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deputyduring120 文档编号:319339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1.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届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5届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5届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5届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5届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5届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3分) A 甄 选 /箴 言 聒 噪 /恬 淡 结 实 /结 构 弹 劾 /弹 丸 B 掠 影 /虐 待 舐 犊 /胼 胝稽 查 /稽 首 解 救 /解 差 C 缄 默 /信 笺谄 媚 /胡 诌屏 障 /屏 除大 度 /忖 度 D 羁 绊 /亟 待 校 正 /比 较 装 载 /记 载畜 牧 /牲 畜 答案: B 试题分析:解答语音题的关键主要在于平时的积累,要养成注意读准字音的习惯,特别要注意那些多音字和容易被声旁误导读音的字以及报刊上常见但容易人

2、们读错的字。本题考查的字,既有多音字,也有容易读错的字。其中, B项各组读音分别如下: lu/nu, sh/zh, j/q, ji/ji。 A 项读音相同的是: “甄 ”和“箴 ”都读 zhn。 C项读音相同的是: “缄 ”和 “笺 ”都读 jin。 D项读音项同的是:“校 ”和 “较 ”都读 jio。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3分) A吴天明是许多第五代导演的伯乐。在任西影厂厂长期间,他大胆 启用 张艺谋、周晓文等一批有艺术潜质的新人,为他们提供独立拍片的平台。 B气管黏膜是保护人体的第一道关卡,这道关卡被破

3、坏后,有害颗粒物就会进入 和 伤害肺部,导致人体呼吸系统及其他系统患病。 C只要算盘还在使用,珠算就不会仅仅是一种遗产,而是一种可与现代数字技术 相提并论 、相互补充的实用技术,它还会因可持续发展而 “永葆青春 ”。 D中国的口头文学非常博大,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陈陈相因 的故事传递着中国人传统的道德准则与价值观,蕴含着人们的生活智慧和丰富的生产经验。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项的 “启用 ”意思是 “开始使用 ”,同语境不符。应使用有 “提拔、任用 ”之意的 “起用 ”。 B项的 “和 ”表并列,不符语境,应改用表承接递进的 “并 ”。D项的 “陈陈相因 ”比喻沿袭老一套,没有改进,含贬

4、义,不符语境。可改为 “口口相传 ”。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3分) A中央在提出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后,各地积极落实,并于近期相继向 社会公布了具体实施细则。 B预计将于 2015年建成的粤港澳大桥,将从根本上解决阻碍粤港澳三地交通的问题,成为深化粤港澳合作、促进三地繁荣稳定。 C 2013年全军军事训练指示强调,要进一步推动部队训练向实战靠拢,院校教育向部队靠拢;强化打仗思想,增强危机意识。 D “毒胶囊 ”事件再次引发世人忧虑:食品里究竟有没有违法添加的工业明胶?这一点毋庸置疑,权责部门应彻查严打

5、。 答案: C 试题分析:解答病句辨识题,最基本也最常用的方法是分析句子结构。题中,A句结构混乱,应把 “在 ”调到 “中央 ”前面。 B句成 分残缺,可在 “成为 ”后面加“的 金桥 ”一语。 D句 “这一点毋庸置疑 ”指代不清楚,表意不明。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将下列语句重新排序,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3分) 孩子的学习兴趣更浓,学习动机也更明确 学前教育重要的是让儿童积累感性的经验,丰富处理问题的策略,真正做到智能上的提高 才有利于提高智能,也有助于进入小学后系统地学习其他知识 因为学龄前的儿童并未发展出足够的抽象性、概念性思维 所以只有从游戏的亲身体

6、验中获取渗透性、经验性的知识和技能 对于幼儿园的孩子而言,在 游戏中积累零散经验越丰富,在上小学后学习的效果就越好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解答语句衔接题,要先将题目所给语段读懂,明白其语境;然后再仔细研究题中六句话内部的逻辑关联,弄清其先后顺序。题中,语段的话题是学前教育,所以比较而言, 最适合做开头句。 和 构成因果关系; 和 构成条件关系。据此可得出正确答案:。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永远站在新闻的开头 杨禹 范敬宜走了。这位人民日报前总编辑曾经说,来生还要做记者。 作为新闻人,

7、老范一直走在新闻的开头。 1979年 5月 13日,辽宁日报头版头条发表记者调查莫把开头当过头,采写者是该报农村部记者范敬宜。那时,老范刚刚结束了十几年 “右派 ”生涯,从务农的田间地头,回到省报的案头。那个春天,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开过半年,国内掀起一股从 “左 ”边刮来的风,质疑一些符合三中全会精神的基层实践“做过头了 ”。记者老范,凭新闻人的直觉,写就此文。莫把开头当过头 敢把初露萌芽的农村生产自主权称作 “开 头 ”,敢把强大而无形的阻力概括成 “视改革为 过头 ”,谁给了范敬宜这么大的胆子? 忆老范,不能不提老黄,老黄名叫黄彩忠,当时是人民日报一名编辑。老黄把老范请到了北京,一起逐字逐

