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5届广西南宁九中高三高考模拟测(一)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严冬的夜晚,凛冽的北风从后窗缝里灌进来,常常把人们从睡梦中冻醒,让人 不寒而栗 。 B这次军事演习,蓝军一度处于劣势,他们在关键时刻 反戈一击 ,才夺回了战场上的主动权。 C在座谈会上,代表们结合实际情况, 广开言路 ,畅所欲言,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D从文章风格看,庄子奇幻,孟子雄辩,荀子浑厚,韩非子峻峭,实在 各有千秋。 答案: D 试题分析: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
2、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D各有千秋 -: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各人有各人的特色。 A不寒而栗:指不冷而发抖。指恐惧心理引起的惊抖。 B反戈一击:调转矛头;向自己原来的营垒进攻。比喻掉转方向;与自己阵营的坏人坏事进行斗争。 C广开言路:指尽量给下面的人创造发表意见的条件。故选 D。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阅 读下边这幅漫画,对它的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3分) A人如果不用眼睛看,而只用耳朵听,肯定会受骗上当。 B人生一般总是在两种互相矛盾的真理之间寻找中庸。 C我们很少想到我们有什么,可是总想到我们缺什么。
3、D我们不仅希望我们自己幸福,而且也希望他人幸福。 答案: C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表达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漫画中的构成要素,联系社会现实,展开联想,中间的要素最明显,是个人的简化,左边像是一根藤上垂着一片叶子,有边像是一根藤上长着四片叶子,中间的人右手拿着长着四片叶子的藤,却扭头王者左边的那片叶子,似乎还想伸手去够。图中的小人已简化掉了耳朵,由此可排除 A项;图中未出现其他人物形象,由此可排除 D项;图中的小人表现出明显的倾向性,据由此可排除 B项。所以选 C。 考点:图文转换。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 E。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这次招聘,一半以上的 应聘者曾多年担任外
4、资企业的中高层管理岗位,有较丰富的管理经验。 B我父亲是建筑学家,许多人以为我母亲后来进入建筑领域,是受我父亲的影响,其实不是这样的。 C熟悉他的人都知道,生活中的她不像在银幕上那 样,是个性格开朗外向、不拘小节的人。 D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和商品房价格的持续上涨,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 度重视。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仔细分析病句的类型,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 A项,“担任 岗位 ”动宾搭配不当; C 项,表意不明; D项,主语残缺,删掉 “随着 ”。所以选 B。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5、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本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也称为未明言知识。所谓显性知识,即能够用各种明言符号加以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传的知识。波兰尼认为,我们知道的要比我们所能言 传的多,表明了隐性知识的存在, 波兰尼提醒我们不要把隐性知识理解为神秘经验,隐性知识只是难以用语言来充分地表述,而不是说对这类知识绝对地不能言说。波兰尼绝不只限于承认隐性知识的存在,他更主
6、张隐性知识相对于显性知识具有理论上的优先性。在波兰尼看来,隐性知识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即领会经验、重组经验的能力 波兰尼的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体中的、私人的、有特殊背景的知识,隐性知识以个体内在携带的 “意会模型 ”为中心,这些意会模型是概念、形象、信仰、观点、价值体系以及帮助人们定义自己的世界的指导原 t。隐性知识也包含一些技术因素,包括具体的技能和专门技术以及来源于实践的经验。 野中郁次郎也认为有两种不同的知识,即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因此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隐性知识是一种主观的、基于长期经验积
7、累的知识,不能用几个词、几句话、几组数据或公式来表达,内容有十分特殊的含义。隐性知识包括信仰、隐喻、直觉、思维模式和所谓的 “诀窍 ”如手工匠掌握的特殊技艺)。 隐性知识的概念最早是由波兰尼提出的,野中郁次郎借用了这一概念, 但与波兰尼有所不同。野中郁次郎使用隐性知识一词代表的是难于表达的特殊知识,而波兰尼所指的隐性知识是指以理解一切行动为背景的知识,也即一切知识根植于隐性知识。关于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关系,野中郁次郎与波兰尼的观点也有差异。有学者说,在野中都次郎看来,二者的关系是 一个连续体的两端 ”,而在波兰尼看来, t是 ”同一硬币的两面 “。 【小题 1】下列对波兰尼关于隐性知识的表述
