诬伏 讯:审问 B尝 部 丁夫运粮至盐州 部:率领 C请 纵 民还州而偿所失 纵:放归 D若复失养,吾不

40、贷 汝矣 贷:借给 【小题 2】下列各组句子中,都能表现薛奎刚直敢谏的一组是( 3分)( ) 奎独疑之,白州缓其狱 奎白转运卢之翰,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 凡民所失,悉奏除之 奎密遣捕杀之,坐客莫有知者 保终之道,匪独臣不然也 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 A B C D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 A薛奎断案明察。有个赌徒身着血衣在杀人劫财的案发现场被捕,且已招认,但薛奎却觉得案情可疑,力请缓决,最终抓获了真凶,避免了冤狱。 B薛奎体察百姓疾苦。他能体谅因雨造成军粮毁损的民 福 肭笊纤就恕纤酒鸪跛渑 姥 钪毡凰 捣 獬 嗣 概獬鹗 C薛奎深

41、得百姓爱戴。在军费负担沉重的秦州,他力求节俭,教百姓改进耕作方法,发展生产,为民谋利。因此。在他调任时,百姓极力争取他留任。 D薛奎为政恩威并用。对于因贫穷无力赡养母亲而被告不孝的儿子,他以财相赠,耐心劝说;对于杀人造成社会动乱的戍卒,他果断下令严处,杀一儆百。 【小题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 ( 1)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之翰意解,凡民所失,悉奏除之。 (5分 ) ( 2)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 (5分 )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A 【小题 3】 D 【小题 4】( 1) (5分 )为什么要因为这些陈腐的粮食而使百姓困苦呢

42、!卢之翰的怒气消除了,所有因民而损失的粮食,他都上奏免除了要州民赔偿。 ( 2) (5分 )大臣们屡次醉酒,失掉了庄严的容止,这不是用来加重朝廷的权威的做法啊 【小题 1】 试题分析: 贷:饶恕。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 排除 句。 为卢之翰所为 言薛奎遇事能沉稳果断处置。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 C。 【小题 3】 试题分析: 对戍卒他果断下令处死,并未惊扰宾客,可见并非杀一儆百。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析: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 1)安用 哉:安 哉,反问句;用,

43、因为。 陈腐: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陈腐的粮食。困:使动用法,使 困。 所失:所字结构,失去的(粮食)。( 2)被酒:醉酒。威仪:庄严的仪容。所以:用来。重朝廷:加重朝廷(的威望)。非 也:否定判断句式。句意 1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参考译文 薛奎,字宿艺,绛州正平(今山西临汾)人。参加科举考试考中了进士,任隰州军事推官。隰州的百姓经常在寺庙里聚众赌博,有一天,盗贼杀了寺里的奴仆抢走了钱财,赌博的人正好到来,衣服偶然染上了血迹,巡逻的士兵将他逮捕送到州府,经刑讯后屈招。只有薛奎对 此怀疑,请求州官暂缓处置这个案件,后来果真抓到了杀人凶手。薛奎升任仪州推官,曾经率领

44、民 冈肆溉沃荩 甏笥炅 啵 甘潮凰 莞 茫 颓肭笞 耸孤 踩妹 富匾侵荩 笤倥獬鹗 牧甘场 泊笈 急干鲜榈 姥 厝八邓 溃骸靶吮 髡揭丫 芫昧耍 傩斩家蜃 司 枚 共豢埃 衷谛液镁 赣杏啵 裁匆 蛭 庑 赂 牧甘扯 拱傩绽 嗄兀 甭 驳呐 耍 幸蛎 付 鹗 牧甘常 忌献嗝獬 艘 菝衽獬 br薛奎任并州知州,后改任秦州知州,秦州驻有重兵,经费常不足用。薛奎力求节俭,教百姓改 用灌溉耕作的方法,年内就积余了粮食三百万石。改任益州知州,秦州的州民和少数民族部落共数千人列数薛奎的政绩,请求朝廷让薛奎留任,朝廷下圣谕予以褒扬,但没有同意让薛奎留任。成都有一个妇女告发她的儿子不孝,薛奎责问那个儿子,他才说

45、: “是因为贫穷没有能力扶养。 ”薛奎就拿出自己的俸禄钱给他,并告诫他说: “如果再要不赡养母亲,我就不再宽恕你了! ”他们母子于是就和好如初。薛奎曾经在夜里设筵待客,有守边的士兵杀人,人们都吓得奔逃,薛奎暗中派人将他逮捕处死,赴宴的宾客都没有人觉察到此事。薛奎遇事能沉稳处置、果断决策,有很多类似的情况。 薛奎被征召回朝任龙图阁学士,就任参知政事。皇上告诉他说: “先帝曾经认为你可以重用,现在任用你,是先帝的意见啊。 ”不久薛奎升任给事中。皇上曾经对辅政大臣说: “臣子侍奉君主,很少有能够做到直到终了的。 ”薛奎说: “保全自身直到为官终了的做法,不仅是我一个人不以为然。 ”于是就一一列举了唐

46、代开元、天宝年间的史事来回复,皇上认为他说的是正确的。 薛奎性情刚直,不肯随便附和别人的意见,遇事敢于说话,宋真宗时多次宴请群臣,以至于有大臣饮酒大醉,沾湿胸襟。薛奎进谏说: “陛下刚即位的时候,振作精神,处理全国的政务, 对于宴享临幸是从简的。现在天下确实是太平无事,但宴饮游乐却无节制,大臣们多次醉酒,失掉了庄严的容止,这不是用来加重朝廷的权威的做法啊。 ”真宗很赞赏他的说法。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11分) 送别杜审言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 ,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注】 孙楚 :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

47、 “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 ”,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 【小题 1】请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5分) 【小题 2】古人评此诗 “一个 嗟 字,自然蕴 藉,写尽了作者的复杂心情 ”,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写了哪些情感。( 6分) 答案: 【小题 1】颔联寓情于景( 1分)。 “河桥不相送 ”:与好友别离固已难堪,但作者又因病不能相送,寂寞感伤之外,又增添一种遗憾之情。( 2分) “江树远含情 ”:想象送别情景:友人远去了,唯江边垂柳,临风依依,惜别之情,无穷无尽,运用拟人手法。形象而含蓄地写出了自己与友人的深厚情谊。( 2分) 【小题 2】一个 “嗟 ”字,直贯篇末,渲染了一种悲凉沉重的气氛。一写惜别之情,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二写伤怀之情,为故人不得志而感伤。用孙楚、屈原的典故,借他们 的身世遭遇喻友人仕途之坎坷,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三写对友人的抚慰与希冀,以龙泉剑终于被有识之士发现,喻友人也终将脱颖而出,再得起用。于愤懑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