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学年安徽省蒙城一中高一上学期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孙刚 文档编号:318970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3.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学年安徽省蒙城一中高一上学期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5学年安徽省蒙城一中高一上学期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5学年安徽省蒙城一中高一上学期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5学年安徽省蒙城一中高一上学期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5学年安徽省蒙城一中高一上学期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5学年安徽省蒙城一中高一上学期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选出加点字注音全都 正确 的一项( 3分) A瓦 菲 ( fi)团 箕 ( q) 彳 亍( ch) 分 外( fn) 碣 石( ji) B 淬 (cu)火颓 圮 (p)忸 怩( ni)青 荇 (xng)说 服( shu) C冰 屑 ( xio) 目( chn) 寂 寥( j) 创 伤 (chung)巷 道( hng) D秋风 劲 ( jn) 河 畔 (pn)漫 溯 ( sh)百 舸 (g)艾 草( i)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多考查生僻字、多音字和形似字。多音字有时会因为作动词和作名词的不同,读音也不同。形似字要

2、按照意义的不同,读音也不一样。在分析思考时,要注意声调、韵母是否正确。没有把握的可以用排除法,省时省力。 A,团箕 j C冰 xi D秋风劲 jng 漫溯 s。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 正确 的一项是( 3分) A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以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为背景,展现了以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 风华正茂 的学习和生活故事。 B登上仰慕已久的黄山, 同学们眼界大开,他们一会儿俯瞰脚下的云雾松柏,一会儿举目仰望远处的落日归鸟, 指点江山 ,心情澎湃。 C韩国韩鲜日报认为,如果朝鲜继续坚持他的核进程,那么他势必会陷入 四面楚歌 的境地,因为

3、朝鲜半岛无核化是世人的共同愿景。 D三年来,经他收治、收养的流浪猫、流浪狗已有 100多只,正是有了他的爱心,这些流浪的猫狗,才重新有了家,能够享受到 天伦之乐 。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项 “风华正茂 ”不能用来修饰 “学习和生活 ”: B项望文生义, “指点江山 ”的意思是评说国家大事; C项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危急的困境,此处适合语境; D 天伦之乐:家庭中亲人团聚的欢乐,使用对象错。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选出字形 没有错误 的一项 ( 3分) A接彩 愁怨哀怨冷寞遗篇沧茫大地 B忧愁意气斑斓凄惋火钵天伦之乐 C瓦扉潇瑟清苔纸屑爵位中流砥柱 D寂

4、寥彷徨涌现沉淀咒语披荆斩棘 答案: D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主要考查音近(同)字、形似(近)等正确书写,容易混淆,把握不准的可以用排除法进行筛选。 A, 接彩 -结彩 沧茫 -苍茫 B,凄惋 -凄婉 C,潇瑟 -萧瑟 清 苔 -青苔。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 A。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钓鱼岛又称钓鱼台、钓鱼台群岛、钓鱼台列岛,位于中国东海大陆架的东部边缘,在地质结构上是台湾北部近海的观音山、大屯山等海岸山脉延伸入东海后的突出部分,为台湾岛的附属岛屿。钓鱼诸岛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北小岛、大北小岛、大南小岛和飞濑岛等 8个无人岛礁组成,总

5、面积约 6 344平方公里。钓鱼诸岛周围的海域面积约为 1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 5个台湾本岛面积。 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十分丰富,年 可捕捞量达 15万吨 ,自古以来 ,就是中国东海的一个渔场。在钓鱼岛与东南方的北小岛、南小岛之间,有一条宽达 l000多米的 “蛇岛海峡 ”,风平浪静,是渔民的天然避风港湾。这个海峡港湾中盛产飞花鱼,台湾省基隆、苏澳两地渔民,常靠此渔区生存。 从军事地理学的角度来看,钓鱼诸岛在我大陆国土的海洋方向形成一道大陆外缘天然的屏障。它位于台湾和冲绳之间,处于东海南部的中心地带,是外海进入中国的跳板。对于中日双方来说,钓鱼岛都是战略要地,无论是中国东出还是日本南下

