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广西省桂林中学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proposalcash356 文档编号:319356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1.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届广西省桂林中学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5届广西省桂林中学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5届广西省桂林中学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5届广西省桂林中学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5届广西省桂林中学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5届广西省桂林中学高三 10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在过去的 2012年里,我们河北省大部分地区可谓风调雨顺, 冬温夏清 ,这是多么可喜的事情。 B十年同学聚会上,大家都说王兰花越发 珠圆玉润 了,她说这些年烦心的事少,日子过得很是惬意。 C我们第一次见到王老师便喜欢上了她,那甜美的微笑,那轻柔的动作,一看便知是个 一团和气 的人。 D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如果上级想多看成绩,基层就会多展示好的一面,粉饰雕琢自然就会多一些。 答案: D 试题分析:可结合上下句的具体语境来分析, A冬温夏清:指冬天使父母温暖,夏天使父母

2、凉爽。指人子孝道。 B珠圆玉润:比喻歌声婉转优美或诗文流畅明快。 C一团和气:本指态度和蔼可亲。现多指互相之间只讲和气,不讲原则。 D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处于上层和高位的人喜欢什么或有什么爱好,下面的人就一定会对什么喜欢、爱好得更厉害、更强烈。所以选 D。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近年来,一系列公益事件的发生,引发了全民对 “正能量 ”的关注和 讨论。 “正能量 ”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 _, _。 _。_。 _, _。 只有多创造多传递 “正能量 ” 每个人的身上有 “正能量 ”,自

3、然也有 “负能量 ” 才能增加人体的正能量 “负能量 ”如同劣质的汽油,会对社会这辆疾驰的列车造成严重的伤害 一个人只有减少不该有的欲望,保持心态的平和,喜乐地生活 这辆列车才能安全地驶向远方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可以用排除法。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语言风格要前后一致。根据标点符号可以确定,这六个句子应该是分为四组,其中一组的两个句子,跟前文联系紧密。有两个单独的

4、句子。根据句意我们可以判断出 是递进的关系,他们应该是一组。 是总结性语句,应该放最后。所以选 D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恢复五一长假的受益面几乎是中国全社会,它能给民众带来一份 “惊喜 ”,而这样的 “惊喜 ”对中国今日恰逢其时。 B切实保障并不断改善民生,才能真正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进一步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实现长治久安的目标。 C中华全国总工会紧急下拨 200万元救灾款,用于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境内地震灾区职工的生产、生活困难。 D据中央气象台预测,近日,随着冷空气再次到来和雨水的出现,西北和

5、华北的大部地区升温被遏制,气温开始回落。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仔细分析病句的类型,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 A语序不当,应为 “对今日中国恰逢其时 ”。 C成分残缺,缺谓语, “用于解决 生产、生活困难 ”。 D表意不明, “西北和华北的大部地区 ”有歧义。所以选 B。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诗歌批评庸俗化 普冬 批评对作品的意义不言而喻。好的批评如同灯光,指引着作品从暗处走向前台。近些年的诗歌批评中,不乏这样的经典或中肯之作。但与此同时,诗歌批评庸

6、俗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不少诗歌批评为了应酬需要,违心而作,学术含量可疑,甚至堕落为诗人小圈子里击鼓传花的游戏道具。这类批评对诗歌创作来说类同饮鸩止渴,还不如索性没有的好。 批评庸俗化表现为诠释过度,脱离作品文本进行没有限度的 “再创造 ”。一些平庸之作明明直白无味或佶屈聱牙,批评文章却写得天花乱坠,一再上演 “皇帝的新衣 ”闹剧。这些批评牵强附会、肆意升华,外延无限扩张,乃至另起 炉灶,使批评成为原创式的畅想,早已失去了与原作品的联系。 批评庸俗化表现为一哄而上的羊群效应。有人提到 “疼痛 ”,一时间无痛不成诗,非痛不好诗,翻开诗歌评论集,简直 “痛不欲生 ”;有人说到 “底层写作 ”,于是流