8、句再推敲辽宁日报的那篇头条。几天后,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转发了莫把开头当过头,还配上了编者按。 1700多字的莫把开头当过头,从此作为新闻名篇,载入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 范敬宜,从这莫把开头当过头一文起,人生如同加了助推器,由辽宁日报、经济日报至人民日报,总编辑一路做过来。 1998年,在长江洪水刚刚退去的那个秋天,国内很多媒体都在做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的报道,那段日子,屡屡提及老范这篇莫把开头当过头的人,不在少数。 2008年,新闻界再做纪念改革开放 30周年的报道时,老范已经转而去清华执掌新闻传播学院了。 因莫把开头当过头一文而迈入人生新境界,因锐意创新而成就了自己的总编辑风格,因最后做了

9、个教书匠,而真的回到了新闻生产线的开头。 报人老范去世的前一晚,电视人白岩松正在创新。在前一晚的亚运开幕式直播中,他创造性地 “用新闻方式解说亚运 ”,一时间成为新闻界热议的话题。电视人小白用一种 站在新闻开头、奋力创新的姿态,于无意中送新闻界老前辈一程,冥冥中,也算是令同仁赞许的一番临别之谊。 老范一辈子是报人的楷模,虽然没有从事过电视新闻工作,但也曾评说过央视新闻,言语间,以新闻基本规律为尺。 白岩松于转播之初就开宗明义跟观众一起建立 “五个时间纬度 ”2000 年的广州, 200年的海心沙岛, 20年的从北京亚运到广州亚运, 2年的从北京奥运到广州亚运, 2小时的开幕式,其意义在于,这一

10、刻,终于甩掉了羁绊电视新闻人已久的画面束缚,而大大方方地去搭建画面背后的新闻逻辑。 最终,屏幕上还是那些画面,而解说者也 是评论者白岩松,为观众提供了比画面更丰富的东西。这些东西,恰恰是电视新闻人过去不太看重、也不太善于驾驭的。他们习惯于用画面、用现场 “直给 ”;他们认为观众只会对精彩的视觉享受感兴趣,只能容忍屏幕外的只言片语,而不会有耐心去进入一段新闻逻辑。 这一次,白岩松和他的同事们首先让自己有了这个耐心。这是最新鲜的 “电视化表达 ”。事实上,他不过只是借用了报人们熟悉的新闻方法,使电视新闻的屏幕在不断变大、变薄、变清晰之后,重新变得厚实起来。 报人老范,当年是这么评价电视新闻的:办报

11、有很多好办法,如果被哪个聪明的电视人拿了去 ,电视新闻就更强大了。 报人老黄,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新闻人要时刻让自己新鲜着。 报人老范,最动情的一句话是: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 莫把开头当过头。无论报人还是电视人,离自己的前方,都还有一段要奔跑的距离。大家都永远站在新闻的开头。多数人没有去清华听过范老师的课。但在他溘然离去的时候,我们知道,这个想下辈子还做记者的人,很快就会回来。 【小题 1】本文所说记者要 “站在新闻的开头 ”有什么涵义?请作简介。( 4分) 【小题 2】本文是通过那些事例来推崇范敬宜的?请作简述。( 5分) 【小题 3】本文用很大篇幅写白岩松, 对于表现主题有什么积极作用?

12、( 6分) 答案:【小题 1】( 1)有直觉,够敏感,善于发现新闻。( 2)能引导受众(读者、观众)领会新闻所包含的时代气息、历史意义。( 3)要有创新意识,不断开拓。( 4)要有个性特点,有风格特征。(每点 1分,答对 3点给 4分)(提示:本文 “新闻开头 ”有 “导语 ”的意味, “站 ”有 “树立 ”、 “起标杆作用 ”的意味) 【小题 2】( 1)发表记者调查莫把开头当过头,胆识过人。( 2)先后担任辽宁日报经济日报人民日报总编辑,锐意创新成就个性风格。( 3)去清华执掌新闻传播学院,回到新闻生产线 的开头。( 4)评说电视新闻,有真知灼见。( 5)说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还说来生