8、,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性知识是指那些难以用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表述的知识,例如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 B隐性知识并不是什么神秘经验,但要想充分地言说它,也是很不容易的。 C隐性知识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掌握它的目的在于领会与重组经验。 D隐性知识包含个体内在携带的概念、形象、价值体系等,以及帮助个体定义自己的世界的指导原则。 【小题 2】下列对野中郁次郎关于隐性知识的表述,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野中郁次郎借用了波兰尼的隐性知识概念,但没有形成他自己独立的学说。 B隐性知识的内容具有十分特殊的含义,在极少数情况下可以用几个词、几句话、几组数据或公式来表达。 C隐性知识主要是长期积
9、累的主观知识,因 而 ”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 D个人的信仰、特殊的技艺和隐喻、直觉及思维模式,都属于隐性知识的范畴。 【小题 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波兰尼认为隐性知识相对于显性知识具有理论上的优先性,显性知识根植于隐性知识。 B波兰尼强调隐性知识是以理解一切行动为背景的知识,而野中郁次郎 t强调隐性知识高度个人化和难于表达的一面。 C波兰尼和野中郁次郎都认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D依据本文内容提取三个关键词,应为 “波兰尼 ”“野中郁次郎 ”“隐性知识 ”。 答案:【小题 1】 A 【小题 2】 D 【小题 3】 C 【小题 1】 试题分析:此题
10、考查文中概念的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到与 “波兰尼关于隐性知识 ”相关的语段,然后将选项分别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 A项,不正确,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不全是隐性知识。所以选 A。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到 “野中郁次郎关于隐性知识 ”的表述观点,然后将选项代入原文,比较分析即可。 A项, 野中郁次郎 “没有形成他自己独立的学说 ”不正确; B项,隐性知识 “不能用几个词、几句话、几组数据或公式来表达; C项,强加因果。所以选 D
11、。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文章中作者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与文中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 C项,在野中郁次郎看来,二者的关系是 “一个连续体的两端 ”,而在波兰尼看来,则是 “同一硬币的两面 ”。所以选 C。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 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20分) 爱国科学家邓叔群 经过清华学堂八年苦读,邓叔群于 1923年经考试公费留学美国两时去的同学大多选择学习外交、银行、军事、法律等专
12、业,只有他不听别人劝告,为了解救贫困的中国农民,一心入读康奈尔大学的农林专业。留学期间,目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这激发了他为国争光的民族自尊心,决心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他不仅主科成绩都是 A,而且荣获了全美最高科学荣誉学会颁发的两枚金钥趣证幸。正当他博士论文接近完成时,国内岭南大学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 ,导师惠凑推荐了他,但建议他完成论文后再回去。邓叔群却认为,学到先进知识报效祖国,正是自己求学的真正目的,于是当即回国。 在回国后的十年中,为搜集我国第一手真菌资料,他手提竹篮,攀山入林,一样一样地采集,逐一鉴定,定名分类。他先后研究鉴定的真菌种类达一两千种,分隶于数个属,其中首
13、次发现的新属 5个,新种 121个,为世界真菌资源宝库增添了新标本,在世界真菌学史上为我国的真菌科学谱写了重要的第一章,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有自己的真菌科学。在世界著名真菌分类学家考尔夫教授总结的康奈尔大学 120年来作出突出贡献的 41位真菌 学家中,他是唯一的东方人。 抗战开始不久,为了使自己的研究与国计民生关系更为直接,邓叔群转向了林业研究。他带领助手深入云南、西康、四川一带,勘察森林资源状况。他们冒风雨,顶烈日日,忍饥寒,摸清了该地区森林资源的组成、分布、蓄积量及病虫害等情况,给制了中国的早期林型图,并提出了合理经营、开发和管理原始森林的研究报告,为大后方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其中森林的材
14、积估算、轮伐期、更新方法、造林方针等,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后来,邓叔群拒绝就任农林部副部长,而在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张心一的支持下,举家奔赴甘肃,开始黄河上游 水土保持的研究。经过几年艰苦奋斗,成功创办洮河林场及三个分场,建立了一整套保证森林更新、营造量大于采伐量的制度,创建了以科学的方法经营和管理森林的新模式。邓叔群认为,水利和林、牧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要根治黄河水患,就必须三者并重。为保持黄河上游水土、减轻下游灾害:他提出了森林生态平衡理论。 1948年,邓叔群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随后,中央研究院要求全体高级研究人员迁往台湾或去美国。他不仅自己明确表示决不离开,还动员其他同宁共同抵制。他对家人
