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四川省南充市李渡中学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孙刚 文档编号:319254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9.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届四川省南充市李渡中学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5届四川省南充市李渡中学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5届四川省南充市李渡中学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5届四川省南充市李渡中学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5届四川省南充市李渡中学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5届四川省南充市李渡中学高三 9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翡 翠 /斐 然开 拓 /拓 荒者物产丰 饶 /百折不 挠 B毗 邻 /聆 听 包 扎 /扎 辫子 济 世安民 /光风 霁 月 C 蓓 蕾 /烘 焙拾 级 /拾 麦穗 箪 食壶浆 /殚 精竭虑 D 倚 重 /旖 旎 禅 趣 /口头 禅 卷 帙 浩繁 /秩 序井然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辨析汉字读音的能力。这是识记类题目,需要平时注意积累形近字、同音字的读音。 A fi, tu, ro/no B ln/lng, z, j;C bi, sh/sh, dn

2、; D y, chn, zh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切蹉 编篡 归谬法 满腹经论 循循善诱 B水榭 巍峨 紫禁城 美仑美奂 共渡时艰 C暮霭霓虹 雷震雨 春风骀荡静水流深 D关隘 戍守烽火台克敌致胜 捷报频传 答案: B 试题分析:题考查辨析汉字正误的能力。错别字考题一般以考同音别字为主,注意并积累同音字、形近字在字义和字形上的区别。 A切磋,编纂,满腹经纶; B 美轮美奂,共度时艰; C雷阵雨; D克敌制胜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3、A现在各种渠道发布的养生保健的信息往往是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有的还自相矛盾,很难自圆其说,有的甚至留下一团迷雾,叫人不知怎么办才合适。 B “3 11”日本大地震发生一周年之际,日本各地纷纷举行了悼念仪式,举国上下 哀鸿遍野 ,沉浸在悲痛之中。 C娱乐圈女明星为吸引眼球,迅速出名,有的重包装,有的靠走秀,手段不同, 各有千秋 。 D 2012年春晚上,萨顶顶演唱的万物 生受到了观众的极大关注。她的歌声如 空谷足音 般美妙动听,让人如痴如醉。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题考查对象为成语和俗语。 A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比喻双方争执,各说自己有理。 B 哀

4、鸿遍野:比喻到处都是在痛苦中呻吟的无家可归的灾民。不合语境。 C “各有千秋 ”指各有各的存在价值;各有所长和特色,此处为褒贬误用。 D空谷足音:在寂静的山谷里听到的脚步声。比喻极难得的音信、言论或事物。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一切儿童文学作品都应该永远持着守护童年的立场,遵循儿童思维发展规律,富有丰富的想象力,充满爱与希望,传递古老传统中的善与美。 B 17世纪至 18世纪,荷兰铸制著名的马剑银币,逐渐流入中国台湾和东南沿海地区,至今在中国民间仍有不少收藏。 C长江中的江豚被誉为 “水中大熊猫 ”,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5、也是华盛顿公约确定的全球濒危物种之一,再不加以保护, 15年后将会灭绝。 D随着国家信用体制的建设,公民不仅将拥有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到 2017 年,还会有一个集合金融、工商登记、税收缴纳、交通违章等的统一平台建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语序不当,应改为 “遵循儿童思维发展规律,传递古老传统中的善与美,充满爱与希望,富有丰富的想象力 ”。B主谓搭配不当,应在 “铸制 ”后面加 “的 ”。 D成分残缺,应在 “的统一平台 ”前加 “信用信息 ”。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现代文阅读 ( 9分,每小题 3分) 中国古姓

6、氏的产生和发展 卢 林 在远古时期姓氏的创立是以母系氏族的女姓为核心的。姓是什么呢 ?汉代的许慎认为:姓从女,女就是母, “女 ”、 “生 ”就是 “生母 ”。无论是谁,他的生命都是他的 “生母 ”带来的。因此,古人的姓应该随从 “生母 ”,他的生母姓什么,子女就应该姓什么。在家庭未产生以前的远古时代,我们的先人生活在一种游猎和原始群居状态中,男子外出游猎,漂泊不定,女子往往定居一方,从事采集生产。男女不可能有固定的配偶关系,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只能知道 “家中 ”有母,而不知道父亲是谁?在哪儿?所以说在母系氏族社会,母亲是后嗣唯一可以确认的尊亲。 母系氏族社会以后,随着父系氏族社会的到来,

