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5学年辽宁师大附中高一上学期 10月模块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由于加强了生产过程中的生态环境监控,该基地每年的无公害蔬菜的生产量,除供应本省主要市场外,还销往河南、河北等省。 B滥用外来语所造成的支离破碎的语境,既破坏了汉语言文字的严谨与和谐,影响了汉语表意功能的发挥,也消解了中国文化精深而丰富的内涵。 C山鸡椒的花、叶和果实均含芳香油,从油中提取的柠檬醛,为配制食用香精和化妆品香精的主要原料,都离不开它。 D与作家不同的是,摄影家们把自己对山川、草木、城市、乡野的感受没有倾注于笔下,而是直接聚焦于镜头。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类考查
2、句子语病的题目,在分析思考时,要注意句子成分在搭配,句式杂糅等方面的错误,要仔细琢磨,推敲。 A句是搭配不当, “生产量 ”不能供应,供应的应是 “无公害蔬菜 ”, C句结构混乱,可将 “都离不开它 ”删去; D句语序不当,应将 “没有 ”一词调至 “把 ”字前。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孩子应该干、可以干的事,要让他们自己去干,父母不 要 越俎代庖 。 B在家里,爸爸做事总是 先斩后奏 ,什么事情都是做了以后才让我们知道。 C辩论会上,选手们唇枪舌剑, 巧舌如簧 ,精彩激烈的场面赢得了现场观众阵阵掌声。 D便民箱、井盖板、
3、金属垃圾桶被盗,名草名花, 不胫而走 ,这些发生在城市里的不文明现象,令人气愤。 答案: A 试题分析:此类词语使用判断的题目,要在整体把握句意的情况下,根据语境,结合着成语的解释来判断。 B “先斩后奏 ”用于下级把事情处理完后再向上级报告,不适用于平辈关系或上对下 C巧舌如簧: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 D “不胫而走 ”没有腿却能跑,形容传布迅速,此处应为 “不翼而飞 ”,比喻东西突然不见了。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 ) 在学校的日子里,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 _, _, _,_, _, _。
4、我默默地注视着学校红色的大门,由衷地感谢她带给我的一切。 很多时候你可能觉得今天跟昨天没什么不同 这时你可能非常留恋过去的日子 突然发现它写得真好 你 回过头来,其实一切都在改变 不禁哼出一句 “月亮的脸偷偷地在改变 ” 现在要离开这个工作了七年的学校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语言表达连贯和文章逻辑顺序安排,需要通读全部文句,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内容。连贯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
5、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11分) 吴松 【注】 道中二首 (其二 )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小题 1】诗的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6分) 【小题 2】请结合全诗分析 “孤舟 ”这一意象的作用。( 5分) 答案:【小题 1】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秋雨霏霏,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 伤的氛围。 【小题 2】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
6、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小题 1】 试题分析: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早晨的路上,细雨潇潇,空气中有着几丝清冷,正是江南水乡黄叶翻飞的季节。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2】 试题分析: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孤舟是承载着作者的所见所闻,是整首诗的线索。今夜要在哪里投宿呢?最佳地点当然是张继曾经投宿过的、并留下著名诗篇的枫桥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默写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 2分,共 20分) ( 1)烽火连三