15、说: “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要为民族富强而奋斗终生,我决不跟腐败的国民 党去台湾,也不去美国。 ”其实在他内心深处,对共产党抱有希望和向往,愿与民族同甘苦,共命运。后来,他早年的学生沈其益受东北解放区领导委托,特地到上海邀请他去东北筹办农学院,他欣然接受邀请,并在半年的时间内,带病编写出一整套农林大学的教材钢要。作为沈阳农学院创建总指挥,他辛勤工作,调度有方,快速、高效地完成了建设设务。 邓叔群生活俭朴,不图物质享受,新中国成立后,他把抗日战争前在南京购建的花园洋房捐献给国家,还三次主动提出减薪,抗美援期时,他将自己的积蓄捐作军用。 1960年,他受林业部委托,举办森林病理学培训班 ,为各省培
16、训出教十名专轰技术骨干。培训结束后,他谢绝巨额酬金,只留一张结业合影作纪念。邓叔群一生的选择,都从人民和祖国的需要出发,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科学报国的埋想。(摘编自中 03真菌学先驱 邓叔群院士 相关链接 邓叔群( 1902-1970),中国真菌学家福建福州人。曾任岭南大学、金酸大学、中央大学等校教授,中央研究院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任沈阳农学院和和东北农学院院长、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 )。主要著作有 ) 【小题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因为种族歧视使邓叔群深受伤害,激发了他的民族自荨心,他决心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最精湛的科学
17、知识,为国争光。 B考虑到岭南大学开学在即,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邓叔群听从导师的建议当即回国,全然不顾自己即将得到的博士学位。 C邓叔群采集、鉴定的中国真菌标本,填补了世界真菌研究领域的空白。他本人也因为在真菌学领域的卓越贡献而得到世界同行认可。 D抗战时期,邓叔群与助手开展森林勘察,其研究成果不仅支持了当时的大后方建设,其中不少内容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E邓叔群基于水利和林、牧并重的思想而提出的森林生态平衡理论,使得黄河上游的水土得以保持,并减轻了下游的水患灾害。 【小题 2】邓叔群不愿意去台湾,也不去美国,而欣然接受邀请去东北筹建农学院。他这样做,既有现实因素,又有思想基础。请结合材料具
18、体分析。( 6分) 【小题 3】在国家需要时,邓叔 群是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4】作为一位爱国科学家,邓叔群有哪些突出表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8分) 答案:【小题 1】 AD 【小题 2】现实因素:他早年的学生沈其益受东北解放区领导委托,特地到上海邀请他。思想基础:他心中有要为民族富强而奋斗终生的志愿;他从小受到母亲关于爱国和做人的教育;他内心深处,对共产党抱有希望和向往,愿与民族同甘苦,共命运。 【小题 3】 当他得知国内岭南大学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时,他为了报效祖国,放弃即将得到博士学位,当即回国。 他带 领研究小组顶烈日、冒
19、风雨勘察森林资源情况。 拒绝就任农林部副部长,举家迁往甘肃,进行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他把抗日战争前在南京购建的花园洋房捐献给国家,还三次主动提出减薪,抗美援期时,他将自己的积蓄捐作军用。此外,他还谢绝了巨额酬金。 【小题 4】 为了报效祖国,在祖国需要自己的时候牺牲个人利益果断回国。 为了搜集第一手资料进行科学研究,他不惧艰险,深入实地考察,辛勤工作。 为国家付出自己的一切:捐献家产和巨额酬金,主动提出减薪等。 不为官位和金钱所诱。 【小题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和 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将选项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 B项,错误在于,不
20、是 “建议 ”他 “当即回国 ”。 C项,错误在于不是如该项所说 “填补了世界真菌研究领域的空白 ”。E项,错误在于还没如该项所说的成为现实。所以选 AD。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和评价文本观点与倾向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紧扣题目中关于 “现实原因 ”和 “思想基础 ”这两点,从文本中筛选出与“不愿意去台湾,也不去美国,而欣然接受邀请去东 北筹建农学院 ”原因的信息,然后提炼性的概括作答。例如,文本在讲述邓叔群欣然接受邀请去东北筹建农林学院的上下文中,写到国民党的腐败统治、写到解放区领导的真诚邀
21、请,这些就是现实基础。想想基础有:他从小受外祖母影响,以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为榜样;他不忘自己是中国人,愿为中华民族富强奋斗终生等。可根据这些信息提炼性的概括即可。 考点: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概括的能力和分析人物形象及 人物精神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文本和 “相关链接 ”中筛选有关 “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 ”的信息,然后提炼出关键词句分条作答。比如,文本第一段写到的邓叔群先生放弃博士论文回国,文本第四段写到的举家迁到甘肃,文本最后一段写到的捐