7、氏也就出现了,它和姓 不同,再也看不到文字中的 “女 ”字旁了。根据史前的传说,黄帝和炎帝出生于姬水和姜水,也就有了姬姓和姜姓,但以姬为姓的黄帝却称 “有熊氏 ”和 “轩辕氏 ”,因为黄帝所率领的部落群在战胜炎帝所率领的部落群后,又打败了蚩尤率领的九黎族部落群,就驻扎在 “有熊 ”这个地方,黄帝的氏族部落以驻地而得名 “有熊氏 ”。 “轩辕氏 ”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有人说和有熊一样,也是地名,但我相信,黄帝因发明车而得 “轩辕氏 ”的传说是千真万确的。 从黄帝在氏名的选择上,我们应该理解:许多部族在选择氏名时,多以 “图腾 ”为名。有的以植物为自己的氏,如:蒲、 柳、杨、梅等;有的以动物为自己的

8、氏,如:熊、马、牛、羊等。同一图腾氏族的成员禁止通婚,这与母系社会高级阶段同姓不通婚一样,是为了族人的健康繁衍,用以区别婚姻界限的标志,“氏 ”和 “姓 ”是不一样的。在父系氏族社会的氏,是同姓衍生的一个个分支,本来是同姓部落的个体私有名称,到后来可能是专门指代部落的首领。 随着原始社会的瓦解,产生了奴隶制国家,在国家的体制下,某些官职也成了氏,在我国古代,邦国和官职有些是可以世袭的,于是这些氏也就可以随之世袭了。一旦邦国和官职失去之后,氏就开始演变成为家庭的标志。那个时候,只有贵 族才有姓氏,平民和奴隶是没有姓氏的,氏族名号的使用范围从王族一直涵盖到普通平民,但没有涉及到与奴隶相近的阶层。女

9、子称 “姓 ”是用来 “别婚姻 ”,男子称 “氏 ”则用来 “明贵贱 ”,姓和氏各自发挥着不同的功能。 从西周到春秋,是姓氏的大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姓氏制度既是一种血缘性家族制度又是一种政治制度,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成了一种礼规。同时,赐姓制度的施行,彻底改变了先前的氏族名号制,赐姓命氏使得姓氏重新受人重视。在宗法社会等级制中, “嫡长称伯,庶长称孟 ”。这时期命氏的方法主要有:以国为氏,以采邑为氏,以祖辈或父名为氏 ,以官职为氏等形式。 姓氏合一和姓氏全民化是春秋晚期以后的事。姓氏合一主要表现为,春秋晚期,特别是在战国时期,姓氏在概念上混用,战国时代的女子名称中古姓基本不见了,个别古姓也已经

10、在男子名称中出现,同姓不婚的规定被破坏,以氏别贵贱的功能也丧失。春秋晚期,诸侯兼并,强宗倾扎,血缘亲情的意识早已被人们淡漠,古姓氏退出了历史舞台。到了战国时期,原来以土地为依托的作为宗族的氏蜕化成一种与政治和等级脱钩的虚化的血缘标识符号,不再是别贵贱的象征, “氏 ”的概念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别婚姻 ”的母系社会古姓和 “明贵贱 ”的父系社会 的氏走到了历史的拐点,终于合二为一了。 【小题 1】下列对有关 “姓 ”或 “氏 ”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氏是姓的分支,氏名先是各分支的名称,后来可能就成为部落首领专用名称。 B各部族都把 “图腾 ”作为氏名,既有以植物命名的,也有以动物命名

11、的。 C母系氏族社会中子女都随母亲的姓,母亲是后嗣唯一可以确认的尊亲。 D氏出现在父系氏族社会中, “有熊氏 ”和 “轩辕氏 ”就是对黄帝的称谓。 【小题 2】下列对姓氏产生和发展的表述,正确一项是( ) A西周到春秋时期,施行赐姓制度,氏族名号制被彻底改变,摒弃了男称氏女称姓的礼规。 B姓氏在概念上混用始于战国,当时女子名称中古姓基本不见了,个别古姓出现在男子名称中。 C奴隶社会中有些官职成了氏,这些氏随官职被世袭,在官职失去后,氏就演变为家庭的标志。 D姓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产物,当时一些家庭中的子女只知 “家中 ”有母,而不知父亲是谁。 【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12、 ) A以国为氏、以采邑为氏等命氏形式,都表明在宗法社会中,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 B战国时期,姓在男子名称中出现,氏也与政治等级和宗族血缘脱钩,最终合二为一。 C奴隶制时代,同姓之间不能通婚,在贵族和奴隶之间则用不同的姓氏来区别贵贱。 D黄帝生于姬水,便以姬为姓,被称为 “有熊氏 ”,这是因为熊是黄帝部落的图腾。 答案:【小题 1】 B 【小题 2】 C 【小题 3】 D 【小题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概念,此题是有关 “姓 ”或 “氏 ”的解说,将选项的解说与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找出异同。 B “各部族 ”是全称,而 “许多部族 ”是特称; “都把 图腾 作为氏名 ”不对,原文是

