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河南省焦作市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测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fuellot230 文档编号:318332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2.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河南省焦作市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测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4届河南省焦作市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测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4届河南省焦作市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测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4届河南省焦作市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测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4届河南省焦作市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测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河南省焦作市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测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逃离可以说是门罗小说艺术 炉火纯青 的结果,这一年她已经 73岁,真正是宝刀不老,虽是精雕细刻,全无痕迹,更见纯朴自然的风格。 B随着全社会对宏观经济增长目标的深入解读, “幸福感 ”“幸福指数 ”堂而皇之地成为民生改善和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话题,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 C对于印第安人为什么如此喜欢烈酒,人们 众说纷纭 ,最有说服力的解释是印第安人认为烈酒就像当地能让人产生幻觉的植物一样具有超自然能力。 D传统建筑不是 一蹴而就 的东西,它可能在达到某种高度之后突

2、然没落,或是,在一定时期的败落之后,它也能在短暂的几年间异常繁荣。 答案: A 试题分析: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炉火纯青 ”比喻功夫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此处合乎语境; “堂而皇之 ” 形容端正庄严或雄伟有气派,也指表面上庄严正大,堂堂正正, 实际却不然,此处和成为话题搭配不和语境,对象错配; “众说纷纭 ”形容人多嘴杂,议论纷纷,句意是观点不一致,似是而非; “一蹴而就 ” 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此处没法和 “传统建筑 ”搭配,应为 “一成不变 ”似是

3、而非。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有价值的著作,除非有丧失的章页,否则总是历久弥新,永远以初版的生动面目出现。所以, _, _, _, _, _, _。 也只有经历了时光之流的冲击与考验 在长远的时光之流中,终会还其庐山真面目 而它的真正价值也才会显露出来 著作不会长久被误解的 即使最初可能遭到偏见的笼罩 人们方能来评论著作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此题理清逻辑关系,适当参照陈述对象一致的原则,可以得到答案:。文字的

4、前面是 “著作 ”, “所以 ”后面应还是关于 “著作 ”的句子,带有 “著作 ”的句子只有 , 显然不合语境,所以后面是 , 中又有 “误解 ”后面的 中的 “遭到偏见的笼罩 ”正是承接 “误解 ”的, “即使 ”是假设的, “终 ”和他正好照应。后面三句 “只有 ”“方 ”“才 ”构成逻辑严密的句子。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 句是( 3分) A国际马拉松赛的两声爆炸,无疑给大型体育比赛的安保工作敲响了警钟,确保赛事安全,成为组织方必须面对的新难题。 B京剧大师梅兰芳在日常生活中也气度不凡,在舞台上更是风姿绰约,可以

5、说,无时无刻,他总能让人不得不为之倾倒。 C长期以来,人们把图书馆当成 “知识宝库 ”,当成 “知识殿堂 ”,似乎对图书馆崇敬有加,然而,图书馆不仅是 “宝库 ”“殿堂 ”,而且是 “知识公园 ”。 D学习绘画的人们都应该知道,孩子在先期学习的时候主要就是临摹,而几米的作品构图简单,线条和色彩明朗,自然也就成了孩子们临摹的最 爱。 答案: D 试题分析:选项 A主宾搭配不当,后面的句子 “确保赛事安全 ”是一种行文,而后面对应的宾语是 “难题 ”,搭配不当,应在 “确保 ”前加 “如何 ”; B不合逻辑,语意和句意相反,应为 “时时刻刻 ”; C不合逻辑, “不仅 ”“而且 ”是递进关系,而句

6、意不是递进关系,应是 “转折关系 ”,把 “而且 ”改为 “而应是 ”。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 “和 ”字上, “和 ”有 “中和 ”“融合 ”之意。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 “和 ”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 “肉食 ”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近世以来,西方饮食

7、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 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 ”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 “本土化 ”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 、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猪等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

8、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 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 “中式餐饮 ”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中,一是接受,二是消融。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 “芝麻 ”,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 品中。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还在于不断汲取周边各民族及域