7、水线、小餐馆、地下室和打工妹顿时成为新宠。不论创作还是批评,长期以来已习惯跟风、复制和起哄。对生活我们缺的不是图解,而是用心的关注。诗歌应该是自然与人文背景下的 “顺产儿 ”,诗歌批评同样如此。海洋、浪花、岛屿,应该把这些真实的生活还给诗歌,也还给批评。 批评庸俗化表现为概念代替文本,行为代替写作。较之个体性的 埋头创作,不少诗人似乎更喜欢混个脸熟,在这样的背景和语境下,诗歌批评基本沦为诗人间的交际和应酬。哪怕是纷纷攘攘的流派或主义之争,也往往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名目噱头不少,却未见得与文学和读者有何关系。 批评庸俗化表现为以偏概全、近亲结缘。某些诗人同时兼有批评家身份,习惯以自己的喜好为唯一或

8、主要标准。比如现实主义视浪漫为虚空,浪漫主义视写实为流水账,废话诗人眼里唯美即为幼稚,至于下半部诗人则一篙子打翻一船人 除我之外都是 “伪娘 ”。这种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的门派偏见之争,批评效果不难预期。 一切表现形式都应该是 创造的成果。今天的浪漫或许是明天的现实,当下的现实也可能是昨天的浪漫。重要的是我们的作品是否揭示生命本质,精神是否向真向善向上,以及手上的 “主义 ”是否与我们的诉求达成一致。而批评要做的,就是把真正的创造性成果点亮,让不同形式、不同风格、不同创造性诉求的佳作,在反复的研读与辨析中沉淀价值。 诗歌批评庸俗化趋势亟须扭转。文学批评的职业公信力需要树立,批评家需要贡献

9、学术良知。果真如此,对诗歌和读者,都将是福音。 【小题 1】下列关于 “诗歌批评 ”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歌批评对于作品而言意义巨大,犹如灯 光一样能够指引着作品由暗处走向前台。 B诗歌批评是对作品的诠释,也是对作品文本的一种再创造,但须坚持适度的原则。 C诗歌批评需要批评者保持清醒,与文学和读者紧密联系,而非人云亦云一哄而上。 D诗歌批评需要批评者有学术良知,用心关注、反映生活,而不是对生活进行图解。 【小题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在的诗歌批评庸俗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学术含量低,有些甚至沦为学术游戏,妨碍了诗歌创作的进步。 B不少的诗歌批评脱离现实,牵强附会

10、,更有甚者竟然割裂与原作品的联系另起炉灶,天马行空 ,肆意畅想。 C无痛不成诗,流水线、小餐馆、地下室和打工妹顿时成为诗歌的新宠,这些陋习导致了诗歌批评的庸俗化。 D诗歌批评之所以会出现概念代替文本,行为代替写作的现象,在于批评者心气浮躁,不能潜心、埋头创作。 【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批评与诗歌一样,都应该是自然与人文背景下的顺产儿,反映真实是它们的共同要求,而不是制造噱头。 B现在的诗歌批评家习惯以偏概全,搞门派之争,以自己的喜好为唯一或主要标准,给诗歌创作造成恶劣影响。 C文艺作品需要揭示生命本质,表现真善美;文艺批评则要把文艺作品中真正的创造性成果点

11、亮,将价值沉淀。 D诗歌批评庸俗化,会丧失文学批评的职业公信力,如果文艺批评家再不反省,对诗歌和读者来说,都是灾难。 答案:【小题 1】 A 【小题 2】 C 【小题 3】 B 【小题 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到论述 “诗歌批评 ”的相关语段,然后将选项带入原文,进行一一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A项,偷换概念,好的文学批评才如灯光,才能起到那个作用。所以选 A。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 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选项带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 C 项,表述不正确,因果倒置,将诗歌批评庸俗化的表现当成原因。所以选 C

12、。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评价作者观点的能力,可根据文章作者的观点,来分析选项是否正确, B项,以偏概全,只是部分诗歌批评家犯了 “以偏概全,搞门派之争,以自己的喜好为唯一成主要标准 ”的错误。所以选 B。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25分) 下笔不觉师造化 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隐居的时期。这并不是纯粹的巧合,无需应酬杂务的宁静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促使画作和自然风景、隐居生活进一步契合。池阳湖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源自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

13、也来自他蓄积已久的思考,还来自苦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其弟子王伯敏多年后还难忘他老师的教诲: “读书的人,要甘于寂寞。寂寞能安定,定则心静,静则心清,清则心明,明则明白一切事理。作画,墨是黑的,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便猛进。 ” 1929年的一件盛事是教育部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 国美术展览,南北国画家都参加。此时在上海美专任教的黄宾虹参加了展出工作,并发表了评介文章美展国画谈。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画者;还以为当时沪上流行的一种是细谨、工于涂泽的媚人习气,另一种是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真画者反不合时

