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四川省邛崃市高埂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bowdiet140 文档编号:319273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6.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届四川省邛崃市高埂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5届四川省邛崃市高埂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5届四川省邛崃市高埂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5届四川省邛崃市高埂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5届四川省邛崃市高埂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5届四川省邛崃市高埂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 ,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 札 (zh)记 锲 (q)而不舍 剽 (Pio)窃所向披 靡 (m) B炮 烙 ( lo)商 贾 ( g) 歆 ( xn)享 栈 ( zhn)道 C扪 参 ( shn)猿 猱 ( no) 跬 ( ku)步迁 谪 ( zh) D 藩 ( pn)篱 蜕 ( tu)皮 曳 ( y)兵鸡 豚 ( tn) 答案: C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多考查生僻字、多音字和形似字。多音字有时会因为作动词和作名词的不同,读音也不同。形似字要按照意义的不同,读音也不一样。在分析思

2、考时,要注意声调、韵母是否正确。没有把握的可以用排除法,省时省力。 A锲 (qi)而不舍,所向披靡 (m)。 B炮烙( lu), D藩( fn)篱。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驰骋原生态疾风劲草吉人自有天象 B诀别声讯台震耳欲聋真金不怕火炼 C问侯顶梁柱目不暇接明人不说暗话 D受理高架桥粗制烂造在其位谋其政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主要考查音近字、形似字等正确书写,容易混淆,可以根据语句的上下文意思并结合着词语意思来分析判断。把握不准的可以用排除法进行筛选。 A吉人自有天相, C问候, D粗制滥造。故正确选项是 B。

3、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早年曾经几度出仕,后因为不满当时黑暗腐败的政治而走上归隐之路,过起了 瓜田李下 的田园生活。 B电视评论的犀利和深刻是主持人思想创造性的外化, 主持人只有具备思想的创造性,才能将观点转化为 鞭辟入里 、发人深省的评说。 C伴着落日的余晖,诗人缓步登上了江边的这座历史名楼,极目远眺,晚霞尽染,鸿雁南飞, 江河日下 ,诗意油然而生。 D某市两家报社相继推出的立体报纸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追捧,更多的立体报纸 呼之欲出 ,可能会成为当地报业的一种发展趋势。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类词语使用判断的题

4、目,要在整体把握句意的情况下,根据语境,结合着成语的解释来判断。 A和 C望文生义。 D张冠李戴。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 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女性学者都被称为美女学者,我还听说过美女主持,美女政治家的说法,估计没被我漏举的还有不少。 B当前某些引起轰动的影视作品,也许在两年以后,甚至五年以后就会被人们遗忘的一干二净。 C俄罗斯有发展远东的计划,中国有振兴东北的战略,如果有效对接,可能实现双赢,不过目前还只是一种期待。 D人生苦乐并非纯粹由物质条件决定,百万富翁可能不如身无分文的流浪汉生活得幸福,原因是因为感受生活的乐趣还需要艺术的

5、眼光和悠闲的心情。 答案: C 试题分析:此类考查句子语病的题目,在分析思考时,要注意句子成分在搭配,句式杂糅等方面的错误,要仔细琢磨,推敲。 A项 “没被我漏举 ”不合逻辑,去掉 “没 ”。 B项语序不当,应该是先 “五年以后 ” 再 “甚至两年以后 ”。 D项句式杂糅,去掉 “原因是 ”或 “因为 ”。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9分,每小题 3分)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 “和 ”字上, “和 ”有 “中和 ”“融合 ”之意。中华饮食的发展鲜 明地体

6、现了 “和 ”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自土地。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 “肉食 ”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近世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大量外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 “和 ”文 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对外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 “本土化

7、 ”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猎的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 “中式餐饮 ”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只有中国本 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中华饮食引进外食物的过程,一是接受,二是消融。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经过消融改

8、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 “芝麻 ”,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应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还在于不断汲取周边各民族及域外的有益文化元素,进而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变革。如中餐 “合餐制 ”的形成。自先秦两汉至唐代,进食采用 “分餐 ”方式。南北朝 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 “胡床 ”和 “貊盘 ”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 “胡床 ”即现在的马扎, “貊盘 ”是一种较大的餐桌,它们便于餐者起坐取食。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

