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学年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orderah291 文档编号:319105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2.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学年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5学年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5学年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5学年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5学年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5学年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项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翘 ( qio)首艾 蒿 ( ho) 寥 廓( lio)休 戚 ( q)相关 B按 捺 ( ni) 绿 ( l)林 矫 ( jio)饰 锲 ( q)而不舍 C颠 簸 ( b)灰 烬 ( jn) 撩 ( lio)拨自 艾 ( y)自怜 D 骸 ( hi)骨洞 穴 ( xu)翩 跹 ( qin) 恣 (z)意妄为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注意常见同音字、多音字、形似字的读音。 侧重两个方面:一是容易读错的字,包括形近而音不同的字和

2、声旁已不代表读音的字;二是多音多义字,音随义移。对多音字的把握,掌握 “音随意转 ”的原则。吃不准的情况下,可多考虑从词语具体意义以及词语的词性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善用排除法和认定法。如果按题目的要求直接可以认定的答案:应该是最有把握的答案:。字音考题看似简单,其实暗藏杀机,特别是对说普通话有缺陷的方言区考生,一定注意平时学习中的正确识读。分析可知, B 按捺 n、锲 qi而不舍 C颠簸 b D洞穴 xu、翩跹 xin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 层级为识记 A。 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骐骥贫瘠逃遁名著精典 B蛰居气概供求直截了当 C附和缔听思忖盖莫能外 D惆怅

3、枕藉嘻戏良辰美景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考生对词汇量的掌握程度和识记现代汉字字形的能力。该题将合成词与成语放 在一起考查,主要考查了同音字和形似字,应注意以义辨形。本题中错字因音同而误写,正确书写为, A名著经典 C谛听、概莫能外 D嬉戏。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年轻的父母纷纷送孩子去练钢琴,学围棋,上英语兴趣班,真是费尽心思, 无所不为 。 B毛泽东的词大多以 翻云覆雨 的磅礴气势抒写革命豪情,意境雄浑优美,风格豪迈奔放,沁园春 长沙就是这样的宏伟诗篇。 C将军侧身而立,

4、静心倾听,那歌声在战鼓和号角声中仍然 不绝如缕 ,充满思乡之情。 D韩少功的我心归去勾起了我对故乡的思念,我想起在 瓜田李下 散步游玩的日子,真是感慨万千。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 语的 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分析可知, C不绝如缕:形容情势非常危急,也形容声音幽微不断。 A 无所不为:没有不干的事。(含贬义) B翻云覆雨:比喻不讲信义,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和权术。 D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场合。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

5、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收录了当下最流行的词汇, “潮 ”味十足,加之电视网络宣传造势猛烈,刚一上架就有不少市民慕名而来 。 B我们总能从被访问者对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的回顾、对人生智慧和治学经验的总结、对历史与现实 “淡妆浓抹总相宜 ”的评价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C 10月的江东村,各户门前屋后银杏树美不胜收,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 D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病句的能力。病句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 或赘余,结构混

6、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病句辨析一般使用主干分析法和枝叶分析法,即从语法角度对句子成分进行分析找寻病因。分析可知, B成分残缺,在 “评价 ”后加一个 “中 ”字,构成 “从 中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的结构。C语意重复,删 “慕名而来 ”。 D“防止不再发生 ”不合逻辑,删掉 “不 ”。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说法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食指,原名郭路生,中国现代诗人。相信未来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表现了文革结束后一代青年直面现实、憧憬未来的坚定信念,它在人们的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 光。 B郁达夫热爱江南,在江南的冬景中,江南的杂木树林、白雨乌篷都是美的。文中清

7、新舒缓的语言,和作者钟爱的清朗悠闲的江南冬景相得益彰。 C始得西山宴游记第一段中,作者用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 ”这样短促紧凑的句子表现自己在永州丰富而充满乐趣的闲暇时光。 D赤壁赋中写到的 “壬戌之秋 ”,是古代纪年法中的干支纪年,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七月既望 ”中的 “既望 ”是指农历十五。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文学常识知识,平时要注意 积累,且重点识记课本中出现的文学经典名著、名家名作。正确表述为, A“既望 ”是指农历十六。 B文革初期。 D表现自己单调乏味的生活和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