14、宜。他希望画者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不要因一时俗世弃取而改变。 黄宾虹一向以为书画同源,所以称作画为 “写画 ”,他以为上古时代书画不分,如伏羲画八卦,仓颉造字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象形,中国最 早的文字中已有横线、纵线、弧线等线条形式;汉以后虽分书画,但仍是道归于一,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他在 1929年编辑的滨虹草堂古印谱里曾谈到古印上的籀篆文字:点画的肥瘦方圆奇正各不同,有助于绘画笔法;而结构的疏密、参差离合、抑扬顿挫、回环往复,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所以,他作画时要置备金石拓本在案头。他由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临近原始的艺术形式中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书

15、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来源于自然山水,从而找到回归造化之路。 黄宾虹常提到古代书法家从观察自然中有所领悟,如 在雨后看车行泥沼,车轮在泥中转动犹如笔被纸墨所滞却仍圆转,不疾不徐、不粘不脱,由此笔法大进。他也常以自然山水之理来诠释自己的笔法,如 “平 ”就是如风吹水动、一波三折;“圆 ”如行云流水、宛转自如,而石有棱角、树有桠杈,则是圆中有方; “变 ”则如石有阴阳向背、树有交互参差,山有起伏显晦、水有缓急动静。 1922年他在给友人陈柱尊的信里说到,自己是以山水作字,而以字来作画。可见,他已将山水自然之理、说文六书之法、书法、画法相互打通。 现代画家以画为道抑或以画为艺,这种人生

16、态度和价值取向上的对比,在黄宾虹和张大千身上 表现得最为明显。张大千一生充满传奇色彩,黄宾虹一生平静淡泊。张大千 1925年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 26岁就扬名南北,后又去北平办画展,被称为 “南张北溥 ”,可谓名满天下;而黄宾虹虽较早就有 “南黄北齐 ”之称,但他直至 1943年才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这时他已经 80岁了。黄宾虹自来沪上就以鉴赏、鉴别真伪著称;而张大千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大行家罗振玉、黄宾虹及其老师曾髯,可谓出神入化。还有对画与钱的关系,黄宾虹一生力避卖画,多以画赠友人知己,虽有润笔,与他的名气相比也很低,他一直严守传统士大夫不言 阿堵的精神,过着清寂的学

17、人生活;而张大千却有着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追求,有过极高的润格,也卖商品画,出手阔绰。不同的人生态度最终体现在他们的画中,黄宾虹的画是典型的恪守传统的雅正的士夫画,张大千的画则有趋向民间、时尚的意趣。两人都是一代宗师,只是在境界上和被认可的领域不同而已。 (摘编自吴晶画之大者 黄宾虹传 ) 【小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 A针对当时沪上流行的细谨、涂泽的媚人习气和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黄宾虹推崇细腻、轻软的逸品画格,倡导做 “真画者 ”。 B由于我国书法、文字、金石、绘画同源异流,道归于一,要研究中国书法、绘画的笔法意蕴,就只能从上古时

18、期的甲骨、古玉、铜器入手。 C书画家常能从观察自然中领悟到艺术的真谛,如由雨后看车行泥沼悟得笔法的疾徐粘脱,由石的阴阳向背、树的交互参差悟出笔法的变化。 D张大千有着深厚的艺术修养,模仿的水平也极为高超,以至于他所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书画大行家罗振玉等人。 E本文通过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描写了他在中国绘画艺术上的理论创见与突出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艺术家 的感人形象。 【小题 2】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这是什么原因 请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3】黄宾虹作画时为什么要把金石拓本摆在案头?请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4】尽管黄宾虹

19、和张大千都是一代宗师,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案:【小题 1】选 C给 3分,选 D给 2分,选 B给 1分;选 A、 E不给分。 【小题 2】 减少应酬杂务,生活清静,便于深思内省和作画; 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使他的画风发生了突变; 安定生 活使他眼明心清,能够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艺猛进。 【小题 3】 从金石文字的点画结构中,他受到绘画笔法与章法布置方面的启发; 从金石拓本认识到书画同源,悟出画艺回归造化的路径。 【小题 4】观点一:恪守传统,力求雅正,甘于清寂淡泊,追寻艺术真谛。 于平静淡泊中求真