9、围坐合食的进餐形式。而对 “合餐制 ”的全面接受与文化认同,事实上也建构在 “和 ”文化的理念之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进入精神范畴,并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作为人类饮食文化的一种存在样态,中华饮食文化不仅在物质层面上体现了人对世界和自然的深刻认知与利用,更在精神 层面上表达了人对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愿望。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而将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可。 (摘编自肖向东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饮食 ) 【小题 1】下列关于中华饮食的表述,不能体现 “和 ”文化思想的一项是 ( ) A在接受了游牧民族的 “肉食

10、”饮食方式之后,汉族的食物更加多样,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 B芝麻引入中国后,首先作为新的油料作物被接受,后有了新的含义,被广泛地应用为调味品。 C在民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中华饮食逐渐接受了亚洲其他地区的食物品种,进一步 扩大了饮食范围。 D任何一个厨师,想要制作出真正的中华美食,就必须将中国本土性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起。 【小题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今天我们翻开中国食谱,大多数人已经不易准确地辨认出哪种食物是地道的中国食物。 B “胡床 ”“貊盘 ”带了很多便利,南北朝时期在中原大范围推广后,推动了中华饮食进餐形式的发展。 C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中华饮食形成了

11、米面为主食、蔬菜肉鱼为副食的饮食结构,具有鲜明的本土性。 D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餐馆,只要是提供 “中式餐饮 ”的,就离不开中国本土化的饮食要素。 【小题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从而被世界各国认可。 B各民族的饮食都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风范,同样,中华饮食也彰显了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个性。 C中华饮食不断引进外饮食元素,这一方面丰富了传统饮食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促进了自身的革新。 D饮食的功能可以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并与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紧密相关。 答案:【小题 1】 D 【小题 2

12、】 B 【小题 3】 A 【小题 1】 试题分析: “必须 ”说法绝对化。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分析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 “南北朝时期在中原大范围推广后 ”错,应该是 “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 ”。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 “中华饮食文化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从而被世界各国认可 ”,与 原文不符。原文 “在全球化时代,中 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 ”,强调中华饮食文化的个性特征; “为世界各国所认可 ”的是中华饮食文化的个性特征,而不是 “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 ”。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

13、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共 22分) 解读毕加索 面对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强悍茁壮、伟大狂放的艺术家,我们常常只有惊叹。其他都是惊叹之余或曲终之后的惋惜与回味,或许还有细细地咀嚼 品咂其中的苦味和甘甜,以及咸涩。 在人类的历史上,有一些艺术家是难以超越的,他们本就是这样一些强大特异的生命。这些生命仿佛有无穷无尽的创 造力,一生可以纵横涂沫而不知疲倦。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拥有一个长长的生命、漫漫的创造历史:从很早即开始起步,直到最后才缓缓终止。毕加索最早的作品是十岁左右画出的,如十四岁的裸脚的女孩老渔民等杰出作品 仅此一条这是一个非凡的绘画天才。 纵观他一生的无数

14、作品,可以从中找到各种风格倾向各种情绪,这些奇迹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它们本身即组成一个宇宙,其中繁星闪烁,风云变幻,既有风和日丽也有雷鸣电闪,更有惊涛骇浪,那种动人的美,让人过目不忘的最为独到的呈现与表达,简直比比皆是。我们可以一口气列举出站在球上的 孩子特技表演者的家庭与孩子奥尔喜肖像持扇的女子 多到一时难以穷尽。最伟大的艺术家,他们心底从都是充斥了不安:怀疑自己的意义、自己的创造、自己的人生道路,这种怀疑的结果就是艺术生涯中的无数次激变,是无头无尾的探求,大嬉戏和大玩笑,包括大绝望大痛苦;还有恶作剧,装傻与佯疯,傲世与自欺 这一切综合一起,让后人去清理和辨析,去极为困难地分拣。后人常常是不