22、花园洋房、主动提出减薪、捐献积蓄、谢绝巨额酬金、他带病编写教材纲要、筹建沈阳农学院辛勤工作等等。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小题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概括的能力和探究人物形象及精神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紧扣 “作为一位爱国科学家 ”,在文本和 “相关链接 ”中筛选提炼出其突出表现在哪些方面,再概括作答。例如,文本第 1段写的为解救贫困的中国农民选读农林专业,文本第 2段写的对真菌研究取得的成果,文本第 3段写的邓叔群为国计
23、民生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文本最后一段邓叔群为新中国农林业的发展,努力培养专业人才等,均属于他的突出表现。组织答案:时,要结合着具体语句,不可笼统作答。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 神。能力层级为探究 F。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20分) 安娜之死 俄 列夫 托尔斯泰 在火车进站的时候,安娜夹在一群乘客中间下了车。她想着,如果没有回信就准备再乘车往前走。她拦住一个挑夫,打听有没有一个从渥伦斯基伯爵那里带信来的车夫。 她正询问时,那个面色红润、神情愉快、穿着一件挂着表链的时髦外套、显然很得意那么顺利就完成了使命的车夫米哈伊尔,走上来交给她一封信。她
24、撕开信,还没有看,她的心就绞痛起来。 “很抱歉,那封信没有交到我手里。十点钟我就回来。 ”渥伦斯基字迹潦草地写道。 “是的,果然 不出我所料 !”她含着恶意的微笑自言自语。 “好,你回家去吧, ”她轻轻地对米哈伊尔说。她说得很轻,因为她的心脏的急促跳动使她透不过气来。 “不,我不让你折磨我了, ”她想,既不是威胁他,也不是威胁她自己,而是威胁什么迫使她受苦的人。她顺着月台走过去,走过了车站。 几个年轻人盯住她的脸,怪声怪气地又笑又叫,从她旁边走过。站长走过来,问她乘车不乘车。一个卖汽水的男孩目不转睛地望着她。 “天哪,我这是到哪里去呀? ”她想,沿着月台越走越远了。她在月台尽头停下来。几个太太
25、和孩子来迎接一个戴眼镜的绅士,高声谈笑着,在她走过 来的时候沉默下来,紧盯着她。她加快脚步,从他们身边走到月台边上。一辆货车驶近了,月台震撼起来,她觉得自己好像又坐在火车里了。 突然间她回忆起和渥伦斯基初次相逢那一天被火车轧死的那个人,她醒悟到她该怎么办了。她迈着迅速而轻盈的步伐走下从水塔通到铁轨的台阶,直到匆匆开过来的火车那儿才停下来。她凝视着车厢下面,凝视着螺旋推进器、锁链和缓缓开来的第一节车的大铁轮,试着衡量前轮和后轮的中心点,估计中心点对着她的时间。 “到那里去 !”她自言自语,望着投到布满砂土和煤灰的枕木上的车辆的阴影。“到那里去,投到正中间,我 要惩罚他,摆脱所有的人,摆脱我自己
26、!” 她想倒在开到她身边的第一节车厢的车轮中间。但是她因为从臂上往下取小红皮包而耽搁了,已经太晚了;车厢中心开过去了。她不得不等待下一节车厢。一种仿佛她准备入浴时所体会到的心情袭上了她的心头,于是她画了个十字。这种熟悉的画十字的姿势在她心中唤起了一系列少女时代和童年时代的回忆,笼罩着一切的黑暗突然破裂了,转瞬间生命以它过去的全部辉煌的欢乐呈现在她面前。但是她目不转睛地盯着开过来的第二节车厢的车轮,车轮与车轮之间的中心点刚一和她对正了,她就抛掉红皮包,缩着脖子,两手着地投到 车厢下面,她微微地动了一动,好像准备马上又站起来一样,但又扑通跪了下去。就在这一刹那,一想到自己在做什么,她吓得毛骨悚然。
27、 “我这是在哪里?我这是在做什么?为了什么呀? ”她想站起来,闪开身子,但是什么巨大的无情的东西撞在她的头上,从她的背上碾过去了。 “上帝,饶恕我的一切 !”她说,觉得无力挣扎。一个正在铁轨上干活的矮小的农民,咕噜了句什么。一支蜡烛,她曾借着它的烛光浏览过充满了苦难、虚伪、悲哀和罪恶的书籍,比以往更加明亮地闪烁起来,为她照亮了以前笼罩在黑暗中的一切,哔剥响起来,开始昏暗下去,永远熄灭了。 (选自 安娜 卡列尼娜,周扬、谢素台译,有删改) 【小题 1】本文前五段写出了安娜的绝望,请简析其具体内容 ( 6 分) 【小题 2】第六段中对安娜周围人的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6 分) 【小题 3】
28、安娜投到铁轨上之后有什么样的内心活动? 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6 分) 【小题 4】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 ( 6 分) 答案:【小题 1】尽管期待渥伦斯基的回信,但先已绝望;看信后对两个人情感的彻底绝望;由此推广到对生存背景(人生、世界、命运等)的绝望 【小题 2】特点:既是客观描写,又体现出安娜主观的感受 作用:从侧面 写出了安娜恍惚、敏感、神经质的心理状态 【小题 3】内心活动:恐惧、迷惑、悔恨 意义:表现了安娜之死的偶然性,增强了悲剧意味 【小题 4】 “蜡烛 ”的比喻,写出了安娜死亡前意识从异常清醒到渐趋模糊、直至消失的过程。这句话表现了安娜临终前的内心感受,又可以理解为作者对安
29、娜之死的总结,画龙点睛, 暗含着作者的喟叹同情 【小题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和理解小说故事内容及小说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故事情节的梳理,找出能表现人物心理变化的语句及关键词分析作答。例如,第一段,读后可知,此段很明显写出她已经绝望; 由 “很抱歉,那封信没有交到我手里。十点钟我就回来。 ”一句可知,等来了渥的来信,但信上的内容很让她绝望; “她想倒在开到她身边的第一节车厢的车轮中间 ”表明她向月台走去(卧轨自杀),显然是对生活彻底绝望。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此题题干迷惑性比较大,答题时,要注 意题干中的