20、务实的人生态度; 淡泊名利,不言阿堵,保持传统学人本色; 避俗趋雅,不为流俗所动,寻求华滋浑厚的画风。 观点二:创新与模仿并重,理想与时尚兼顾。 创造与仿作兼顾; 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态度; 注重民间时尚意趣。 观点三:既恪守传统,又勇于创新,在追 求自己理想的过程中享受人生。 守正出新,继承与创新兼顾; 怀抱艺术理想,追求名声事业; 脚踏实地,享受人生 【小题 1】 试题分析:此题可从传记的内容、结构、人物形象等角度分析, A项 “黄宾虹推崇细腻、轻软的逸品画格,倡导做 真画者 ”有误。从原文 “另一种是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真画者反不合时宜 ”可以看出

21、其表述错误。 B项,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不是 “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入手 ”。 D项,应是鉴赏、鉴别真伪的大行家罗振玉。 E项,本文没有记述黄宾虹博采众 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没有描写黄宾虹的突出成就。故选 CD。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此题比较简单,可从答题区间第一段的内容中,根据提示性的语句,通过筛选、整理概括即可。如 “无需应酬杂务的宁静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促使画作和自然风景、隐居生活进一步契合 ”,可提炼性的概括即可。以此类推。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22、 C。 【小题 3】 试题分析:此题同上题,属于局部题,可从答题区间第三段中,根据 “所以 ”这个词,从上下句中筛选 出具有概括性的语句,加以整理即可。如上句 “有助于绘画笔法 ” “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 ”;下句 “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来源于自然山水,从而找到回归造化之路。 ”,可筛选出后概括即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结合着文本最后语段中作者将张大千与黄宾虹二人在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上的不同进行对比的内容,从黄宾虹恪守传统的雅正、张大千趋向民间、时尚的意趣的角度或者将

23、二人结合在一起的的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看法和启发 。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 F。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25分) 永远的门邵宝健 江南古镇。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院里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一式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未变,尽管人们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多了。 这八九户人家中,有两户是一人独居 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 郑若奎就在住在潘雪娥隔壁。 “你早。 ”他向她致意。 “出去啊? ”她回话,随即擦身而过。 多少次了,只要有人幸运地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听到的总是这么几句。这种简单的缺乏温情

24、的重复,真使邻居们泄气。 潘雪娥大概过了四十吧。苗条得有点单薄,瓜子脸,肤色白皙,五官端庄。衣饰虽时髦又很素雅。她在西街那家花店工作。邻居们很不理解,这位端丽的女人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确确实实没有结过婚。 郑若奎在五年前步潘雪娥之后,迁居于此。他是一家电影院的美工,据说是一个缺乏天才的工作负责而又拘谨的画师。四十五六的人,倒像个老头儿了。头发黄焦焦、乱蓬蓬的,背有点驼。瘦削的脸庞,瘦削的身躯,只有那双眼睛大大的,总烁着年轻的光,烁着他的渴望。 回家的时候,他常常带回来一束鲜花,玫瑰、蔷薇、海棠、腊梅,应有尽有,四季不断。 他总是把鲜花插在一只蓝得透明的高脚花瓶里。 他没有串门

25、的习惯,经常久久地呆在屋内。有时他也到井边,洗衣服,洗碗,洗那只透明的蓝色高脚花瓶。洗罢花瓶,他总是斟上明净的井水,噘着嘴,极小心地捧回 屋子里。 一道厚厚的墙把他和潘雪娥的卧室隔开了。 一只陈旧的一人高的花竹书架贴紧墙壁置在床旁。这只书架的右上端,便是那只花瓶永久性的所在。 除此之外,室内或是悬挂,或是旁靠着一些中国的、外国的,别人的和他自己的画作。 从家具的布局和蒙受灰尘的程度可以看得出,这屋里缺少女人,缺少只有女人才能制造得出的那种温馨的气息。可是,那只花瓶总是被主人擦拭得一尘不染,瓶里的水总是清清洌洌,瓶上的花总是鲜艳的、盛开着的。 同院的邻居们,曾经那么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