9、外的有益文化元素,进而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变革。如中餐 “合餐制 ”的形成。自先秦两汉至唐代,进食采用 “分餐 ”方式。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 “胡床 ”和 “貊盘 ”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 “胡床 ”即现在的马扎, “貊盘 ”是一种较大的餐桌,它们便于餐者起坐取食。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进餐形式。而对 “合餐制 ”的全面接受与文化认同,事实上也建构在 “和 ”文化的理念之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 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进入精神范畴,并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作为人类饮食文化的一种存在样态,中华饮食文化

10、不仅在物质层面上体现了人对世界和自然的深刻认知与利用,更在精神层面上表达了人对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愿望。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而将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同。 (摘编自肖向东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饮食) 【小题 1】下列关于 “中华饮食 ”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任何民族的饮食都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风范,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中华 “和 ”文化的思想精 髓。 B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在民族文化交融的过程中,汉族逐渐接受了其他民族和地区的饮食方式和食物品种,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 C在对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的本土

11、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其本土性特质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 D中华饮食不仅引进外来食物,并消融改造,同时也不断汲取外民族的各种饮食文化元素,使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 【小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中华饮食形成了米面为主食、蔬菜肉鱼为副食的饮食结构, 具有鲜明的本土性特征。 B世界上凡提供 “中式餐饮 ”的餐馆与酒店,都离不开中国本土化的饮食要素,只要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和厨艺,人们就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C芝麻引入中国后,首先作为新的油料作物被接受,后来又被广泛地应用为调味品。在长期实践与探索中,完成芝麻 “本土化 ”的转变。

12、 D南北朝时期, “胡床 ”“貊盘 ”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和改造创新,方便了人们进餐,也开启了围坐 “合餐 ”的新时代。 【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量外来食物能被 中华饮食有效吸纳,既在于中国的自然条件为其提供了适宜环境,又得益于中国人认识到了其内在价值,在 “和 ”文化的平台上进行消融。 B近代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为大众普遍接受,形成了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这为现代中华饮食文化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C饮食的功能可以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但随着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

13、质层面而进入精神范畴。 D中华饮食以广采博收的文化气度,以开放性的文化思维,在合理吸纳与科学改造中,在接受外来影响时又始终不失自身的文化特性,彰显出强劲的生命力。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B 【小题 3】 B 【小题 1】 试题分析: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 “答非所问 ”“内涵、外延不准 ”“误划类别 ”“张冠李戴 ”;判断类注意 “范围不当 ”“偷换概念 ”“曲解文意 ”;推理注意 “强加因果 ”“强行推理 ”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 D对应的原文“还在于不断汲取 周边各民族及域外的有益文

14、化元素 ”,而选项是 “不断汲取外民族的各种饮食文化元素 ”,比选文少了 “有益 ”,造成范围混淆。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选项 B对用的原文是 “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而选项是 “只要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和厨艺,人们就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把原文的 “有机结合 ”偷换为“简单的相加 ”,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选项 B对应 的原文 “而将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同 ”,各国

15、认同中国饮食的前提是 “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 ”,选项“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为大众普遍接受,形成了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 ”和被世界认同没有必然的联系,属于无中生有。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25分 ) 吴良镛:为中国建筑求索 早年投身抗战,目睹国破家亡,吴良镛立志家园重建。他秉持 “谋万家居 ”的人生宗旨和 “匠人营国 ”的事业精神,把毕生心血投入中国大地的城乡规划建设中。北京、上海、苏州 、三亚 大江南北古城保护、新城规划,处处都留下吴良镛的足迹。著名美籍华裔建筑学家贝聿铭曾说: “你要到哪一个国家,说起中国的建筑,大家都