13、 “多以 图腾 为名 ”。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此题重要语句指 “对姓氏产生和发展的表述 ”的语句,解题方法仍然是将选项的解说与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找出异同。 A 虽然改变了先前的氏族名号制,却并未摒弃男称氏女称姓的礼规。 B原文中说 “春秋晚期,特别是战国时期 ”, “始于战国 ”的说法不对 D文中有 “在家庭未产生以前 ”的表述,说明当时还没有家庭。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本全文有关内容的正确理解,该题 选择理解正确的一项,即有三项是有错

14、误的,分别于原文内容进行比较,找出理解错误的地方。 A命氏的形式并不能证明宗法社会的等级制度森严,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嫡长称伯,庶长称孟 ”; B氏与政治等级脱钩,并未宗族与血缘脱钩,而是成为 “虚化的血缘标识符号 ” C文中说 “奴隶没有姓氏 ”;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在鲁迅先生故居 郑文燮 或许是一种机缘,或许冥冥中的感召,纯属偶然,我在暌隔三十余年之后,又回到了北京。北京城市的变化之大,几乎使我难以辨识,先前熟 悉的街衢大都不知所往,连僻野荒郊的阜成门外都鳞次栉比地起了高楼。我要寻找的旧地是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的鲁

15、迅故居。拐了几个胡同,周遭都是用红颜料刷写的加了醒目圆圈的 “拆 ”字,好在鲁迅故居的门匾还在,寻找起来还不甚费事,只是在阴晦的冬日显得突兀而孤独,冷清的小四合院落依然冷清! 鲁迅在北京生活了 10余个年头,一共搬了三次家。 “家 ”,这个词对鲁迅先生来说,或许并不确切,他一生或许都没有过 “家 ”,鲁迅是孤独者。辛亥革命以后,中华民国建立。鲁迅从故乡浙江绍兴到北京的教育部供职,在教育部作 “佥事 ”,夜晚回到他寄居的绍兴会 馆,在冷冰的屋子里百无聊赖,靠研读佛经和抄写古碑打发时日。钱玄同来看望他,希望他给新青年写点文字。鲁迅用疑惑的目光看着钱玄同,说: “写文章有什么用处! ”这个在推翻满清

16、封建专制王朝的辛亥革命中激进的青年对 “革命 ”感到失望。他说,以前我是奴隶,现在我是奴隶的奴隶, “革命 ”了, “维新 ”了,世事依然还是原先的老样子。 1926年 3月 18日,他任教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等,在向段祺瑞执政的国务院和平请愿时,惨遭枪杀。鲁迅先生满腔激愤,写了记念刘和珍君的文章,说: “三月十八日,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青年学生的热血,使鲁迅由彷徨到呐喊。 鲁迅是周家的长子,对家庭更多一份责任。他到北京以后,把母亲,妻子朱安从故乡绍兴接到了北京,连同从日本留学回国的二弟周作人及他的日籍妻子羽太信子及子女,住进了他在西四八道湾购置的新居 一所宽敞、豁亮的 “三进

17、 ”大四合院。不久,周氏兄弟反目,鲁迅不得不搬出八道湾,另觅居处。他用一本书的四百元版税,在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买了一所小四合院,也就是现在鲁迅博物馆的所在地。 四合院实在太小!院子里种植的两棵白丁香占了差不多三分之一的空间,似乎再也容纳不下几个人物的活动了。周遭 的几间小屋,一间作了书房,一间住着一个女佣人,另外一间北屋住着鲁迅的母亲和妻子朱安。母亲和妻子的木床相对而立,床上挂着白夏布蚊帐,都是老家带来的旧物。鲁迅在母亲和妻子的住室连通了一个长条形的小间,戏称 “老虎尾巴 ”。鲁迅在这 “老虎尾巴 ”里写作和住宿,室内仅一床一桌一椅而已。床是单人的板床,两条长凳上横架着一块木板,褥子是单薄的,