30、“特点 ”是指作者采用的 “描写手法的特点 ”,而不是 “周围人的特点 ”;而 “作用 ”却可理角为描写的作用,也可是周围人的作用。因此答题时,可根据描写的内容来理解描写手法的特点,读后可知,此段对周围人的反映与描写都是客观的,从安娜对周围人的反映来看,这种描写具有主观感受的特点。在作用方面,可从衬托的角度,分析安娜此时的人物心理变化或人物形象。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人物形象及心理变化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可先找出安娜的心理描写句,来 体会出她的内心活动,例如, “她就抛掉红皮包,缩着脖子,两手着地投到车厢下面,
31、她微微地动了一动,好像准备马上又站起来一样,但又扑通跪了下去。就在这一刹那,一想到自己在做什么,她吓得毛骨悚然。 我这是在哪里 我这是在做什么 为了什么呀 她想站起来,闪开身子,但是什么巨大的无情的东西撞在她的头上,从她的背上碾过去了。 上帝,饶恕我的一切 !她说,觉得无力挣扎。 ”根据找出来的这些语句,通过提炼关键词或加以概括即可。意义可从写作意图的角度、人物形象的塑造角度和表现的主题角度概括作答。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 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句子含义的探究能力。解答此题,可抓住句子的关键词,从表现手法的角度、作者的写
32、作意图、人物的内心活动及情感、小说的故事情节与主题、作者的思想感情等角度来探究句子的深层次含义。画线的句子是个比喻句,蜡烛由明亮到熄灭的过程,也是安娜死前回光返照到生命消失的过程。此时的安娜已被火车碾过,是渐渐死亡的过程,也是作者对她一生的作比。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 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 F。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 24分) 偃虹堤记 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 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 “愿有所记。 ”予发书按图 ,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
33、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 ”问其所以作之利害 ,曰: “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也。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 ”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 “长 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 ”问其始作之谋,曰: “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 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 。 ”曰: “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 ” 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 。夫以百步之堤
34、,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 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 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 。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 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 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常显用之。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 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
35、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 ,乃为之书。 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取材于欧阳文忠公集) 注释:【 1】滕侯:即滕子京,北宋人,屡遭 贬黜,其时被贬,任岳州知州。 【小题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5分) 【小题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愿 有所记愿:希望 B覆溺之 虞 虞:料想 C 使 堤土石幸久不朽使:假如 D 常 显用之常:曾经 【小题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予发书按图我打开书信并查看洞庭之图 B问其所以作之利害问滕侯的建堤动机和修建的利弊 C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各级官员)都不能轻视