6、,钓鱼诸岛都是一个咽喉要道。它可以成为保卫我国东海方向安全、遏制 日本扩张势力南下的前哨;也可能被日本利用,阻碍我国统一,对我国东部沿海和台湾地区造成威胁。 钓鱼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早在明朝初期,钓鱼诸岛就已明确为中国领土,明、清两朝均将钓鱼诸岛划在我国海防管辖范围之内。中国对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19请写出下面的链接材料分别 补充 或 印证 了原文哪些内容。( 8分) 【材料一】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海底石油储量巨大。据我国科学家 1982年估计,钓鱼岛周围海域石油储量约在 737亿桶至 1574亿桶之间。有人曾经预言,钓鱼岛附近水域的石油资源储备量相当于 “第二个

7、中东 ”。(答案:不超过 20个字, 4分) 【材料二】 1785 年,日本出版了著名学者林小平所著的三国通览图说一书,共有五张地图,这些地图制作精细,与现代制图法一样以颜色划分区域。日本部分用淡绿色,而中国部分是用粉红色来表示的。以色区分,国与国之间的分界自然一目了然。就在这图上,也标明了钓鱼岛、黄尾屿和赤尾屿的位置,其颜色与中国福建、浙江相同,都是粉红色的。 (答案:不超过 20个字, 4分) 答案: “材料一 ”补充说明了钓鱼岛海底石油资源非常丰富。 “材料二 ”印证了 “钓鱼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或 “中国对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

8、压缩类试题,可以通过材料中关键句或中心句来概括每则材料的内容要点。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每题 3分,共 9分) 中国新诗为何处境 “尴尬 ” 李长空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从商周的四言,到楚骚汉赋、汉魏乐府、隋唐律绝和宋词元曲,可谓灼灼其华,蔚然大观。千百年前的黄钟大吕,至今犹萦绕在苍穹。然而中国新诗在诞生近百年后的今天,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它既没能与国际接轨,又与中华古典诗词曲赋的优良传统脱节、断裂,割断了传承关系,令广大读者望其兴叹,最后只好弃之而去。中国新诗为何会处境 “尴尬 ”呢? 首先,是由白话新诗至今未能构建审美规范更无法

9、达成审美共识造成的。无论是诗经中的 “风雅颂 ”,还是楚辞、乐府、律诗、宋词、元曲 不论其诗体形式怎么演变,但都是讲究韵 律的,作品都具有节奏美、旋律美和韵式美。由于白话 “新诗 ”“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 ”(胡适谈新诗 )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自其诞生以来,便成为其发展的严重弊端和障碍。 其次,是由某些诗人一味地强调诗体形式而忽略主题思想造成的。诗歌是文学形式美的一种体现,但形式美只是诗歌的美丽外衣而已。过分地强调诗体形式,从而否定主题思想的意义,如近年来所谓的技术主义、玄学派、立体主义、构成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等,就像失去了土壤的禾苗一样,必将枯萎,因为形式是为内容服

10、务的。 最后,是由当代诗人在商品经 济时代的退缩和自闭造成的。同古典诗词曲赋相比,当代诗歌在题材内容方面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其一,迫于现实社会生存的巨大综合压力和人类因物质文明进步而带来的精神困惑,当代诗歌的内容越来越局限于私人性的东西,正日愈失去反映重大社会题材的艺术能力,这就使得它日愈减少获得公众关注的机会,而只有在少数未被现代社会物质化的心灵当中获得知音。其二,随着诗人们从社会文化中心退却,科技英雄和商业英雄、娱乐英雄取代了艺术家的中心地位,诗歌越来越被推挤到社会的边缘,诗人们成了一个不被社会关注的自我封闭、自我肯定、自我满足、自我安慰 、自我陶醉的奇怪群体,这更加加剧了他们的自闭倾向。

11、其三,当诗人们精神的价值已经从崇高、纯洁、美好、自然过渡到了喧嚣、乐趣、庸俗、时尚的方向,于是内容平庸困扰着诗歌界,诗歌的阵地越来越虚弱。 面对这样的时代背景,中国新诗只有志存高远,发扬其应有的精神文化提升作用,既在主题内容方面深度反映自己的时代,又在诗艺表现方面继承并发扬光大中华传统诗词曲赋艺术,随时代、社会、语言的变化而不断创新改进,让中国新诗界尽快构建审美规范并早日达成审美共识。这样,中国新诗才能够既有技艺的美感又有时代的气息还有历史文化的内涵,并因 此而融入中华诗歌的历史长河之中,从而有机会成为新时期的经典诗歌作品而流传于世。 (选自长空诗话,有删改 ) 【小题 1】下列选项中,属于中