18、被子是陈旧的有着小点蓝花的布衾,床上用竹竿挂着一顶发黄发灰的夏布蚊帐。书桌旁的白墙上挂着一个镜框,里面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照片。 “阴冷 ”“悲悯 ”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孤寂的鲁迅先生相 互注视,似有话要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经受过死神的洗礼,是从沙皇的绞刑架上走下来的,他在执行死刑的最后一刻被 “赦免 ”,幸存下来。 那天天气阴霾、沉郁,像要下雪的样子。我在鲁迅故居待了很久,大约是我太专注、太虔诚的目光吸引了讲解人员 一位和善的中年女性,她打开 “游人免进 ”的门扉, “破了例 ”让我进入先前只能够隔着玻璃窗看到的内室。这样我就真切地触摸到了 “老虎尾巴 ”, “尾巴 ”墙上挂着的那帧陀思妥

19、耶夫斯基阴冷的照片。我在鲁迅先生曾经沉思默想的藤椅上坐了一会儿,望着窗外的景致,一座依然不大的荒芜的园子,园子角落里有一圈 石头的井栏。据说这井水实在苦涩,不能饮用,只能用来浇灌园中的几棵枣树,也就是鲁迅先生秋夜中劈头所说的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在我还是中学生的时候,我就在课文中读到了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我曾向授课的语 文老师请教过这句话的意思,老师支支吾吾,也未说出个所以然来。其后很久,我都未曾明白鲁迅先生写这句话的深意。而现在,身临其境的我,感悟到了鲁迅先生孤独、寂寞和无奈的心境 这是否就是鲁迅先生说过的 “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 ”呢

20、?这是否就是鲁迅先生说过的 “这正如地上 的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呢? 走出鲁迅先生故居,天上纷纷扬扬下起了雪。踏着落了雪的白茫茫的土地,我在近旁的一条胡同口,找了一家小店铺,喝了两碗羊杂碎汤,全身顿时燥热起来。 【小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4 分) A “以前我是奴隶,现在我是奴隶的奴隶 ”这句话表明了鲁迅先生对革命的漠视和鄙夷,认为革命改变不了社会现实。 B文章开篇写寻找鲁迅先生故居的过程以及故居周边的环境,隐隐有一种批评时人淡忘鲁迅先生和漠视文化传承之意。 C文章从多个角度来介绍先生的故居,突出其狭小和简陋的特点。这样处理

21、是为了表现先生孤僻、阴冷的性格。 D文章结尾意味隽永,明写因喝羊杂碎汤而全身燥热,实际上隐隐表达了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的不满、钦佩、振奋等复杂情感。 E文章中有大量的有关天气的环境描写,其作用是渲染阴冷、沉郁的氛围,抒发作者游览鲁迅故居时对鲁迅先生的痛悼和缅怀之情。 【小题 2】在第二段中,作者称鲁迅先生为 “孤独者 ”,先生的孤独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你结合原文加以概述。( 6分) 【小题 3】在描写鲁迅先生故居的布局和陈设中,作者为什么要着重写陀思 妥耶夫斯基的照片?请作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4】在游览鲁迅先生故居时,作者想起先生的文章中有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

22、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的语句。对这句话的深意理解,作者由 “不曾明白 ”转而有所感悟。请你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探究这句话的深意。( 6分) 答案:【小题 1】 A C 【小题 2】 生活方面:鲁迅先生居住在北京的十余年里多次搬家,寄居寓所,没有更多的爱好和友人,兄弟反目,百无聊赖,以学术研究打发时日;( 3 分) 精神方面:鲁迅先生的精神孤独,他能清醒地认识到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因此对 革命感到失望,对现实社会感到失望。( 3分) 【小题 3】写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照片,突出其 “阴冷 ”“悲悯 ”的特点;( 1分)并由此写到他的命运,突出其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2分)以此烘托( 1分)鲁迅先生孤独

23、、寂寞和无奈的心境以及在民族危难之际的大无畏抗争精神。( 2分) 【小题 4】这句话表明了院落环境和居住生活的单调、枯燥,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无法言语的疲惫感、沉闷压抑和挣扎无力的绝望感。作者身处先生故居中,感受先生的生活环境,回忆先生的为人处世,体会到了先生孤独、寂寞和无奈的心境,钦佩先生在社会黑暗,革命有着局限性, 民族前途难卜的情况下,却顽强地战斗,绝不向黑暗势力低头的不朽精神。( 6分,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和写作方法理解。解答方法是将选项的解读与原文相关内容进行比较,判断分析是否恰当。 A项,鲁迅先生对革命并非漠视和鄙夷,只是清醒地认识到革命的局限性,

24、感到失望。 C 项,写故居狭小和简陋,是说小天地里有大胸怀,反衬出鲁迅先生精神的可贵与伟大。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文本人物形象的相关特征,此题以鲁迅作为孤独者的具体表现作为筛选条件。其实本文以我的参观经过为线索,基本上围绕鲁迅作为孤独者的形象进行描述,主要从生活方面和精神方面展开描写。把这两方面的具体内容概括出来即可。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散文有关描写内容的作用,这与作者要表达的鲁迅形象有关,属于构思立意方面考