26、能够有一天在他的隔壁 潘雪娥的房里出现。当然,这 个奇迹就从来没有出现过。 于是,人们自然对郑若奎产生深深的遗憾和绵绵的同情。 秋季的一个微雨的清晨。 郑若奎撑着伞依旧向她致意: “你早。 ” 潘雪娥撑着伞依旧回答他: “出去啊? ” 傍晚,雨止了,她下班回来了。却不见他回家来。 即刻有消息传来:郑若奎在单位的工作室作画时,心脏跳搏异常,猝然倒地,刚送进医院,就永远地睡去了。 这普通的院子里就有了哭泣。 那位潘雪娥没有哭,眼睛委实是红红的。 花圈。一只又一只。 那只大大的缀满各式鲜花的没有挽联的花圈,是她献给他的。 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 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

27、。 没几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又唐突。 人们在整理画师遗物的时候,不得不表示惊讶了。打开锁着的房门,他的屋子里尽管到处灰蒙蒙的,但那只花瓶却像不久前被人擦拭地空心似的,明晃晃,蓝晶晶,并且,那瓶里的一束白菊花,没有枯萎。 当搬开那只老式花竹书架的时候,在场者的眼睛都瞪圆了。 门!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黄铜的。 人们的心悬了起来又沉了下去。原来如此! 邻居们闹闹嚷嚷起来。几天前对这位单身汉的哀情和敬意,顿时化为乌有,变成了一种不能言状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愤懑。 不 过,当有人伸手想去拉开这扇门的时候, “哇 ”地喊出声来 黄铜位手是平面的,门和门框平滑如壁。 一扇画在墙上的门!

28、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1995年 7期,有改动。) 【小题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形式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作品的标题 “永恒的门 ”: “门 ”,既指画在墙上的那扇门,也能够理解为许多人的心灵之门。 “永恒 ”,既表现了作品的悲剧性 两位主人公永远地被隔断开来,也可理解为作品更深刻的含义 人与人之间永远存在着一种可以打开,也可以封闭的隔阂。 B本文是以小院人对郑、潘二人的感情 变化为线索贯串全文的:起头,热烈恳切盼愿郑、潘二人能发生感情;接着,对二人的缺乏温情暗示缺憾与同情;最后,许多人看见隔墙上的门,为郑潘二人黑暗 “私下勾结 ”而倍感愤激。 C小说结尾以 “一

29、扇画在墙上的门 ”戛然而止。从写法上可见其简约含蓄之妙,从主题上也可以看出作者对于人与人之间虚伪感情的强烈讽刺。 D有文艺评论家说: “在一部诗剧中,要是咱们看见一幕的墙上挂着一支枪,就肯定是会在后面的戏剧的情节入耳到这支枪响 ”。永恒的门中,画师屋内那只老式的花竹书架即是这样一支 “枪 ”。 E 小说最后写许多人为画师 整理遗物时,发现那插瓶被人擦拭过,瓶中的菊花傲然怒放。我们根据作品内容可以作出这样的推断:这是潘雪娥迟来的表白。作品结局安排这样潜在的圆满,寄寓了作者对于有情人的祝愿。 【小题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6分) 【小题 3】小说中的两个人物形象有什

30、么共同点?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归纳。( 6分) 【小题 4】文章的最后 “一扇画在墙上的门 ”揭示了郑潘二人的感情,你觉得意外吗?为什么?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种结尾设计的理解。( 8分) 答案:【小题 1】答 A给 3分,答 D给 2分,答 E给 1分,答 BC不给 分。 【小题 2】开篇的环境描写中, “古镇 ”、 “古井 ”、 “古老的平屋 ”、 “格局多年未变 ”,暗示着这里的生活、人们的思想感情、思维方式极易成为一种陈旧定势,成为一种难以改变的积淀; “普通的小杂院 ”“普通人家 ”则暗示这样的聚居地,这样的人群具有普遍性( 3分)。这正是小说主人公郑若奎、潘雪娥,促使其生活、形成其

31、性格、驱使其行为的特定环境。作品这里的环境描写为推进情节、塑造人物、表现主题作了有力的烘托( 3分)。 评分标准 环境是怎样的, 3分; 环境描写的作用, 3分。 【小题 3】作品中的两位主人公: 都是平凡的人, 社会地位不高; 都是规矩的人,生活有规律; 都是孤独的人,没有生活伴侣; 都是外表平静,内心充满强烈的爱情愿望的人。 都是受传统束缚,不敢大胆追求的人。 答 3点即可给满分。 【小题 4】 并不意外。文章中多处暗示二人的情感:如在郑若奎的布满灰尘的房间中,常年摆放着用一尘不染的高脚花瓶装着的美丽的花,而潘雪娥又是开花店的;又如在郑若奎去世后,潘雪娥 “眼睛委实是红红的 ”,送了 “大