12、国新诗在题材 形式方面 的变化的一项是 (3分 ) A中国新诗越来越局限于私人性的东西,很少关注社会问题。 B近年来出现了技术主义、玄学派、立体主义、构成主义等。 C中国新诗从社会文化中心退却,主题内容方面不能反映自己的时代。 D中国新诗中平庸的内容充斥着诗歌界,其阵地越来越经不起现代商品社会的冲击。 【小题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国新诗处境 “尴尬 ”的原因的一项是 (3分 ) A白话新诗至今未能构建审美规范更无法达成审美共识。 B某些诗人一味地强调诗体形式而忽略主题思想,这就像失去土壤的禾苗一样,必将枯萎。 C科技英雄和商业英雄、娱乐英雄取代了艺术家的中心地位。 D当代诗人在商品经济时代

13、的退缩和自闭,诗歌就越来越被推挤到社会的边缘。 【小题 3】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 A中国新诗只要注重与时代结合,并继承或发扬传统诗词曲赋的艺术,就一定能够改变其 “尴尬 ”处境。 B白话新诗具有极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就像胡适所讲的那样 “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 ”。 C在当今商品经济时代,诗人们从社会文化中心退却,成了一个不被社会关注的具有自我封闭、自我肯定等特征的奇怪群体。 D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中华古典诗词曲赋曾经有过许多令人骄傲的绚烂与辉煌,可以说是灼灼其华,蔚然大观。 答案:【小题 1】 B 【小题 2】 G 【小题 3】 A 【小题 1】 试题分析:由第

14、段可知 C项不是新诗内容方面的变化,是说新诗形式多样,反映新诗注重形式。 A、 C、 D君属于内容方面的变化。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 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由第 段可知, C项描述的只是一个客观结果,主要原因在于在这个客观背景下诗人们的自闭。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 A项中 “就一定能够改变 ”说法太绝对。 “或 ”改为 “并 ”。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小题( 22分) 超重的爱 肖复兴 那天到机场送人,飞往法兰克福、伦敦、罗马和巴黎的航班,

15、密集得像雨点似的挤在一起。大概正赶上暑假结束,大学开学在即,到处可以看到 推着装有大行李箱推车的学生们,送行的父母特别多。候机厅里,家庭的气息一下子很浓,像是客厅,相似的面孔不停地在眼前晃动。 不时有孩子进到里面去办理登机手续,家长只能够站在候机厅里等, “儿行千里母担忧 ”,他们都伸长了脖子,把望眼欲穿的心情赋予人头攒动的前方。不时便又看见有孩子匆匆地从里面走出来,给家长一个渴望中的喜悦。不过,我发现,匆匆出来的孩子大多并不是为了和送行的父母再一次告别,也很少见到有依依不舍的场面,那样的场面,似乎只留给了情人之间的拥抱和牵手。 站在我身边的是一位面容姣好的中年妇女,凉鞋露出的脚趾涂着鲜艳的颜

16、色,这样风韵犹存的女人,在我们的电视剧里一般还要在男人怀里撒娇呢。现在,她像是只温顺的猫,眼神有些茫然。不一会儿,我看见一个大小伙子推着行李车,气冲冲地向她走来,没好气地对她嚷嚷道: “都是你,让我带,带!都超重啦! ”只听见她问: “超了多少? ”语气小心,好像过错都在自己的小媳妇。 “10公斤! ”只有儿子对母亲才会这样肆无忌惮。听口音,是南方人。 于是,我看见母亲开始弯腰蹲了下来,把捆箱子的行李带解开,打开箱子。那是一大一小赭黄色的两个名牌箱。儿子也 蹲下来,和母亲一起翻箱子里面的东西,首先翻出的是两袋洗衣粉,儿子气哼哼地嘟囔着: “这也带! ”然后又翻出一袋糖,儿子又气哼哼地嘟囔一句:

17、 “这也带! ”接着把好几铁盒的茶叶都翻了出来: “什么都带! ”母亲什么话都没说,看儿子天女散花般把好多东西都翻了出来,面前像是摆起了地摊。最后,儿子把许多衣服和一个枕头也扔了出来,紧接着下手往箱底伸,只听见母亲叫了声: “被子呀,你也不带了! ” 我有些看不过去,走了两步,冲那个一直气哼哼嘴撅得能挂个瓶子的儿子说:“10公斤差不多了,你东西都不带,到了那儿怎么办? ”儿子不再扔东西了, 母亲站了起来,一脸忧郁 ,本来化得很好的妆,因出汗而坍塌显出些许的斑纹。“先去试试再说。 ”我接着对那个儿子说,他开始收拾箱子,母亲则把茶叶都从铁盒里掏出来,又塞进箱里。儿子推着行李车走了,我问那位母亲,孩

18、子去哪里,她告诉我去英国读书。她脚下的那些东西都散落着,稀泥似的摊了一地。 这时,我身旁另一侧,又有一个女孩推着车走到她的父母身边,表情几乎和那个男孩一样气哼哼的,把车使劲推到她父亲的脚前,说了句: “严重超重! ”父亲和刚才这位母亲一样,立刻蹲下身子,替女儿打开行李箱。我一看,箱子里几乎全是吃的东西,而且全是麻 辣食品,不用说,来自四川。左翻翻,右翻翻,父亲权衡着取出什么好。女儿站在那里,用手扇着风,抹着脸上的汗,说着:“这都是我想带的呀! ”这让父亲为难了,倒是母亲在旁边发话了: “把那些腊肠都拿出来吧,那玩意占分量。 ”父亲拿出了好几袋腊肠,又拿出好几管牙膏、一大罐营养品和几件棉衣。再盖

19、箱子的时候,鼓囊囊的箱子瘪下去一大块。女儿风摆柳枝般推着车走了,我悄悄地问这位母亲这是去哪儿,她说是去法国读书。 独生子女的一代,理所当然地觉得可以把一切不满和埋怨都发泄给父母。 “养儿方知父母恩 ”,他们还没到明白父母心的年龄。他们可以 埋怨父母的娇惯和期待超重,却永远不该埋怨父母对自己的情感超重。 2010年 4月 6日北方人) 【小题 1】文章的标题为 “超重的爱 ”,新颖而独特,请写出标题所包含的两层意思。( 4分) 【小题 2】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反映出母亲怎样的心理。( 6分) ( 1)语气小心,好像过错都在自己的小媳妇。 ( 2)母亲站了起来,一脸忧郁。 【小题 3】文章写了两

20、个送儿女的场景,在选材上是否有重复累赘之感?为什么?( 6分) 【小题 4】文章说: “独生子女的一代,理所当然地觉得可以把一切不满和埋怨都发泄给父母 ”。结合文章和自己的 经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6分) 答案:【小题 1】 ( 1)行李的超重。( 2)父母对子女爱得深沉而热切。(每点 2分) 【小题 2】 ( 1)担心自己的做法会惹儿子生气。( 2)担心儿子少了一些生活用品之后生活不便。(每点 3分) 【小题 3】 ( 1)没有重复累赘之感( 2分)( 2)文章选取了两个场景:一个是母亲送儿子;一个是父母送女儿。 两个场景中主要人物的表现不一样 :儿子是被迫 “超重 ”的,女儿是自愿

21、 “超重 ”的( 2分)( 3)但两者反映的 本质是一样 的, 都是表现当下父母对子女的浓浓爱意, 两个材料,两种表现,而又在诠释 “爱 ”意上统一起来,显得全面而不失典型( 2分) 【小题 4】 ( 1)看法:理解但不赞同( 2分)( 2)理解:独生子女处于独特的生活环境中,他们时刻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他人的理解和关怀,生活中难免把父母的爱当做牢骚,难免对父母发泄内心的不满。这是群体性的现象( 2分)( 3)不赞同:父母不仅给了我们生命,而且养育,教育了我们。巨大的物质与精神付出是晚辈永远还不清的,要与会感恩,学会沟通;当然,独生子女的这一做法值得社会重视,社会、家庭、学校都有责任对其积极引

22、导,让他们在关注自我的同时学会尊重和感恩( 2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 给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理解文章题目的含意和分析题目作用的试题。题目的含意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来解释其表层意、深层意和象征意等,题目的作用要从结构作用、内容作用和表达作用等几个方面分析。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2】 试题分析:这是两处细节描写,通过语言和神态的细节刻画展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3】 试题分析:这样选材并不重复,而是作者有心的安排,同样是送 别,但