16、说我认识吴良镛。 ” “我毕生追求的,就是要让全社会有良好的与自然相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 ”他以这样的情怀安身立命,辛勤工作,行事为人。 出生于 1922年的吴良镛,少年时饱尝流离失所和战争硝烟,这让他决意学习建筑,让人人都有个房子,有个舒适的家。而从重庆中央大学毕业不久遇到的一个人让他在建筑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1945年,刚从缅甸中国远征军复员的吴良镛,接到一个消息,是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托人给他留话,让他马上去见他们。建筑大师的召见让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倍感意外,在此之前他与梁思成夫妇没有任何交往。怀着忐忑的心情,他找到了梁思成。 “当时觉得很惊讶。 ”原来,是吴

17、良镛大学读书时在校刊发表的一篇有关古建筑的文章给他带来了 “好运 ”。梁思成看中了吴良镛的才华,邀请吴良镛参与到他的工作中,他们靠手绘编成了中国第一本文物保护目录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它使许多中国古典建筑在战火中得以保存。 不久后吴良镛又收到梁思成的信,邀他赴清华大学 共同创办建筑系,吴良镛欣然前往。 1949年吴良镛获得美国匡溪艺术学院硕士学位,在沙里宁事务所任设计师。他完成了通用汽车公司研究中心 “设计大楼 ”方案设计,他主持的夏威夷“太平洋战争殉难者纪念碑设计 ”在美获奖。 一天,事业渐入佳境的吴良镛突然接到了梁思成、林徽因托人带来的书信。信中 “百废待兴 ”四个字,让吴良镛决定立即结束

18、在美工作动身回国。回到祖国的吴良镛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工作中,他参与了天安门广场扩建规划设计工程,并跟随梁思成参加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和新北京的规划工作。 上世纪 50年代,保护北京古城的 “梁陈规 划 ”被否后,梁思成在被拆的北京城墙断壁残垣上夜夜哭泣的身影重重地敲击着很多人的心灵。一直在他身边工作的吴良镛更是感慨良多。梁思成的执著精神和对中国文化的坚守成为吴良镛学术观点形成的重要基础,更奠定了吴良镛事业一生的基调。 80多岁的吴良镛在各种场合大声痰呼:中国不能成为西方畸形建筑的试验场,动辄造价十几亿、几十亿的 “这些建筑将成为时代的 伤疤 ,永远记录下我们的伤痛 ”。看着许多城市,一幢幢不

19、讲究工程、不讲究结构合理、不讲究文化的“标志性 ”建筑拔地而起,吴良镛既痛心又无奈。他揪心现在的城市文化建设面临着重重误 区:重经济发展,轻人文精神;重精英文化,轻大众关怀;重建设规模,轻整体协调;重攀高比新,轻地方特色;重表面文章,轻制度完善。他认为出现城市建设的危机,实际上是地方意志、部门意志、长官意志在作祟,是文化灵魂失落的表现。 2008年,由于暑热劳累, 86岁的吴良镛在工地上得了脑梗。医生提出的康复目标是手能动,但吴良镛的想法却不是这么简单 他要能写字。 寒来暑往,在北京一所康复医院的病房里,总能看见一位老先生坐在病床上拿着笔吃力地练习。 “恢复好了,才能继续工作呀。 ”吴良镛的想

20、法很简单,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怎么能一 直躺在病床上。 2010年,吴良镛又重返工作岗位。尽管不能像生病前那样健步如飞,但他每天仍旧 “挺忙活 ”:如今他带着 7 个博士生,还亲自教授一门人居环境科学概论的硕士课程;他领衔的研究小组搞京津冀区域规划第三期研究报告,正在最紧张的阶段;他还担任着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很多事情需要他去运筹帷幄 (摘编自吴良镛:为中国建筑求索 ) 【小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美籍华裔建筑家贝聿铭的话表明,吴良镛在中国建筑行业的成就与地位少有人能企及,而且社会活动频繁,认 识的人非常多。 B少年时代的生活,对吴良镛以后