25、点。作者显然不是随意写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照片的,作者写到: “阴冷 ”“悲悯 ”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孤寂 的鲁迅先生相互注视,其实就是两位伟人的相互交流,相互比较,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有相似的地方,写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为了烘托鲁迅的形象。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小题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结合本文对鲁迅先生的认识去理解鲁迅作品的能力。本文认为鲁迅是一个孤独者,那么理解鲁迅先生秋夜中关于枣树的描写,就必然和鲁迅环境的狭小、生活的单调、枯燥,精神的孤独联系起来了。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

26、题目。 马公,名 燧,字洵美,汝州郏城人也。天宝末,安禄山拥幽陵之师南向,以光禄卿贾循为留后,燧以书干循,劝诛逆将向润容等,循疑留不决,竟及于祸。宝应中,陈郑节度李凉公移镇上党,雅知公才,表为晋州赵城尉。时王师既破史朝议,乃复河洛,有回鹘可汗之助,因肆暴而归,以功自负,其强难屈,李凉公使上介致饩 ,皆惧不敢行。公官方解巾 ,急病不让,径诣其垒。申明要约,气盛词直,虏皆优从。可汗乃授以旗帜,委之供办,且曰: “有犯禁者,公其董之。 ”于是藩部肃然,莫不畏服。 河北副元帅仆固怀恩,居将相之重,恃父子之勇,可汗又其子婿也,借之为援,将 有异图。公密觇其情,请为之备。初,伪范阳节度使李怀仙,与相、卫、

27、恒、定等四帅相继来降,怀恩结为党助,奏复其职。至是拥众据汾上,子 围太原,相、卫馈运,以相掎角。公至安阳,说其帅曰: “怀恩 刻以逞欲,其子轻佻而好胜,人人自为计,坐待帐下之变耳? ”深陈利病,劝喻激切,由是感公言,至涕泣改图。因约怀仙等三人,奉章献款。既回鹘北归,怀恩与 继死。公之明识远略,皆此类也。 大历十年,夏五月,汴宋兵马使李灵耀以濮阳叛,俄据浚郊,国家始务靖叛,特屈常宪,因以节度留后授之,而又结魏师以略东郡,不利。六月,诏公与淮西节度李 忠臣夹攻之。 时寇锋盛,忠臣每战皆北,将弃师以免者数矣,公激以壮志,或绐之吉梦。 忠臣既惭且愤,引师复还。 先是忠臣军汴南,公军汴北,每与虏角 ,所

28、向无前,初败之于荥泽,又破之于西梁固。至是灵耀以其勇悍者八千人,号为 “饿狼营 ”,尽锐来拒,公引部决战,遂胜入大梁。翌日,馀党以城内八千人降于公,公悉让忠臣,退于坂桥,其士吏掳获,悉以家财购而复之 ,大梁之人,至今知感。 履险则忠以尽敌,成功则让以保身,此又将帅之明哲也。 (节选自唐代权德舆司徒兼侍中上柱国北平郡王赠太傅马公行状,有删改 ) 【注释】 上介:古代官名。致饩 :馈赠礼物。 解巾:巾,古代隐士常戴的一种头巾,后用解巾代指出任官职。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犯禁者,公其 董 之 董:监查 B至是 拥 众据汾上拥:聚集 C而又结魏师以 略 东

29、郡 略:占据 D先是忠臣 军 汴南 军:驻军 【小题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以 功自负焉用亡郑 以 陪邻 B请 为 之备 秦王不怿, 为 一击缶 C 因 约怀仙等三人不如 因 善遇之 D忠臣既惭 且 愤 不出,火 且 尽 【小题 3】把第 卷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8分) ( 1)时寇锋盛,忠臣每战皆北,将弃师以免者数矣,公激以壮志,或绐之吉梦。( 4分) ( 2)履险则忠以尽敌,成功则让以保身,此又将帅之明哲也。 (4分 ) 【小题 4】第 卷文言文中有三个故事体现了马燧的 “明识远略 ”,请简要概括。( 3分) 答案:【小题 1】 C 【