13、还要做记者,真懂真爱新闻事业。(每点 1分,答对 4点给 5分。只举事例,没有评价,本题最多得 3分。) 【小题 3】( 1)作者把白岩松的创新之举看做送新闻届老前辈一程的临别之谊,写白岩松有推崇创新、纪念范敬宜的意味。( 2)白岩松创新之举的成功,印证了范敬宜对电视新闻的评价,表现了范敬宜的真知灼见。( 3)用白岩松使电视新闻的屏幕 “变得厚实起来 ”的近例,使范敬宜莫把开头当过头的远事变得如在眼前,让今天的读者更有感性体验。( 4)用范敬宜、 白岩松的事例表明“永远站在新闻的开头 ”的现实性和可能性,凸显作者的主张。(每点 2分,本题最多得 6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本文是一则通讯,

14、属于新闻。文章的开头,即 “新闻开头 ”有 “导语 ”的意味, “站 ”有 “树立 ”、 “起标杆作用 ”的意味。有了这些理解,考生就可以找到文中诸如,当很多人质疑改革开放的时候,范敬宜 “凭新闻人的直觉,写就此文 ”, “因锐意创新而成就了自己的总编辑风格 ”等信息,进而总结出答案:。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2】 试题分析:本题难度不 大,考生可通读全文,梳理出相关信息,然后归纳即可。第三、四段可以总结出第一点; “由辽宁日报、经济日报至人民日报,总编辑一路做过来。 因锐意创新而成就了自己的总编辑风格 ”,可总结出第二点; “

15、因最后做了个教书匠,而真的回到了新闻生产线的开头 ”,可总结出第三点; “老范 虽然没有从事过电视新闻工作,但也曾评说过央视新闻,言语间,以新闻基本规律为尺 ”, “报人老范,当年是这么评价电视新闻的 电视新闻就更强大了 ”可总结出第四点; “报人老黄,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新闻人要时刻让自己新鲜着 ”“报人老范,最动情的 一句话是: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 ”,可总结出最后一点。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本文的主人公是范敬宜,作者写其他人,肯定是为了突出主人公的精神品质。考生只需找到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白岩松的,这些方面与主人公范敬宜有什么关系

16、即可总结出答案:。作者定 “报人老范去世的前一晚,电视人白岩松正在创新 于无意中送新闻界老前辈一程,冥冥中,也算是令同仁赞许的一番临别之谊 ”,表达出推崇创新的意思; “这是最新鲜的 电视化表达 报人老范,当年是这么评价电视新闻的 ” ,作 者借写白岩松,验证了范敬宜的真知灼见;作者说, “我们知道,这个想下辈子还做记者的人,很快就会回来 ”,意在告诉读者,范敬宜的精神一定会有继承者,而白岩松的成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考点: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 F。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怯 懦 安宁 那一年她到北京读书,父亲跟随她一起北上打工。 她从没有去看望过父亲,她亦无

17、法找到他工作的地方。她只从父亲口中,模糊知道他在一个新开发的工地上,做风餐露宿的民工,每个月领了钱,便会定时地打到她的卡上。她也曾想过要去找他,但北京那么大,去 任何一个地方,似乎都需要在公交地铁上辗转换乘,所以她想,或许他们彼此,在北京,很难会有见面的机会。 她知道在自己心底,其实并不希望父亲来看她。她羡慕常能收到父母包裹的舍友,看她们故意大惊小叫地在她面前,将漂亮的衣服、好吃的特产,孔雀开屏一样地展示给她;或者听她们在电话里,温柔地朝父母撒娇,声音如一朵花儿,看似羞涩无比,却是那最耀眼的色彩,刺伤了她的眼睛。常有舍友问,何时你的父母会来看你 她总是模棱两可地回答,他们忙呢。说完,便做贼似的

18、逃出宿舍。然而校园里的建筑工地上的机器轰鸣声,又每每让她更加心烦意乱。 这 也是父亲曾给过她的理由。他来到北京,只主动给她通过一次电话,听得出是在嘈杂的工地上,只匆匆地说,很忙,记得自己照顾好自己,我会每月给你寄钱。她还没有来得及问父亲的情况,便听见那边有人喊: “55秒了,快挂 !”之后电话那端,便只剩 “嘟嘟 ”的声音。她记得 “话吧 ”的老板,怪异地看她一眼,那视线里满是不屑,如一把尖锐的刀子,瞬间插入她的身体。 她一直以为,在北京各个工地间辗转的父亲,除非回家,与她再不会有相见的机会。但没有想到,她与他,却以那样难堪的方式,看到彼此。 是学校社团组织的一次电影展,她帮忙发放电影票。当所