8、。能力层级为识记 A。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共 14分) 阳光的香味 林清玄 我遇见一位年轻的农夫,在南方一个充满阳光的小镇。 那时是春末了,一期稻作刚刚收成,春日阳光的金线如雨倾盆地泼在温暖的土地上,牵牛花在篱笆上缠绵盛开,苦楝树上鸟雀追逐,竹林里的笋子正纷纷涨破土地。 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 ,真是人间里非常幸福的感觉。 农夫和我坐在稻埕旁边,稻子已经铺平张开在场上。 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 。我在农夫家作客,刚刚是我们一起把谷包的稻子倒出来,用犁耙推平的,也不是推平,是推成小小山脉一般,一条棱线接着一

9、条棱线,这样可以让山脉两边的稻谷同时接受阳光的照射,似乎几千年来就是这样晒谷子,因为等到阳光晒过,八爪耙把棱线推进原来的谷底,则稻谷翻身,原来埋在里面的谷子全部翻到向阳的一面来 这样晒谷比平面有效而均衡,简直是一种阴阳的哲学了。 农夫用斗笠扇着脸上的汗珠,转过脸来对我说: “你深呼吸看看。 ”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吐出。 他说: “你吸到什么没有? ” “我吸到的是稻子的气味,有一点香。 ”我说。 他开颜地笑了,说: “这不是稻子的气味,是阳光的香味。 ” 阳光的香味?我不解地望着他。 那年轻的农夫领着我走到稻埕中间,伸手抓起一把向阳一面的谷子,叫我用力地嗅,那时稻子成熟的香气整个扑进我的

10、胸腔,然后,他抓起一把向阴的埋在内部的谷子让我嗅,却是没有香味了。这个实验让我深深地吃惊,感觉到阳光的神奇,究竟为什么只有晒到阳光的谷子才有香味呢?年轻的农 夫说他也不知道,是偶然在翻稻谷晒太阳时发现的,那时他还是大学学生,暑假偶尔帮忙农作,想象着都市里多彩多姿的生活,自从晒谷时发现了阳光的香味,竟使他下决心要留在家乡。我们坐在稻埕边,漫无边际地谈起阳光的香味来,然后我几乎闻到了幼时刚晒干的衣服上的味道,新晒的棉被、新晒的书画,阳光的香气就那样淡淡地从童年中流泄出来。自从有了烘干机,那种衣香就消失在记忆里,从未想过竟是阳光的关系。 农夫自有他的哲学,他说: “你们都市人可不要小看阳光,有阳光的

11、时候,空气的味道都是不同的。就说花香好了,你有没有分辨过阳光下的花与屋里 的花,香气不同呢? ” 我说: “那夜来香和昙花的香又作何解呢? ” 他笑得更得意了: “那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的 。 ” 我便那样坐在稻埕边,一再地深呼吸,希望能细细品味阳光的香气,看我那样正经庄重,农夫说: “其实不必深呼吸也可以闻到,只是你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了。 ” 注:稻埕,这里指晒谷场。 【小题 1】在 “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 ”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 “想着 ”两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分) 【小题 2】根据你的体会,请分析 “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

12、强悍的铜色 ” 这句 话在文中的作用。( 4分) 【小题 3】为什么农夫说夜来香和昙花的香 “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 ”?请联系他在家乡务农的选择,分析这句话的含意。 ( 3分) 【小题 4】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 ( 4分) 答案:【小题 1】 植物成长的声音一般是听不到的,用 “想 ”比 “听 ”更合适; 这样写有一种品味大自然的意思,更富有表现力。(写出任意一点给 1分,写出两点给满分) 【小题 2】 “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 ”一句,渲染了阳光下农夫劳动成果的美好。 “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 ”一句,表现阳光下农夫的阳刚之美。 这句话,引出下 文晒稻谷的描述和对 “阳光的味道