32、大的缀满各式鲜花的没有挽联的花圈 ”,没几天,就搬走了, “走得匆忙又唐突 “, “花瓶却像不久前被人拭擦过似的 ”, “那瓶里的一束白菊花,没有枯 萎 ”, “委实 ”比“确实 ”程度要深,干净的花瓶和没有枯萎的白菊花都是潘雪娥所为,作者没有明说,却给读者以暗示和想象的空间等。( 4分) 小说结尾以 “一扇画在墙上的门 ”戛然而止,从写法上可见其简约含蓄之妙,留给读者足够的现象空间,让读者有余地思考,回味。这样便激发读者兴趣,充分调动其想象力,从而拓宽了小说的思想境界,达到 “残缺 ”而美好的意图。从主题上也可以看出作者对于人与人之间虚伪感情的强烈讽刺。就小说而言,郑若奎之所以描画这门,就是

33、因为他从心底幻想着与潘雪娥有爱的结果,然而这种关系却始终是个幻想。当人们越是沉 浸于自我所设计的幻想图景时,这种人在现实世界中便不可能生活得惬意而幸福。增加了小说的悲剧色彩。( 4 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从故事情节结构、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选项是否正确, B项,线索未说完整; C项, “对于人与人之间虚伪感情的强烈讽刺 ”错解文意; E项,也可有其他推断。所以选 AD。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既要结合着段首位置的结构作用

34、,如为下文作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使文章有波澜等作用,又要结合着环境描写的一般性作用,如为推进情节、塑造人物、表现主题作了有力的烘托等角度答题。本题可先用概述性的语言写出描写环境的句子,然后结合着以上两种一般性的作用组织答案:即可。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小说中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正面和侧面,正面主要是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侧面主要是环境的烘托,对他人的影响以及他人的评价等,在文中找到这 些句子进行归纳,可以找到到答案:。答题时注意用文中的事实对性格进行解释分析。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

35、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从文本中找出那些能表明结尾并不意外的暗示性的内容,如 “走得匆忙又唐突 “, “花瓶却像不久前被人拭擦过似的 ”等,用概述性的语言概括出来。对于这种设计的妙处,可从手法的角度和作者的写作意图的角度答题。文章的最后以 “一扇画在墙上的门 ”结束全文,自然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回味的空间,然后 再从小说主题的讽刺性与悲剧性角度组织答案: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 F。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能

36、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郑赐,字彦嘉,建宁人。洪武十八年进士。授监察御史。时天下郡邑吏多坐罪谪戍,赐尝奉命于龙江编次行伍。方暑,诸囚惫甚。赐脱其械,俾僦舍止息,周其饮食,病者与医药,多所全活。秩满当迁,湖广布政司参议阙,命赐与检讨吴文为之。二人协心划弊,民以宁辑,苗、僚畏怀 。母丧,去。服除,改北平参议,事成祖甚谨。复坐累谪戍安东屯。及惠帝即位,成祖及楚王桢皆举赐为长史。不许,召为工部尚书。燕兵起,督河南军扼燕。成祖入京师,李景隆讦赐罪亚齐、黄。逮至,帝曰: “吾于汝何如,乃相背耶 ”赐曰: “尽臣职耳。 ”帝笑释之,授刑部尚书。 永乐元年,劾都督孙

37、岳擅毁太祖所建寺,诏安置海南。岳,建文时守凤阳,尝毁寺材,修战舰以御燕军,燕知其有备,取他道南下,故赐劾之。二年劾李景隆阴养亡命,谋不轨。又与陈瑛同劾耿炳文僭侈,炳文自经死。皆揣帝意所恶者。祁阳教谕康孔高朝京师还,枉道省母。会母疾,留侍九 阅月不行。赐请逮问孔高,罪当杖。帝曰: “母子暌数年,一旦相见难遽舍,况有疾,可矜也。 ”命复其官。 三年秋,代李至刚为礼部尚书。四年正月,西域贡佛舍利,赐因请释囚。帝曰:“梁武、元顺溺佛教,有罪者不刑,纪纲大坏,此岂可效 !”是年六月朔,日当食,阴云不见,赐请贺。不许。赐言: “宋盛时尝行之。 ”帝曰: “天下大矣,京师不见,如天下见之何 ”卒不许。 赐为