21、的职业选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战乱和流离的生活使得他决心从事建筑行业,让人们能够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 C尽管在国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吴良镛在生活中并不如意,加之有恩师的邀请和祖国对建筑人才的需求,于是他就立刻决定回国。 D吴良镛对现代城市建设中的标志性建筑痛心疾首,明确的指出现在城市文化建设的误区,并揭示了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长官意志。 E本文撷取了吴良镛人生中的若干片段,详细地描写了他对祖国、对人民、对自己的事业深深的爱,表现了一 位建筑大师高尚的品格。 【小题 2】吴良镛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6分) 【小题 3】吴良镛在建筑方面都取得了哪些成就?请结合文本简

22、要概括。( 6分) 【小题 4】请结合吴良镛生活经历,谈谈你对影响人才成长因素的看法。( 8分) 答案: 【小题 1】答 B给 3分,答 E给 2分,答 A给 1分,答 C、 D不给分。 【小题 2】( 6分) 他是一个心忧天下的人。为了人民而走上了建筑这条路,为了国家而放弃国外优裕的生活。 他是一个尊师重教的人。遵从老师的教导,接受老师的邀请回国,在老师因坚持理想而遭遇困难的时候,他坚决地站在 老师的一边。 他是一个有坚定个性的人。有自己的职业道德和操守,不屈从,对于生活中违背建筑规律,劳民伤财的事情,敢于提出自己正确的观点。 他是一个执着坚韧的人。为了能尽快战胜病魔,他刻苦锻炼,早日回到自

23、己的岗位。(每点 2分,答对 3点即可。) 【小题 3】( 6分) 与梁思成合著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使许多中国古典建筑在战火中保存; 在美国完成重要设计项目而且获奖; 参与天安门扩建规划设计工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新北京的规划工作; 对于城市建设中文化灵魂失落的现象,敢于指出其错误的根源。 致力于教育事业,努 力培养建筑界的后备人才。 保护大江南北的古城。(要点不分先后,每点 1 分,共 6分) 【小题 4】( 8分)人才的成长决定于多个方面的因素。 要有理想,并且为之奋斗。吴良镛自幼经历战乱,深知家庭房子对于人的重要意义,树立了 “让人人都有个房子,有个舒适的家 ”,这是保证他最终走向

24、成功的不竭动力。 要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吴良镛师从梁思成,以及到国外深造,这都是他成为伟大建筑大师的必要因素。 要有好的机遇,为人才成长创造环境。梁思成对吴良镛的赏识和教诲是他成长中的重要一环。 要有顽强的意志和为事业献身的精神。吴良镛 在病中的坚韧源于他顽强的意志和对事业的热爱,这也是他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观点明确 2 分,理由分析每点 2 分,答出三点即可。) 【小题 1】 试题分析:这类题一般是对文章内容、手法、风格的综合考核的题目,文章内容有文章细节和人物性格概括,细节可参考论述类问题阅读进行答题,人物性格分析要注意准确性,选项 ABCD 是这方面的题目, DE 是涉及到手法

25、的题目,要明确辨析。选项 A对应贝聿铭说的话的前文是 “北京、上海、苏州、三亚 大江南北古城保护、新城规划,处处都留下吴良镛的足迹 ”,可见引用贝聿铭的划的目的是表明 “中国建筑行业 的成就与地位少有人能企及 ”,至于 “社会活动频繁,认识的人非常多 ”有些牵强,文中没有依据,无中生有;选项 C对应的原文 “在沙里宁事务所任设计师。他完成了通用汽车公司研究中心 设计大楼 方案设计,他主持的夏威夷 太平洋战争殉难者纪念碑设计 在美获奖,可见他在外国很如意,选项和文章内容矛盾;选项 D 对应的原文 “一幢幢不讲究工程、不讲究结构合理、不讲究文化的 标志性 建筑 ”,不是对所有的 “标志性 ”建筑痛

26、心疾首,而是 “不讲究工程、不讲究结构合理、不讲究文化 ”的。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 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意的综合概括题目,要立足全文,找到文中的反应传主的言行的关键句子,从中提炼,答题时不要只是几个概括性的词语,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分条作答。主要的句子: “我毕生追求的,就是要让全社会有良好的与自然相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 ”“吴良镛决定立即结束在美工作动身回国 ”“梁思成的执著精神和对中国文化的坚守成为吴良镛学术观点形成的重要基础 ”“吴良镛在各种场合大声疾呼 ”“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怎么能一