13、 ”的讨论,为下文农夫弃学务农作铺垫,与下文写 “阴香没有壮怀 ”形成呼应对比。( 点各 1分,第 点写出两方面即得 2分) 【小题 3】 夜来香、昙花夜间开花,其香味与阳光无关,所以称阴香;( 1分) 农夫说夜来香和昙花 “没有壮怀 ”,运用了拟人的说法,体现了农夫肯定阳刚之美的观点,( 1分)表达了农夫决心在乡务农的壮怀。( 1分) 【小题 4】通过发现 “阳光的香味 ”,评价夜来香和昙花 “没有壮怀 ”,( 1分)肯定农夫的阳光生活、美好劳动及其人生选择。( 1分)肯定一种贴近阳光、接近自然的生活和人生。 ( 1分)表达了对现代文明的反思( 1分)(原文有 “自从有了烘干机,那种衣香就消

14、失在记忆里 ”“你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了 ”之类的内容) 【小题 1】 试题分析:理解词语的表达效果是理解词语的高要求,即在理解文义的基础上揣摩词语的情味、色彩等附加意义及在文中的修饰作用。其主要作用有:形象性作用,表达思想倾向、感情色彩等,结构性作用,精确性作用。分析句中 “想着 ”两字的好处,可知因植物成长的声音一般是听不到的,所以用 “想 ”比 “听 ”更合适;也突出了一种品味大自然的意思。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2】 试题分析:文学作品的语言一般具有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含蓄丰富的特点。语言的品味赏析,包括含义理解、作用分

15、析、语言技巧和手法的赏析。品味语言要抓住关键词去品味语言的丰富内涵;品味语言,还要挖掘语言中的潜台词;品味语言,还要注意字句凝练,称谓变化,注意个性化的语言等。 “丰富含意 ”重在思想性。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要求能够联系上下文或时代背景去分析语句的深刻含 意。 “表达艺术 ”重在艺术性。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要求能够分析这类语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作者的表情达意起到了怎 样的作用,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分析可知,该句在文中作用较多,或渲染了阳光下农夫劳动成果的美好,或表现阳光下农夫的阳刚之美,或与下文写 “阴香没有壮怀 ”形成呼应对比等。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

16、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阅读全文,联系农夫在家乡务农的选择,可知农夫说夜来香和昙花“没有壮怀 ”,运用了拟人的说法,与阳光下的花香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阳光的重要性,体现了农夫对阳光的赞美,体现了农夫对自然的热爱。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 赏评价 D。 【小题 4】 试题分析:文章主旨是作者在文中表现的中心意思 (包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等 )。理解文章主旨,这是属于把握文章思想内容方面的能力和要求,要求学生能从宏观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核心。在不同体裁的文章中,文章主旨的表现形态是有差异。在文学作品中,作者通过写人叙事状物所表达出来

17、的某种观点、认识或情感即为文章主旨。分析可知,本文主要写春末,我在南方小镇一位农夫家作客,和他一起在场上晒谷子,在农夫的引导下嗅到了(发现了)阳光的香味。肯定了一种贴近阳光、接近自然的生活和人生。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 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共 8分)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 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

18、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 “若是冬天 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 ”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到。 说起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喜欢以散步一词来做他们的创作题目看来,大约德国南部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不多。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

19、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 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 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 ,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 “暮雨潇潇江上村 ”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 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

20、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 “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 ”,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节选自课文江南的冬景) 【小题 1】第 段作者选取了哪些细节来写江南的冬景?其作用是什么?( 3分) 【小题 2】第 段划线句 “

21、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 ”,如何理解 ( 2分) 【小题 3】作者在三四两段写江南的 “雨 ”、 “雪 ”之景时,所采用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3分) 答案:【小题 1】细节:芦花冬至不败、红叶三月不落、乌桕子着在枝头、草色仍带绿意。 作用:这些细节最能表现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形成了江南独特的冬景。 (写出细节给 1分,至少写出两处;写出作用给 2分) 【小题 2】江南微雨寒村的冬霖景象实在美得诗情画意,人到此境 界,当可与自然合一,尘世的碌碌俗务,名利之心,纷争之意,更难立足于此,自然迷人,使人旷达洒脱,不计荣辱得失。( “此境界 ”的具体内容 1分, “洒脱起来