38、人颇和厚,然不识大体,帝意轻之。为同官赵 所间,六年六月忧悸卒。帝疑其自尽。杨士奇曰: “赐有疾数日,惶惧不敢求退。昨立右顺门,力不支仆地,口鼻有嘘无吸。 ”语未竟,帝 曰: “微汝言,几误疑赐。赐固善人,才短耳。 ”命予葬祭。洪熙元年赠太子少保,谥文安。 (选自明史 列传第三十九,有删改)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景隆 讦 赐罪亚齐、黄讦:攻击。 B 枉 道省母枉:曲绕。 C梁武、元顺 溺 佛教溺:沉溺。 D帝意 轻 之轻:轻佻,轻浮。 【小题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郑赐 “不识大体 ”的一组是( 3分) 母丧,去 吾于汝何如,乃相背耶 赐

39、请逮问孔高,罪当杖 西域贡佛舍利,赐因请释囚 赐言: “宋盛时尝行之。 ” 赐有疾数日,惶惧不敢求退 A B C D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郑赐为人和厚。在安排因罪被贬戍边的人员过程中,郑赐给他们卸去刑具,让他们在租来的房屋中休息,周济他们饮食,病者问医问药,使很多人活了下来。 B郑赐做地方官小有成绩,很得民心。湖广布政司参议一职空缺,朝廷命郑赐担任,他倾力除弊,百姓得以安居,苗、僚部族也心怀敬服。 C郑赐做事喜欢揣摩皇帝心思。郑赐先弹劾孙岳擅自损毁太祖修建的寺庙,后弹劾李景隆暗中收养亡命之 徒,图谋不轨,又与陈瑛弹劾耿炳文超越本分。 D郑赐遇

40、事胆小,忧悸而死。他被同僚赵 离间,病了多天,心里害怕而不敢要求退下,站在右顺门,因力不支倒地而亡。 【小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 1)母子暌数年,一旦相见难遽舍,况有疾,可矜也。 ( 2)帝曰: “微汝言,几误疑赐。赐固善人,才短耳。 ” 答案:【小题 1】 D 【小题 2】 B 【小题 3】 B 【小题 4】 (1) 母子分别几年,一旦相见难以立即离开,何况母亲有病,值得同情啊。 (2) 没有你的话,我差一点儿错误地怀疑郑赐。郑赐确实是一个善良的人,只是才能差一些。 【小题 1】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

41、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 D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大意内容可知, D轻:轻视。只要理解准确 “轻 ”后面的 “之 ”是代词,就可断定轻的意思为 “轻视 ”。故选 D。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此类题可先疏通选项句意,然后根据文意及句意来判断是否表明郑赐 “不识大体 ”。 句中 “去 ”是 “离职 ”的意思,是 表现郑赐识大体的,可排除 AC;根据原文 “赐曰: 尽臣职耳 ”可断定 是侧面表现郑赐是识大体的,可排除 D。所以选 B。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 C。 【小题 3】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

42、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B原文的表述是 “命赐与检讨吴文为之。二人协心划弊,民以宁辑,苗、僚畏怀。 ”任职的是郑赐与吴文两人,而不是郑赐一人。所以选 B。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 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 “暌 ”应为 “分离 ” “ 遽 ”应为 “马上 ” “ 矜 ”为 “同情 ” “微 ”为 “如果没有 ” “固 ”为 “固然 ”, “

43、短 ”为 “不足 ”。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参考译文: 郑赐,字彦嘉,建宁人。洪武十八年进士。任命为监察御史。当时天下郡邑的辅吏大多是因为有罪被贬充军的,郑赐曾经奉命在龙江整编军队。正是夏天炎热的时候,囚徒十分疲惫。郑赐解开他们的刑具,让他们 进入房间休息,给他们周全的食物和饮水,生病的人给与医药,很多人得以存活。任期满了应当升迁,湖广布政司参议空缺,任命郑赐和检讨吴文任此官职。二人同心协力,去除弊端,民众得以安定和睦,少数民族对他们敬畏和感激。母亲去世服丧,离职。服满后,改任北平参议,服侍成祖(当时是燕王)很严谨。后来被别人连累充军安东屯。等到惠帝即位,燕王朱棣