36、滕侯的具体策划 D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这就是滕侯思虑并想记录下来传告后世的 【小题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认为,滕侯对偃虹堤的周密策划和精心施工,是出于他对百姓深切的关怀和热爱。 B古代不少利国利民的工程,由于年深日久缺乏维护,往往成了废弃的遗迹,令人遗憾。 C滕子京请欧阳修作偃虹堤记,是为了记载岳州面貌的改变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情景。 D偃虹堤记是一篇应邀之作,欧阳修在文中借赞美滕侯表达了心中理想的为官之道。 【小题 5】翻译下列句子。 ( 1)盖虑于民也深,则其 谋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 ( 2)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
37、答案:【小题 1】夫虑熟谋审 /力不劳而功倍 /作事可以为后法 /一宜书 /不苟一时之誉 /思为利于无穷 /而告来者不以废 /二宜书 /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 /皆欲为滕侯纪 /三宜书 /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 【小题 2】 B 【小题 3】 C 【小题 4】 C 【小题 5】( 1)大概为百姓考虑得深远的人,在开始谋划一些事情时就是精到的,所以能够用力少而取得的功效多。( 2)自古以来有才德的人,为了百姓兴利除弊,它们的遗迹到处都有。 【小题 1】 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
38、系,作出相应调整。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本题要注意根据句式 “一宜书 ”“二宜书 ”“三宜书 ”断句,还可注意文言虚词 “者 ”“而 ”断句。 考点: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 E级。 【小题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 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 B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大意内容可知, B项,覆溺之虞, “虞 ”的意思是担心、担忧,与上句“风波之恐 ”的 “恐 ”意思接近。故选 B。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
39、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3】 试题分析:解答这类题的思路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答题时也可以用排除法,将明显含有不符合题干要求文句的选项直接排除,以节省答题时间。 C项, “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 ”译为 “(他们)都不能改变我们太守的主意 ”。 “易 ”。此 处为“改变 ”意。故选 C。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 C。 【小题 4】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C文章最后一段作者主要解释了作文的目的和原因: 1让后人效法滕侯的做事行为; 2告诉后代不要废弃; 3
40、太守受人民拥戴,共有此意。重点不在于描写安居乐业的情景。故选 C。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5】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 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盖、深、精、功、捍、遗。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参考译文: 有一个从岳阳来的客人,拿着滕子京太守的信和洞庭湖的地图来告诉我说: “希望您写篇记述的文字。 ”我打开信查看地图,(看到)从岳阳门往西到金鸡的右边,其外
41、面有一个又高又长的建筑,叫做偃虹堤。 问建造此堤和为此堤命名的人,客人说: “这都是我们滕太守做的。 ”又问他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回答说: “洞庭湖是天下最险要的湖泊,岳阳又是荆州、潭州、贵州和蜀州四个地方的要冲。过去往来于洞庭湖的船只,到了也没停泊的地方,只能在南岸的渡口停泊,那些需要到州中办事的又要绕远路又很疲惫,而且常常害怕风波兴起,担心船被打翻,人被淹死。现在船到了全部停泊在堤下,有事到州里的,路又近又不用担心。 ”我问这个堤规模有多大,需要用多少人,回答说: “堤全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度越往下就加上二尺,到最上边能达到底部厚度的三分之二,需要用 一万五千五百个工,而且不超过时间完成。
42、 ”我问他开始是如何谋划的,回答说: “州里把这个事上报给转运使,转运使选择有能力的官吏视察是否可行,反复了多次,最后又上报朝廷,由三司来决定,三司决定说可行,他们都没能改变我们太守的决定。 ”又说: “这是有德行的人的举动,可以为此写篇文字。 ” 大概为百姓考虑得深远的人,在开始谋划一些事情时就是精到的,所以能够用力少而取得的功效多。 凭借百步远的湖堤,抵挡天下最凶险和最不可预测的担心,使当地百姓得到好处并且遍及荆州、潭州、贵州、蜀州,凡是往来于洞庭湖的人,不论是远是近都得到这个 堤的好处。而且岳阳又是四个地方的要冲,往来的船只在此停泊的,一天要有多少呢!事情不怕干不成,怕就怕容易坏。建造人