22、 ”联系下文 “得失俱亡,死生不问 ”分析 1分) 【小题 3】以画写雨,调动读者的想象能力和艺术积累;( 1分)以诗写雪,调动读着的文化积累。( 1分)把江南的冬天写得如诗似画,增添了文本的雅趣和文化味。( 1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好的细节描写能把人物或事物最本质的性状鲜明而又逼真的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 1、突出人物的性格。 2、展示故事情节。 3、造典型的环境,渲染人物心情。好的细节描写无疑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只有平时深入细致地去观察生活,关注生活的细枝末节,才能在作文时以小写大,见微而知著,给自己的文章添色生辉。分析可知,第 段作者选取了芦花、红叶、

23、乌桕子、草色等细节来写江南的冬景,形成了江南独特的冬景。 考点: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是现代文阅读考查频率较高的一种题型,它与重要语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两种不同题型,后者要求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思考,前者则要联系上下文, 结合文意,对句子的语境意义,或句子的隐含意义,作出恰当解释。该题中句子涵义可抓住关键信息,如 “此境界 ”的具体内容, “洒脱起来 ”联系下文 “得失俱亡,死生不问 ”等方面去分析。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本题结

24、合全文内容,再重点研读有关三四两段写江南的 “雨 ”、 “雪 ”之景,可知作者在写景之余无不含有浓厚的感情,把江南的冬天写得如诗似画。文中或以画写雨,或以诗写雪,富有诗意。 考点: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文言文 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共 18分,其中选择题每题 2分) 自余为 J人 ,居是州 ,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

25、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 ,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 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 v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小题 1】下列加点字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意有所极,梦亦同 趣 趣:有趣 B其隙也,则 施施 而行施

26、施:缓慢行走的样子 C 攒蹙 累积,莫得遁隐攒蹙:聚集收拢 D故为之文以 志 志:记 【小 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2分) A凡是州 之 山水有异态者蚓无爪牙 之 利,筋骨之强 B则施施 而 行侣鱼虾 而 友麋鹿 C 其 高下之势,岈然洼然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 皆出于此乎 D相与枕藉 乎 舟中生 乎 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小题 3】下列句子中出现的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 日 与其徒上高山顺流而 东 也 B望西山,始指 异 之 舞 幽壑之潜蛟 C自 远 而至圣人之所以为 圣 D入深林, 穷 回溪非能 水 也,而绝江

27、河 【小题 4】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用来说明 “西山之怪特 ”的一组是( )( 2分) 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A B C D 【小题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文章先写游览众山,是以众山作铺垫,突出下文写西山的怪特和游玩的独得之乐。 B作者陶醉于西山风景的 “怪特 ”之中,不觉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 ”。作者醉倒山中,无法行走,以致天黑了还没有能够

28、回去。 C作者说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是因为西山之游第一次给作者带来心灵的启迪,能让作者感到超脱旷达,忘却了自我,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 D文章中 “怪特 ”的西山与作者高傲的志趣相互映照,象征了柳完元特立不屈的人格。 答案:【小题 1】 A 【小题 2】 D 【小题 3】 C 【小题 4】 B 【小题 5】 B 【小题 1】 试题分析: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 词义,同时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

29、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分析可知, A“趣 ”通 “趋 ”。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 “之 ”“而 ”“其 ”“乎 ”四个常见文言虚词,结合具体用法和语境可知, D在 A助词,的 / 定语后置的标志。 B连词,表修饰 /表并列。 C代词/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3】 试题分析: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词性或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

30、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随着词性的改变,这个词又同时具有新的含义。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 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 动用法。 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4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此外 , 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重要的特殊现象,因此必须了解并学会推断。否则,会影响对一些句子的理解。分析可知, A 日:名词作状语 /东:名词作动词; B 异:意动 /舞:使动; C 远:形容词作名词 /第二个 “圣 ”形容词作名词; D穷:形

31、容词作动词 /水:名词作动词。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4】 试题分析:本题从分析人物品质的角度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文中的信息,是在读懂文言语段的 基础上,对考生所 作的深化了的进一步分析能力的考查。高考设题要求学生根据题目的指令,筛选符合指令的信息。该考点采用的题型是定向考查,通常是给出多个句子,交叉排列编为四组,要求考生选出全都表现或说明文中人物在某一方面的品格特征、行为特点等的一组。在解答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文句的含意,再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文句契合。分析可知, 只是一般性地说居住在永州,公务之余,缓步行走的情况。 天黑自己