44、及楚王朱桢都举荐郑赐为长史。建文帝不许,召回朝庭为工部尚书。燕王起兵 “靖难 ”,郑赐河南督军抵抗燕兵。成祖攻入南京,李景隆揭发郑赐的罪不亚于齐泰、黄子澄。抓到成祖面前,成祖说: “我对你怎么 样,为什么背叛我? ”郑赐说: “尽我做为臣子的职责。 ”成祖笑着释放了他,任他为刑部尚书。 永乐元年,弹劾都督孙岳擅自毁坏太祖所建的寺庙,下诣贬孙岳去海南。孙岳,建文时防守凤阳,曾经拆寺院的木材,修战舰来防御燕军,燕王知道他有了防备,从其他的道路南下,所郑赐弱劾他。永乐二年弹劾李景隆私下豢养死士,图谋不轨。又与陈瑛共同弹劾耿炳文超越本分,奢侈过度,炳文上吊自杀。这些都是揣摩成祖的心意所厌恶的人。祁阳教

45、谕康孔高到京师晋见皇帝后回任所,绕道看望母亲。恰逢母亲生病,留下侍奉母亲,九个月没有到任。郑赐请求逮捕审问康孔高 ,处以杖刑之罪。明成祖说: “母子分别几年,一旦相见难以立即离开,何况母亲有病,值得同情啊。 ”下诏恢复了他的官职。 永乐三年秋天,代替李至刚为礼部尚书。四年正月,西域进贡佛舍利,郑赐因此请求释放囚犯。皇帝说: “梁武、元顺沉溺于佛教,有罪的人不处罚,法纪受到很大的破坏,这哪是能效仿的! ”当年六月初,应发生日食,但天上连块阴云也没有,郑赐请求庆贺。皇帝不许。郑赐说: “宋朝兴盛时曾经这么做过。 ”皇帝说: “天下太大了,京城不出现日食,天下哪儿都没出现吗? ”终于没有同意。 郑赐

46、为人很和顺忠厚,但是不识大体,明成祖心中轻 视他。郑赐被同朝为官的赵 离间,永乐六年六月因为忧虑害怕而死。明成祖疑心他自杀。杨士奇说:“郑赐生病已经几天了,内心恐惧害怕而不敢请假。昨天站在右顺门,因体力不能支持倒在地上,口鼻中只有出气没有吸气。 ”话未说完,明成祖说: “没有你的话,我差一点儿错误地怀疑郑赐。郑赐确实是一个善良的人,只是才能差一些。 ”下令埋葬祭祀。郑赐在洪熙元年被追赠为太子少保,谥号文安。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题。 卜算子 旅雁 朱敦儒 旅雁向南飞,风雨群相失。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立。 鸥鹭苦难亲, 缴 忧相逼。云海茫 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 注 靖康元年

47、(1126年 )十一月,金兵强渡黄河,朱敦儒加入了流亡队伍,开始了他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 缴:系着丝绳射鸟用得短箭。 【小题 1】本词描写了 “旅雁 ”怎样的形象?透过旅雁的形象,呈现出的是一幅怎样的南渡画面?( 5分) 【小题 2】本词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分) 答案:【小题 1】旅雁的形象:失群孤独,饥寒交迫,心忧迷惘,凄苦哀鸣。( 2分) (答出三点,意思对即可 )南渡的画面: 风雨中大批民众仓皇逃难。 人们饥寒交迫,心惊害怕。 亲人失散,哭声不断。 ( 3分) 【小题 2】托物言志 (象征 )的手法。( 2分)作者借南飞的失群旅雁,倾诉了个人孤寂凄凉的

48、痛苦,也反映了广大民众流离转徙的苦难生活,表现了国破家亡的深哀巨痛。( 4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解题步骤: 1抓住自然特征:抓住描述性诗句,提炼概括。修饰成分,就直接提取,如 “群相失、独、饥渴 ”写出了旅雁的失群孤独、饥寒交迫;其他描写就概括,如 “忧相逼 茫茫无处归 哀鸣急 ”写出了旅雁的忧虑迷茫、凄苦哀鸣。 2发掘人文属性:可以结合写作背景、情境以及意象的象征意义来考虑。很显然,作者写旅雁也是为了写人,同时又可以 知道,雁象征着远离他乡,思念家乡的人。由此可得出这首诗呈现出因战争而逃难的民众。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角度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