27、直躺在病床上 ”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 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意的综合概括题目,要立足全文,找到文中的表现建筑成就的句子,答题时要尽量运用文中词语分条作答。主要的句子: “北京、上海、苏州、三亚 大江南北古城保护、新城规划,处处都留下吴良镛的足迹 ”“他们靠手绘编成了中国第一本文物保护目录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它使许多中国古典建筑在战火中得以保存 ”“他完成了通用汽车公司研究中心 设计大楼 方案设计,他主持的夏威夷 太平洋战争殉难者纪念碑设计 在美获奖 ”“参加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和新北京的规划工作 ” “80多岁的吴良 镛在各种场合大声疾呼 ”

28、“如今他带着 7个博士生,还亲自教授一门人居环境科学概论的硕士课程 ”。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要求是 “请结合吴良镛生活经历 ”“谈谈你对影响人才成长因素的看法 ”,答题时一定要结合 “吴良镛 ”的经历,不能抛开原文随意拓展,答题时可以是两个方向,第一,就某一点作深入的探究,比如 “机遇 ”对人的成功的影响,这种方式要求文中关于这方面列举的事例比较充分,另一种方式多个角度列举,适用于文中叙述的较宽泛,但每点都不深入。本题适用第 二种方式,答题时对每个段落进行归类,得出关键词语,比如本文可从 “理想 ”“机遇 ”“意志

29、 ”等角度探究。一定要结合原文事例。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 F。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25分) 活着 余 华 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夏季刚刚来到。 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叶子的树下,看到近旁田里一个老人和一头老牛。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去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可寿命长,我家里五口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孙子死后的第二年,看看自己还得活几年,我觉

30、得牛还是要买的。牛是半个人,它能替我干活,阁下来时我也有个伴,心里闷了就和它说说话。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 买牛那天,我把钱揣在怀里走着去新丰,那里有个很大的牛市场。路过邻近一个村庄时,看到晒场上有一群人,走过去看看,就看到了这头牛,它趴在地上,歪着脑袋吧哒吧 哒掉眼泪,旁边一个赤膊男人蹲在地上霍霍地磨着牛刀,围着的人在说牛刀从什么地方刺进去最好。我看到这头老牛哭得那么伤心,心里怪难受的。想想做牛真是可怜。 累死累活替人干了一辈子,老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掉。 我不忍心看它被宰掉,便离开晒场继续往新丰去。走着走着心里总放不下这头牛,它知道自己要死了,脑袋底下都有一滩眼泪了

31、。 我越走心里越是定不下来,后来一想,干脆把它买下来。 我赶紧往回走,走到晒场那里,他们已经绑住了牛脚,我挤上去对那个磨刀的男人说: “行行好,把这头牛卖给我吧。 ” 赤膊男人手指试着刀锋,看了 我好一会才问: “你说什么? ”我说: “我要买这牛。 ” 他咧开嘴嘻嘻笑了,旁边的人也哄地笑起来,我从怀里抽出钱放到他手里,说:“你数一数。 ”赤膊男人马上傻了,他把我看了又看,还搔搔脖子,问我: “你当真要买? ” 我什么话也不去说,蹲下把牛脚上的绳子解了,站起来后拍拍牛的脑袋。这牛还真聪明,知道自己不死了,一下子站起来,也不掉眼泪了。我拉住缰绳对那个男人说: “你数数钱。 ” 那人把钱举到眼前像