15、知所措的,在这亘古未见的一大堆斑驳灿烂面前,大半只有叹息,而没有能力去鉴别 他们甚至在这样的生命面前连起码的冷静都要丧失,视听失灵,这就是艺术家 和受众的的双重悲剧。 有人不止一次地指出他是现代绘画史上的 “巨灵 ”,除了 “野兽派 ”以外,几乎开创了所有潮流的先河。它们使当时和后的艺术处于激活状态,它们也使各种尝试变得可信和可能。但当我们面对一大堆千奇百怪、巧思百出,有时直接就是丑陋怪异到目不忍睹的东西时,难道不应该产生一些怀疑吗?是我们错了还是当年的大师错了?追问的结果是:大概谁都没错,是时代错了。在一个人类正在物化、异化,正在走入失去自我的现代荒漠的时代,作为个体,一个生命,你尽可以呼号

16、,但没有回音,更没有应答 至此,我们或许可以稍稍窥见毕加索当年 的伤痛。面对那样的时代,人们所能做到的大概也就是像当时的大师那样,做下这疯癫无忌的大喧哗和大游戏了。他要可意地尽情地嘲讽一番,既嘲讽自己,又嘲讽时代;既嘲讽去者又嘲讽者。因为不如此就不足以表达心中的全部感触、百缠纠结无从摆脱的矛盾与痛苦。 不仅如此,他还要面对一个颠倒黑白、指鹿为马的时代,特别是一个虚荣的时代。看一个艺术家被逼到了尽头,就偏要穿上皇帝的新衣,偏要以此为东 他与另一些人的不同就在于他的自觉与清醒。毕加索兴之所至任意涂沫,像儿童一样嬉戏不休,上下游荡,四方徘徊,进入化境般的流畅自如,实际上却 是隐含了一个生命的全部悲冷

17、无告。这儿有泪水,有傻笑,更有绝望的哀求,在他这儿等于是以歌当哭。 就最后而言,就其背后的意义而言,毕加索是消极的。 他没有将一个人追求完美的努力、将这种生命的搏斗进行到最后。他以另外一种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屈服。我每一次看到他的不可征服的创造,就在心里悄悄发出叹息:伟大的毕加索,屈服的毕加索。 【注】毕加索( 1881-1973)西班牙画家,法国现代派主要代表,一生画风和风格迭变。 【小题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4分) A文章第三段说 “这些奇迹领略 不完也诠释不尽 ”,其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能力鉴别,只有叹息。 B第三段中 “其中繁星闪烁 更有惊涛骇浪 ”一句

18、以多种自然现象作比喻,形象地表现了毕加索作品多样化的风格和种种复杂的情绪。 C人类被物化异化,正走入失去自我的现代荒漠时代,而个人的呼号又无回音,这使毕加索心中有着 “无从摆脱的矛盾与痛苦 ”。 D “自觉与清醒 ”是毕加索与其他艺术家的不同之处,他的 “自觉与清醒 ”表现为借助作品长歌当哭。 E、本文开篇以 “惊叹 ”和 “惋惜 ”总领下文,然后先对应 “惊叹 ”突出毕加索的 “伟大 ”,再对应 “惋惜 ”表现其 “屈服 ”,最后以 “伟大的毕加索,屈服的毕加索 ”作结。 【小题 2】文中说毕加索的作品 “奇迹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 ”,毕加索的作品中有这些 “奇迹 ”的原因是什么?( 6分)

19、【小题 3】文中说 “这就是艺术家和受众的双重悲剧 ”,句中的 “双重悲剧 ”指什么?请结合文意分析作答。( 6分) 【小题 4】文章开头说,毕加索是一个 “伟大狂放的艺术家 ”,毕加索的 “伟大 ”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说明。( 6分) 答案:【小题 1】 AE 【小题 2】 ( 1)因为毕加索不断地怀疑自己的意义、创造和人生道路。( 2)他的创作有无数次激变,他坚持不断地探求,使他的创作产生无数的激变。 【小题 3】艺术家的悲剧:创造了一大堆亘古未见的斑驳灿烂的作品,却得不到受众的赏识。受众的悲剧:面对艺术家内容庞杂的作品无能力去鉴别。( 4分,每个要点 2分) 【小题 4