30、小题 2】 B 【小题 3】( 1)当时叛军兵力强盛,李忠臣每次(与叛军)作战都惨败,多次要抛弃部下逃生,马燧(就)用豪言壮志激励他,或者用(战胜叛军的)好梦哄他。 (“免 ”“绐 ”各 1分,大意 2分 ) ( 2)处于危 险的环境中就(为国家)尽忠,全歼敌军,成功之后就谦退,保全性命,这又是将帅的英明睿智(之处)。 (“尽 ”“让 ”各 1分,大意 2分 ) 【小题 4】谏贾循诛逆 ;预见仆固怀恩叛国 ;劝安阳帅脱离叛军。 【小题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文言实词的考查多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等文言现象上设置考点,此题以考查实词的一词多义为主。 C略:

31、劫掠。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文言虚词和实词一样也大多是多个义项的,而意义不同是由于用法(即语法功能) 不同造成的。 B介词,引出行为服务的对象。 A介词,凭借/连词,来。 C副词,于是 /介词,趁着。 D连词,表并列,又 /副词,表时间,将要。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文言翻译能力。文言翻译,除关注文言实词虚词所涉及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外,还要注意是否包含特殊句式,这些都是考点,有时也是得分点。此题重要词句 北:败北。免:逃生。绐:骗,哄骗

32、。尽:全歼。让:谦让。 “将弃师以免者数 ”, “绐之吉梦 ”,倒装句。 考点:理解并翻译 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传主人物形象的能力。人物的形象(性格)是由人物的言行表现出来的,文言文人物传记多是记载传主的生平事迹,在记载事迹的同时偶有对传主的评价,所以我们逐个梳理传主事迹并注意文本中其他人物或作者对传主的评价就能找到人物形象特征。此题是围绕马燧的 “明识远略 ”筛选传主事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参考译文: 马燧,字洵美,汝州郏城县人。天宝末年,安禄山纠集幽州部队(造反),南下进攻(唐朝),任

33、命光禄卿贾循为 留后。马燧给贾循上书,劝他诛杀叛将向润容等,贾循犹豫不决,最后反被安禄山所杀。宝应年间,陈郑节度使李凉公李抱玉被调去镇守上党,李凉公向来知道马燧是个有才干的人,就向朝廷上表,保举他为赵城尉。当时朝廷军队已经打败了史朝议,收复河洛地区,回鹘可汗派大军参与了平叛战争,这时候就烧杀抢掠而回,因为有平叛大功而非常狂妄,难以压服。李凉公想派遣使者去给回鹘送礼,(收服回鹘军队),众人都不敢去。马燧当时刚刚做官,事情紧急,也就不推辞闪躲,直接去到回鹘军队的营垒。马燧向他们讲明要求,订立盟约,言辞有气势,道理很充分,(所有 接受盟约的)回鹘人都给予优厚的待遇。回鹘首领于是授予马燧令旗,委托他办

34、理一切事宜,并且说: “如果有违背法令的,请您主持查处,(杀了他们)。 ”于是回鹘军队上下没有谁不害怕。 河北元帅仆固怀恩,担任国家将相的重要职务,依仗父子的勇猛,又借助女婿回鹘登里可汗作为外援,打算要叛乱。马燧暗地里觉察到这一点,请李抱玉早早防备。当初(安史之乱后期),安禄山手下的将领、范阳节度使李怀仙与相、卫、恒、定四个地方的统帅相继投降仆固怀恩,仆固怀恩私下里接纳他们作为党羽,奏请朝廷让他们继续担任原来的官职。这时,仆固怀恩聚集军队占据 汾州,派儿子仆固 围攻太原,相、卫作为后方基地输送粮草,构成掎角之势。马燧到安阳,劝安阳帅(薛嵩)说: “仆固怀恩刻薄寡恩,努力追求私欲,他的儿子轻佻急

35、躁又急功好胜,(仆固怀恩的)手下各有打算,您不采取行动,想等到帐下变乱的那一天么? ”马燧深刻地陈说厉害关系,激烈直率、慷慨地劝说安阳帅让他明白当今时势。(薛嵩)因此被马燧的言语和真诚感动,至于泪流满面,最终改变了志愿,(与仆固怀恩划清界限),于是联络李怀仙等三人,投降朝廷。回鹘从中原撤军北归之后,仆固怀恩与他的儿子仆固 先后被杀。马燧见识高明,眼光远大,都如同 这样。 大历十年夏五月,汴宋兵马使李灵耀在濮阳起兵叛唐,不久占据浚县郊野。朝廷最初想努力平息叛乱,特地违背国家一般原则,(没有派兵剿杀李灵耀),于是授予他节度留后的官职,(但)李灵耀又联合魏博节度使田承嗣的军队劫掠东郡,不过没有得逞。