32、是看看有多厚,看完他说: “不数了,你拉走吧。 ” 我便拉着牛走去,他们在后面乱哄哄地笑,我听到那个男人说: “今天合算,今天合算。 ” 牛是通人性的,我拉着它往回走时,它知道是我救了它的命,身体老往我身上靠,亲热得很。我对它说: “你呀,先别这么高兴,我拉你回去是要你干活,不是耙你当爹来养着的。 ” 我拉着牛回到村里,村里人全围上来看热闹,他们都说我老糊涂了,买了这么一头老牛回来,有个人说: 祷贵,我看它年纪比你爹还大。 ” 会看牛的告诉我,说它最多只能活两年三年的,我想两三年足够了,我自已恐怕还活不到这么久。谁料道我们都活到了今天,村里人又惊又奇,就是前两天,还有人说我们是 “两个老不死

33、”。 牛到了家,也是咱家里的成员了,该给它取个名字,想来 想去还是觉得叫它福贵好。定下来叫它福贵,我左看右看都觉得像我,心里美滋滋的,后来村里人也开始说像,我嘿嘿笑。 福贵是好样的,有时候嘛,也要偷偷懒,可人也常常偷懒,就不要说是牛了。我知道什么时候该让它干活,什么时候该让它歇一歇。只要我累了,我知道它也累了,就让它歇一会,我歇得来精神了,那它也该干活了。 老人说着站了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尘土,向池塘旁的老牛喊了一声,那牛兢走到老人身旁低下了头,老人耙犁扛到肩上,拉着牛的缰绳慢慢走去。 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 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从远处传

34、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失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撬蓉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节选自余华活着 ,有删改) 【小题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 ) A本文展开故事的方式非常巧妙。在一个充满阳光的下午,老人在树下休息时,向作者讲述了自己,老人歇够了,故事也随即终止,行文流畅自然。 B福贵 买牛时,在新丰市场碰上一头即将被宰杀的老牛,正是老牛的眼泪和伤心换来了福贵的同情,才最终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C福贵掏

35、钱买牛时,作者重点刻画了赤膊男人和周围人的哄笑,他们的言行与神态侧面烘托了老人行为的不可理解与他这次买卖的不划算。 D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点出了老人在乡间生活的环境,增添了小说的意味,在结构上照应开头和题目,使文章结构完整。 E本文通过老人的口吻为我们讲述了他年少时的风光与落魄、与老牛的相遇及相依。老人的经历虽坎坷,但全文基调并不悲凉。 【小题 2】小说中老人与牛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请 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 6分) 【小题 3】本文主人公福贵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4】小说描写的对象是 “老人和牛 ”,作者为什么以 “活着 ”为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和看法。( 8

36、分) 答案: 【小题 1】答 E给 3分,答 C给 2分,答 D给 1分,答 A、 B不给分。 【小题 2】( 6分) 老迈年高; 饱尝活着的痛苦与艰辛; 表现出生命的韧性。(每点 2分,共 6分) 【小题 3】( 6分) 乐观。在五个亲人相继离世后,想想还得活几年,就去买头牛与自己相依为伴。 善良。看见老牛辛苦耕耘了一辈子,最后要被宰杀而流泪, 心生同情,就买下这头牛。 安然从容。给牛起名字时,心里美滋滋的,别人说他与牛相像时,他也乐得嘿嘿笑。(每点 2分,共 6分。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小题 4】( 8分) “活着 ”概括了老人、老牛的生存状态; 让读者体味 “活着

37、”的滋味; 产生如何对待生命的思考; 形象生动,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小说的阅读要注意 “五位一体 ”的分析,结合祝福记住各自的作用。 1、标题的作用:点明人物、环境、情节(有时是线索)或暗示 主旨。祝福主要点明情节,也是文章的线索, 暗示主题,全部鲁镇都在祝福可祥林嫂死去,什么原因,这正是本文的主旨。 2、人物,性格特征是必考的内容,注意分析,要通过各种手法(直接的包括肖像、语言、动作、环境、心理和间接描写)分析,可能分析出若干性格,但一定要注意要有理有据,每种性格特征后要有具体的依据还要注意选取和小说主旨