20、】 有着无穷无尽的创造力。 其作品内容和风格多种多样,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 几乎开创了所有潮流的先河。( 6分,每个要点 2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 A“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 ”的原因是其风格多种多样,而不是 “我们没有能力鉴别 ”。 E文章不是先表现 “伟大 ”再表现 “屈服 ”,两方面内容是结合在一起阐述的。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一是他敢于自我怀疑和否定,二是他善于改变。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本题应该从作家和观众两个角度去理解 “悲剧 ”的双重含义。

21、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内容要点题,要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找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6分,每小题 3分) 武昌九曲亭记 (宋)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 ,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 蔓延 ,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

22、,相携徜徉而上 。 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 “兹欲以成吾亭耶? ”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 浮,子瞻未始不褰裳 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

23、,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 齐安:古郡名,即黄州,今湖北黄冈。公元 1080年(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遭陷害被贬往黄州,充黄州团练副使。 陂 ( p tu):不平坦。 褰( qin)裳:提起衣服。 【小题 1】对下列句 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瞻迁于齐安, 庐 于江上庐 结庐,建房居住 B林麓向背,皆 效 于左右效:呈现 C遂相与 营 之营

24、:经营 D而姑 寓 焉寓:寄托 【小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好客 而 喜游倚歌 而 和之 B 以 此居齐安三年犹不能不 以 之兴怀 C拔去 其 一,斥其所据 其 孰能讥之乎 D为 之 怅然移日及其所 之 既倦 【小题 3】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划 5处)( 3分) 【小题 4】第二段结尾 “子瞻于是最乐 ”和第三段结尾 “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均表达了苏轼之 “乐 ”,请分别简要概括两处 “乐 ”所指代的具体内容。( 4分) 【小题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 1)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

25、往往留宿于山上。(4分 ) (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4分) 答案:【小题 1】 C 【小题 2】 B 【小题 3】盖 天 下 之 乐 无 穷 而 以 适 意 为 悦 方 其 得 意 万 物 无 以 易 之 及 其 既 厌 未 有 不 洒 然 自 笑 者 也 ( 每 两 处 1 分 , 五 处 满 分 ) 【小题 4】( 1)第一个 “乐 ”指苏轼与友人重修武昌九曲亭。 ( 1 分) ( 2)第二个 “乐 ” 指苏轼游览武昌诸山能心情畅快,逍遥洒脱 (或既心中无愧又无外界指责 ), 寄托情怀。 (2 分,答到 “心情畅快 ,逍遥洒脱 ,寄托情怀 ”中的任意两点即

26、可给 2 分 ) 【小题 5】 (1)一直走到深山尽处, (大家)都筋疲力尽了,方才停下歇息,扫去落叶, 坐在草地上,斟上酒互相慰劳,心情畅快忘了返回去,常常在山中留宿。 (“穷 ”:穷尽, 走到尽头。 “席 ” : 动词, 以之为席, 坐在席上。 “适 ” : 满足,畅快。各 1 分,通顺 1 分 ) ( 2)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变得愚蠢的原因,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 【小题 1】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 “营 ”:营造,营建。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注

27、意 “意义和用法 ”必须都相同,分析思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根据所在句子的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判断。 A 项前一个 “而 ”是连词,表并列;后一个 “而 ”是连词,表修饰。 B 项均 为介词 ,介绍动作实施的原因,可译为 “因为 ”。 C 项前一个 “其 ”是指示代 词,译为 “其中 ”;后一个 “其 ”是语气副词,表反诘,可译为 “难道 ”。 D 项前一个 “之 ”是代词;后一个 “之 ”是动词,译为 “往,到达 ”。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3】 试题分析:此类断句题目在断句时一定要遵守一个原则,不能段破句子的意思。所以,一定要在结合上下文、

28、结合具体语境以及这个句子的意思来思考断句,尤其是要抓住关键词(介词、语气助词、连词等等)。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内容要点题,要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找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5】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译文:子瞻被贬到齐安 (今黄冈 ),在长江边上建庐居住。齐安