32、了无归意,不是直接说 “西山之怪特 ”。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 C。 【小题 5】 试题分析: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 点态度是指在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正确理 解把握的基础上,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做出恰当的评价。分析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是否准确、深刻、全面、客观或偏激、浮浅、片面、主观臆断等。可采用假设法与代入法,把句子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与选项所在相应段落进行比较。分析可知, B项中 “作者醉倒山中,无法行走,以致天黑了还没有能够回去 ”错误,而是因作者陶醉西山风景的 “怪特 ”,了无归意。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3、。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参考译文 自从我成为被贬受辱的人 ,就居住在永州,常常忧惧不安。公务之余,就缓步行走,没有目的地出游,每天与自己的随从爬高山、钻深林,走到迂回曲折的山间小溪,只要有幽泉怪石,无论多远,没有不到的。到了就拨开杂草坐下,倾尽壶中的酒。喝的大醉。喝醉后便相互枕靠着睡在地上,躺下就做梦。心中想到了哪里,梦也就做到那里。醒来之后就回家。我原以为永州山水中稍有特异地方,都已被我游览了,而未曾知道还有个奇异独特的西山。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由于坐在法华寺西亭,遥望西山,指点并感到奇特。我于是带着仆人越过湘江,沿染溪而行,砍去杂乱丛生的草木,烧掉茂盛的茅草,不达到西山之巅决不罢休。攀

34、援着树枝爬上山顶,两腿叉开,席地而坐,几乎几个州的土地都聚集在我的座下。它高处之下的地势,(高的地方)像深山一样深邃,(低的地方)像深池一样低陷,有的像是蚁穴外隆起的小土堆,有的像是蚂蚁洞,千里之遥如在尺寸之间,聚集收拢,重叠到一起,没有逃脱隐藏的。萦回着青山,缭绕着白云,与遥远的天际相接,环看周围,浑然一体。看了这些,才知道这座山确实特立不群,与一般的小土丘大不一样。不知不觉中我仿佛遨游于无边无际的天地宇宙之间,与浩渺广大的自然之气合而为一。我于是拿起酒壶 ,斟满酒杯,畅怀痛饮,醉 倒在地,不觉间日薄西山。苍茫暮色,自远而近,慢慢地天黑得什么也看不见了,而我却了无归意。精神凝聚安定,形体得到

35、解脱,和万物的变化暗暗相合,我这才认识到过去等于没有游览,真正的游览从此(时)开始。所以我特意把这件事记下来。这一年是元和四年( 809年)。 翻译下列句子。(共 8分) (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3分)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3分) (3)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2分) 答案:( 1)以地位低的人为师 ,那就足以感到耻辱 ,以官位高的人为师,那就近于谄媚。 ( 3分)( “位卑 ”“官盛 ”补充省略内容各 1分, “则 ”字 1分) ( 2)我自认为这个州里所有的不同于常态的山水,我全都享有过了,却从不知西山的奇异独特。( 3分)(

36、“是 ”、 “山水有异态者 ”(定语后置句)、 “未始 ”,各 1分) ( 3)(他)本是就是一时的英雄,如今却在哪里呢?( 2分)( “而 ”“安在 ”(宾语前置句)各 1分)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文言特殊句式进行重点翻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一般在 直译的基础上,而后意译。整句翻译时,再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做到文通句顺,表意准确。注意三句关键字句的翻译 ,( 1) “位卑 ”“官盛 ”补充省略内容( 2) “是 ”、 “山水有异态者 ”(定语后置句)、 “未始 ”( 3) “而 ”“安在 ”(宾语前置句)。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诗歌鉴赏 阅

37、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共 6分) 新 晴 刘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小题 1】这首诗写的是 (季节)的景致,第二句中的 “无人 ”写出了 的情境。(2分 ) 【小题 2】这首诗的三四两句采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4分 ) 答案:【小题 1】夏季。清幽(或安静或幽静等)。(各得 1分。) 【小题 2】拟人的表现手法。( 1分) “绿树无人昼梦余 ”,可知新晴后,诗人在无人打扰的情况下,在白天恬然入梦;而后面的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把南风写得情趣实足饶有情趣,(能结合诗句分析,