19、 有票都发完,她打算回自己位置上,安心观看电影的时候,门口突然传来一阵争吵。她随了看热闹的人,走过去看,见穿了制服的门卫,正拉着一个明显是民工的男人,朝外走。到台阶处的时候,门卫用力地将男人一推,男人一个趔趄,便重重跌倒在台阶下的花池旁。周围一群同样衣着斑驳的民工,即刻一哄而上,将门卫拉下去。一片混乱的叫嚷声中,她渐渐弄清了事情的原委。原来这群在学校建筑工地的民工,听人说晚上礼堂里有免费的电影,便纷纷涌了过来;被推下花池的那个民工,假说找自己女儿,试图混进去。门卫当然识破他们的伎俩,几番争执,便有了她最初看到 的那一幕。 礼堂里的灯渐次熄灭下去,她转身要走,背后突然传来一声熟悉的声音:我就是要

20、找我女儿,她叫陈叶,学外语的。她一下子怔住了。那一刻,她觉得似乎被一根针,给定住了,她想要挪动脚步,却发觉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而且,愈是挣扎着想要逃脱,心底的疼痛,就来得愈是剧烈。 她最终,在人群的拥挤里,没有回头,迅速地走开去。但当所有的灯熄灭,电影在黑暗中开始,她的泪水,终于哗哗地流下来。 再也没有想到,父亲原是离她如此地近,近到不过是几百米,便可以从那片喧嚣的工地,走到她的宿舍;近到她每天从 5层的教室里,透过窗户,便 能够看到不远处的脚手架上,蚂蚁一样忙碌的民工;近到她每天打饭,若是绕一段路,就会看到工地上,在初春的风沙里,坐在钢筋水泥上,埋头吃饭的那群劳作者。 可是,父亲却从来没有

21、来找过她,直到那天晚上,他喝了 点酒,又被保安欺负,在一群民工的怂恿下,终于在礼堂门口喊出她的名字。 她与父亲,原都是没有勇气的人。只是,她的怯懦,是因为卑微;而父亲的躲闪,则是源自对她,最深的爱。 (选自 2013中国年度小小说,有删改 ) 【小题 1】父亲的出现看似偶然,却蕴含着某种必然性,请结合文本,概括作者为父亲的出现埋下了哪些伏笔 (4分 ) 【小题 2】概括小说中父亲有哪些 “躲闪 ”的行为及 “躲闪 ”一词的丰富内涵。 (5分 ) 【小题 3】这次父亲出现之后,女儿会不会主动去见父亲 结合文本,阐明你的理由。 (6分 ) 答案:【小题 1】 (1)父亲随女儿北上打工,为父亲的出现

22、提供了可能; (2)女儿从父亲口中模糊知道他在一个新开发的工地上打工,为父亲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3)女儿逃到宿舍外,听到学校附近工地上的机器轰鸣声,为下文父亲来学校提供了可能; (4)女儿与父亲通电话,听得出父亲是在嘈杂的工地上,为下文父亲以民工身份出现埋下伏笔; (5)文中提到女儿与父亲将以一种难堪的方式看到彼此,这为下文父亲出现作了暗示; (6)女儿看到礼堂门口有民工和门卫发生争执,而被门卫推下花池的民工,假说找自己女儿,为父亲的出现埋下伏笔。(答对任 1点 2分,答对任 2点 3分,答对任 3点 4分。大意对即可酌情给分。) 【小题 2】【行为】 (1)父亲就在女儿所在学校的工地上打工

23、,却要用汇款方式给女儿寄钱; (2)可以直接与女儿交流,却选择打电话的方式 :(3)选择距离女儿最近的地方打工,但又不敢与女儿见面; (4)父亲特意在夜晚出现在校园,怕被女儿认出;【内涵】 “躲闪 ”反映了父亲为了 维护女儿的尊严却又割舍不掉对女儿的关爱的复杂内心世界。(行为答对任 1点 1分,答对任 2点 2分,答对任 3点 3分。内涵 2分。第一问可补充 1点:父亲没告诉女儿在哪里工作,怕遇到女儿。交代不清的酌情扣 1分。) 【小题 3】【示例一】会。 (1)女儿明白父亲为供养自己读书而辛勤劳作,内心感激父亲,所以会主动去见父亲; (2)女儿想了解父亲的情况,牵挂父亲,所以会主动去见父亲;

24、 (3)未能在公众场合与父亲相见,女儿感到深深的自责,所以会主动去见父亲。【示例二】不会。 (1)从害怕舍友知道她父亲地位卑微,可知她爱慕虚荣,所以不会主动 去见父亲; (2)“话吧 ”老板的眼神都让她觉得疼痛,可知她敏感而自卑,所以不会主动去找父亲; (3)面对父亲在电影院的尴尬处境,她都选择了逃避,所以不会再去主动找父亲。(作出判断 1分,对所作判断的理由阐述答对 1点 2分, 2点 3分, 3点 5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鲜明表态作出判断 1分 +阐述理由 5分。理由应源于文本 ,分析理由必须紧扣阐述文本内容,不能脱离文本谈理由。) 【小题 1】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首先必须明白, “