7、月, 。白头搔更短, 。(杜甫春望) ( 2)浊酒一杯家万里, 。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 3)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 4)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 。(戴望舒雨巷) ( 5)寻梦? ,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徐志摩再别康桥) 答案:( 1)家书抵万金 浑欲不胜簪 ( 2)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 3)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 4)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 5)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
8、多字。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 ( 1)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孟子 离娄上 ( 2)规矩,规矩就是用来打破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要敢于打破规矩 人们常常以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来规范自己,使自己一直在常规里说话、做事,以为这样就达到了做人的至境。殊不知,规矩有时能成就人,但有时也能毁了人。当你意识到它在毁你的时候,你就应该及时变通,勇敢地打破这种规矩。 在这方面,清代的书画家、文学家、 “扬州八怪 ”之一的郑板
9、桥堪为我们的榜样。他自幼爱好书法,立志掌握古今书法大家的要旨。他勤学苦练,但开始时只是反复临摹名家字帖,进步不大,深感苦恼。据说,有次他练书法入了神,竟在妻子的背上画来画去,妻子问他这是干什么,他说是 在练字。他妻子嗔怪道:“人各有一体,你体是你体,人体是人体,你老在别人的体上纠缠什么 ”郑板桥听后,猛然醒悟:书法贵在独创,自成一体,老是临摹别人的字帖,怎么行呢 从此以后,他力求创新,摸索着把画竹的技法渗透到书法艺术中,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字体 板桥体。 前人的字帖就是我们所说的规矩,临摹前人的字帖就是按前人定下的规矩办事,在练书法打基础的阶段是要遵循一些前人定下的规矩的,但当有了一定的基础后
10、,前人的字帖也许就成了阻碍你前进的障碍,这时候你就得好好地想一想该怎样灵活变通,突破这规矩,为自创一体寻求出路。 不仅研习书法应该适时变通,打破阻碍自己发展的规矩,其实做任何事都应该在受阻时想一想有没有打破规矩而灵活变通的方法,如果找到了这种方法,就会出现 “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豁然开朗。 曾有一位裁缝在吸烟时不小心将一条高档裤子烧了一个窟窿,这致使其成了废品,按行业规矩和思维定式,这条裤子只有扔掉。而这位裁缝为了挽回损失,却打破规矩,别出心裁地在裙子四周剪了更多窟窿,并精心饰以金边,不但卖了好价钱,还一传十,十传百,使不少女士争相求购,生意十分红火。这个有远见的裁缝正是不局囿于规矩,善于寻找
11、新思路,才打开了生意红红火火 的一片崭新天地。 个人如此,国家亦然,在发展受阻时,应善于打破老祖宗留下的老规矩,灵活变通,才能寻找到发展的新出路。 当清朝闭关锁国而走到死胡同时,一些开明的知识分子倡导打开国门, “师夷长技以制夷 ”,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运动,让中华民族在衰败之路上出现了一丝复兴的转机。只可惜实权派们冥顽不化,镇压了这场打破规矩的维新运动,致使国力更趋衰微。这说明了打破规矩而变通对于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而变的前提是要敢于打破规矩,善于打破定式思维,善于找到变通的有效途径,这样的打破才有意义 ,才能发现一条阳关大道。 试题分析: 规矩和创新是
12、对立统一的关系,他们之间看似对立,其实一存在着统一性。创新并不意味着特例独行,创新是在全面了解规矩的基础上做出的最优行为;盲目的改革不是创新。中国的一系列重大改革都是基于中国国情做出的,其中不免走一些弯路,甚至于死路,这就需要针对中国当时的基本形势和当时时代的大环境下找捷径。这些所有能达到改革目的的方法就是规矩,不服从这个规矩走不正确的道路,必定达不到对岸,而选择走捷径便是创新。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的本意是说做事要讲究规矩,否则就不可能做好,这是多年来人 们总结出的一种工作经验,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它强调了做事和为人必须要遵循基本的原则和要求,现实中的许多工作都证明了这一俗语的正确性,如
13、参加本次面试,如果不按要求回答,不遵循制定的面试规则,就不可能被录用。任何事物强调一方面就会走向极端,导致片面,这句俗语也是这样,如果过分强调规矩,就可能成为束缚人们思想和行为的紧箍咒,导致人们做任何事循规蹈矩,按部就班,毫无创新和发展,这将影响到我国提出的建设创新国家的目标。 所以处理好规矩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就显得非常重要,我认为,做任何工作,处理任何问题必须遵循必要的规矩, 但是面对具体问题和工作中的复杂性,又要敢于打破常规,用于创新,只要能促进工作进步,有利于工作开展,想法和做法都值得肯定和赞扬。关键是辩证的运用,掌握合适的度。任何割裂两者关系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