38、 1分)进一步烘托了雨停初晴后的清静,和作者闲适、愉悦的心情。( 2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夏日初晴,诗人午睡醒来,只看到窗外的绿树和青苔。忽然一阵南风把房门吹开,又掀起桌上的书页,诗人说这是他的老相识,来偷偷访问他了。第二句写午梦醒来之后,虽然只见到 “一树碧无情 ”,但宁静恬适的心境却是非常好。经过长时间雨洗之后,树更是绿油油的,多么令人惬意!诸葛亮高卧隆中,一觉醒来,不是还高吟: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吗?想到这,诗人会心地笑了。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2】 试题分析:这首诗的妙处在于后两句。诗人把

39、南风写成是一 个十分诙谐而又善于戏谑的老朋友,他偷偷地推开了门,闯了进来,还装作爱读书的样子,正不停地翻着书。诗人为读者种了一株诗苑 “惹笑树 ”,令人读后忍俊不禁,发出爽朗的笑声。其实,这样写并非诗人首创,发明权当属唐人,薛能的老圃堂有 “昨日春风欺不在,就床吹落读残书 ”,李白的春思有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诗人融薛、李诗句于一炉,经过锤炼锻造,又添上绝妙的 “偷 ”字,表达效果远远超过了原作。这绝不是 “偷 ”,而是创新。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语言表达 概括下面这段文字,提 取反映其主要信息的三个词语或短语。( 3分) 从龟甲、竹简

40、、绢帛到纸张、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从摩斯电码、二进制代码到影像的数字化,文化产品的载体越来越轻盈,传播也越来越迅捷。特别是互联网的发明和应用打破了文化内容传播的时空界限,让文字、声音、影像也可以在瞬间传到地球上的任何一个角落。科技创新的种种新工具,使人们可以以更快捷的速度,制作精彩纷呈的动漫游戏、数字影视、手机报纸、网络出版、有声读物等等,并由此创造出一个个全新的文化产业。 主要信息: 答案: “科技创新 ”1分, “全新的文化产业 ”1分, “载体 ”或 “工具 ”1分 试题分析:此题为概括信息题,其应用性、能力性、综合性很强,与日常生活实际联系得很紧密。答题时应准确把握语段的主要信息,进行合

41、理压缩,且注意字数的限制。本题对这段文字加以提取概括需抓住关键信息,如 “文化产品的载体越来越轻盈 ”“科技创新的种种新工具,使人们可以以更快捷的速度 ”“创造出一个个全新的文化产业 ”等。 考点: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大罗山是一座生态优美与人文丰富的名山。山形以巧、奇、秀取胜,其中溪流、瀑布星罗棋布。名刹古寺众多,素有 “大罗山佛国、天下第二十六福地 ”之称。相传太上老君居其间,普讲道德箴言;黄帝在此炼丹成仙。 右边是温州大罗山的徽标,整体是绿色的,请结合大罗山简介,写出该标志中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 5分) 答:

42、_ 答案:构图要素:该徽标以中文 “罗 ”字的变形为主,( 1分)同时 “罗 ”字又含 “青山 ”“水 ”“祥云 ”“莲花 ”“太极 ”等元素。(元素至少写出三点得 1分) 寓意: “青山 ”“水 ”象征大罗山生态优美,山水相依。( 2分) “祥云 ”寓意大罗山为仙山福地 。 “莲花 ”是佛教的象征物,代表佛教文化内涵。 “太极 ”是道教文化象征,彰显道教文化内涵。 (择其一即可得 1分) 试题分析:图文转换是近几年考查频率较高的一种题型。解题时应先认真阅读图片及说明,对考题有 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一个大主题或方向。要通过整体阅读,搜索有效信息。再根据图片的相关信息,分析概括其内涵。用概括性的

43、语言,揭示漫画主题,指出漫画的弦外之音,概括漫画给人的思考和警示。首先要认真细致的观察画面的内容,找出其讽刺、颂扬的对象或行为(有标题的,一般多是标题)。要注意:画面的形象主体不一定是讽刺或颂扬的 对象,要学会由 “实 ”及 “虚 ”,由表及里。 然后挖掘隐含信息,进一步提炼概括画面所揭示的主题。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默写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每空 1分) (1)_, 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_, _。(师说)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_, _,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