36、六月,朝廷下诏让马燧与淮西节度使李忠臣夹击李灵耀。当时叛军兵力逐渐强盛,李忠臣每次(与叛军)作战都惨败,多次要抛弃部下逃生,马燧(就)用豪言壮志激励他,或者用(战胜叛军的)好梦哄他。李忠臣又惭愧又气愤,于是又率领军队回来与叛军作战。 最初,李忠臣驻军汴南,马燧驻军汴北,每次与叛 军交战,没有不胜利的,先在荥泽打败叛军,又在西梁固打败叛军。这时候李灵耀把他军队里最勇猛剽悍的八千人编成一支队伍,号称 “饿狼营 ”,率领所有的精锐部队来抵挡唐军。马燧率领部下与李灵耀作战,最终胜利,进入大梁外城。第二天,李灵耀的余党率领城里的八千人向马燧投降,马燧把全部俘虏都让给李忠臣,自己率军退至板桥,手下士兵掳掠

37、的财物全部被他用家财买回来,然后再还给本人,大梁的人,至今感激马燧的恩德。处于危险的环境中时就(为国家)尽忠,全歼敌军,成功之后就谦退,保全性命,这又是将帅的英明睿哲(之处)。 用斜线( /)给下列 短文画线处断句。(限断 10处)( 5分) 是故墨子言曰: 古 者 有 语 曰 君 子 不 镜 于 水 而 镜 于 人 镜 于 水 见 面 之 容 镜 于 人 则知 吉 与 凶 今 以 攻 战 为 利 则 盖 尝 鉴 之 于 智 伯 之 事 乎 此 其 为 不 吉 而 凶 既 可 得 而 知 矣 答案:是故墨子言曰: 古 者 有 语 曰 / 君 子 不 镜 于 水 /而 镜 于 人 / 镜 于 水

38、 /见 面 之 容 /镜 于 人 /则知 吉 与 凶 /今 以 攻 战 为 利 / 则 盖 尝 鉴 之 于 智 伯 之 事 乎 / 此 其 为 不 吉 而 凶 /既 可 得 而 知 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断句前需先通读几遍,读懂大意后,再借助标志词辅助断句。此题中 “曰 ”“而 ”“则 ”“乎 ”等标志词就是停顿的依据。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译文:所以墨子说道: “古时有话说: 君子不在水中照镜子,而是以人作镜子。在水中照镜,只能看出面容;用人作镜,则可以知吉凶。 现在若有人以为攻战有利,那么何不以智伯失败的事作借鉴呢?这种事的不吉而凶,已经可以知道了。

39、 ”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鹧鸪天 辛弃疾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经行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 归休去,去归休,不成人总要封侯。浮云出处元无定,得似浮云也自由。 【小题 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 4分) 【小题 2】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 ”与李清照的 “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 风住尘香)都是写愁的名句,请简要赏析。( 4分) 答案:【小题 1】 国土沦丧的悲愤 , 时光流逝的感慨 , 壮志难酬的悲哀 , 对逍遥自由生活的向往 。 【小题 2】都有化抽象为形象 (化无形为有形) 的妙处,辛 词赋予 “愁 ”以人

40、的行为(拟人 ) ,写出 “愁 ”之如影随形,无法逃避 ;李词 赋予 “愁 ”以物的重量(拟物) ,用 “载不动 ”写出 “愁 ”之深重 。 【小题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的方法是根据本词描述内容,一一解读。词的开头点明情感主旨 避愁而不得。上片后两句 “几处江山改 ”和 “亲朋尽白头 ”分别表达国土沦丧和岁月流逝之愁;下片写为封侯(建功立业)而长期漂泊 不能归去的壮志难酬,末两句表达对浮云虽无定却自由自在的羡慕之情。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表达技巧 。该题设计的是比较分析,仍然是分析

41、二者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比较题要分析出它们的异同。本题辛词和李词的共同点是都用比拟,其作用是化抽象为形象,或生动形象。两词的不同点是辛词拟人,愁随人行,无法逃避;李词拟物,把愁比拟为有重量的具体事物。言愁之深重。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语言表达 汉字很奇妙,趣解汉字更是别有意蕴。请仿照例句的思考角度及表述形式,另找两个汉字,各写一句话。 (4分 ) 例句:仙 仙其实是人,心依青山,远离尘俗。 答案:参考示例:道 道其实是路,经历曲折,且行且思。 谐 谐其实是和,众人发声,心灵共鸣。 (注重内涵,句式基本相同即可,一句 2分。) 试题