29、没有出名的山,而长 江南岸武昌 (今鄂州 )的群山,高低起伏,连绵不断,山谷幽深寂静,山里面有佛 塔寺庙僧舍,西边的叫西山寺,东边的叫寒溪寺。它们背靠山梁,面对山沟,隐 蔽在茂密的松树和枥 (同 “栎 ”)树丛中,寂寞清静,与世隔绝,见不到车马的喧 嚣和来人的足迹。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江面波平浪静的时候,子瞻就拄着拐 杖, 带着美酒, 乘坐渔船, 横渡长江, 直奔南山而来。 山中有几个人, 热情好客, 喜游山水。听说子瞻到来,都裹着头巾,欢笑着迎上来,然后携手同行,逍遥自 在地拾级而上。一直走到深山尽处,(大家)都筋疲力尽了,方才停下歇息,扫 去落叶, 坐在草地上, 斟上酒互相慰劳, 心情畅

30、快忘了返回去, 常常在山中留宿。 因为过着这样惬意的生活,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都不觉得时间过得很久。 然而将往西山去时,就要从青松翠柏之间经过,走过弯弯曲曲的羊肠山路, 才会见到稍微平坦的地方, 游览者一定会在此休息。 人们倚靠在嶙峋怪石上玩赏, 躲在茂密林荫下小憩,向下可俯视滚滚大江,向上可仰望巍巍高山,旁边可扫视 小溪幽谷, 风云变化和树林山脚正面、 反面的种种景象, 都在人们身边呈现出来。 平地上有一座破旧的亭子,它的遗址非常狭小,不能够坐下许多游客。亭子旁有 几 十棵古木,似都有百围之大、千尺之高,不能够用刀斧来砍伐。子瞻每次一到 树下,就整天 (无可奈何地 )斜视着它们。一天,来了一

31、阵暴风雷雨,其中一棵古 木被连根拔倒, 子瞻趁机将那倒下老树的地方收拾平整, 亭子的地基才得以扩大。 子瞻与朋友们进山看了看,笑着说道: “这大概是 (老天爷 )想以此成全我们重修 亭台吧 ”于是大家一起重修了一座新亭子。亭子建成后,西山的胜景才算完备 了。子瞻对这件事极为高兴。 从前我年轻时,跟随着子瞻游览各地。遇山就登山,遇水就泛舟,子瞻都未 尝不是带头提起衣服卷起裤脚走在我的前面。 有不 能到达的地方, 子瞻就总是为 这事成天不愉快。有时他一个人飘然独游,悠闲自在地在泉石上漫游,采摘着树 林中的山花野草,拾取着落在山沟中的果子,从溪中舀取水来喝,看到他这样子 的人往往把他当成神仙一般的人

32、物。 其实天下的乐事无穷无尽, 而以使人心情畅 快的事最叫人喜爱。 而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 (觉得 )万事万物都不能换取这种快 乐; 到了他厌倦的时候, 又没有不顿然自悟地一笑置之(意思是说,万事万物包括功名利禄)只要使自己心情舒畅,随心就好,没有必要无休止的去追求)。好比喝酒吃饭,五花八门的菜肴摆在面前,总之 是为了一饱肚腹,而吃下去后,那 些事物 (无论好的还是不好的食物 )同样变成了腐臭的东西, 谁知道得在哪里, 失 在哪里呢?(有谁还会去管哪道菜对人有益,又哪道菜对人有害呢 )只要心中 不觉得惭愧,外面不受外界的指责,就不妨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 (尽情享受 它 )。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感

33、到快乐的原因。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问题。(共 8分)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小题 1】从诗中哪些地方可知作者写此诗是在什么 季节?( 4分) 【小题 2】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一句中 “遥隔 ”有什么内涵?透露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4分) 答案:【小题 1】 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从诗中木落叶、雁南度和北风吹,可知写此诗时是在秋季。 【小题 2】 不仅表明他所在的地方距家乡遥远,还表明两地阻隔不能归去。透露出了作者思乡念亲的心情。 【小题 1】 试题