44、者乎?(赤壁赋) 答案:(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山川相缭,郁乎苍苍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优秀诗文作品及其重要语句的默写识记。意在引导考生重视诵读,培养语感,强调语文学习中的积累、感悟及熏陶,提高人文素养。注意不要写错别字,作家和作品要对应,不出现常识性错误。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 “砺 ”“缭 ”“郁 ”等。每句 1分,句中出现错字、别字、漏字、添字等情况,该空不给分。学生对于常见名句名篇的准确背诵和规范书写能力,平时要夯实基本功。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

45、不少人因为喜欢动物而给它们喂食,某自然保护区的公路边却有如下警示 :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它们丧失觅食能力。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参考例文 题目:授之以渔摆脱依赖 人活世上,总有自己的追求。总有自己的理想,想做大事业,想登上顶峰。然而,人性的深处,总有那么一丝慵懒。明知守株待不来兔,却总想天上掉馅饼。于是,长辈怜悯后辈奋斗不易者,总是千方百 计给自己的后辈开辟前路,寻求捷径,殊不知,捷径尽头,总有一头猛虎,要你付出更大的代价。 捷径易走,人生难求,滚滚红尘之间。许多人摆脱了对

46、上辈的依赖,不懈地摸爬打滚,努力接近人生的巅峰。他们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和汗水,却阅尽了世间沧桑,收获了宝贵的经验。他们走过了崎岖艰险的人生之路,却览遍了大好河山,鸟语花香。一路的美好,皆尽收眼底。 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意在告诫为师者。引导学生前行时,要点到即止,指示一条明路,却要学生独自前行和摸索。最后得到属于自己的成果。为师者如此,为人父母者又何尝不是此道?母鹰 总是毫不留情地将小鹰抛出巢外,老虎在年幼时便要惨遭父母遗弃。引到适宜处即放手。这是大爱,是情至深处似无情的大智慧。 倘若为人父母者毫无原则的溺爱,为子女亲手铺平开道。规划人生,子女一直活在父母的庇佑之下。又怎能一展翅膀,搏

47、击社会的风风雨雨,领略世道的苦辣酸甜?倘若为师者一路带领学生前行,帮助学生解决他们所遇到的每一个困难,学生又怎能独立思考。独立去解决困难,并从中找到自己的创新之路? 更甚者,就如那古代故事所说的饭来张口的儿子,母亲出远门前做一张饼挂在儿子的脖子上,儿子不会做饭,甚至不会用手举起饼来吃,只会 啃到嘴边的食物,最后落得了个凄惨死去的下场。活在父母庇佑下的子女,倘若有一天,父母离去,无非就是坐吃山空,败光家业,落了个穷困潦倒干干净净。这并非耸人听闻,而确确实实是许多富二代的最终结局。一直走在老师的老路上的学生,最终不过是师长的一个复制品。没有自己的成就,那就只能活在老师的阴影下碌碌无为了。 捷径易走

48、,而代价如此惨重,不如自己动手,求一场丰衣足食的人生。与其将后辈护在身后,亲历亲为地为他们开辟前路,不如放手,远观他们披荆斩棘,并在山穷水尽时给予明示。与其守着父母的丰厚家产,不如自己另立门户。享受一场属 于自己的成功。比尔盖茨早早就散了自己的万贯家财,而儿女们无一垂涎这唾手可得的财富。都已经寻到了自己的路途。找到了自己的事业,前辈不留财富,因为授之以渔。他们不接受前辈的馈赠。因为这是属于他们的人生 授之以渔,为后辈指示一条明路。放手任其经受风雨的洗礼。摆脱依赖。独自行走。让一路的经验累积成看破红尘的睿智。一路艰辛铸就了风雨不惊的平稳。最后,站在路的尽头,即使没有轰轰烈烈。也能笑对命运。不留遗憾。 试题分析: 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材料性质:社会生活类(关注社会生活) 材料内容(关键词):喜欢动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