25、伏笔 ”是文学作品前面对后面将要出现的内容预先所作的提示或暗示。阅读文本,可知本文父女之间相互回避、躲闪 ,父亲还是出现了,看似巧合,却又是精心的设计。比如,在文本第 2自然段就有 “她只从父亲口中,模糊知道他在一个新开发的工地上,做风餐露宿的民工 ”,这就为以后父女的见面打下了基础;女儿与父亲通电话,听得出父亲是在嘈杂的工地上,为下文父亲以民工身份出现埋下伏笔;等等。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关于父亲 “躲闪 ”的表现,要根据文本内容。比如,父亲明明就在女儿所在学校的工地上打工,却要用汇款方式给女儿寄钱,这就是躲

26、闪;父亲明明可以直接与女儿交流, 却偏偏选择打电话的方式,这也是躲闪。至于 “躲闪 ”的内涵,可站在父爱的角度以及担心影响女儿的虚荣心理等角度,分析父亲 “躲闪 ”的原因。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答案:并不唯一的探究题。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题, “会 ”与 “不会 ”的答案:均可选择。若选择 “会 ”的答案:,可从女儿明白父亲的辛苦,内心感激父亲;女儿牵挂父亲;女儿感到自责等角度分析。若选择 “不会 ”的答案:,可从女儿虚荣心强,害怕舍友知道 她父亲地位卑微;女儿因父

27、亲而自卑;女儿觉得在电影院的场合会让自己感到尴尬处境等角度分析。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唐宋转型中的思想突破 余英时 韩愈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新儒学的先驱。这种历史观建立得很牢固,以致去证明它的合理性是多佘的,对它提出怀疑则是不明智的。但我们必须对这可靠的观点提个问题:为什么是韩愈而不是别人开始新儒学的突破呢 无疑,在这里要完全回答这个问题是不可能的。以下所能做的仅是概观而已。 韩愈的突破存在两个密不可分并内在关 联的方面,站在反对一面对佛教 (和道教 )进行批评,站在肯定一面复兴儒家之道。在他那个时代,韩愈主要以反对一面出

28、名,特别是他 819年的反佛谏文。吊诡的是,现在的学者一般认为,他对佛教的批评十分缺乏原创性,他所有的反佛言论都可在早期的反佛作品中找到,这些作品始于 621年的傅奕上疏。另一方面,从一个严格的哲学观点来看,也经常有人指出,韩愈对儒家之道的探索是不精细和不令人感兴趣的。因此,我们怎么去证明他是新儒学突破的第一先驱者呢 我以为,韩愈的重要性既不在于批评的原创性也不在于其哲学上的深刻性,他的创造在于他对反对 与肯定两方面的综合。这两方面为新儒学将 “入世转向 ”推入新的历史阶段创造了基础。韩愈清楚显示了一条不抛弃来世而回向此世的道路。引用儒家经典作为杈威,特别是大学和孟子在他的原道和其他文章中试图

29、显示,那些超现实的天理 (或天常 )最终是为此世的政治和社会秩序服务的。 在原道中,韩愈批评佛教的 “治心 ”是为了 “外天下国家 ”,并以儒家 “正心 ”作为最终 “平天下 ”的精神基础来进行抗辩。表面上,似乎他想在 “心 ”的培植上直接对抗新禅宗。但事实上,那只不过是变形的模仿,因为完全相反的对抗也是一种模仿。 在韩愈的 师说中,禅宗影响的痕迹最明显不过。在他那个时代,普通的儒学教师一般被轻视,这在柳宗元和吕温的作品里可充分证明。因此,韩愈很清楚,除非重建儒家师道的尊严,否则复兴儒学将注定失败。与此相反,禅师作为师在唐代后期得到无比的尊敬。十分清楚,韩愈儒家之师定义中的术语 “传道 ”、

30、“解惑 ”仿自禅师。 “惑 ”甚至可能取自禅宗语言。师说中两个更重要的观点也值得评论:第一,文章强调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这特别适用于像慧能这样的禅师,他不仅地位低贱,而且有些弟子年长于他。第二,文章中含有弟子不必不如师的 观 点。这个观 点也有禅宗师徒关系概念的味道,正如禅师灵佑的格言: “见过于师,方堪传授。 ” 一旦显示出韩愈的儒家之道的再阐述是源于新禅宗思想的流行,许多疑问也就消失了。事实上,他的诗和书信显示,终其一生,他与禅僧们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对他们的精神实践表示尊敬,但并不同情他们对现世的拒绝。无论如何,有证据表明韩愈非常熟悉新禅宗,他欣赏禅宗的教