43、开始并非不想让它长久完好,可是继承者倒常常把它废弃。 自古以来有才德的人,为了百姓兴利除弊,它们的遗迹到处都有。 假使其继承者都像刚开始建造的人那样用心,那么百姓到现在仍然受惠,天下还会有把有利的事物丢掉的吗?这也是滕太守担心的原因,所以让我写篇纪念文字给后人。 滕太守志向大、能力强,在当世很有名。在朝廷急需用兵用人的时候,他曾经被朝廷重用过。但还没有功成名就,就退下来当一州的太守,并没有用他的全部才 能,只是稍稍发挥,凭修这个堤来惠及百姓。他深思熟虑,不用花太多的力气而收到成倍的功效,这种做事的行为可以作为后世人仿效的法则,这是我第一个该写此记的理由。不只是想着为当时的人赞誉,而是考虑到让千
44、秋万代获利,并且告诉后代不要把(它)废弃,这是我第二个该写此记的理由。岳阳的百姓与洞庭湖中往来的人们,都想为滕太守记下这个功劳,这是我第三个该写此记的理由。因为有这三个该写的理由而不能不写,于是就写下了此篇文字。 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 未展芭蕉 (唐)钱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 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小题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 状态的植物,均以 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 【小题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答案:【
45、小题 1】还未展开 芳心 【小题 2】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 “东风暗拆 ”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 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小题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和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及作者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 “求同 ”法,即从两首诗中找出在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两个方面的共同点,可找出一些关键词进行理解。例如, “芭蕉 ” “海棠 ”,由标题 “未展芭蕉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可得出,植物的相同的状态是 “还未展开
46、”。前首诗歌,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将未展芭蕉比成芳心未展的少女;后首诗歌,作者劝说尚未开放的海棠 “爱惜芳心 ”。故通过比较可得出,这两首诗均用 “芳心 ”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 考点: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运用 “求异 ”法,即分析这两首诗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有何不同。具体分析时,可结合着具体诗句及关键词,从景物描写的角度,从修辞手法的角度,从衬托、对比、比拟等角度分析。例如,前首诗歌, “冷烛无烟绿蜡干 ”从未展芭蕉的形状、色泽设喻。 “芳心犹卷怯春寒 ”写卷成烛状的芭蕉,最里一
47、层俗称蕉心,诗人把未展芭蕉比成芳心未展的少女。故首联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后首诗歌, “枝间新绿一重重 ”采用的是衬托 和对比手法,以新绿来衬托 “数点红 ”; “芳心 ”“闹 ”等词表现了诗人忠告它 “爱惜芳心 ”,不要轻易地吐蕾。故采用的是拟人的手法;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角度理解,作者以一首海棠诗暗示、告诫自己的儿女们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内心的纯洁。故采用的是一语双关的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语言表达 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画线句子的含义,不超过 15 个字。( 4 分) 有个青年人总是抱怨环境,一位
48、长者对他说: “你想保护自己的脚,穿上一双鞋子比给全世界铺上 地毯更容易做到。 ” 答案:改变自己比改变环境(世界)更容易。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从画线句子中找出关键词 “鞋子 ”“地毯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结合着作者的写作意图分析作答。本题自己与外界环境的关系,用比喻的手法来形象的表达出来, “保护自己的脚 ”指自己与外界环境的关系, “穿上一双鞋子 ”比喻改变自己, “给全世界铺上地毯 ”比喻改变世界。据此可得出答案:。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 B。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按照要求续写句子。要求: 运用比喻修辞手法; “回忆 ”与 “希望 ”的内容形成对比; 语意连贯。( 6分) 回忆和希望的关系,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回忆毕竟是远了、暗了的暮霭,希望才是近了、亮了的晨光;回忆 _,希望 _;回忆_,希望 _。 答案:(示例)(回忆)毕竟是秋日的缤纷落叶 (希望)才是枝头的盎然春意 (回忆)毕竟是扬尘远去的背影 (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