23、情形不同,而情感却又相同。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题,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一般是观点加分析。要结合对文章的理解,并联系实际,做到言之成理,有理有据。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22分)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 军 函陵,秦军 锬稀 br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辞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

24、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 封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 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 “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 敝 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 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小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25、 ) A晋 军 函陵军:驻扎 B又欲肆其西 封 封:疆界 C因人之力而 敝 之敝:损害 D以乱易整,不 武 武:威武 【小题 2】对下列句中 “之 ”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臣 之 壮也,犹不如人 因人 之 力而敝之 邻 之 厚,君 之 薄也 行李 之 往来,共其乏困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 之 微夫人 之 力不及此 A / / B / / C / / D / / 【小题 3】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烛之武高超的说服艺术的一组是 (3分 ) 夜缒而出,见秦伯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焉用亡郑以陪邻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

26、焉,君之所知也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A B C D 【小题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 项是 (3分 )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形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不计个人恩怨, “夜缒而出 ”,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

27、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小题 5】翻译下列句子。( 10分)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译文: _ (2)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译文: _ 答案:【小题 1】 D 【小题 2】 A 【小题 3】 B 【小题 4】 C 【小题 5】 (1)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2)越过别的国家而把远地当作边邑,你知道时困难的为什么要用灭亡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小题 1】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

28、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 D项 “武 ”应为 “使用武力的道义准则,即武德 ”。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分析理解 B。 【小题 2】 试题 分析: 助词无义, 结构助词 “的 ”, 代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3】 试题分析: 句是叙述烛之武出城见秦伯, 句是说秦伯,含此两句的项排除。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析: C项中 “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 ”不对,应是 “晋曾经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秦 ”。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29、【小题 5】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 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诗歌鉴赏 古典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小题。( 8分)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之时。 【小题 1】这首诗写了 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本诗 _、 _等词语可以看出。( 3分) 【小题 2】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用什么方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5分) 答

30、 _ _ 答案:【小题 1】重阳节;( 1分) “九日 ”、 “登高 ”、 “饮酒 ”、 “菊 ”等( 2分)。 【小题 2】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2分)诗人一是直接抒情, “遥怜 ”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来;二是以想像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垣残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 3 分,指出表现方法直接抒情和想像各计 1分,结合诗句分析正确各计 1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

31、习俗,王维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但这单纯的思亲情绪毕竟围绕一己的身世,境界算不得宽阔。岑参这首诗则不然。首句 “登高 ”二字 就紧扣题目中的 “九日 ”,点明了诗文写作的时间。劈头一个 “强 ”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登高去 ”,还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而前面冠以 “强欲 ”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重阳节大家都喜欢登高,而诗人却说勉强想去登高,透着些凄凉之意,不知这是为何。结合题目 “思长安故园 ”来看,诗人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 “故园 ”。但长安不仅是故园

32、,更是国家的都城,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领。在这种特定情境之下,诗人就很难有心思去 过重阳节,去登高胜赏了。典型的环境,使诗人登高时的心情愈趋复杂: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两种感情交汇撞击着他的心房。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2】 试题分析:这首诗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语言表达 在下面语句的横线上补写两句话,修辞、句式必须和所给的句子相

33、同 。 (6分 ) 思想家的鲁迅,是大海上的一座灯塔,灯光划破中国社会的黑暗; 文学家的鲁迅, _; 革命家的鲁迅, _。 答案:示例:是长空雁群中的一只头雁,鸣叫成为现代文学的第一声呐喊 是寒光闪闪的一柄宝剑,剑锋直指封建时代的妖魔鬼怪( 6分)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根据语句的内容和意境来把握,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来组织答案:,要仿照前面的语句的句式和修辞来写。本 题考查语句的仿写。注意例句运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作为思想家的鲁迅给世人思想意识方面的影响,所以下面要写的两个句子也应当注意例句所隐藏的要求。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默写 在下面句子的横线上填

34、上原文。(任选 6个空,每空 1分,都填以前 3题为准) , ,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寻梦?撑一支长篙, ,满载一船星 。(徐志摩再别康桥) 在雨的哀曲里, , ,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戴望舒雨巷) 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 , 。 ”(论语) 答案:( 1)怅寥廓,问苍茫大地; ( 2)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 3)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 (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