31、育方法并用到儒家方面来是可能的。然而,他欣赏新禅宗的不是个别思想或概念,而是禅宗突破过程的整个发展范式。为了解扩展重建儒家社会的计划,韩愈将始于新禅宗运动的 “入世转向 ”推向极致。在某种程度上,他为了重建儒家的道统仿照了新禅宗的模式,他寻求完全不同于佛教的超越现实作为现世的基础。确实,他在这两个领域内实际的成就是很有限的。但新儒学的突破,则是由他确立了方向,并为宋代的发展确立了基本准则。 (选自余英时唐宋转型中的思想突破,有删改 ) 【小题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 (选对一项给 2分,选对两项给 5分,多选不给分 ) (5分 ) A韩愈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新儒学的先驱,但证

32、明它的合理性并不多余,对它提出怀疑并非不明智。 B韩愈的新儒学突破表现在,对佛教 (和道教 )进行批评和对儒家之道的复兴。 C韩愈以儒家的 “正心 ”为 “平天下 ”来抗辩佛教的 “治心 ”为 “外天下国家 ”,他在“心 ”的培植上直接对抗了新禅宗。 D因为禅师作为师在唐代后期得到无比的尊敬,所以在韩愈那个时代,普通的儒学教师一般被轻视。 E韩愈在批评佛教 (和道教 )及复兴儒家之道两个领域内的实际成就是很有限的,但却为新儒学的发展确立了方向。 【小题 2】下列不符合文中 “入世转向 ”含义的现象是 ( )(3分 ) A先秦儒家学派崇尚 “仁义 ”,提倡 “忠恕 ”和 “中庸 ”之道,主张 “

33、德治 ”和 “仁政 ”,重视伦理关系 。 B唐代 “六祖慧能 ”的禅宗改革则在佛教界一声狮子吼,开启了教徒 “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 C,在道教的发展过程中,全真教提出了 “打尘劳 ”,即 “损己利物为行 ”,通过在尘劳中打滚受苦来修道。 D宗教改革倡导者马丁 路德说: “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 【小题 3】根据文意,韩愈能够成为新儒学突破的第一先驱者的原因是什么 (4分 ) 【小题 4】请结合文中观点,简析下列材料中 “西化梦 ”以失败告终的原因。 (4分 ) 自晚清以来,中国被西方列强侵入,很多人认为是中国文化的问 题,因此主张通过抛

34、弃中国文化,全盘吸收西方思想文化,实现强国之梦。代表人物为陈序经、胡适等。 1934年,陈序经发表中国文化的出路一书,断言: “我们的惟一办法,是全盘接受西化。 ”胡适也以 “充分世界化 ”的提法,表示 “完全赞同陈序经先生的全盘西化论 ”。这种 “西化梦 ”最终以失败告终。 答案:【小题 1】 B、 E 【小题 2】 A 【小题 3】( 1)韩愈把对佛教 (和道教 )的批评和复兴儒家之道进行了综合,为新儒学将 “入世转向 ”推入新的历史阶段创造了基础。( 2)韩愈为了重建儒家的道统仿照了新禅宗的模式,为新儒学的突破确立了方向 ,并为宋代的发展确立了基本准则。(每点 2 分。第一个要点两句话,

35、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各占 1 分。如果只抄第 3段的第 2行,没有指出两方面的具体内容,则只能得 1分。如果把第 2段的第一句话和第 3段的第一句话抄全,则可以得 2分。第二个要点分三句话,第一句得 1分,后两句得 1分。) 【小题 4】( 1)韩愈之所以能够使儒学取得新的突破,关键是把对佛教 (和道教 )的批评和复兴儒家之道进行了综合。并且,韩愈也吸取了佛教里的一些合理因素,比如禅宗的教育方法、禅宗突破过程的整个发展范式。( 2)陈序经、胡适等 “全盘西化 ”的观点恰恰没有做到中 西文化的综合,而是抛弃中国文化,全盘吸收西方思想文化。这种片面的做法注定了 “西化梦 ”的失败。(答对 1点给 2

36、分。第一个要点 2分,第一句 1分,第 2句话 1分,但第 2句话可以不答 “比如 ” 的内容,只答道 “韩愈也吸取了佛教里的一些合理因素 ”即可。第二个要点 2分,要有具体分析。) 【小题 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仔细对照,以发现异同。题中, A项判断不当,原文是: “这种历史观建立得很牢固,以致去证明它的合理性是多余的,对它提出怀疑则是不明智的。 ”C项错误在于,原文 “似乎他想 ”只是主观上的想法 ,而答案:变成了客观上的事实。 D项错误在于强加因果。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