42、分析:本题考查仿写能力。这是一道汉字趣味解读题,是通过对汉字的拆分组合等方式解读出汉字的趣味意蕴,而不仅仅解释汉字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重点是按照题干 “例句的思考角度及表述形式 ”的要求去思考,仿写的句式应该与例句一致。由于另找的两个字是自由选择,这就降低了趣味解读的难度。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湖北 17岁的女生 商某外出与同伴聚餐,边走路边玩手机,要过一座桥时,一脚踏空,掉入没有护栏保护的深坑,经抢救无效死亡。 青岛市民张先生与弟弟妹妹相约去爷爷家吃晚饭,饭桌上老人多次想和孙子孙女说说话,但面前的孩子们却个个抱着手机玩,老人受到冷落

43、后,一怒之下摔了盘子离席。 “低头族 ”正在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流行词,请针对这种现象,拟一条宣传语。不少于 10字,不多于 25字。( 2分) 答案:拒做手机低头族,请你抬头看看我。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我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拟写宣传语,试题材料所列举的都是低头族的危害,所以拟写的宣传语必须具有警示作用。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请从诸葛亮、文天祥或谭嗣同中任选一人,续写下面的话。( 5分) 要求: 紧扣首句观点,符合所选人物境遇; 至少运用一种修辞,引用与人物有关的一句诗; 语意连贯,内容充实; 60100 字。 忠

44、诚是一种信念、一种品质、一种追求。 答案:示例一:诸葛亮为匡扶汉使,剿灭汉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功绩可追伊尹周公,其执著可比屈子贾生,其人格可与 日月争辉。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便是其忠诚的见证。 示例二:文天祥面对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以扶大厦之将倾的勇气起兵勤王,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回应了敌人的诱降,其凛然正气如擎天利剑,令敌人胆寒。 示例三:谭嗣同面对清政府的屠刀,高唱着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的豪言,勇敢地用死亡表达了自己对变法事业的忠诚。有人说他是傻子,然而,如果中国没有这许许多多的傻子,又何来国民的觉醒?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按要

45、求续写语句,这里没有句型要求,只有修辞手法、引用诗句、符合人物境遇的要求, 这样,续写就要容易些,至于修辞手法,可以是排比,也可以是比喻等。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默写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限选 6小题 )( 6分) (1)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孟子 告子下 ) (2) ,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荆轲刺秦王 ) (3) ,自将磨洗认前朝。 ( 杜牧赤壁 ) (4) ,渺沧海之一粟。 ( 苏轼赤壁赋 ) (5)风急天高猿啸哀, 。 (杜甫登高 ) (6) _,临清流而赋诗。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 (7)人生如梦, 。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

46、(8) ,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 答案:( 1)入则无法家拂士 ( 2)风萧萧兮易水寒 ( 3) 折戟沉沙铁未销 ( 4) 寄蜉蝣于天地 ( 5)渚清沙白鸟飞回 ( 6) 登东皋以舒啸 ( 7) 一尊还酹江月 ( 8)落霞与孤鹜齐飞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背诵默写名家名句的能力。背诵默写功夫在平时积累,要按照教材和考试大纲要求全面掌握,不应该有遗漏。此题内容和字词难度都不大。容易写错的字词有:折戟、东皋、酹、孤鹜。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科技的高度发展,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作为有血有肉的人类,除物质生活以

47、外,日益关注着自己的精神生活,如亲情友情、人格修养、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 文学泰斗巴金先生曾经说,他晚年有三种痛苦:一是为什么不可以拿着笔死去?二是深爱的人一个个离他而去,三是生命失去了奉献的意义。巴老在这种精神炼狱中最终完成了自己独立人格的历史选择。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联系材料,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要求: 1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2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3用规范汉字书写。 答案:参考作文 生命的另一种美丽 韩愈说: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鲁迅说: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他们处在不同的年代,却没有吝惜过自己的喝彩。他们倾尽自己的才能,毫无保留地去为别人喝彩。韩愈之说,鲁迅之言,表现出的是一种为人的智慧,一种人格的修养,一种大家的风范。 我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街头卖艺者,其琴声悠扬,令人感动,吸引了不少行人,拉完一曲,周围人纷纷向钱罐里投钱,转眼间功夫,钱已装满钱罐,但卖艺者的脸上却没有一丝笑容。后来有一个游客抬起手来为之鼓掌,卖艺者眼里溢出了感激的 泪水。其实卖艺者是哲人,他寻求的是知音,期待的是掌声。 当年,俞伯牙轻奏高山流水时,钟子期为之高声喝彩,于是钟子期便成了俞老先生的知音,高山流水流传着一曲百转千回的金兰赞歌。也许我们还会想起,萧何对韩信的舍身相荐,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