38、关系最密切的作为答案:。还要注意次要人物,如柳妈和我,这些人物主要是为重要人物服务的。同时还要指向主旨,如祝福中我的作用,我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对现实不满但又不能斗争,采取妥 协、躲避的策略,同时又是全文的线索,起到见证人的作用,让故事显得真实可信,同时揭示主旨,这种社会依靠小资产阶级是没有出路的,这正是作者彷徨的原因。 3、环境,包括社会和自然环境,主要作用是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交待人物活动的场景,暗示人物心理、性格,推动情节发展,铺垫、引起下文,有时是文章的线索,相互照应,暗示主旨。如祝福开头和结尾的描写其作用是交待当时的社会环境,开通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暗示祥林嫂的命运难、

39、交待一种迷信盛行的社会状况让人物的命运成为必然结果,暗示主旨。结尾的作用是和标题、开头照应,祥 林嫂死了可鲁镇还是原样引起人们思考,升华主旨,说明要改变这样的社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4、情节,情节是全文的主要内容,每一处要注意和环境、标题、人物、主旨有什么关系。主要是开头、中间、结尾的作用,开头主要是统领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特别注意倒叙,制造悬念,引起读者兴趣(或思考)如祝福先交代祥林嫂的死就有此作用。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结尾主要是照应上文、开头、标题,升华住址等,还要注意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小说中的伏笔、照应也是经常考核的内容。 5、主旨,主要找小说是通过哪些地方表现主旨的。

40、 具体答题时套用即可。 此题是对文章的综合考查,一般错误的选项的命制都会有明显的漏洞,或文意、或手法。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到这些问题。选项 A“老人歇够了,故事也随即终止 ”错误,老人走后还写道作者看见老人和牛的身影,以及乡村的景物,情节概括有误;选项 B“正是老牛的眼泪和伤心换来了福贵的同情,才最终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主要的原因是 “累死累活替人干了一辈子,老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掉 ”,联系到自己也到晚年,所以买下老牛,选项,强加因果;选项 D,是对文章结尾作用的考核, “照应开头 ”牵强。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 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2

4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概括老人和牛的形似之处,这属于情节概括的题目,在原文中描写老人和牛的内容中提炼关键的句子找到他们性格的各自特征,然后找相似之处。关键句有 “一个老人和一头老牛 ”(年迈), “累死累活替人干了一辈子,老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掉 ”“我啊,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 ”(饱尝生活艰辛), “谁料道我们都活到了今天,村里人又惊又奇,就是前两天,还有人说我们是 两个老不死 ”(生命力顽强)。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形象的概括的题目,

42、小说中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正面和侧面,正面主要是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侧面主要是环境的烘托,对他人的影响以及他人的评价等,在文中找到这些句子进行归纳,可以找到到答案:。答题时注意用文中的事实对性格进行解释分析。文中的主要句子有 “孙子死后的第二年,看看自己还得活几年,我觉得牛还是要买的 ”“我不忍心看它被宰掉,便离开晒场继续往新丰去 ”“我左看右看都觉得像我,心里美滋滋的,后来村里 人也开始说像,我嘿嘿笑 ”,这些语句反映出老人乐观、善良、从容等性格。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题,探究的对象是小说的

43、标题,探究标题要从情节、人物、主题、环境几个角度考虑,首先从环境的角度 “活着 ”概括了老人、老牛的生存状态,交代社会环境;情节上让读者体味 “活着 ”的滋味;主题上产生如何对待生命的思考,形象生动,言简意丰,耐人寻味。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后面题目。 彻里,燕只吉台氏。曾祖太赤,为马步军都元帅,从太祖定中原,以功封徐、邳二州,因家于徐。彻里幼孤,母蒲察氏教以读书。至元十八年,世祖召见,应对详雅,悦之。从征东北边还,因言大军所过,民不胜烦扰,寒饿且死,宜加赈给,帝从之,乃赐边民谷帛牛马有差,赖以存活者众。二十三年,