37、述同文本相关内容仔细对照,以发现异同。根据原文可知, “入世转向 ”是指 “不抛弃来世而回向此世 ”。但题中, A项中先秦儒家学说本身就是积极 “入世 ”,所以不存在 “回向 ”,而其他选项都表示了 “回向此世 ”的意思。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3】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文本。文本第三自然段中有 “他对反对与肯定两方面的综合。这两方面为新儒学将 “入世转向 ”推入新的历史阶段创造了基础 ”一句,其次,文本第六自然段中有 “韩愈将始于新禅宗运动的 入世转向 推向极致 ”一语,归纳其意思可整理为 “韩愈把对佛教 (和道教 )的批评和复兴儒家之道进行了

38、综合,为新儒学将 入世转向 推入新的历史阶段创造了基础 ”。韩愈为了重建儒家的道统仿照了新禅宗的模式,为新儒学的突破确立了方向,并为宋代的发展确立了基本准则。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先要根据文本指出韩愈之所以能够使儒学取得新的突破的原因,然后将此同陈序经、胡适等 “全盘西化 ”的观点进行对比,根据所给文段找出陈、胡等失败的所在,恰恰没有做到中西文化的综合,而是抛弃中国文化,全盘吸收西方思想文化。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甘霖亭记 韩日缵 甘露亭者,为前太

39、守荆公纪雨也。荆公守惠之明年,岁在壬戌,自夏五至秋七月不雨,田畴龟坼,郡之人咸曰: “不有播,其曷有获? ”一月不雨谓之干,再月不雨谓之亢,一时不雨 谓之槁,槁则无岁,无岁是无民也。太守荆公容有蹙曰: “天于民务殖之也,非天弃民,太守其不勤民,实弃守也! ” 于是罪躬简事,禁酷徙市,损善恶服。 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 。其衷疚,其词伤,其足 ,其形容憔悴。如是者日行之,不雨;旬行之,不雨。行之不辍,尔乃润风墨云密布并发,淹淹祁祁,自原野达于畎亩,无不优渥 足者。三农慰望,百谷仰荣,咸欢然谓太守格于天而惠于民。郡人平越守张孟奇为甘霖之歌,绅衿之能言者和之。 无何,荆公以内计

40、中考功令,郡之人戚曰: “民无岁,赖公以有岁,国人望公如望岁焉,奈何夺我 公? ”群走藩臬大夫御史台、都御史台为公留行。业裹三月粮,叩阍乞还我良守,不许。荆公去之日,日集万众,积公车不得发,两岸攀号至百里外。时余偕诸荐绅饯公州中,挥涕而别。诗云: “试看东江两岸哭,为官何必要封侯? ”郡人乃鸠工程物,作甘霖亭于江之浒。亭成,父老数十辈造韩子之庭请焉,曰: “伐石为亭以记太守之泽,不日成之矣。 我辈登兹亭也,如瞻顾复焉,愿得子之言以勒诸石。 ”余曰: “公之雨我民也,渗漉于闾阎,沦渍于心髓,其为雨也非一日矣,乃公精诚所结,叩于天而天答之,泽于民而民戴之。 ”父老徘徊亭下,旦夕必祝。 公名之琦,镇

41、江 丹阳县人,万历甲辰进士。 【小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再 月不雨谓之亢再:二,两个 B无 岁 是无民也岁:岁月 C行之不 辍 辍:停止 D父老数十辈 造 韩子之庭请焉造:前往 【小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甘霖亭 者 ,为前太守荆公纪雨也。绅衿之能言 者 和之。 B荆公守惠 之 明年不日成 之 矣 C太守 其 不勤民 其 形容憔悴。 D自原野达 于 畎亩渗漉 于 闾阎 【小题 3】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撤盖谢 /乘暴赤 /日中自宫徂郊 /日行数十里 /遍吁于群神 B

42、撤盖谢乘暴赤日 /中自宫徂郊 /日行数十里遍 /吁于群神 C撤盖谢乘 /暴赤日中 /自宫徂郊 /日行数十里 /遍吁于群神 D撤盖谢乘 /暴赤日中自宫 /徂郊日行 /数十里遍吁于群神 【小题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甘霖亭是太守荆之琦为求雨所建,亭子建成十多天后雨就落下,十分灵验。 B求雨得雨,平越太守张孟奇写诗赞美,当地的士绅都说写得好。 C在惠州老百姓的盛情挽留和向朝廷申诉下,荆太守终于暂时留了下来。 D亭子建成,人们在一块石碑上刻下了韩日缵对荆太守的歌颂之辞。 【小题 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0分) ( 1)将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