34、分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根据诗的内容看,大约是作者漫游长江下游时的作品。当时正是秋季,天却相当寒冷。睹物伤情,不免想到故乡,引起了思乡之泪。再加以当时作者奔走于长江下游各地,既为隐士,而又想求官;既羡慕田园生活,而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而此诗流露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这两句是写景。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 “寒 ”,作者又以 “北风 ”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 “早寒 ”。 考点:鉴赏文 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35、2】 试题分析: “遥隔 ”两字,不仅表明了远,而且表明了两地隔绝,不能归去。这个 “隔 ”字,已透露出思乡之情。 作者家住襄阳,古属楚国,故诗中称 “楚云端 ”,既能表现出地势之高(与长江下游相比),又能表现出仰望之情,可望而不可即,也能透露出思乡的情绪。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语言表达 填出横线处的诗句( 4分) 有个人要设宴招待朋友,可惜搜遍口袋只有 8文铜钱,十分尴尬。 老佣人说: “ 容易办成。 ”便拿 6文买了两 只鸡蛋, 1文买了些韭菜, 1文买了豆腐渣。 老佣人端出第一盘菜,是韭菜面上铺两只蛋黄,他说: “这叫做 两 。 ” 又端出

36、第二盘菜,韭菜上是一圈蛋白,说: “这叫 一 。 ” 第三盘菜是炒豆腐渣,名称叫做: “ 雪。 ” 第四道菜是清汤上浮动着两个蛋壳,取名为: “ 船。 ” 老佣人说: “我喜欢杜甫这首诗,所以做的菜肴凑上这四句诗,成其文雅,请不要嘲笑。 ”主人十分高兴,客人也重重奖赏了他。 答案: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句扩展的题目,注意核心事物描写,特征明显 ,语言连贯,文意完整,不要写成简单的联词成句的文字游戏,要有符合上下文的语境和逻辑关系。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了一次 “什么是幸福 ”的

37、社会调查活动,请你根据随机调查的 10个行人的回答,写出一条对幸福的调查结论。( 3分) 调查问题:什么是幸福 调查记录:( 1)三轮车夫:有钱就是幸福。( 2)忙的白领:有闲就是幸福。 ( 3)下岗工人:有工作就是幸福。 ( 4)失去双亲的人:父母在就是幸福。 ( 5)捡破烂的人:多捡些垃圾就是幸福。 ( 6)高考落榜生:考上大学就是幸福。 ( 7)双目失明的姑娘:能看见就是幸福。 ( 8)椅上的瘫痪病人:站起就是幸福。 ( 9)高三老师:每周放一天假就是幸福。 ( 10)小学生:妈妈能带上我上公园玩就是幸福。 调查结论不超过 20字: 答案:生活中缺少什么,什么就是幸福。 试题分析:本题考

38、查的是概括能力,可以运用 “异中求同 ”的方法来进行概括压缩。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面是某投资咨询公司的一则广告,其中有些词用得不得体,请你帮助修改。( 3分) 本公司欢迎各界朋友前请教,我们将不吝赐教,在提供投资策略方面鼎力相助,并惠赠 实用投资指南一册。 要求:找出并改正用得不得体的词语,写入答题栏表中,至少写出三个。 答案:不得体的词语:请教 不吝赐教 鼎力相助 惠赠 改正:垂询 竭诚为您服务 全 (大 ) 力相助 敬赠 默写 下面两部分名句名篇任选其中的一部分进行填空( 8分) 第一部分: ( 1) ,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 2)黄鹤

39、之飞尚不得过, 。青泥何盘盘, 。 ( 3)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_ _ , _ _ ! ( 4) _ _,环 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 _ _。 第二部分: (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_ _, _ _。 ( 2)故 _ _,金就砺则利, _ , _ _ 。 ( 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_ _。 ( 4)是故 _ _ ,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 _ _ ,如是而已。 答案:第一部分: ( 1)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百步九折萦岩峦 ( 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4)画图省识春风面,

40、分明怨恨曲中论 第二部分: (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 2)木中强绳则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3)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4)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作文 作文( 60分)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辞书上说:命运是指生死、贫富和一切遭遇。有人说:命运是生命的一种运行方式。生命平常地运行,就是平常的命运;生命异常地运行,就是异常的命运;生命超常地运行,就是超常的命运。 命运与环境有关,改变了环境,