35、识记 A。 作文 作文:( 60 分)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无怪不生,有的看似偶然,却又蕴含着必然;有的看似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有的看似荒诞可笑,却又令人佩服不已!当云消雾散,露出庐山真面目时,才会大声惊叹: “原来如此! ” 请以 “原来如此! ”为题目写一篇 记叙文 ,字数不少于 800 字。 答案:原来如此 早晨,我早早来到了教室,昨天的作业还没写完呢,得赶在早读之前给解决掉。我匆匆放下书包,塞进抽屉。突然,一张被折成六边形的、很漂亮的小纸片从我的抽屉里滑落下来。我一惊,弯下腰将它捡了起来。纸片折得很精致,上面还洒了一些荧光粉,显然,这么精巧的东西 一定不是男生做的。 这是什么?谁

36、给我的?难道,难道是 ?我的心一颤:对,一定是!我忙将手伸到抽屉下面,慢慢拆开纸片。我弯下身子仔细看,上面写着: “你的心 /就像一泓清潭 /却为何不起一点涟漪 /我就是那缕风啊 /只求从你的上空轻轻拂 ” 好秀气的字! 我下意识地望了望四周,随即又弯下身子,将这首诗认真地读了一遍又一遍,我感到脸颊正在发烫,心情更是激动得难以用言语来表达。 谁写的呢? 不觉间,同学们都已到齐了,早读课的铃声也响了起来,顿时,教室里书声朗朗。我收起纸条,拿出英语书,虽然我看着英语书,可心却仍在那纸条 上。 谁写的呢? 我抬起头,第一个看见娜。娜是坐在我前面的女生,扎着个马尾辫,正大声地读着书。是她写的吗?不可能

37、!早听她说喜欢上隔壁班的一个男生了。 我环顾教室,像搜寻猎物一般地看着我班的女生们。突然,我看芳正托着下巴,若有所思的样子。难道是芳写的?估计是了,从她的神态里就能看出,虽然我只能看到她的侧面,但她一直都是整天只知道学习的,她会写这个吗? 这时,英语老师从后门进来。我忙捧起书,胡乱地读了几句。 看见英语老师坐在了讲桌前,我才收住了嘴。我忍不住又将那纸条拿出来多看了几眼,一种自豪感顿时涌了上来,我禁 不住面带微笑。 “哥们儿,想什么呢? ”同桌猛地用胳膊推了我一下。 “没 没想什么。 ”我慌慌张张地用课本将纸条遮住。 这首诗写得不错,还不是一般的女生能写得出来,要说谁有这水平能写出这首诗,看来只

38、有 莹!对,只有她。她是我们班语文科代表,也是本班公认的第一大美女,看来除了她也就没有其他人了。 我朝莹看了一眼,竟然发现她也正往我这里看,我俩对视了一眼,我一紧张,赶忙低下头。 啊哈,看来就是她,一定是她。难道我真有那么大魅力,能将她也吸引住吗?这也没什么奇怪,我也算是有点小才气,况且我长得也不赖 下课铃 声响了。 突然,我竟看见莹正朝我座位的方向走来。我的心又 “砰砰 ”直跳。我想起今天早上起床后还未梳头,便背过身去,将头发理了一理,又整整衣领。看见莹离我越来越近了,我便很绅士地站起身来,面带微笑。 莹却在娜的身旁停住,对娜说: “你不是要情诗吗,我从网上替你找了一首,你看到了吧? ” “

39、什么,我没看到。 ” “今天早上我放在你抽屉里的。 ” “哪儿啊? ” 原来如此! 试题分析: 从材料所给信息来看,命题者是要求学生把这篇文章写成记叙文,以巩固 “表达交流 ”部分的 “写事要有点波澜 ”等内容。命题意图仍然是让学生多观察 生活,观察身边的人、事、景物变化等 ,从中有所思考,感悟,有所收获。写作过程中要抓住写那些(个)让我感到的 “奇 ”和 “怪 ”,之人(事),因为它们始终让我困惑冥思苦想,通过一本书,一个电影,一次实验,一个故事等,终于明白一个道理,进而转变一种思维,来呼应材料中 “有的看似偶然,却又蕴含着必然;有的看似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有的看似荒诞可笑,却又令人佩服不已 ”等内容。顺理成章地得出 “原来如此! ” 老师在批阅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写作过程中的散文化倾向:通过 “我 ”所经历的种种事件,明白多个道理,多次惊呼 “原来如此 ” !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