43、汉语。( 7分) ( 3分)三农慰望,百谷仰荣,咸欢然谓太守格于天而惠于民。 ( 4分)我辈登兹亭也,如瞻顾复焉,愿得子之言以勒诸石。 ( 2)请指出百姓尊敬爱戴荆太守的两个事例(可摘录原文,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 3分) 答案:【小题 1】 B 【小题 2】 D 【小题 3】 C 【小题 4】 D 【小题 5】( 1)( 7分) ( 3分)所有种田人欢喜仰望,各种农作物欣欣向荣,人们全都高兴 地说太守感动了上天而对老百姓有恩德。(关注点: “三农 ”“仰荣 ”“格于天 ”、句子大意。) ( 4分)我们登上这个亭子,就好像看到荆公又回来了,希望得到你的题记用来刻在石碑上。 (关注点: “兹

44、”“复 ”“勒诸石 ”、句子大意。 )( 2)( 3 分) 荆公求雨得雨,百姓欢欣感激,平越守作歌,士绅唱和。 荆公要调任,百姓向朝廷请求留任。 荆公离开之日,百姓齐聚挥泪送别。 荆公走后,百姓建造甘霖亭纪念。(答出 1点得 1分, 2点得 3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项解释代入原文语境考察,以确定正误。题中, B项解 释有误,这里的 “岁 ”应是 “年成,收成 ”之意。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 D组的 “于 ”都作介词,表动词到达处所,相当于 “到 ”。 A项的 “者 ”,前者表提顿;后者是定语后置的

45、标志。 B项的 “之 ”,前者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后者作代词,代亭子。 C 项的 “其 ”,前者作副词,表测度;后者作代词,指他的。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3】 试题分析:给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 文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题中,动词短语 “撤盖 ”和 “谢乘 ”组成并列短语;方位短语 “赤日中 ”是动词 “暴 ”的补语;动词 “徂 ”的补语是 “郊 ”;动词 “行 ”的补语是 “数十里 ”;动词 “吁 ”的补语是 “群神 ”。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

46、解 B。 【小题 4】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题中,根据倒数第二段可以分析推断出。 A项错误在于,甘霖亭是为纪念荆公求雨所建。 B项错误在于,当地的士绅唱和张孟奇写的歌,不是 “都说写得好 ”。 C项错误在于,没有 “暂时 留下来 ”。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5】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

47、中,第( 1)小题第一句中的 “三农 ”即所有的种田人;“仰荣 ”指农作物长得欣欣向荣; “格于天 ”即感动了上天。第二句中的 “兹 ”作代词,相当于 “这,这个 ”; “复 ”是 “回来 ”之意; “勒诸石 ”即刻在石上。 考点:理解 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参考译文】甘露亭是为纪念前太守荆公求雨而建的。荆公任惠州太守的第二年,是壬戌年,从夏季的五月到秋季的七月没有下雨,田地都龟裂了,那里的人悲伤地说: “没有播种,哪里会有收获? ”一个月不下雨称作 “干旱 ”,两个月不下雨称作 “亢旱 ”,三个月不下雨称作 “枯槁 ”,枯槁就会没有年成,没有年成老百姓就没办法生活。太守荆

48、公眉头紧锁说: “上天是愿意让百姓生活繁衍的,不是上天抛弃了老百姓,应该是太守不勤政爱民,实际上是老天抛弃了太守啊! ” 于是太守思过自责,裁减扰民的政务,禁止酷刑,迁移市 场。减少膳食,穿粗布衣服。撤去车盖,出门不坐车子。冒着烈日曝晒,从府衙到郊外,一天走几十里,向群神吁请。他的心里内疚,他的言辞伤感,他的脚又青又肿,他的身形面容显得憔悴。像这样整日施行,没有下雨;施行了十天,没有下雨。仍然施行不停止,这才凉风渐起乌云密布,雨挟风势下得又大又多,从原野到耕地,全都下了齐脚深的雨水。所有种田人欢喜仰望,各种农作物欣欣向荣,人们全都高兴地说太守感动了上天而对老百姓有恩德。郡人平越太守张孟奇写了甘霖之歌,有文才的士绅们都来唱和。 没过多久,荆公由于朝廷考核优等当上了考功令,郡里 的人悲伤地说: “百姓没有年成,依靠荆公才有了年成,百姓们盼望荆公就像盼望好的年成,为什么要夺走我们的父母官? ”众人群聚奔走于藩臬大夫御史台、都御史台,希望荆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