41、便能改变命运;命运与选择有关,把握好选择,也就把握好命运;命运与机遇有关,抓住了机遇,也便抓住了命运 也有人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生活中,你对 “命运 ”有何认识,请以 “命运与 ”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所写 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立意自定 ,文体自选 ,题目自拟 ,不少于 800字 ,不得抄袭。 答案:命运与选择 我想,我相信 “命运是由上天安排的,每个人都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 我想,我也相信 “命运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的,只要拥有坚定的信念就可以改变命运 ”。 我同时相信的两句话是否矛盾呢?是否其中有一句存在着严重的逻辑性的错误呢? 如果我们把 “命运 ”定义为 “生命中所

42、发生的一切不可逆转的事物 ”。那么 “自己的命运 ”就是 “自己生命中所发生的一切不可逆转的事物 ” 。既然是 “不可逆转 ”,那么何来 “改变命运 ”?那么第二句话是否是错误 的? 你用一支原子笔在一张 A4纸上画一条直线,当你画到一半的时候,你在本来可以画直线的那部分空白画上了一段曲线。那么当你画完整条线后,回头再去看你画好的这一条线的样子,那么它就是你绘制的命运,也是上天创造的不可逆转的命运。 有人会说:我可以再去那张纸上修正那条曲线,不就行了? 可以,一张 A4纸罢了,怎么不可以?只是你别忘了,生命可不会允许你从头来过 也有人会说:当你把直线改画成曲线的时候,你不就改变了你的命运吗?

43、不,你并没有改变你的命运,你只不过是顺从了你的命运罢了。当你把直线改画成曲线的时候,直线已 经不再属于你那部分的命运了。 每一个人一生中的每一件事都只有一个结果,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你的选择,也包括你改变你的选择而改变一个可能成为你的命运的结果。 如果我们把 “命运 ”理解为 “未来出现,会影响事物结果的多个选择 ”的话,那么命运就会成为 A4纸上的若干条不重复的虚线。你可以选择其中一条虚线描成实心线,让其成为你的命运的一部分。不过在此须说明:那条描成实心线的虚线有别于其它虚线在于它是你选择的 “命运 ”,而其它的虚线是你未选择,但本来可以选择的 “命运 ”。所以, “实心线 ”在这里须强调

44、为 “自己的命运 ”。 如果你 因为相信了 “命运是上天注定的 ”,而不去做出任何努力,那么会出现的“相信 ”与 “不努力 ”,也是属于你的命运的一部分。 所以,与其说是 “上天造就了你的命运 ”,那还不如说 “自己在创造自己的命运 ”。每一件事都不可能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结果,所以,你 “选择 ”怎么做而 “创造 ”出的什么样的 “结果 ”,最终都会和上天创造的不可逆转的命运不谋而合,或者说会成为上天创造的那个不可逆转的命运。 过去的命运无法改变,未来却可以让你做出选择,只是当你选择要成为你 “自己的命运 ”的那一条虚线描成实心线时,或者说成为过去的时候,那个你选择的命运就变得不可逆转了。而

45、这个,恰恰就是上天创造的命运。 未来不可预料,岁月却不会止步不前。你创造的命运必将成为上天安排的命运,或者说上天创造的命运将会成为你创造的命运。所以说,无论是上天安排的,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都一样,都是正确的 至于 上天创造的不可逆转的命运到底是什么样子的,选择权在于你 试题分析: 从话题形式上看, “命运与 ”这是一道填空式关系型话题, “改变了环境,便能改变命运 ”告诉我们,这两个概念之间可以理解为因果关系,也可理解为 条件关系。 “”是指什么?话题虽未明示,但由引导语 可知,是指 “环境 ”“选择 ”“机遇 ”。它还暗示我们进行联想和想象: “命运 ”与 “个性 ”有关,命运的悲剧,往往是个性的悲剧;命运与时代有关,命运的悲剧往往也是时代的悲剧;命运与国家兴衰相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命运与 ”话题比较宽泛,可用 “添加法 ”,在话题前后添上相关词语,使题目内涵具体化,如 “挑战命运与创造奇迹 ”等。 从选材上看,可选社会热点,也可选历史人物,可以是他人他事,也可以是亲身经历,只要与命运有关,是自己熟悉的能够展示自己才华的都可以写。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