44、奉使江南。时行省理财方急,卖所在学田 以价输官。彻里日: “学田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 ”遽止之。还朝以闻,帝嘉纳焉。二十四年,桑哥为相,引用党与,钩考天下钱粮,民不胜其苦,自裁及死狱者以百数,中外骚动。廷臣顾忌,皆莫敢言。 彻里乃于帝前,具陈桑哥奸贪误国害民状,辞语激烈。帝怒,谓其毁诋大臣,失礼体,命左右批其颊。彻里辩愈力,且日: “臣与桑哥无仇,所以力数其罪而不顾身者,正为国家计耳。苟畏圣怒而不复言,则奸臣何由而除,民害何由而息!且使陛下有拒谏之名,臣窃惧焉。 ”于是帝大悟,即命帅羽林三百人往籍其家,得珍宝如内藏之半。桑哥既诛,复奉旨往江南,籍桑哥姻党江浙省臣鸟马儿、湖广省臣要束木

45、等,皆弃市,天下大快之。彻里往来,凡四道徐,皆过门不入。进拜御史中丞,俄升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汀、漳剧盗欧狗久不平,遂引兵征之, 号令严肃,所过秋毫无犯 。有降者,则劳以酒食而慰遣之,日: “吾意汝岂反者耶,良由官吏污暴所致。今既来归,即为平民,吾安忍罪汝。其返汝耕桑,安汝田里,毋恐。 ”他栅 闻之,悉款附。未几,欧狗为其党缚致于军,枭首以徇,胁从者不戮一人。汀、漳平。九年,以疾薨,年四十七。薨之日,家资不满二百缗,人服其廉。 (选自元史 彻里,有删改) 【注】 学田;旧时办学用的公田。 他栅:其他营寨。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 家 于徐家:安家

46、B应对详 雅 雅:非常 C卖所在学田以价 输 官输:交纳 D安可 鬻 鬻:卖 【小题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彻里爱护百姓的一组是( 3分) 民不胜烦扰,寒饿且死,宜加赈给 乃赐边民谷帛牛马有差,赖以存活者众 则奸臣何由而除,民害何由而息 凡四道徐,皆过门不入 今既来归,即为平民,吾安忍罪汝 薨之日,家资不满二百缗 A B C D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彻里的曾祖太赤曾任马步军都元帅,跟随太祖平定中原有功而领有徐、邳二州。彻里幼年丧父,由母亲蒲察氏教他读书。 B彻里正直敢言。桑哥为相时,利用职权大肆搜刮,百姓苦不堪言,大臣畏惧桑哥的权势,不

47、敢揭发,彻里则毫不畏惧,据理争辩,最终使皇帝醒悟。 C彻查桑哥时,彻里亲率羽林军抄没桑哥家产,所抄半数为奇珍异宝。接着又奉旨清查桑哥姻族,将他们弃置于街市为奴,大快人心。 D彻里军纪严明。在担任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期间,汀、漳盗寇作乱,彻里率军前去平定,军队所过之处,秋毫无犯。 【小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臣与桑哥无仇,所以力数其罪而不顾身者,正为国家计耳。 (2)未几,欧狗为其党缚致于 军,枭首以徇,胁从者不戮一人。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A 【小题 3】 C 【小题 4】( 1)( 5分)我与桑哥没有仇怨,之所以极力列举他的罪状而不顾自身

48、安危,是因为替国家考虑罢了。(关键词:所以、数、计)( 2)( 5分)不久,欧狗被他的同党捆绑送到彻里的军中,彻里将欧狗斩首示众,被胁迫跟从欧狗的人没有一个被杀的。(关键词:缚、徇、胁从,大意中注意被动句的翻译。) 【小题 1】 试题分析:雅:正确,规范。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 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此题的答案: A即为词类活用。答题的方法有 “结构分析法 ”“语法分析法 ”“形旁辨义法 ”“套用成语法 ”“套用课本法 ”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选项 B对应的原文 “至元十八年,世祖召见,应对详雅,悦之 ”翻译为 “至元十八年,元世祖召见彻里,彻里回答世祖的问题十分详备而且( ),世祖很高兴 ”。把给的解释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